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提取方式下红瓜子仁油成分分析
1
作者 谭韩英 高丹 +1 位作者 谢冬娣 陈振林 《现代食品》 2023年第3期200-202,共3页
本文以红瓜子仁油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提取方法对所获得红瓜子仁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角鲨烯含量以及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和水酶提取法两种提取方式下红瓜子仁油中酸价和碘值差异显著,角鲨烯含量分别为921 mg... 本文以红瓜子仁油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提取方法对所获得红瓜子仁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角鲨烯含量以及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和水酶提取法两种提取方式下红瓜子仁油中酸价和碘值差异显著,角鲨烯含量分别为921 mg·kg^(-1)、926 mg·kg^(-1),属于植物油中角鲨烯含量较高的一类油脂。索氏提取法所获得的红瓜子仁油脂肪酸种类为10种,水酶法提取所获得的红瓜子仁油脂肪酸种类为13种,但两种提取方法下红瓜子仁油脂肪酸组成相对含量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瓜子仁油 提取 成分分析
下载PDF
红瓜子薄层热风干燥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振林 郭婷 +2 位作者 赵广河 梁民聪 张志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6,共4页
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红瓜子薄层热风干燥特性,并建立定量描述红瓜子热风干燥特性规律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红瓜子热风干燥过程分为加速干燥和减速干燥2个阶段,大部分处于减速阶段;温度对红瓜子的干燥特性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温度升... 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红瓜子薄层热风干燥特性,并建立定量描述红瓜子热风干燥特性规律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红瓜子热风干燥过程分为加速干燥和减速干燥2个阶段,大部分处于减速阶段;温度对红瓜子的干燥特性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干燥时间缩短,干燥速率提高;不同干燥温度下红瓜子热风干燥符合单项扩散模型,其中A、k与干燥温度为二次方程式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4,0.9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瓜子 热风干燥 干燥特性 干燥动力学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红瓜子仁油工艺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谭韩英 陈振林 +3 位作者 杨军君 胡蓉 凌海 何星存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4-27,共4页
以红瓜子为原料、红瓜子仁油萃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红瓜子仁油萃取工艺优化,并对获得的红瓜子仁油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红瓜子仁油最佳工艺条件为:红瓜子仁粒径40目,萃取压力40 MPa,CO_2... 以红瓜子为原料、红瓜子仁油萃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红瓜子仁油萃取工艺优化,并对获得的红瓜子仁油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红瓜子仁油最佳工艺条件为:红瓜子仁粒径40目,萃取压力40 MPa,CO_2流量24 L/h,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3.5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红瓜子仁油萃取率为99.27%。红瓜子仁油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62.1%)、油酸(16.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79%,可作为一种优质植物油进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瓜子仁油 超临界CO2萃取 工艺 脂肪酸
下载PDF
再谈《金瓶梅》、《红楼梦》之瓜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昕升 丁晓蕾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张箭先生在《<金瓶梅>、<红楼梦>之瓜子考》[1]一文中,经考证认为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瓜子",是向日葵的子(葵花子),但是葵花子广泛应用于食用和榨油最早是在晚清。实际上该瓜子应该是西瓜... 张箭先生在《<金瓶梅>、<红楼梦>之瓜子考》[1]一文中,经考证认为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瓜子",是向日葵的子(葵花子),但是葵花子广泛应用于食用和榨油最早是在晚清。实际上该瓜子应该是西瓜的变种,子用西瓜的子,子用西瓜所产瓜子在明清流行程度很高,子用西瓜一般被称为打瓜或子瓜,该瓜子今天又被称为黑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红楼梦 瓜子 向日葵 南瓜 西瓜
下载PDF
利用酵母细胞对红瓜子油进行微胶囊化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军君 陈光斌 +1 位作者 陈振林 何星存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20,共4页
选用酵母细胞作为微胶囊壁材,红瓜子油作为芯材,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了红瓜子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条件:包埋温度65℃,包埋时间6.5 h,芯壁材质量比1.8∶1。在此条件下得到红瓜子油的包埋率为41.42%。该方法具有制备... 选用酵母细胞作为微胶囊壁材,红瓜子油作为芯材,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了红瓜子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条件:包埋温度65℃,包埋时间6.5 h,芯壁材质量比1.8∶1。在此条件下得到红瓜子油的包埋率为41.42%。该方法具有制备过程简单、不引入有机溶剂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技术 红瓜子油 酵母细胞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红瓜子壳红色素稳定性研究
6
作者 赵广河 陈振林 欧明耀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为了科学合理地应用红瓜子壳红色素,特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瓜子壳红色素在酸性和碱性范围内的变化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色素对光很敏感,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在避光条... 为了科学合理地应用红瓜子壳红色素,特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瓜子壳红色素在酸性和碱性范围内的变化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色素对光很敏感,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在避光条件下稳定性好;色素热稳定性良好;H2O2对色素有一定的分解作用;Na2SO3对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中,食盐、蔗糖、葡萄糖对色素的色泽影响不大,可溶性淀粉和柠檬酸对色素有着显著的增色作用;常见金属离子中,Na+对色素影响不明显,Cu2+,K+,Ca2+,Zn2+对色素有着一定的增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瓜子壳 红色素 稳定性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红瓜子仁油工艺条件优化及其挥发性成分分析
7
作者 谭韩英 高丹 +3 位作者 谢冬娣 陈振林 李淑梅 韦佳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32,共5页
为了获得红瓜子仁水酶法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了解红瓜子仁油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以红瓜子仁油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红瓜子仁油的水酶法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HS-GC-IMS技术对贮藏0 d和1年(4℃冰箱中存... 为了获得红瓜子仁水酶法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了解红瓜子仁油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以红瓜子仁油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红瓜子仁油的水酶法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HS-GC-IMS技术对贮藏0 d和1年(4℃冰箱中存放)的红瓜子仁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红瓜子仁油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碱性蛋白酶添加量5%、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3 h、pH 10,在此条件下红瓜子仁油提取率为75.68%;红瓜子仁油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25种,不同贮藏时间下红瓜子仁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3-甲基-1-丁醇和3-羟基-2-丁酮可初步确定为新鲜红瓜子仁油挥发性成分的标志物。研究结果说明水酶法提取红瓜子仁油可以获得较高的油脂提取率,贮藏时间影响红瓜子仁油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酶法 红瓜子仁油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红瓜子仁油溶剂法提取工艺及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禤莉婷 陈振林 +1 位作者 谭韩英 杨军君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6-39,共4页
以广西贺州信都红瓜子为原料,对溶剂法提取红瓜子仁油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红瓜子仁油主要理化特性参数。结果表明:石油醚是提取红瓜子仁油适宜的溶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料液... 以广西贺州信都红瓜子为原料,对溶剂法提取红瓜子仁油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红瓜子仁油主要理化特性参数。结果表明:石油醚是提取红瓜子仁油适宜的溶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料液比1∶8(g/m L)、提取时间5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红瓜子仁油提取率为96.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瓜子仁油 溶剂法提取 工艺条件 理化特性
下载PDF
红瓜子油微胶囊化的乳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军君 陈振林 +3 位作者 陈光斌 陈珍明 谭韩英 陈政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7-50,共4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复合壁材,单甘酯和蔗糖酯作为复合乳化剂,研究红瓜子油微胶囊化的乳化工艺。结果表明,微胶囊化红瓜子油的最佳乳化条件为:剪切乳化时间5 min、壁材比(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1︰3、芯壁比3︰5、复合乳化...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复合壁材,单甘酯和蔗糖酯作为复合乳化剂,研究红瓜子油微胶囊化的乳化工艺。结果表明,微胶囊化红瓜子油的最佳乳化条件为:剪切乳化时间5 min、壁材比(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1︰3、芯壁比3︰5、复合乳化剂用量0.5%(单甘酯与蔗糖酯质量比4︰6)、乳化温度70℃。在此工艺条件下乳化稳定性为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瓜子油 复合乳化剂 乳化工艺 乳化稳定性:微胶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