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urial Records of Reactive Iron in Cretaceous Black Shales and Oceanic Red Beds from Southern Tibet 被引量:8
1
作者 HUANG Yongjian WANG Chengshan +1 位作者 HU Xiumian CHEN 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63-469,共7页
One of the new directions in the field of Cretaceous research is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sedimentary transition from the Cretaceous black shales to oceanic red beds. A chemical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 w... One of the new directions in the field of Cretaceous research is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sedimentary transition from the Cretaceous black shales to oceanic red beds. A chemical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se two types of rocks from southern Tibet to investigate the burial records of reactive ir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carbonate-associated iron and pyrite are relatively enriched in the black shales, but depleted or absent in red beds.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reactive iron in the red beds is relative enrichment of iron oxides (largely hematite), which occurred during syn-depostion or early diagenesis. The ratio between iron oxides and the total iron indicates an oxygen-enriched environment for red bed deposi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active iron burial records and proxies of paleo-productivity suggests that paleo-productivity decreases when the ratio between iron oxides and the total iron increases in the red beds. This phenomenon could imply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ne redox and productivity might be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sedimentary transition from Cretaceous black shale to oceanic red bed de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ctive iron black shales oceanic red beds CRETACEOUS southern Tibet
下载PDF
Response of Reactive Phosphorus Burial to the Sedimentary Transition from Cretaceous Black Shales to Oceanic Red Beds in Southern Tibet 被引量:4
2
作者 HUANG Yongjian WANG Chengshan CHEN 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12-1018,共7页
The mechanism of sedimentary transition from the Cretaceous black shales to the oceanic red beds is a new and important direction of Cretaceous research. Chemical sequential extraction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burial r... The mechanism of sedimentary transition from the Cretaceous black shales to the oceanic red beds is a new and important direction of Cretaceous research. Chemical sequential extraction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burial records of reactive phosphorus in the black shale of the Gyabula Formation and oceanic red beds of the Chuangde Formation, Southern Tibe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incipal reactive phosphorus species is the authigenic and carbonate-associated phosphorus (CAP) in the Gyabula Formation and iron oxides-associated phosphorus (FeP) in the Chuangde Formation which accounts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ir own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While the authigenic and carbonate-associated phosphorus (CAP) is almost equal in the two Formations; the iron oxidesassociated phosphorus is about 1.6 times higher in the Chuangde Formation than that in the Gyabula Formation resulting in a higher content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in the Chuangde 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s on the marine phosphorus cyde in Modern Ocean, it is found that preferential burial and regeneration of reactive phosphorus corresponds to highly oxic and reducing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leading to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in these two distinct type of marine sediments. It is the redox-sensitive behavior of phosphorus cycle to the different redox conditions in the ocean and 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phosphorus to the marine production that stimulate the local sedimentary transition from the Cretaceous black shale to the oceanic red b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ctive phosphorus black shale oceanic red beds CRETACEOUS Southern Tibet China
下载PDF
Variation on Foraminiferal Composition in Cretaceous Black-Gray-Red Bed Sequence of Southern Tibet,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WanXiaoqiao SiJialia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1期46-54,共9页
关键词 CRETACEOUS FORAMINIFERA black shale red bed Tibet.
下载PDF
薄层状红页岩细观破坏特性研究
4
作者 马振乾 周浪 +3 位作者 左宇军 张吉民 邹义怀 曹云钦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4-113,共10页
为研究层状红页岩细观破坏特性,采用DSTD-1000型电液伺服刚性压力机对不同层理倾角红页岩进行单轴力学实验,对碎屑进行SEM电镜扫描和XRD衍射实验,获取其力学参数、破坏特征、微观结构及成分相对含量。基于此,利用离散元PFC3D构建不同层... 为研究层状红页岩细观破坏特性,采用DSTD-1000型电液伺服刚性压力机对不同层理倾角红页岩进行单轴力学实验,对碎屑进行SEM电镜扫描和XRD衍射实验,获取其力学参数、破坏特征、微观结构及成分相对含量。基于此,利用离散元PFC3D构建不同层理倾角红页岩数值模型,并进行单轴压缩实验来研究红页岩细观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层理倾角θ=30°、45°、60°、75°时,试样沿层理方向破坏产生滑移面。(2)不同层理倾角试样的裂纹演化过程都呈缓慢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趋于稳定阶段的变化情况,当θ=45°、60°、75°时,裂纹演化过程中单位应变产生裂纹数较多,导致试样迅速沿层理弱面滑移破坏。(3)细观裂纹赤平极射投影和岩石组构图表明,θ=0°、75°、90°时,微观裂纹倾向分布较为均匀,主要平行于或次平行于加载方向,加载破坏后表现出强烈的各向异性;15°≤θ≤60°时,微裂纹倾向逐渐向层理方向平行。(4)考虑裂纹演化特征的弹性模量法求解的裂纹萌生应力阈值为各层理峰值强度的36.6%~60.3%,裂纹损伤应力阈值为各层理峰值强度的75.1%~90.4%,与大量物理实验所求阈值范围吻合,表明此法对于求解裂纹应力阈值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页岩 细观破坏 赤平极射投影 岩石组构 裂纹萌生应力 裂纹损伤应力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红页岩力学特性与能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小磊 马振乾 陈安民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4,共8页
为揭示红页岩破坏的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规律,通过电液伺服机对红页岩进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不同干湿循环作用下红页岩试样峰值强度特征、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湿循环次数对红页岩的抗压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并呈负相关关系... 为揭示红页岩破坏的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规律,通过电液伺服机对红页岩进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不同干湿循环作用下红页岩试样峰值强度特征、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湿循环次数对红页岩的抗压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并呈负相关关系;干湿循环作用会使岩样破坏阶段的脆性减弱,延性增强,降低其物理力学特性;对比干湿循环作用前后试样的变形特征曲线图,红页岩原试样的变形量大于干湿循环作用后的试样变形量,约为后者的1.7倍;红页岩破坏后,原试样的耗散能增长速率为干湿循环作用后试样的2.4倍,因为干湿循环作用会软化红页岩岩石内部结构,使其破坏时体积应变变化缓慢,从而导致耗散能相比于原试样增长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页岩 干湿循环 三轴压缩 峰值强度 能量演化
下载PDF
利用赤泥制备高强陶粒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万军 刘恒波 +2 位作者 宋美 贾韶辉 贺深阳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113,共3页
利用拜耳法赤泥、页岩和粉煤灰等原料制备了高强陶粒。赤泥掺入量为50%时,陶粒堆积密度840 kg/m3,筒压强度达到7.5 MPa,强度标号45 MPa1,h吸水率7.6%,表观密度1 000 kg/m3,孔隙率16.0%,放射性能够满足作为轻集料的活度要求。利用XRD、SE... 利用拜耳法赤泥、页岩和粉煤灰等原料制备了高强陶粒。赤泥掺入量为50%时,陶粒堆积密度840 kg/m3,筒压强度达到7.5 MPa,强度标号45 MPa1,h吸水率7.6%,表观密度1 000 kg/m3,孔隙率16.0%,放射性能够满足作为轻集料的活度要求。利用XRD、SEM等分析手段,对赤泥陶粒烧结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耳法赤泥 页岩 粉煤灰 高强烧结陶粒 赤泥陶粒
下载PDF
藏南江孜地区白垩系海相红层中红色页岩的颜色成因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响 蔡元峰 薛纪越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白垩系大洋红层(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CORBs)在我国西藏江孜地区广泛发育,以床得组最为典型。本文以床得组红色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像观察和成分定量分析、主量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CBD(Citrate Bica... 白垩系大洋红层(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CORBs)在我国西藏江孜地区广泛发育,以床得组最为典型。本文以床得组红色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像观察和成分定量分析、主量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CBD(Citrate Bicarbonate Dithionite)提取铁氧化物前后漫反射光谱分析,认为床得组红色页岩中的铁氧化物只有赤铁矿,没有其它铁氧化物,赤铁矿是唯一的致色铁氧化物。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显示,赤铁矿分为结晶好和结晶差的两种形态。CBD提取前后反射光谱红度的变化,指示结晶差的赤铁矿的致色作用要远大于结晶好的赤铁矿,主要是细分散状、结晶差的赤铁矿造成了床得组红色页岩的红色。赤铁矿是同沉积-成岩早期阶段的产物,赤铁矿形成所需的铁来源于陆源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页岩 致色矿物 颜色成因 藏南床得组
下载PDF
中国中新元古代重要沉积地质事件及其意义 被引量:27
8
作者 旷红伟 柳永清 +7 位作者 耿元生 白华青 彭楠 范正秀 宋换新 夏晓旭 王玉冲 陈骁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0,共30页
地球曾经历了3次超大陆演化过程,其中2次超大陆(哥伦比亚(Columbia)和罗迪尼亚(Rodinia))旋回涉及中新元古代,并与一系列区域性事件相联系,形成了多成因的超大陆演化模型。华北中东部新元古代沉积事件、扬子和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事件、... 地球曾经历了3次超大陆演化过程,其中2次超大陆(哥伦比亚(Columbia)和罗迪尼亚(Rodinia))旋回涉及中新元古代,并与一系列区域性事件相联系,形成了多成因的超大陆演化模型。华北中东部新元古代沉积事件、扬子和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事件、雪球事件等都被视为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响应,它们对定时三大陆块相互关系及定位其在全球超大陆的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重要沉积地质事件在超大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在中新元古代的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演化过程中,还伴随发育具有广泛区域性甚至全球意义的巨厚白云岩与碳酸盐岩微生物(岩)、红层与黑色页岩、全球性臼齿亮晶碳酸盐岩和埃迪卡拉纪盖帽碳酸盐岩等沉积事件群及元素(同位素)漂移等地球化学异常事件,也包括特殊且重要的磷块岩、锰、铁矿等沉积成矿事件。由于不断显示出来在全球古大陆重建和古地理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们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中通过系统分析中国中新元古代超大陆旋回演化中发育的部分重要或关键地质事件(群)时空发育与分布特征,并结合作者团队的实际资料和测试数据,以期揭示超大陆演化过程与重要沉积地质事件的内在联系,为超大陆聚散旋回演化和时空定位及原型沉积盆地的发育和评价提供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臼齿碳酸盐岩 叠层石 红层 黑色岩系 冰川事件 超大陆 中元古代 新元古代
下载PDF
拜尔法赤泥热蚀变活性优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牛雪莲 冯向鹏 +1 位作者 孙恒虎 白雪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2008年第1期382-384,共3页
针对赤泥、油页岩利用率极低的现状,基于热蚀变原理,对赤泥、油页岩进行了蚀变处理。借助XRD、IR等一系列微观测试分析工具,研究了蚀变混合物料的物质组成、结构特性以及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混合物料在700℃,煅烧2h时,活性明显提高。
关键词 赤泥 油页岩 热蚀查 活性
下载PDF
页岩掺入量对赤泥烧结砖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常胜 王家伟 +2 位作者 贾永真 刘华龙 李国旺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13年第5期39-42,共4页
赤泥烧结砖因赤泥使用量大、制砖成本低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利用联合法赤泥、页岩为主要原料制备烧结砖,研究了页岩掺入量对赤泥烧结砖性能和物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掺入量在18%~24%时效果较好,抗压强度在14MPa以上,吸水率在20... 赤泥烧结砖因赤泥使用量大、制砖成本低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利用联合法赤泥、页岩为主要原料制备烧结砖,研究了页岩掺入量对赤泥烧结砖性能和物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掺入量在18%~24%时效果较好,抗压强度在14MPa以上,吸水率在20%以下,无石灰爆裂,中等程度泛霜,主要有石英、钙铝黄长石、硅灰石等晶相,还有一些玻璃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页岩 烧结砖
下载PDF
白垩纪世界与大洋红层 被引量:88
11
作者 王成善 胡修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21,共11页
白垩纪代表着地质历史中的一种极端的温室气候,已被国际地球科学界视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典型范例。文中在评述白垩纪沉积作用、古气候、古海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基础上,重点介绍推动白垩纪研究核心问题之一的黑色页岩和大洋缺氧事... 白垩纪代表着地质历史中的一种极端的温室气候,已被国际地球科学界视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典型范例。文中在评述白垩纪沉积作用、古气候、古海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基础上,重点介绍推动白垩纪研究核心问题之一的黑色页岩和大洋缺氧事件以及由中国学者提出的白垩纪大洋红层和富氧作用。大洋缺氧事件与大洋红层的研究因其与碳氧循环、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的紧密关系,已经成为国际白垩纪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引领着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大洋缺氧事件 黑色页岩 大洋红层 富氧作用 古气候 古海洋
下载PDF
页岩红壤上湿地松幼林施肥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纪建书 钟秋平 +3 位作者 胡炳堂 李贻铨 张瑛 陈道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08-414,共7页
1992~1995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江西省分宜县页岩坡积物发育的红壤上,湿地松幼林施用N、P、K肥及其配合,使树高、胸径、蓄积等总生长量分别达到3.72~4.03m、7.20~7.93cm、27.650~34.158... 1992~1995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江西省分宜县页岩坡积物发育的红壤上,湿地松幼林施用N、P、K肥及其配合,使树高、胸径、蓄积等总生长量分别达到3.72~4.03m、7.20~7.93cm、27.650~34.158m3/hm2,较对照显著增长5.1%~13.8%、7.0%~17.8%、15.2%~42.4%。在各种施肥处理中,以P2K1配合的效果最佳;单施N、P、K肥均有效,但不同剂量间无明显差异。P肥的肥效与施肥时间有关,P肥对高、径的连年生长效应持续到第3年,对蓄积指标则持续到第4年仍显著;单施N、K肥对生长的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施肥当年,次年略有后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红壤 湿地松 施肥效应
下载PDF
白垩纪黑色页岩与大洋红层:缺氧到富氧的过程与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振国 方念乔 +2 位作者 高莲凤 桂宝玲 崔木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9-75,共7页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期间发生了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缺氧事件和以大洋红层为特征的富氧环境等许多重大地质事件,从白垩纪大洋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提出上述两个典型事件是同一原因形成的两个不同结果。一方面,白垩...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期间发生了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缺氧事件和以大洋红层为特征的富氧环境等许多重大地质事件,从白垩纪大洋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提出上述两个典型事件是同一原因形成的两个不同结果。一方面,白垩纪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引起大气中CO2气体浓度的升高和地球内部大量热能释放,并且改变了海陆面积的对比,最终导致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水温度的升高和CO2浓度的增加导致海洋环境中溶解O2的降低,缺氧事件随之而产生。另一方面,剧烈的岩浆活动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在与海水发生反应时,岩石中的铁元素进入海水中。海水中的铁元素是海洋浮游植物宝贵的营养盐类,其含量的增加可激发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盛,而这一生命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大量的CO2,并且产生等量的O2。随着海水中O2浓度的不断升高,以富含Fe3+的红色沉积物为特征的海洋富氧环境出现。然而,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缺氧事件和同样由其造成的富氧环境,其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以物理、化学过程为主,后者除此之外还演绎了更为复杂的生物—海洋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事件 黑色页岩 大洋红层 富氧过程 海底岩浆活动 白垩纪
下载PDF
页岩-煤矸石烧红砖法治理铬渣除毒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光 程川 +1 位作者 陈万志 向勇书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5-76,共2页
以页岩、煤矸石为主原料烧制的铬渣砖,在铬渣掺量达20%,煤矸石掺量10%时,铬渣砖整砖检测表明,解毒彻底,除毒效果稳定;表面(1mm)层检测表明,水溶性Cr6+浸出浓度为1.16mgL-1,经长达5a大气、日晒条件下... 以页岩、煤矸石为主原料烧制的铬渣砖,在铬渣掺量达20%,煤矸石掺量10%时,铬渣砖整砖检测表明,解毒彻底,除毒效果稳定;表面(1mm)层检测表明,水溶性Cr6+浸出浓度为1.16mgL-1,经长达5a大气、日晒条件下的跟踪检测,仍能达到GB5086-85标准.其除毒效果主要受着窑温、体系酸碱性、含煤量及助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渣 制砖 红砖法 页岩 煤矸石
下载PDF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5
作者 刘玄 范宏瑞 +2 位作者 胡芳芳 杨奎锋 邱正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63,共19页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是全球第二重要的铜矿类型,重要性仅次于斑岩型铜矿床。并且,它们常伴生一定规模的钴、银、铅、锌、铀、金、铂族元素等其他金属资源。其矿体通常呈层状、似层状发育在沉积盆地的还原性岩石或地层中。大多数沉积岩型...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是全球第二重要的铜矿类型,重要性仅次于斑岩型铜矿床。并且,它们常伴生一定规模的钴、银、铅、锌、铀、金、铂族元素等其他金属资源。其矿体通常呈层状、似层状发育在沉积盆地的还原性岩石或地层中。大多数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形成于围岩的成岩作用或者成岩晚阶段,但也经常会受到成矿后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改造,发生成矿物质的活化一再沉淀。原生成矿作用的发生通常要经历成矿流体(低温、中—高盐度、含硫)在矿体下盘的红层中持续、长期的循环,萃取铜等金属元素,随后沿着盆地边界断裂迁移至盆地还原性地层中或者被迁移的还原性物质(石油、天然气)还原而发生铜等成矿物质的沉淀。超大规模的层状铜矿化可能对应地球地质历史时期特殊的地质事件和地质条件,其中包括超大陆裂解、炎热干旱的古气候、大氧化事件以及冰期和富镁的海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 砂岩型铜矿床 页岩型铜矿床 红层 超大陆裂解 古气候 大氧化事件 冰期 古海洋
下载PDF
砂页岩赤红壤磷肥活化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淑仪 蓝佩玲 +2 位作者 廖新荣 徐胜光 张凤明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4期456-461,共6页
应用不同活化剂处理不同性质的磷肥,并对其在砂页岩赤红壤中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砂页岩赤红壤上,施用供试的几种经活化剂处理的磷肥均能显著提高蔬菜生物量。砂页岩赤红壤中的铁、锰质量分数与磷素的有效性有... 应用不同活化剂处理不同性质的磷肥,并对其在砂页岩赤红壤中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砂页岩赤红壤上,施用供试的几种经活化剂处理的磷肥均能显著提高蔬菜生物量。砂页岩赤红壤中的铁、锰质量分数与磷素的有效性有密切的关系,且在还原条件下,土壤铁、锰对磷的固定作用更大;硅、钙可促进土壤中磷的释放。供试活化剂不仅可促进难溶磷的释放,还可控制水溶性磷的释放,使土壤供磷性能平稳;有机活化剂的用量,用于难溶性磷促释时其质量分数为3%,用于水溶性磷控释时其质量分数约为14%。在土壤-植物体系中,活化剂对磷的促释和控释机理是它通过对土壤铁、锰、铝质量分数的调节而实现对磷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页岩赤红壤 磷肥 活化剂 生物效应 活化机理
下载PDF
油页岩灰渣提取氧化铝制备铝酸盐发光材料 被引量:1
17
作者 季桂娟 李晓军 +1 位作者 郝磊 李广环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4期668-672,682,共6页
利用干馏后的油页岩灰渣,湿法提取氧化铝作为发光材料基质,经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CaAl2O4:Eu3+,R+(R=Li,Na,K,Rb)荧光粉。最佳合成条件为:烧结温度1 200℃,烧结时间3h,助熔剂加入量3 wt%,激活离子配比3 mol%;实验发现辅助激活离子为Li+时... 利用干馏后的油页岩灰渣,湿法提取氧化铝作为发光材料基质,经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CaAl2O4:Eu3+,R+(R=Li,Na,K,Rb)荧光粉。最佳合成条件为:烧结温度1 200℃,烧结时间3h,助熔剂加入量3 wt%,激活离子配比3 mol%;实验发现辅助激活离子为Li+时,CaAl2 O4:Eu3+,Li+的发光强度最强。样品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发射光谱在615 nm处出现强谱峰,归属为Eu3+的5D0→7F2跃迁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发光粉 铝酸盐 光谱性质 油页岩灰渣
下载PDF
沙田柚树施用活化磷肥的效果及机理研究
18
作者 李淑仪 廖新荣 +2 位作者 张凤明 蓝佩玲 徐胜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9-205,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用相应活化剂处理水溶性P并配成沙田柚专用肥,进一步对其在广东梅县沙田柚产区施用的效果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沙田柚产区施用含活化P肥的专用肥,能有效改善柚树各生育期的P营养,从而能显... 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用相应活化剂处理水溶性P并配成沙田柚专用肥,进一步对其在广东梅县沙田柚产区施用的效果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沙田柚产区施用含活化P肥的专用肥,能有效改善柚树各生育期的P营养,从而能显著提高柚果产量和品质。(2)在梅县砂页岩赤红壤条件下,土壤中的Fe、Mn与P素有效性关系密切;Si可促进土壤中P的释放,适量的Ca可增加P的活性。(3)供试活化剂可控释水溶性P的释放,使土壤供P性能平稳。(4)在砂页岩赤红壤 植物体系中,活化剂对P的控释机理与不同地带性和不同母质的玄武岩砖红壤一样,是通过对土壤Fe、Mn、Al含量的调节而实现对P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田柚 活化磷肥 肥效 作用机理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河北张家口下花园地区新元古代下马岭组油页岩中的红藻化石 被引量:21
19
作者 边立曾 张水昌 +1 位作者 张宝民 王大锐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9-216,共8页
通过对下花园地区晚前寒武纪下马岭组油页岩的研究,发现了保存极为完好的红藻化石,同时也发现特定的底栖宏观红藻可以作为重要生烃母质,在中—低成熟度条件下,甚至可以成为重要生油母质。
关键词 红藻 底栖宏观藻类 新分类单元 生烃母质 下花园型油页岩 下马岭组 新元古代 下花园地区 张家口 河北
下载PDF
高应力红页岩巷道失稳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东岳 马振乾 +3 位作者 梁旭超 陈安民 罗超 丁万奇 《中国矿业》 2021年第12期83-89,共7页
为解决高应力红页岩巷道维护的难题,本文以平安磷矿二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测试及工业性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红页岩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巷道失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红页岩内部孔隙孔径主要集中在0~50 nm和10~200μm之... 为解决高应力红页岩巷道维护的难题,本文以平安磷矿二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测试及工业性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红页岩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巷道失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红页岩内部孔隙孔径主要集中在0~50 nm和10~200μm之间;自然状态下孔径在10~200μm之间的微孔隙占总孔隙体积的37.45%,吸水后占比增加至45.82%,吸水后引发的岩石强度弱化是造成红页岩巷道失稳破坏的重要原因。本文提出了高强锚注+格栅拱架+小孔径锚索的高应力红页岩巷道支护对策,该支护结构能够适应红页岩巷道初期的变形要求,有效限制巷道出现过大的变形,并充分调动深部围岩的承载能力。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红页岩巷道两帮最大变形量在100 mm以内,顶板下沉量控制在40 mm以内,锚索受力在100~120 kN之间趋于稳定,说明新方案控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页岩 巷道 格栅拱架 锚索 锚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