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个文蛤群体鲜味物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超 陈爱华 +4 位作者 姚国兴 曹奕 吴杨平 张雨 蔡永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5-52,共8页
以江苏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研究对象,采集红壳色文蛤原种、黄壳色文蛤原种、红壳色文蛤选育F1、红壳色文蛤选育F2 4个群体,检测其主要非挥发性鲜味物质成分单磷酸腺苷(AMP)、单磷酸鸟苷(GMP)、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琥珀酸、游离... 以江苏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研究对象,采集红壳色文蛤原种、黄壳色文蛤原种、红壳色文蛤选育F1、红壳色文蛤选育F2 4个群体,检测其主要非挥发性鲜味物质成分单磷酸腺苷(AMP)、单磷酸鸟苷(GMP)、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琥珀酸、游离氨基酸、无机离子(Na^+、K^+、Cl~–、PO_4^(3–))的含量,并通过味道强度值(TAV)评价其呈味作用。鉴于核苷酸与氨基酸在呈味方面的协同效应,采用味精当量(EUC)评价不同文蛤群体的鲜味品质。结果表明,文蛤软体组织中AMP、琥珀酸、谷氨酸、精氨酸、丙氨酸、Na+、K^+、Cl~–的TAV值大于1,是文蛤鲜味的主要贡献者;红壳色文蛤原种的鲜味强度最大(4.92 g/100g),其子代红壳色文蛤F1(4.08 g/100g)、红壳色文蛤F2(4.09 g/100g)稍有降低,但仍显著高于黄壳色文蛤原种(3.34 g/100g)(P<0.05),表明江苏红壳色文蛤在鲜味品质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较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红壳色 黄壳色 选育 鲜味物质
下载PDF
两世代红壳色文蛤早期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雨 陈爱华 +2 位作者 姚国兴 吴杨平 曹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5-330,共6页
2014年7月分别以江苏红壳色文蛤(Meretrix meretrix)原种、子一代中的红壳色文蛤和普通壳色文蛤为亲本建立子一代红壳色文蛤群繁选育系RF1、子二代红壳色群繁选育系RRF2和对照组CG(control group)。对各群繁选育系的受精卵直径、孵化率... 2014年7月分别以江苏红壳色文蛤(Meretrix meretrix)原种、子一代中的红壳色文蛤和普通壳色文蛤为亲本建立子一代红壳色文蛤群繁选育系RF1、子二代红壳色群繁选育系RRF2和对照组CG(control group)。对各群繁选育系的受精卵直径、孵化率及壳长生长进行测定,并对各群繁选育系壳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各群繁选育系受精卵直径、孵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期日生长率RRF2>RF1>CG,RRF2、RF1壳长显著大于CG(P<0.05),此阶段红壳色文蛤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附着后,日生长率RRF2>RF1>CG,壳长RRF2>RF1>CG(P<0.05),表明红壳色文蛤具有生长优势,且子二代红壳色文蛤生长优于子一代。文蛤稚贝壳色清晰稳定后,对各群繁选育系、家系进行壳色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群繁选育系RRF2、RF1、CG中红壳色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91.43±4.36)%、(75.73±4.03)%、(0.67±0.42)%。子二代群繁选育系RRF2中红壳色比例显著高于子一代群繁选育系,表明随着世代的增加,壳色得到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早期生长 红壳色 纯化
下载PDF
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规律及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杨平 陈爱华 +4 位作者 张雨 曹奕 姚国兴 蔡永祥 王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1-418,共8页
为检验文蛤(Meretrix meretrix)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性能,连续比较了同等养殖条件下选育系F_3和自然对照组CG的生长情况,并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和Brody 4种非线性模型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参数进行生长模... 为检验文蛤(Meretrix meretrix)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性能,连续比较了同等养殖条件下选育系F_3和自然对照组CG的生长情况,并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和Brody 4种非线性模型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参数进行生长模型构建,以研究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在浮游期、稚贝中间培育期和塘口养殖期内的生长均显著快于对照组CG(P<0.05),F_3的平均日生长率均大于CG,490日龄内F_3的壳长相对于CG平均增长率为34.05%。塘口养殖期间,6~9月是F_3生长最为快速阶段,且F_3较CG的粒重增长率在98.27%以上。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和粒重之间遵循复合曲线Y=9.028×1.499W,R2=0.977。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生长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其在575日龄时出现快速生长,这为及时疏苗养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红壳色 生长模型 生长参数
下载PDF
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田镇 陈爱华 +5 位作者 曹奕 吴杨平 张雨 陈素华 张志东 李秋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82-2589,共8页
【目的】了解群体选育过程中红壳色文蛤(Meretrix meretrix)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及世代遗传分化情况,为文蛤育种计划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黄文蛤原种(SY)、江苏红文蛤原种(SR)及5个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SRF1~SR5... 【目的】了解群体选育过程中红壳色文蛤(Meretrix meretrix)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及世代遗传分化情况,为文蛤育种计划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黄文蛤原种(SY)、江苏红文蛤原种(SR)及5个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SRF1~SR5F5)为研究对象,利用15对微卫星引物对各文蛤群体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然后通过Gel-Pro324.0、PopGen 32和MEGA 6.0等在线软件分析7个文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从7个文蛤群体中共检测出766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位点在每个群体中检测出3~18个等位基因,且等位基因数(Na)随选育世代增加呈下降趋势。15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575~0.630,均属于高度多态性位点。7个文蛤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42~0.50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29~0.680,群体中63.81%的微卫星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表明各微卫星位点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群体内近交系数(Fis)范围为-0.0157~0.7409,平均为0.2777,表明文蛤群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水平;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0455,即文蛤群体变异中仅有4.55%是由不同群体间的基因差异所产生,而95.45%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部;各群体的基因流(Nm)为0.9002~18.9478,平均为8.8065,说明7个文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低。UPMGA聚类分析发现7个文蛤群体聚类呈两大支,江苏红文蛤原种及其选育群体聚为一支,而江苏黄文蛤原种(SY)独自聚为一支。【结论】经过5代人工选育的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虽然较基础群体其遗传多样性指数略有下降,但并未导致各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连续的选择育种计划中,应增加亲本养殖环境多样化,避免因人工繁育的亲本和养殖群体规模较小引起遗传漂移或近交衰退而致使某些等位基因缺失,导致后代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红壳色 群体选育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漂移
下载PDF
Cu^(2+)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及自然群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田镇 张志东 +5 位作者 陈爱华 吴杨平 陈素华 张雨 曹奕 李秋洁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68,共7页
Cu^(2+)作为海洋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来源广、易残留、易食物链富集等特点,是海洋贝类养殖业潜在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为查明江苏文蛤自然群体及红壳色选育系对重金属Cu^(2+)耐受能力,设置不同质量浓度Cu^(2+)对文蛤红壳... Cu^(2+)作为海洋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来源广、易残留、易食物链富集等特点,是海洋贝类养殖业潜在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为查明江苏文蛤自然群体及红壳色选育系对重金属Cu^(2+)耐受能力,设置不同质量浓度Cu^(2+)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和自然群体进行胁迫试验,研究Cu^(2+)对文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Cu/Zn-SOD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在相同质量浓度Cu^(2+)条件下,红壳色选育系与自然群体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Cu^(2+)质量浓度增大,两组文蛤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共同表现出相应质量浓度—效应关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呈线性上升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呈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两种酶活性变化差异显著(P<0.05)。(3)Cu/Zn-SOD基因表达变化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一致,与Cu^(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4)红壳色选育系响应Cu^(2+)抗氧化性要优于自然群体。本试验结果将对文蛤抗逆性选育及新品种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文蛤 红壳色选育系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