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on soil qualities of farm field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XIA Dong DING Shu-wen +4 位作者 LONG Li DENG Yu-song WANG Qiu-xia WANG Shu-ling CAI Chong-f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2873-2885,共13页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a specific form of soil erosion type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and can result in extremely rapid water and soil loss. Knowledge of the soil phys...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a specific form of soil erosion type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and can result in extremely rapid water and soil loss. Knowledge of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rmland influenced by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qua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Wuli Watershed of the Tongcheng County, south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aim is to investigat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soil layers (0-20, 20-40 and 40-60 cm) for two farmland types (paddy field and upland field) in three regions influenced by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The three region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strongly influenced region (SIR), weakly influenced region (WIR) and non-influenced region (N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 gravel and sand content in paddy and upland fields, especially the surface soil in the SIR and WIR. In the 0-20 cm layer of the paddy field, the highest gravel content (250.94 g kg-1) was in the SIR and the lowest (78.67 g kg-1) was in the NIR, but in the upland filed, the surface soil (0-20 cm) of the SIR and the 40-60 cm soil layer for the NIR had the highest (177.13 g kg-1) and the lowest (59.96 g kg-1) values of gravel content,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gravel and sand decreased with depth in the three influenced regions, but silt and clay showed the inverse change. In the paddy field, the average of sand content decreased from 58.6 (in the SIR) to 49.0% (in the NIR), but the silt content was in a reverse order, increasing from 27.9 to 36.9%, and the average of the clay content of three regions showe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P〈0.05). But in the upland filed, the sand, silt and clay fluctuated in the NIR and the WIR. Soils in the paddy and upland field were highly acidic (pH〈5.2) in the SIR and WIR; moreover lower nutrient contents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total N and available N, P, K) existed in the SIR.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of the paddy field, compared with the NIR and the WIR,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caused a very sharp decrease in the SOM and total N of the SIR (5.23 and 0.56 g kg-1, respectively). But in the surface soil (0-20 cm) of the upland field, the highest SOM, total N, available N, available P and available K occurred in the NIR, and the lowest ones were in the SIR. Compared with the NIR,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in the SIR and WIR was found to be relatively low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seriously affect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rmland, lead to coarse particles accumulation in the field and decrease pH and nutrient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farmland hilly granitic region soil nutrient soil properties south china
下载PDF
基于EI的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县域差异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梁音 杨轩 +2 位作者 苏春丽 孙波 潘贤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9,共6页
提出了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值)的新算法,并利用多项式方程模型法确定剧烈侵蚀强度的侵蚀模数中值为18700tkm-2a-1,还确定了各侵蚀等级的权重分值。利用新方法计算了南方红壤区476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市和区,简称县,下同)在1996年和2002... 提出了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值)的新算法,并利用多项式方程模型法确定剧烈侵蚀强度的侵蚀模数中值为18700tkm-2a-1,还确定了各侵蚀等级的权重分值。利用新方法计算了南方红壤区476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市和区,简称县,下同)在1996年和2002年两个年度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在GIS支持下,分析了EI值的时空变化。从时间上来看,南方红壤全区的EI值从1986年的3.81降低至2002年的3.02,呈递减趋势,说明该时间段红壤区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1996年至2002年5年间,红壤区476个县中,EI值增加的有163个,EI值减少的有285个,EI值保持不变的有28个,分别占红壤区总县数的34.2%、59.9%和5.9%。EI值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和浙江3省,而指数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湖南,特别是广东省,EI值增加的区域面积较大,说明土壤侵蚀较为轻微的广东省,近年来土壤侵蚀有加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综合指数 南方红壤区 差异与演变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国华 张展羽 +2 位作者 王倪进 皮晓宇 左长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22,共4页
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的荒坡地采取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后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对减小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的效果最好,横坡间种农作物的坡地果园对改善土壤结... 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的荒坡地采取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后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对减小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的效果最好,横坡间种农作物的坡地果园对改善土壤结构效果最好;采取不同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含量均高于裸露地,且以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各指标含量最高。采取不同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同样以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最高。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措施的生态果园对土壤的生态恢复效果较好,尤以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梯田果园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种植试验 生态恢复 土壤质量 南方丘陵区
下载PDF
华南丘陵区村级景观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焦加国 武俊喜 +3 位作者 李辉信 杨林章 肖红生 Erle C Ellis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4-211,共8页
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根据Ellis提出的村级景观分类体系,研究华南丘陵区村级景观中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景观中,表层土壤(0~15cm)的土壤容重、有... 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根据Ellis提出的村级景观分类体系,研究华南丘陵区村级景观中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景观中,表层土壤(0~15cm)的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全氮均有显著差异,最大值分别为:1.42gcm^-3(建设用地)、18.67g kg^-1(水田)和0.95g kg^-1(水田),而全磷差异不显著。由于林地面积最大,其土壤养分储量也最大,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储量分别占整个地区表层总储量的55.05%、53.88%、46.23%。不同土地覆盖景观中,表层土壤的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也都有显著差异,最大值分别为:1.42gcm^-3(硬化地面)、15.96g kg^-1(混合植被)和0.68g kg^-1(混合植被),而全磷差异也不显著。多年生植被在土地覆盖景观中所占面积最大,其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储量分别占整个地区表层总储量的55.01%、54.53%、59.02%。由于下层受人为干扰较小,不论是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还是在土地覆盖下,下层土壤(15~30cm)的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均无显著差异。人为强烈干扰下,植被覆盖度低的交通用地、房屋及其附近的干扰地和荒地与植被覆盖度高的林地、水田相比较,土壤容重高,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含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丘陵区 村级景观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土壤养分 土壤容重
下载PDF
华南沿海地表红土地球化学特性变异的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干预 被引量:14
5
作者 朱照宇 谢久兵 +2 位作者 王彦华 谢先德 黄宁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2-408,共7页
文章对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地表表层红土的地球化学指标和矿物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全岩的化学蚀变指数 (CIA)值主要代表自然作用下化学风化的强度 ;而硅铝率 (或Al2 O3 SiO2 比值 )和 (高岭石 +伊利石 ) 石英比值在全岩... 文章对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地表表层红土的地球化学指标和矿物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全岩的化学蚀变指数 (CIA)值主要代表自然作用下化学风化的强度 ;而硅铝率 (或Al2 O3 SiO2 比值 )和 (高岭石 +伊利石 ) 石英比值在全岩研究中代表化学风化与侵蚀作用的共同强度 ;Al2 O3 SiO2 比值与CIA值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区分化学风化作用自然因素变化与侵蚀作用加剧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当样品CIA值异常偏离趋势线时 ,反映出自然化学风化作用的异常变化 ,而Al2 O3 SiO2 比值的异常偏离则可能反映了表层侵蚀作用的加剧 ;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地球化学特征变异 自然因素 侵蚀作用 人类干预 华南沿海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程冬兵 廖纯艳 +1 位作者 张平仓 赵健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8-101,共4页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通过回顾20多年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工作历程及成效,综合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指出目前治理技术体系存在缺乏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具体实施标准不...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通过回顾20多年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工作历程及成效,综合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指出目前治理技术体系存在缺乏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具体实施标准不一等问题,建议尽快制定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及建立相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丘陵区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下载PDF
南方东部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被引量:62
7
作者 张斌 张桃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3-419,共7页
本文着重从气候和土壤两方面探讨红壤丘陵区土壤季节性干旱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红壤特殊的水分物理性质和该区特定的大气-土壤-植物系统水分运动模式的综合作用是红壤季节性干旱的主要成因。认为丘陵红壤的土壤水分管理应从土壤结... 本文着重从气候和土壤两方面探讨红壤丘陵区土壤季节性干旱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红壤特殊的水分物理性质和该区特定的大气-土壤-植物系统水分运动模式的综合作用是红壤季节性干旱的主要成因。认为丘陵红壤的土壤水分管理应从土壤结构改良和协调气候-土壤关系两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耕作技术和建立合理的利用方式体系,改良土壤结构,利用深层土壤水分,从而达到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和抗旱、避旱的目的。复合农林业和免耕覆盖技术对红壤水分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 季节性干旱 土壤干旱 抗旱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草被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罗旭辉 张俊斌 +1 位作者 黄毅斌 应朝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164-1169,共6页
种草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方水土流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具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前人的研究,阐述草被发生水土保持作用的主要部位,介绍现阶段草地、牧草套种(间作)、草篱的水土保持应用情况与成效,提出南方红壤区草的... 种草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方水土流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具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前人的研究,阐述草被发生水土保持作用的主要部位,介绍现阶段草地、牧草套种(间作)、草篱的水土保持应用情况与成效,提出南方红壤区草的水土保持应用研究的若干思考:(1)广泛收集水土保持草本植物资源;(2)加强水土保持草种选育与评价体系构建;(3)开展严重侵蚀劣地草被建植关键技术攻关研究;(4)加快侵蚀果茶园水土流失治理与示范;(5)开展水土流失区草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植物措施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AM真菌在我国东、南沿海各土壤气候带的分布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美庆 王幼珊 邢礼军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南沿海七省中15种土类60科植物根区278份土样中908个种次AM真菌的地域分布规律。本区土壤区带和气候区域的分带基本一致,共分为五个土壤气候带。AM真菌5个属中球囊霉属在所有区带均为优势属,其出现率由北至南稍呈下...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南沿海七省中15种土类60科植物根区278份土样中908个种次AM真菌的地域分布规律。本区土壤区带和气候区域的分带基本一致,共分为五个土壤气候带。AM真菌5个属中球囊霉属在所有区带均为优势属,其出现率由北至南稍呈下降趋势;硬囊霉属则与之相反,由北向南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无梗囊霉属、巨囊霉属和盾巨囊霉属无明显地域规律。AM真菌某些种也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地域分布 中国东南沿海 土壤和气候区带
下载PDF
南方典型土壤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对PAM的响应 被引量:8
10
作者 宋月君 黄炎和 +3 位作者 杨洁 左继超 廖凯涛 肖龙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79-287,共9页
采用室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式,系统对比研究了2种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配比方案(2 g/m^2和10 g/m^2,分别用PAM1200-2和PAM1200-10表示)在140 mm/h短时强降雨条件下对坡度为10°的南方红壤区4种不同典型岩性发育土壤坡面... 采用室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式,系统对比研究了2种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配比方案(2 g/m^2和10 g/m^2,分别用PAM1200-2和PAM1200-10表示)在140 mm/h短时强降雨条件下对坡度为10°的南方红壤区4种不同典型岩性发育土壤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各坡面总产流量、单位采样时段径流系数、累积单位采样时段径流系数均有显著提升(p<0.01),径流提升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第四纪红壤坡面、红砂岩红壤坡面、紫色土坡面、花岗岩红壤坡面;除花岗岩红壤坡面外,PAM1200-10的径流提升率均大于PAM1200-2,坡面产生稳流的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第四纪红壤坡面(12 min)、红砂岩红壤坡面(15 min)、花岗岩红壤坡面(24 min)和紫色土坡面(24 min),2种PAM配比在提升坡面产流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各坡面的总产沙量、单位采样时段泥沙质量浓度、单位采样时段泥沙量均显著降低(p<0.01),2种PAM配比方式均以第四纪红壤坡面减沙率最为显著,其余不同配比的坡面减沙率略有不同,除紫色土坡面,PAM1200-10的减沙率均大于PAM1200-2;其中PAM1200-2的减沙率波动性较大,除紫色土坡面外,PAM1200-10配比的减沙率均较为平稳,在花岗岩红壤坡面,PAM1200-10与PAM1200-2相比,减沙成效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区 人工模拟 短时强降雨 聚丙烯酰胺 典型土壤坡面 产流产沙过程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农业景观特征与农业布局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斌 张桃林 翟玉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25-330,共6页
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农业景观特征,提出该区重点治理的生态脆弱带为低丘岗地,认为该地带的人为干扰和自然作用不相协调是本区农业景观的不良演替的原因。初步探讨了通过农业合理布局,促进该区景观恢复的途径。指出作物布局和土壤耕作... 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农业景观特征,提出该区重点治理的生态脆弱带为低丘岗地,认为该地带的人为干扰和自然作用不相协调是本区农业景观的不良演替的原因。初步探讨了通过农业合理布局,促进该区景观恢复的途径。指出作物布局和土壤耕作对低丘岗地保护、开发及景观恢复等方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农业布局 生态脆弱带
下载PDF
南方红黄壤不同类型区旱地水热资源差异及种植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金平 曹凑贵 张卫健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6-308,共3页
针对南方红黄壤地区旱地气候类型多样的特点,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以县(市)为单位,对水热资源分布状况进行分区。在分析了各区水热分布特征及其耦合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种植对策。
关键词 南方红黄壤 早地 水热资源 模糊聚类分析
下载PDF
南方红壤地区水稻土的肥力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翟玉顺 章熙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4年第4期341-349,共9页
本文在系统分析土壤肥力结构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隶属函数及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生成了反映水稻土肥力状况的综合肥力指数(IFI),以此对江西省临川县43个水稻土种(属)的肥力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划分了水稻土的肥力等级,... 本文在系统分析土壤肥力结构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隶属函数及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生成了反映水稻土肥力状况的综合肥力指数(IFI),以此对江西省临川县43个水稻土种(属)的肥力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划分了水稻土的肥力等级,并考察了不同肥力级别水稻土各肥力指标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水稻土 综合肥力指数 模糊隶属函数
下载PDF
我国南方山区土壤退化及其防治 被引量:21
14
作者 何毓蓉 《山地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110-116,共7页
我国南方山区土壤退化成因主要是土壤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地系统矛盾尖锐、土壤侵蚀的动力作用、盲目开发和工矿建设的影响.应从建设本区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调整农业结构、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优化模式和政策上采取防治土壤退化的... 我国南方山区土壤退化成因主要是土壤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地系统矛盾尖锐、土壤侵蚀的动力作用、盲目开发和工矿建设的影响.应从建设本区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调整农业结构、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优化模式和政策上采取防治土壤退化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 山区 土壤退化 成因 防治 中国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不同崩岗侵蚀治理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文慧 冯舒悦 +2 位作者 王军光 倪世民 蔡崇法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9期40-44,I0001,共6页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发展迅速、侵蚀模数大等特点,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危害严重。截至目前,在崩岗治理的效益评价研究方面,由于崩岗所处地域及采用的治理技术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发展迅速、侵蚀模数大等特点,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危害严重。截至目前,在崩岗治理的效益评价研究方面,由于崩岗所处地域及采用的治理技术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选取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不同治理模式的崩岗也缺乏针对性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生态防护型、产业经济型和修复完善型三种不同治理模式的崩岗,根据其治理模式的特点和评价的目的,分别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三种不同侵蚀治理模式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和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治理模式 指标体系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甘薯茎线虫在南方薯区的发生风险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振 孙厚俊 +3 位作者 杨冬静 张成玲 赵永强 谢逸萍 《广西农学报》 2017年第3期26-29,共4页
【目的】明确甘薯茎线虫在我国南方薯区的发生风险,及影响甘薯茎线虫发生为害的环境因素。【方法】分别以种植健康薯苗、薯苗内带虫、人工接种茎线虫三种处理方法在实验田内种植栗子香甘薯品种,设3次重复,收获时调查茎线虫发病情况。第... 【目的】明确甘薯茎线虫在我国南方薯区的发生风险,及影响甘薯茎线虫发生为害的环境因素。【方法】分别以种植健康薯苗、薯苗内带虫、人工接种茎线虫三种处理方法在实验田内种植栗子香甘薯品种,设3次重复,收获时调查茎线虫发病情况。第二年在相同地点种植健康栗子香甘薯品种,检测茎线虫在南方薯区定殖的可能性。通过室内盆栽接种实验,研究土壤含水量对甘薯茎线虫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薯苗带虫及人工接种的情况下,茎线虫在三明市地区均可发病,但发病程度有逐年下降趋势。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茎线虫病的发病程度具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为20%时最适宜茎线虫病的发生,含水量升高或降低均会降低茎线虫病的为害程度。【结论】甘薯茎线虫在我国南方薯区存在较大定殖风险,薯苗带虫及人工接种均可导致茎线虫病的发生,但为害程度逐年降低。土壤湿度过高是导致茎线虫病在南方薯区为害程度降低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茎线虫 发生区域 土壤含水量 南方薯区
下载PDF
华南红土区水土流失问题 被引量:4
17
作者 曾昭璇 《人民珠江》 1992年第6期15-20,共6页
中国南方水土流失大致可分为两种,即散流侵蚀和沟谷侵蚀。红土区多属沟谷侵蚀。从上而下分集水盆、沟谷和冲积扇三部分。集水盆盆边四周常形成一道崩塌小崖,称为“崩口”或“崩岗”,雨季大量崩塌沙泥,由沟谷挑出,并在谷口形成冲积扇;冲... 中国南方水土流失大致可分为两种,即散流侵蚀和沟谷侵蚀。红土区多属沟谷侵蚀。从上而下分集水盆、沟谷和冲积扇三部分。集水盆盆边四周常形成一道崩塌小崖,称为“崩口”或“崩岗”,雨季大量崩塌沙泥,由沟谷挑出,并在谷口形成冲积扇;冲积扇可摧毁房屋、禾田、道路和河流。在花岗岩区,红土层可分四层,即红土层、沙土层、石卵层和风化基岩。土壤侵蚀如发育在红土层上,则成为崩口型(德庆型),如果红土层已被蚀去,发育在沙土层上,则成为沟谷型(五华型),如二层皆被蚀去,则发育成为“石蛋地形”,散流作用为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 红土层 花岗岩区 水土流失 德庆型 五华型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植被结构类型与降雨模式对林下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陈洋 张海东 +3 位作者 于东升 马利霞 陆晓松 王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0-157,共8页
植被和降雨是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探究二者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开展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鹰潭红壤生态试验站5种植被结构类型的径流小区2016-2018年93次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以及各小区植被结构参数,利用自组织映射(self... 植被和降雨是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探究二者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开展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鹰潭红壤生态试验站5种植被结构类型的径流小区2016-2018年93次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以及各小区植被结构参数,利用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SOM)方法,根据雨量、历时、60 min最大雨强、平均雨强、降雨集中性等特征指标划分降雨模式,研究了不同降雨模式和植被结构类型的水土流失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RDA)定量研究降雨与植被对林下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SOM方法能客观识别红壤区4种典型侵蚀降雨模式,R_Ⅲ模式(短历时、大雨强、雨量集中)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降雨模式,R_Ⅳ模式(多雨量、大雨强、长历时)最具侵蚀性破坏力;植被结构类型显著影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功能从大到小依次为:灌草混交林、草地、低灌林、乔木林、高灌林。RDA分析表明,降雨模式与植被结构类型能够改变降雨、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随着降雨模式由弱到强转变,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逐渐减小,降雨影响增强,水土流失由植被主控演变为平衡控制、降雨主控;随着植被结构类型由近地表植被向灌木、乔木的变化,植被的调节能力减小,降雨影响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径流 土壤 植被结构 降雨模式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流域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秋华 黄炎和 +2 位作者 范胜龙 林金石 季翔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9-335,共7页
以福建省晋江西溪流域为试验区,在分析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强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BP模型构建两者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模拟优化景观格局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1)该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茶园景观和裸地景观;景观面积类型、斑块数量... 以福建省晋江西溪流域为试验区,在分析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强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BP模型构建两者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模拟优化景观格局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1)该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茶园景观和裸地景观;景观面积类型、斑块数量、加权面积的平均形状指和平均分维数与水土流面积呈正相关,景观连接度与水土流失呈负相关,平均斑块大小、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水土流失不显著相关.(2)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面积间存在精度较高的BP映射关系,误差绝对值小于5%.(3)应用BP模型优化茶园与裸地的景观格局,预测水土流失面积下降14.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水土流失 BP神经网络 南方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多尺度趋势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石海霞 梁音 +1 位作者 朱绪超 曹龙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74,共9页
借助我国土壤侵蚀普查数据,利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进行各级侵蚀强度的综合量化,同时结合典型流域的实测数据和重点工程所在县的监测资料,从红壤全区、重点工程县和典型流域3个尺度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评估。结果表明:1)近10年来南... 借助我国土壤侵蚀普查数据,利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进行各级侵蚀强度的综合量化,同时结合典型流域的实测数据和重点工程所在县的监测资料,从红壤全区、重点工程县和典型流域3个尺度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评估。结果表明:1)近10年来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面积呈减少趋势,共减少0. 5万km2,不同等级的侵蚀面积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中度侵蚀面积明显减少,而轻度侵蚀面积显著增加。从省级变化趋势来看,江西、湖北等6省土壤侵蚀程度有所减轻,而广西、广东等4省区的土壤侵蚀状况有加重趋势。2)从177个重点工程县的EI来看,有112个县土壤侵蚀程度减轻,占63. 3%。其中,生态文明工程县EI平均值减幅最大,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最显著,其次是国家重点治理区、科技示范园和清洁小流域所在县。从分布片区来看,赣南、湘中、皖西及浙闽沿海各县土壤侵蚀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而湘南、皖南山区和粤东沿海各县有局部加重趋势。3)从典型流域尺度来看,近几十年来江河流域径流量随时间的推移有轻微上升趋势,但输沙量显著下降,且随着小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也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从不同尺度揭示了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确了区内不同类型工程的水土流失成效状况,对今后的水土保持布局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土壤侵蚀综合指数 重点工程县 小流域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