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gradation of antibiotic contaminants from water by gas–liquid underwater discharge plasma
1
作者 卢伏 周建 吴征威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Antibiotic contamination adversely affects human health and ecological balance.In this study,gasliquid underwater discharge plasma was employed to simultaneously degrade three antibiotics,sulfadiazine(SDZ),tetracyclin... Antibiotic contamination adversely affects human health and ecological balance.In this study,gasliquid underwater discharge plasma was employed to simultaneously degrade three antibiotics,sulfadiazine(SDZ),tetracycline(TC),and norfloxacin(NOR),to address the growing problem of antibiotic contaminants in water.The effects of various parameters on the antibiotic degradation efficiency were evaluated,including the discharge gas type and flow rate,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and pH of the solution,and the discharge voltage.Under the optimum parameter configuration,the average removal rate of the three antibiotics was 54.0% and the energy yield was 8.9 g(kW·h)-1after 5 min treatment;th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96.5% and the corresponding energy yield was4.0 g(kW·h)-1 after 20 min treatment.Reactive substance capture and determination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OH and O3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decomposition of SDZ and NOR,but the role of reactive substances in TC degradation was relatively less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biotic contamination non-thermal plasma gas–liquid underwater discharg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plasma reactive substances
下载PDF
Predictive Study of Trace Metal Pollution of Gold Panning Sites in Birimian Formations: Case of the Yaouré Furrow (Côte d’Ivoire)
2
作者 Tonga Paul Tiemoko Gbele Ouattara Kouassi Ernest Ahoussi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4年第7期1691-1714,共24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small-scale gold mining sites in the Yaouré region of Côte d’Ivoire. This region is geologically representative of the Birimian formations (2.1 Ga) of West Africa. The a...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small-scale gold mining sites in the Yaouré region of Côte d’Ivoire. This region is geologically representative of the Birimian formations (2.1 Ga) of West Africa. The aim is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ly toxic trace metals (TMEs) generated by these sites, with a view to preventing possible contamination and/or metal pollution of the waters that provide fish products for local populations. To this end, a sampling campaign was carried out, resulting in the collection of 20 mining waste samples analyzed by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XRF) and 10 by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The XRF analysis detected 06 predominant TMEs: arsenic, chromium, copper, nickel, zinc and vanadium.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ETMs. To assess contamination and/or pollution levels, the following indices were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 concentrations of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MTEs: Enrichment Factor, Geo-accumulation Index, Concentration Factor, Degree of contamination and those related to ecological risks.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and indices have shown that arsenic and chromium are the most predominant and can be, depending on the chemical form, potentially more toxic. The results of the DRX analysis show the occurrence of several minerals carrying these two MTEs, especially that of a rare mineral, Stenhuggarite, an arsenic oxide linked to hydrothermal veins. The majority of gold mining operations in West Africa are located in the birimian zone, hence the need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by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to prevent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to water and possibly health risks via the food ch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Scale Mining Metallic Trace Elements Mining discharges contamination POLLUTION contamination POLLUTION index
下载PDF
Comparison Between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and Ozone Regenerations of Activated Carbon Exhausted with Pentachlorophenol 被引量:1
3
作者 屈广周 梁东丽 +2 位作者 曲东 黄懿梅 李杰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6期608-613,共6页
In this study, two regeneration methods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 plasma and ozone (03) regeneration) of saturated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 with pentachlorophe- nol (PCP) were compared. The ... In this study, two regeneration methods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 plasma and ozone (03) regeneration) of saturated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 with pentachlorophe- nol (PCP)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regeneration methods can eliminate contaminants from GAC and recover its adsorption properties to some extent. Comparing the DBD plasma with 03 regeneration, the adsorption rate and the capacity of the GAC samples after DBD plasma regeneration are greater than those after 03 regeneration. 03 regeneration decrease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GAC and increases the acidic surface oxygen groups on the surface of GAC, which causes a decrease in PCP on GAC uptake. With increasing regeneration cy- cles, the regeneration efficiencies of the two methods decrease, but the decrease in the regeneration efficiencies of GAC after 03 regeneration is very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at after DBD plasma regeneration. Furthermore, the equilibrium data were fitted by the Freundlich and Langmuir models using the non-linear regression technique, and all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isotherms fit the Langmuir model fairly well,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DBD plasma and ozone regeneration processes do not appear to modify the adsorption process, but to shift the equilibrium towards lower adsorption concentrations. Analyses of the weight loss of GAC show that 03 regeneration has a lower weight loss than DBD plasma 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OZONATION regeneration CONTAMinANT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s in contaminated river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4
作者 Xuyin YUAN Zhiyong SHEN +1 位作者 Xu DENG Yun GAO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140-141,共2页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水体污染 河流 太湖
下载PDF
基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污染损害的社会化救济路径——强制责任保险的可保性和关键问题讨论
5
作者 田其云 韩颖怡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造成的污染损害赔偿数额巨大,建立系统性救济机制迫在眉睫,其责任保险是社会化救济的重要法律路径。研究认为,核污染水污染责任具有可保性:持续性核污染水排海使损害的潜伏持续累积,几十年后仍将面临难以预期的保险索赔...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造成的污染损害赔偿数额巨大,建立系统性救济机制迫在眉睫,其责任保险是社会化救济的重要法律路径。研究认为,核污染水污染责任具有可保性:持续性核污染水排海使损害的潜伏持续累积,几十年后仍将面临难以预期的保险索赔,核污染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新的保险标的。政府主导构建核污染水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可分散核污染水污染风险,确保未来污染损害发生时能为受害人及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提供财务赔偿保证,填补赔偿环节中作为赔偿者短板的赔偿能力,使得赔偿有序、高效进行,为有效治理海洋环境污染提供保障。为此,应借助政府公权力构建核污染水强制责任保险制度:①通过立法强制核污染水污染责任投保。②面对来自未来的海洋生态损害索赔,将核污染水持续污染纳入强制责任保险范围,明确界定为持续性保险事故,对未来发生的损害赔偿承担保险责任,治理海洋环境污染,修复海洋生态系统。③设立专门的保险公司参与经营可以更好地控制污染风险和经营风险,明确保险公司对核污染水污染风险进行承保的义务及其参与权,通过相关政策为专门保险公司的保险能力建设提供保障。日本政府授意或主导核污染水排海,依国际法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应就建立核污染水强制责任保险国际合作进行磋商,包括:日本履行核污染水排海告知义务,放宽利益攸关国保险公司进入日本保险市场的限制,对核污染水强制责任进行共同保险,搭建共同保险信息系统平台,利用保险衍生工具共同推动核污染水巨灾证券化,共同商定核污染水保险准备金的提取比例、留存期限、使用管理,建立长期的、提留充足的核污染水保险准备金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巨额索赔。日本与利益攸关国应就核污染水损失评估体系建设进行国际合作,为保险公司核保提供核污染水风险评估、损失评估、损害处理及赔偿等技术支持和专业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污染水 排海 可保性 强制责任保险 法律制度
下载PDF
GIS绝缘子金属污秽缺陷不同程度间歇性放电诊断分析研究
6
作者 黄立才 杨旭 +3 位作者 张静 罗传仙 陈佳 张国治 《电气传动》 2024年第2期88-96,共9页
针对现场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绝缘缺陷局部放电漏报、误报情况频发的问题,利用真型GIS搭建局放多源检测试验平台,开展绝缘子表面金属污秽缺陷间歇性放电试验,采用不同局放检测法研究不同程度间歇性放电特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金... 针对现场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绝缘缺陷局部放电漏报、误报情况频发的问题,利用真型GIS搭建局放多源检测试验平台,开展绝缘子表面金属污秽缺陷间歇性放电试验,采用不同局放检测法研究不同程度间歇性放电特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金属污秽缺陷放电量随着放电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放电时间间隔整体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超声检测法和化学检测法无法实现金属污秽间歇性放电的有效感知;由4组50个工频周期特高频(UHF)相位分辨局部放电(PRPD)图谱数据所构成的200个工频周期UHF PRPD图谱中能初步得出间歇性放电分布规律;处于间歇性放电状态的金属污秽缺陷不会逐渐发展演变成击穿放电故障。研究成果对拓展间歇性放电特征的认知及现场对GIS放电缺陷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 金属污秽 间歇性 局部放电 多源特征
下载PDF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生态环境损害及其赔偿机制
7
作者 段海燕 唐小娟 +6 位作者 段志远 何柏霖 黄理辉 宋俊年 杨巍 林佳宁 高振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30,共12页
日本排海的核污染水直接接触核电站反应堆堆芯,含有大量的放射性核素。排海后的核污染水不仅在海洋中迅速扩散,还在洋流、季风等综合作用下伴随海洋风暴、洋流等运动进入全球的水文循环,威胁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损害。探索日... 日本排海的核污染水直接接触核电站反应堆堆芯,含有大量的放射性核素。排海后的核污染水不仅在海洋中迅速扩散,还在洋流、季风等综合作用下伴随海洋风暴、洋流等运动进入全球的水文循环,威胁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损害。探索日本排海核污染水的生态环境损害机理、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可为运用更严厉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来约束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行为提供依据。为此,结合水文循环理论,解析核污染水排海的生态环境损害机理,明确环境要素损害、生物要素损害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原理;借鉴美国自然资源损害制度建设经验,解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关键要素,研究提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研究表明:日本核污染水放射性核素种类多、放射性强、污染效应长、处理难度高,排海后不仅会使海洋生物受到核污染水污染的影响而大量死亡的威胁,还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等环境要素,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带来损害风险,影响生物圈的能量转化、物质提供和自我调节能力,可能危及全球生态安全,威胁人体健康和人类安全。现有案例经验启示:损害赔偿的求偿,确定法律依据是基础、证明行为有损害是前提、赔偿责任认定是根本、外交加诉讼是相对有效的途径。构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生态环境损害机制,以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为赔偿主体,以受到损害的国家和受损害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人为赔偿对象,赔偿涵盖修护和重建损失的费用、修复期间的价值减少部分、鉴定评估等费用,聘请国际专家、组建律师团队适时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基于研究结果认为:通过建立全球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联盟,建立国际监测网络、开展责任追溯调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等,构建科学完善的核污染水排放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保障机制,可有效救济生态环境权益,维护国际、国家主体合法权益,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相关利益方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边界及诉讼决策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核污染水排海 生态环境损害 赔偿 诉讼
下载PDF
日本核污水排海凸显的核安全治理困境与应对方略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日本政府将福岛核事故产生的核污水直接排放进入太平洋的行径,使核安全又一次成为热点话题。核安全属于交织性安全,主要包括核保障、核安全和核安保三个层面的内涵,而日本核安全事故及核污水排海事件主要涉及的是核安全层面。日本核污... 日本政府将福岛核事故产生的核污水直接排放进入太平洋的行径,使核安全又一次成为热点话题。核安全属于交织性安全,主要包括核保障、核安全和核安保三个层面的内涵,而日本核安全事故及核污水排海事件主要涉及的是核安全层面。日本核污水排海这种多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多种特征,当前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机制:一方面,是以联合国及其分属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另一方面,是包括《核安全公约》在内的系列国际条约或公约。然而,日本核污水排海的行为,揭示了当前核安全治理机制面临着约束力不足、治理失灵的困境。人类将来需要从价值契合、理念融合和行动联合等方面强化核安全治理,共同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核污水 排海 核安全治理困境 核安全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危害及对策
9
作者 陈刚 张洋 +3 位作者 余冉冉 章文婧 匡健 周志坚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 探寻日本核污染水排放对人体的危害,研究应对措施。方法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总结核污染水的危害,参照应急处置办法和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特点提出应对措施。结果 核污染水会通过吸入、食入和皮肤沾染照射等途径对人体造成躯体和遗传... 目的 探寻日本核污染水排放对人体的危害,研究应对措施。方法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总结核污染水的危害,参照应急处置办法和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特点提出应对措施。结果 核污染水会通过吸入、食入和皮肤沾染照射等途径对人体造成躯体和遗传的辐射效应。应对措施包括三个方面:摸清排放源项,做到心中有数;运用扩散模型,提高风险预判;建立应急预案,确保有备无患。结论 核污染水对人体有辐射损害,应科学预案和应对,做好综合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核电站 核污染水 排放 应对措施
下载PDF
铜冶炼污酸和酸性废水“零排放”工艺设计
10
作者 康舒欣 《绿色矿冶》 2024年第1期55-60,共6页
某铜冶炼企业各个工序运行中产生大量的污酸和酸性废水,其中污酸具有酸度大、含砷浓度高的特点,易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本文通过“两级硫化+两段中和”组合工艺对污酸和酸性废水进行处理,两级硫化采用硫氢化钠沉淀去除污酸中的砷、铜... 某铜冶炼企业各个工序运行中产生大量的污酸和酸性废水,其中污酸具有酸度大、含砷浓度高的特点,易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本文通过“两级硫化+两段中和”组合工艺对污酸和酸性废水进行处理,两级硫化采用硫氢化钠沉淀去除污酸中的砷、铜等重金属元素,两段中和先采用石灰石中和污酸中的酸,再采用电石渣、铁盐中和除去重金属离子。处理后砷含量由8~14 g/L降至低于0.5 mg/L,H_(2)SO_(4)含量由125 g/L降至0.5 mg/L,达到《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7—2010)要求,并且能够满足厂区其他工序用水要求,实现污酸和酸性废水循环回收“零排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酸 酸性废水 两级硫化 两段中和 循环回收 零排放
下载PDF
Air Plasma Mitigation of Shock Wave 被引量:2
11
作者 Spencer P. Kuo 《Advances i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年第2期59-69,共11页
Shock wave is a det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sonic aircrafts;it increases flow drag as well as surface heating from additional friction;it also initiates sonic boom on the ground which precludes supersonic jet... Shock wave is a det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sonic aircrafts;it increases flow drag as well as surface heating from additional friction;it also initiates sonic boom on the ground which precludes supersonic jetliner to fly overland. A shock wave mitigation technique is demonstrated by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a Mach 2.5 wind tunnel. Non-thermal air plasma generated symmetrically in front of a wind tunnel model and upstream of the shock, by on-board 60 Hz periodic electric arc discharge, works as a plasma deflector, it deflects incoming flow to transform the shock from a well-defined attached shock into a highly curved shock structure. In a sequence with increasing discharge intensity, the transformed curve shock increases shock angle and moves upstream to become detached with increasing standoff distance from the model. It becomes diffusive and disappears near the peak of the discharge. The flow deflection increases the equivalent cone angle of the model, which in essence, reduces the equivalent Mach number of the incoming flow, manifesting the reduction of the shock wave drag on the cone. When this equivalent cone angle exceeds a critical angle, the shock becomes detached and fades away. This shock wave mitigation technique helps drag reduction as well as eliminates sonic bo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 Wave Mitigation Electric discharge Air Plasma Deflector SHADOWGRAPH Drag reduction Wind Tunnel charge Transfer
下载PDF
湿污绝缘材料表面冷凝相变与局部电弧耦合机理和放电模型研究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舒胜文 占兆璇 +3 位作者 许俊炜 黄雯桦 阮江军 林一泓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75-2890,共16页
随着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海上风电迅速发展,高湿度、高盐雾、重污秽、易凝露等特殊运行环境诱发的沿面放电问题给电气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带来了极大挑战。该文首先阐明了研究湿污绝缘材料沿面放电问题的必要性,对湿污绝缘材料沿面闪... 随着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海上风电迅速发展,高湿度、高盐雾、重污秽、易凝露等特殊运行环境诱发的沿面放电问题给电气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带来了极大挑战。该文首先阐明了研究湿污绝缘材料沿面放电问题的必要性,对湿污绝缘材料沿面闪络发展的4个宏观物理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分析了湿污绝缘材料表面冷凝相变与局部电弧耦合过程的研究现状,分别归纳了滴状冷凝、沿面闪络电–热–光–等离子体效应、冷凝相变与沿面放电耦合作用机理以及湿污绝缘材料沿面闪络放电模型4个方面的建模思想和研究方法;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湿污绝缘材料沿面放电问题的研究重点、技术难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该文内容有助于揭示湿污绝缘材料表面冷凝相变与沿面放电多效应协同过程的耦合作用机制,可为适用于工程实际的湿污绝缘材料沿面闪络放电模型构建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材料 凝露 污秽 沿面闪络 耦合机理 放电模型
下载PDF
日本排放核污染水行为所涉及的国际责任及中国应对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蔚 《中国海商法研究》 2023年第3期3-12,共10页
2011年,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地震,由此引发的特大海啸让东京电力公司所属的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和发电机组受损严重,进而造成了严重的核废料泄漏事故。日本为应对核电站事故采取的措施产生了大量核污染水。2021年4月,日本决定将福岛核电... 2011年,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地震,由此引发的特大海啸让东京电力公司所属的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和发电机组受损严重,进而造成了严重的核废料泄漏事故。日本为应对核电站事故采取的措施产生了大量核污染水。2021年4月,日本决定将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并于2023年8月24日正式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入海的行为违背了其国内法规定,也违反了其在诸多国际条约下承担的国际法义务。并且,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日本核污染水处理情况的报告不能排除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的违法性。对于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行为,建议中国从国际舆论、外交途径、法律途径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核污染水排放 海洋环境污染 渔业资源损害 国际法律责任
下载PDF
电极材料对高压脉冲放电处理苯酚的影响
14
作者 刘若愚 武海霞 +2 位作者 张薇薇 文奕匀 赵泉发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1-588,共8页
高压脉冲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金属电极材料会影响污染物放电处理效能。对比Fe、Cu和Al电极材料对苯酚溶液的处理效果,考察电极极性组合、溶液初始pH和电导率等反应条件对苯酚去除率和H_(2)O_(2)生成量的... 高压脉冲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金属电极材料会影响污染物放电处理效能。对比Fe、Cu和Al电极材料对苯酚溶液的处理效果,考察电极极性组合、溶液初始pH和电导率等反应条件对苯酚去除率和H_(2)O_(2)生成量的影响,并研究了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放电峰值电压20 kV、频率50 Hz、O_(2)流量2 L/min的条件下,反应65 min,不论做高压电极还是接地电极,Fe与Al对苯酚的降解率高于Cu电极,分别为90.1%、89.6%和77.0%。电极材料对苯酚降解效果的高低顺序为Al Al、Fe Fe(Fe Al、Al Fe)、Cu Al(Al Cu、Cu Cu)、Fe Cu、Cu Fe。Al电极放电后溶液中H_(2)O_(2)生成量最高,Fe电极由于芬顿反应消耗了H_(2)O_(2)。电极材料对H_(2)O_(2)的积累由多到少的顺序为Al Al、Fe Al、Al Fe(Fe Fe)、Fe Cu、Cu Fe、Cu Cu。对于Cu和Al电极,溶液碱性条件下苯酚去除率较高,而Fe电极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处理苯酚较好。溶液电导率对3种电极处理苯酚的影响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高压脉冲放电 电极材料 苯酚废水 废水处理 污染物降解 芬顿反应
下载PDF
烯烃厂裂解炉改造降低NO_(x)技术方案
15
作者 孙双霜 《化工管理》 2023年第4期150-152,共3页
为保证烯烃厂NO_(x)达标排放,有效地消除环保与安全隐患,文章解析了烯烃厂工艺流程,阐述了污染物产排现状及能源流失情况,从乙烯装置入手分析并找出问题所在,最终提出整改方案,对裂解炉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取得很好的效益。
关键词 烯烃 工艺 污染物 达标 排放 优化
下载PDF
尿素装置减少污染物排放技术改造
16
作者 李肖昴 《大氮肥》 CAS 202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通过氨储槽液氨温度优化、放空烟囱改造、中压放空改造、粉尘回收系统定期清洗等一系列技术改造,实现了尿素装置优化升级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关键词 尿素装置 技术改造 污染物 排放
下载PDF
染污绝缘子放电发展区段与污闪预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8
17
作者 李璟延 姚陈果 +3 位作者 胡建林 米彦 孙才新 李先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8-14,共7页
污闪是污秽放电的极端结果,针对绝缘子泄漏电流与污秽放电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实验室反复试验,研究泄漏电流的特性,目的是提取污闪预警的特征量以防止污闪的发生。该文从泄漏电流有效值、泄漏电流波形以及泄漏电流功率谱图3个角度入手,... 污闪是污秽放电的极端结果,针对绝缘子泄漏电流与污秽放电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实验室反复试验,研究泄漏电流的特性,目的是提取污闪预警的特征量以防止污闪的发生。该文从泄漏电流有效值、泄漏电流波形以及泄漏电流功率谱图3个角度入手,提出污秽放电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3区段,即安全区、预报区和危险区。同时指明了泄漏电流时域和功率谱域的区段分界线,为进一步研究污秽放电预警提供了有效帮助。研究表明泄漏电流有效值变化,泄漏电流波形发展变化以及功率谱最大谱峰值曲线增长速率k的大小,可以为污闪预警提供更明确的理论指导。试验证明此划分有利于污闪预警系统更清晰地建立,有利于工程人员的实际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电流 污秽放电区段 功率谱 污闪预警
下载PDF
基于放电紫外成像参量的绝缘子污秽状态评估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李和明 王胜辉 +3 位作者 律方成 刘云鹏 陈磊 魏金祥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29,共8页
污秽绝缘子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会形成放电并辐射出紫外光信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日盲紫外成像的污秽状态评估方法。首先在人工气候室中研究了几种不同污秽度的绝缘子在不同湿度下的放电现象,通过对放电视频信号的分析并结合图像处理算... 污秽绝缘子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会形成放电并辐射出紫外光信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日盲紫外成像的污秽状态评估方法。首先在人工气候室中研究了几种不同污秽度的绝缘子在不同湿度下的放电现象,通过对放电视频信号的分析并结合图像处理算法提取了平稳紫外光斑面积、间歇性紫外光斑面积以及间歇性紫外光斑重复次数三个特征参数。由于污秽放电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基于视频和图像分析法提取的特征参数具有模糊性,论文采用了模糊逻辑推理的方法建立了绝缘子的污秽状态评估模型,测试表明该推理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串 污秽放电 紫外成像 图像处理 模糊逻辑推理 污秽状态
下载PDF
基于紫外成像的污秽绝缘子放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和明 王胜辉 +1 位作者 律方成 刘云鹏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污秽绝缘子在一定的湿度下会形成放电并辐射出紫外光信号,日盲紫外成像是一种有效的放电检测方法,首先在人工气候室中研究了几种不同污秽度的绝缘子在不同湿度下的放电现象,根据放电紫外图像特征将放电分为两个典型阶段,通过对放电视频... 污秽绝缘子在一定的湿度下会形成放电并辐射出紫外光信号,日盲紫外成像是一种有效的放电检测方法,首先在人工气候室中研究了几种不同污秽度的绝缘子在不同湿度下的放电现象,根据放电紫外图像特征将放电分为两个典型阶段,通过对放电视频信号的分析并结合图像处理算法提取了平稳紫外光斑面积、间歇性紫外光斑面积以及间歇性紫外光斑重复次数三个特征参数来表征其放电,得到了上述参数与湿度和污秽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研究结果将为基于紫外成像法评估污秽状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 污秽放电 紫外成像 图像处理 污秽状态
下载PDF
绝缘子污秽放电泄漏电流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陈伟根 汪万平 夏青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6,共7页
泄漏电流信号中含有丰富的体现绝缘子污秽放电发展的特征量。论文在反复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提取了绝缘子污秽放电发展过程中泄漏电流的多重分形特征,分析了4种污秽度及不同污秽放电发展区段中多重分形特征量的变化规律:得出... 泄漏电流信号中含有丰富的体现绝缘子污秽放电发展的特征量。论文在反复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提取了绝缘子污秽放电发展过程中泄漏电流的多重分形特征,分析了4种污秽度及不同污秽放电发展区段中多重分形特征量的变化规律:得出不同污秽度下广义分形维数减小速度不同,多重分形谱的谱宽随污秽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污秽放电区段多重分形谱的形状和谱宽差异明显;结果表明:泄漏电流波形的广义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宽能有效预测污秽放电的发展趋势,为污闪预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 泄漏电流 广义分形维数 多重分形谱 污秽度 污秽放电区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