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ing Nanospheres of Pd Loaded TiO_2 for Photocatalytically Reducing CO_2 in Isopropanol to Isopropyl Formate
1
作者 SHAO Xiao YIN Xiaohong +2 位作者 WANG Bin YANG Xiaoxiao HAN Xiao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8年第5期1046-1050,共5页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was carried out on villiform spherical catalysts of Pd-TiO2 in isopropanol solution.The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their structures,morphologies and optical absor...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was carried out on villiform spherical catalysts of Pd-TiO2 in isopropanol solution.The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their structures,morphologies and optical absorption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HRTEM)and 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UV-vis).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with different loading amounts and morphologies were evaluated for determining the dominant effect and optimizing the catalyst preparation.Based on a villiform spherical TiO2 with the largest specific surface area in our experiments,we prepared a set of catalysts with various loading amounts of palladium and tested them by bubbling CO2 through the slurry of catalyst and isopropanol.The highest formation rate of isopropyl formate was 276.6μmol/g?cat/h.Eventually we propos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pd-tio2 isopropanol hydrothermal method isopropyl formate
下载PDF
S型异质结Bi_(4)O_(5)Br_(2)/CeO_(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
2
作者 李跃军 曹铁平 孙大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63-970,共8页
光催化CO_(2)还原技术的关键是开发高效光催化剂,而构建具有紧密界面结构的异质结是增强界面电荷转移,实现高效光催化活性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水热法,将Bi_(4)O_(5)Br_(2)纳米片镶嵌在CeO_(2)纳米纤维表面,制得Bi_(4... 光催化CO_(2)还原技术的关键是开发高效光催化剂,而构建具有紧密界面结构的异质结是增强界面电荷转移,实现高效光催化活性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水热法,将Bi_(4)O_(5)Br_(2)纳米片镶嵌在CeO_(2)纳米纤维表面,制得Bi_(4)O_(5)Br_(2)/CeO_(2)纤维光催化材料(B@C-x,x对应反应物的加入量)。利用不同方法表征其微观结构、形貌和光电性能。结果表明,适当Bi_(4)O_(5)Br_(2)含量的Bi_(4)O_(5)Br_(2)/CeO_(2)异质结可以显著提高CeO_(2)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性能。与纯Bi_(4)O_(5)Br_(2)和CeO_(2)相比,B@C-2在模拟太阳光下表现出最佳光催化活性,不使用任何牺牲剂或共催化剂的条件下,CO生成速率达到8.26μmol·h^(–1)·g^(–1)。这归因于Bi_(4)O_(5)Br_(2)和CeO_(2)之间的界面结合紧密以及构建的S型异质结,使得光生载流子可以实现有效的空间分离和转移。本研究为定向合成Bi基S型异质结复合光催化材料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为清洁能源转换探索了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4)O_(5)Br_(2)/CeO_(2)复合纤维 异质结 光催化CO_(2)还原 水热法
下载PDF
分级Cu-NiO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研究
3
作者 阿布力克木·阿布力孜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2022年第5期573-578,共6页
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纳米片组装的分级NiO微球(NiO HMs),并利用煅烧法制备出掺杂不同比例Cu(1.5%、3%、4.5%)的Cu-NiO HMs复合材料,通过不同表征方法对其形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材料的可见光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结果表明Cu负载量的... 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纳米片组装的分级NiO微球(NiO HMs),并利用煅烧法制备出掺杂不同比例Cu(1.5%、3%、4.5%)的Cu-NiO HMs复合材料,通过不同表征方法对其形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材料的可见光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结果表明Cu负载量的提高有利于材料的光吸收性能和催化稳定性.当掺杂量为4.5%时,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CO_(2)还原活性,其CH_(3)OH的产率达到了585μmol/g cat,4 h.此外还探究了复合材料的CO_(2)光催化还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还原CO_(2) 分级NiO微球 CU掺杂 水热法
下载PDF
一步法合成中空介孔纳米Cu/SiO_(2)及其催化还原硝基苯类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寒 杨柯利 +2 位作者 周华从 刘全生 赵宁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16-224,共9页
采用一步水热法原位合成了中空介孔纳米Cu/SiO_(2)系列催化剂,通过SEM、TEM、XRD、FT-IR、XPS、BET及ICP对所合成的系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探索了铜前体用量对Cu/SiO_(2)系列催化剂形貌结构的影响,将系列催化剂用于催化硝基苯类化合... 采用一步水热法原位合成了中空介孔纳米Cu/SiO_(2)系列催化剂,通过SEM、TEM、XRD、FT-IR、XPS、BET及ICP对所合成的系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探索了铜前体用量对Cu/SiO_(2)系列催化剂形貌结构的影响,将系列催化剂用于催化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还原反应。结果表明,最佳铜前体的用量为0.10 mol/L,铜负载量达到2.25 wt.%,其催化对硝基苯酚(p-NP)的转化率能在30 s内达到100%。该工作的创新性在于通过简单直接的原位技术制备金属粒径相对较小、形貌规则的中空介孔纳米Cu/SiO_(2)催化剂,实现了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高效催化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法 中空介孔纳米Cu/SiO_(2) 硝基苯类化合物 催化还原
下载PDF
基于Fe_(2)O_(3)@In_(2)O_(3)空心球的高灵敏度异丙醇气体传感器 被引量:4
5
作者 罗翠线 闫雯 +2 位作者 孙永娇 胡杰 李朋伟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65,共8页
为了检测危害人类健康的异丙醇气体,本文制备了基于In_(2)O_(3)和Fe_(2)O_(3)负载In_(2)O_(3)(Fe_(2)O_(3)@In_(2)O_(3))空心球的高灵敏度异丙醇气体传感器,通过表征手段对制备的In_(2)O_(3)和Fe_(2)O_(3)@In_(2)O_(3)样品的晶相,形貌... 为了检测危害人类健康的异丙醇气体,本文制备了基于In_(2)O_(3)和Fe_(2)O_(3)负载In_(2)O_(3)(Fe_(2)O_(3)@In_(2)O_(3))空心球的高灵敏度异丙醇气体传感器,通过表征手段对制备的In_(2)O_(3)和Fe_(2)O_(3)@In_(2)O_(3)样品的晶相,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200℃的最佳工作温度下,与纯的In_(2)O_(3)相比,Fe_(2)O_(3)@In_(2)O_(3)空心球气体传感器对异丙醇有更好的气敏特性。Fe_(2)O_(3)@In_(2)O_(3)空心球传感器对100×10^(-4)%异丙醇的响应值可达28.2(为纯相In_(2)O_(3)的1.75倍),响应时间为1 s,恢复时间为2 s,且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Fe_(2)O_(3)与In_(2)O_(3)两种氧化物之间形成了n-n异质结,提高了传感器的初始电阻,从而优化了In_(2)O_(3)的气敏特性。本文所制备的Fe_(2)O_(3)@In_(2)O_(3)空心球传感器在检测异丙醇气体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Fe_(2)O_(3)@In_(2)O_(3) 气体传感器 异丙醇检测
下载PDF
EDTA辅助水热法合成BiYO_(3)及其高效光还原CO_(2)性能研究
6
作者 杜康 寇丽芳 张小超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85-1091,1098,共8页
新型光催化剂的研制是光驱动下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或燃料的核心问题,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乙二胺四乙酸(EDTA)辅助水热法合成一系列新型Bi-Y-O光催化剂体系,发现样品的晶体结构随EDTA的添加... 新型光催化剂的研制是光驱动下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或燃料的核心问题,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乙二胺四乙酸(EDTA)辅助水热法合成一系列新型Bi-Y-O光催化剂体系,发现样品的晶体结构随EDTA的添加量不同而发生变化。添加0.4 g EDTA或未添加EDTA时均可得到BiYO_(3)晶体,而添加0.8 g和1.2 g EDTA时分别制得Bi_(1.46)Y_(0.54)O_(3)和Bi_(3)YO_(6)晶体。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加0.4 g EDTA制备的BiYO_(3)具有最佳光催化CO_(2)还原活性,其CO产率为18.29μmol·g^(-1)·h^(-1),且3次循环使用后CO产率仍达17.32μmol·g^(-1)·h^(-1),明显高于其他样品。结合表征结果分析可知:EDTA的引入不仅可调控BiYO_(3)的结构形貌,而且拓宽其光响应范围、提高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从而增强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为新型高效B-Y-O光催化体系的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YO_(3) EDTA辅助水热法 光催化 CO_(2)还原 作用机理 碳中和
下载PDF
保护气氛和样品状态对水热法制备Nd_(2)Fe_(14)B磁粉的影响
7
作者 王玲 张敏刚 +1 位作者 朱峰帅 胡季帆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67-7172,共6页
利用水热法,采用Nd(NO_(3))_(3)·6H_(2)O、Fe(NO_(3))_(3)·9H_(2)O和H_(3)BO_(3)为原料制备了Nd-Fe-B前驱体,再依次通过高温氧化退火,还原-扩散退火成功制备了主相为Nd_(2)Fe_(14)B的磁性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 利用水热法,采用Nd(NO_(3))_(3)·6H_(2)O、Fe(NO_(3))_(3)·9H_(2)O和H_(3)BO_(3)为原料制备了Nd-Fe-B前驱体,再依次通过高温氧化退火,还原-扩散退火成功制备了主相为Nd_(2)Fe_(14)B的磁性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对产物的物相组成、磁性能及微观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还原-扩散退火过程中N_(2)、Ar和5%H_(2)/Ar混合气3种不同保护气氛以及片状和粉状两种不同样品状态对产物组成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2中反应无法合成Nd_(2)Fe_(14)B相,在Ar中虽能成功合成Nd_(2)Fe_(14)B相,但因软磁相和非磁相杂质的存在,磁性能较差。粉状样品也无法在还原-退火过程中合成Nd_(2)Fe_(14)B相。只有片状样品在5%H2/Ar混合气的保护下进行还原-扩散退火,才可以成功合成杂质相少,磁性能高,颗粒尺寸为0.6~2μm,以Nd_(2)Fe_(14)B相为主相的磁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还原扩散 Nd_(2)Fe_(14)B 矫顽力 片状样品
下载PDF
单分散RuO_(2)球形颗粒的制备及RuO_(2)/CuO电阻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韩光达 怡裕浩 +3 位作者 薛航 贾博谦 朱雪澎 邢天 《铜业工程》 CAS 2023年第5期64-69,共6页
二氧化钌(RuO_(2))具备较高的电阻稳定性和较低的电阻温度系数,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厚膜电阻浆料的导电相。以无水氯化钌为原料,水为反应介质,选用绿色且经济的还原剂,利用水热还原法,得到了兼具单分散和高球形度的RuO_(2)颗粒,可满足电阻... 二氧化钌(RuO_(2))具备较高的电阻稳定性和较低的电阻温度系数,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厚膜电阻浆料的导电相。以无水氯化钌为原料,水为反应介质,选用绿色且经济的还原剂,利用水热还原法,得到了兼具单分散和高球形度的RuO_(2)颗粒,可满足电阻浆料制备的需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RuO_(2)粉的形貌、粒径和团聚状态,以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颗粒的晶相,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RuO_(2)球形颗粒与RuO_(2)/CuO复合材料的电阻特性。结果表明:单分散、球形度高、尺寸均匀的金红石型纳米RuO_(2)的阻抗值最小,其导电性明显优于出现明显团聚的RuO_(2)颗粒,RuO_(2)/CuO也表现出较强的导电性。由阻抗测试结果可知,RuO_(2)颗粒的加入可显著提升CuO的导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还原法 单分散球形氧化钌 电阻性能测试 纳米颗粒 RuO_(2)/CuO复合材料
下载PDF
粉体还原对硒化亚铜热电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陈继虎 路亚妮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4-1470,共7页
硒化亚铜(Cu_(2)Se)作为一种典型的类液体热电材料,不仅拥有较好的电传输性能,而且具有较低的晶格热导率。纳米工程是实现热电材料高热电性能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合成纳米级Cu_(2)Se颗粒时,材料极其容易被氧化,从而影响其热电性能。为了... 硒化亚铜(Cu_(2)Se)作为一种典型的类液体热电材料,不仅拥有较好的电传输性能,而且具有较低的晶格热导率。纳米工程是实现热电材料高热电性能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合成纳米级Cu_(2)Se颗粒时,材料极其容易被氧化,从而影响其热电性能。为了研究粉体还原对Cu_(2)Se热电性能的影响,本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尺度的Cu_(2)Se粉体,分别采用氢氩混合气(氢气体积分数为5%)和纯氩气吹扫粉体,并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致密度95%以上的Cu_(2)Se块体材料。结果表明,粉体还原后,Cu_(2)Se块体中的氧含量明显降低,并且在800 K时热导率降低了41%,ZT值提高了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粉体还原 硒化亚铜 热电性能 晶格热导率
下载PDF
二硫化钼/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一步水热合成及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传香 陈亚玲 +3 位作者 巩云 刘慧颖 戴玉明 丛园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61,共6页
为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二硫化钼/石墨烯(MoS 2/RGO)复合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旋转圆盘电极等分别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石墨烯复合后,MoS 2... 为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二硫化钼/石墨烯(MoS 2/RGO)复合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旋转圆盘电极等分别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石墨烯复合后,MoS 2呈少层花瓣状结构,层间距增加且均匀附着在石墨烯薄层上;二硫化钼催化剂的氧还原过程主要以二电子途径进行,而MoS 2/RGO复合催化剂在氧还原过程中可发挥协同催化作用,其氧还原过程中平均转移电子数为3.58,且复合催化剂在20000 s后的电流密度保持率高达8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二硫化钼/石墨烯 氧还原 催化稳定性
下载PDF
Ni(OH)2/Ni复合物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青 韩冰倩 +2 位作者 刑欣欣 陈楠 王毓德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8-42,共5页
采用水热还原法,用乙二醇(EG)还原氢氧化镍制得Ni(OH)_2/Ni复合物。利用XRD、SEM、TEM和UV-Vis对所得Ni(OH)_2/Ni复合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进一步研究了纳米Ni(OH)_2/Ni复合物吸附偶氮染料刚果红的性能。结果显示,Ni(OH)_2/N... 采用水热还原法,用乙二醇(EG)还原氢氧化镍制得Ni(OH)_2/Ni复合物。利用XRD、SEM、TEM和UV-Vis对所得Ni(OH)_2/Ni复合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进一步研究了纳米Ni(OH)_2/Ni复合物吸附偶氮染料刚果红的性能。结果显示,Ni(OH)_2/Ni复合物和纯Ni(OH)_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Ni(OH)_2/Ni复合物的吸附性能略优于纯Ni(OH)_2,并且Ni(OH)_2/Ni复合物含有单质Ni,具有磁性,这为粉末的二次回收利用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还原法 Ni(OH)2/Ni复合物 偶氮染料刚果红
原文传递
Effect of Doped Vanadium Dioxide on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Reaction 被引量:4
12
作者 Zhao Yutong Zong Mengya +3 位作者 Fan Cunzheng Chen Kun Wang Danhong Zhang Minghu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4期42-48,共7页
VO2(M) doped with different metals(Ti, Ce, Nb, Zr, W, and Mo)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the hydro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using oxalic acid as the reducta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oping metals in the VO2(M) ... VO2(M) doped with different metals(Ti, Ce, Nb, Zr, W, and Mo)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the hydro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using oxalic acid as the reducta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oping metals in the VO2(M) lattice could enhance the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ODS) activity. The DSC and Raman spectra revealed that VO2(M) retained its monoclinic structure after doping. Mechanism for the improvement of ODS activity by doping was investigated. Electron transfer to V(V) atom occurs upon doping, and then V(V) changes into V(IV), which can promote the ODS reaction. This explanation can be confirmed by the fact that doping can promote the proportion of V(Ⅳ) after doping as revealed by the XPS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ed VO2 hydrothermal reduction method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MECHANISM electron transf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