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built-land change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provinces 被引量:2
1
作者 WEI Suqiong CHEN Jianfe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2期245-256,共12页
Comparative study of LUCC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provinces could be a good case for study because of their geographical proximities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similarities. Fujian and Taiwan had gone through and curr... Comparative study of LUCC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provinces could be a good case for study because of their geographical proximities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similarities. Fujian and Taiwan had gone through and currently are i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Taiwan is in the stage of post-industrialization and Fujian is in the intermedi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By using the official statistics, changes of built-land in Fujian and Taiwa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two provinces seemed to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t-land changes, i.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and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forming a pattern with the economic layout of two sides acting in cooperation with eath other. If comparing different industrialized areas in Fujian with industrialized stages in Taiwan, it is clear that these two provinces seemed to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synthesized index of built-land change (Lc), i.e., which is from stabilization or comparative stabilization at the initial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to high expansion at the intermediate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n followed by low consumption at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but the Lc of the initial and the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Taiwan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Fujian. The results from comparison on relevant indexes have show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ing rate of Fujian is actu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built-land in Taiwan, but its using efficiency of regional built-land is also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aiwan in the intermediate and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Fujian.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of the built-land changes in both provinces were analyzed in Causal Models of Path Analysis, and it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built-land changes of the two provinc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built-land in Fujian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is to strengthen its intension and tap the latent p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ilt-land change regional comparison INDUSTRIALIZATION fujian taiwan
下载PDF
Landscapes of Folk Beliefs Embodied by Wooden Arch Bridges in East Fujian,China
2
作者 ZHANG Guangy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年第9期61-63,67,共4页
Cultures of folk beliefs in east Fujian Province were introduced and folk beliefs in the local area summarized as ancestor worship,female immortal worship,Taoist secular gods worship,nature worship and local sage wors... Cultures of folk beliefs in east Fujian Province were introduced and folk beliefs in the local area summarized as ancestor worship,female immortal worship,Taoist secular gods worship,nature worship and local sage worship.Distribution of wooden arch bridges in east Fujian was introduced,major functions of the wooden arch bridges summarized as traffic hub,repairing village environment,creating rural areas with a favorable Fengshui environment,and also god temple.Folk beliefs embodied in wooden arch bridges were classified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gods and immortals introduced.It was summarized that wooden arch bridges in east Fujian were embodied with diversified folk beliefs,most of the gods and immortals were believ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locals' life,many gods and immortals were worshipped together,which shows the inclusiveness of folk beliefs in the local area,and contributes to main connotations and regional features of local folk belief cul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ODEN arch bridge in EAST fujian FOLK belief regional culture SPIRITUAL CONNOTATION
下载PDF
闽台高职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3
作者 陈秀菊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5-89,共5页
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台湾地区高职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有三项措施:利用网络提供个性化服务、依托区域联盟协作提供资源服务、依托专业馆员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在对闽台高职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设路径、馆员素质、政策扶持... 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台湾地区高职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有三项措施:利用网络提供个性化服务、依托区域联盟协作提供资源服务、依托专业馆员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在对闽台高职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设路径、馆员素质、政策扶持、服务效益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借鉴台湾高职图书馆的经验,为福建高职图书馆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三个建议:政府出资构建职教区域联盟,统一采购数据库,统一指导服务准则;转变服务思维和服务方式,主推网络图书馆的应用与服务;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宣传推广和二次开发利用,精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 高职图书馆 区域经济发展
下载PDF
赖和文学实践与日据时期台湾地区士人精神的嬗变
4
作者 陈美霞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4期61-71,共11页
赖和既是台湾地区新文学形式的重要创建者,同时又终生不离传统汉诗创作。异族殖民统治与世界民族自决思潮,激发出赖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他既借鉴传统士人的出处进退方式以安顿身心,也以天下情怀投入台湾地区社会运动,推动台... 赖和既是台湾地区新文学形式的重要创建者,同时又终生不离传统汉诗创作。异族殖民统治与世界民族自决思潮,激发出赖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他既借鉴传统士人的出处进退方式以安顿身心,也以天下情怀投入台湾地区社会运动,推动台湾地区社会文化秩序重建。其新文学实践以断裂方式继承中国士人精神传统,既透露出日据时期台湾地区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递嬉流变,同时也反映这种变化与中国士人传统有深刻的联系。日据时期,赖和虽以台湾地区为其文学实践的主要场域,但其文学实践的主体精神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台湾意识”,而是融合了遗民气节、现代启蒙思想与抵抗殖民意识的新型士人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和 日据台湾地区 士人精神 社会运动 文化启蒙
下载PDF
族源与地缘:闽台新客家建筑
5
作者 张燕来 陈敏靖 沈青菁 《当代建筑》 2024年第2期133-136,共4页
建筑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文化也随着人类的迁徙得到传播和发展。本文从族源和地缘的相关性出发,以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的新客家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客家民系、地理等学科与建筑学的交叉研究角度出发,比较分析当... 建筑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文化也随着人类的迁徙得到传播和发展。本文从族源和地缘的相关性出发,以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的新客家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客家民系、地理等学科与建筑学的交叉研究角度出发,比较分析当代闽台地区新客家建筑的异同,探讨族群、地缘与建筑文化的关联性,并探索建立闽台建筑比较研究的基本范式,从而为当代地域建筑研究与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地区 新客家建筑 建筑文化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数字时代特色资源共建共享与服务研究——以闽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为例
6
作者 王展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8期188-193,共6页
该文以闽台地方文献为例,探究数字时代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服务问题,提出闽台地方文献区域合作的策略,探究闽台文献深层次加工及二次开发策略,充分发挥闽台文献的利用价值,以期从纯粹的数字增长拓展到构建多元化、多角度的共享服务体... 该文以闽台地方文献为例,探究数字时代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服务问题,提出闽台地方文献区域合作的策略,探究闽台文献深层次加工及二次开发策略,充分发挥闽台文献的利用价值,以期从纯粹的数字增长拓展到构建多元化、多角度的共享服务体系。该文创新之处:第一,根据闽台各类文献的特点,结合研究者的需要,建设信息型数据库以弥补纸本文献之不足;第二,扩大馆际合作,研究建立闽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具体策略;第三,利用图书馆文化传播优势,对闽台地方文献进行深层次加工和二次开发,为其研究使用提供最大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特色资源 闽台地方文献 共建共享 服务 区域合作
下载PDF
共在·共视·共情:闽台游神活动中的文化共同体构建
7
作者 吴欣 万丽慧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7-40,共4页
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研究视角,解读福建、台湾地区的游神民俗活动。通过闽台地区游神民俗文化活动,可以建构群体团结感、激发个体情感能量,并生成闽台地区游神文化中的社会关系符号及道德标准。这些游神仪式的结果,又会成为下一次游... 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研究视角,解读福建、台湾地区的游神民俗活动。通过闽台地区游神民俗文化活动,可以建构群体团结感、激发个体情感能量,并生成闽台地区游神文化中的社会关系符号及道德标准。这些游神仪式的结果,又会成为下一次游神仪式的组成要素,如此不断地反复循环,使游神互动仪式逐渐形成强而有力的闭环模式,不断地进行仪式的生产与再生产,为闽台两地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创造了稳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文化共同体 游神文化 闽台地区
下载PDF
基于“老屋新生”创新方式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以台湾地区经验为例
8
作者 邵鹿洲 简博秀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6,共6页
“老屋新生”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创新方式,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被闲置的历史文化空间在重新规划建设时应注意的条件与实际,认为“老屋新生”是通过一系列... “老屋新生”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创新方式,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被闲置的历史文化空间在重新规划建设时应注意的条件与实际,认为“老屋新生”是通过一系列保护、更新及创新方式,使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老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功能。基于传承历史文化、保存文化资产、寻访生活足迹的目的,“老屋新生”议题广受关注,引起人们对老屋的重视与保护。通过分析台湾地区4个较为典型的“老屋新生”成功案例——有记名茶、纪州庵文学森林、好样文房和林百货,探讨台湾地区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未来城市相关空间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屋新生 历史文化空间 保护与更新 台湾地区
下载PDF
平潭综合实验区闽台农文旅融合发展对策分析
9
作者 林心悦 吴毅辉 +1 位作者 郑心怡 林畅 《台湾农业探索》 2024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意义】平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闽台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优势,发挥着对台交流的前沿平台作用。研究平潭与台湾地区农文旅融合情况,有利于更好地推动闽台农文旅融合发展。【方法/过程】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梳理... 【目的/意义】平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闽台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优势,发挥着对台交流的前沿平台作用。研究平潭与台湾地区农文旅融合情况,有利于更好地推动闽台农文旅融合发展。【方法/过程】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梳理闽台农文旅融合基本情况,剖析平潭农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平潭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结论】结果显示,闽台农文旅融合政策不断创设、融合内容不断拓展,平潭在对台农文旅融合方面有区位、资源、政策方面的优势,但平潭与台湾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市场不旺、程度不深、成效不明显的问题,提出突出文化特色、促进深度融合、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动闽台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潭 闽台融合 农文旅融合
下载PDF
宗亲文化赋能闽台融合发展机理与策略研究
10
作者 黄诗淇 黄雯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8-35,共8页
宗亲文化作为两岸血缘的具象形态,成为了共同记忆传承的起点。以不可改写的血脉关联为基点,立足宗亲文化的各类样态,强调历史叙事,以感性与理性两个维度联合,是破题闽台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依据两岸融合由“心向”到“欣往”的运... 宗亲文化作为两岸血缘的具象形态,成为了共同记忆传承的起点。以不可改写的血脉关联为基点,立足宗亲文化的各类样态,强调历史叙事,以感性与理性两个维度联合,是破题闽台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依据两岸融合由“心向”到“欣往”的运行机理,提出以宗亲文化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策略:深入经贸交流,完善融合发展管理制度,深化人文交流,把握青年思想动向,努力实现精神相通,积极落实活动开展,关注未来问题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融合发展 宗亲文化 文化交流
下载PDF
闽台农业高职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
11
作者 杨振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50-58,共9页
闽台农业合作、教育交流已成为近年来闽台融合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为了探赜新形势下闽台农业高职教育融合发展新路,在系统总结闽台教育交流合作路径现状基础上,提出并遵循了闽台教育融合发展新路“人才培养提质需求”“教育资源汇聚融合... 闽台农业合作、教育交流已成为近年来闽台融合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为了探赜新形势下闽台农业高职教育融合发展新路,在系统总结闽台教育交流合作路径现状基础上,提出并遵循了闽台教育融合发展新路“人才培养提质需求”“教育资源汇聚融合”“多元协同体系建设”“职教深度融合发展”“闽台产学研创贯通”“铸中华民族共同体”六个方面的价值意蕴与发展内涵,映射并实践了“闽台新质生产力提质促融”“闽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闽台融合市域产教联合体”“闽台校企融合混合制办学”“行业标准闽台共研共融通”“耕读红色文化续民族文脉”教育融合发展“六新路径”,推动闽台农业高职教育融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 农业 高职 融合发展 教育交流
下载PDF
闽台妈祖信俗文化融合与当代价值探析
12
作者 杨文军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5期68-76,共9页
闽台妈祖信俗文化渊源深厚,是闽台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蕴含着两地乡亲之间的特殊情感、心理慰藉与心灵寄托,深刻影响两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闽台妈祖信俗文化交流的热络,并形成两... 闽台妈祖信俗文化渊源深厚,是闽台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蕴含着两地乡亲之间的特殊情感、心理慰藉与心灵寄托,深刻影响两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闽台妈祖信俗文化交流的热络,并形成两岸交流的“妈祖模式”,留下闽台妈祖信俗文化融合的历史印象,成为两地特殊的历史记忆。当前,妈祖信俗文化已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纽带,也是闽台民间信俗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具有增进台湾地区同胞文化认同、探索融合新模式、推动台湾地区同胞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共建精神家园、促进妈祖信俗文化海外传播等方面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 妈祖信俗文化融合 融合方式 历史记忆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融通客家之俗与闽台之史的认同书写——以《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为中心
13
作者 庄恒恺 《福建史志》 2024年第2期51-55,92,共6页
《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对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是一部融通客家之俗与闽台之史的认同书写。该书在民间信俗中书写客家之俗、在地域人群中书写闽台之史、在文化认同中书写融合新路,是新... 《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对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是一部融通客家之俗与闽台之史的认同书写。该书在民间信俗中书写客家之俗、在地域人群中书写闽台之史、在文化认同中书写融合新路,是新时代闽台客家研究的新进展与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 闽台 民间信仰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后海角时代”台湾地区电影中漂泊者形象研究
14
作者 徐广飞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7-94,共8页
台湾地区错综复杂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貌,让后海角时代台湾地区电影中漂泊者得以生成。他们身上烙有明显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伤痕印记,这些伤痕印记在漂泊影像中照见和体认了其主体性的危机。面对危机,重建主体性成为漂泊个体乃... 台湾地区错综复杂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貌,让后海角时代台湾地区电影中漂泊者得以生成。他们身上烙有明显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伤痕印记,这些伤痕印记在漂泊影像中照见和体认了其主体性的危机。面对危机,重建主体性成为漂泊个体乃至集体的强烈诉求,但其在建构过程中,漂泊者的主体性从未澄明,结果也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背后所折射的正是台湾地区社会的悲情和文化失根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海角时代 台湾地区电影 漂泊者 主体性 文化失根
下载PDF
铸牢台湾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分析
15
作者 杨文军 陈星 《闽台关系研究》 2024年第3期71-81,共11页
个体通过互动仪式链可以达到共享情感状态,实现群体兴奋,进而演化为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这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身份信息。互动仪式链理论为铸牢台湾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共同的行动为两岸青年交... 个体通过互动仪式链可以达到共享情感状态,实现群体兴奋,进而演化为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这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身份信息。互动仪式链理论为铸牢台湾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共同的行动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了特殊的情境,共同的情感刺激有助于台湾地区青年产生情感共鸣,群体符号和道德正义有助于激发台湾地区青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应着力开拓互动仪式新形态,引导台湾地区青年形成正确认知;注重互动仪式情感共鸣,积聚台湾地区青年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情感能量;聚焦互动仪式符号形塑,继承和创新具有象征性的共同文化符号,增进台湾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培育互动仪式市场,为加速心灵契合、构建精神家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青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互动仪式链 情感能量 文化符号
下载PDF
浅论中华文化在和平统一中的新作用
16
作者 韩振然 《西部学刊》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我们党历来重视中华文化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中的积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更进一步将中华文化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方面的作用提高到了全新高度,凸显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一是对“文化”本身的创新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了“文化”... 我们党历来重视中华文化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中的积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更进一步将中华文化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方面的作用提高到了全新高度,凸显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一是对“文化”本身的创新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了“文化”的作用,明确了“文化”的定义,扩展了“文化”的覆盖面;二是在对台工作的表述方面,强调中华文化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的关键作用,融中华文化于和平、团结、斗争三方面之中,极大地扩展了工作的范围、丰富了工作的内涵、深化了工作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二十大 中华文化 和平统一 台湾地区
下载PDF
闽台“送王船”仪式中民间航海知识的传承
17
作者 陈辰立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4-31,共8页
闽台地区的“送王船”仪式蕴含着濒海社群海上生产与生活的智慧,是一种能够整合沿海社区人群、凝聚社区认同的重要海洋民俗活动,承载了人类由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突出表现为它所包纳的民间航海知识体系。具体而言,闽台“送王船”仪式中... 闽台地区的“送王船”仪式蕴含着濒海社群海上生产与生活的智慧,是一种能够整合沿海社区人群、凝聚社区认同的重要海洋民俗活动,承载了人类由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突出表现为它所包纳的民间航海知识体系。具体而言,闽台“送王船”仪式中的民间航海知识,体现在造船仪式、海上航路以及航运制度三个方面,分别显示了沿海民众在航海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海洋技术知识、海洋自然知识和海洋人文知识,并通过独特宗教仪式的构建和演绎得以保留并传承,反映的是沿海民众开拓海洋的历史记忆和智慧,丰富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内涵,是中国海洋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地区 “送王船”仪式 航海知识 中国海洋文明 民间宗教
下载PDF
“皇民化”运动下台湾地区知识分子的迷惘与中华文化坚守——以《吴新荣日记》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俊凌 阮倩晴 王天阳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3年第4期96-111,共16页
日据后期,殖民当局在台湾地区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进行文化同化,台湾地区知识分子深受影响。台湾地区名医、文人吴新荣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在“皇民化”运动期间对殖民当局文化政策的妥协及其内心的迷惘与矛盾。-方面,长期的殖民统治... 日据后期,殖民当局在台湾地区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进行文化同化,台湾地区知识分子深受影响。台湾地区名医、文人吴新荣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在“皇民化”运动期间对殖民当局文化政策的妥协及其内心的迷惘与矛盾。-方面,长期的殖民统治与文化同化在吴新荣身.上烙下深刻的异族文化印记;另--方面,根植内心的传统中华文化,又促使其不自觉地抵制殖民同化。对殖民统治的妥协服从与内心中华文化认同的尖锐对立,造成吴新荣精神上的彷徨迷惘与挣扎,而这恰恰是当时台湾地区知识分子阶层以及一-般民众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民化”运动 台湾地区知识分子 吴新荣 中华文化
下载PDF
中国台湾汀州客与闽西祖地客家文化交流:历程、特点与路向
19
作者 俞如先 《闽台关系研究》 2023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客家文化是两岸客家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客家文化交流维系了两岸客家人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明末清初以来,中国台湾汀州客与闽西祖地客家文化交流经历了正常交往期、潜隐间接期、稳定发展期和起伏多变期,展现了超越政治的强大冲击力和... 客家文化是两岸客家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客家文化交流维系了两岸客家人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明末清初以来,中国台湾汀州客与闽西祖地客家文化交流经历了正常交往期、潜隐间接期、稳定发展期和起伏多变期,展现了超越政治的强大冲击力和影响力,具有深厚的地缘、血缘、业缘基础,交流范围、领域与形式也不断拓展。新时代,中国台湾汀州客与闽西祖地客家文化交流应根据面临的新情况,挖掘客家文化蕴涵的价值,全面复兴客家文化;创新交流方式,活跃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打破传统单向交流模式,推进两岸客家文化融合发展;讲好客家文化故事,拓展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 汀州客 闽西 客家文化 两岸交流
下载PDF
台湾地区赛夏南群人与客家人互动下的服饰变迁 被引量:1
20
作者 赖文蕾 李斌 陈东生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46-50,66,共6页
中国台湾赛夏南群人与台湾地区客家人紧密相邻,两者互动交流下形成服饰的交融与变迁。为了探究两者服饰变化及其原因,理解两者核心文化内涵,采用田野调查法、图像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厘清两者服饰的特征,并分析两者服饰变迁的原因。研究... 中国台湾赛夏南群人与台湾地区客家人紧密相邻,两者互动交流下形成服饰的交融与变迁。为了探究两者服饰变化及其原因,理解两者核心文化内涵,采用田野调查法、图像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厘清两者服饰的特征,并分析两者服饰变迁的原因。研究表明:赛夏南群人服饰与客家人服饰各有其特色,这与生活环境、宗教文化等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两者毗邻促进两者间互动交流,其中包括通婚、收养行为,相似的风俗习惯以及经济往来等导致了语言互通、服饰相融等现象。在服饰上的具体表现则是赛夏南群人服饰的“客家化”现象,即赛夏南群人对客家人服饰的直接穿用,以及部分客家人服饰元素运用于赛夏南群人服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赛夏南群 台湾地区客家人 服饰变迁 交流互动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