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atter? An Analysis of Its Coupling Effect o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被引量:5
1
作者 CUI Zhizhen LI Erl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5期915-930,共16页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effec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However, no in-depth researches have been made on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Using d...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effec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However, no in-depth researches have been made on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Using data from Henan Province, China,employing geographical detector technolo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esting whether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can contribute to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shown that: 1)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Henan Province is increasing gradually, and the network presents a core-edge structure,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patially unbalanced,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2)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effectively connect scientific researches with market demands,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can help form an interactive, interconnected, coupled and coordinated virtuous 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s of the same type and the separate 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level can better coordin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3)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model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tter promote the coupling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many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ls. For underdeveloped areas lacking local knowledge bas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especially using the knowledge sources of external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enhanc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coupling relation model difference Henan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A synthetic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 for the influence of CR Express on Chongqing's economy
2
作者 Rong Zhang Qi Li 《Railway Sciences》 2024年第3期295-310,共16页
Purpose-The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CR Express)in Chongqing has operated regularly and undergone large-scale development.Its impact on Chongqing's economic growth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necessitating... Purpose-The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CR Express)in Chongqing has operated regularly and undergone large-scale development.Its impact on Chongqing's economic growth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necessitating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field.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This study employs the opening of CR Express 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designating Chongqing,which inaugurated the CR Express in 2011,as the treatment group.13 provinces and cities that had not yet opened the CR Express until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Utilizing panel data from 14 provinces across China spanning from 2006 to 2017,the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SCM)is employed to synthetically construct Chongqing.To quantify the differe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between Chongqing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e CR express and Chongqing without its operation.Key metrics such as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per capita GDP,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import and export value and the proportions of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re employed to measur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Chongqing is designa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and a double-difference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regress the operation of the CR Express against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Robustness tests are conducted to validate the analytical results.Finding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compared to provinces without the operation of the CR Express,the initiation of the CR Express in Chongqing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city.The opening of the CR Express exhibits a pronounced positive impact on Chongqing's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se findings remain robust and effective even after parallel trend tests and placebo tests.Originalitylvalue-The study represents an expansion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In contrast to previous studies that relied on a single indicator such as GDP,this study selects six indicator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economy,trade and industry to measur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Furthermore,employing the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the study screens these indicators,thereby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 Expres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ynthetic model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ethod Papertype Research paper
下载PD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and it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 prefectural-level analysis 被引量:15
3
作者 QI Yuanjing YANG Yu JIN Fengj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297-314,共18页
As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regional strategy and policy, prefecture-level regions have played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grasped the essence o... As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regional strategy and policy, prefecture-level regions have played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grasped the essen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this may lead to biased policies and their ineffective implementations. Based on Chene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paper identifie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at both national and prefectural levels. Both the Global Moran I index and the Getis-Ord Gi* index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1990 to 2010. Major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1)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generally in the state of agglomeration. It entered the Primary Production Stage in 1990, and the Middle Industrialized Stage in 2010, with a 'balanced-unbalanced-gradually rebalanced' pattern in the process. (2)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experienced a spatial shift from the coastal areas to the the inland areas. Most advanced cities in mid-western China can be roughly categorized into regional hub cities and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3) Hot spots in China's economy moved northward and westwar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ities and prefectures became weaker in Eastern China, while cities and prefectur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ere still at the stag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with limited effect on the surrounding cities. (4) While the overall growth rate of China's economy has gradually slowed down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growth rate of cities and prefectur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as much faster than those in coastal areas. (5) Areas rich in resources, such as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 have become the new hot spo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For these regions, however, more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their unbalanced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the lagging social developmen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driven predominantly by th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spatial patter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refectural-level regions
原文传递
Assessment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 in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被引量:1
4
作者 YOU Zhen SHI Hui +1 位作者 FENG Zhiming XIAO Chiwe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11期2189-2204,共16页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rapid and widespread economic growth in regions involved in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mainly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This paper aims to quantify the l...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rapid and widespread economic growth in regions involved in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mainly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This paper aims to quantify the levels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 according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in the BRI regions.Here,a gridde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was first created,and a dividing line was drawn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BRI regions.A classification method was then applied to identify local development levels.Finally,we created an economic corridor development index(ECDI)to evaluate the progress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The results reveal spatial heterogeneity within the socioeconomic groups of BRI regions,whi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offshore(or Part A,50.54%)and inland(or Part B,49.46%)areas.Although both parts comprise roughly the same area,over 95%of the population is located in offshore regions.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has the highest development index due to a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long-running cooperation.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suffers from the lowest ECDI but with strong development potential.Our methods can provide cri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e for the future evaluation of the level of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offer policymakers some insight into reducing socioeconomic inequality in the BRI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gridde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socioeconomic dividing line six economic corridors Belt and Road region
原文传递
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董微微 王瀚林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30,I0001,共10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在测度新质生产力和区域经济韧性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 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在测度新质生产力和区域经济韧性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可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群层级的影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非五大城市群区域的经济韧性产生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探索差异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经济韧性 熵权-TOPSIS方法 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群层级 区域资源禀赋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向度: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路径研究
6
作者 罗琼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等若干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等若干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理路,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高水平保护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本底的必然要求。在对长江经济带最新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从高水平保护、创新引领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五个方面提出长江经济带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实践向度 长江经济带 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保护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中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经济效应分析--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娟 李计广 王红梅 《科学决策》 CSSCI 2024年第2期39-61,共23页
文章基于2010-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合成控制法,计量分析了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对上海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对上海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 文章基于2010-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合成控制法,计量分析了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对上海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对上海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可以通过市场化水平、政府干预、地区数字化水平等方式作用于服务业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高标准经贸规则 服务业发展水平 合成控制法
下载PDF
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及其影响机制
8
作者 梁丽娜 于渤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14期193-204,共12页
厘清区域高技术产业如何赋能创新活动以助推地区经济发展,是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有效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性问题。针对目前研发投资驱动的自主研发创新和外国直接投资驱动的跨国创新引入的作用机制及空间外溢的差异未明确,以及高... 厘清区域高技术产业如何赋能创新活动以助推地区经济发展,是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有效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性问题。针对目前研发投资驱动的自主研发创新和外国直接投资驱动的跨国创新引入的作用机制及空间外溢的差异未明确,以及高技术产业技术市场化水平对不同创新活动经济效应的影响有待发掘的现状,将高技术产业科技密集度、技术市场化纳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构建地理邻接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以中国2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1年国家有关统计年鉴中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自主研发创新、跨国创新引入对当地/邻近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和空间外溢的差异性,探讨在高技术产业科技密集度及技术市场化水平的作用下,自主研发创新及跨国创新引入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并进一步分类对比分析高技术产业技术市场化水平、不同创新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区域创新活动水平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自主研发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长期内效果更明显,跨国创新引入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短期内效果更明显;(2)高技术产业科技密集度对当地的自主研发创新/跨国创新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且这一作用具有持久性;(3)随着高技术产业中技术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跨国创新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关系分别存在先下降后上升、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变化,但这种正向作用整体力度呈现减弱趋势;(4)在科技密集区/欠密集区,随着高技术产业技术市场化水平的变化,不同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非线性影响的变化趋势虽然相同,但总体作用力度有所差异。最后从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密集度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市场化体系两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创新 高技术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 自主研发创新 跨国创新引入 市场化水平 地理邻接矩阵 地理距离矩阵 创新驱动
下载PDF
我国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研究
9
作者 陈清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0期117-121,共5页
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经济发展也为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充分把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12—... 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经济发展也为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充分把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12—2021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科技创新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本文用熵值法分别对两个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研究发现:各省市科技创新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协调发展不平衡,存在地区异质性。据此,本文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子系统协调程度的建议,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加快跨区域的合作与建设,实现我国整体协调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效率 经济发展水平 熵值法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余江妹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6期126-129,共4页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计算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的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分析各分维度指数对绿色金融总指数影响情况;通过固定效应的回归分析法对影响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计算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的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分析各分维度指数对绿色金融总指数影响情况;通过固定效应的回归分析法对影响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和绿色基金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是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绿色金融发展水平 绿色金融指标 固定效应 区域经济
下载PDF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李芹芳 钱文君 +2 位作者 陈玮 许晓婷 程晓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6-461,共6页
目前我国各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区域间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以陕西省11个市(区)为例来分析和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11市(区)为评... 目前我国各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区域间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以陕西省11个市(区)为例来分析和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11市(区)为评价单元,科学、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并采用特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陕西省11个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测算法计算各评价单元2003、2005和2007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对各市(区)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和分析研究后,分析经济发展差异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综合指数测算 差异分析 陕西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480
12
作者 李小建 乔家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首次将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分析 ,结果表明 1 990~ 1 998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差异明显变小 ,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则出现扩大 ;经济增长较快的县域自一些增长中心向外扩延 ,逐步形成沿海岸带、京广线和长江沿岸三... 首次将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分析 ,结果表明 1 990~ 1 998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差异明显变小 ,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则出现扩大 ;经济增长较快的县域自一些增长中心向外扩延 ,逐步形成沿海岸带、京广线和长江沿岸三大经济增长轴 ;但沿海发达区内存在十分不发达县域 ;经济不发达县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 ,与环境较差的山区、寒区、旱区以及省际边界地区有关 ;全国县域经济基础和增长可分为基础好增长较快型、基础差增长较快型、基础差缓慢增长型、基础好缓慢增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际经济差异 增长轴 空间分析 西部开发 中国 区域经济 20世纪 90年代
下载PDF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70
13
作者 孙希华 张淑敏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1-614,620,共5页
文章定性、定量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当前山东省发展经济应坚持效率优先,同时要正视地域差异,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 文章定性、定量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当前山东省发展经济应坚持效率优先,同时要正视地域差异,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采取适度的倾斜与均衡发展政策,实施点轴系统空间开发模式,在发展中逐渐缩小差异,促进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区域经济差异 协调发展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可持续发展 点轴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 梯度结构差异 区域经济增长 政策
下载PDF
中原经济区城市资源环境绩效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 被引量:7
14
作者 许亚宣 赵玉婷 +4 位作者 李小敏 于华通 李娟 邹广迅 赵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5-935,共11页
为了识别城市或"相似群体"最重要的资源环境"短板"问题,以中原经济区3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择水土资源、能源、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等4个方面共计33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修正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正向指... 为了识别城市或"相似群体"最重要的资源环境"短板"问题,以中原经济区3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择水土资源、能源、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等4个方面共计33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修正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正向指标极大化、负向指标极小化、适中指标平均化的标准化方法对研究区域内各市资源环境绩效进行测算.研究表明:1从资源环境绩效角度来看,中原经济区城市可分为"双高"超载型、农业型、"双低"超载型、资源型四大类.2占中原经济区城市总数2/5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过度强调资源产出、忽视环境保护而成为经济区环境问题高发、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集中区域.3在对4个Ⅰ级指标(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指数、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设定均衡权重情况下,15个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居末位,10个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居末位,表明中原经济区提高资源环境绩效应率先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领域实现突破.所构建的资源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今后应加大对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农村土地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等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绩效 经济发展水平 中原经济区 城市发展 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中国区域信息发展水平:因素分析与综合集成评估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吴玉鸣 徐建华 李建霞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1-325,共5页
构建了中国区域信息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信息发展能力进行了科学评估及比较,同时提出了加速区域信息化、培育和提高区域信息发展水平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区域信息化 中国 信息产业 区域经济 信息技术 区域竞争力 综合指数法 因素分析 综合集成评估
下载PDF
脆弱生态区类型划分及其脆弱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冉圣宏 金建君 曾思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3-77,共5页
本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根据全国各县市耕地面积等2 6项指标的有关数据 ,对我国生态区进行了类型划分 ,还分别以环境资源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经济技术替代能力因子、域外支持能力因子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因子等 5类因子为聚类变量 ,... 本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根据全国各县市耕地面积等2 6项指标的有关数据 ,对我国生态区进行了类型划分 ,还分别以环境资源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经济技术替代能力因子、域外支持能力因子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因子等 5类因子为聚类变量 ,对我国脆弱生态区进行了类型划分 ,并对脆弱特征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脆弱生态区 经济发展水平因子 域外支持因子 社会发展水平因子 脆弱特征 类型划分
下载PDF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 被引量:22
17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黄毅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9-91,共13页
利用PVAR模型分析1997年至2010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的动态关系及其区域异质性。然后基于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贫穷而有效率"假说及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对农村人力资本收入效应区域异质性的原因进... 利用PVAR模型分析1997年至2010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的动态关系及其区域异质性。然后基于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贫穷而有效率"假说及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对农村人力资本收入效应区域异质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经济不发达区域,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在次发达区域,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只能缓慢促进农民收入;而在发达区域,农村人力资本提升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是负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收入 人力资本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异质性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能否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74
18
作者 王军 刘小凤 朱杰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4,共9页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是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剖析数字经济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即消费扩容效应,并在对数字经济内涵...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是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剖析数字经济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即消费扩容效应,并在对数字经济内涵重新界定的基础上,测算2013—2020年省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是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二者关系呈倒“U”型,因此,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要根据时空特征趋利避害、扩张有度;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更突出,同时在五大经济带间也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看,消费需求和消费供给扩张是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为深化数字经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发展水平测算 居民消费扩容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中国省域展览业与经济相关关系及其空间溢出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罗秋菊 罗倩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29-1735,共7页
以中国展览业为例,立足于展览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Moran’s I和Moran’s I散点图阐释展览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纳入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相对于经典回归模型的优越程度,进而揭示展览业发展对区域... 以中国展览业为例,立足于展览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Moran’s I和Moran’s I散点图阐释展览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纳入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相对于经典回归模型的优越程度,进而揭示展览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展览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水平在地理空间上分布都不均衡;2展览业及区域经济皆呈现高高聚集(HH)、低低聚集(LL)两种空间聚集格局;3现阶段,中国展馆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4 SLM优于经典回归模型,展览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展览经济预测研究中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效应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业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空间自相关性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下载PDF
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代合治 段福庆 周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6-80,共5页
运用变异系数CV、泰尔系数T等指标,基于三大经济板块、17个市域、121个县域等不同空间程度,对1990年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空间尺度愈小,差异程度愈大,即县域间差异程度大于市域,市域大于板块,但... 运用变异系数CV、泰尔系数T等指标,基于三大经济板块、17个市域、121个县域等不同空间程度,对1990年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空间尺度愈小,差异程度愈大,即县域间差异程度大于市域,市域大于板块,但从变化趋势看,板块间差异程度对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贡献度在提高。从三大板块内部看,鲁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大,鲁东和鲁南地区内部差异程度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空间尺度 山东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