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富裕视域下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泳莲 邢文利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8,F0003,共9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能从根本上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然而由于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越来越严重,致使发展成果无法惠及全体人民。本文基于共同富裕视角,在系统梳理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探寻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共同富裕视域下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的分析对于促进南北区域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统筹区域发展,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 南北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从建筑形象看鲁南、苏北、皖北地区汉画像石风格的区域性与互鉴性
2
作者 孟宪伟 《艺术探索》 2023年第2期62-87,共26页
两汉时期,鲁南、苏北、皖北地区画像石风格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体现了画像石文化的区域性。但是各个地区画像石的题材和制作手法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说明不同地区画像石的制作具有互鉴性。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可以为鲁南、苏北、皖北地区... 两汉时期,鲁南、苏北、皖北地区画像石风格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体现了画像石文化的区域性。但是各个地区画像石的题材和制作手法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说明不同地区画像石的制作具有互鉴性。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可以为鲁南、苏北、皖北地区汉画像石风格的区域划分提供有力凭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鲁南 苏北 皖北 区域性 互鉴性
下载PDF
我国南北方地区经济差距测度及其成因比较研究
3
作者 万婕 杨珊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9-69,共11页
当前,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向好,北方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呈现出一种“南快北慢”的发展趋势,南北方地区经济差距成为新的地区经济问题。基于此,使用1978—2019年南北方地区各省份数据,运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南北方地区经济差距并进... 当前,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向好,北方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呈现出一种“南快北慢”的发展趋势,南北方地区经济差距成为新的地区经济问题。基于此,使用1978—2019年南北方地区各省份数据,运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南北方地区经济差距并进行分析,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对比分析不同考察时段南北方地区经济增长的成因。研究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地区经济差距以1990年、2003年和2014年为拐点,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最后缓慢扩大的变动趋势,其中,南北方地区间经济差距以2014年为拐点,经历了基本保持不变到迅速扩大的变化过程。(2)北方地区经济增长的循环累积效应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北方地区经济增长面临着较多困难,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资本投入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方地区经济差距。基于上述结论,为缩小我国南北方地区经济差距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方地区 THEIL指数 经济差距 成因比较
下载PDF
陕西春节的地域文化特色
4
作者 赵德利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6-81,共6页
受自然地理和社会风尚传统的影响,陕西春节逐渐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水域)三个文化区。关中人在春节节庆祭祀、拜年、社火游演活动中遵规守礼,讲求人伦和合。陕北民众持存了基于信仰的节庆民歌和秧歌,形成了黄土... 受自然地理和社会风尚传统的影响,陕西春节逐渐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水域)三个文化区。关中人在春节节庆祭祀、拜年、社火游演活动中遵规守礼,讲求人伦和合。陕北民众持存了基于信仰的节庆民歌和秧歌,形成了黄土高原文化的高亢气派和人文生态特质。陕南移民重视家族血脉传承,节庆活动凸显出地域文化的灵秀风格和家园情怀。三个文化区坚守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原则,形成了陕西节庆民俗既分异又统合的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春节 关中文化区 陕北文化区 陕南文化区 地域文化特色
下载PDF
2023年“丝绸之路暨北朝时期固原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5
作者 刘勇 张强 《铜仁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20-124,共5页
2023年“丝绸之路暨北朝时期固原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对北朝史进行深入探讨: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政治、军事、历史地理、交通、文化交流交融;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宗教、音乐;三是魏晋南北朝时... 2023年“丝绸之路暨北朝时期固原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对北朝史进行深入探讨: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政治、军事、历史地理、交通、文化交流交融;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宗教、音乐;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姓氏和字书史;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固原区域的考古发现;五是其他方面。上述研究在宏观探讨和具体问题考证方面都有较多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 固原 区域文化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研究
6
作者 赵江民 李梅宇 杨紫若 《喀什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1-58,共8页
语言文字的传播使用是各民族相互往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直接例证。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为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历史史料,运用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理论,从中央对西域的治理、政治和... 语言文字的传播使用是各民族相互往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直接例证。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为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历史史料,运用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理论,从中央对西域的治理、政治和亲、屯田活动、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以及汉语学习、语言借用、民汉翻译等方面,梳理出汉语言文字在西域传播使用的脉络;接着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原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治理力量有所减弱,但是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官方地位却一直保持不变,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西域的影响依然卓有成效,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不断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西域 汉语言文字 传播
下载PDF
“蒸发悖论”在秦岭南北地区的探讨 被引量:22
7
作者 蒋冲 王飞 +3 位作者 刘思洁 穆兴民 李锐 刘焱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44-855,共12页
潜在蒸散量(ET0)是大气蒸发的估计值,已经广泛应用于灌溉管理和无实测蒸发资料地区的估算。分析ET0的时空变化是研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工作,同时对于农业水资源的优化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 潜在蒸散量(ET0)是大气蒸发的估计值,已经广泛应用于灌溉管理和无实测蒸发资料地区的估算。分析ET0的时空变化是研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工作,同时对于农业水资源的优化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各站的潜在蒸散量(ET0),研究了气温、降水与ET0之间的长期变化趋势关系,对导致ET0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讨论,着重对秦岭南北地区是否存在"蒸发悖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整体气温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1993年为突变年份,1960—1993年的降温速率和1994—2011年的升温速率均表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1960—2011年整体升温速率由北向南递减。(2)1979年和1993年是ET0变化的转折点,以1979和1993为界ET0经历了"升—降—降"的变化阶段。1960—1979年仅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存在"蒸发悖论"现象,1980—1993、1994—2011和1960—2011年3个时段区域整体和各子区均发现了"蒸发悖论"现象。秋季后18a和52a整体以及冬季前34a和52a整体均存在"蒸发悖论"现象,冬季最为明显。(3)近52年整体降水表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相较于年尺度,夏季降水与ET0逆向变化趋势更为明显。(4)年尺度上,太阳辐射(日照时数)下降引起的潜热通量减少是造成ET0下降即"蒸发悖论"现象的主要原因。季节尺度,春季ET0下降的主导因素为风速,其它季节均为太阳辐射(日照时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北 潜在蒸散量 蒸发悖论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下秦岭南北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58
8
作者 李双双 延军平 万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53-858,共6页
选取秦岭南麓1 000 m划分方案,运用气候倾向率、线性拟合方程、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等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秦岭南北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具有同步性,增温趋势明显;在气温突变方面,关中地区气... 选取秦岭南麓1 000 m划分方案,运用气候倾向率、线性拟合方程、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等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秦岭南北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具有同步性,增温趋势明显;在气温突变方面,关中地区气温突变(1995年)早于陕南(1998年)。通过近10 a秦岭南北气温时空格局演变分析,认为秦岭地区气温变化符合全球变化规律,其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小尺度上人类活动干扰尤为明显(特别体现在快速城市化影响气温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秦岭南北 气温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8
9
作者 朱玉祥 丁一汇 刘海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03-915,共13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NCC_RegCM1.0)对青藏高原前冬积雪对次年夏季中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所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积雪和降水的关系较为吻合,即长江流域、新疆地区夏季多雨,华北和华南少雨,这与我国最近二十年来维持的"南涝...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NCC_RegCM1.0)对青藏高原前冬积雪对次年夏季中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所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积雪和降水的关系较为吻合,即长江流域、新疆地区夏季多雨,华北和华南少雨,这与我国最近二十年来维持的"南涝北旱"雨型较为一致。因此,可以认为青藏高原冬季多雪,是引起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出现"南涝北旱"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揭示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可能物理机制。青藏高原冬季多雪,会导致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热源减弱,这种热源的减弱在冬季导致冬季风偏强,可以影响到我国华南、西南及孟加拉湾地区。同时,由于高原热源的减弱可持续到夏季,成为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减弱的一个原因。在积雪初期,地面反射通量的增加起了主要作用;在积雪融化后,"湿土壤"在延长高原积雪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初期的反射通量增加减少了太阳辐射的吸收、融雪时的融化吸热,以及后期的湿土壤与大气的长期相互作用,作为异常冷源,减弱了春夏季高原热源,是高原冬季积雪影响夏季风并进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机理。本文的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显著影响时效可以一直持续到6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积雪 区域模拟 南涝北旱 感热
下载PDF
秦岭南北风速时空变化及突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蒋冲 王飞 +2 位作者 刘焱序 穆兴民 李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4-250,共7页
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风速和气温资料,采用样条曲线插值法(Spline)、Pettitt突变点检验、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区风速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秦岭南北风速空... 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风速和气温资料,采用样条曲线插值法(Spline)、Pettitt突变点检验、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区风速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秦岭南北风速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格局,按其大小排序为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巴巫谷地。四季风速排序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均以秦岭以北最大。②近52 a来,秦岭南北整体和各子区年平均风速呈现一致的显著下降趋势,下降最快的为秦岭南坡,最慢的为汉水流域。四季风速下降速率排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③年和季节尺度风速的突变集中出现在1969-1974、1978-1981和1990-1994年间,秦岭南北整体于1981年突变。④气象台站周边的城市化发展和风速测量仪器的更换都对风速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都不是风速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变化和气候变暖才是造成风速减小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北 风速 时空变化 突变点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天山山区近40a夏季降水变化及与南北疆的比较 被引量:22
11
作者 袁玉江 何清 穆桂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1-335,共5页
利用新疆 195 9— 1998年的降水资料 ,分析了天山山区近 4 0a来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并与南疆、北疆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天山山区近 4 0a来的夏季降水在干湿阶段、最干最湿年份、降水变化的周期方面均与南北疆有别 ;天山山区夏季降水... 利用新疆 195 9— 1998年的降水资料 ,分析了天山山区近 4 0a来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并与南疆、北疆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天山山区近 4 0a来的夏季降水在干湿阶段、最干最湿年份、降水变化的周期方面均与南北疆有别 ;天山山区夏季降水空间上的同步性变化比南疆及北疆弱一些 ;天山山区近 4 0a来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北疆较为相近 .新疆近 4 0a来夏季降水最多的年代是 90年代 ,天山山区偏多 12 % ,南疆偏多 2 5 % ,北疆偏多 2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夏季 降水变化 降水资料 年代际变化 山区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法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建平 董庆吉 +1 位作者 郝金华 李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9-529,共11页
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综合分析了青海南部"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床成矿条件,建立了区域斑岩型钼铜矿床的资源预测模型,并提取了相关成矿预测因子,采用分级证据权法对成矿预测因子进行了赋值,圈定了区域有利成矿... 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综合分析了青海南部"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床成矿条件,建立了区域斑岩型钼铜矿床的资源预测模型,并提取了相关成矿预测因子,采用分级证据权法对成矿预测因子进行了赋值,圈定了区域有利成矿远景区,对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表明,与斑岩型钼铜矿有关的矿床预测权重包括地层、岩浆岩、构造以及矿化异常等及其相关的定量化分析因子;依据后验概率值将研究区划分两个成矿远景区:纳日贡玛-东莫扎抓成矿远景区(Ⅰ)、阿多-结多成矿远景区(Ⅱ)。在两个成矿远景区内又可划分出A类铜钼矿有利靶区5处、B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C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利用丰度模型法估算青海"三江"北段区域内铜资源量为7 412 730 t,钼资源量为8 566 18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证据权法 资源潜力预测 斑岩型钼铜矿 “三江”北段 青海南部
下载PDF
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区植物与植被类型初查 被引量:37
13
作者 武利玉 苏世平 王蕙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4-568,共5页
通过对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区进行植物、植被类型调查,结果表明:该项目区内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有植物185种,分属于56科;区内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植物群落趋向多元化,且稳定性增加;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并参考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通过对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区进行植物、植被类型调查,结果表明:该项目区内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有植物185种,分属于56科;区内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植物群落趋向多元化,且稳定性增加;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并参考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工程区内植被类型划分为9种类型,即2种天然植被类型和7种人工植被类型。根据当前所造林分多为结构单一的纯林的现状,认为今后在南北两山进行植树造林应考虑营造混交林,以提高林分稳定性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并积极采用人工措施促进森林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植被类型 兰州 南北两山 环境绿化工程区
下载PDF
秦岭南北地区绝对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潜在蒸发量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蒋冲 穆兴民 +5 位作者 马文勇 于新洋 刘宪锋 李建国 刘思洁 王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利用绝对湿度计算公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大气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并进一步分析了绝对湿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潜在蒸发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利用绝对湿度计算公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大气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并进一步分析了绝对湿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潜在蒸发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地区绝对湿度由南向北顺次递减,具有较好的海拔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季节平均湿度以夏季为最大,冬季最小。(2)近52年绝对湿度除巴巫谷地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外,其它子区均呈现出增加趋势。1986年和1998年是湿度变化的转折点,1960—1986年以微弱下降为主,此后直至1998年震荡上升,1998年以后呈下降趋势。(3)年尺度和春、秋两季,除巴巫谷地外,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夏季和冬季,除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不显著正相关以外,其它区域也均为负相关。年度和春、秋两季两个指标负相关的紧密程度随着区域的南移而逐渐减弱。1960—2011年间,年度和季节尺度潜在蒸发和绝对湿度呈反向变化趋势;而在1960—1989年间,两者同向变化;1990—2011年间,年度和春、冬两季潜在蒸发上升,而同期的绝对湿度则是先上升再下降。(4)实际蒸发量的增加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湿度)增加,反过来抑制了水面蒸发(潜在蒸发量)。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部分地区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为互补关系,由北向南随着水分限制作用的不断减弱两者逐渐转化为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北 绝对湿度 时空变化 潜在蒸发量 互补关系
下载PDF
1960~2011年秦岭南北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蒋冲 王飞 +1 位作者 穆兴民 李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88-1896,共9页
基于秦岭南北1960~2011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计算了近52年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气温呈南高北低分布格局,1... 基于秦岭南北1960~2011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计算了近52年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气温呈南高北低分布格局,1993年为气温变化转折点,此前为降温趋势,秦岭以南降温更明显,此后研究区大面积升温,近52年间98%以上的站点呈升温趋势。(2)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1985年为降水变化转折点,此前降水呈减少趋势,此后70%以上站点降水增多;1960~2011年间秦岭以北地区有变干趋势,而秦岭南坡以变湿为主,其余地区变化不明显。(3)周广胜-张新时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为11.1%,整体上精度较高,说明模型可以用于秦岭南北地区NPP的估算;研究区NPP呈南高北低分布格局,NPP增加的站点所占比例排序为汉水流域>秦岭南坡>巴巫谷地>秦岭以北;NPP年际波动较小,极值比介于1.34~1.89之间。(4)未来气候变化对NPP的可能影响预测结果显示,水热条件同时改善(a情景)的情况下NPP普遍增加14.8%以上,秦岭以北增加趋势更明显,温带落叶阔叶林增幅最大,温带草丛增幅最小;温度升高而降水减少(b情景)的情况下大部分站点NPP减少,亚热带(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减幅最大,温带落叶阔叶林减幅最小;c情景下NPP增幅有限,明显小于a情景,秦岭以北地区的增加趋势更明显,不同植被类型的变化趋势与a情景一致,但明显小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北 气温 降水 NPP(净第一性生产力) 植被类型
下载PDF
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蒋冲 王飞 +3 位作者 喻小勇 穆兴民 杨旺明 刘思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805-3815,共11页
利用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观测资料,借助Spline空间插值、Pettitt突变点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水汽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呈南高... 利用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观测资料,借助Spline空间插值、Pettitt突变点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水汽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子区水汽由南向北递减,季节分布规律与年尺度基本一致,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②近52年平均水汽压呈上升趋势,秦岭南坡和汉水流域上升速率较快,巴巫谷地呈下降趋势;③53%的站点冬季水汽压发生突变,集中分布于秦岭以南的部分地区,突变集中发生在1985—1988年间,与冬季气温突变时间一致,其余季节突变现象不明显。④水汽在21a时间尺度下经历了4次干湿交替变化,各季节水汽变化规律与年尺度基本一致,未来一段时间该地区仍然处于相对干旱状态。⑤水汽压受到包括气温、风速、日照在内的多种气象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力大小排序为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北 水汽压 时空变化 突变 周期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秦岭南北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突变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蒋冲 刘晓磊 +4 位作者 程楠楠 梁宁霞 王飞 刘思杰 穆兴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6-424,共9页
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数据,采用样条曲线插值法(Spline)、气候倾向率、Pettitt突变点检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 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数据,采用样条曲线插值法(Spline)、气候倾向率、Pettitt突变点检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38.7 h,空间分布呈东北向西南递减格局,按各分区日照长短排序为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巴巫谷地。四季日照时数分布特征与年尺度上的结论基本一致,4个季节按其大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四季均以秦岭以北的日照时数最大。(2)近52 a各区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绝大部分站点呈下降趋势。下降的站点占本区站点总数的比例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以北>秦岭南坡,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相对于秦岭以北日照下降更明显。春季47%的站点呈上升趋势,显著上升的站点集中于中部地区;夏季98%的站点呈显著下降趋势;秋季和冬季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3)年尺度、春季和夏季突变年份集中于1978-1981年间,秋季的突变特征不甚明显,突变年份和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性可言,冬季日照时数突变年份同步性和一致性较差。(4)绝大部分站点日照时数与风速、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最低气温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北 日照时数 时空变化 突变点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秦岭南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Ⅰ)——近52年秦岭南北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蒋冲 王飞 +1 位作者 穆兴民 李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5期56-63,共8页
根据秦岭南北5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的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采用样条曲线插值法(Spline)、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区气温、降水、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其... 根据秦岭南北5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的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采用样条曲线插值法(Spline)、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区气温、降水、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多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逐步上升,1993年是气温变化的转折点,1993年以前秦岭以南地区降温更明显,1994年起绝大部分站点气温显著(P<0.01)上升,秦岭南北无明显差异;2)多年平均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1995年以前各区降水量均表现出下降趋势,秦岭以北地区降水量下降更明显,1995年以后70%以上站点降水量增多,秦岭以北地区有变干趋势,秦岭南坡微弱变湿,其余地区整体升降趋势不明显;3)潜在蒸散量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各子区蒸散量呈现较为一致的下降趋势(P<0.05),但无明显转折点,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相对于秦岭以北蒸散量下降更明显;4)湿润指数由南向北递减,秦岭以北地区以暖干化为主,而秦岭以南以暖湿化为主,季节尺度上,4个子区表现出的变化规律较为一致,春季和秋季绝大部分站点的湿润指数呈下降趋势,而夏季和冬季则以上升趋势为主;5)湿润指数与日照时数、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蒸散量呈显著水平(P<0.01)的负相关关系,与最低气温和风速相关关系不显著,降水量和空气湿度的增加会对湿润状况的改善起到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潜在蒸散量 湿润指数 秦岭南北
下载PDF
苏北-胶南高压变质超镁铁质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樊祺诚 刘若新 马宝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0-96,T001,共8页
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中高压变质超镁铁质岩为石榴橄榄岩和石榴辉石岩,它们具残斑结构、糜棱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橄榄石发育低密度自由位错和{110}[101]滑动条带,矿物(如贫铝辉石)的化学成分,矿物形成的平衡条件(P=3050~5130MPa,T=62... 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中高压变质超镁铁质岩为石榴橄榄岩和石榴辉石岩,它们具残斑结构、糜棱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橄榄石发育低密度自由位错和{110}[101]滑动条带,矿物(如贫铝辉石)的化学成分,矿物形成的平衡条件(P=3050~5130MPa,T=627~842℃),都反映岩石经历高压低温的变质历史。石榴橄榄岩中低含量贫铝辉石和高含量石榴石可能是在大于5000MPa条件下辉石-石榴石相转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镁铁质岩 高压变质 辉石 石榴石
下载PDF
新疆南北疆人口的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追 苟虹璐 李豫新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42,共10页
新疆人口在规模、结构及其变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解决这些差异对新疆人口的合理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新疆数据,从人口空间布局、人口结构、人口流动、人口聚集四个方面,剖析了全疆及南北疆地... 新疆人口在规模、结构及其变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解决这些差异对新疆人口的合理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新疆数据,从人口空间布局、人口结构、人口流动、人口聚集四个方面,剖析了全疆及南北疆地区人口的区域差异。为适应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要求,需要统筹解决新疆人口发展问题,包括统筹新疆不同区域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也包括统筹新疆人口发展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南北疆 人口 区域差异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