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casting Uncertainties in Surface PM_(2.5)Concentration Associated with Forecast Lead Time ove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1
作者 Qiuyan DU Chun ZHAO +6 位作者 Jiawang FENG Zining YANG Jiamin XU Jun GU Mingshuai ZHANG Mingyue XU Shengfu LI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801-816,共16页
Forecasting uncertainties among meteorological fields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ain limitation on the accuracy and predictability of air quality forecasts.However,the particular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foreca... Forecasting uncertainties among meteorological fields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ain limitation on the accuracy and predictability of air quality forecasts.However,the particular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forecasting uncertainties on air quality forecasts specific to different seasons is still not well known.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forecasts with different forecast lead times for January,April,July,and October of 2018 are conducted ove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BTH)region and the impacts of meteorological forecasting uncertainties on surface PM_(2.5)concentration forecasts with each lead time are investigated.With increased lead time,the forecasted PM_(2.5)concentrations significantly change and demonstrate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s.In general,the forecasting uncertainties in monthly mean surface PM_(2.5)concentrations in the BTH region due to lead time are the largest(80%)in spring,followed by autumn(~50%),summer(~40%),and winter(20%).In winter,the forecasting uncertainties in total surface PM_(2.5)mass due to lead time are mainly due to the uncertainties in PBL heights and hence the PBL mixing of anthropogenic primary particles.In spring,the forecasting uncertainties are mainly from the impacts of lead time on lower-tropospheric northwesterly winds,thereby further enhancing the condensation production of anthropogenic secondary particles by the long-range transport of natural dust.In summer,the forecasting uncertainties result mainly from the decrease in dry and wet deposition rates,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near-surface wind speed and precipitation rate.In autumn,the forecasting uncertainties arise mainly from the change in the transport of remote natural dust and anthropogenic particles,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forecasting uncertainties forecast lead time meteorological fiel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下载PDF
复杂网络视角下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_(2.5)的相互作用特征及归因分析
2
作者 柳林 汪恒生 +2 位作者 李万武 王晓霞 朱燕煌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8-173,180,共7页
为实现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控,从复杂网络的视角研究PM_(2.5)的相互作用,在传统复杂网络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确定京津冀晋鲁豫地区城市间PM_(2.5)作用关系,引入生物学中的营养一致性理论,探索PM_(2.5)网络层次特征,从经济社会... 为实现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控,从复杂网络的视角研究PM_(2.5)的相互作用,在传统复杂网络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确定京津冀晋鲁豫地区城市间PM_(2.5)作用关系,引入生物学中的营养一致性理论,探索PM_(2.5)网络层次特征,从经济社会因素和气象因素两种视角,对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_(2.5)复杂网络特征进行归因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_(2.5)具有显著的空间网络特征,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传输关系复杂,不同季节之间PM_(2.5)网络的稳定性不同;相比于高中介中心性节点,城市春秋两季网络的效率对度中心性高的节点更敏感,冬季则对二者的敏感程度相近;北京、郑州、济南、太原4个代表城市的PM_(2.5)浓度与经济社会因素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与气象因素之间则存在不同强度的长程正相关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相互作用关系 因果检验 有向网络特征 归因分析 京津冀晋鲁豫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地理加权随机森林的长三角PM_(2.5)建模
3
作者 陈艺敏 苏漳文 +1 位作者 陈移萍 林子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40-4248,共9页
采用随机森林(RF)和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WRF)对长三角地区2003~2019年的PM_(2.5)浓度及其驱动因素数据进行训练、校验与测试,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比RF模型,GWRF模型对PM_(2.5)浓度的训练和预测更优,其各项模型评估指标... 采用随机森林(RF)和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WRF)对长三角地区2003~2019年的PM_(2.5)浓度及其驱动因素数据进行训练、校验与测试,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比RF模型,GWRF模型对PM_(2.5)浓度的训练和预测更优,其各项模型评估指标均优于RF模型,且GWRF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更低.(2)GWRF模型预测2019年PM_(2.5)浓度分布优于RF模型,与实际观测浓度分布基本一致,但两个模型均存在北部高估南部低估的情况,且高估区域大于低估区域.(3)RF模型在研究PM_(2.5)浓度分布最重要且显著的驱动因子方面是全局性的,而GWRF模型得到干旱、气温、温差、风速以及人类干扰对PM_(2.5)分布的影响是局部性的.在大尺度下,这种局部性的效应对于PM_(2.5)精细化防控更具实际性的指导意义.此外,在全球气候暖干化和区域气候空间异质性的背景下,把干旱融入PM_(2.5)预测并建立具有局部效应的模型有助于环境监管机构及决策者制定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驱动因素 地理加权随机森林 空间效应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武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PM_(2.5)组分特征与区域来源解析
4
作者 王健颖 唐晓 +4 位作者 陈科艺 胡柯 王瑶 丁宁 韩雨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9,共13页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相继实施,在高强度的污染治理下,中东部地区PM_(2.5)污染改善效果显著。为探讨在PM_(2.5)浓度不断降低的背景下,仍时有发生的武汉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及特征,以2020年1...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相继实施,在高强度的污染治理下,中东部地区PM_(2.5)污染改善效果显著。为探讨在PM_(2.5)浓度不断降低的背景下,仍时有发生的武汉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及特征,以2020年12月武汉地区一次长达10 d的重污染过程为例,利用多种观测数据和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分析污染过程中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和区域贡献等。结果表明:污染日二次无机盐SNA(SO_(4)^(2-)、NO_(3)^(-)和NH+4)和碳质组分(EC和OC)在PM_(2.5)中的占比高(分别为78%和18%),NO_(3)^(-)的占比从清洁日的36%上升到污染日的46%,是污染过程中占比最高的化学组分。污染期间,NO_(3)^(-)和SO_(4)^(2-)的浓度比为2.9~6.1,因此二次无机盐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移动源;OC和EC的浓度比为3.0~9.8,因此碳质组分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燃煤源。污染期间主要有河南-孝感-武汉和安徽-黄冈-武汉2条污染传输带,污染物传输以武汉周边城市的近距离输送为主,随着污染程度加重,武汉本地及武汉城市圈的区域贡献增加。重度污染天是静稳天气下持续的偏弱东风和西北风输送的污染气团在不易扩散的天气条件下累积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污染过程 区域传输 武汉市
下载PDF
基于PM_(2.5)浓度达标约束和区域联防联控的河南省地级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5
作者 王硕迪 董欣宜 +3 位作者 苏方成 徐起翔 王克 张瑞芹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5-995,共11页
为研究以河南省为代表的受大气污染传输影响显著省份的大气环境容量,本文基于CMAQ模型,采用嵌套迭代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在周边省份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时17个地级... 为研究以河南省为代表的受大气污染传输影响显著省份的大气环境容量,本文基于CMAQ模型,采用嵌套迭代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在周边省份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时17个地级市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的大气环境容量.结果表明:①省外传输对河南省PM_(2.5)浓度的贡献率为50.29%,其中周边7个省份传输贡献率为36.19%,可见周边省份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河南省实现空气质量达标的必要条件.②在省级PM_(2.5)浓度达标时,河南省周边7个省份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的大气环境容量分别为279.07×10^(4)、465.61×10^(4)、172.67×10^(4)和182.96×10^(4)t,超载排放量分别为243.13×10^(4)、402.79×10^(4)、143.63×10^(4)和142.54×10^(4)t.③在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全省PM_(2.5)浓度达标时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环境容量分别为23.48×10^(4)、52.40×10^(4)、22.74×10^(4)和32.17×10^(4)t,超载排放量分别为48.43×10^(4)、106.78×10^(4)、45.84×10^(4)和61.63×10^(4)t.④河南省东南部区域的SO_(2)和NO_(x)排放以及西北部区域的一次PM_(2.5)和NH_(3)排放会对全省PM_(2.5)浓度变化有显著贡献.研究显示,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时,4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的最大值为52.40×10^(4)t,超载排放量的最大值为106.78×10^(4)t.为实现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河南省周边省份均需要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同时河南省需要加大对东南部区域的SO_(2)和NO_(x)排放以及西北部区域的一次PM_(2.5)和NH_(3)排放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Q模型 空气质量达标 pm_(2.5) 区域传输 大气环境容量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PM_(2.5)污染区域及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6
作者 宋俊 李春林 +2 位作者 胡远满 刘淼 黄泳波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5,共12页
为缓解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严峻PM_(2.5)污染,本研究利用公里级高分辨率PM_(2.5)数据集对京津冀地区的PM_(2.5)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超标频数法和人口相对暴露风险模型评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并预测未来的人口... 为缓解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严峻PM_(2.5)污染,本研究利用公里级高分辨率PM_(2.5)数据集对京津冀地区的PM_(2.5)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超标频数法和人口相对暴露风险模型评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并预测未来的人口暴露风险。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PM_(2.5)浓度在2001至2013年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14至2020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到2020年时下降至38.43μg/m^(3)。京津冀的东南部地区PM_(2.5)浓度大于西北部地区。对于区域暴露风险,承德市和张家口市较低,邯郸市、衡水市、廊坊市、石家庄市和邢台市较高。对于人口暴露风险,承德市、张家口市和秦皇岛市较低,北京市、邯郸市、天津市、廊坊市、邢台市和石家庄市较高。综合来看承德市和张家口市的暴露风险最低,邯郸市、廊坊市、邢台市和石家庄市的暴露风险最高。京津冀地区在2030、2035、2060年的人口暴露风险较低(0级)。本研究将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结合,避免了单一评价指标带来的误差,对暴露风险得到了更准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pm_(2.5) 时空分布格局 区域暴露风险 人口暴露风险
下载PDF
邯郸地区2017—2021年PM_(2.5)和O_(3)污染特征
7
作者 牛红亚 金妞 +4 位作者 胡塔峰 胡伟 王硕 史沥介 王金喜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0,共11页
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分析2017—2021年邯郸市及周边区县PM_(2.5)和O_(3)污染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1年各地区PM_(2.5)年均质量浓度持续降低,轻度及轻度以上污染逐渐减少;2017—2019年O_(3)污染加剧,2020年起O_(3)年均质量浓度逐年下降,... 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分析2017—2021年邯郸市及周边区县PM_(2.5)和O_(3)污染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1年各地区PM_(2.5)年均质量浓度持续降低,轻度及轻度以上污染逐渐减少;2017—2019年O_(3)污染加剧,2020年起O_(3)年均质量浓度逐年下降,污染天不断减少。PM_(2.5)和O_(3)-8 h分别在1月(平均浓度为127.3μg/m^(3),平均超标22d)和6月(平均浓度为233.4μg/m^(3),平均超标22 d)污染最严重。结合气象参数分析来看,PM_(2.5)与温度、风速和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O_(3)-8 h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风速、湿度和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弱。后向轨迹和潜在源分析表明:邯郸地区PM_(2.5)典型污染月受山西省中部地区污染传输影响最大,O_(3)典型污染月受河南省东部污染传输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地区 pm_(2.5) O_(3) 污染特征
下载PDF
中国省际贸易隐含PM_(2.5)排放转移及其环境公平性研究
8
作者 屈志光 董珑 +3 位作者 李飞 周媛媛 郭锦媛 孔少杰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4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本文首先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合能源驱动的PM_(2.5)排放清单,构建了2017年中国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而后,以生产侧与消费侧的双视角测算了2017年我国30个省份贸易中隐含PM_(2.5)排放与增加值的转移特征,并基于排放与增加... 本文首先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合能源驱动的PM_(2.5)排放清单,构建了2017年中国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而后,以生产侧与消费侧的双视角测算了2017年我国30个省份贸易中隐含PM_(2.5)排放与增加值的转移特征,并基于排放与增加值的净转移矩阵借助区域环境不公平指数对省际贸易中PM_(2.5)污染排放与经济利益交换的公平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省际贸易中隐含PM_(2.5)与隐含增加值的转移流向相反,中部与东北等相对欠发达地区是隐含PM_(2.5)的主要流入地,而沿海地区发达省份是隐含增加值的主要流入地。发达省份通过省际贸易既可一定程度上避免PM_(2.5)污染也可获得来自外省(区、市)的经济利益,具有环境与经济的双优势,而部分欠发达省份则是环境与经济双失。区域环境不公平指数的测度结果表明,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值,欠发达地区在省际贸易中面临相对明显的环境不公平挑战。最后,建立了省际贸易污染补偿机制与方案以缓解环境不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省际贸易 隐含排放 环境公平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下载PDF
郴州市秋冬季PM_(2.5)污染传输路径与潜在源贡献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濠 肖童觉 +3 位作者 聂星 杨云芸 高雯媛 龙雯琪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通过应用HYSPLIT、MeteoInfo模型,计算2017—2021年秋冬季抵达郴州地区72 h的后向气流轨迹并进行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郴州市PM_(2.5)传输特征及污染潜在源分布。结果表明,郴州市秋冬季PM_(2.5)... 通过应用HYSPLIT、MeteoInfo模型,计算2017—2021年秋冬季抵达郴州地区72 h的后向气流轨迹并进行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郴州市PM_(2.5)传输特征及污染潜在源分布。结果表明,郴州市秋冬季PM_(2.5)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北偏东方向,以近距离输送为主,频率最高的是从咸宁市通城县经岳阳市平江县、株洲地区的短距离轨迹,其频率为34.17%;WPSCF高值带起源于河南省,经湖北、平江、江西等地区,最终到达郴州。WCWT分析结果得出,PM_(2.5)污染趋势与上述一致,影响范围更宽,影响程度相对较轻。2017—2021年间,郴州地区污染传输通道影响逐年减小,PM_(2.5)浓度平均下降1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传输路径 潜在源贡献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秋冬季 郴州地区
下载PDF
2020年1月哈尔滨PM_(2.5)重污染形成机制
10
作者 耿心泽 刘畅 +3 位作者 刘旭艳 王玉龙 张智清 梁林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7-746,共10页
分析2020年1月哈尔滨重污染事件期间PM_(2.5)的化学组成和影响因素,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和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定量评估区域传输对PM_(2.5)的贡献,讨论该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来源于一次排放,其中生物... 分析2020年1月哈尔滨重污染事件期间PM_(2.5)的化学组成和影响因素,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和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定量评估区域传输对PM_(2.5)的贡献,讨论该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来源于一次排放,其中生物质燃烧的贡献显著,而极低气温(-18.0℃)和高相对湿度(80.0%)条件可显著促进二次气溶胶的生成。基于气团后向轨迹以及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研究发现,绥化、大庆、长春和松原等周边城市的区域传输对哈尔滨空气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寒气候 生物质燃烧 湿度 pm_(2.5) 区域传输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一次PM_(2.5)与臭氧协同污染过程分析
11
作者 方文圣 曹念文 施欣池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42-356,共15页
2018年4月16—22日我国京津冀地区发生了一次PM_(2.5)与臭氧(O_(3))协同污染过程,为深入认识两者协同污染发生的成因及过程,利用多源数据,综合分析了本次协同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地面形势、垂直特征等,并按两种污染物的小时质量浓度变... 2018年4月16—22日我国京津冀地区发生了一次PM_(2.5)与臭氧(O_(3))协同污染过程,为深入认识两者协同污染发生的成因及过程,利用多源数据,综合分析了本次协同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地面形势、垂直特征等,并按两种污染物的小时质量浓度变化将污染过程分为增长、高位、下降三个过程。结果表明:(1)本次污染过程中气温、气压、相对湿度与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有较好对应关系,不同过程转换时风速变化明显,O_(3)污染在每天16:00出现最多。(2)蒙古低压靠近京津冀且京津冀处于高压外围时的静态天气下污染物易积累传输,冷锋过境后污染物质量浓度快速下降,东北高压控制下空气质量较高。(3)19日凌晨气溶胶垂直分布主要包括混合型、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主要来自京津冀南部、西南部;19日中午气溶胶垂直分布主要包括混合型、污染型、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主要来自京津冀北部。高空传输易带来沙尘型气溶胶,地面污染严重时地面气团传输以外来水平传输为主。(4)PM_(2.5)小时平均质量浓度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压及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O_(3)小时平均质量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气压、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两种污染物间呈显著正相关,两种污染物的小时质量浓度高值大多出现在风向为135°到225°的东南至西南风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 协同污染 京津冀
下载PDF
昆明PM_(2.5)质量浓度演变特征与潜在源扩散模拟分析
12
作者 李中杰 严长安 +2 位作者 李亚丽 张大为 史建武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3期26-36,共11页
基于2016—2020年昆明地区近地面PM_(2.5)质量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同期气象数据,分析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利用后向轨迹模型研究昆明地区PM_(2.5)传输路径、污染轨迹季节特征及其潜在源区分布。结果表明:PM_(2.5... 基于2016—2020年昆明地区近地面PM_(2.5)质量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同期气象数据,分析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利用后向轨迹模型研究昆明地区PM_(2.5)传输路径、污染轨迹季节特征及其潜在源区分布。结果表明:PM_(2.5)质量浓度年内均呈现先升后降、峰陡谷平波动变化的态势,整体呈现为春冬季节高于秋夏季节57.4%,日内呈现夜间相对稳定而昼间变化幅度大且夜间浓度显著高于白天;PM_(2.5)质量浓度与气温、风速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和-0.13,与气压呈现显著正相关(R=0.44,P<0.01)。昆明地区气流轨迹来源方向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春季、冬季轨迹来源较为集中,主要来自西南方向,分别为86.8%和48.7%,夏季、秋季以南部为中心呈散射状分布;除夏季、秋季到达昆明地区的所有气流均为清洁气流外,春季的传输路径较远且贡献源区范围较大,中国云南省中部(玉溪市)和西南部(楚雄州、普洱市)以及孟加拉国西北部、缅甸北部的部分区域是昆明地区PM_(2.5)质量浓度的最主要贡献区域,冬季高值覆盖范围和贡献程度均小于春季,仅在云南省中南部(玉溪市、红河州)呈点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后向轨迹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下载PDF
ERA5PWV在京津冀地区PM_(2.5)浓度预测研究
13
作者 王勇 张培晅 +1 位作者 尚军 刘严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8-1141,1178,共5页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使用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分层PWV替代整层PWV,结合FFT-Conv-LSTM模型综合考虑时空相关性预测PM_(2.5)浓度。该模型能有效捕捉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FFT技术提取最佳公共变化周期及分区域建模...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使用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分层PWV替代整层PWV,结合FFT-Conv-LSTM模型综合考虑时空相关性预测PM_(2.5)浓度。该模型能有效捕捉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FFT技术提取最佳公共变化周期及分区域建模来削弱时空异质性影响,实现对未来24h的PM_(2.5)浓度高精度预测。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平原、山地和高原部分,1~4层ERA5PWV参与预测的效果最好,相比整层ERA5PWV参与预测,RMSE分别降低2.862μg/m^(3)、5.384μg/m^(3)和2.283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5 分层PWV ConvLSTM FFT pm_(2.5) 京津冀地区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PM_(2.5)和O_(3)污染特征及协同控制分区
14
作者 黄子健 段文娇 +1 位作者 亓浩雲 侯晓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71-5979,共9页
为研究京津冀地区PM_(2.5)和O_(3)浓度和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协同控制分区,通过量化复合污染健康影响指数,以城市为节点、城市间复合污染的相似性为权重,构建了京津冀复合污染相关性网络;并基于Girvan-Newman社区发现算法,将京... 为研究京津冀地区PM_(2.5)和O_(3)浓度和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协同控制分区,通过量化复合污染健康影响指数,以城市为节点、城市间复合污染的相似性为权重,构建了京津冀复合污染相关性网络;并基于Girvan-Newman社区发现算法,将京津冀划分为3个PM_(2.5)和O_(3)协同控制分区.结果显示,2017~2022年京津冀PM_(2.5)年均浓度降幅为42.19%,呈显著下降趋势,MDA8O_(3)年均浓度降幅为1.85%,呈波动趋势;PM_(2.5)严重的区域同时也是O_(3)恶化的区域,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东部人口密集城市PM_(2.5)和O_(3)暴露的健康风险较高,10月~次年3月为PM_(2.5)健康控制期,4~9月为PM_(2.5)和O_(3)协同健康控制期;京津冀划分为3个联防联控区,各分区内部复合污染特征具有更强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健康风险 复杂网络 区域联防联控
下载PDF
天津市西南地区PM_(2.5)污染及输送特征研究
15
作者 冯帅 李兴阳 +2 位作者 杨旭 温永菁 王林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3期89-94,共6页
静海区和西青区是天津西南界输送影响的关键区域,此研究基于2019年-2022年的PM_(2.5)观测数据和中尺度在线大气化学模式WRF/Chen的模拟数据,探讨区域输送对天津市西南地区PM_(2.5)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天津市西南地区的... 静海区和西青区是天津西南界输送影响的关键区域,此研究基于2019年-2022年的PM_(2.5)观测数据和中尺度在线大气化学模式WRF/Chen的模拟数据,探讨区域输送对天津市西南地区PM_(2.5)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天津市西南地区的PM_(2.5)污染都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规律,与天津市相比,天津市西南地区的PM_(2.5)污染较重。风速和风向都是影响天津市西南地区PM_(2.5)污染和重要因素。WRF/Chen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静海的PM_(2.5)的本地贡献远高于西青,静海和西青作为天津市的西南门户,周边区域的输送是其PM_(2.5)污染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秋末、冬季和主风向上,周边的廊坊、沧州、山东、北京和保定是静海和西青地区PM_(2.5)的关键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区域输送 数值模拟 关键源地
下载PDF
Spatial Variability of PM_(2.5) Pollution in Imbalanced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Processes: Evidence from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of China 被引量:1
16
作者 WANG Yixu SUN Shuo +2 位作者 XU Wentian FU Xuecheng YAO L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61-174,共14页
Accurately identifying and quantify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M_(2.5) pollu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llution. However, the redundancy among potential factors of PM_(2.5) may b... Accurately identifying and quantify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M_(2.5) pollu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llution. However, the redundancy among potential factors of PM_(2.5) may be overlooked. Meanwhile, the inconsist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brings unique implications for the cities within a region, which may lead to an un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BTH) Region, China, which presents complex and varied background conditions. Potential impact factors on PM_(2.5) were firstly screened by combining systematic cluster analysis with a random forest 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 algorithm. Then, the representative multi-factor responsible for PM_(2.5) pollution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key period of 2014–2018(when the strict national air pollution control policy was implemen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key driving factors of PM_(2.5) pollution in the BTH cities are different, indicating that the uniqueness of a city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leading causes of pollution. Further discussion shows that air control policy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air quality. This study aim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isk drivers of air pollution within the BTH Region. In the futu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pecif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ities when formulating PM_(2.5) concentration control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multi-factor screening driving heterogeneity
下载PDF
2018年11月上旬一次中韩PM_(2.5)相互影响传输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莉莉 汪巍 +3 位作者 张稳定 刘冰 王威 李健军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5,共7页
2018年11月5—7日,韩国首尔出现了一次PM_(2.5)污染过程。利用拉格朗日轨迹分析(HYSPLIT)模型分析了首尔峰值浓度气团的来源,结合污染物监测和气象资料,定性分析了中国对韩国浓度高值可能的影响及其程度。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 2018年11月5—7日,韩国首尔出现了一次PM_(2.5)污染过程。利用拉格朗日轨迹分析(HYSPLIT)模型分析了首尔峰值浓度气团的来源,结合污染物监测和气象资料,定性分析了中国对韩国浓度高值可能的影响及其程度。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及其耦合的在线污染来源追踪模块进行了污染来源解析和敏感性测试,分别计算了同一时期中韩两国相互间的PM_(2.5)传输贡献。结果显示:2018年11月5—7日,中国对韩国首尔污染过程的日均贡献不足10%;此次污染过程后期,首尔的污染气团对上海PM_(2.5)浓度峰值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区域传输 源解析
下载PDF
关于O_(3)和PM_(2.5)协同控制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新民 范西彩 +1 位作者 赵文娟 杜谨宏 《环境影响评价》 2021年第2期25-29,共5页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是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两个关键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同根同源性,具备协同控制的基础条件。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实施O_(3)和PM_(2.5)协同控制的政策管理、科学机理、技术措施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系...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是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两个关键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同根同源性,具备协同控制的基础条件。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实施O_(3)和PM_(2.5)协同控制的政策管理、科学机理、技术措施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建议从国家层面科学划定O_(3)联防联控区域,优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摸清O_(3)关键前体物VOCs和NOx的排放基数,建立VOCs分物种清单;量化协同方案,有序开展污染物、区域、行业多角度协同控制;开展O_(3)和PM_(2.5)协同机理研究,强化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开展VOCs综合治理,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建设。以期实现O_(3)和PM_(2.5)短期削峰,长期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pm_(2.5) 区域联防联控 协同控制 监管执法
下载PDF
GAM的区域PM_(2.5)浓度影响因子识别及关联关系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焦利民 金健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3-128,198,共7页
区域PM_(2.5)浓度影响因子及显著程度对区域PM_(2.5)浓度模拟和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应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建立模型分析2013年京津冀区域PM_(2.5)浓度与AOD、气象因子(相对湿度、温度、降雨量、大气压、风速)和土地利用类型(... 区域PM_(2.5)浓度影响因子及显著程度对区域PM_(2.5)浓度模拟和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应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建立模型分析2013年京津冀区域PM_(2.5)浓度与AOD、气象因子(相对湿度、温度、降雨量、大气压、风速)和土地利用类型(水体、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裸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大气压、AOD、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地显著的影响PM_(2.5)浓度;且温度、AOD、裸地、林地与PM_(2.5)存在复杂相关关系,大气压、建设用地与PM_(2.5)浓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GAM模型R^2为0.952,拟合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为0.959,模型交叉验证后得到R2为0.792。结果表明,利用GAM能有效的识别区域PM_(2.5)浓度的影响因子,根据影响因子进行PM_(2.5)浓度拟合并得到可靠的拟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加性模型(GAM) 区域pm_(2.5) 气象因子 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基于PM_(2.5)呼吸暴露的骑行网络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冰 史帅 朱俊宇 《风景园林》 2022年第7期103-110,共8页
骑行网络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之一,其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对于骑行者的呼吸健康十分重要。近年来自行车出行得到倡导,骑行者的呼吸暴露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以上海市四平街区为例,探讨骑行活动的PM_(2.5)暴露分布模式以及呼吸暴... 骑行网络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之一,其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对于骑行者的呼吸健康十分重要。近年来自行车出行得到倡导,骑行者的呼吸暴露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以上海市四平街区为例,探讨骑行活动的PM_(2.5)暴露分布模式以及呼吸暴露对个体骑行路径选择的影响:1)利用移动监测设备对各路段骑行环境的PM_(2.5)污染物浓度进行测量,结合共享单车骑行轨迹大数据,得到街区PM_(2.5)累积暴露量分布状况;2)建立Logit模型,分析“感知暴露”和“告知暴露”2种情景下的路径选择机制,结果表明PM_(2.5)暴露量和骑行时耗2个因素存在权衡关系,在感知暴露情景下骑行者对低暴露、低时耗均有显著偏好,在告知暴露情景下骑行者则愿意绕行其他路径来换取较低的PM_(2.5)暴露风险;3)从暴露干预的角度,提出面向呼吸健康的骑行网络优化建议及具体措施。研究发现了街区骑行网络微环境PM_(2.5)暴露水平的空间差异性,揭示了呼吸暴露对骑行路径选择的影响机制,为构建一个健康、便利的骑行友好网络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pm_(2.5) 呼吸暴露 感知暴露 告知暴露 骑行路径偏好 健康交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