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6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n Seize the Day
1
作者 Dan X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年第6期233-242,共10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istential problem in Seize the Day-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n modern society.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aul Bellow and the novel,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istential problem in Seize the Day-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n modern society.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aul Bellow and the novel,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the conflict and the sources of the conflict.Besides,Saul Bellow uses many rhetorical devices to intensify the conflict.The analysis of these rhetorical devices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interpret and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novel.Through the study of Bellow’s vision and the novel’s metaphorical meaning,we may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conflict that our human being is involved in,and realize the social values of this no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LICT individual society Rhetorical devices EXISTENTIALISM
下载PDF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s of Love Between Korean and American Women Using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Kim Ji-young,Born in 1982 and The Sun Also Rises as Examples
2
作者 Xiaoyi Ya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年第2期112-116,共5页
This paper scrutiniz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love between Korean and American women.Grounded in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figures,Brett and Kim Ji-young,the study unravels the intricate interplay o... This paper scrutiniz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love between Korean and American women.Grounded in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figures,Brett and Kim Ji-young,the study unravels the intricate interplay of cultural,historical,and societal forces shaping these perspectives.The contrasting landscapes of the United States,driven by ideals of freedom and individualism,and Korea,entrenched in Confucian values and collectivism,serve as crucibles for forming women’s roles,self-perception,and societal expectations.The examination extends to communication styles,illuminating the directness of American expression versus Korea’s reliance on formalism.Through this exploration,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cultural contexts on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love,offering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divergent viewpoints within a global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VE Cultural differences Women society individualISM
下载PDF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in Virtual Groups: Examining Homophily, Identification and Individual Attraction Using Social Relations Model in Network
3
作者 Zuoming Wang 《Social Networking》 2023年第2期45-56,共12页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the Internet, virtual group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in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is an intriguing issue. Using the Social rela...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the Internet, virtual group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in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is an intriguing issue. Using the Social relations model (SRM) [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in virtual groups from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In particular, it examines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homophily, identification, and individual attraction, and explores how much of these directional and dyadic relational evaluation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the actor, the part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al Groups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Social relations Model HOMOPHILY IDENTIFICATION individual Attraction
下载PDF
The Paradox of Individuals in Society Reflected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carlet Letter
4
作者 刘惠函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3期145-146,共2页
Individuals in society are subject to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influence and personal desires, which put people in tension and result in their paradoxical beings in society, as illustrated by characters in both The Gre... Individuals in society are subject to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influence and personal desires, which put people in tension and result in their paradoxical beings in society, as illustrated by characters in both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carlet Letter. Both novels reflect that a human being is a complex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nature, and incessant and often contradictory desires, wants and n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DOX PARADOX illustrated CHARACTERS hereafter CONFLICT himself RELIGIOUS STRUGGLE ALLUSION
下载PDF
On Individualism and Self-Reliance of Americans
5
作者 丁闯 《海外英语》 2014年第21期269-270,共2页
The American self-concept is the integral assumption of the culture, and the best expression of it is the individualism and self-reliance. In social relations, individualism asserts its influence om many aspects such ... The American self-concept is the integral assumption of the culture, and the best expression of it is the individualism and self-reliance. In social relations, individualism asserts its influence om many aspects such as morality, ethics, or financial matters. Also individualism reflects a continuous frontier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ultural. For being self-reliance, Americans approve self-motivation,which in the sense of long-range goals, as well as for a specific and immediate ta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CONCEPT individualISM SELF-RELIANCE AMERICAN
下载PDF
Future of Public Relations Curriculum: Searching for the Ideal Undergraduate Public Relations Curriculum
6
作者 Jinbong Choi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2年第10期989-997,共9页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ublic relations curricula of 44 American colleges that have a Public Relations (PR) Student Society of America (PRSSA) chapter.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this study examines general requir...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ublic relations curricula of 44 American colleges that have a Public Relations (PR) Student Society of America (PRSSA) chapter.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this study examines general requirements, core public relations courses, requirements of public relations programs and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programs, and optional public relations courses offered by the colleg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very few public relations programs offer courses involving new media,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PR ethics. In order to keep in touch with the fast-changing public relations landscape, more PR programs should require and integrate new media,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ethics cour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 curriculum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merican college PR ethics Public relations Student society of America (PRSSA)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donor dendric cell mediated recipieut lymphocyte reaction after relate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n individualized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7
作者 黄赤兵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4期283-284,共2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mediating recipient lymphocyte reaction with donor dendritic cells ( Dcs) in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to guide individualized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Methods From Jan. 2008...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mediating recipient lymphocyte reaction with donor dendritic cells ( Dcs) in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to guide individualized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Methods From Jan. 2008 to Jan. 2010,30 recipients received living relate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were successively and divided in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cation of donor dendric cell mediated recipieut lymphocyte reaction after relate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n individualized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下载PDF
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内容及建设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学俭 徐曼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共10页
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空间格局,空间成为解析社会现象、反映社会思想观念变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场域。空间与社会的互动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空间趋向合理化,使空间变革愈加富有社会化特质。人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行为实践... 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空间格局,空间成为解析社会现象、反映社会思想观念变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场域。空间与社会的互动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空间趋向合理化,使空间变革愈加富有社会化特质。人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行为实践、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空间当中被塑造和完善,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作用下逐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在阐释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分析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路和举措: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在对空间的占有当中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基础;掌握变革社会的力量,通过对空间主体的培养塑造凝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主体力量;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通过对空间关系的协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人与社会关系 社会变革 空间关系
下载PDF
个体与集体时间自我评价: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锋 皮瑜 李小保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7-457,共11页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时间自我参照任务,通过两个系列实验探讨了大学生的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和集体时间自我评价。结果显示,被试采用更多积极词、更少消极词来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个体自我评价在过去、现在和未...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时间自我参照任务,通过两个系列实验探讨了大学生的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和集体时间自我评价。结果显示,被试采用更多积极词、更少消极词来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个体自我评价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维度上存在积极递增效应;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在过去和现在维度上的消极词比积极词诱发了更大LPC波幅,而未来维度上的积极词和消极词之间的LPC波幅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中国大学生的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和集体时间自我评价均具有跨时间的积极偏向。而且,个体与集体时间自我评价在神经生理水平上都存在负偏向效应。因此,中国大学生的集体时间自我评价与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具有相似的认知神经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提供了支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时间自我评价 集体时间自我评价 时间自我参照范式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算法政治:算法介入国家治理的耦合逻辑与政治效应
10
作者 孟天广 吴培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7,共14页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介入国家治理成为国家治理变革的重要趋势,算法政治研究成为前沿议题。算法介入国家治理的动力包括功能主义、组织契合、社会工程、政企关系四种理论解释;算法通过赋能、赋权和赋智三种机制嵌入国家治理过程,进而...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介入国家治理成为国家治理变革的重要趋势,算法政治研究成为前沿议题。算法介入国家治理的动力包括功能主义、组织契合、社会工程、政企关系四种理论解释;算法通过赋能、赋权和赋智三种机制嵌入国家治理过程,进而形成了算法系统介入国家治理的三种耦合样态:政企合作、政府自建、政社共建。算法在重塑国家内部组织结构、官僚自主性与权力关系的同时,也通过算法中介作用对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涉及国家-社会间权力配置、社会对国家的约束、国家对社会的干预三个维度。算法政治的未来研究,一方面要打开算法政治黑箱,考察算法政治的类型学及其成因;另一方面要深入探究算法政治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政治效应,以及智能社会中日益凸显的治理算法研究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算法政治 国家治理 国家-社会关系 政治效应
下载PDF
数字技术重塑社交格局:逻辑机制与现实挑战
11
作者 王水雄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4-23,共10页
社会交往指社会成员或个体之间基于持续的信息收发、接触、试探、沟通乃至互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以及交换与往来关系的过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层面来看,社会交往对个体与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工具性、情感性和结构性... 社会交往指社会成员或个体之间基于持续的信息收发、接触、试探、沟通乃至互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以及交换与往来关系的过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层面来看,社会交往对个体与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工具性、情感性和结构性的逻辑机制,以“产消播合一”为内核的数字技术,通过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理念重塑着当今时代的社会交往格局。数字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行为者的时空区域、身体所在、地位阶层等物理性和社会性因素对社会交往的局限,极大地拓展了社会交往的可能性,也让网络世界进入了“后真相时代”。但是,现实挑战亦如影随形,一系列社会交往的分割现象正在凸显“社会个体化”,如梦如幻的媒介和亦真亦假的信息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利用。这些现实挑战,需要通过整个社会全面倡导更具平等导向、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交往文化,强化对行为主体现实辨析能力、现象质疑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等措施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社会交往 后真相时代 “社会个体化” “产消播合一”
下载PDF
大学生双元自主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12
作者 管晓 岳凌 +1 位作者 周娟 王义利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4期116-119,共4页
为给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及干预提供参考,通过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山东省某大学1 673名大学生,采用青少年双元自主性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双元自主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大学生个体化自主、关系自主与学校适应总... 为给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及干预提供参考,通过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山东省某大学1 673名大学生,采用青少年双元自主性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双元自主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大学生个体化自主、关系自主与学校适应总分都高于理论中值。大学生个体化自主、关系自主得分与学校适应总分呈正相关。个体化自主在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女生的择业适应得分高于男生;学校适应总分在年级与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进入回归分析模型且对学校适应总分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为个体化自主,其次为关系自主、性别等。大学生个体化自主、关系自主发展和学校适应整体水平良好。大学生个体化、关系自主是学校适应水平的影响因素。现阶段应加强对大学生个体化与关系自主能力的培养,并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调整其学校适应不良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自主 关系自主 学校适应 大学生
下载PDF
数据要素化过程中个人信息的时代特征探析
13
作者 曾琳慧 李主斌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数字化时代正发生着从“身份互联”到“数据互联”的转变,个人信息化身为数据的承载对象。这对于数据要素市场来说,意味着个人信息成为能够实现数据价值的生产要素。从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践导向出发去阐明个人信息在数...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数字化时代正发生着从“身份互联”到“数据互联”的转变,个人信息化身为数据的承载对象。这对于数据要素市场来说,意味着个人信息成为能够实现数据价值的生产要素。从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践导向出发去阐明个人信息在数字化时代的应有之义,然后探讨数据要素化过程为个人信息赋予的社会性、非排他性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向等时代特征,旨在从理论层面助力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同时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走向新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 数据要素 万物互联 个人与社会 数字经济
下载PDF
个体、组织与社会:乡村振兴主体可行能力的提升与激发
14
作者 李华 徐榕阳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乡村振兴存在农民个体、乡村组织和城乡社会等三个层面的主体,如何有效激发与提升三个层面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能力与主动性,需要制度创新来推动和实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制度创新推动农民个体的解放与发展,培养“爱农业、懂技术... 乡村振兴存在农民个体、乡村组织和城乡社会等三个层面的主体,如何有效激发与提升三个层面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能力与主动性,需要制度创新来推动和实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制度创新推动农民个体的解放与发展,培养“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深化乡村基层党的建设制度创新来培育增强乡村各类组织建设,以深化驻村帮扶干部制度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开创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之路的三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组织 社会 乡村振兴 可行能力
下载PDF
单项体育协会内部纠纷解决制度的实践检视与完善理路
15
作者 陈冬伟 王凯珍 于焕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40,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检视单项体育协会现有的内部纠纷解决制度,探赜索隐协会内部纠纷解决制度的完善理路,旨在为推进协会良法善治提供资鉴。研究认为:单项体育协会相关纠纷解决制度对运动项目事务多元参与主体的风险个体化...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检视单项体育协会现有的内部纠纷解决制度,探赜索隐协会内部纠纷解决制度的完善理路,旨在为推进协会良法善治提供资鉴。研究认为:单项体育协会相关纠纷解决制度对运动项目事务多元参与主体的风险个体化关注不足,缺乏化解风险的整体视角;多数单项体育协会纠纷解决缺少实际的执行机构,仅有少数协会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内部纠纷解决制度及专门机构,运动项目事务争议、冲突等风险的控制和处理权限模糊指向协会,没有向当事人提供申诉的明确渠道和程序,尚未适应依法治体的需要;单项体育协会制定的规范性制度虽然涉及纠纷解决方面的内容,但相关制度在化解风险时存在功能弱化的局限,协会内部纠纷解决制度规范供给明显不足。亟待根据单项体育协会运动项目事务特点及化解风险的现实需要,着力于项目事务多元参与主体共同主导的风险预防,确立化解风险的整体视角;依据新《体育法》鼓励建立纠纷解决机制的指导精神,设立单项体育协会内部纠纷解决机构;整合协会现行规范性制度,遵照体育仲裁制度的规制性要求完善协会内部纠纷解决制度,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协会纠纷解决适用范围、程序、期限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制度,将纠纷解决制度纳入协会章程进行确权,力争规范性化解和处理运动项目事务中的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法 风险社会 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 内部纠纷 纠纷解决制度
下载PDF
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的应对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贾康 陈通 邓金丽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0,共10页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是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搭配资源、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统筹推进,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两山”理念在项目运作和实操层面的具体应用,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探索,是加强环保投融...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是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搭配资源、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统筹推进,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两山”理念在项目运作和实操层面的具体应用,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探索,是加强环保投融资的重要渠道。EOD项目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通过关联产业开发收益弥补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在力求财政资金“零投入”的前提下,实现项目资金自平衡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要求。EOD项目投融资规模大、涉及行业多、专业性强,对社会资本方的综合实力尤其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产业运营能力要求较高,因而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面临很多挑战。为了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破解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可能存在的难题,本文总结了EOD项目的优势,梳理了我国EOD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并对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面临的挑战,并基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从社会资本方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EOD项目 生态环境治理 关联产业开发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研究——基于能力专有性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施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6-212,共7页
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是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转型亟需回应的现实问题。基于能力专有性的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需求、培育体系和考核机制是如何构筑起社会组织的能力专有性并促进组织作用发挥的。问题需求开启了社会组织能力专有性形... 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是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转型亟需回应的现实问题。基于能力专有性的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需求、培育体系和考核机制是如何构筑起社会组织的能力专有性并促进组织作用发挥的。问题需求开启了社会组织能力专有性形成的窗口,良好的培育体系为组织提供了可持续化、专业化的资源保障,前瞻性和渐进式的考核机制促使社会组织能力的形成向不可替代的方向演进。社会组织能够构建与外部主体平等协商的伙伴关系,获取外部有效且持续的资源支持,从而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动力和活力。由此,政府需准确定位问题需求,构建科学的契约关系;社会组织需持续提升培育能力,开展专业的组织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能力专有性 社会组织 社会工作 政社关系
下载PDF
西方社会治理思想评析——以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思想为视角
18
作者 刘燕 赵红梅 戴茂堂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74-281,341,共9页
理解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以从观念之维、主体之维和方案之维三个方面入手。以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视角,考察和评析西方历史上的社会治理思想,可以发现,从观念之维看,古代西方倾力张扬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构成了西方古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结构“... 理解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以从观念之维、主体之维和方案之维三个方面入手。以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视角,考察和评析西方历史上的社会治理思想,可以发现,从观念之维看,古代西方倾力张扬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构成了西方古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结构“上端”。从主体之维看,古代西方没有严格意义的社会,只有政治性的城邦。近代西方有了社会、有了个体,社会和个体一起与国家构成了治理共同体的结构“中端”,但也使得社会治理中作为整体的国家与作为个体的公民不同治理单元之间关系的紧张。从方案之维看,现代西方走的是以技术治理为主的道路。技术治理构成了西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结构“下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共同体 国家 社会 个体
下载PDF
论张申府的“群己”思想
19
作者 刘雨 柴文华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5-70,共6页
张申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也是中、西、马“三流合一”的倡导者。“群己”范畴作为张申府社会改造思想的精髓之一,贯穿于他对人性变革、社会改造与宇宙文化的探索中,具有“形下”与“形上”的双重内涵和“实”“活”“中”的理... 张申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也是中、西、马“三流合一”的倡导者。“群己”范畴作为张申府社会改造思想的精髓之一,贯穿于他对人性变革、社会改造与宇宙文化的探索中,具有“形下”与“形上”的双重内涵和“实”“活”“中”的理论内蕴。“实”与“理性”的结合被张申府看作是人性革新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活”是民主自由之道,是张申府对辩证唯物论思想的阐发;“中”是道德秩序的要求,是张申府依据儒家的“中道”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探索。探讨张申府的“群己”思想,有助于深入把握他的哲学、伦理、政治思想系统,也可为当代思想文化建设提供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申府 “群己”思想 “实” “活” “中”
下载PDF
“关系”社会的重塑:数字时代的强弱关系及其影响
20
作者 臧雷振 李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98,154,158,共15页
在数字时代,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优势”命题亟需反思和更新。通过确立关系象征的联系性,立足数字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本文提出“关系影响”以弥补传统研究中的全面性和时代性不足。研究表明,数字时代的“关系影响”主要表现在支持性、... 在数字时代,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优势”命题亟需反思和更新。通过确立关系象征的联系性,立足数字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本文提出“关系影响”以弥补传统研究中的全面性和时代性不足。研究表明,数字时代的“关系影响”主要表现在支持性、限制性、辅助性、破坏性等维度,这些表征来源于关系特征的演化,即关系建立对象的衍生、关系凝聚程度的变化、关系认同功能的弱化、关系影响范围的拓展。以上表现促进了“关系”社会形态的重塑,特别是数字技术发挥了中介作用,带来“世界即地方”“虚实纠缠”的环境改造,以及个体的赋能、解放,最终促成个体性关系的生成,并在其联结中重新发现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强弱关系 关系影响 “关系”社会 格兰诺维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