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 被引量:42
1
作者 段渝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19,共8页
巴是一个文明古国 ,早在商代已见称于世。从商至西周 ,巴立国于汉水上游 ,春秋时一度东出汉东 ,与楚国缔结政治军事联盟 ,发生种种和战关系。同时 ,在川东鄂西称为巴的广袤地域上 ,活跃着若干族群 ,它们与汉上巴国有着不尽一致的关系。... 巴是一个文明古国 ,早在商代已见称于世。从商至西周 ,巴立国于汉水上游 ,春秋时一度东出汉东 ,与楚国缔结政治军事联盟 ,发生种种和战关系。同时 ,在川东鄂西称为巴的广袤地域上 ,活跃着若干族群 ,它们与汉上巴国有着不尽一致的关系。所谓巴文化 ,在战国以前其实包含着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大组成部分或层次 ,两者不论在地域还是面貌上均有明显相异 ,战国时由于巴国南移长江流域 ,巴文化才从地域和形态上充分整合起来。所谓巴楚文化 ,主要是指在原为巴地后为楚地的地域范围内 ,巴文化与楚文化的共生与互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国 巴地 巴文化 巴楚关系 巴楚文化
下载PDF
从近年来三峡考古新发现看楚文化的西渐 被引量:10
2
作者 余静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3-84,共12页
本文就近年来三峡考古所发现的材料,对西周中晚期-战国时期楚文化在宜昌到重庆这段沿江地区的分布及其发展历程作了一个初步的整理,试图分析出楚文化因素在这一时期一步步沿江西渐的过程。根据各区遗址的文化面貌及其所包含的主体文化因... 本文就近年来三峡考古所发现的材料,对西周中晚期-战国时期楚文化在宜昌到重庆这段沿江地区的分布及其发展历程作了一个初步的整理,试图分析出楚文化因素在这一时期一步步沿江西渐的过程。根据各区遗址的文化面貌及其所包含的主体文化因素,并结合当时的文献,试图分析出到底是楚文化因素到达这一地区,还是楚人到达过这一地区。当楚文化到达这一地区后,与当地文化的关系怎样,对当时的人们,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并期望对楚的西部边界问题,楚巴关系问题有一丝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楚文化 巴文化
下载PDF
巴楚文化的形成及其民族特性初探 被引量:6
3
作者 黄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0-12,共3页
先秦特别是战国时期以来,巴文化和楚文化在长期共存过程中不断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新文化样式,即巴楚文化。巴楚文化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具有神秘而浪漫和悲剧精神等民族特性。
关键词 巴文化 楚文化 巴楚文化 民族特性
下载PDF
巫山神女:巴楚民族历史文化融合的结晶 被引量:8
4
作者 程地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46,共7页
 巫山神女故事是巴文化和楚文化融合后的结晶,背后隐藏着沉重的历史,其民俗内核是追求生存与繁衍、融合与兴旺。但这些意义都已沉淀至故事的深处,后世人更多地从中体会到的是极致的浪漫与美好的情爱,巫山神女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美神与...  巫山神女故事是巴文化和楚文化融合后的结晶,背后隐藏着沉重的历史,其民俗内核是追求生存与繁衍、融合与兴旺。但这些意义都已沉淀至故事的深处,后世人更多地从中体会到的是极致的浪漫与美好的情爱,巫山神女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美神与爱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神女 巴楚文化 民俗意义 浪漫主义 宋玉
下载PDF
从三峡民俗看三峡文化的两大特点 被引量:3
5
作者 程瑜 陈熙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3-28,共6页
长江三峡地区在古代,处于“巴楚交错地段”,巴楚两种文化于此交融、混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第三种文化”,文化界称之为“巴楚文化”。同时,这一地区又位于长江这条经济开发带和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 长江三峡地区在古代,处于“巴楚交错地段”,巴楚两种文化于此交融、混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第三种文化”,文化界称之为“巴楚文化”。同时,这一地区又位于长江这条经济开发带和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五岭这条“文化沉积带”的十字路口,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三峡地区特有的文化特点。从分析三峡地区的民俗入手,阐释了文化本身的多元复合性,总结了三峡文化的本质特点,以利于更好地开发和建设新巴东,建设大三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民俗 巴楚文化 巴人 土家族 区域文化 山地民俗 流域民俗
下载PDF
越楚关系述略 被引量:1
6
作者 方如金 熊锡洪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2-77,共6页
春秋时期,长江流域山现越楚对峙的局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管窥越楚两国关系的概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山,两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和平共处,甚至还一度出现越国占优势的局面,但两国综合国力的对比是楚国胜于越国。越楚两... 春秋时期,长江流域山现越楚对峙的局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管窥越楚两国关系的概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山,两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和平共处,甚至还一度出现越国占优势的局面,但两国综合国力的对比是楚国胜于越国。越楚两国关系从产生直至灭亡,双方的交往一直未曾中断。双方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越关系 政治关系 经济关系 文化交流 楚国 越国
下载PDF
“巴楚文化”的称谓不宜再使用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善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20-21,共2页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 ,也认为不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 “巴楚文化” 词汇 巴文化 楚文化 地域文化
下载PDF
刘禹锡诗的风物民俗钩沉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彤 白俊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9-74,共6页
刘禹锡久贬南方巴楚地区,其殊异的风物民俗在诗中多有反映,尤其对于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姻恋情、宗教节庆、自 然景观、物产等方面探论深入,充分展示了刘禹锡诗歌的历史和民俗价值。
关键词 刘禹锡 巴楚 风物民俗
下载PDF
三峡库区民居院落初探——兼析库区民国时期院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被引量:4
9
作者 赵炜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1-15,19,共6页
以民国时期修建的长寿左家大院为例,对库区院落空间的一种典型类型进行分析,探索此类院落空间形态的内涵与演变规律,初步把握库区院落空间的总体意象。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院落空间 山地建筑 民居
下载PDF
巫山神女:巴楚民族历史文化融合的结晶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地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1-15,共5页
神女神话是巫山本土巴文化的产物,高唐和楚先王在故事中的出现以及神女的"自荐枕席",是楚人征服巫山这一历史变迁的象征性反映。楚人利用民俗文化,把集体表象、原始宗教仪式与精神统治结合起来,从而把巫山神女神话改造成兼容... 神女神话是巫山本土巴文化的产物,高唐和楚先王在故事中的出现以及神女的"自荐枕席",是楚人征服巫山这一历史变迁的象征性反映。楚人利用民俗文化,把集体表象、原始宗教仪式与精神统治结合起来,从而把巫山神女神话改造成兼容巴楚民族基因的新质文化;宋玉将历史情感化,将原欲审美化,将社会行为心理化,使其历史内容潜隐到文本底层,爱的憧憬和美的追求得以突现,从而使巫山神女神话演变为浪漫主义精神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 神女 巴民族 楚民族 民族文化 历史文化 文化融合 原始宗教 《高唐赋》
下载PDF
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万仪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32-136,共5页
简述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特征,分析郭沫若对巴楚文化个性的感悟、认同及对现实文化思想的扬弃和升华,揭示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和审美取向对巴楚文化的隐性传承。
关键词 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 浪漫主义
下载PDF
扬雄赋“东有巴賨”考辨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易展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72-78,共7页
巴賨关系研究涉及到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问题,关于巴賨关系的论见,目前歧说并杂。或有以賨与巴不同,各为二族之名,其亦多以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为其张目。然究《蜀都赋》之文本,恐引者多为臆说绞词。今结合巴賨的文化生... 巴賨关系研究涉及到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问题,关于巴賨关系的论见,目前歧说并杂。或有以賨与巴不同,各为二族之名,其亦多以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为其张目。然究《蜀都赋》之文本,恐引者多为臆说绞词。今结合巴賨的文化生成以及巴、賨的字源本义等诸问题,考源辨始,以期釐清巴賨关系及其文化源流,寻求文献理据的梳理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觅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文化 《蜀都赋》 巴賨关系 文化生成 古音通假
下载PDF
《药师经》真伪问题新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飞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30,共11页
《药师经》宣传东方药师如来信仰,在中土流传很广。由于其第一译来源不明,僧祐认为该经是"依经抄撰"的伪经。但在费长房、慧矩对勘梵本之后,尤其是后三译出现后,佛经目录学家均倾向于认为《药师经》为翻译佛经。现代的佛教研... 《药师经》宣传东方药师如来信仰,在中土流传很广。由于其第一译来源不明,僧祐认为该经是"依经抄撰"的伪经。但在费长房、慧矩对勘梵本之后,尤其是后三译出现后,佛经目录学家均倾向于认为《药师经》为翻译佛经。现代的佛教研究者因该经中有一些中国文化因素而认为其是中土所撰之伪经,并认为后三译是《药师经》梵本回流中土后翻译而成的。这种说法固然很有新意,但忽视了佛教"抄经"与"伪经"的区别,也对当时的中印文化交流状况认识不足。其实,《药师经》有着一系列的佛经渊源,汉译《药师经》也有着梵本依据,其中的异常处均能得到很好地解释。因此,目前尚不能认定《药师经》为中土所撰之伪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师经》 《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大灌顶经》 伪经 中印文化交流
下载PDF
鄂西土家族民居审美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雅琼 《山西建筑》 2004年第13期10-11,共2页
通过对鄂西土家族民居建筑形态的美学特征的分析 ,试图揭示土家族建筑中包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研究对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
关键词 鄂西 土家族 民居 美学 巴楚文化
下载PDF
对襄樊市"襄""樊"得名的文化人类学诠释——兼论巴楚文化的南北演变及廪君系巴人五姓的起源地
15
作者 白俊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00-104,共5页
以文献、史书和传说等资料、地名学和谱牒学等为据,结合南北相关民俗,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襄樊名称来由进行探讨,重点在探讨"襄"的由来:相———相人———襄。巴人廪君系五姓都与东夷族关系紧密,因各种原因都迁居晋南,晋南结... 以文献、史书和传说等资料、地名学和谱牒学等为据,结合南北相关民俗,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襄樊名称来由进行探讨,重点在探讨"襄"的由来:相———相人———襄。巴人廪君系五姓都与东夷族关系紧密,因各种原因都迁居晋南,晋南结盟后,五姓适时南迁,经过今湖北省襄樊市襄城、樊城故地相氏控制今襄城故地及襄水,樊氏控制今樊城故地。襄地、襄水,相氏之地理山川;樊地、樊家坡,樊氏地理山川。相,后来演变为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巴楚文化
下载PDF
论巴蜀文化与来知德的美学精神
16
作者 谭玉龙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2-47,共6页
巴蜀地处盆地,四面环山,但巴蜀先民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努力开拓,冲破自然的束缚,向外发展。这种态度深深积淀在巴蜀人心底,逐渐形成了勇于开拓创新的巴蜀文化精神。明末巴蜀学者来知德不臣服和恪守权威、传统,提出"舍象不可以言《易... 巴蜀地处盆地,四面环山,但巴蜀先民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努力开拓,冲破自然的束缚,向外发展。这种态度深深积淀在巴蜀人心底,逐渐形成了勇于开拓创新的巴蜀文化精神。明末巴蜀学者来知德不臣服和恪守权威、传统,提出"舍象不可以言《易》""格去其物欲"以及"文能载道,何害于文"的美学观点,以正人心和世风。这正是勇于开拓创新的巴蜀文化精神在来知德美学思想中的折射,也是巴蜀美学精神的特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美学精神 格物 文道关系
下载PDF
万州余家河墓地发掘主要收获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小刚 赵丛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8-79,共2页
万州余家河墓地发掘东周、两汉等各时代墓葬145座,并发现同时期的房屋基址、灰坑、陶窑、水渠诸类丰富的遗迹。其对研究三峡地区东周墓葬内涵与特点及巴楚文化交流、两汉墓葬结构特征、埋葬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余家河墓地 墓葬 埋葬习俗 巴楚文化交流
下载PDF
从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西进 被引量:18
18
作者 白九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64,共14页
三峡考古发现表明,楚文化在西周中晚期就已经对巫山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到了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楚文化已经完全控制了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地区,并进而对奉节、云阳、万州等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楚文化深入到... 三峡考古发现表明,楚文化在西周中晚期就已经对巫山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到了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楚文化已经完全控制了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地区,并进而对奉节、云阳、万州等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楚文化深入到峡江腹地的忠县一带,控制了长江干流沿线的地区。楚文化的几次西进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基本可以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契合。从楚文化在峡江地区的分布情况看,他主要起着控制交通、扼守战略要地,以及掠夺资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文物考古 楚文化 巴文化 历史背景
下载PDF
三峡地区巴、楚文化的考古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前凤 杨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14,137,共15页
三峡地区是古代巴、楚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近几十年来,考古人员在该区域陆续发现不少巴、楚文化的遗存。从这些遗存的文化面貌来看,除部分存在巴、楚文化杂糅的特点外,大多有各自明显的巴、楚文化特征。同时,同一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也... 三峡地区是古代巴、楚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近几十年来,考古人员在该区域陆续发现不少巴、楚文化的遗存。从这些遗存的文化面貌来看,除部分存在巴、楚文化杂糅的特点外,大多有各自明显的巴、楚文化特征。同时,同一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一定的时代差异。这里主要从考古学的角度,归纳总结在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巴、楚文化遗存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对巴、楚民族的记载,围绕巴楚民族关系进行讨论,以期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三峡地区的巴、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巴、楚文化遗存 巴楚文化关系
下载PDF
论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尚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73,121,共7页
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 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峡区类型"。楚文化的辐射范围很广,渝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巴人遗存中普遍存在着楚文化因素,包括楚式青铜器、铁器和陶器等器物,从楚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各种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到战国中期,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处于鼎盛时期,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楚人逐渐退出峡江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趋减弱。楚文化的西渐,客观上促进了巴人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巴文化 楚文化峡区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