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eneral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model for minimum ecological flow or water level of inland water bodies 被引量:1
1
作者 Song Hao SH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166-176,共11页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flow or water level for water bodies is importa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de- graded or degrading ecosystems caused by water shortage in arid regions, and it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water reso...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flow or water level for water bodies is importa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de- graded or degrading ecosystems caused by water shortage in arid regions, and it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many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to assess ecological flow for rivers and ecological water level for lakes or wetlands. To balance water uses by human and ecosystems, we proposed a general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model to determine minimum ecological flow or water level for inland water bodies, where two objectives are water index for human and habitat index for ecosystems, respectively Using the weighted sum method fo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minimum ecological flow or water level can be determined from the breakpoint in the water index-habitat index curv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slope method to de- termine minimum ecological flow from wetted perimeter-discharge curve. However, the general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model is superior to the slope method in its physical meaning and calculation method. This model provides a general analysis method for ecological water uses of different inland water bodies, and can be used to define minimum ecological flow or water level by choosing appropriate water and habitat indices. Several com- monly used flow or water level assessment methods were found to be special cases of the general model, including the wetted perimeter method and the multi-objective physical habitat simulation method for ecological river flow, the inundated forest width method for regeneration flow of floodplain forest and the lake surface area method for eco- logical lake level. These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determine minimum ecological flow or water level for two repre- sentative rivers and a lake in northern Xinjiang of China, including minimum ecological flow for the Ertix River, minimum regeneration flow for floodplain forest along the midstream of Kaxgar River, and minimum ecological lake level for the Ebinur Lake. The results illustrated the versatility of the general model,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ecosystem protection for these rivers and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um ecological flow minimum ecological water level wetted perimeter method physical habitat simulation method inundated forest width method lake surface area method
下载PDF
重庆某垃圾填埋场周边农村地区水体中EDCs赋存特征及风险评价
2
作者 邹小南 甘海芬 +2 位作者 张微 李青 王艳娇 《环境科技》 2024年第3期58-63,共6页
为探究重庆垃圾填埋场周边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赋存水平与生态风险,采用固相萃取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该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中11种目标污染物进行采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共有9种EDCs被检出,甲基泼尼松龙为地表水中主要检出物... 为探究重庆垃圾填埋场周边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赋存水平与生态风险,采用固相萃取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该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中11种目标污染物进行采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共有9种EDCs被检出,甲基泼尼松龙为地表水中主要检出物质,检出率为75%,平均质量浓度为65.73 ng/L;甲基泼尼松龙、泼尼松和泼尼松龙均为地下水中主要检出物质,检出率为5.88%~17.64%。来源解析表明,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是主要污染源,其次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风险评估显示,泼尼松龙的RQs处于高风险状态,为高风险熵物质,应加强该污染物的管控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干扰物 农村地区 赋存特征 生态风险评价 地表水和地下水
下载PDF
1985—2020年京津冀平原水面面积演变特征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庆明 张越 +3 位作者 窦鹏 赵勇 李恩冲 马梦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1-460,共10页
在国家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要求下,分析京津冀平原区长序列水面面积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有助于科学制定区域生态补水量及预测补水效果。研究通过3期土地利用数据融合确定了京津冀平原区的水域面积,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提... 在国家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要求下,分析京津冀平原区长序列水面面积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有助于科学制定区域生态补水量及预测补水效果。研究通过3期土地利用数据融合确定了京津冀平原区的水域面积,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提取了1985—2020年京津冀平原区长序列水面面积,并分析了水域面积填充率及水面面积演变原因。结果表明,京津冀平原区水面面积呈增加趋势,与1985年相比,2020年中部平原区水域面积填充率由3.6%增加到18.5%,滨海平原区水域面积填充率由30%增加到45%;生态补水是河湖水面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2020年较2001年中部平原区水面面积增加了176 km 2,本地和南水北调生态补水的贡献占到84%。进一步以河湖复苏为目标,从水域面积填充率的角度设置了不同情景,分别估算了不同情景下的河湖生态需水量,为未来生态补水计划提供参考。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京津冀平原区水面现状及生态补水的效果,对京津冀平原区开展合理河湖复苏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面积 水面面积 GEE云平台 填充率 生态补水
下载PDF
基于和谐论的黑河流域“水-经济-生态”发展结构评价与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婕 丁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4,共7页
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和谐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协调流域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水土资源配置为目标,建立地表水过度开发区“水-经济-生态”系统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隶属度方法将不同和谐程度划分5个等级。根据... 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和谐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协调流域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水土资源配置为目标,建立地表水过度开发区“水-经济-生态”系统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隶属度方法将不同和谐程度划分5个等级。根据黑河流域“水-经济-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目标并结合未来规划,确定可以反映水资源现状、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农业灌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等的14项评价指标,为流域和谐性评价提供依据。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黑河流域不同水平年不同情景模式下的体系综合和谐度,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整体和谐度虽均呈现上升趋势,但2020年和谐度均低于0.4,均达不到一般和谐;2030年情景Ⅰ、Ⅱ和谐度小于0.6,而情景Ⅲ、Ⅳ和谐度大于0.6,情景Ⅲ、Ⅳ和谐程度明显优于情景Ⅰ、Ⅱ,达到和谐等级。情景Ⅲ、Ⅳ通过继续调整政策,将地表水开发利用率控制在阈值75.0%以内,到2030年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分别为70.7%、68.3%,比2015年分别降低了60.57%、62.97%,使得黑河流域退出地表水过度开发区。为确保黑河流域未来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共同发展,针对该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的现状,推荐在保持规划GDP增速不变的情况下,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三条红线”,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加大工业节水力度等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幅度降低农业耗水量,有效降低地表水利用率,可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流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的和谐性评价数学模型虽处于探索阶段中,但对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如何协调发展进行了定量描述,为治理流域提供数据支撑,为黑河流域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和谐论 地表水过度开发区 水-经济-生态
下载PDF
苏北规模化灌区退水中极性农药对地表水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海棠 陆启伟 +2 位作者 沈宁宁 王丽萍 何士龙 《环境科技》 2023年第2期41-45,共5页
为研究苏北规模化灌区退水中极性农药对地表水体的污染特征、时空分布及生态风险,分别在农作物灌期,于2022年4月(枯水期)和9月(丰水期)对选择22条主要河流,在具有大量农田流域的支流设置25个监测点;采用全自动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为研究苏北规模化灌区退水中极性农药对地表水体的污染特征、时空分布及生态风险,分别在农作物灌期,于2022年4月(枯水期)和9月(丰水期)对选择22条主要河流,在具有大量农田流域的支流设置25个监测点;采用全自动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50个地表水样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2种极性农药的检出限均低于0.1 ng/L,检出率最高的是阿特拉津,检出率为100%,最大检出质量浓度为4402 ng/L;其他农药检出率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敌敌畏,克百威和乐果,检出质量浓度为ND~46 ng/L;S9是重污染区,采用风险熵指数对农药进行生态风险评估,丰水期地表水中的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大于枯水期,阿特拉津对水生生物的风险属于中风险,亟待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灌区 农药 地表水 生态风险
下载PDF
高寒冻土区露天矿水传输涵养系统构建模式及应用
6
作者 王伟超 王佟 +5 位作者 王明宏 李永红 梁振新 赵欣 孙玉琦 李有鑫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8-179,共12页
水源涵养修复与保护一直是露天矿从开采到闭坑后全生命周期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薄弱环节,涉及高寒冻土区复杂背景下多学科、多圈层环境下更为错综复杂的水问题,其中相互联动水文过程的分析研究更是巨大挑战。在分析自然环境及高寒冻... 水源涵养修复与保护一直是露天矿从开采到闭坑后全生命周期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薄弱环节,涉及高寒冻土区复杂背景下多学科、多圈层环境下更为错综复杂的水问题,其中相互联动水文过程的分析研究更是巨大挑战。在分析自然环境及高寒冻土环境下水传输涵养的影响因素和矿山开采活动对水传输涵养影响的基础上,从不同形式和环境圈层中水的相互交织传输过程,重点分析在自然环境、露天矿生产活动破坏影响和人工修复保护3种情形下的水传输涵养机理。基于全面联系分析查找问题的思路和综合系统治理的原则,提出了水传输涵养系统的概念,并从3个基本构架提出了露天矿水传输涵养系统模式构建:(1)从治理区到与自然水系联通的20余种组合模式及不同类型对象基本适用条件,提出了地表水系联通搭接顶层系统构建;(2)按照近似原位涵养、汇水传输、过水传输、输排通道等功能单元定位,从生态截排水沟、不同截排水沟空间展布样式和输排水骨干网、汇水支网、功能单元分区提出生态截排水网络构建;(3)从微地貌整形、地表毛细沟网络和垂向上多元生态地质层重构理念支撑原位水源涵养系统重构的底层设计。基于以上研究,以5号井为例将其规划建造成10个功能单元分区,实现分区引导下地表水补径排汇空间分布的重新调整分配,最终形成5号井新的地表水传输涵养系统。研究旨在为高寒冻土区露天矿水的修复保护工作提供新的系统思路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冻土区 水传输涵养机理 水传输涵养系统 地表水系联通 生态截排水网络 原位水涵养系统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近20a输水的生态效益监测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亚宁 吾买尔江·吾布力 +5 位作者 艾克热木·阿布拉 程勇 陈亚鹏 郝兴明 朱成刚 汪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5-611,共7页
自2000年实施以抬升地下水位、拯救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遏制生态持续恶化为目的的生态输水工程以来,截至2020年,已向塔里木河下游实施生态输水21次,累计输水量达84.45×10^(8)m^(3)。近20 a的监测结果分析显示:(1)... 自2000年实施以抬升地下水位、拯救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遏制生态持续恶化为目的的生态输水工程以来,截至2020年,已向塔里木河下游实施生态输水21次,累计输水量达84.45×10^(8)m^(3)。近20 a的监测结果分析显示:(1)在距河道100 m处,塔里木河下游的上段、中段、下段的地下水位埋深由输水前期2000年的7.76 m、9.31 m、7.82 m抬升至2020年的3.70 m、4.48 m、2.69 m,平均抬升幅度为4.06 m、4.83 m、5.13 m;在500 m处,地下水位埋深分别由输水前的8.21 m、9.45 m、9.08 m抬升至6.61 m、5.46 m、3.82 m。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的上、中、下3个区段地下水位的影响范围均达到了1050 m,分别抬升了2.69 m、1.38 m、1.59 m。(2)地表水体面积由输水前的49.00 km^(2)扩大到2019年的498.54 km^(2),尾闾湖泊—台特玛湖"死而复活",地表水体面积达到455.27 km^(2)。(3)输水后,地表生态响应敏感,在距河道2000 m范围内,塔里木河下游高植被覆盖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分别增加了132 km^(2)、0.07、7.6 g C·m^(-2)和1221 g C·m^(-2)·季^(-1)。(4)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地表植被的影响和改善面积达到1423 k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功能大幅增加,碳汇区域由2001年占研究区的1.54%增长至2020年的7.80%,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和生态恢复力大幅提升,土壤碳汇能力增加。近20 a的生态输水大幅抬升了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沿河两岸以胡杨为主体的荒漠河岸林植被得到拯救和复壮,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退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输水 地下水位埋深 地表生态响应 塔里木河
下载PDF
底栖动物与水生栖息地面积耦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田世民 王兆印 +1 位作者 徐梦珍 张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20,22,共3页
底栖动物对河流的生态状况反应比较敏感、迅速,当河流水生态发生变化时,底栖动物能够首先感受到这种变化,并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从水生栖息地面积着手,通过采集、鉴定、分析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底栖动物样本,研究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与... 底栖动物对河流的生态状况反应比较敏感、迅速,当河流水生态发生变化时,底栖动物能够首先感受到这种变化,并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从水生栖息地面积着手,通过采集、鉴定、分析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底栖动物样本,研究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栖息地面积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并分析了调水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动物与水生栖息地面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物种数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并趋于稳定;当水面面积减小至原水面面积的45%时,底栖动物物种数开始减少,但减少速度缓慢;当水面面积继续减小至原水面面积的10%时,底栖动物物种数开始急剧下降;为保持底栖动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水不应使坝址下游水面面积减小至原水面面积的4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 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水生栖息地 水面面积 南水北调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动态模拟的生态输水累积效应 被引量:8
9
作者 薛联青 廖淑敏 +2 位作者 刘远洪 魏卿 符芳兵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2-328,共7页
为研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地下水的累积效应,以阿拉干断面和第12~18次生态输水为例,建立塔里木河下游典型平原断面间歇性输水下的局部地下水数值模型。采用基于互补相关理论的平流-干旱模型计算实际月最大蒸散发速率,模型经率定验... 为研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地下水的累积效应,以阿拉干断面和第12~18次生态输水为例,建立塔里木河下游典型平原断面间歇性输水下的局部地下水数值模型。采用基于互补相关理论的平流-干旱模型计算实际月最大蒸散发速率,模型经率定验证后可应用于生态输水对地下水的累积效应评价。刻画地下水对生态输水的时空响应规律是评价累积效应的有效手段,通过地下水对输水的有效响应距离和受水面积2个指标,揭示输水前后地下水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输水后812 m地下水距河道的最大响应距离扩大到1100 m,中高水位受水面积达到低水位受水面积的1.61倍,输水有效范围主要分布于距河道1000~2000 m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动态模拟 互补相关理论 平流-干旱模型 生态输水 累积效应 响应距离 受水面积
下载PDF
西藏波密冰川覆盖区大型河流与断裂带地下水转化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剑飞 李向全 +3 位作者 张春潮 付昌昌 白占学 王振兴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33,共11页
川藏铁路波密段穿越冰川覆盖区,分布多条与断裂复合发育的大型河流,水量丰富,可与断裂共同构成构造高压涌水突泥灾害风险源。本文通过多期测流和对大气降水、冰川、河流和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特征分析,研究了大型河流的流量变化特征和... 川藏铁路波密段穿越冰川覆盖区,分布多条与断裂复合发育的大型河流,水量丰富,可与断裂共同构成构造高压涌水突泥灾害风险源。本文通过多期测流和对大气降水、冰川、河流和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特征分析,研究了大型河流的流量变化特征和地表水与断裂带裂隙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西藏波密冰川覆盖区河水主要接受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雨季河水的δ^(18)O和δD值小于旱季,说明河水雨季和旱季的补给源结构不同。旱季气温低,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雨季冰川融水量陡增,为主要补给源。断裂影响范围内的古乡沟、比通曲和龙冲曲河水流量较大,均超过4×10^(4) m^(3)/d,但年内流量波动幅度小于非断裂带影响范围的河流。河流可渗漏补给断裂带水。浅层循环断裂带水年龄5~10 a,中深层断裂带水年龄超过4000 a,水岩作用较充分。非断裂带影响范围的河流与基岩风化裂隙水存在较密切的水力联系和较频繁的相互转化。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东部冰川覆盖区铁路隧道高压涌水突泥灾害的早期识别和灾害防范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覆盖区 地表水 构造裂隙水 转化关系 水化学 川藏铁路
下载PDF
南方山地丘陵区考虑水稻产量和生态安全的容许施氮量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安强 雷宝坤 +2 位作者 鲁耀 毛妍婷 张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1-139,共9页
为了研究南方山地丘陵区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容许施氮量,确保水稻产量、生态安全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通过在福建(FJ)、四川(SC)、云南(YN)和江西(JX)4个试验点开展田间试验,分析了施氮量、水稻产量、氮素表观利用率、氮素表观损失和田面水... 为了研究南方山地丘陵区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容许施氮量,确保水稻产量、生态安全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通过在福建(FJ)、四川(SC)、云南(YN)和江西(JX)4个试验点开展田间试验,分析了施氮量、水稻产量、氮素表观利用率、氮素表观损失和田面水总氮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各试验点的水稻产量呈一元二次函数变化,当施氮量为184.7(FJ)、185.98(SC)、288.8(YN)和249.5(JX)kg/hm2时,4个试验点的水稻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5.47、11.24、9.9和4.42t/hm2。氮素表观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Sigmoidal函数递减。当施氮量为135、155、225和185kg/hm2时,FJ、SC、YN和JX试验点的氮素表观利用率出现拐点;田面水总氮随着氮素表观损失量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增加,当FJ、SC、YN和JX的施氮量超过180、225.5、236.3和270kg/hm2时,引起田面水总氮迅速增加,分别增加了50.9%、53.3%、90.6%和93.4%。根据容许施氮量确定的原则,通过对各指标相互关系的分析,确定了兼顾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环境安全的容许施氮量,福建、四川、云南、江西的容许施氮量为135~180.0、155~185.98、225~236.3和185~249.5kg/hm2,相应水稻产量为5.38~5.46、11.19~11.24、9.77~9.81、4.36~4.42t/hm2。该研究可为南方山地丘陵区水稻种植过程中合理的氮肥使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试验 容许施氮量 氮素表观利用率 氮素表观损失量 田面水总氮 南方山地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GSFLOW的青土湖生态输水量-湖水面积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云彤 周妍 +1 位作者 崔亚莉 邵景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41,共10页
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如何科学处理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一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难点课题之一。关于流域中上游生态输水与尾闾湖水域面积(或湿地面积)关系的定量化研究较少。以我国西北干旱... 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如何科学处理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一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难点课题之一。关于流域中上游生态输水与尾闾湖水域面积(或湿地面积)关系的定量化研究较少。以我国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尾闾湖—青土湖为例,利用GSFLOW建立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其中采用LAK模块及SFR2模块分别处理湖泊和输水渠道,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不同生态输水方案下湖泊湖面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了青土湖生态输水量-湖水面积关系,确定了青土湖生态输水的合理范围。研究结果显示:当前3100×10^(4) m^(3)/a的生态输水量可以保证青土湖维持年内最高湖水水位1212.23 m(平均水位1211.68 m),稳定最大面积可达16.27 km^(2);当输水量为2000×10^(4)~3700×10^(4) m^(3)/a时,随输水量增大水面面积线性增加,面积变化率相对稳定;当输水量为3700×10^(4)~4500×10^(4) m^(3)/a时,水面面积随生态输水量增多,面积增大率逐渐减小;当输水量大于4500×10^(4) m^(3)/a时,水面面积随生态输水增多增大幅度很小,特别是当生态输水量大于5500×10^(4) m^(3)/a时,面积变化率趋近于0。从维持当前青土湖水面面积和向青土湖生态输水的效益考虑,红崖山水库向青土湖的生态输水量应保持在3100×10^(4)~4500×10^(4) m^(3)/a。研究成果对于确定西北干旱区合理生态需水,协调生态、经济、社会用水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土湖 生态输水-水面面积关系 数值模拟 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模型
下载PDF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蓓 翟世奎 许淑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26,共8页
根据2003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Cr、Pb、Zn和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资料,采用3种评价方法(基于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评价、生物效应浓度阈值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及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 根据2003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Cr、Pb、Zn和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资料,采用3种评价方法(基于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评价、生物效应浓度阈值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及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Cu在第二类沉积物中的比例上升,偶尔对生物产生的负面效应有增加趋势,Cr则恰好相反,Pb、Zn和Cd在不同沉积物标准中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对生物的负面效应较低。从总的污染程度来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为低级。典型污染要素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r>Cu>Zn>Pb>Cd;各污染物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d>Cu>Cr>Pb>Zn,前两种元素是研究区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在三峡工程一期蓄水早期(2003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总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单个污染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较蓄水前有所增加,2007年的风险水平与1988—1992年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 表层沉积物 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鱼塘水体中双酚A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董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0-1244,共5页
对地处珠三角的中山市鱼塘表层水及底泥中双酚A(BPA)污染水平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鱼塘表层水样品中BPA检出率为100%,底泥样品中BPA检出率为44.4%。鱼塘表层水中BPA残留量为0.96~4.51μg·L-1,平均浓度为3.29μg·L-1;底泥... 对地处珠三角的中山市鱼塘表层水及底泥中双酚A(BPA)污染水平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鱼塘表层水样品中BPA检出率为100%,底泥样品中BPA检出率为44.4%。鱼塘表层水中BPA残留量为0.96~4.51μg·L-1,平均浓度为3.29μg·L-1;底泥中BPA含量较低,浓度范围为0.19~1.31ng·g-1(干重),平均浓度为0.23ng·g-1(干重)。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除pH及COD外,BPA残留量与大部分环境因子关系不密切。参照EC/PNEC体系,BPA在中山鱼塘水体中的残留水平不会导致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 A 鱼塘水体 鱼塘底泥 养殖水体环境因子 生态风险 珠三角地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水网乡村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金华 杨金花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5期92-99,共8页
水网乡村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取苏州吴江区的同字荡片区为典型案例地,运用APH法及矩阵分析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匹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较多区域存在供... 水网乡村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取苏州吴江区的同字荡片区为典型案例地,运用APH法及矩阵分析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匹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较多区域存在供需不匹配现象,生态系统服务面临供需失衡且空间错位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片区生态源地,并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出各源地之间、源地与需求地之间的生态廊道,以构建片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水网乡村 生态安全格局 同字荡片区
下载PDF
妫水河两侧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工程设计 被引量:4
16
作者 魏艳秀 武佳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4年第3期60-62,共3页
妫水河是官厅水库三大入库河流之一,是官厅水库的重要水源之一。由于常年污染,上游水库补水不足,水质较差。根据妫水河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状况和存在问题,对妫水河地表水源区开展生态治理工程,以实现妫水河"水清、岸绿、游畅"... 妫水河是官厅水库三大入库河流之一,是官厅水库的重要水源之一。由于常年污染,上游水库补水不足,水质较差。根据妫水河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状况和存在问题,对妫水河地表水源区开展生态治理工程,以实现妫水河"水清、岸绿、游畅"的生态环境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源区 生态建设 河道防护 湿地建设 污水处理 综合整治
下载PDF
洞庭湖湖区最低生态水位的确定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杨毓鑫 杜春艳 +3 位作者 张金帆 余关龙 陈宏 钱湛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9-94,共6页
为确定洞庭湖湖区最低生态水位,针对洞庭湖湖区复杂、不同湖区差异较大的问题,基于城陵矶、鹿角、南嘴、小河嘴和杨柳潭5个水文站1953—2013年的水文资料,采用天然水位资料法、年保证率法、最低年平均水位法、生态水位法、湖泊形态分析... 为确定洞庭湖湖区最低生态水位,针对洞庭湖湖区复杂、不同湖区差异较大的问题,基于城陵矶、鹿角、南嘴、小河嘴和杨柳潭5个水文站1953—2013年的水文资料,采用天然水位资料法、年保证率法、最低年平均水位法、生态水位法、湖泊形态分析法及最小空间需求法,分别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最低生态水位进行了计算,并与前人关于洞庭湖生态水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最低生态水位分别为22.62 m、27.19 m和28.11 m,相应的湖面面积分别为373.85 km^2、406.88 km^2和142.19 km^2,从保护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角度看,确定的最低水位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最低生态水位 湖泊生态水文 水面面积
下载PDF
社会生态视阈下的敏感区养殖污染治理分析——以福建省南平市西芹水厂水源地周边地区为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杜焱强 孙小霞 +1 位作者 许佳贤 苏时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66-874,共9页
为提高生态敏感区养殖污染治理成效和公众参与度,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西芹水厂水源地周边地区的养猪污染治理为例,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探讨治理新思路。应用Mitchell评分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和分类,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并探讨利益相关者生... 为提高生态敏感区养殖污染治理成效和公众参与度,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西芹水厂水源地周边地区的养猪污染治理为例,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探讨治理新思路。应用Mitchell评分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和分类,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并探讨利益相关者生态经济需求差异及"养殖户-公众-村委"关系网络对污染治理的影响,进而以13个村委和111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和驻村观察数据为基础,比较各利益相关者态度和行为差异,应用Tobit回归分析显著影响态度的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参与行为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经济、生态利益需求和"上下游公众-养殖户-上下游村委"社会网络是水源地周边地区养殖污染治理决策的重要出发点。利益相关者对养猪污染治理的态度组间差异较大:养殖户、上游公众及村委倾向于经济发展,下游公众及村委热衷于环境保护,村委支持养猪污染治理的态度得分明显高于养殖户与公众。性别、利益需求类型、教育程度和年龄对个体支持养猪污染治理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女性较男性更支持污染治理,利益需求越弱、受教育程度越高和年龄越大的个体更支持养猪污染治理。利益需求类型和关系程度对个体参与治理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利益需求越强、与养殖户关系越密切的社会个体参与治理的可能性越低,而态度对行为并无显著影响。利益需求未能得到重视和当地社会关系网的阻碍使得积极参与治理的公众较少,影响了治理效果。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生态、经济、社会利益需求及当地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协调不同主体的关键利益需求矛盾,分析利用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由政府主导治理转向多元利益主体网络治理是促进生态敏感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区 水源地 养猪污染治理利益相关者 态度与行为 社会关系
下载PDF
岩层采动裂隙演化规律与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李全生 李晓斌 +2 位作者 许家林 徐祝贺 张村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47,共20页
岩层采动裂隙是破坏覆岩含水层威胁井下安全生产的直接原因,也是工作面推过后,地表持续下沉变形及生态累积影响的根源。为了解当前覆岩裂隙发生机制、演变规律、研究方法及生态影响与治理进展,实现资源开发与矿区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岩层采动裂隙是破坏覆岩含水层威胁井下安全生产的直接原因,也是工作面推过后,地表持续下沉变形及生态累积影响的根源。为了解当前覆岩裂隙发生机制、演变规律、研究方法及生态影响与治理进展,实现资源开发与矿区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阐述了采动裂隙演化规律与生态治理技术发展现状。介绍了煤矿采动裂隙的形成过程、裂隙类型、研究方法、监测手段及研究发展趋势;从开采影响的空间特征方面,从依覆岩裂隙、底板裂隙与地表裂缝3方面分类介绍了裂隙/裂缝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重点分析了深部开采与我国西部沟壑区高强度开采地表裂缝形成的力学机制;探究采动裂隙在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方面的应用及生态治理技术,并给出基于开采参数优化的源头减损技术、覆岩承载结构稳定性维持减损技术、变形调控减损技术、覆岩离层注浆减损技术、采复一体化技术、土壤改良与植物修复技术、采煤沉陷区综合修复技术等,实现采煤同时兼顾对地下水、瓦斯、矸石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地表建筑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分析认为,采动裂隙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力学演化机制及量化描述、深部多物理场耦合、探索新应用领域及控制研究、厘清采动损伤科学内涵及评价方法、明晰矿区生态修复的科学理念、构建采动损伤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智能化调控系统等将是未来亟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裂隙 保水开采 地表沉陷 生态保护 覆岩 沉陷区治理
下载PDF
苏州生态涵养区地表水和沉积物中农药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纪丙鑫 郝雨阳 +6 位作者 王成禹 何皓轩 李季 田光明 魏雨泉 丁国春 许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22-1627,共6页
于2021年3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分别对苏州生态涵养区29个监测点位进行地表水和沉积物采样,测定了38种不易降解的农药(包括8种有机氯农药、9种有机磷农药、9种拟除虫菊酯农药、11种三嗪类农药和噻嗪酮),分析它们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 于2021年3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分别对苏州生态涵养区29个监测点位进行地表水和沉积物采样,测定了38种不易降解的农药(包括8种有机氯农药、9种有机磷农药、9种拟除虫菊酯农药、11种三嗪类农药和噻嗪酮),分析它们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苏州生态涵养区地表水中只检出1种农药(扑草净),质量浓度为108.7~746.9 ng/L,枯水期平均为194.7 ng/L,丰水期平均为128.2 ng/L,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中风险水平。沉积物中共检出7种农药(p,p’-滴滴伊、p,p’-滴滴滴、联苯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噻嗪酮、扑草净),总质量浓度为2.27~99.92 ng/g,枯水期平均为19.75 ng/g,丰水期平均为17.65 ng/g,检出率较高的p,p’-滴滴伊、噻嗪酮、联苯菊酯和毒性较强的p,p’-滴滴滴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低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污染 苏州生态涵养区 生态风险 地表水 沉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