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28
1
作者 郑杭生 杨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共9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从前现代到现代的演变,现代化的宏大过程铸就了其现代性意涵也凸显了其“问题性”意义。从社会学的视野看这一演变过程,能够使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会与社会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对于社会学的独特意义、...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从前现代到现代的演变,现代化的宏大过程铸就了其现代性意涵也凸显了其“问题性”意义。从社会学的视野看这一演变过程,能够使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会与社会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对于社会学的独特意义、它在社会学中具有的基本和核心地位,从而使我们对于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中的重大问题的探讨获得一个新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社会 社会学考察 前现代性 现代性 社会学 理论
下载PDF
社会学方法与社会学元理论——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22
2
作者 郑杭生 杨敏 《河北学刊》 2003年第6期82-92,共11页
社会学的独特论题是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元事实也是基本的经验事实,它构成了社会学知识的二重性质———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的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必然卷入元理论和元预设。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具有的元理论... 社会学的独特论题是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元事实也是基本的经验事实,它构成了社会学知识的二重性质———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的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必然卷入元理论和元预设。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具有的元理论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预定性假设贯穿在社会学知识的整个过程。本文的论述意在说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知识的一系列起点,即理论与方法结合的起点;也是各种分裂的传统、"方法论斗争"、社会学知识形态分野的起点以及知识整合的努力的起点;当然,它也应当是社会学重建的起点。因此,对社会学元理论层面问题及其与社会学理路和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探索,能够明确社会学实现重建所面对的真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知识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举理论和元理论 社会学方法
下载PDF
赋权与说和:当代中国法律对个体—家庭关系变迁的回应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剑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4-161,共8页
个体—家庭关系变迁给现当代中国法治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个体权利进入家庭,家庭成员间过去那种"依附—支配"关系正不断向平等关系转变,通过法律赋权于个体显得尤为必要;另一方面,由于"家"之价值依然坚固留... 个体—家庭关系变迁给现当代中国法治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个体权利进入家庭,家庭成员间过去那种"依附—支配"关系正不断向平等关系转变,通过法律赋权于个体显得尤为必要;另一方面,由于"家"之价值依然坚固留存,国家法律对家庭价值的重新发现、对家庭和睦的维护同样重要。近年来,国家立法和法律实践对此问题的积极回应,反映出对个体权利和家庭和睦双重价值的同时关照。这也说明,中国的法治实践在近百年来传统与现代、外来观念与本土资源等的汇合和冲击之下,正在逐步经历着一个自我成长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家庭关系 法律与社会 权利 伦理 社会变迁
下载PDF
中国社会信任的危机解读与重建——自反性现代化理论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强 汪娜 《未来与发展》 2017年第2期23-27,共5页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已经在多层面显现。中国传统的信任机制是关系信任,然而,一方面风险社会降低了社会内部信任,另一方面个体化进程摧毁了中国人的关系信任,这是中国当前社会信任危机表现尤烈的主要原因。建立制度信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已经在多层面显现。中国传统的信任机制是关系信任,然而,一方面风险社会降低了社会内部信任,另一方面个体化进程摧毁了中国人的关系信任,这是中国当前社会信任危机表现尤烈的主要原因。建立制度信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危机 关系信任 风险社会 个体化 制度信任
下载PDF
感悟《乡土中国》--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 被引量:2
5
作者 束锦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8-155,共8页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其中不乏精到的见解,但也存在以偏概全、曲解原意等种种偏颇。本文创新解读视角,以乡土社会中公私群己关系的构建及其整合为主线,在纵向上有机贯通该书的一系列观点,...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其中不乏精到的见解,但也存在以偏概全、曲解原意等种种偏颇。本文创新解读视角,以乡土社会中公私群己关系的构建及其整合为主线,在纵向上有机贯通该书的一系列观点,在横向上深入剖析公私群己关系形成的乡土环境,由此积淀的整合方式以及交织于传统与现代之中的历史变迁。在推敲该书主要论点和论证思路的基础上,本文力求还《乡土中国》以本来面貌,并探讨该书带给我们的深深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公私群己关系 差序格局 长老统治
下载PDF
马克思早期政治思想中的个人概念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8-703,共6页
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青年马克思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最终导致了个人分裂为市民和公民,这一分裂意味着个人要么是纯粹个体和利己的存在者、要么是纯粹普遍和虚幻的存在者。为此,他提出只有人类的全面解放才能彻底消除这种... 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青年马克思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最终导致了个人分裂为市民和公民,这一分裂意味着个人要么是纯粹个体和利己的存在者、要么是纯粹普遍和虚幻的存在者。为此,他提出只有人类的全面解放才能彻底消除这种分裂,才能使个人同时既是市民又是公民,青年马克思所主张的这种市民与公民相统一的“个人”,不仅构成异化劳动思想的切近前提,还间接地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国家与市民社会 公民与市民 个人
下载PDF
一维抑或三维: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概念的历史面向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洪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共5页
过往学术界多在社会性维度下阐释"个人"这一概念,也即把"个人"放在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进行理解,对"个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概念应该包含这样两层内... 过往学术界多在社会性维度下阐释"个人"这一概念,也即把"个人"放在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进行理解,对"个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概念应该包含这样两层内涵:其一,社会性的"个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个人"概念的主要维度。其二,自然性的、社会性的和关系性的"个人"是依次递展的三个维度。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个人"概念的真实历史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社会 自然 关系
下载PDF
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公正观培育 被引量:1
8
作者 郑航 秦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137,191,共12页
公正是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和建设目标。实质上,公正作为个体价值观,是一个人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基于平等、正义原则,对个体或群体的“应得”所进行的理解、判断、评价和选择。法治社会的公正观,以平等为前提,以个人幸福和社会正义为目... 公正是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和建设目标。实质上,公正作为个体价值观,是一个人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基于平等、正义原则,对个体或群体的“应得”所进行的理解、判断、评价和选择。法治社会的公正观,以平等为前提,以个人幸福和社会正义为目标,具有超越正义的互利性和超越理想的实践性。个体公正观是在自主内化机制、环境浸润、专业教导三者交织中建构起来的。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公正观培育,需要立足于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社会场域,以对社会场域中“情本体”的超越为前提,采取将群体内置于个体的路径,激活个体的社会认同机制,促进自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观 法治社会 社会场域 个人-群体关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3
9
作者 耿步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8期1-5,共5页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恩格斯"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对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伦理基础有...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恩格斯"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对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伦理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个人 社会 关系
下载PDF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个人观——科学发展观深度研究
10
作者 高惠珠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1,共7页
虽然"以人为本"的"人"可以理解为个人与人民群众的统一,但从实践生存论的视域看,其"现实的个人"的含义更为根本。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史基础,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 虽然"以人为本"的"人"可以理解为个人与人民群众的统一,但从实践生存论的视域看,其"现实的个人"的含义更为根本。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史基础,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之一,也是马克思"个人观"形成的标志。"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观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发展程度的基础";"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建构规律"与"发展规律"的基础。澄明马克思的个人观并实现它的引领作用,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国民现代性意识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关系 社会
下载PDF
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
11
作者 岳丽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07年第11期91-93,共3页
通过分析对比中西方对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观点,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对个体和社会关系辩证分析,论述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必要性、可行性,认为高科技时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全新的社会背景而实现了新的转换:科学技术的社... 通过分析对比中西方对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观点,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对个体和社会关系辩证分析,论述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必要性、可行性,认为高科技时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全新的社会背景而实现了新的转换: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绝对不能掩盖、取代科学技术创造的个体性;并讨论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科技时代 个体 社会 关系重构
下载PDF
论《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的创新
12
作者 王京跃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1年第9期70-74,共5页
针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存在的非理性问题,本文从社会根源、伦理规范和逻辑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阐述了“平等互利”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在规定性,阐释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现时期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理性内... 针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存在的非理性问题,本文从社会根源、伦理规范和逻辑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阐述了“平等互利”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在规定性,阐释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现时期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理性内涵,阐明了“主观为人为己、客观利人利己”是大学生应积极追求的价值现,并对颇为流行的或“左”或右的价值观进行了辨正。文章意在探求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主义 价值观 平等互利 《思想道德修养》 高校 政治教材 理论创新
下载PDF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范畴理论——用社会学“基本问题”视角解读
13
作者 张彦花 《科教导刊》 2015年第03Z期123-125,共3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哲学中被作为一个基本问题长久争论,其在社会学中被具体化为"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这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学这门学科存在的依据,本文试图用社会学"基本问题"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哲学中被作为一个基本问题长久争论,其在社会学中被具体化为"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这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学这门学科存在的依据,本文试图用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视角去理解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主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基本问题” 马斯克·韦伯
下载PDF
社会资本:歧义、抵牾与方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小章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1,178,共10页
在“社会资本”理论这一名号之下,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研究“阵营”:关注个体(无论是单个的个人还是单个的组织或群体)如何借助其拥有的“社会资本”来达成自身目的的研究者,倾向于将“社会资本”看作是“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可以... 在“社会资本”理论这一名号之下,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研究“阵营”:关注个体(无论是单个的个人还是单个的组织或群体)如何借助其拥有的“社会资本”来达成自身目的的研究者,倾向于将“社会资本”看作是“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可以为个体借取和使用的资源”。关注作为整体的社会如何借助其“社会资本”以克服集体行动困境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益和福祉的研究者,倾向于将“社会资本”等同于“群体或社会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体现这种关系网络性质的信任、规范、公共精神等”。个体的“社会资本”的作用显示出“强关系优势”和“弱关系优势”两种不同的情形:“弱关系优势”所体现的是信息的影响;“强关系优势”所体现的是权力不合规使用的影响,意味着特殊主义伦理处事方式对普遍主义伦理准则的扭曲。当个体的“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是由“强关系优势”所体现的权力施加影响时,个体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的“社会资本”会形成一种负相关的关系。着眼于促进整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福祉收益,必须限制“强关系”作用,培植社会的社会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的社会资本 社会的社会资本 弱关系优势 强关系优势 权力 信息
原文传递
社会经济保障感知对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李森林 张乐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94,共9页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方式。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论框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离散选择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KHB效应分解方法研究个人社会经济保障感知对志...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方式。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论框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离散选择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KHB效应分解方法研究个人社会经济保障感知对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保障感知与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呈正相关,阶层提升感知在社会经济保障感知与志愿服务行为之间发挥了正向的调节效应,个人对政府与群团组织的信任水平是社会经济保障感知影响志愿服务行为的中介路径,替换变量测量方式和倾向得分匹配后得出的结果依然支持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保障感知 志愿服务行为 亲社会行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原文传递
场域:现代社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 被引量:10
16
作者 于鹏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2-67,共6页
在对勒温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场域"作为一个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研究的综合平台,协调传统社会中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之间的紧张关系。"场域"是现代社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也... 在对勒温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场域"作为一个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研究的综合平台,协调传统社会中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之间的紧张关系。"场域"是现代社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也为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 关系 个体 社会
原文传递
个体化背景下的医患冲突为何如此严峻?——基于古代和现代医患关系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爱有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年第3期6-10,共5页
作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伴生现象,医患冲突已成为当下严重的社会问题。文章将传统社会的医患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医患关系进行比对后发现:在古代社会里,健康和责任在医患间是紧密结合的;而在现代社会里,健康和责任在医患间则是相互分离的... 作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伴生现象,医患冲突已成为当下严重的社会问题。文章将传统社会的医患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医患关系进行比对后发现:在古代社会里,健康和责任在医患间是紧密结合的;而在现代社会里,健康和责任在医患间则是相互分离的。医患关系从紧密结合到互相分离实际上反映了个体化背景下行动主体的行动逻辑,即行动主体从传统社会的集体中解放出来,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维护生活安全的形式由集体式向个体式转变。而正是这种尚处于转变状态的行动逻辑成为了医患纷争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关系 个体化社会 健康和责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