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and Inspiration of the Them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
作者 Ren Ji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8-302,共5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fluences the expressio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can spy on the nature explor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values in the thinking and 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fluences the expressio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can spy on the nature explor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values in the thinking and behavior patterns,exp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Through expressions of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the West,we draw lessons from W estern literary expressions in the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get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文学 西方 中国 行为模式 人类社会 价值观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RADITIONAL HUMAN RIGHTS CONCEPTS OF CHINA AND WEST
2
作者 MENG PEIYUAN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3年第1期6-9,共4页
As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gathers momentum, dialogue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has become extremely important. There should be dialogu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e... As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gathers momentum, dialogue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has become extremely important. There should be dialogu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mutual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to increase consensus for mutu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at MA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RADITIONAL human RIGHTS CONCEPTS OF CHINA and WEST of for in
下载PDF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3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5年第4期63-64,共2页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he category of science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technical field, natural scienc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ave flourished, but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he category of science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technical field, natural scienc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ave flourished, but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 is not perfect enough, so we should follow the academic tre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more specific grasp of the science, thi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scienc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lationship
下载PDF
The Thought of the Onenes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4
作者 田烨 《科技信息》 2010年第1期162-163,共2页
From the view of the ecological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at Thoreau uses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oneness of man and natur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 From the view of the ecological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at Thoreau uses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oneness of man and natur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in Wal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登 中国 传统哲学 发展现状
下载PDF
The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Showed in Elizabeth Bishop’s The Moose
5
作者 于晓晴 《海外英语》 2019年第9期188-190,共3页
Elizabeth Bishop is a well-known American poet and short story writer, whose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appreciated by readers and received many awards. This paper intends to have an analysis of one of Elizabeth Bishop... Elizabeth Bishop is a well-known American poet and short story writer, whose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appreciated by readers and received many awards. This paper intends to have an analysis of one of Elizabeth Bishop’s poem, The Moo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showed in it and finds out that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poem.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clud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oet and the poem, the analysis of the poem, and the conclusion reached after the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Elizabeth Bishop The MOOSE
下载PDF
生态经济地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合的构想
6
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1 位作者 刘伟 陈彩霞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8-1375,共8页
回应当前学界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能否走向融合的讨论,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的生态经济地理分析框架,提出关注“人”作为本身级联产业、技术、制度系统复杂关联的地域巨系统的能动性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之间... 回应当前学界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能否走向融合的讨论,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的生态经济地理分析框架,提出关注“人”作为本身级联产业、技术、制度系统复杂关联的地域巨系统的能动性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双向反馈关系,通过探讨环境变化和技术变革背景下人地系统耦合机制和调控途径,在综合权衡中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答案。选用“桑-基鱼塘生态经济系统百年演变”“数据中心的‘数-能-水’系统级联”“生态修复规划的人文视角”3个案例来阐明生态经济地理的研究视角与思路。最后,围绕“格局―过程―关联―路径”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生态经济地理需重点关注的4个研究议题: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各要素耦合格局、不同系统间要素流动过程及影响、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区域复杂关联、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以上述议题为牵引,加强自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促进地理学科的融合发展,提升地理学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学科融合 生态经济地理 人地关系
下载PDF
基于栅格尺度的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时空耦合分析
7
作者 刘海猛 卢佳祎 +4 位作者 王成新 丁宇辰 杨志伟 李智勇 乔建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99-6512,共14页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人口与产业集聚区,其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研究该区域的人地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网格化治理等现实需求,目前黄河流域人地关...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人口与产业集聚区,其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研究该区域的人地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网格化治理等现实需求,目前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还缺乏精细栅格尺度研究。使用人类足迹(HF)和生态系统质量指数(EQI)作为人地系统的代理变量,基于Sen+MK趋势检验识别了2000—2020年1km×1km栅格尺度下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质量时空演化特征,运用四象限图解法量化了两者协调与冲突关系,基于多种回归模型解析了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EQI和HF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显著上升区域前者占比64.2%,后者占比49.2%。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整体呈现协调演化态势,人地协调演化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太行山西麓和宁夏沿黄等地区;人地冲突区域仅占7.7%,主要分布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地区和上游生态脆弱区。在控制了气温、降水、日照、海拔等自然因子后,HF对EQI仍有显著负向影响,整体看HF每增加1%,EQI将下降0.067%。但这种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中下游EQI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20年间整个流域的HF对EQI的负向影响呈现缓慢增加态势。为栅格尺度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人地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足迹 生态系统质量 冲突与协调
下载PDF
“生命共同体”要素构成视角下马克思生态观点的中国化发展
8
作者 郝栋 董子钰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关系在新时代中定位为“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概念由人、自然、社会等多元要素辩证结合而成,作为一个兼具过去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的辩证整体,不仅继承... 习近平总书记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关系在新时代中定位为“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概念由人、自然、社会等多元要素辩证结合而成,作为一个兼具过去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的辩证整体,不仅继承了马克思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底层要素与逻辑,还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点的中国化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对于“生命共同体”的研究,不仅要从整体层次考虑人与自然的演化与和合,同样也要基于其底层构成逻辑对“共同体”的个体要素追根溯源,思考“生命共同体”中各个部分的演进与当代发展,明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观点在当今中国生态实践中的创新性、时代性发展,进而阐述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中国担当的生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 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文明
下载PDF
论儒家教化思想的人性论根基
9
作者 蔡杰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2-91,共10页
儒家教化思想的框架可概括为“本性立教”,即强调将教化理论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施教者根据人人固有的天命之性,确立与开展教化工作。人性在儒家教化思想中,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其一,人性蕴含着来自天命的人生目的,即为了成就孝悌美德... 儒家教化思想的框架可概括为“本性立教”,即强调将教化理论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施教者根据人人固有的天命之性,确立与开展教化工作。人性在儒家教化思想中,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其一,人性蕴含着来自天命的人生目的,即为了成就孝悌美德;其二,人性在经验层面的形态会随着教化的推进,日渐彰显与实现;其三,人性在任何时刻都具有一个朝向至善目的的趋势,因而教化的实质是因性利导。由于儒家并不是将父子之道建立在私情或血缘的基础上,而是视为具有超越与普遍意义的人性,所以儒家教化能够以父子之道作为基础,将孝德推向他人乃至天下万物。其原理是父子之道与天人之道相结合,一切伦理关系都需要置于天人关系的视野下才能得到理解。总之,人性是教化的根基,教化是人性的实现,二者之间相互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人性 孝德 目的 天人关系
下载PDF
辽南海岛型村落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10
作者 汝军红 李松桦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要辽南长山群岛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其四面环海的地理特征导致其村落的生产、生活功能紧密依附自然环境,并在此发展着独特的人居模式。作为一种自诞生就与大陆相隔的生态系统,其空间上的功能组成与结构特征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要辽南长山群岛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其四面环海的地理特征导致其村落的生产、生活功能紧密依附自然环境,并在此发展着独特的人居模式。作为一种自诞生就与大陆相隔的生态系统,其空间上的功能组成与结构特征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海岛型村落则是特殊自然环境下体现人地关系的代表性人居场所。该文结构上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的思维逻辑,对辽南长山群岛整体进行调查研究,并以“人地关系”为出发点,采用一系列图底关系的研究方式对村落各类型空间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结构特征,为海岛型村落未来的保护与更新提供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海岛型村落 自然环境 空间特征
下载PDF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关联演化认知
11
作者 王军 孙雨芹 +2 位作者 赵财胜 杨智威 彭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9-1296,共8页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要素的演化路径,通过对历史阶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的启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研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自然资源禀赋 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 关联演化
下载PDF
乡村家庭尺度全景碳流模型构建及实证
12
作者 张宇鑫 李宏庆 +2 位作者 杨铮 张晓青 薛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3-1143,共11页
开展乡村家庭尺度的碳研究对于制定精细化的乡村碳治理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物质流方法构建了乡村家庭尺度全景碳流模型,提出家庭的自然边界、社会边界和经济边界等概念,并将家庭活动划分成生产活动、经营... 开展乡村家庭尺度的碳研究对于制定精细化的乡村碳治理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物质流方法构建了乡村家庭尺度全景碳流模型,提出家庭的自然边界、社会边界和经济边界等概念,并将家庭活动划分成生产活动、经营活动和生活活动,以此架构了边界内活动及外界系统间的物质流和碳流。同时通过设立结构指标和效率指标构建了家庭碳流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家庭碳排放量和碳排放价值,并以山东省淄博市的典型农耕兼业型家庭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使用,且各碳排放源的排放量差异较大;家庭投入和产出过程的碳排放量分别为44637 kg和4558 kg,碳汇过程的碳汇量为547 kg,循环过程的潜在碳排放量为1216 kg,投入过程的碳排放量远高于产出过程的碳排放量,并且碳汇和循环过程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家庭碳循环率、碳效率和人均碳排放量分别为21.0%、3.6元·kg^(-1)和12162 kg,虽然家庭碳排放水平不高,但仍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因此,未来案例家庭应优化调整消费结构,选择低碳能源产品,采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特别是对经营活动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加强绿色基础建设,增设餐厅垂直绿化,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增加家庭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代谢 家庭碳排放 物质流分析 碳流 人地关系
下载PDF
从“人与天地相参”论冬令咳嗽之因机证治
13
作者 张清源 袁卫玲 +2 位作者 马佐英 张洁 王玉莹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86-490,共5页
“人与天地相参”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整体观念,是认识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咳嗽是人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寒为冬季主气,冬上承阳明燥金之秋、下接厥阴风木之春,若此时... “人与天地相参”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整体观念,是认识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咳嗽是人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寒为冬季主气,冬上承阳明燥金之秋、下接厥阴风木之春,若此时燥气至而不去,寒气至而太过,湿气或温热之气非时而至,致病邪气不尽相同,则可致干咳随起、或咳痰并见、或咳兼寒热等,可治以温润凉燥、顺气布津,驱风散寒、祛痰止咳,透湿解表、利气宣肺,清热除寒、宣肺止咳,温助阳气、养肺御寒等法。文章在“人与天地相参”思想指导下,结合肺的生理病理特性,探讨冬令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治,以期为预防和治疗咳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天地相参 咳嗽 冬令 因机证治
下载PDF
从冲突走向融合: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种形态
14
作者 张志云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3,共7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中外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古典哲学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命题。通过上述理论视域对人类社会漫长发展历史进行审视观照,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中外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古典哲学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命题。通过上述理论视域对人类社会漫长发展历史进行审视观照,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由冲突对抗逐步走向协调和解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出现了四种对应的形态,即远古时期听命于自然的“自然中心主义”,农业时期依存于自然的“天地与我并生”,工业化时期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信息化时期尊重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天人合一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三重逻辑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俊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60-66,共7页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农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乡村生态振兴的提出并非无的放矢,其背后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从理论逻辑分析,乡村生态振兴来源于马克思...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农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乡村生态振兴的提出并非无的放矢,其背后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从理论逻辑分析,乡村生态振兴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从历史逻辑分析,其扎根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乡村生态建设的探索实践;从价值逻辑分析,其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和世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乡村生态振兴 人与自然关系 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牟宗三对朱子的认识历程
16
作者 能星辉 翟奎凤 《合肥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6,13,共7页
牟宗三对朱子的独特见解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有着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牟宗三早年其实对朱子不吝赞美,还将他比作康德,认为朱子决发出万事万物所以然之故的理,教人做即物穷理的圣贤工夫,建立了道德之基础,使道德成为哲学。20世纪40—50年代... 牟宗三对朱子的独特见解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有着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牟宗三早年其实对朱子不吝赞美,还将他比作康德,认为朱子决发出万事万物所以然之故的理,教人做即物穷理的圣贤工夫,建立了道德之基础,使道德成为哲学。20世纪40—50年代,牟宗三对陆王心学一脉进行了更深入探索,他以心理关系重新衡定朱子的思想,认为朱子系统理大而心小,心力显外用之智力,其工夫只是与道德实践无本质关系的外在工夫。到六十年代,牟宗三从头疏解中国传统哲学,由朱子的中和说入手厘定其心性关系。《心体与性体》出版前,牟宗三即将朱子定为认知静摄形态,判其落入第二义的他律道德,有别于宋明儒正统的创生直贯形态和自律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朱子 心性关系
下载PDF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范式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解读——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线索
17
作者 刘晓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4-132,共9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贯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显性问题,其中作为主体的人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解读人与...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贯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显性问题,其中作为主体的人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彰显人与自然的本真样态;资本主义制度悖谬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人类中心主义特质指证人与自然的最终走向。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难以有效应对当前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回应了时代问题,超越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的自然写作
18
作者 王志彬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22,123,共13页
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自然写作中,以“返魅”书写技法、“主体间性”立场和动物视角等叙事策略,通过对民族自然风景的诗意讴歌赞美,对生态危机的批判担忧,对民族传统狩猎渔捕文化的诠释,展示了山海民族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 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自然写作中,以“返魅”书写技法、“主体间性”立场和动物视角等叙事策略,通过对民族自然风景的诗意讴歌赞美,对生态危机的批判担忧,对民族传统狩猎渔捕文化的诠释,展示了山海民族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自然观念。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推动了当代中国台湾自然书写,为人类应对全球生态危机问题提供民族经验和地方智慧,以艺术审美的方式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可能的方法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少数民族文学 自然写作 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否定之否定: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式现代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
19
作者 李晓雅 《宁夏党校学报》 2024年第5期84-91,共8页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遵循和谐—对立—和谐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西方现代化以“理性”战胜自然,否定了前现代化时期受低生产力水平限制和“神”干预的人与自然朴素共生的初级和谐,却将人与自然置于资本增殖体系中,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国...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遵循和谐—对立—和谐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西方现代化以“理性”战胜自然,否定了前现代化时期受低生产力水平限制和“神”干预的人与自然朴素共生的初级和谐,却将人与自然置于资本增殖体系中,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模式进行了辩证扬弃,将人与自然关系从资本增殖体系中解放出来,以“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超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以“绿色发展”超越“黑色发展”,是人与自然辩证共生的高级和谐,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探微
20
作者 洪秀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4-41,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高度一致: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起点,既确立了人的自我生成、自主创造的历史主体地位,又确立了人的历史制约性,强调以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保障人民环境权益的平等性;它以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高度一致: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起点,既确立了人的自我生成、自主创造的历史主体地位,又确立了人的历史制约性,强调以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保障人民环境权益的平等性;它以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为认识论基础,肯定人与自然在本体论层面构成生命、生活维度上的共生共荣关系,要求以生产力的绿色转型真正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融通共赢,与欧美国家生态现代化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它以“两个和解”作为价值旨归,破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内生性的人类中心主义、物质主义、发展主义、生态异化等诸多积弊,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虚幻的、抽象的共同体关系,倡导构建“真正的共同体”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全面解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是遵循人类历史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现实的个人 实践关系 绿色发展 两个和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