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ed Version——The Interpretation of Benjamin's Three Metaphors
1
作者 孙静 《海外英语》 2014年第20期162-163,167,共3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its translation by interpreting Benjamin's three metaphors from his The Translator's Task. The exploration starts with the metaphor of"the ta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its translation by interpreting Benjamin's three metaphors from his The Translator's Task. The exploration starts with the metaphor of"the tangent of a circle",where it is interpreted that although the translated version should be faithful to its original in terms of meaning,yet it is a deviation due to differ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n,in the metaphor of"afterlife",the discuss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translated version proceeds from the original,but the original depends on it for its survival and afterlife in different eras. Later,based on the metaphor of"fragments of a vessel",the author states that the original and its translation are equal and complementary,just like the fragments of a vessel,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newal of each other through translation. Finally,it is concluded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relationship can offer us a new perspectiv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
下载PDF
《诗境》藏译本中混合修饰法的一颂失译初探
2
作者 边巴次仁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CSSCI 2023年第4期121-129,共9页
《诗镜》■为7世纪印度宫廷诗人檀丁所撰,历史上注释众多。公元十三世纪(1250-1270)印度著名诗人班智达srilakamakara、lak·mikara(梵文为■、藏文为■)和藏族匈译师·多吉坚参将它译成了藏文,随后由邦译师·洛追旦巴和司... 《诗镜》■为7世纪印度宫廷诗人檀丁所撰,历史上注释众多。公元十三世纪(1250-1270)印度著名诗人班智达srilakamakara、lak·mikara(梵文为■、藏文为■)和藏族匈译师·多吉坚参将它译成了藏文,随后由邦译师·洛追旦巴和司徒等历代藏族译师,先后根据梵文原本校订改译,推动了藏族文学思潮和理论的发展,逐渐成为藏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诗镜》的梵藏译本,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从原文层面了解梵藏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印度文化和藏族文化交流的认识。但是后期可能在抄录时,存在诸多错字、漏字现象,正如更敦群培大学者所说“现在藏译版的《诗经》中还有几颂未翻译,望有志趣之人,将其翻译全为好”。为此,本文参照《诗镜》梵文原文与注疏,以及藏译和藏译注疏,通过语法功能对《诗镜》梵藏文本进行了拆解、分析词汇等详细的对照,其中对藏文漏译的一颂原文作了尝试性地翻译,且探讨了这颂漏译的内容正是藏文各注释当中所说的缺少互不观待个独立混合修饰法的例子,以供参考。同时依据《韵律宝生》对梵文原文进行了原诗的韵律分析,旨在通过上述研究,对《诗镜》的梵藏翻译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并且从更广的视角和层面探寻《诗镜》对藏族文化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历史上以梵文为媒介的印度文化和藏族文化之间持久而深入的交流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镜》 梵文原文 藏语版本 弥补漏译
下载PDF
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底本新考 被引量:4
3
作者 邓亮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5-296,共12页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了200余种著作,涉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化学、地学、医学、农学,以及机械、工艺、矿冶、军事、航海等众多领域,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近代化做出较大的贡献。学界对于江南制造局译著底本的研究有较丰富的成果,但仍有...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了200余种著作,涉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化学、地学、医学、农学,以及机械、工艺、矿冶、军事、航海等众多领域,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近代化做出较大的贡献。学界对于江南制造局译著底本的研究有较丰富的成果,但仍有数十种未得到解决。文章通过对译著和西文原著的比对,考证或补正出30种江南制造局译著的底本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制造局 译著 底本
下载PDF
高一志译著考略 被引量:7
4
作者 金文兵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9-63,共5页
耶稣会士高一志译著丰富,与毕方济《灵言蠡勺》、艾儒略《性学觕述》、傅汎际《寰有诠》、《名理探》等一起,延续了利玛窦的"知识传教"策略,从而形成了后利玛窦时代里西学知识体系更趋完备的传教特征。但在其译著的写作时间... 耶稣会士高一志译著丰富,与毕方济《灵言蠡勺》、艾儒略《性学觕述》、傅汎际《寰有诠》、《名理探》等一起,延续了利玛窦的"知识传教"策略,从而形成了后利玛窦时代里西学知识体系更趋完备的传教特征。但在其译著的写作时间、版本、著作性质、翻译原本等方面,众说纷纭,甚至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本文综合诸家之说,间陈己见,对其18种遗著,逐一条陈考订。其中有一些新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一志 译著 版本 翻译原本
下载PDF
翻译研究期待百花齐放 被引量:12
5
作者 林克难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针对中国翻译界个别学者、学生随波逐流 ,缺乏创新精神 ,而且各个学派之间互相排斥 ,互相攻击的现象 ,指出翻译研究新论与旧论的关系不是此兴彼灭 ,你死我活的关系 ,而是一种互相依存 ,互为补充的关系。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 ,百... 本文针对中国翻译界个别学者、学生随波逐流 ,缺乏创新精神 ,而且各个学派之间互相排斥 ,互相攻击的现象 ,指出翻译研究新论与旧论的关系不是此兴彼灭 ,你死我活的关系 ,而是一种互相依存 ,互为补充的关系。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需要认清翻译研究的这个本质特点 ,多一些包容 ,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 创新精神 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 中国
下载PDF
诗无达诂 译尽其能——评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五种英译本 被引量:17
6
作者 熊德米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66-72,共7页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代代相传,诗人辈出,世代相袭。中国历代政治家几乎都能诗会文。当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古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隽永,常为国人及国际友人传诵引用。毛泽东诗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译成多种外文,流...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代代相传,诗人辈出,世代相袭。中国历代政治家几乎都能诗会文。当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古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隽永,常为国人及国际友人传诵引用。毛泽东诗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译成多种外文,流传到世界各地。其英文译本几近二十余种,各家译本竞显风流。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更加有效促进地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汉英对比研究 诗词翻译 “三美”
下载PDF
从哈贝马斯的语言哲学看译作与原作关系的理性重建 被引量:2
7
作者 唐建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43-45,共3页
哈贝马斯的语言哲学揭示了语言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的关系,主张遵循普通语用学所阐明的种种规则,通过公众话语,尽力弥补潜在于我们交往之中的有效性要求,为重建译作与原作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在分析上述理论的优点和不... 哈贝马斯的语言哲学揭示了语言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的关系,主张遵循普通语用学所阐明的种种规则,通过公众话语,尽力弥补潜在于我们交往之中的有效性要求,为重建译作与原作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在分析上述理论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翻译观进行比较,从中归纳出理性重建的译作与原作关系,为译作确立其应有的地位,同时也对解决翻译学的当下困境有着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译作 原作 理性重建
下载PDF
林小发德译《西游记》的底本不是善本 被引量:6
8
作者 竺洪波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1-33,共3页
林小发德译本《西游记》的出版发行在海外掀起一股中国文化热潮,以此为阐述对象,肯定了译者付出的辛劳,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德译本《西游记》存在的缺陷。结合《西游记》学术史研究认为,德译本《西游记》的底... 林小发德译本《西游记》的出版发行在海外掀起一股中国文化热潮,以此为阐述对象,肯定了译者付出的辛劳,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德译本《西游记》存在的缺陷。结合《西游记》学术史研究认为,德译本《西游记》的底本为《西游证道书》,并非最佳选择,因为它不是一部《西游记》的善本;以《西游证道书》的思想立意欠准确,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西游记》的"丰富性、多样性"文化内容;德译本《西游记》的作者署名无名氏值得商榷,因为"佚名"是一种混沌状态,标志着《西游记》文学主体性的失落,德译本重新退回混沌状态,等于抹去了以往百年的《西游记》研究成果,同时割裂了与中国读者普遍认同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德译本《西游记》 底本 《西游证道书》 林小发
下载PDF
延安解放社版《列宁选集》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保贤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17-121,80,共6页
最早的汉文版《列宁选集》,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先后由莫斯科的外国工人出版局(社)和延安的解放社出版的,其母本均是6卷本的俄文版《列宁选集》;莫斯科外国工人出版局(社)并没有按计划完成翻译和出版工作,其剩余部分是由延安解放社完成的,... 最早的汉文版《列宁选集》,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先后由莫斯科的外国工人出版局(社)和延安的解放社出版的,其母本均是6卷本的俄文版《列宁选集》;莫斯科外国工人出版局(社)并没有按计划完成翻译和出版工作,其剩余部分是由延安解放社完成的,但翻译虽然完成,原计划出版的20卷却因故没有全部问世,究竟实际出版了多少卷,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国内目前不少出版物中关于延安解放社版《列宁选集》的有关资料需要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选集》汉文版 解放社 翻译 母本 考证
下载PDF
从茅盾和桑德堡看中西“雾”的异同——比较其各自译本对原作精髓的传达
10
作者 李新 任晓晓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20-123,共4页
面对同样的主题"雾",中国作家茅盾创作了抒情散文,使用象征手法来消心中块垒,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则写下了意象小诗,借用意象来具体描摹雾的形态。而对于这两位名家精作的广泛传播,翻译可以说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张... 面对同样的主题"雾",中国作家茅盾创作了抒情散文,使用象征手法来消心中块垒,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则写下了意象小诗,借用意象来具体描摹雾的形态。而对于这两位名家精作的广泛传播,翻译可以说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张培基对茅盾抒情散文的英译和李正栓对桑德堡意象诗的中译各擅胜场,都实现了对原作精髓的呈现与传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桑德堡 译本 原作
下载PDF
科学与人文互动的魅力——以《寂静的春天》英汉对照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令千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67-72,共6页
原作和译本,无论是科学的还是文学艺术的,都负载着双重使命:记录和传播。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历来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践行自己的使命。然而,将科学与文学有机地结合,来传递一种观点或理念,似乎更加有效、更具魅力、更能被人接受。文章基于... 原作和译本,无论是科学的还是文学艺术的,都负载着双重使命:记录和传播。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历来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践行自己的使命。然而,将科学与文学有机地结合,来传递一种观点或理念,似乎更加有效、更具魅力、更能被人接受。文章基于《寂静的春天》的原作与译本的部分内容,就科学与人文结合所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及其对读者的影响作一个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作 译本 科学 人文 意义
下载PDF
“创优似竞赛”溯源
12
作者 卞建华 刘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83-385,共3页
“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观点 ,译界对此褒贬不一。本文旨在对该观点进行追根溯源 ,进而对其内涵以及翻译中的译文与原文、译者与原作者、翻译与创作的关系问题作出探讨。“创优似竞赛”的翻译观 ,既是许先生个人经验所出 ,又... “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观点 ,译界对此褒贬不一。本文旨在对该观点进行追根溯源 ,进而对其内涵以及翻译中的译文与原文、译者与原作者、翻译与创作的关系问题作出探讨。“创优似竞赛”的翻译观 ,既是许先生个人经验所出 ,又是中外翻译理论的结晶 ,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优似竞赛 溯源 原文 译文 关系
下载PDF
OpenOffice藏文本地化及其实现过程
13
作者 顿珠次仁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1-24,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套件是人们日常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处理软件之一,作为藏文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符合藏文应用习惯的办公套件产品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开源项目OpenOffice.org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为藏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套件是人们日常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处理软件之一,作为藏文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符合藏文应用习惯的办公套件产品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开源项目OpenOffice.org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为藏文办公套件的研制与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文章以讲述0penomce.org为源代码基础,采用藏文编码字符集国家标准,并支持藏文书写和编排习惯的藏文办公套件研发的思路,研究和分析了OpenOffice.org的本地化框架实现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地化 OPENOFFICE.ORG 藏文版 源码 编译
下载PDF
谈文学翻译中的风格等值问题——兼评“OfStudies”的2个译本
14
作者 伊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87-90,共4页
 从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和再现原作风格方面评析散文名篇"OfStudies"的2个译本——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的译本。认为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无论在体现原作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做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信、达、雅"的...  从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和再现原作风格方面评析散文名篇"OfStudies"的2个译本——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的译本。认为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无论在体现原作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做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指出一篇译文除了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外,在风格上也应尽量贴近原文文本,做到"文随体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原文 译本 风格对等
下载PDF
谈英汉翻译中的语义走失
15
作者 田占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4-96,共3页
依据英汉翻译的理论原则,本文对不同的英语原文和汉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翻译实践中造成译文语义走失的不同表现,并探讨和总结了走失的原因,为正确翻译原文、避免语义走失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英汉翻译 语义走失 原文 译文
下载PDF
澳大利亚首例《中庸》英译本考略
16
作者 宋晓春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4-20,共7页
以乔斯顿和王平合作翻译的首例澳大利亚《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疏典并译”的典籍翻译新体例,并从译本所依据的中国经典注疏出发,考评译著中所包含的两种译本对译者重译初衷的彰显。研究发现:整体来说,译者在译文中传递了... 以乔斯顿和王平合作翻译的首例澳大利亚《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疏典并译”的典籍翻译新体例,并从译本所依据的中国经典注疏出发,考评译著中所包含的两种译本对译者重译初衷的彰显。研究发现:整体来说,译者在译文中传递了三种经典注疏的不同,尤其体现在诸如“中庸”“慎独”“赞天地之化育”等翻译方面,但在对“诚”“不显惟德”等译名的处理上尚有欠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英译 “疏典并译” 翻译体例 典籍翻译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风格体现问题的探讨
17
作者 李孟华 王建武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9-91,共3页
风格体现在每位作家的笔端、每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探讨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既忠实于原作者、原著的特色,同时又体现译者的风格,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反映在译文中传达给读者的问题。
关键词 文学翻译 风格 原文 译文
下载PDF
谁是老子?谁是儿子?——论文学作品原作和译作的关系
18
作者 王军 《新余高专学报》 2007年第2期52-54,共3页
就特定的原作和它的译作而言,原作是“老子”,译作是“儿子”。就泛指的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关系而言,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译作可能成为“老子”,原创则转换成“儿子”。
关键词 原作 译作 “老子” “儿子” 关系
下载PDF
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晓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37-140,共4页
习语是语言中独立而固定的特殊成分 ,是民族特色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本文主要从习语的来源、习语的特点以及习语的翻译技巧三个方面对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英语习语 原文 译文 翻译
下载PDF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22-125,共4页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原文风格 风格意识 译文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