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约定俗成”与“音近义通”说思辨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烁 陈晓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8,共4页
汉语词汇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原生阶段、派生阶段与合成阶段。原生阶段汉语词汇的音义关系表现为"约定俗成";派生阶段汉语词汇的音义关系主要表现为"音近义通";合成阶段"音近义通"现象主要存在于连绵词之... 汉语词汇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原生阶段、派生阶段与合成阶段。原生阶段汉语词汇的音义关系表现为"约定俗成";派生阶段汉语词汇的音义关系主要表现为"音近义通";合成阶段"音近义通"现象主要存在于连绵词之中。"约定俗成"是音义关系理据性和任意性的辩证统一,"音近义通"是汉语词源学的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定俗成 音近义通 理据性 任意性
下载PDF
壮语通用词汇中的动物名词音义关系考察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兴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7-62,共6页
通过对《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一书中139个动物名词音义关系的考察表明:壮语通用词汇中的动物名词有相当一部分是有音义联系的,除了有一部分是摹仿动物之声而形成的词外,还有从外形(包括体型和动态)特征、内在性质等命... 通过对《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一书中139个动物名词音义关系的考察表明:壮语通用词汇中的动物名词有相当一部分是有音义联系的,除了有一部分是摹仿动物之声而形成的词外,还有从外形(包括体型和动态)特征、内在性质等命名的,同样具有联想比附的思维模式。尤其在对汉语早期词汇的借用和改造(转换)过程中表现出壮民族面对强势语言从容应对的机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语通用词 动物名词 词源义 音义关系
下载PDF
派生构词音义的历时分析——以邋遢、落魄、垃圾及其同源词族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118,共8页
通过对同族联绵词词形、语音及其语义演变轨迹的历史考察,说明派生构词的内在联系。从汉语史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口语词"邋遢"、书面语"落魄"和来自方言并进入普通话的"垃圾"几个词语的意义用法及联系加... 通过对同族联绵词词形、语音及其语义演变轨迹的历史考察,说明派生构词的内在联系。从汉语史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口语词"邋遢"、书面语"落魄"和来自方言并进入普通话的"垃圾"几个词语的意义用法及联系加以分析,并探讨了与其音同或声近义通的一系列联绵词"拉沓、拉答、辣阘、剌塌、拉杂、落拓、乐托、落托、落脱、落魄、落泊、落薄、落度、洛度、鹿独、落莫、落寞"等等之间的音义关系。考察认为,这些不同书写形式之间只有从语音上才能发现其内在联系,字异音近义通,意义上存在历史关联,音义互为表里。这是派生构词中不容忽视的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词族 邋遢 落魄 垃圾 音义关系
下载PDF
从东汉高诱的注音材料看中古韵书未收的一些上古读音 被引量:1
4
作者 孙玉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32-44,共13页
将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的全部注音材料搜集整理并与中古权威韵书《广韵》和收音最多的韵书《集韵》加以对比,可以发现汉代有相当多的字,其字音在《广韵》《集韵》中没有收录下来。众多例证也进一步表明东汉时期的不少读... 将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的全部注音材料搜集整理并与中古权威韵书《广韵》和收音最多的韵书《集韵》加以对比,可以发现汉代有相当多的字,其字音在《广韵》《集韵》中没有收录下来。众多例证也进一步表明东汉时期的不少读音在中古的韵书中没有反映出来,这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上古音不无缺憾,同时也证明在研究上古音时,不能仅从中古音往上古推,还必须研究上古的内证材料,才能使上古音研究更逼近上古的客观事实。这项研究对于读懂古注和研究上古音及上古形音义关系等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韵学 中古韵书 《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广韵》 《集韵》 上古音 音义关系
下载PDF
《尔雅疏》古今字训例考辩
5
作者 窦秀艳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84-87,共4页
邢昺《尔雅疏》在疏解经文、郭注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某某音义同"的训式,揭示各类语词之间的音义关系。这种训式中有一些揭示了古今字的音义关系,且在训诂条例上往往属于"连类广训",这是对汉人"古声某、某同&qu... 邢昺《尔雅疏》在疏解经文、郭注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某某音义同"的训式,揭示各类语词之间的音义关系。这种训式中有一些揭示了古今字的音义关系,且在训诂条例上往往属于"连类广训",这是对汉人"古声某、某同"、"某、某同"的改良和发展,也启迪后人对"音转义存"、"声义同源"、"异字同词"等现象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雅疏》 古今字 音义关系 某某音义同
下载PDF
论汉语音义关系的任意性和可释性
6
作者 钟发远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0-93,共4页
以象声词、叹词、同族词为例 ,通过对汉语音义关系的两个对立统一特性 :任意性与可释性的论述 ,并提出了在理解两特性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音义关系 任意性 汉语 可释性 象声词 叹词 同族词
下载PDF
关于“校”的读音
7
作者 周阿根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27-29,共3页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音义关系的结合应该是固定的。字典的规模、性质不同 ,其注音就会有差异 ,这种差异 ,可以表现为音项、义项的多少 ,而不应是音义配合产生的差异。但是 ,在“校”的音义关系的处理上 ,几家大型语文辞书的处理...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音义关系的结合应该是固定的。字典的规模、性质不同 ,其注音就会有差异 ,这种差异 ,可以表现为音项、义项的多少 ,而不应是音义配合产生的差异。但是 ,在“校”的音义关系的处理上 ,几家大型语文辞书的处理却颇有差异 ,为此 ,我们进行了分析论证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 音义关系 读音
下载PDF
《经典释文》“取”字音义关系考辨 被引量:2
8
作者 谢维维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05-411,共7页
文献中有不少通过改变词的语音形式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现象。分析异读词的音义关系,有助于厘清语音、句法、语义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揭示语音的标记功能。《经典释文》“取”的上声一读表示原始义“获得/占有”(取1),变读去声标记... 文献中有不少通过改变词的语音形式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现象。分析异读词的音义关系,有助于厘清语音、句法、语义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揭示语音的标记功能。《经典释文》“取”的上声一读表示原始义“获得/占有”(取1),变读去声标记特指义“娶妻”(取2),属特指构词,是为共识;然“取1”亦不乏上、去兼注的用例,去声特指异乎寻常意义上的“获取”,或表示上对下、大对小的“获取”,或强调特殊的获取方式等。由此,“取1”“取2(娶)”之间、“取1”内部上去两读之间,皆以去声标记特指义。去声的标记功能在“取”字的音义关系中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1 取2(娶) 音义关系 特指构词 标记功能
下载PDF
理想的文字
9
作者 卢慧彬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82-89,共8页
汉字是一种由笔划、部件、发音、形象和音形相互关系共同构成的,从客观角度描述世间万事万物形态的文字,汉字的每一个笔划,每一个部件,每一种形态、每一种发音,都各具丰富的内涵,是人类的理想文字。
关键词 笔划 部件 字形 发音 形象 形态 相互关系 含义 原理
下载PDF
古籍俗写的音义及词义梳理
10
作者 曾良 《汉语史学报》 2023年第2期88-99,共12页
古籍中有大量的俗字,这些俗写的音义值得关注和梳理。本文探讨了戏曲中的“坬”字及其相关的俗字音义;阐述了由“磔”产生的“拆”“扎”“挫”“揸”“斥”“拓”“乍”等相关字面以及读音问题;认为“萧郎”“萧娘”跟箫史、弄玉有关系。
关键词 俗字 音义关系 词义梳理
原文传递
说"钿"
11
作者 张小艳 《汉语史学报》 2022年第2期91-108,共18页
"钿"是中古时期出现的一个新词,有动词{钿1}和名词{钿2}两种用法.{钿1}较早见于西汉早期的张家山汉简,写作"奠",用为"填"的借字,读tián,指用金银玉及螺壳等嵌饰器物.{钿2}较早见于曹魏时期的石刻,... "钿"是中古时期出现的一个新词,有动词{钿1}和名词{钿2}两种用法.{钿1}较早见于西汉早期的张家山汉简,写作"奠",用为"填"的借字,读tián,指用金银玉及螺壳等嵌饰器物.{钿2}较早见于曹魏时期的石刻,主要写作"(釐)",后换旁作"(錪)",音diàn,指以金银玉及螺壳等嵌成的头饰."(錪)"所表名词义由"填"的动词义转引而来,"填"与"(錪)"读音相近、词义名动相因、出现时代有早晚之别,"(錪)"当是因词义引申、读音变化而从"填"分化出来的新词."钿"字较早见于北齐墓志,它出现以后,同时继承了原来由"(錪)"和"填"表示的音、义,"填"和"钿"、"(錪)"与"钿"成为两对古今字.因"钿"字同时负载两个不同的音、义,致使其音义关系出现错乱:原来{钿1}读tián、{钿2}音diàn的准确对应,变成了{钿1}读diàn、{钿2}读tián的错乱搭配,这一格局后为《切韵》《广韵》保存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义 来源 字词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