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Law of 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on Water Cut 被引量:1
1
作者 Yanhui Zhang Yingxian Liu +2 位作者 Hongyou Zhang Mengjun Bie Guangyi Su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8年第9期223-232,共10页
Water cut is a key evaluation parameter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evaluation.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reflect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fluid characteristics. It is important to figure out the influence law o... Water cut is a key evaluation parameter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evaluation.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reflect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fluid characteristics. It is important to figure out the influence law of 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on water cut. Based on the 269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of Bohai oilfields,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index of Bohai oilfields were studied. On the basis, combined with Corey expression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and fractional flow equation,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index and water cut increasing rate was established. Three end points of water cut increasing rate curve were proposed and the influence law between three end points and oil index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il index has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ree end points. When the value of water oil mobile ratio is large than 1, with the increase of oil index, maximum value of water cut increasing rate gradually increase. When the value of water oil mobile ratio is less than 10, oil index has great effect on recovery percent when water cut increasing rate reaches to the maximum value as well as water cut when water cut increasing rate reaches to the maximum value. The application of SS field shows that the theoretical valu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ield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CUT INCREASING Rate 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oil index End Point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下载PDF
Evolving simple-to-use method to determine watere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in petroleum reservoirs 被引量:3
2
作者 Mohammad Ali Ahmadi Sohrab Zendehboudi +1 位作者 Maurice B.Dusseault Ioannis Chatzis 《Petroleum》 2016年第1期67-78,共12页
In the current research,a new approach constructed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cept is introduced to determine water/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at various conditions.To attain an effective tool,various artifici... In the current research,a new approach constructed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cept is introduced to determine water/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at various conditions.To attain an effective tool,variou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such a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hybrid of genetic algorithm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HGAPSO)are examined.Intrinsic potential of feed-forwar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optimized by differ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are composed to estimate water/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The optimization methods such as genetic algorithm,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nd hybrid approach of them are implemented to obtain optimal connection weight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ed smart technique.The constructed intelligent models are evaluated by utilizing extensive experimental data reported in open literature.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proposed intelligent tool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relative permeability data.The average absolute deviation between the model predictions and the relevant experimental data was found to be less than 0.1%for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technique.It is expected that implication of HGAPSO-ANN in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water/oil estimation leads to more reliable water/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predictions,resulting in design of more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and further plans for reservoi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de oil water Optimization relative permeability Neural network Porous media
原文传递
利用相渗实验和测压流度评价地层绝对渗透率
3
作者 郑炀 时新磊 +1 位作者 岳宝林 张彬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4期563-573,共11页
储层渗透率是制定油田开发方案的关键参数,但海上取心价格昂贵,部分油田由于缺少岩心资料导致渗透率难以准确评价。本文基于岩心实验、核磁共振测井和测压等资料,提出一种评价地层渗透率的方法,其过程如下:①通过分析岩心相渗资料发现,... 储层渗透率是制定油田开发方案的关键参数,但海上取心价格昂贵,部分油田由于缺少岩心资料导致渗透率难以准确评价。本文基于岩心实验、核磁共振测井和测压等资料,提出一种评价地层渗透率的方法,其过程如下:①通过分析岩心相渗资料发现,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相关性较好,利用研究区39块相渗实验资料建立了基于束缚水饱和度的油相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②根据研究区27块岩心核磁共振T2谱的形态,将岩石类型分为3类,并分别确定3种岩石类型的T2截止值。针对不同类型的储层,采用变T2截止值方法获取地层的束缚水饱和度,进而计算得到地层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③根据测压流度的测量原理,结合相渗曲线和地层流体的黏度,将测压流度转换为地层的油相渗透率,结合计算得到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将其转化为地层的绝对渗透率,并通过刻度Coates公式,建立了地层绝对渗透率的评价模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①计算的地层绝对渗透率与岩心渗透率的误差小。②基于地层绝对渗透率的计算结果对14口井的产能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钻后实际产量吻合度高。两者说明该方法计算的渗透率精度高,对于类似油田的渗透率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相渗曲线 油相相对渗透率 束缚水饱和度 测压流度 T2截止值
下载PDF
早期注聚油藏波及系数研究
4
作者 张静 陈晓明 +2 位作者 刘玉娟 郑彬 李金宜 《重庆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17-22,共6页
对于早期注聚油藏开发,需解决波及系数动态变化规律难以定量刻画,以及未来波及系数难以准确预测等问题。为此,基于改进的相渗曲线、水驱曲线及Welge方程,提出一种早期注聚油藏体积波及系数计算及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注聚低中... 对于早期注聚油藏开发,需解决波及系数动态变化规律难以定量刻画,以及未来波及系数难以准确预测等问题。为此,基于改进的相渗曲线、水驱曲线及Welge方程,提出一种早期注聚油藏体积波及系数计算及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注聚低中含水阶段,体积波及系数的增长速度随着含水率上升而逐渐增大;进入注聚高含水阶段后,长期冲刷形成低效驱替,体积波及系数的增长速度随着含水率上升而逐渐降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后,油水流度比增大,体积波及系数下降;当采取稳油控水措施后,体积波及系数再次缓慢上升。以渤海L油田动态资料为基础,定量表征油田及单井区的波及系数及洗油程度,并形成图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注聚 相渗曲线 水驱曲线 波及系数 洗油程度 调整挖潜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岩心的海上砂砾岩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
5
作者 黄琴 桑丹 +2 位作者 张俊 张占华 王雨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2期208-216,共9页
海上砂砾岩油藏岩心收获率低,岩心品质差,难以开展常规岩心实验研究。为了分析旅大29油田砂砾岩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分布与油水相渗特征,采用数字岩心分析技术,建立三维数字岩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岩心静态孔隙特征描述、油水渗流规律... 海上砂砾岩油藏岩心收获率低,岩心品质差,难以开展常规岩心实验研究。为了分析旅大29油田砂砾岩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分布与油水相渗特征,采用数字岩心分析技术,建立三维数字岩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岩心静态孔隙特征描述、油水渗流规律及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表明:旅大29油田砂砾岩油藏在水驱油初期微观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狭窄吼道处以及小孔隙中,水驱油末期以不连续的点状或者斑状分布于岩样死角、孔隙盲端及渗流阻力相对较大的微小孔隙和吼道中;含水变化规律整体呈现初期见水晚、含水上升速度慢,中后期含水上升速度快的特点。建议旅大29油田应适时转注水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采取控水措施,减缓含水上升速度,采用高性能驱油体系挖潜零散分布的剩余油,从而改善驱替效果,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孔隙特征 岩心驱替 油水相渗曲线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润湿性对油水渗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宋新旺 张立娟 +2 位作者 曹绪龙 侯吉瑞 岳湘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5-308,共4页
用亲水露头砂制备水测渗透率分别为0.030、0.197、0.508μm2的3组人造柱状岩心,每组岩心分为表面亲水(不处理)、中性润湿(经甲基硅油处理)、亲油(经胜利原油煤油混合油处理)3类,其表面润湿性经切片测定动态接触角确认。分别用矿化度19.4... 用亲水露头砂制备水测渗透率分别为0.030、0.197、0.508μm2的3组人造柱状岩心,每组岩心分为表面亲水(不处理)、中性润湿(经甲基硅油处理)、亲油(经胜利原油煤油混合油处理)3类,其表面润湿性经切片测定动态接触角确认。分别用矿化度19.4 g/L的模拟胜利地层水和模拟油测定岩心渗透率。相同渗透率岩心的水测渗透率,岩心表面亲水时最高,中性润湿时次之,亲油时最低,变化幅度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最大达600倍;油测渗透率则在表面中性润湿时为最高,亲油时次之,亲水时最低。岩心的水驱采收率,以岩心表面中性润湿时为最高,表面亲水时大幅下降,表面亲油时最低,但与表面亲水时相比,降幅不大。认为油润湿是低渗透油藏注水压力高的原因之一,将油藏润湿性转为中性,可提高水(及化学驱油剂)的注入能力。表3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岩心 润湿性 水相渗透率 油相渗透率 水驱 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特低渗透储层油水两相非达西渗流特征 被引量:46
7
作者 曹维政 肖鲁川 +1 位作者 曹维福 许云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63,共3页
以榆树林地区特低渗透岩样油水两相渗流实验为实例,对特低渗透岩样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拟启动压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的理论分析,得到了描述油水两相非达西渗流的经验关系式。对稳态法测定的特低渗透岩样油水两相相对渗透... 以榆树林地区特低渗透岩样油水两相渗流实验为实例,对特低渗透岩样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拟启动压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的理论分析,得到了描述油水两相非达西渗流的经验关系式。对稳态法测定的特低渗透岩样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研究的结果是:当空气渗透率小于2×10-3μm2时,油水的相对渗透率就依赖于油水渗流速度,对油相影响较大,流速越低,油相相对渗透率也越低,油水两相同时渗流时的拟启动压力比单相时要大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油水两相 非达西 渗流
下载PDF
油水单相渗流的润湿效应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怀珠 李良川 +1 位作者 郑家朋 路海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6-308,共3页
岩石润湿性是储层的重要物性参数,为了研究润湿性对不同渗透率岩心油水渗流规律的影响,利用低、中、高等3种不同渗透率的人造露头砂岩心,通过甲基硅油、模拟油等化学剂将其润湿性由亲水改为中等润湿和亲油,研究了其润湿性改变后油水单... 岩石润湿性是储层的重要物性参数,为了研究润湿性对不同渗透率岩心油水渗流规律的影响,利用低、中、高等3种不同渗透率的人造露头砂岩心,通过甲基硅油、模拟油等化学剂将其润湿性由亲水改为中等润湿和亲油,研究了其润湿性改变后油水单相渗流的润湿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渗透率的岩心,将岩心的润湿性由亲水和亲油转向中等润湿条件均有利于增加油的流动能力,增加水的流动阻力,从而降低流度比,改善水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效应 砂岩油藏 岩心 润湿性 水相渗透率 油相渗透率 油水单相渗流
下载PDF
含水气贫凝析气体系的相态及渗流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熊钰 张烈辉 +1 位作者 史云清 陈擎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3-85,共3页
常规凝析气体系的相态分析忽略了水气的影响,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现水气对凝析气井的生产产生的影响已不可忽视。文章针对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体系,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含水气体系和不含水气体系的相态特征,发现水气的存在使低含油的... 常规凝析气体系的相态分析忽略了水气的影响,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现水气对凝析气井的生产产生的影响已不可忽视。文章针对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体系,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含水气体系和不含水气体系的相态特征,发现水气的存在使低含油的凝析气体系的相态发生较大变化,凝析液量的析出区间与常规相态分析不重合,存在较大的偏移。在此基础上,提出用水膜的形式来描述低渗凝析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凝析水对油气渗流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用一实际体系研究了凝析水析出对相渗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凝析水的析出改变了凝析油气的渗流,它使其相渗曲线发生偏移,加速了近井地带凝析油饱和度的聚集速度。研究认为,凝析气中水气的存在会加速重烃的凝析,改变凝析气的反凝析区间,渗流过程中水气形成的凝析水将加剧近井地带凝析油饱和度的聚集作用,大幅度降低低渗凝析气井的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田 相态 渗透率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描述特低渗透油层两相渗流特征的改进方法 被引量:16
10
作者 兰玉波 肖鲁川 赵玉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3-25,共3页
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从单项非线性渗流方程出发 ,按一维两相渗流理论 ,导出了描述特低渗透油层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的公式 ,用该公式建立了低渗透岩样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该方法突破传统只在标配系数LμV >1的情况... 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从单项非线性渗流方程出发 ,按一维两相渗流理论 ,导出了描述特低渗透油层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的公式 ,用该公式建立了低渗透岩样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该方法突破传统只在标配系数LμV >1的情况下计算特低渗透岩样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问题 ,不仅考虑了毛管压力的影响 ,还考虑了油水非达西渗流的影响 ,反映了特低渗透储层岩心的两相非线性渗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层 渗流方程 非线性流动 毛管压力 改进方法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李爱芬 刘敏 +2 位作者 张化强 李春芹 姚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50,54,共5页
低渗油藏单相渗流启动压力梯度目前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油水两相启动压力目前研究很少,没有明确的结论.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相启动压力梯度产生原因及变化规律,从启动压力梯度定义出发研究了两相启动压力梯度的测定方法.用胜利油田天然低... 低渗油藏单相渗流启动压力梯度目前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油水两相启动压力目前研究很少,没有明确的结论.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相启动压力梯度产生原因及变化规律,从启动压力梯度定义出发研究了两相启动压力梯度的测定方法.用胜利油田天然低渗岩心测定了不同渗透率岩心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通过数据回归建立了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饱和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油水两相同时渗流时,两相的启动压力梯度相等,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呈线性降低的趋势,并且渗透率越低的岩心,降低的趋势越明显.建立了根据岩石的物性预测研究区块两相启动压力梯度的经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两相渗流 启动压力梯度 实验研究 经验公式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姚约东 葛家理 李相方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2-56,共5页
用无因次分析法对低渗透岩心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新的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方程,并建立了油水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研究了低渗透油藏中储层参数、流体特性以及开采方式等因素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非... 用无因次分析法对低渗透岩心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新的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方程,并建立了油水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研究了低渗透油藏中储层参数、流体特性以及开采方式等因素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非达西渗流的影响,注水开发时容易发生指进现象,而地层倾角的增大可以削弱指进;地层原油粘度的增大会增强开采难度,而地层渗透性能的改善会使油井产能提高。因此,低渗透油藏应加密井网,强化注水以扩大生产压差,从而改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油水两相渗流 注水开发效果 因次分析法 非达西渗流 实验数据 渗流方程 数学模型 实例计算 储层参数 开采方式 流体特性 地层倾角 原油粘度 油井产能 渗透性能 加密井网 生产压差 指进 增大 岩心
下载PDF
聚合物纳米球驱在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中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蔡永富 黎晓茸 +3 位作者 施盟泉 杨立华 刘笑春 吴飞鹏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93,共6页
针对长庆油田五里湾区特低渗透油藏地层水矿化度高、渗透率低,传统的"三采"增产措施难于开展的问题,开展了聚合物纳米球驱技术研究。利用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单管填砂模型以及真实岩心微观模型和双管并联填砂模型从聚合... 针对长庆油田五里湾区特低渗透油藏地层水矿化度高、渗透率低,传统的"三采"增产措施难于开展的问题,开展了聚合物纳米球驱技术研究。利用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单管填砂模型以及真实岩心微观模型和双管并联填砂模型从聚合物纳米球的膨胀性、注入性、降低水相渗透率性以及室内模拟驱油几个方面系统研究了其在特低渗透油藏中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纳米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在地层水中可以发生膨胀,并能有选择地降低高渗管的水相渗透率,具有液流改向作用,可有效动用残余油,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聚合物纳米球驱可以作为长庆油田五里湾区特低渗透油藏有效的增产手段,该研究为现场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聚合物纳米球 提高采收率 注入性 降低水相渗透率
下载PDF
评价注水油田注水利用率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17
14
作者 蔡厥珩 周吉培 黄红兵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2期40-42,共3页
存水率和耗水率是衡量油田注水利用率的主要指标,也是评价注水开发油田水驱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存水率和耗水率的定义出发,引入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的相关经验公式,推导出了绘制累计存水率、阶段耗水率和累计耗水率理论曲线的... 存水率和耗水率是衡量油田注水利用率的主要指标,也是评价注水开发油田水驱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存水率和耗水率的定义出发,引入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的相关经验公式,推导出了绘制累计存水率、阶段耗水率和累计耗水率理论曲线的经验公式。将实际生产数据标注到利用这些经验公式绘制出的理论曲线图版上,即可对注水油田(或区块)的注水利用率和水驱开发效果进行准确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水率 耗水率 注采比 油、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
下载PDF
相渗曲线对油水两相流数值试井曲线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向祖平 张烈辉 +1 位作者 陈辉 徐冰青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78,共5页
地层岩石相对渗透率的变化会影响地层中油水的流动,因此对试井曲线形态的影响也很大。用数值试井方法研究了不同相渗曲线对试井曲线的影响,采用PEBI网格技术,给出了在PEBI网格下油水两相流动控制方程的离散形式,并耦合了井筒存储和表皮... 地层岩石相对渗透率的变化会影响地层中油水的流动,因此对试井曲线形态的影响也很大。用数值试井方法研究了不同相渗曲线对试井曲线的影响,采用PEBI网格技术,给出了在PEBI网格下油水两相流动控制方程的离散形式,并耦合了井筒存储和表皮系数公式,得到了压力降落数值试井问题的产量模型。不同相渗曲线经数值试井模型计算并对比发现,油相相对渗透率的降低或增加,引起地层压力变化的幅度及速度也增加或降低,因此试井曲线也相应地上抬或下掉。对油田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相流 数值试井 黑油模型 PEBI网格 相渗曲线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长6复杂低渗储层测井评价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小莉 冯乔 +4 位作者 冯强汉 陈凤喜 刘晶晶 孟展 刘广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19-1524,共6页
开展复杂低渗储层特征、测井响应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有助于储层评价与油水层识别.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长6期沉积具多物源供给、沉积相带频繁变化的特点,来自不同物源的沉积砂体岩石碎屑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长7、长6沉积期盆地周边的火山作用... 开展复杂低渗储层特征、测井响应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有助于储层评价与油水层识别.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长6期沉积具多物源供给、沉积相带频繁变化的特点,来自不同物源的沉积砂体岩石碎屑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长7、长6沉积期盆地周边的火山作用,致使一些地区的长6砂体具有相对高放射性特征.长6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特征复杂多变,再加上地层水系统的变化,致使一些油区长6低电阻率油层与常规油层、高电阻率水层与常规水层共存.研究结果表明,成藏动力与阻力的对比关系决定了在同一砂体中除存在常规油水分布外,还可能存在油水倒置分布.因此,加强钻前预测、钻井过程监督与调整、钻后综合研究、生产实践检验、解释模型与参数调整、老井复查等,有利于识别油水层,整体把握油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测井特征 孔隙结构 岩电关系 油水层识别
下载PDF
低闭合油藏油水同层储层含水饱和度新模型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敏 孙建孟 +1 位作者 赖富强 于华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2,共6页
G地区P油层由于闭合高度低,油水分异差,存在大量的油水同层,且该区油水同层与油层的物性、电性相近,使得传统的利用电阻率和孔隙度计算含水饱和度的方法失效;加上工区开发过程中采取多层合试,单层试油且产液性质为油水同出的层位较少,... G地区P油层由于闭合高度低,油水分异差,存在大量的油水同层,且该区油水同层与油层的物性、电性相近,使得传统的利用电阻率和孔隙度计算含水饱和度的方法失效;加上工区开发过程中采取多层合试,单层试油且产液性质为油水同出的层位较少,可供选择进行油水同层饱和度建模的样本较少,使得该区油水同层饱和度的准确计算成为储量提交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少量的密闭取芯井为基础样本,首先应用相渗资料建立起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然后外推到常规取芯井获得含水饱和度的补充样本,进而通过优选孔隙度、电阻率比值等建模参数,构建了适用于研究区油水同层的饱和度计算新模型,通过统计,其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59%,满足了储量计算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同层 相渗曲线 饱和度模型 密闭取芯 产水率
下载PDF
油、水同层产水率计算方法 被引量:8
18
作者 林景晔 黎文 周宏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35,39,共3页
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以实测油、水同层产水率为正演基础,对永乐油藏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同层尝试性地应用了油、水层判别技术———可动水分析,并对油藏北边的4口井11个油、水同层进行了产水率计算,结果与试油成果符合较好。
关键词 油藏 油水同层 产水率 计算法 油井测量
下载PDF
油水两相及低渗透油藏试井分析新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成珍 成绥民 +2 位作者 高春宁 朱圣举 甘庆明 《油气井测试》 2011年第2期1-5,75,共5页
基于油水两相试井分析的全面系统论述,包括两相渗流理论、多相流、数值、注水井和剩余油分布等试井分析的新进展之后,论述了低渗油藏非达西试井分析的部分新进展,对油水两相及低渗透油藏试井分析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该研究不仅是合理高... 基于油水两相试井分析的全面系统论述,包括两相渗流理论、多相流、数值、注水井和剩余油分布等试井分析的新进展之后,论述了低渗油藏非达西试井分析的部分新进展,对油水两相及低渗透油藏试井分析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该研究不仅是合理高效开发天然水驱和注水开发油田的需要,也是合理高效开发低渗、特低渗注水开发油田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相 渗流理论 低渗透油藏 试井分析 新进展
下载PDF
注入水中固相颗粒损害地层机理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秦积舜 彭苏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7-88,共2页
当含有固相颗粒的注入水进入地层时 ,水中的固相颗粒将不同程度地滞留在孔隙网络中 ,使地层渗透能力下降。分析胜利油田商三区和胜二区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分布特征、地层孔喉特征 ,以此为基础 ,采用实验方法研究注入水中固相颗粒与岩石孔... 当含有固相颗粒的注入水进入地层时 ,水中的固相颗粒将不同程度地滞留在孔隙网络中 ,使地层渗透能力下降。分析胜利油田商三区和胜二区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分布特征、地层孔喉特征 ,以此为基础 ,采用实验方法研究注入水中固相颗粒与岩石孔喉的匹配关系 ,分析固相颗粒损害地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从水站到注水井 ,注入水水质沿流程变差 ;在双对数坐标下 ,商三区和胜二区岩石孔喉半径与渗透率存在线性关系 ;当水质一定时 ,微小粒径的固相颗粒进入岩石孔隙内部形成深部损害 ,粒径较大的固相颗粒只能在岩石表面和浅表部位附着或桥堵而形成表面 (层 )损害。根据架桥法则 ,确定了商三区和胜二区注入水中固相颗粒指标。图 3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 油层注水 注入水 固相颗粒 地层损害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