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宋舍利崇奉的世俗化趋势——以甘肃泾川龙兴寺出土舍利砖铭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利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79,共6页
2013年甘肃泾川龙兴寺考古发现的砖铭,为研究北宋的舍利瘗埋和大云寺的沿革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泾川龙兴寺在隋、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对比三个历史时期文献记载的舍利崇奉活动,结合泾川龙兴寺舍利瘗埋的个案分析北宋... 2013年甘肃泾川龙兴寺考古发现的砖铭,为研究北宋的舍利瘗埋和大云寺的沿革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泾川龙兴寺在隋、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对比三个历史时期文献记载的舍利崇奉活动,结合泾川龙兴寺舍利瘗埋的个案分析北宋独具特色的舍利崇奉宗教仪式,可以认为,中国的舍利崇奉,经历隋唐时期的定型化之后,逐渐呈现出世俗化的新趋势,彰显了宋人在舍利信仰上宽容、通达、不拘一格的佛教文化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川 龙兴寺 砖铭 北宋 舍利崇奉
下载PDF
唐代两蕃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毕德广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65-570,共6页
契丹与奚在唐代被称为两蕃,两蕃对于辽西地区的历史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两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族源、驻牧范围、生业方式、文化习俗、民族关系,尤其在族源认同上及其与中原王朝及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中,两者具有共同的族源记忆和文... 契丹与奚在唐代被称为两蕃,两蕃对于辽西地区的历史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两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族源、驻牧范围、生业方式、文化习俗、民族关系,尤其在族源认同上及其与中原王朝及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中,两者具有共同的族源记忆和文化认同。故本文将两蕃界定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对两蕃的遗存进行考察与研究,并对唐代两蕃的驻牧范围、墓葬分期与分区、早期墓葬制度、文化交流及其生业方式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东北地区 两蕃 墓葬 遗址
下载PDF
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研究概述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118,共7页
长年埋藏于水下的文化遗产,在适应周围的化学、物理及生态环境后可达到一种平衡的保存状态。通过概述水下埋藏环境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并对国外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沉船、水下文物点、古代聚落遗址等类型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的成果进行研究... 长年埋藏于水下的文化遗产,在适应周围的化学、物理及生态环境后可达到一种平衡的保存状态。通过概述水下埋藏环境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并对国外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沉船、水下文物点、古代聚落遗址等类型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的成果进行研究,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埋藏环境
下载PDF
六顶山渤海墓葬墓上建筑相关问题研究
4
作者 乔雨 梁会丽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74-176,共3页
六顶山渤海墓群的部分墓葬带有墓上建筑,这些墓上建筑部分形制被保存至今,存有大量的瓦构遗存,其所对应的墓葬形制也不尽相同。墓上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墓葬等级和文化内涵的差异。瓦构建筑的风格,更是体现出渤海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密切... 六顶山渤海墓群的部分墓葬带有墓上建筑,这些墓上建筑部分形制被保存至今,存有大量的瓦构遗存,其所对应的墓葬形制也不尽相同。墓上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墓葬等级和文化内涵的差异。瓦构建筑的风格,更是体现出渤海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密切交流,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墓葬 墓葬建筑 瓦构遗存 冢上作屋
下载PDF
映澈之相:中古中国的透明性与转变
5
作者 冯安宁 韩文文(译) 杨贤宗(校)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8,共12页
一般来讲,在现代社会当中所谓透明的事物如工业建筑空间和社会制度,代表了一种对于未来的积极想象。然而在中古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富有透明度的玻璃和水晶,往往十分珍贵稀少,并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为贵族、诗人和哲学家所青睐。... 一般来讲,在现代社会当中所谓透明的事物如工业建筑空间和社会制度,代表了一种对于未来的积极想象。然而在中古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富有透明度的玻璃和水晶,往往十分珍贵稀少,并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为贵族、诗人和哲学家所青睐。这是因为每当人们观看此类物品时,都会拥有不同的视觉经验。对于我国外来玻璃器皿和水晶制品的考古学和物质文化学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基于前辈学者的研究,本文将探讨中国中古时期外来玻璃及水晶制品对于本土视觉文化的影响。笔者将从隋唐佛教舍利瘗埋制度、唐代文学、朝贡系统、宫廷造办等多方面视角,研究透明性视觉经验在中国中古社会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对于后世绘画与再现空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 水晶 透明性 视觉经验 物质文化 舍利瘗埋 唐代何家村窖藏
原文传递
礼乐文化视角下北魏王朝的华夏化——以墓葬中具有音乐内容的文物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杨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8-42,131,共16页
北魏王朝自建国后,伴随着对外的军事征服,其礼乐建设亦逐步提上日程,这在该时期墓葬出土含有音乐内容的文物中有所体现。其音乐内容主要呈现在壁画、葬具图像、陶俑及器物四种形式中,按照内容属性可以归纳为“鼓吹乐组合”“燕乐组合”... 北魏王朝自建国后,伴随着对外的军事征服,其礼乐建设亦逐步提上日程,这在该时期墓葬出土含有音乐内容的文物中有所体现。其音乐内容主要呈现在壁画、葬具图像、陶俑及器物四种形式中,按照内容属性可以归纳为“鼓吹乐组合”“燕乐组合”与“百戏组合”三类。三类组合在表现形式和音乐组合上,经历了平城时代前期、平城时代后期与洛阳时代三个阶段,分别呈现出“戎华兼采”“胡汉并流”“整合重建”三种阶段性特点,既展示出北魏时期礼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也为我们勾勒出北魏王朝华夏化的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出其华夏化历程的阶段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礼乐文化 华夏化 音乐文物 墓葬
原文传递
宗日墓地陶明器研究
7
作者 郭昕 陈洪海 《西部考古》 2014年第1期82-99,共18页
青海省同德县宗日墓地除了有制作精关的夹砂彩陶外,还随葬大量特征鲜明的小型陶器。这种小型陶器无论从制作工艺、烧造温度、装饰手法还是使用痕迹上看,都应属于明器范畴。自宗日文化早期开始,陶明器就已用来随葬。到中期明器使用更加... 青海省同德县宗日墓地除了有制作精关的夹砂彩陶外,还随葬大量特征鲜明的小型陶器。这种小型陶器无论从制作工艺、烧造温度、装饰手法还是使用痕迹上看,都应属于明器范畴。自宗日文化早期开始,陶明器就已用来随葬。到中期明器使用更加广泛。晚期前段达到顶峰,几乎每座墓中都随葬明器,一些墓葬随葬陶器甚至全为明器;到了晚期后段,明器及随葬陶器的数量开始减少。本文在分期基础上,以统计的方法为主,总结出陶明器与实用器不同的一些特征、实用器与明器器物组合变化、摆放位置与方式等演变规律,对宗日墓地陶明器的产生、使用的一般规律以及陶明器乃至整个制陶业衰落做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日墓地 陶明器 发展演变
原文传递
渤海舍利瘗埋形制及其所反映的文化交流信息刍议
8
作者 张博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2,共4页
已发现并确认的渤海舍利瘗埋遗迹有四处,通过对其地宫形制、舍利容器组合的梳理和分类,以及对相关舍利瘗埋现象、遗物和纹饰的分析和对比,可以看出渤海舍利瘗埋制度更多地受到唐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与周邻朝鲜半岛和日本... 已发现并确认的渤海舍利瘗埋遗迹有四处,通过对其地宫形制、舍利容器组合的梳理和分类,以及对相关舍利瘗埋现象、遗物和纹饰的分析和对比,可以看出渤海舍利瘗埋制度更多地受到唐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与周邻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舍利瘗埋 地宫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