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低渗透油藏老井宽带体积压裂缝网参数优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飞 齐银 +1 位作者 达引朋 杨立安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3-648,共6页
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储层致密、天然裂缝发育等特征,难以建立有效的注采驱替系统,为提高单井产量,通常采用常规重复压裂,但常规重复压裂仅能增加裂缝长度,提高裂缝导流能力,而不能有效增加裂缝带宽,扩大裂缝侧向波及范围。提出了宽带体积... 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储层致密、天然裂缝发育等特征,难以建立有效的注采驱替系统,为提高单井产量,通常采用常规重复压裂,但常规重复压裂仅能增加裂缝长度,提高裂缝导流能力,而不能有效增加裂缝带宽,扩大裂缝侧向波及范围。提出了宽带体积压裂技术理念,即通过在原人工裂缝侧向开启次生裂缝或沟通天然裂缝,增加裂缝带宽,对宽带体积压裂裂缝的合理带宽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合理裂缝带宽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主、次裂缝的导流能力,裂缝半长等其他缝网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以超低渗透油藏某一井组为例,重复压裂合理裂缝带宽范围为13~46 m,其中G127-160井缝网参数最优方案为主裂缝导流能力0.15μm^2·cm,裂缝半长140 m,裂缝带宽50 m,次裂缝导流能力0.04μm^2·cm,在此方案下模拟的重复压裂可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显著提高措施累计产油量。该研究为挖潜超低渗透油藏老井裂缝侧向剩余油提供了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体积压裂 裂缝带宽 缝网参数优化 剩余油 超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川中低渗气藏中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袁龙 鞠君举 《国外测井技术》 2012年第3期26-29,3,共4页
针对低渗气藏开发中所面临的难题,以及流动单元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比较有效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法。本文以川中低渗气藏为例,结合取心物性资料、测井资料,选用流动层带指数FZI划分方法将取心井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成Ⅰ、Ⅱ、Ⅲ... 针对低渗气藏开发中所面临的难题,以及流动单元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比较有效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法。本文以川中低渗气藏为例,结合取心物性资料、测井资料,选用流动层带指数FZI划分方法将取心井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成Ⅰ、Ⅱ、Ⅲ类,并建立流动单元的识别和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取心井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学习训练,与测井曲线建立其相关的学习和预测模型,对非取心段储层流动单元进行预测,明显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其中,Ⅰ类流动单元开发效果最好,Ⅱ类流动单元开发效果次之,是挖潜的主要目标,Ⅲ类流动单元开发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剩余油 流动层带指数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聚驱后井网滞留区剩余油挖潜方式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焦天宇 《中外能源》 CAS 2013年第12期43-46,共4页
根据试验区的动、静态数据,首先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建立试验区相控地质模型,然后应用CMG软件中的STARS模块进行数值模拟,在水驱阶段和聚驱阶段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分析了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针对聚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聚驱井网分流... 根据试验区的动、静态数据,首先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建立试验区相控地质模型,然后应用CMG软件中的STARS模块进行数值模拟,在水驱阶段和聚驱阶段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分析了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针对聚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聚驱井网分流线处的特征,选择组合轮换式周期注采方式,对分流线处的剩余油进行挖潜;设计了组合轮换式注采周期分别为4个月、6个月、8个月和10个月4种方案,对4种方案的剩余油挖潜效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聚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聚驱井网分流线处,选择组合轮换式周期注采方式挖潜分流线处的剩余油,注采周期为6个月开采时,阶段采出程度为0.98%,净收益为1707.40万元,吨聚增油量为31.41t/t,投入与产出比为1∶2.29,通过开发指标对比和经济效果评价,确定此方案为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挖潜方式 井网滞留区剩余油 组合轮换式 注采周期 采出程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