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Vehicle Emission (IVE) model with on-road remote sensing measurements 被引量:24
1
作者 GUO Hui ZHANG Qing-yu +1 位作者 SHI Yao WANG Da-hu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7期818-826,共9页
Intemational Vehicle Emissions (IVE) model funded by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EPA) is designed to estimate emissions from motor vehicl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is study, the IVE model was eva... Intemational Vehicle Emissions (IVE) model funded by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EPA) is designed to estimate emissions from motor vehicl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is study, the IVE model was evaluated by utilizing a dataset available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measurements on a large number of vehicles at five different sites in Hangzhou, China, in 2004 and 2005. Average fuel-based emission factors derived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measurements were compared with corresponding emission factors derived from IVE calculations for urban, hot stabilized condition. The results show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for gasoline passenger cars' HC emission for all 1VE subsectors and technology classes. In the case of CO emissions, the modeled results were reasonably good, although systematically underestimate the emissions by almost 12%-50% for different technology classes. However, the model totally overestimated NOx emissions. The IVE NOx emission factors were 1.5-3.5 times of the remote sensing measured ones. The IVE model was also evaluated for light duty gasoline truck, heavy duty gasoline vehicles and motor cycles. A notable result was observed that the decrease in emissions from technology class State II to State I were overestimated by the IVE model compared to remote sensing measurements for all the three pollutants. Finally, in order to improve emission estimation, the adjusted base emission factors from local studies are strongly recommended to be used in the IV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IVE model fuel-based emission factor EVALUATION
下载PDF
Use of models in large-area forest surveys: comparing model-assisted, model-based and hybrid estimation 被引量:7
2
作者 Goran Stahl Svetlana Saarela +8 位作者 Sebastian Schnell Soren Holm Johannes Breidenbach Sean P. Healey Paul L. Patterson Steen Magnussen Erik Naesset Ronald E. McRoberts Timothy G. Gregoire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153-163,共11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use of models for increasing the precision of estimators in large-area forest surveys. It is motivated by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remotely sensed data, which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use of models for increasing the precision of estimators in large-area forest surveys. It is motivated by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remotely sensed data, which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s predicting the variables of interest in forest surveys. We present, review and compare three different estimation frameworks where models play a core role: model-assisted, model-based, and hybrid estimation. The first two are well known, whereas the third has only recently been introduced in forest surveys. Hybrid inference mixes design- based and model-based inference, since it relies on a probability sample of auxiliary data and a model predicting the target variable from the auxiliary data.We review studies on large-area forest surveys based on model-assisted, model- based, and hybrid estimation, and discus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roaches. We conclude that no general recommendations can be made about whether model-assisted, model-based, or hybrid estimation should be preferred. The choice depends on the objective of the survey and the possibilities to acquire appropriate field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 We also conclude that modelling approaches can only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estimating target variables such as growing stock volume or biomass, which are adequately related to commonly available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thus purely field based surveys remain important for several important forest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ign-based inference model-assisted estimation model-based inference Hybrid inference Nationalforest inventory remote sensing Sampling
下载PDF
天基光学遥感图像的信噪比提升技术综述
3
作者 王智 魏久哲 +1 位作者 王芸 李强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13,共12页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天基光学遥感向全时域、智能化方向发展。微光遥感因需要在夜间和晨昏时段等低照度条件下对地物进行探测,成像具有低对比度、低亮度、低信噪比的特性。针对低信噪比特性会导致大量复杂物理噪声将图像景物特征淹...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天基光学遥感向全时域、智能化方向发展。微光遥感因需要在夜间和晨昏时段等低照度条件下对地物进行探测,成像具有低对比度、低亮度、低信噪比的特性。针对低信噪比特性会导致大量复杂物理噪声将图像景物特征淹没,严重影响地面目标识别与判读的情况,文章基于遥感成像的全链路物理模型,总结天基光学遥感图像信噪比提升的技术途径,分别对基于传统滤波的方式、基于物理模型的方式、基于深度学习的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并总结各类方式中主要代表算法之间的特点及差异,对未来天基光学遥感图像信噪比提升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噪算法 全链路模型 信噪比 遥感图像 天基遥感
下载PDF
模型假设对基于模型的森林蓄积量估算的影响
4
作者 齐元浩 侯正阳 +1 位作者 刘太训 徐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23,共13页
【目的】1)评估模型的线性和非线性形式、模型残差假设对推断不确定性的效应;2)比较2种总体均值的方差估计方法(自助法和解析法);3)评估多种因素对推断不确定性的效应,构建基于遥感模型的统计推断经验法则用于指导实践。【方法】应用基... 【目的】1)评估模型的线性和非线性形式、模型残差假设对推断不确定性的效应;2)比较2种总体均值的方差估计方法(自助法和解析法);3)评估多种因素对推断不确定性的效应,构建基于遥感模型的统计推断经验法则用于指导实践。【方法】应用基于模型的统计推断方法,以森林蓄积量估算为例,基于非洲稀树草原的薪材材积实测样地数据和Landsat 8遥感辅助数据,使用二阶抽样从总体中选择160块样地形成样本,在不同模型假设下进行总体参数推断,量化分析参数模型假设对估计量不确定性的效应,并辅以置信椭圆等诊断方法确保分析的有效性。【结果】1)不同模型假设下的总体均值估计值μ_(mb)为7.159~7.331 m^(3)·hm^(-2),解析方差估计值Var(μ_(mb))为0.147~0.221,抽样精度为93.59%~96.64%,总体均值的经验方差估计值Var(μ_(mb))为0.143~0.237。模型假设会影响模型参数估计,进而影响推断精度Var(μ_(mb))。自助法是检验总体参数解析估计量无偏性的有效方法。2)基于设计的统计推断方法得出的总体均值估计值μ_(db)为6.774 m^(3)·hm^(-2),其方差估计值Var(μ_(db))为0.965,抽样精度为85.50%。既定条件下,相比基于设计的统计推断,基于模型的统计推断能够有效将推断精度提升77.10%~84.77%,对抽样精度的提升为9.46%~13.03%。【结论】基于模型的统计推断在小样本推断中具有更高的推断精度和抽样精度,有助于实现高精度、低样本量、短周期的森林资源调查目标,但建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会影响推断精度,其中残差变异性对推断不确定性的影响最大。忽略方差异性和空间自相关效应在同方差假设下进行总体参数推断,会低估Var(μ_(mb)),在考虑方差异性的同时应进一步检验空间自相关性并使用相应的权函数和自相关函数模拟残差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遥感调查 基于模型的统计推断 回归模型 方差估计
下载PDF
2024年台湾花莲7.4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应急评价
5
作者 方成勇 范宣梅 +2 位作者 王欣 戴岚欣 漆基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4-663,672,共11页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地区花莲县发生了7.4级地震,导致山区发生了大规模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迅速准确地评估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概率,对震后紧急响应和安置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台湾同震滑坡数据库与...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地区花莲县发生了7.4级地震,导致山区发生了大规模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迅速准确地评估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概率,对震后紧急响应和安置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台湾同震滑坡数据库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一个近实时的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预测模型;在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成功实现了花莲地震诱发的滑坡空间分布概率预测。在震后5天内利用Sentinel-1A合成孔径雷达(SAR)和PlanetScope光学卫星影像,对地震核心影响区域进行了滑坡智能检测与目视解译。在无云影像覆盖区共解译876处同震滑坡,总面积为12.6 km^(2),主要分布于台湾中央山脉东侧高山峡谷区。通过已解译滑坡的验证,预测结果的曲线下面积(AUC)精度达到了90%,证明了在此次事件中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莲地震 同震滑坡 预测模型 人工智能 遥感识别
下载PDF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CO2通量估算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王靖 于强 +2 位作者 潘学标 尹红 张永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843-2853,共11页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热、CO2通量的准确估算对理解陆地和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有着重要意义。重点阐述了基于过程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CO2通量模型,综述了统计模型、综合模型及基于遥感的模型的发展过程。其中水...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热、CO2通量的准确估算对理解陆地和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有着重要意义。重点阐述了基于过程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CO2通量模型,综述了统计模型、综合模型及基于遥感的模型的发展过程。其中水热通量统计模型包括基于温度和湿度以及基于温度和辐射的方法;CO2通量统计模型包括基于气候因子或蒸散因子以及基于光能利用率的方法。水热通量过程模型包括大叶、双源、多源和多层的水热传输物理模型;CO2通量过程模型包括叶片尺度及由大叶、双叶和多层方法扩展到冠层尺度的生理生态模型以及光合-蒸腾耦合模型。综合模型包括生物物理模型、生物化学模型和生物地理模型。统计模型形式简单,资料易得,对大范围的水热通量模拟具有指导意义;过程模型准确的揭示了水热和CO2通量传输的物理和生理过程,是大尺度综合模型的基础。未来生态系统水热、CO2通量估算模型将集成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多尺度网络观测和大尺度机理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模型 过程模型 综合模型 遥感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碳循环过程模型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 被引量:34
7
作者 周涛 史培军 +1 位作者 罗巾英 邵振艳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估算是当前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不同学者之间的估算值差异较大。从估算方法看,主要有基于土壤剖面的直接估算法和基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模型的间接估算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直接估算法由于只反映了不同...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估算是当前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不同学者之间的估算值差异较大。从估算方法看,主要有基于土壤剖面的直接估算法和基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模型的间接估算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直接估算法由于只反映了不同土壤或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的差异,因而空间分辨率较低。而间接估算法由于参数的简化,影响了土壤有机碳估算的空间精度。作者将遥感的高时空分辨率特征、反映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变化的过程模型、实际测量的土壤有机碳结合起来,以求提高土壤有机碳估算的空间分辨率。考虑到受温度、水分的影响,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并不好,而土壤基础呼吸由于剔除了温度和水分的影响,从而使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非常密切,其测定系数R2可达0.78。采用了结合遥感和碳循环过程的CASA模型及Van’tHoff土壤呼吸模型,首先估算了8km分辨率的土壤基础呼吸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测的土壤有机碳估算了8km分辨率的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基础呼吸 遥感 过程模型 中国
下载PDF
典型地物波谱知识库建库与波谱服务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31
8
作者 苏理宏 李小文 +1 位作者 王锦地 唐世浩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85-191,共7页
地物波谱知识库的建立旨在满足应用需求。为达到数据的共享,波谱知识库应对遥感实验测量的波谱数据和相关信息如观测规范、实验环境有清楚的说明,即要有完备的元数据让用户知道波谱知识库中是什么样的数据。为弥补地面测量数据与用户需... 地物波谱知识库的建立旨在满足应用需求。为达到数据的共享,波谱知识库应对遥感实验测量的波谱数据和相关信息如观测规范、实验环境有清楚的说明,即要有完备的元数据让用户知道波谱知识库中是什么样的数据。为弥补地面测量数据与用户需要数据的时间空间尺度差异,用于外延观测数据的遥感物理模型必不可少;这要求收集分析遥感物理模型,评价其适用条件并创建模型元数据,使用户了解在其工作条件下有何适用的模型,模型的依据是什么;同时波谱库使用遥感物理解析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型完成植被参数的时间扩展和沿叶片—冠层—像元3个层次的观测尺度空间扩展,从而产生像元尺度可见光到热红外波段的参考波谱。为实现因特网上的波谱知识共享,需要研究如何组织波谱数据和模型,让用户方便地远程检索实测的典型地物波谱数据,并可以实时获取由遥感物理模型外延的波谱数据。从上述3个方面归纳了波谱库建设和服务需要解决的6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谱库 元数据 遥感物理模型 遥感波谱实验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遥感影像地形校正物理模型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兆明 何国金 +2 位作者 刘定生 汪小钦 江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39-1842,共4页
遥感影像地形校正是提高光谱反射率反演精度的一个重要的预处理步骤。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遥感影像地形校正模型,这些模型各有优缺点。针对现有地形校正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Shepherd地形校正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更高精度的天空散射辐... 遥感影像地形校正是提高光谱反射率反演精度的一个重要的预处理步骤。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遥感影像地形校正模型,这些模型各有优缺点。针对现有地形校正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Shepherd地形校正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更高精度的天空散射辐射计算方法对其加以改进。将改进的地形校正模型和6S大气辐射传输模型相结合以2006年7月12日北京北部山区的Landsat 5 TM影像为数据源进行了地表光谱反射率反演试验。从三个方面对遥感影像地形校正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改进模型能够取得较好的地形校正效果,校正效果优于Shepherd和C校正模型。该改进模型是一种物理模型,可以应用于各种光学遥感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光谱反射率 山区 地形辐射校正 物理模型
下载PDF
雄安新区地表覆盖变化及其新区规划的生态响应预测 被引量:61
10
作者 徐涵秋 施婷婷 +1 位作者 王美雅 林中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289-6301,共13页
雄安新区是新近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如何在新区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即将开展的新区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绿色生态规划离不开对规划区生态本底的清楚认识,离不开对规划结果的准确预判。因此基于2004、2015年的Landsat影像,采... 雄安新区是新近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如何在新区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即将开展的新区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绿色生态规划离不开对规划区生态本底的清楚认识,离不开对规划结果的准确预判。因此基于2004、2015年的Landsat影像,采用遥感信息反演技术和RSEI遥感生态指数,评估了该区近11年来的地表不透水面、植被和水体三大覆盖类型的变化,并预测新区建设的生态效应及其对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雄安新区近11年地表不透水面、植被和水体的面积虽互有增减,但变化强度都小于5%,总体开发强度不大,本底生态质量较好,稳中略升。定量分析表明,在该区的三大地表覆盖类型中,不透水面对区域生态和地表温度的影响最大。根据所获得的关系模型预测,新区的人口规划和面积方案将对区域生态质量和热环境产生影响,如果按新增不透水面面积占新区面积25%的比例来预测,它将使生态质量下降10%,地表温度上升1.1℃;但如果将不透水面比例控制在20%,则新区的生态质量反而上升3.6%,地表温度下降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遥感生态指数 地表覆盖 区域规划 预测
下载PDF
基于Web的遥感模型库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周公乐 王锦地 +4 位作者 唐世浩 王?森 胡妮 赵峰 赵开广 《遥感信息》 CSCD 2004年第1期38-41,共4页
遥感模型库是在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知识库的总体框架内 ,对支持波谱数据应用的遥感模型进行分类集成和维护 ,并支持模型添加、存储、更新、查询、运行和分析应用的软件系统。本文介绍了基于Web的面向对象遥感模型库的建设思想、总体... 遥感模型库是在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知识库的总体框架内 ,对支持波谱数据应用的遥感模型进行分类集成和维护 ,并支持模型添加、存储、更新、查询、运行和分析应用的软件系统。本文介绍了基于Web的面向对象遥感模型库的建设思想、总体设计、以及模型库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模型库的模型元数据结构 ,并着重探讨了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模型库 波谱知识库 地物波谱 模型元数据
下载PDF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波 高艳妮 +4 位作者 郭杨 张林波 王德旺 徐良骥 杨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4,共8页
为了发展适用于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包括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模拟的遥感反演模型,基于2006—2014年逐年7—8月三江源区高寒草地70个采样点地上生物量数据与同期MODIS-NDVI和MODIS-EVI数据,通过回归分... 为了发展适用于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包括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模拟的遥感反演模型,基于2006—2014年逐年7—8月三江源区高寒草地70个采样点地上生物量数据与同期MODIS-NDVI和MODIS-EVI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并利用长时间序列MODIS数据对2005—2014年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VI建立的乘幂模型对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最好,其判定系数(R2)最大,达到0.654;均方根误差(RMSEP)最小,仅为27.86 g/m^2.根据三江源区70个采样点的地上生物量数据最终确立的估算模型为y=348.769x0.783(R2=0.655,P<0.001).估算模型模拟结果显示,2005—2014年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特征基本一致,总体表现为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这与该区域的降水量、气温、海拔和植被类型等因素有关;2005—2014年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平均值为169.25 t/a,最高值为2010年的178.36 t/a,最低值为2008年的162.80t/a,年际变化趋势表现为2005—2008年逐年下降、2008—2014年则在波动中逐年有所上升.研究显示,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及其确定的模型参数可对该区域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高寒草地 地上生物量 遥感反演模型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基于MODIS反演的2000-2011年江西省植被叶面积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国训 阮宏华 +2 位作者 李显风 居为民 耿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7,共7页
叶面积指数(LAI)是陆地植被的重要结构参数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和气候、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等模型的关键输入参数。笔者基于MODIS-MOD09A1反射率数据,利用4-尺度几何光学模型反演了2000—2011年江西省植被LAI。结果表明:(1)... 叶面积指数(LAI)是陆地植被的重要结构参数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和气候、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等模型的关键输入参数。笔者基于MODIS-MOD09A1反射率数据,利用4-尺度几何光学模型反演了2000—2011年江西省植被LAI。结果表明:(1)江西省植被LAI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1年中1—2月LAI值较低(最低为1月,平均值为0.85),3—4月随着植被生长,LAI值逐渐增大,到6—8月,LAI达到最大值,最大值为7月的4.8,约为最小月份平均值的5.6倍,9月以后,LAI值逐渐减少;(2)2000—2007年江西全省生长季LAI呈增加趋势,2008—2011年LAI平均值呈下降趋势,2000—2011年全省生长季LAI平均值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0.048;(3)江西省不同植被类型的LAI值差异较大,2000—2011年间,各植被类型LAI平均值从大到小顺序为:常绿针叶林(5.67)、常绿阔叶林(4.57)、混交林(4.01)、落叶阔叶林(3.17)、农作物/自然植被混合(2.08)、高郁闭度灌木(1.92)、农作物(1.85)。2000—2011年江西全省植被LAI的平均值为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4-尺度几何光学模型 遥感反演 江西省
下载PDF
基于个体的空间显性模型和遥感技术模拟入侵植物扩张机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会玉 林振山 +2 位作者 齐相贞 刘金雪 许晓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794-7802,共9页
基于个体的空间显性模型和遥感技术,以互花米草为例,模拟了自1997到2010年的种群扩张动态,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与潮间带高程的影响;并通过全局敏感性分析揭示了种子扩散、成体存活率、有性和无性繁殖等种群统计学特征对互花米草种群扩张... 基于个体的空间显性模型和遥感技术,以互花米草为例,模拟了自1997到2010年的种群扩张动态,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与潮间带高程的影响;并通过全局敏感性分析揭示了种子扩散、成体存活率、有性和无性繁殖等种群统计学特征对互花米草种群扩张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发现:1)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共同决定互花米草种群快速扩张;2)潮间带高程和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影响模型预测的精度,对互花米草种群扩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成体存活率与种子长距离扩散是影响互花米草种群扩张速度最重要的因素;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对种群扩张的影响更大;种子长距离扩散比本地扩散更为重要,同时,小概率的种子长距离扩散事件对种群扩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经济有效地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扩张,应该抑制种子的长距离扩散和移除种子长距离扩散形成的位于入侵前沿的小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基于个体的空间显性模型 遥感 全局敏感性分析 控制策略
下载PDF
基于稀疏表示的可见光遥感图像飞机检测算法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煜东 和红杰 +1 位作者 尹忠科 陈帆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6-201,共6页
为解决当前遥感图像飞机检测方法在复杂背景下准确率低,实现旋转不变困难的问题,结合图像稀疏表示原理,提出一种基于稀疏表示的飞机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飞机是刚性目标且具有明显几何外观的特点,构建飞机几何原子库;然后建立飞机轮... 为解决当前遥感图像飞机检测方法在复杂背景下准确率低,实现旋转不变困难的问题,结合图像稀疏表示原理,提出一种基于稀疏表示的飞机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飞机是刚性目标且具有明显几何外观的特点,构建飞机几何原子库;然后建立飞机轮廓几何逼近的最优化方程,在稀疏表示原理框架下,得到飞机轮廓最优的几何部件组合;最后,以星型结构的部件模型为框架,生成待检测图像的目标显著图并根据显著图定位出飞机.实验结果表明,稀疏表示方法能自适应选取飞机部件,部件数目较少且不易受光照、颜色和复杂背景的影响.与现有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准确率达90%以上,检测速度有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 计算机视觉 遥感图像 飞机检测 刚性目标 轮廓稀疏表示 几何部件 部件模型
下载PDF
基于冠层反射率模型的作物参数多阶段反演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轲 黄平 +4 位作者 任国业 周清波 李源洪 王思 董秀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0-198,共9页
利用遥感手段,基于冠层反射率(canopy reflectance,CR)模型反演农作物参数具有经济、高效、普适性好的特点,是智慧农业快速、精确监测区域尺度农情信息的理想方法。然而,CR模型反演过程受"病态反演"问题影响。针对此,前人提... 利用遥感手段,基于冠层反射率(canopy reflectance,CR)模型反演农作物参数具有经济、高效、普适性好的特点,是智慧农业快速、精确监测区域尺度农情信息的理想方法。然而,CR模型反演过程受"病态反演"问题影响。针对此,前人提出了多阶段目标决策(multi-stage,sample-direction dependent,target-decisions,MSDT)法和面向对象(object-based)反演法。分别依据CR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作物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反演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每阶段只反演部分参数,前阶段反演结果作为后阶段反演的先验知识,以此减少CR模型参数优化的不确定性,改善"病态反演"问题。该文系统总结了MSDT法与面向对象反演法,将其归纳为统一的"多阶段反演"方法,并提出概念模型。基于此,总结、讨论了多阶段反演中如下三方面共性问题,试分析可能的解决途径:1)多阶段反演决策还需要广泛比较、科学论证与改进,以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未来研究中,应将MSDT法与面向对象反演方法有机结合,在统一的多阶段反演技术框架下,制定更加合理的反演决策方法。2)CR模型的参数化精度可能影响多阶段反演;未来应尝试利用"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技术和尺度转换方法获取先验知识,提高CR模型参数化精度。3)多阶段反演过程中,反演误差逐级传递;未来研究中,一方面应尝试识别并纠正前阶段反演中的误差,另一方面应合理利用前阶段反演结果,避免前阶段反演误差影响后阶段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模型 作物 多阶段目标决策 面向对象 多阶段反演 作物参数
下载PDF
顾及用户画像的多源遥感信息智能推荐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龙恩 吕守业 +3 位作者 岑鹏瑞 杨宇科 韦二龙 白龙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7-306,共10页
近年来,我国各类卫星井喷式发展,随之带来的海量卫星遥感数据保障服务的主动性不够、个性化不足等现实问题日益凸现,严重制约了卫星遥感的多领域智能应用。本文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种顾及用户画像的遥感信息智能推荐方法。首先,构建融... 近年来,我国各类卫星井喷式发展,随之带来的海量卫星遥感数据保障服务的主动性不够、个性化不足等现实问题日益凸现,严重制约了卫星遥感的多领域智能应用。本文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种顾及用户画像的遥感信息智能推荐方法。首先,构建融时间、空间、载荷、分辨率、产品级别5项核心元素的可扩展主题用户画像模型;然后,对模型中各元素权重、区间长度、分布特征值等进行具体表达,给出解算方法;最后,结合各元素权重及兴趣特征值,计算待分发数据与用户兴趣特征值的关联度,定量解算推荐度,实现遥感数据有序智能推荐。对国家减灾中心和北京市公安局禁毒总队两个用户近3 a实际需求订单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方法解算构建的各主题元素分布特征符合用户实际应用特点,推荐度较高,平均优于94%。研究成果为工程化实现天基遥感信息个性化服务及智能推荐提供了模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基遥感 用户画像 主题元素 智能推荐
下载PDF
面向遥感影像感兴趣目标的剖分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树华 程承旗 +2 位作者 濮国梁 郭仕德 官小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52-1659,共8页
为了高效地表达遥感影像中感兴趣目标,提出了基于地图分幅拓展EMD剖分面片聚合的遥感影像感兴趣目标剖分表达模型以及相应的剖分表达原则和剖分表达流程,设计了基于感兴趣目标剖分表达模型的线状和面状目标边界表达算法、面状目标的行... 为了高效地表达遥感影像中感兴趣目标,提出了基于地图分幅拓展EMD剖分面片聚合的遥感影像感兴趣目标剖分表达模型以及相应的剖分表达原则和剖分表达流程,设计了基于感兴趣目标剖分表达模型的线状和面状目标边界表达算法、面状目标的行扫描算法和剖分面片聚合算法等.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基于EMD遥感影像感兴趣目标剖分表达模型可有效地对影像中的目标进行表达,且表达感兴趣目标的剖分面片个数越多,剖分面片聚合层级越大,目标剖分面片的压缩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感兴趣目标 全球剖分模型 地图分幅拓展 剖分面片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绿度期变化与降水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植 刘世荣 +3 位作者 周连第 郭志华 孙鹏森 李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6-51,共6页
为了探索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基于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的原理和特点,笔者应用野外物候观测数据和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国国家气象局355个站点1951—2004年观测的相关资料,以及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 为了探索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基于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的原理和特点,笔者应用野外物候观测数据和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国国家气象局355个站点1951—2004年观测的相关资料,以及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的探路者数据集中的NOAA/AVHRR NDVI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将其应用于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上以物候为指示的植被格局动态与气候变化研究之中,分析1982—2003年样带植被绿度期参量与降水相关关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植被绿度初期提前趋势明显,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平均绿度初期提前8天左右;样带北部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特别是春季降水减少,会使温带荒漠地区荒漠化趋势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 植被绿度期 遥感监测模型 降水变化
下载PDF
遥感水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克 张凯 +1 位作者 牛鹏涛 高磊 《现代矿业》 CAS 2018年第11期171-174,202,共5页
分析了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重要意义,讨论了运用遥感技术实现水质监测的理论依据。通过详细分析现阶段水质遥感的监测技术成果,总结了模型分析法、半经验分析法和经验分析法3种遥感水质监测方法的优缺点,梳理了利用遥感水质监测方法... 分析了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重要意义,讨论了运用遥感技术实现水质监测的理论依据。通过详细分析现阶段水质遥感的监测技术成果,总结了模型分析法、半经验分析法和经验分析法3种遥感水质监测方法的优缺点,梳理了利用遥感水质监测方法所能够监测的直接水质参数和间接水质参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水质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遥感监测 模型分析法 半经验分析法 经验分析法 水质参数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