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卵巢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贾乙乙 宫芳芳 +2 位作者 李梦雅 严洁 王蓓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4期19-22,共4页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约75%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早期发现,预后较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好。手术是绝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临床早期低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约75%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早期发现,预后较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好。手术是绝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临床早期低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普遍良好,仅手术治疗就可达到临床治愈。但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能否保留卵巢存有争议。本文将对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卵巢的现状及争议进行阐述,并从肿瘤学角度和内分泌学角度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卵巢的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子宫内膜癌 保留卵巢 激素替代治疗
下载PDF
改良式预冲在透析并发脑出血患者行无肝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媛媛 朱莹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7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预冲方法在透析并发脑出血患者行无肝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行无肝素CRRT的44例透析并发脑出血患者,将其以开展改良式预冲方法的时间为临界点分为传统组(28例)和改良组(16例),回... 目的:探讨改良式预冲方法在透析并发脑出血患者行无肝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行无肝素CRRT的44例透析并发脑出血患者,将其以开展改良式预冲方法的时间为临界点分为传统组(28例)和改良组(16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传统式预冲和改良式预冲方法在滤器凝血等级指标及滤器使用寿命方面的效果。结果:两种预冲方法的滤器Ⅰ、Ⅱ、Ⅲ级凝血指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2.020,P<0.05);滤器平均使用时间、跨膜压(TMP)、滤器压、压力下降(ΔP)值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535,t=4.024,t=6.071,t=3.524;P<0.01),两种方法的静脉压(PV)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166,P<0.05),而血流量(BFR)、超滤率(UFR)、动脉压(P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预冲能使滤器纤维更加充分的舒展和浸透,可延长滤器使用时间,降低凝血发生率,保证治疗效果及过程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预冲 透析 脑出血 无肝素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下载PDF
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髋关节置换麻醉管理中的应用
3
作者 屈媛媛 邹鲁 《大医生》 2020年第6期123-123,124-126,共4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髋关节置换麻醉管理中应用对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常州市中医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分析并探讨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髋关节置换麻醉管理中应用对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常州市中医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处理,研究组采用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疼痛、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24 h、48 h、72 h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研究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麻醉管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其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 康复外科 髓关节 置换术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包及纵膈引流液量的变化
4
作者 于仁斌 《大医生》 2020年第6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包及纵膈引流液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给予患者入院常规用药,安排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包及纵膈引流液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给予患者入院常规用药,安排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用药,并密切监测引流液变化以及引流液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变化。结果85例患者中,术后心包、纵膈引流液量显著的持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引流液量的下降最为显著,术后6 h后,引流液量的下降逐渐趋于平缓。术后6〜8 h引流血RBC、Hb、HCT水平显著低于术后3 h引流血(P<0.05),术后6〜8 h循环血RBC、Hb、HCT水平均高于同期引流血(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2 h的心包及纵膈引流液量最高,是术后出血的高发时期,随后引流液量逐渐减少,术后6h后出血风险随之减小,表明术后应当加强1〜2 h出血风险的监测,做好预防性诊断,避免引起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包 纵膈 引流液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