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iticizing the queue: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ymbolism of hair in Qing dynasty and young republican China
1
作者 DING Li-li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0年第12期53-58,共6页
The human body, such as hair, serves as a prism through wh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re effectively refracted. Despite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role of hair, however, remains curiously ... The human body, such as hair, serves as a prism through wh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re effectively refracted. Despite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role of hair, however, remains curiously a marginalized subject among the renewed interests on the body in the academic field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oliticize the queue from 3 perspectives: maintaining a certain prescribed hairstyle is a top-down gesture to construct national conformity; the boundary between Manchu and Han is invoked and reinvented through the battles surrounding the queue politic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the widespread debate between keeping the queue and cutting the queue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epitomizes the haunting rhetoric of traditionalism and modernism pursuit of modernit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UE HAIRSTYLE politic social cultural symbolism Chinese Confucius Qing dynasty republican china MANCHU Han
下载PDF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in Republican China
2
作者 Ronald Suleski 《History Research》 2012年第7期415-428,共14页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our major transformations that took place in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from 1912 to 1949. The imperial institution fell and was replaced by a republican form of government. Changes in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our major transformations that took place in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from 1912 to 1949. The imperial institution fell and was replaced by a republican form of government. Changes in the writing style took place. The new colloquial style pulled people away from the idea of searching the past for answers to future questions. Popular culture changed. Men abandoned the queue and long gown, women forgot about footbinding. New technologies brought new ways of life to most Chinese and, surprisingly, many of the despotic warlords adopted telegraphs, railroads, and automobiles. By the 1950s, China had changed, but in a manner very similar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that sense China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was in the mainstream of modern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ublican china parliamentary system plain speech footbinding MODERNIZATION
下载PDF
Warlords’Rainmaking:Religion,Science,and Legitimating Governance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3
作者 Xia Shi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20年第4期520-551,共32页
This article uses case studies to examine the rainmaking activities of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s during a historical period when a decentralized China suffered from frequent droughts.On the one hand,it analyzes wh... This article uses case studies to examine the rainmaking activities of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s during a historical period when a decentralized China suffered from frequent droughts.On the one hand,it analyzes why their rainmaking has been interpreted in a very negative light and demonstrates that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s writing in the Republican-era(1912—49)print media were crucial to fostering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rainmaking activities of these“warlords”as superstitious and backward.On the other hand,it argues that public ceremonies of praying for rain served as a crucial venue for the military governors to perform their local authority and make a claim to political legitimacy.Some of them pursued efficacy by all possible means,including experimenting with Western“scientific”rainmaking techniques of concussion and fire,which suggests that their rainmaking efforts were not merely a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ism,but drew from a complex and eclectic rainmaking culture emerged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In an age when truly effective weather modification methods had not yet been discovered,the highly visible public rainmaking activities of warlords,regardless of results,constituted an integral and important dimension of their local governance,particularly in desperate times,amidst prolonged and severe droughts when popular feeling was unsettled and volat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lords rainmaking RELIGION SCIENCE LEGITIMACY republican china
原文传递
The Delegation of American Republicans Visited China
4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1994年第4期20-21,共2页
TheDelegationofAmericanRepublicansVisitedChinabyourstaffreporterAttheinvitationofCAFIU.a13-memberdelegationo... TheDelegationofAmericanRepublicansVisitedChinabyourstaffreporterAttheinvitationofCAFIU.a13-memberdelegationofAmericanrepubl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Delegation of American republicans Visited china
下载PDF
词作唱和·异域风物·情感认同——南社视域下的《花屿禊游图》创制及其题辞研究
5
作者 孙莹莹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2期150-159,共10页
作为近代第一大文人团体,即使在其主任柳亚子宣告南社解体之后,南社仍为倾心古典文艺的文人提供人脉资源和交流机会。建立在南社交游网络和传统文化认同的两重基础之上,1926年围绕南社粤籍社员谈月色所绘《花屿禊游图》展开的词作唱和活... 作为近代第一大文人团体,即使在其主任柳亚子宣告南社解体之后,南社仍为倾心古典文艺的文人提供人脉资源和交流机会。建立在南社交游网络和传统文化认同的两重基础之上,1926年围绕南社粤籍社员谈月色所绘《花屿禊游图》展开的词作唱和活动,是南社文人传承南宋雅词风格的体现,也是近代岭南词风的延续。作为《花屿禊游图》题辞的咏物唱和词作通过拟人、比附等方式塑造婉约词境,交流南社词人相近的文化品味,并以旧典新用的方式建构异域风物海紫杜鹃花的流散体验。以南宋王沂孙《三姝媚》词的伤感意绪为底蕴,唱和诸作深受常州词风影响,通过意内言外的用典途径书写感时伤世的情感共鸣。此次南社词人占主导的唱和活动既反映出传统词体拓展现代题材书写空间的努力,也因受限于格律和作者心态等因素,难以推进词体新意境的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唱和词 南社 民国词 《花屿禊游图》 澳门地区
下载PDF
科学化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从民国时期科学对中医的改造谈起
6
作者 张兴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2期170-177,共8页
科学化作为改造中医的方法,提出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两个问题。前者是回答中医为何接受科学的改造,后者则是讨论科学对中医改造的可行性。民国时期,在“科学化”的推动下,中医走向改造之路。通过探究发现,长期流行的“废医论”... 科学化作为改造中医的方法,提出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两个问题。前者是回答中医为何接受科学的改造,后者则是讨论科学对中医改造的可行性。民国时期,在“科学化”的推动下,中医走向改造之路。通过探究发现,长期流行的“废医论”、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以及民国官方对中医的规制,使科学对中医的改造成为可能。有关科学改造中医的可行性问题,民国学界呈现出三种观点:不须科学化、可以科学化以及不可科学化。虽然这三个观点各有道理,但都存在缺陷,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其根源是科学观的差异与片面性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科学化 民国时期 改造 科学观
下载PDF
《中华图书馆协会史稿》评述
7
作者 郑永田 张书美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3年第1期77-81,共5页
《中华图书馆协会史稿》是近年来图书馆专史研究的力作。它具有结构严谨、史料翔实、见解独到的特点。虽然它在章节安排、人物叙述详略、外文引用和行文注释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它的出版对中国图书馆学会的经营管理和中国图书馆事业的... 《中华图书馆协会史稿》是近年来图书馆专史研究的力作。它具有结构严谨、史料翔实、见解独到的特点。虽然它在章节安排、人物叙述详略、外文引用和行文注释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它的出版对中国图书馆学会的经营管理和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图书馆协会 图书馆史 民国图书馆 图书馆学 美国图书馆协会
下载PDF
民国时期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8
作者 兰珍莉 汪先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1-34,55,共5页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建构与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传统国家的地域与价值观念被打破,国家认同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尤为重要。文章系统分析学术界已有成果,做好基础性研究,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建构与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传统国家的地域与价值观念被打破,国家认同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尤为重要。文章系统分析学术界已有成果,做好基础性研究,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学生 国家认同
下载PDF
国家与社会视野下的清末民初商会仲裁制度
9
作者 邹亚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4,共12页
近代以来,传统中国的帝国秩序逐渐走向崩溃,国家与社会力量不断调整。清末民初政府有意识地培育了商会及其裁决职能,以应对司法体系在解决商事纠纷方面的不足。对于商会裁决,政府采取鼓励与限制并行的方针,在推动商会实现其商事裁决职... 近代以来,传统中国的帝国秩序逐渐走向崩溃,国家与社会力量不断调整。清末民初政府有意识地培育了商会及其裁决职能,以应对司法体系在解决商事纠纷方面的不足。对于商会裁决,政府采取鼓励与限制并行的方针,在推动商会实现其商事裁决职能的同时,又力图避免其权力扩张对国家权力的侵夺。在实践中,商会与官府密切合作,但由于国家权力的主导性,商会裁决始终处于依附和辅助性地位。商会裁决更多地体现了近现代仲裁性质。清末民初仲裁制度的兴起过程,显示了政府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彼此博弈、相互依存与合作,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弱势国家、专制政府的选择和仲裁制度发展的规律。这一历史进程对当代仲裁制度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商会 仲裁制度
下载PDF
公厕革命:民国时期上海公厕治理探析
10
作者 白中阳 刘荣鑫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1-120,共10页
民国时期,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各项公共事业迅速发展,而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公厕作为城市公共卫生的窗口,逐渐被纳入到了上海政府公共事业的范围之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民国时期上海公厕的... 民国时期,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各项公共事业迅速发展,而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公厕作为城市公共卫生的窗口,逐渐被纳入到了上海政府公共事业的范围之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民国时期上海公厕的治理,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尤其是公厕在筹建和治理的过程中受到资金、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制约,但该时期上海公厕的治理在由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的过程中依旧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上海公厕作为上海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它的演变也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生活风貌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上海 公厕 粪秽治理
下载PDF
技术、职业与性别 以晚清民国时期电话女接线生为考察对象
11
作者 曹梦洁 章梅芳 《科学文化评论》 2023年第6期57-73,共17页
电话女接线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女性职业之一,从事这项职业的女性被认为是“摩登女性”的代表。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大众报刊、档案等史料的整理,梳理出中国近代电话接线生职业从业性别的转变;分析了女接线生日常工作中遭遇的控制及其有... 电话女接线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女性职业之一,从事这项职业的女性被认为是“摩登女性”的代表。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大众报刊、档案等史料的整理,梳理出中国近代电话接线生职业从业性别的转变;分析了女接线生日常工作中遭遇的控制及其有限的反抗;并着重探讨技术与性别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女接线生的具身实践构成了电话技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线职业的女性化及女接线生媒介形象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电话有了“她”色彩;同时,电话亦非只是价值中立的简单工具,技术领域的劳动性别分工再现了传统性别文化,新技术领域复制甚至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观念与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接线生 电话 晚清民国 技术与性别
下载PDF
民国史家的中国戏曲演进路径设计与模式治史
12
作者 黄静枫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48,共10页
“模式”思维将戏曲史转化为一个简明的时空连续体。戏曲史编纂本质上属于模式治史。“模式”的成型经过,也是戏曲史家认知戏曲史内在机制的过程。戏曲史观的差异是戏曲史述呈现不同治史模式的根本原因。通过考察民国时期诞生的中国戏... “模式”思维将戏曲史转化为一个简明的时空连续体。戏曲史编纂本质上属于模式治史。“模式”的成型经过,也是戏曲史家认知戏曲史内在机制的过程。戏曲史观的差异是戏曲史述呈现不同治史模式的根本原因。通过考察民国时期诞生的中国戏曲史著所设计、所呈现的历史图景,我们发现隐藏在历史书写具体内容和体例安排中的治史模式,主要有如下四种:要素汇聚模式、文体模式、曲模式、剧模式。不同治史模式提供了不同的戏曲历史阐释。戏曲史模式作为戏曲史构思的基始,是理解和解释戏曲史的元话语。它能够为戏曲史讲述提供一种直观而又利于理解的模型,依靠这一模式,戏曲繁复历史的言说不再遥不可及,戏曲史被简化而呈现出一条清晰的主体脉络。正是依赖“模式”的整合,尘封的戏曲史料“开口讲话”,作为有意味的组织体传达史家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戏曲史家 演进路径 模式治史
下载PDF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赈运减免车价法规研究
13
作者 赵康康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7期72-78,共7页
赈运减免车价作为近代政府救灾的重要举措,在北京政府时期完成了从实践到立法的跃升,并在1920年代的救灾实践中不断完善,走向成熟。通过对赈运减免车价法规文本的分析,发现在其演变过程中法规结构更为清晰,规定更为细密,程序更为规范,... 赈运减免车价作为近代政府救灾的重要举措,在北京政府时期完成了从实践到立法的跃升,并在1920年代的救灾实践中不断完善,走向成熟。通过对赈运减免车价法规文本的分析,发现在其演变过程中法规结构更为清晰,规定更为细密,程序更为规范,但赈运减免车价的优惠力度渐趋收紧。北京政府时期,赈运减免车价法规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得以确立,法规的施行推动了救灾物资与人员运输便利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国时期的救灾法制建设。但由于军阀混战的影响,法规规定与具体实践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其施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铁路 赈运减免 法规 民国北京政府 文本分析法
下载PDF
新知与遗风:1911-1935年中国西北的乡土文化图景——以民国游记为中心
14
作者 李高峰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3年第5期38-54,共17页
辛亥革命后的内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知识、新思想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封建文化。但是在广袤的西北,复杂的民族、多元的教派、厚重的宗族等等,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尽管中原封建帝制已然消亡,共和之风也随国民军入甘,但边缘地区的人民... 辛亥革命后的内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知识、新思想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封建文化。但是在广袤的西北,复杂的民族、多元的教派、厚重的宗族等等,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尽管中原封建帝制已然消亡,共和之风也随国民军入甘,但边缘地区的人民却紧紧依附于更加保守的势力,遵从旧有的秩序,在乱世之中努力复刻祖辈的生活模式。这一时期游历西北的官员们在其游记中描绘了一幅与内地迥异的乡土文化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游记 民国时期 文化图景
下载PDF
民国时期政府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述论 被引量:11
15
作者 马敏 陆汉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6-129,160,共15页
民国时期,中国的统计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尤其是在南京国民政府主计处成立以后,统计法规的制定、统计机构的设置、统计方法的统一、统计期刊的编印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官方开展了大量调查统计工作,编印完成卷帙浩繁的各类统计资料。民... 民国时期,中国的统计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尤其是在南京国民政府主计处成立以后,统计法规的制定、统计机构的设置、统计方法的统一、统计期刊的编印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官方开展了大量调查统计工作,编印完成卷帙浩繁的各类统计资料。民国时期的政府统计资料既有部门性的,也有综合性的,涉及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方方面面,在民国史研究中的价值远未充分发掘出来。这类史料为比较方法、计量方法的应用提供了便利,不仅社会史之类史料基础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可以直接扎根其中,就是史料基础已很扎实的政治史、经济史等亦能从中受益。政府统计资料在民国史研究中的利用也面临不少困难,其考证、整理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统计体制 统计资料 史料价值
下载PDF
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撰(译)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晚清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撰(译)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晚清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矿物、动物、植物为主。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集中表现在对女子教育享有权、自主发展权、工作参与权、身心健康权的赋权增能,超越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关于女子及女子教育的思想。由于编撰者均为男性,女子教科书呈现的是符合男子社会文化标准的理想女性形象,关注女子在新时代的社会功能,这是一种他者赋权而不是立足于女性生命本体的自我赋权。但女子教科书能从天赋人权的角度竭力倡导女子全新人生范式的构建以及全新的"国民之母"及"女国民"身份认同,历史意义和价值十分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女子 教科书 赋权 启蒙
下载PDF
关于民国时期中国国际化问题的新思考 被引量:12
17
作者 柯伟林 朱适 陈红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16-18,共3页
用国际化视角研究现代中国的观点,在过去几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不为西方史学界主流所认可。事实上,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诞生过程中,中国已经融入全球体系当中。自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与更为宽广的世界的相互作用往往以决定性的方... 用国际化视角研究现代中国的观点,在过去几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不为西方史学界主流所认可。事实上,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诞生过程中,中国已经融入全球体系当中。自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与更为宽广的世界的相互作用往往以决定性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的发展面貌,正如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如果不是特别注重从国际化的角度来考察,简直无法正确地理解现代中国史。要研究那个时代中国国际化的历史,我们就不能将国内和国外截然分开,而是应该以同步研究国内外的国际化进程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国时期 国际化
下载PDF
隐喻的身体:民国时期学校中的女子“剪发问题”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洪宇 周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47,共7页
近代中国学校是改造国民性、打造身体的重要空间,置于其中的学生身体为充斥学校空间的诸种话语力量所规范和打造。身体可谓是近代教育空间中诸种话语力量的集结点,也成为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教育历史的重要切入点。民国时期,女学生的剪... 近代中国学校是改造国民性、打造身体的重要空间,置于其中的学生身体为充斥学校空间的诸种话语力量所规范和打造。身体可谓是近代教育空间中诸种话语力量的集结点,也成为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教育历史的重要切入点。民国时期,女学生的剪发问题为国家话语和男性话语所主导,她们被禁止剪发;"五四"时期,"女性自决"意识觉醒,剪发被符号化为女性对独立的追求,女学生剪发渐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尚话语与国家话语先后主导着女学生剪发问题,女学生剪发渐渐普及,但头发问题依然未摆脱"妇运国家化"的历史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学校 女学生 女子剪发 身体生成
下载PDF
民国时期四川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高级图书管理科办学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任家乐 姚乐野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7-126,共10页
通过深入探索历史档案,厘清了民国时期四川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高级图书管理科的办学史,发现其无论是在办学时间、毕业人数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在中国图书馆学档案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学界几乎忽略其存在。文章研究并分... 通过深入探索历史档案,厘清了民国时期四川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高级图书管理科的办学史,发现其无论是在办学时间、毕业人数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在中国图书馆学档案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学界几乎忽略其存在。文章研究并分析了成都女子职业学校高级图书管理科的办学史、招生、课程设置、实习等情况,并通过与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对比,揭示了两者的不同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成都女子职业学校高级图书管理科 图书馆学教育 档案学教育
下载PDF
历史记忆的新闻表达:十七年间中国主流媒体对民国图景的建构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琴 尹秀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49,共8页
新闻媒介作为重要的"历史记录者"之一,是历史记忆形成的重要基础。建国初十七年间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深受时代的影响,采用二元对立的建构思维和宣示立场手法,对"民国时期"报道进行主题凝练,以... 新闻媒介作为重要的"历史记录者"之一,是历史记忆形成的重要基础。建国初十七年间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深受时代的影响,采用二元对立的建构思维和宣示立场手法,对"民国时期"报道进行主题凝练,以高峰式的纪念报道,建立起一系列政治"纪念仪式";从而在报道主题和内涵上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记忆特征,政治上突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主题上偏重对军事战争的展现。但在相同背景下,不同性质的媒体虽然遵循统一的报道政策,却在建构方式上给予变化以体现出各自的特色与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表达 历史记忆 民国时期 新闻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