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0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cting to Epidemics:The Innovative Imperial Public Health System during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1
作者 Asaf Goldschmidt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Song China was a period in which China experienced a great increase in its population.Concurrently,the Song dynasty also experienced a rise in the frequency of epidemics and two major wars with the Western Xia and Lia... Song China was a period in which China experienced a great increase in its population.Concurrently,the Song dynasty also experienced a rise in the frequency of epidemics and two major wars with the Western Xia and Liao dynasties during the 1000s and 1040s.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changes were exacerbated by the increased geographical mobility of certain social groups such as traders and examinees attending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Thus,casualties of wars,epidemics,or disease,especially of people whose families were far away and could not care for them were left without care and“their corpses often lay bare along the roads.”This new social environment created a need for general relief.The Northern Song government(960-1127 CE),especial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Huizong,established an innovative public health system to address this issue.The public health system included poorhouses,public hospitals,and pauper’s cemeteries.The first were more of charity organizations,whereas the latter two promoted public health by providing medical services for the poor and burial for those that nobody cared for.In terms of rationale behind these institutions,on the one hand,they constituted an attempt to get the poor and homeless off the streets while providing them relief or burial.On the other hand,it seems that Huizong’s deep concern with medicine propelled him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comprehensive public health system oriented to prevent contagion and outbreak of epidemics.This article depicts the background,the organization,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system.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conditions and reasons that gave rise to such a unique undertaking by the Northern Song gover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DEMICS history of medicine Hospitals HUIZonG Public health Pauper’s cemetery song dynasty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pherical Bombs(Huolei)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Unearthed in Chongqing 被引量:3
2
作者 Yuan Dongshan Hu Limin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1期44-61,共18页
The military situation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required that the Song and the Mongols construct a great number of defensive works,relying on the mountains or facing the rivers,in the mountainous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 military situation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required that the Song and the Mongols construct a great number of defensive works,relying on the mountains or facing the rivers,in the mountainous Sichuan Province and Chongqing.In recent years,a special kind of explosive firearms,huolei火雷(bombs),was unearthed in the large-scale excavations of the site of Diaoyu Fortress钓鱼城in Hechuan District合川and the Baidicheng白帝城in Fengjie County奉节,both of which were defensive works constructed in this mountainous area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In addition,the ruins of kilns and the clay molds that were relevant to the casting of iron huolei have been discovered at the site of Baidicheng,indicating that these huolei might have been produced locally.The Southern Song iron huolei unearthed in Chongqing are the most direct evidence of the evolvement of gunpowder and firearms,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particular the history of military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nGQ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uolei(bombs) FIREARMS history of weapons technology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下载PDF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3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下载PDF
“Choosing the Refined”and“Collecting the Essential”and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Song Dynasty—An Examination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in Economic History
4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1年第2期136-144,共9页
关键词 and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and Collecting the Essential An Examination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in Economic history Choosing the Refined
原文传递
清代地震灾害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利民 田一颖 李君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95,共9页
为了深化地震灾害史的研究,为今后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提供借鉴和启示,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法缕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清代地震灾害相关研究成果,以展现清代地震灾害史研究现状。研究表明,清代地震史料收集、地震总体研究、地震专题研究、地震... 为了深化地震灾害史的研究,为今后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提供借鉴和启示,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法缕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清代地震灾害相关研究成果,以展现清代地震灾害史研究现状。研究表明,清代地震史料收集、地震总体研究、地震专题研究、地震灾害应对等研究成果丰富且具有阶段性特征,但也存在史料挖掘运用不足、研究视角与维度狭窄、研究范式单一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挖掘民间文献,以交叉研究作为创新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地震灾害史研究的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地震 灾害史 阶段性 研究创新
下载PDF
“森列”与“饾饤”: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两种类型及其结合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顾凯 叶聪 戴文翼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发展。首先从“置”与“叠”2种基本方式出发,在历史语境中探讨“森列”与“饾饤”这2类南宋常见的假山营造类型及其来源与影响;进而关注二者在仿“飞来峰”营造中的结合与发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南宋,乃至其后的石假山营造。这一研究将对其后中国园林假山发展的认识,乃至当代假山特点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史 假山营造 南宋 飞来峰
下载PDF
近四十年来国内宋代茶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精耕 曾思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近四十年来,随着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茶诗研究热度的上升,学界对宋代茶诗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渐增多。其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4-2000年,为研究发轫期;2001-2016年,为研究蓬勃发展期;2017年至今,为研究渐趋成熟期。总体上看... 近四十年来,随着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茶诗研究热度的上升,学界对宋代茶诗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渐增多。其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4-2000年,为研究发轫期;2001-2016年,为研究蓬勃发展期;2017年至今,为研究渐趋成熟期。总体上看,近四十年来,宋代茶诗研究成果不算少,但还基本停留在茶诗名家研究,学科交叉研究如茶诗地理学研究还相对较少,茶诗的艺术性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未来宋代茶诗研究还可在宏观把握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深度的挖掘,并充分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的优势,从多角度切入,进一步拓展、深入对宋代茶诗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四十年 宋代茶诗研究 阶段性特点
下载PDF
宋代官修方书中脏腑病证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德辰 沈金涛 +1 位作者 李良松 常佩雨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655-659,共5页
宋代官修方书是宋代医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在医学门户未大量分化之前最系统、最全面的中医学术总结。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而脏腑病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核心,宋代官修方书中记载有大量脏腑病证相关内容,近年来学者们对其中各... 宋代官修方书是宋代医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在医学门户未大量分化之前最系统、最全面的中医学术总结。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而脏腑病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核心,宋代官修方书中记载有大量脏腑病证相关内容,近年来学者们对其中各个脏腑的病证大都有所讨论,但仍不够系统与精深,宋代官修方书的系统性、权威性、实用性及承上启下作用为脏腑病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样本,值得系统挖掘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官修方书 脏腑学说 脏腑病证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黄庭坚对陶渊明的阐释与接受——从唐宋陶诗接受的整体出发
9
作者 钱志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8,共17页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来论陶,突破了仅以平淡论陶的传统阐释方式,黄庭坚也从自然与法度的辩证结合来认识陶诗的高度。苏黄的观点为南宋以后诸家广泛接受,开启了陶诗接受新的历史。黄庭坚对陶渊明独立的个性、忠义的行为有较强的呼应,其对陶渊明的阐释,往往与庄、禅结合。黄庭坚突破模拟式的学陶法,以一种学而不为、自成一家的再创造的学古方法来学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苏轼 陶诗接受史 陶诗评论史 唐宋学陶
下载PDF
骆鸿凯楚辞研究述论
10
作者 吕双伟 娄上 《云梦学刊》 2024年第4期30-39,共10页
骆鸿凯的楚辞研究继承了章黄学派推尊王逸《楚辞章句》的传统,批评明代以来楚辞解释穿凿附会的风气。其著作常常附录后世论著补充论证,或是加按语于后,对之进行辨析和阐释;又发扬乾嘉朴学讲究实证的传统,结合楚辞作品和前人相关评论,通... 骆鸿凯的楚辞研究继承了章黄学派推尊王逸《楚辞章句》的传统,批评明代以来楚辞解释穿凿附会的风气。其著作常常附录后世论著补充论证,或是加按语于后,对之进行辨析和阐释;又发扬乾嘉朴学讲究实证的传统,结合楚辞作品和前人相关评论,通过对楚辞的文本、体制等所进行的简要分析,对《楚辞》源于《诗经》的观点进行精细阐释,其论多宏通准确;其研究又贴近时代,注重论著的教材特性,讲究论述框架系统的严谨,语言精当,句式、韵式研究较前人更加细密,其楚辞学意识更加鲜明。在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清末民初时期,骆鸿凯的楚辞研究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断制清晰,具有较为重要的楚辞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鸿凯 楚辞研究 汉学 楚辞学史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11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下载PDF
“翠色真红”--生活史视野下宋女生活服色考论
12
作者 银连桐 王小松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3,共9页
长期以来,宋女日常服色的观点抵牾杂驳,聚讼纷纭。文章通过梳理过往研究,以社会生活史为基本视野,以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绘画、出土实物、札记、诗文等探讨宋代女性生活服饰色彩的总体情状。文章认为宋代女装色彩浓艳绚烂和质朴淡雅两种... 长期以来,宋女日常服色的观点抵牾杂驳,聚讼纷纭。文章通过梳理过往研究,以社会生活史为基本视野,以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绘画、出土实物、札记、诗文等探讨宋代女性生活服饰色彩的总体情状。文章认为宋代女装色彩浓艳绚烂和质朴淡雅两种格调并峙。文章从皮尔斯“规约符号”的观点出发,认为色彩作为规约符号在政治场合之外、日常生活里只在男性群体中发挥作用,在女性那里并没有具体明晰的规范。宋代女性服色的研究通常以传世绘画为端绪。然而,大多数为文人主持并收藏流转的绘画并不能完整反映时装服色系统的真实情况,政治理念与生活实践之间存在张力与裂隙。宋代女性生活色彩丰富多变。色彩研究必须认识到历史的参与者,即“人”的复杂性,并从日常生活的多重视角出发,才能在丰富纷杂的历史材料中括撮出女服色彩的具体写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 皮尔斯符号学 宋代 女子服饰 社会规范 生活史
下载PDF
论宋人题跋与蔡襄书史形象的建构
13
作者 邬志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5-70,共6页
蔡襄书法史形象存在两个相反相成的象喻系统,其形成与宋人题跋所表达的书学话语密切相关。欧阳修的题跋与蔡襄的书法形成双向互动,初步奠定了蔡襄书史地位;苏轼“本朝第一”的品第引发争议,其象喻模式却在南宋年间产生重要回响;与黄庭... 蔡襄书法史形象存在两个相反相成的象喻系统,其形成与宋人题跋所表达的书学话语密切相关。欧阳修的题跋与蔡襄的书法形成双向互动,初步奠定了蔡襄书史地位;苏轼“本朝第一”的品第引发争议,其象喻模式却在南宋年间产生重要回响;与黄庭坚、米芾以闺房女子描述蔡襄书风不同,南宋以张栻、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士人在题跋中突显了蔡襄书风的儒者形象。通过题跋的书写,宋代士人得以深度介入书法批评领域,阐发重要的书学观点,作为“副文本”的题跋与原作深度关联,为一幅作品提供丰盈的历史现场,有效参与原作意义的建构、阐释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题跋 蔡襄 书史形象 副文本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角下基于CBDB的宋元时期研究题域与价值分析
14
作者 徐桂彬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124,共4页
近年来,数字人文的兴起为传统历史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哈佛大学等主持开发的CBDB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BDB的统计与内容分析,系统梳理了其收录宋元时期数据的来源、类型、数量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CBDB对宋元... 近年来,数字人文的兴起为传统历史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哈佛大学等主持开发的CBDB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BDB的统计与内容分析,系统梳理了其收录宋元时期数据的来源、类型、数量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CBDB对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领域研究的潜在价值。通过厘清基于CBDB的宋元时期研究题域,旨在探讨其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以期为推进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数字人文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CBDB 宋元时期 人物传记 历史研究
下载PDF
从朱熹《诗经》学到杨维桢乐府诗创作——一个走向民间的乐府诗创作趋向
15
作者 史伟 王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01,共11页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其《诗经》学的看法,仍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而由于此种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完整,也就难于对朱熹《诗经》学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总体来看,朱熹汲取了此前和同时代尤其是郑樵、吴棫的《诗经》研究,立足于其理学性情论的修养程式,以“思无邪”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统合并重新解释了《诗经》为乐歌、淫诗论及赋比兴等重要论述,建立其《诗经》学体系。朱熹《诗经》学打通了《诗经》与乐府就民歌和一般文人乐府创作的通路,这是朱熹《诗经》学与文学思想发生关联的基础。朱熹“思无邪”的诗教固然在观念上笼罩了民歌,但因“思无邪”对个人性情修养的特别强调,反而允许了民歌甚至所谓淫诗的存在。在这个几乎是悖论的逻辑之下,民歌赢得了发展的空间。而朱熹“叶韵”之学,因其证诸方言,故亦通于民歌。这种观念对元代乐府诗影响极大,其体现于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观念和创作尤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经》学 元代乐府诗 杨维桢
下载PDF
《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的目录学史问题补述--兼谈二书比较之疑难考察的研究方法问题
16
作者 杨胜强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7-38,共1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诸本《史记》著录索引已有专列“史汉”部,或未列“史汉”部却载存相关书目的现象,值得马班异同研究者关注。梳理诸本“史汉”部,并回顾学术史可以发现,目录专著中始列“史汉”部者,当为民国郑鹤声《正史汇目》,而最早... 新中国成立以来,诸本《史记》著录索引已有专列“史汉”部,或未列“史汉”部却载存相关书目的现象,值得马班异同研究者关注。梳理诸本“史汉”部,并回顾学术史可以发现,目录专著中始列“史汉”部者,当为民国郑鹤声《正史汇目》,而最早摭入“马班异同评”的专科目录者,恐是宋人高似孙《史略》,但郑、高二书均未得到学界应有的评定。“史汉”部所标“史汉”,或非《史记》《汉书》对比研究的相关书目,故于治目录者理当辨清。另外,二书比较之疑难考察的研究方法,不可拘泥于二书比较之疑难考察的研究史,应熟稔研究史而跳出研究史,回归于原典以重新辨清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目录学史 补述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天水麦积区博物馆藏《元符三年地券砖》整理研究
17
作者 史小寒 《吐鲁番学研究》 2024年第2期41-46,153,共7页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现藏有《元符三年地券砖》,地券砖保存完整且字迹清晰易辨认,是研究甘肃北宋时期买地券的一份重要凭证。学界虽已进行了诸多发现,仍需进一步进行释读和整理研究。本文将对券文文字提供更加精准和细致的疏解,为...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现藏有《元符三年地券砖》,地券砖保存完整且字迹清晰易辨认,是研究甘肃北宋时期买地券的一份重要凭证。学界虽已进行了诸多发现,仍需进一步进行释读和整理研究。本文将对券文文字提供更加精准和细致的疏解,为研究宋代地券砖提供一份经过整理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区博物馆 宋代地券砖 整理研究
下载PDF
宋代苜蓿发展探析
18
作者 张英冉 《古今农业》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宋代人们对苜蓿的形态较前代有了更深的了解。宋代有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南苜蓿,品种较多,分布在西北、华北、西南等地,既有野生苜蓿的分布,也有人工种植苜蓿的记载。除有中央机构管理苜蓿外,地方官员的职能也会涉及对苜蓿的管理。苜... 宋代人们对苜蓿的形态较前代有了更深的了解。宋代有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南苜蓿,品种较多,分布在西北、华北、西南等地,既有野生苜蓿的分布,也有人工种植苜蓿的记载。除有中央机构管理苜蓿外,地方官员的职能也会涉及对苜蓿的管理。苜蓿在宋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极大地影响着养马业的发展,食用和药用价值也受到了很大重视,也有许多文人将苜蓿作为诗词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宋代 农业史
下载PDF
《御定宋史筌·党项传》删改情况考论
19
作者 穆凤麒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70-76,共7页
《御定宋史筌》是朝鲜王朝正祖李祘及其臣子徐命膺等依据元朝脱脱所编《宋史》删改而成的一部史书。该书素来以其修纂过程中所蕴含的正统观与义理观而为学界所熟知。在比较《御定宋史筌·党项传》与《宋史·党项传》二者后发现... 《御定宋史筌》是朝鲜王朝正祖李祘及其臣子徐命膺等依据元朝脱脱所编《宋史》删改而成的一部史书。该书素来以其修纂过程中所蕴含的正统观与义理观而为学界所熟知。在比较《御定宋史筌·党项传》与《宋史·党项传》二者后发现,《御定宋史筌·党项传》虽然在内容上并无对《宋史》进行补充,反而存在删改上的失误;但却能够明显反映出朝鲜史学“春秋笔削”的修史方法与“尊宋攘夷”的义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定宋史筌》 《宋史》 《党项传》 尊宋攘夷
下载PDF
北洋医学堂百年研究述评
20
作者 李亚辉 贾江溶 +3 位作者 刘亚龙 尚工淋 段恩泽 陈子昂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46-150,共5页
北洋医学堂是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西医院校,开启了中国官办西医教育的里程碑。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晚清民国时期、新中国至2000年、2000年至今三部分回顾和述评了百余年国内外学者对北洋医学堂的研究成果,认为现阶段其... 北洋医学堂是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西医院校,开启了中国官办西医教育的里程碑。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晚清民国时期、新中国至2000年、2000年至今三部分回顾和述评了百余年国内外学者对北洋医学堂的研究成果,认为现阶段其研究存在认识度不高、研究范围狭窄、文献资料使用不足等问题,并就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做出了回应,进一步提出要培养高素质研究队伍、合理使用外文文献、加强系统性研究等方法,为中国近代医学史和医学教育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北洋医学堂 学术史 研究评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