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05年中国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陈劭锋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53,84,共4页
提出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对2000~2005年中国及各省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我国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平均每年下降2.7%。(2)我国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 提出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对2000~2005年中国及各省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我国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平均每年下降2.7%。(2)我国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东到西梯次分布。东部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依次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资源环境绩效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经济增长自发地去实现,而是要通过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强化管理等措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缓解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负面效应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环境绩效指数 综合评价 中国
下载PDF
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及政策取向 被引量:18
2
作者 石宝林 欧阳斌 +2 位作者 李忠奎 陈建营 喻洁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4-158,共5页
为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探讨分析了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及政策取向。基于发展模式的概念,简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和... 为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探讨分析了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及政策取向。基于发展模式的概念,简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和阶段性特征;总结分析了国外交通发展模式的演变规律和一般特点,凝炼了主要经验与启示。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特点,分析了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此外,还分别从加快交通结构调整、提高交通发展质量、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实现交通安全发展、强化交通科技创新和提升行政保障能力等7个方面提出了主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输经济 交通 资源节约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模式 政策
下载PDF
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其构建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凤 雷小毓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50,共5页
通过对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深刻理解,不难看出,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亦非单个力量可以完成。笔者从构成社会主体的角度入手,提出应由政府、企业、人民结成合力,通过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人民的体系来... 通过对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深刻理解,不难看出,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亦非单个力量可以完成。笔者从构成社会主体的角度入手,提出应由政府、企业、人民结成合力,通过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人民的体系来构建整个节约型社会,其中节约型政府应发挥表率和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 路径选择 体系构建
下载PDF
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背景下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途径——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魏风劲 易浪波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8-151,162,共5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核心议题。本文指出,立足本地实际,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生态城市并举,有机整合制度、技术、人力、资金和物质资源等要素,合理运用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手段,充分发...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核心议题。本文指出,立足本地实际,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生态城市并举,有机整合制度、技术、人力、资金和物质资源等要素,合理运用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政府和其他部门组织等多方作用,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进程中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进而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两型社会 长株潭 人口 资源 环境 协调发展
下载PDF
论两型社会建设中环境立法之完善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小罗 陈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23-26,共4页
建设两型社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现实的要求和发展的必然。法制建设是两型社会成功的保证,而立法是法制建设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现状,并对环境法中有悖于两型社会的地方... 建设两型社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现实的要求和发展的必然。法制建设是两型社会成功的保证,而立法是法制建设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现状,并对环境法中有悖于两型社会的地方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 环境立法
下载PDF
“两型”社会建设中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2006~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海东 王善勇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第6期72-77,共6页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与内涵,构建了省级生态效率综合评价模型;以2006年~200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省份的生态效率。运用面板数据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计算出的各省份生态效率为因变量,...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与内涵,构建了省级生态效率综合评价模型;以2006年~200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省份的生态效率。运用面板数据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计算出的各省份生态效率为因变量,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地区开放水平、科技水平、环境政策以及治污力度为自变量分析对各省份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环境政策、治污力度、地区科技水平对生态效率的改善有积极、显著的影响;2)经济发展速度对生态效率的提高有消极影响;3)地区开放水平对生态效率的改善没有显著影响。最后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型”社会 绿色GDP 生态效率 因子分析法 面板数据模型
下载PDF
论法制保障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被引量:4
7
作者 黄锡生 张国鹏 《政法论丛》 2007年第4期74-78,共5页
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法制保障具有稳定性、强制性和权威性的优势,对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当通... 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法制保障具有稳定性、强制性和权威性的优势,对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当通过强化政府责任、规范企业行为和保障公众参与等途径来加强法制保障,为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法制保障 法律责任
下载PDF
论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城市湖泊水环境治理机制创新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雪松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F11期60-66,共7页
武汉市湖泊水污染问题严重,水环境治理任务卜分紧迫。水环境治理的经济学涵义是要实现水污染和治理的外部性内部化。传统的水环境治理机制难以满足“两型社会”建设对水环境治理的要求。应当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机制和利益平衡机... 武汉市湖泊水污染问题严重,水环境治理任务卜分紧迫。水环境治理的经济学涵义是要实现水污染和治理的外部性内部化。传统的水环境治理机制难以满足“两型社会”建设对水环境治理的要求。应当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为手段的新型城市湖泊水环境治理运作机制框架,培育城市湖泊水环境治理的专业市场,通过具有水环境治理资质的专业企业提供水环境治理的服务,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土地升值和经济发展,并将治理收益部分支付水环境治理企业,形成良性的动态经济循环。此举将会使城市湖泊水环境保护发展成具有巨大市场的产业,同时也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型社会 水环境治理 机制创新
下载PDF
对节约型社会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克国 林保民 张桂敏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6-8,33,共4页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节约型社会需要发挥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的作用,需要提高全民节约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体制、政策创新及推进技术进步。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环境资源
下载PDF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从容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8年第3期231-233,共3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有信念下,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实现个体理性向集体理性的收敛。制度变迁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是资源相对价格和人们消费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有信念下,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实现个体理性向集体理性的收敛。制度变迁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是资源相对价格和人们消费偏好的变迁。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唤起公众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环境责任感,让足够的认知成为公众自觉行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共有信念 制度变迁
下载PDF
民主行政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凡宏 胡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67-74,101,共9页
民主行政是民主与行政的耦合,是一直拘囿于政治领域的民主价值在行政领域的拓展与渗透,它是学者们对代议制的立法权衰落、责任脱节、参与不足以及官僚制的行政权扩张、责任缺失、排斥参与的回应。民主行政的建构切入点有组织制度、伦理... 民主行政是民主与行政的耦合,是一直拘囿于政治领域的民主价值在行政领域的拓展与渗透,它是学者们对代议制的立法权衰落、责任脱节、参与不足以及官僚制的行政权扩张、责任缺失、排斥参与的回应。民主行政的建构切入点有组织制度、伦理责任、行为活动三个层面,形成了以行政权的分立与制衡、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分权视角,以官僚机构承担宪法、公益、公平、代表性等伦理责任的责任视角,以公民和下级官僚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活动的参与视角。三个视角之间既有差异,也有共识,共同致力于解决代议制和官僚制的双重困境与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行政官僚制行政代议制分权责任参与
下载PDF
关于构建两型社会绿色营销体系的探讨
12
作者 刘望 胡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89,共4页
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导致资源、能源的短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两型社会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两型社会建设也对现有的市场营销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绿色营销体系势在... 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导致资源、能源的短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两型社会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两型社会建设也对现有的市场营销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绿色营销体系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型社会 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体系
下载PDF
家畜排泄物综合处理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文峰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06年第10期47-49,共3页
对我国广大农村家畜排泄物常规处理存在的利弊进行了调查研究,最终揭示出厌氧发酵制沼气、好氧发酵制复混肥的一套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家畜粪便处理的科学、实用方法。
关键词 家畜排泄物处理 厌氧发酵制沼气 好氧发酵制复混肥 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社会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的配置效率测度与分析——“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前后的比较
14
作者 周琰 夏娟 +2 位作者 汪志红 梅焕 龚琦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3期241-247,共7页
运用Jeffrey模型,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前后(2000-2006年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升城市用地扩张效益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各市城市用地扩张的配置效... 运用Jeffrey模型,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前后(2000-2006年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升城市用地扩张效益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各市城市用地扩张的配置效率较低且呈现差异化分布,仅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张的配置效率(0.167)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0.151),各县区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与产业布局关系密切,2007年以后各市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均有大幅升高。研究发现,政府需要利用差异化城市用地扩张政策、借鉴"两型社会"试验区成立后的有效措施来巩固、提高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要协调非国有经济发展,大力保护耕地,发展工业,引进优质外资,活跃土地市场,加大政府税收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试验区 城市用地扩张 配置效率 Jeffrey模型
下载PDF
基于生态效率的资源环境绩效动态评估——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47
15
作者 黄和平 伍世安 +3 位作者 智颖飙 姚冠荣 江民锦 周早弘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4-931,共8页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核心和关键。本文从生态效率角度,利用改进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江西省2000年-2008年资源环境强度与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西省在经济增长快速推进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基本上保...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核心和关键。本文从生态效率角度,利用改进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江西省2000年-2008年资源环境强度与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西省在经济增长快速推进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基本上保持同步增长,水资源消耗增长比较缓慢;COD和SO2的排放量下降趋势也基本相同,但其历年排放总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在资源环境强度下降的同时,江西省能源消耗强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用水强度和建设用地强度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OD和SO2的排放强度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江西仍然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其综合绩效指数有相对下降趋势;④江西省资源环境绩效指数从大到小排名,2000年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SO2排放绩效>能源绩效>建设用地绩效>COD排放绩效>用水绩效;到2008年则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能源绩效>SO2排放绩效>建设用地绩效>COD排放绩效>用水绩效。最后,本文就提高江西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江西在我国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绩效指数 资源环境强度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效率 江西省 中国
原文传递
企业环境效益、能源效率与经济绩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李大元 孙妍 杨广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9-37,共9页
当前,我国正面临环境不断恶化与能源日益短缺的严峻形势,企业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企业提升环境效益与能源效率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企业环境效益、能源效率与经济绩效之间... 当前,我国正面临环境不断恶化与能源日益短缺的严峻形势,企业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企业提升环境效益与能源效率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企业环境效益、能源效率与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以178家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环境效益对经济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能源效率的提升对经济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企业有积极性提升能源效率,而对环境效益的改善则动力不足,因此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方向与重点应是提升企业环境保护的意愿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环境效益 能源效率 经济绩效 两型社会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