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酒”意象在陶渊明与戴良诗歌中的差异
1
作者 钱志萌 辛昕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1期39-42,共4页
“和陶诗”现象是文学史创作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晋代以后的诗人都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戴良在千年之后的元代创作了51首和陶诗,通过戴良的“和陶诗”我们能了解到拥有相似人生经历的二人,在面对同一物象——“酒”而表现出... “和陶诗”现象是文学史创作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晋代以后的诗人都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戴良在千年之后的元代创作了51首和陶诗,通过戴良的“和陶诗”我们能了解到拥有相似人生经历的二人,在面对同一物象——“酒”而表现出不同的人生选择,使后世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不同时代诗人们相同的忠义气节和不同的心境和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陶诗 酒意象 忠义 心境 人生态度
下载PDF
元初北方诗坛的慕陶之风 被引量:2
2
作者 辛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0-188,共9页
元初北方诗坛延续宋金以来的慕陶传统,隐者以慕陶自释,仕者以慕陶为依托,慕陶之风盛行。诗人尊陶重陶,陶渊明形象中原有的隐逸、高洁等特点被继承并得到认可,豪爽、刚烈等特征被特别强调突出,出现了“陶李”“屈陶”并称之说。在诗歌创... 元初北方诗坛延续宋金以来的慕陶传统,隐者以慕陶自释,仕者以慕陶为依托,慕陶之风盛行。诗人尊陶重陶,陶渊明形象中原有的隐逸、高洁等特点被继承并得到认可,豪爽、刚烈等特征被特别强调突出,出现了“陶李”“屈陶”并称之说。在诗歌创作上,以和陶、咏菊与咏桃源、题陶画三类最具特色,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元初北方诗人既强调语言、典故等方面的学习,更追求精神上的契合与自身情感的抒发。他们高度认可并主动选择陶渊明,在延续旧说的基础上,对其形象进行重新塑造,用诗歌评陶、论陶、学陶,慕陶成为元初北方诗坛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初年 北方诗坛 慕陶之风 和陶咏陶 豪爽刚烈
下载PDF
论韩国“和陶诗”与“和陶辞”的“朝鲜风” 被引量:3
3
作者 崔雄权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2-67,共6页
韩国古代文人从高丽朝开始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与"和陶辞",一代代韩国文人试图从陶渊明那里发掘人生所需的某些文化品质,或是精神力量,或是艺术风格。在"和陶诗"与"和陶辞"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韩国古代文人从高丽朝开始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与"和陶辞",一代代韩国文人试图从陶渊明那里发掘人生所需的某些文化品质,或是精神力量,或是艺术风格。在"和陶诗"与"和陶辞"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是对民族历史的真实反映与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及诗歌呈现方式上主题的直白表露与接受过程中诗性意象的取舍。这种表现本质上起到了树立其民族意识的功用,也是一个把影响逐渐转化为"朝鲜风"的消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和陶诗” “和陶辞” “朝鲜风”
下载PDF
论洮岷宝卷的文本现状、形制与传承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永红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64-68,共5页
在甘肃洮岷地区田野调查中发现的292种民间宗教宝卷,是近年来宝卷研究中的重要发现。洮岷宝卷包括了明代至现代的大量宝卷,以家藏宝卷文化财富和信仰象征以及村落村庙的"公共文化"形式传承。洮岷宝卷沿袭了制度性宗教经典和... 在甘肃洮岷地区田野调查中发现的292种民间宗教宝卷,是近年来宝卷研究中的重要发现。洮岷宝卷包括了明代至现代的大量宝卷,以家藏宝卷文化财富和信仰象征以及村落村庙的"公共文化"形式传承。洮岷宝卷沿袭了制度性宗教经典和明清以来刻本宝卷的影响,形制古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卷 传承 念卷 洮岷 民间宗教
下载PDF
中国网络媒体中的移民报道框架——以新浪网为例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焕萍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50,共9页
论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运用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方法,通过对新浪网2012年中国移民报道的文本分析,考察中国网络媒体中出境移民的报道框架和网络媒体是如何建构中国出境移民的形象以及如何引导公众对移民的舆论的。结论是,不少... 论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运用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方法,通过对新浪网2012年中国移民报道的文本分析,考察中国网络媒体中出境移民的报道框架和网络媒体是如何建构中国出境移民的形象以及如何引导公众对移民的舆论的。结论是,不少移民话题并不在新浪网的移民报道框架之内,受众在网络上所看到的是对移民的不完整表达。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并非对现实的镜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事实进行取舍和加工的过程,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研究 网络媒体 移民报道 框架理论 中国移民 新浪网
下载PDF
洮岷宝卷念卷群体多元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永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3,11,共4页
甘肃洮岷地区有丰富的宝卷遗存,这一地区的宝卷念卷群体,有民俗念卷、四季龙华会念卷和嘛呢会念卷群体三种。洮岷宝卷念卷群体有不同的群体结构,念卷仪式和念卷文本。这些念卷群体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多元信仰、民俗... 甘肃洮岷地区有丰富的宝卷遗存,这一地区的宝卷念卷群体,有民俗念卷、四季龙华会念卷和嘛呢会念卷群体三种。洮岷宝卷念卷群体有不同的群体结构,念卷仪式和念卷文本。这些念卷群体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多元信仰、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群体结构特征。洮岷地区的宝卷念卷群体有明显的地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卷 念卷 民间宗教 洮岷 群体
下载PDF
莫友芝和陶诗浅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文迪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9,39,共5页
莫友芝作为晚清宋诗派代表诗人,其诗歌取法不一,除中唐、宋诸大家外,还有陶渊明。莫友芝赏识陶渊明的性情、怀抱、才识,写作和陶诗是学陶表现之一。其和陶诗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他学陶而不为陶所拘囿,更多的是注重自我情怀的抒发。
关键词 莫友芝 和陶诗 情怀
下载PDF
苏轼和陶诗浅论 被引量:1
8
作者 文迪义 《凯里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0-64,共5页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不屈 旷达 自然平淡
下载PDF
苏轼和陶诗三题
9
作者 杨松冀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28-33,共6页
"和陶诗"为苏轼开创的一片文学新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现象,但东坡并非追和陶诗第一人。东坡和陶诗大致以四种形式保存并流传下来,总数当为四十四题一百零八首。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版本
下载PDF
试论苏轼的“和陶诗”
10
作者 崔怡 《惠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6-10,共5页
和陶诗是苏轼后期的经典诗作,根据时间以及苏轼对"和陶"认识过程,可以将和陶诗分为扬州阶段、惠州阶段和儋州阶段。这三个阶段由开始的偶然为之,到后来的真正"和陶",到最后的"尽和"过程,是苏轼由对陶诗... 和陶诗是苏轼后期的经典诗作,根据时间以及苏轼对"和陶"认识过程,可以将和陶诗分为扬州阶段、惠州阶段和儋州阶段。这三个阶段由开始的偶然为之,到后来的真正"和陶",到最后的"尽和"过程,是苏轼由对陶诗的欣赏上升到学习,再到后来从中感悟生活、品味人生,并且发表与陶渊明不同的见解。从中也反映了苏轼晚年随缘自适、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陶渊明
下载PDF
从《咏荆轲》诗看陶渊明的侠义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武建雄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49-52,共4页
《咏荆轲》诗为陶渊明咏史八首之一,这首诗歌咏历史上的刺客荆轲,而在内容与风格上与其它咏史诗以及隐逸诗形成明显区别。陶渊明对荆轲的认识源于《史记》,但是有意强化了其英雄形象与游侠色彩,究其原因,源于自己豪放的个性、有志难酬... 《咏荆轲》诗为陶渊明咏史八首之一,这首诗歌咏历史上的刺客荆轲,而在内容与风格上与其它咏史诗以及隐逸诗形成明显区别。陶渊明对荆轲的认识源于《史记》,但是有意强化了其英雄形象与游侠色彩,究其原因,源于自己豪放的个性、有志难酬的现实困境与少年时的侠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咏荆轲》 荆轲 侠义
下载PDF
教育的预言——从《倪焕之》看叶圣陶的教育思想
12
作者 薛珊珊 秦晓莉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0-21,35,共3页
教育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好的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影响时代,更可以预见未来,这种影响是具有空间性的。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一位教育家。他对于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教是为了不教"是叶老的核心教育理念。在叶老的唯一一部长篇... 教育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好的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影响时代,更可以预见未来,这种影响是具有空间性的。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一位教育家。他对于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教是为了不教"是叶老的核心教育理念。在叶老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中就处处彰显着叶老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对于教师修养等的感悟,还是学生应该需求于学校什么,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这些教育思想对那个年代以及现代的教育都有深刻的影响,提出的教育问题也有其预见性,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焕之》 叶圣陶 教育思想
下载PDF
海东文人的“武陵桃源”——论韩国和陶文学中隐逸意识的演变
13
作者 卢文倩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77-82,共6页
在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中,陶渊明的诗作久享盛誉,陶诗意境之深厚真率,引来无数后代文人追随唱和。这种对陶渊明诗歌追和的现象并不仅限于中国文学,甚至远在海东一隅,我们也可以嗅到浓厚的"和陶"气息。韩国和陶创作始于高丽中后... 在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中,陶渊明的诗作久享盛誉,陶诗意境之深厚真率,引来无数后代文人追随唱和。这种对陶渊明诗歌追和的现象并不仅限于中国文学,甚至远在海东一隅,我们也可以嗅到浓厚的"和陶"气息。韩国和陶创作始于高丽中后期,至朝鲜朝时期,和陶文学全面盛行开来。对他们而言,陶渊明是一种承载着强烈身份认同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儒家与道家两种隐逸意识在陶诗中交融汇合,同样也在海东文人吟和的武陵世界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和陶 海东文人 隐逸意识
下载PDF
章太炎与黄侃、汪东1928年寒食唱和考
14
作者 黄振萍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23-131,192,共10页
1928年寒食节,章太炎给学生汪东去信并附寒食诗,后黄侃加入,师生三人往复唱和。由于资料限制,这次唱和消失在历史记忆里,通过补充新资料,终于得以复原唱和完整过程。在这次唱和里,章太炎表面在谈诗论学,实际是通过介子推寒食事寄托其深... 1928年寒食节,章太炎给学生汪东去信并附寒食诗,后黄侃加入,师生三人往复唱和。由于资料限制,这次唱和消失在历史记忆里,通过补充新资料,终于得以复原唱和完整过程。在这次唱和里,章太炎表面在谈诗论学,实际是通过介子推寒食事寄托其深沉的“遗民”之思,其晚年并非如学界一般认为是由革命家走向了学问家,不问世事。之前因为资料零散,这次寒食唱和并不被重视,实则这次唱和不仅对研究章太炎晚年心境有很大帮助,也见微知著地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的格局变化。此次寒食唱和是章太炎民国遗民立场的清晰表达,表明其晚年立场,是表面“默尔而息”,实际则以介子推自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寒食 黄侃 汪东 唱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