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枯枝落叶及苔藓层的持水性能 被引量:67
1
作者 林波 刘庆 +2 位作者 吴彦 何海 庞学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4-238,共5页
亚高山针叶林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 ,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 .本文作者对川西地区典型的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迹地、次生林和原始林下苔藓与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 亚高山针叶林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 ,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 .本文作者对川西地区典型的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迹地、次生林和原始林下苔藓与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 ,苔藓与枯枝落叶层的贮量和持水性能均呈现出波动式递增 ,表现为 30a <4 0a <6 0a<5 0a,5 0a云杉林达到最大值 ,苔藓、枯枝落叶层的贮量分别为 10 .96× 10 3 kg/hm2 、76 .9× 10 3 kg /hm2 ,最大持水量分别为 4 4 .77× 10 3 kg /hm2 、182 .5× 10 3 kg /hm2 ,以后略有下降 .枯枝落叶层持水性能优于苔藓 ,说明枯枝落叶层在森林的水源涵养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较天然林有所降低 ,反映了该地区在人工林的建设中应注意其生态功能的恢复 .图 2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 枯枝落叶 苔藓层 特水性能 生态恢复
下载PDF
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森林枯落物的持水性能 被引量:31
2
作者 王金建 崔培学 +2 位作者 刘霞 王丽 张淑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48-52,共5页
在山东省邹城市刘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内 ,对 5种森林植被类型的枯落物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枯落物层具有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 85 0 %~ 198 2 % ,其中阔叶林明显高于针叶林 ;但... 在山东省邹城市刘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内 ,对 5种森林植被类型的枯落物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枯落物层具有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 85 0 %~ 198 2 % ,其中阔叶林明显高于针叶林 ;但由于针叶林具有较大的枯落物蓄积量 ,因此 ,针叶林仍能维持较高的蓄水功能。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 1 5 4~ 2 5 3mm ,其中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高于阔叶林 ,具体顺序为麻栎 +侧柏 >侧柏 >赤松 +侧柏 >麻栎 >刺槐。②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 ,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相似。随浸水历时的延长 ,枯落物持水量呈增加趋势 ,但当枯落物在水中浸泡 8h时 ,持水量达到较大值 ,之后增加浸泡时间 ,持水量增加幅度较为平缓。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吸水速率 ,在前 4h内变化最快 ,以后逐渐变缓 ,2 4h时吸水基本停止。③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有效拦蓄水深为 0 6 1~ 1 4 3mm ,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针叶林 ;具体顺序为麻栎 侧柏 >刺槐 >麻栎 >侧柏 >赤松 +侧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森林类型 持水量 针叶林 阔叶林 持水性能 赤松 增加 停止 小流域
下载PDF
Effect of Substituting Plantation Species for Native Shrubs on the Water-hol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est Floor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0
3
作者 庞学勇 包维楷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1年第3期217-224,共8页
Although the forest floor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water-holding and nutrient cycling, there is not enough knowledge of th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forest floor resulting from changes in vegetation. To evaluate the ... Although the forest floor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water-holding and nutrient cycling, there is not enough knowledge of th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forest floor resulting from changes in vegetation.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n the hydrological properties of forest floor by the substitution of plantation species for native coppice, we selected four species substituting plantations and one native coppice (secondary native broad-leaved forest, dominated by Quercus liaotungensis and Corylus heterophylla var. sutchuenensis) (QC) as a comparison forest. The substituting plantations were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Cj), Pinus tabulaeformis (Pt), Pinus armandi (Pa), Larix kaempferi (Lk). These were established in 1987 with a stocking density of approximately 2500 stem ha -1 . Thickness and the amount of floor in coniferous plant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to secondary native broad-leaved forest and pure broad- leaved plantation. The maximal water-holding capacity of the floor showed the same trend as thickness and amount of litter. Main contributors to the difference in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lantations were the quantity of forest floor and the maximal water holding capacity per unit weight of the flo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ater absorption processes, water absorption rate and the immersion time for litter, fitted to logarithmic and exponential regressions, respectively. Water absorption process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various plantations and different decomposition floor horizons. Water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influenced by leaf structure in various tree species and the degree of decomposed litter.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litter amount in coniferous plant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deciduous broad-leaved plant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a large amount of nutrients are held in the litter horizon, delaying return to the soil and utilization by plants. At the same time, maximal water-holding capacity of the forest floor in F [fermentation] and H [hummus] horiz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 [fresh litter] horizon. Therefore, improving litter transformation from L horizon to F and H horizons by promoting forest floor environment would be one of the best methods for plantation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floor plantation substitution water absorption rate water-holding capacity ecology restoratio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贵玉 张卫强 +2 位作者 甘先华 王明怀 魏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59-164,169,共7页
以南亚热带低效马尾松林下套种改造(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和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白然更新(马尾松自然更新Ⅲ)3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林间土壤容重、孔隙度... 以南亚热带低效马尾松林下套种改造(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和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白然更新(马尾松自然更新Ⅲ)3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林间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差异不显著,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影响不显著.土壤容重介于1.36~1.39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Ⅰ,而田间持水量大小为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改造模式Ⅰ.3种试验林间凋落物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其蓄积量介于13.74~18.56t/hm^2之间.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凋落物拦蓄地表径流功能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仅为其0~2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26%、3.02%和3.28%.研究结果为低效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 低效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和凋落物持水 南亚热带
下载PDF
豫南山区不同群落类型近地表层持水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闫东锋 杨喜田 霍利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1-446,共6页
为了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在不同生长阶段近地表层的持水能力及其差异特征,该文通过选择豫南山区不同群落不同生长阶段的50个典型样地,对近地表层的地上草和枯落物的有关持水能力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地上草生物量呈随林龄的增大而... 为了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在不同生长阶段近地表层的持水能力及其差异特征,该文通过选择豫南山区不同群落不同生长阶段的50个典型样地,对近地表层的地上草和枯落物的有关持水能力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地上草生物量呈随林龄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与其持水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拦蓄能力变化趋势为:草丛>灌丛>针叶林(20 a)>针叶林(45 a)>针阔混交林(20 a)>针阔混交林(30 a)>阔叶林(10 a)>针阔混交林(50 a)>阔叶林(20 a)>阔叶林(30 a);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与现存量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最大持水量变化趋势为:灌丛>阔叶林(20 a)>阔叶林(30 a)>针阔混交林(30 a)>针阔混交林(20 a)>针阔混交林(50 a)>针叶林(20 a)>阔叶林(10 a)>针叶林(45 a)>草丛。该地区不同群落类型近地表层总持水能力变化趋势为:灌丛>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草丛,这说明应当加大对乔木林分林下植被的保护,以利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水能力 枯落物 近地表层 地上生物量 植被恢复
下载PDF
鲁中南山地生态修复区人工林植被枯落物层蓄水特征
6
作者 李延孝 李自峰 +2 位作者 王迎 张光灿 郑黎明 《山东林业科技》 2007年第3期6-8,18,共4页
在山东省莱芜市石质山地生态修复区,对5种人工林分枯落物层涵蓄水分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枯落物层的蓄水保水功能具有明显差别①5种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在95.0%~208.2%之间,以阔叶林明显高于针叶林。②不同林分... 在山东省莱芜市石质山地生态修复区,对5种人工林分枯落物层涵蓄水分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枯落物层的蓄水保水功能具有明显差别①5种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在95.0%~208.2%之间,以阔叶林明显高于针叶林。②不同林分枯落物蓄积量在8.8~19.6t/hm^2之间;针叶林枯落物蓄积量较大,因而持水量较高;5种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在1.8~2.6mm之间,针阔叶混交林依次高于针叶林、阔叶林。③不同林分枯落物层有效拦蓄水深在0.8~1.6mm之间,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大于阔叶林、针叶林(具体为刺槐×侧柏混交林〉刺槐单纯林〉麻栎单纯林〉赤松单纯林〉赤松×侧柏混交林)。④在石质山区生态修复的林业工程中,应尽量增加针阔叶混交林分或阔叶林分的培育、减少针叶林分,以提高人工林分枯落物层在防止土壤侵蚀和涵养水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石质山区 林分类型 枯落物层 涵养水源
下载PDF
小五台山典型林分枯落物持水恢复能力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杜晨曦 史常青 +5 位作者 杨建英 艾宪锋 冷流江 张业飞 楚紫辉 张一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6-243,共8页
枯落物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独特层次,截留吸持降水的能力称为枯落物持水能力。降水结束后枯落物暂持水分继续蒸发、下渗,用以调节大气及土壤中的水分以便于下次持水,因此枯落物水分蒸发、下渗的过程亦是其持水能力恢复的过程。以小五台... 枯落物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独特层次,截留吸持降水的能力称为枯落物持水能力。降水结束后枯落物暂持水分继续蒸发、下渗,用以调节大气及土壤中的水分以便于下次持水,因此枯落物水分蒸发、下渗的过程亦是其持水能力恢复的过程。以小五台山7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野外调查采样及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枯落物失水试验,对不同林分枯落物持水恢复能力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枯落物层持水能力及可持水量均随着时间逐渐恢复。失水试验进行到8 h时,所有林分未分解层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到80%以上,除桦树林外的其余林分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到60%以上。试验经过12 h后各层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趋势逐渐缓慢。(2)7种典型林分枯落物未分解、半分解层水分蒸发、下渗过程与持水过程的规律一致,前期蒸发、下渗量较大,后期随着可释放水量的减少而逐渐降低。经拟合蒸发、下渗量与时间符合对数函数关系,蒸发、下渗速率与时间符合幂函数关系。(3)小五台山典型林分枯落物调蓄水分效应总体表现为持水较快,持水后水分蒸发、下渗较慢的特征。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7种典型林分划分为3类调蓄水分功能群。未来在该地区或其他生境相似区域的水源林树种配置中将功能群纳入考虑依据,可以实现发挥枯落物最佳的生态水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水恢复能力恢复 枯落物 小五台山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坡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枯落物与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强 赵雨森 +1 位作者 辛颖 韩雪成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8-313,共6页
对大兴安岭经过1987年“5.6”大火重度火烧后恢复的4种林分类型的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分型林地枯落层和土壤层的持水量存在差异,枯落物现存量变化范围在8.65thm-2-37.84thm-2之间,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 对大兴安岭经过1987年“5.6”大火重度火烧后恢复的4种林分类型的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分型林地枯落层和土壤层的持水量存在差异,枯落物现存量变化范围在8.65thm-2-37.84thm-2之间,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白桦林〉山杨林,人工恢复下林地的枯落物持水量要好于天然恢复下林地的枯落物持水能力。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范围在51.46%~66.59%之间,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为白桦林665.9thm-2、兴安落叶松林597.5thm-2、山杨林559.5thm-2、樟子松林514.6thm-1。依据林地最大蓄水量来判定,4种林分类型林地水源涵养能力为兴安落叶松林(721.28thm。)〉白桦林(715.8thm。)〉山杨林(598.1thm。)〉樟子松林(573.35thm-2)。因此,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的林地持水能力要好于樟子松林和山杨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植被恢复 枯落物 土壤物理性质 持水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