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型冰川表碛与退缩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以阿扎冰川和米堆冰川为例
1
作者 叶鑫彤 胡扬 +2 位作者 刘巧 鲁旭阳 刘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08-5121,共14页
以藏东南阿扎冰川和米堆冰川为研究区,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和真菌ITS测序技术,研究了冰川表碛与退缩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化学性质影响.结果表明,两条冰川表碛与退缩区土壤中共发现细菌门38个,其中P... 以藏东南阿扎冰川和米堆冰川为研究区,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和真菌ITS测序技术,研究了冰川表碛与退缩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化学性质影响.结果表明,两条冰川表碛与退缩区土壤中共发现细菌门38个,其中Proteobacteria(40%)、Actinobacteriota(23%)、Bacteroidota(14%)为优势群,共发现真菌门7个,Basidiomycota(47%)和Ascomycota(45%)为优势群.阿扎和米堆冰川表碛中Patescibacteria、RCP2-54、Bacteroidota、Gemmatimonadota和Acidobacteriota的菌群丰度存在显著差异,米堆冰川表碛和退缩区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退缩区三个演替阶段之间的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适应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在表碛中丰度最高,而随着演替进程参与植物定殖或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群落丰度与多样性显著增加,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上升,NMDS模型也逐渐接近重叠,群落结构在植被演替后期逐渐趋于稳定,.除全钾外,养分含量在两条冰川表碛中均较低,随着植被演替土壤pH值逐渐降低而养分逐渐增加,演替后期显著高于前两阶段.表碛中的微生物群落与pH值和全钾显著正相关(P<0.05),而退缩区土壤中则与速效钾、硝酸盐氮、全磷、可溶性有机碳显著正相关(P<0.05),并以磷限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型冰川 表碛 退缩区 细菌 真菌 土壤化学性质
下载PDF
青藏高原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优势乔木氮磷化学计量及重吸收特征研究
2
作者 杨丹荔 罗辑 +1 位作者 秦世豪 汤素贤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为对象,研究各演替阶段优势乔木氮(N)、磷(P)化学计量及重吸收效率特征。结果表明:优势乔木鲜叶及凋落叶N、P浓度随演替下降,且鲜叶的N∶P在整个演替序列中总体小于14,表明该演替序列优势乔木的生长主要... 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为对象,研究各演替阶段优势乔木氮(N)、磷(P)化学计量及重吸收效率特征。结果表明:优势乔木鲜叶及凋落叶N、P浓度随演替下降,且鲜叶的N∶P在整个演替序列中总体小于14,表明该演替序列优势乔木的生长主要受N元素限制;优势乔木N、P的重吸收效率在演替中期最高,表明植物较高的生长速率会增加其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优势乔木N、P的重吸收效率与其生长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的N、P储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树木生长速率(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供给)共同调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模式;优势乔木N重吸收效率与其鲜叶N∶P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植物对N的重吸收过程对维持其体内N∶P的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原生演替过程中植被对养分的利用机制,可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比 养分重吸收 原生演替 冰川退缩区
下载PDF
植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随原生演替进程的变化规律——以贡嘎山冰川退缩区为例
3
作者 刘安心 阮光发 +6 位作者 蒋勇 石贤萌 莫雨轩 胡海霞 艾妍雨 方杰 宋亮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研究原生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的演变规律有助于解析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与构建机制。以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上7个演替阶段(S1~S7)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开展群落调查工作,结合α、β多样性两方面,分析其乔木层、... 研究原生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的演变规律有助于解析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与构建机制。以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上7个演替阶段(S1~S7)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开展群落调查工作,结合α、β多样性两方面,分析其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本次调查在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中记录到植物共41科66属100种,其中单(寡)种属居多,初步反映了本研究区植物物种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原生演替序列上,各层植物的优势种组成在不同演替阶段差异明显,出现明显的更替;(3)随着演替的进行,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多项α多样性指数均呈“单峰型”响应格局,演替初期上升,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4)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演替序列上的β多样性差异明显,物种周转在物种组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其中草本层的周转程度最高,为92.16%,而灌木层的周转程度最低,为58.01%;(5)冰川退缩区植物群落的主林层(乔木层)主要经历了先锋群落、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顶级针叶林4个演替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原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演替 植物多样性 物种周转 冰川退缩区
下载PDF
天山冰川退缩区土壤汞分布特征及累积
4
作者 彭诗雅 刘楠涛 +2 位作者 李鑫 王训 常顺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97-1406,共10页
本文以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退缩区为研究区域,通过^(210)Pbex、^(137)Cs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和侵蚀性堆积地貌判定退缩区的年代演替序列,并据此设置了系列采样点,对土壤进行分层采样,测定样品总汞浓度等指标,计算各年代退缩区的... 本文以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退缩区为研究区域,通过^(210)Pbex、^(137)Cs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和侵蚀性堆积地貌判定退缩区的年代演替序列,并据此设置了系列采样点,对土壤进行分层采样,测定样品总汞浓度等指标,计算各年代退缩区的汞累积速率,探究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退缩区土壤中汞的分布特征及其累积过程.结果表明:冰川退缩区土壤汞含量和汞储量随着退缩时间增长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各层土壤汞的平均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0~5cm[(13.28±6.60)μg/kg]>5~10cm[(11.47±7.34)μg/kg]>10~15cm[(10.19±6.57)μg/kg]>基岩[(0.23±0.09)μg/kg];冰川退缩区植被生长促进了土壤汞的富集,退缩区内土壤汞浓度与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且由于植被生物量很小,退缩区土壤中汞的累积速率也较低(0.09~33.43μg/(m^(2)·a),平均值为16.92μg/(m^(2)·a));近250a来(1777年以来),天山一号冰川退缩区土壤汞累积速率呈加速增加趋势,由1777年的0.09μg/(m^(2)·a)增加至2017年的33.43μg/(m^(2)·a),这意味着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汞含量及沉积量在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冰川退缩区 土壤汞分布 大气Hg^(0)沉降 汞累积速率
下载PDF
城际列车过站对屏蔽门风压荷载影响规律研究
5
作者 赵长久 彭斌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144,共8页
城际铁路列车高速过站引起的风压对屏蔽门施加了较大荷载,为确保屏蔽门安全使用,实现合理设计与建造目标,需探索屏蔽门上风压荷载的分布规律与作用机制。使用Fluent软件,选用RNG k-ε湍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采用二... 城际铁路列车高速过站引起的风压对屏蔽门施加了较大荷载,为确保屏蔽门安全使用,实现合理设计与建造目标,需探索屏蔽门上风压荷载的分布规律与作用机制。使用Fluent软件,选用RNG k-ε湍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采用二阶迎风格式和中心差分格式分别求解对流和扩散通量,开展城际铁路列车过站对屏蔽门风压荷载影响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列车高速过站时,封闭区域净空面积的增加使被压缩的空气能够更快消散,从而减小屏蔽门的风压荷载,使屏蔽门所受风压荷载的各项极值减小;列车到达屏蔽门前,屏蔽门距站台边缘退避距离的小幅变化对屏蔽门风压荷载极值的影响不明显;列车到达屏蔽门后,封闭区域内的气流变化和分布更加剧烈和复杂,净空面积的增加,使屏蔽门风压荷载受到屏蔽门退避距离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列车过站速度的提高,将使屏蔽门所受风压荷载极值增加;列车过站过程中,屏蔽门各点荷载极值沿列车行进的方向总体减弱,但在列车过站速度提高时,屏蔽门在沿列车行进方向的末端附近,荷载最小值(吸力)有增加趋势,且速度越快,该现象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铁路 地下车站 封闭式屏蔽门 风压荷载 净空面积 距站台边缘退距 列车过站速度
下载PDF
Mapping of moraine dammed glacial lakes and assessment of their areal change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Himalayas using satellite data 被引量:3
6
作者 Sazeda BEGAM Dhrubajyoti SE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77-94,共18页
The relatively rapid recession of glaciers in the Himalayas and formation of moraine dammed glacial lakes(MDGLs) in the recent past have increased the risk of glacier lake outburst floods(GLOF) in the countries of Nep... The relatively rapid recession of glaciers in the Himalayas and formation of moraine dammed glacial lakes(MDGLs) in the recent past have increased the risk of glacier lake outburst floods(GLOF) in the countries of Nepal and Bhutan and in the mountainous territory of Sikkim in India. As a produ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such a risk has not only raised the level of threats to the habit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of the region, but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worsening of the balance of the unique ecosystem that exists in this domain that sustains several of the highest mountain peaks of the worl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esent an up to date mapping of the MDGL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Himalayan regions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with an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ir surface area variations with time from 1990 through 2015, disaggregated over six episodes. The study also includes the evaluation for susceptibility of MDGLs to GLOF with the least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LCDA). Forty two major MDGLs, each having a lake surface area greater than 0.2 km2, that were identified in the Himalayan ranges of Nepal, Bhutan, and Sikkim, have been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heir surface area expansion rates in space and time. The lak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located within the elevation range of 3800 m and6800 m above mean sea level(a msl). With a total surface area of 37.9 km2, these MDGLs as a whole were observed to have expanded by an astonishing 43.6% in area over the 25 year period of this study. A factor is introduced to numerically sort the lakes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ve yearly expansion rates, based on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surface area extents from satellite imageries. Verification of predicted GLOF events in the past using this factor with the limited field data as reported in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the present analysis may be considered a sufficiently reliable and rapid technique for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bursting susceptibility of the MDGLs. The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as of now, there are eight MDGLs in the region which appear to be in highly vulnerable states and have high chances in causing potential GLOF events anytime in the recent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retreat LAKES MAPPING MORAINE dammed GLACIAL lake(MDGL) Surface area change of LAKES Landsat imagery data Least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LCDA)
下载PDF
基于碳氮化学计量探究植被格局变化对土壤汞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路寒 王训 王定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93-3001,共9页
以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有机土壤中汞、碳、氮的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关系,探讨了植被格局变化对土壤汞积累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土壤形成前期(10年尺度内),不同林分均因凋落物快速降解导致碳、... 以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有机土壤中汞、碳、氮的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关系,探讨了植被格局变化对土壤汞积累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土壤形成前期(10年尺度内),不同林分均因凋落物快速降解导致碳、氮含量显著降低与汞的络合位点增加,致使土壤中汞呈现强烈的富集效应;有机质后续的慢速降解矿化过程(10年至百年尺度)中,植被类型的影响作用明显,不同林分下有机土壤中汞的积累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针叶林有机层土壤汞浓度(277.54±117.19)ng/g大于演替前期阔叶林(204.23±14.38)ng/g的值.在有机质慢速矿化阶段中,阔叶林土壤汞随深度递减,而针叶林土壤汞基本保持恒定,这与针叶凋落物中氮含量(2.11%±0.20%)较阔叶(2.64%±0.10%)低,使得其针叶凋落物降解矿化速率变慢有关.此外,阔叶林分有机土壤中Hg/C随C/N增加而显著降低,但由于针叶林不同的凋落物输入特征和汞积累模式,其Hg/C与C/N不再呈现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退缩区 植被类型 碳氮 化学计量比 汞积累过程
下载PDF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土壤主要矿质元素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丹荔 罗辑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5,共9页
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序列为载体,研究近120年土壤发育过程中主要矿质元素在土壤各层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土壤的发育,表层土壤中P、K、Ca、Mg、Cu、Fe、Mn、Na、Ni、Zn等10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 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序列为载体,研究近120年土壤发育过程中主要矿质元素在土壤各层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土壤的发育,表层土壤中P、K、Ca、Mg、Cu、Fe、Mn、Na、Ni、Zn等10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土壤C层中的分布较为均匀;(2)除K、Cu、Fe、Mn、Na、Ni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以外,其余土层的含量均高于全国平均值;(3)主成分分析显示,表层土壤中K、Ca、Mg、Fe、Cu、Na、Ni含量为主因子1,这主要与其来源为矿物风化有关,而P和Zn含量为主因子2,说明除受矿物风化的影响外,在较大程度上还受凋落物分解以及外源性输入的影响;(4)除P、Cu和Zn在表层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富集以外,K、Na、Ca、Mg、Mn、Ni、Fe随土壤发育均未表现出富集特征;(5)土壤pH是影响矿质元素在土壤中迁移的重要化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质元素 土壤发育 迁移特征 冰川退缩区
下载PDF
陕西榆林柳树峁剖面L_(3)与S_(3)层位粒度端元特征与古环境研究
9
作者 杨宇哲 岳大鹏 +3 位作者 赵景波 刘蓉 刘怡婷 赵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80-1690,共11页
本文选取榆林市横山区柳树峁剖面,对其第3层黄土(L_(3))、第3层古土壤(S_(3))层位粒度数据进行分布特征分析和参数化端元分析,以此探讨沉积动力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柳树峁剖面L_(3)、S_(3)层位粒度组成以粗粉砂(42.65%)和... 本文选取榆林市横山区柳树峁剖面,对其第3层黄土(L_(3))、第3层古土壤(S_(3))层位粒度数据进行分布特征分析和参数化端元分析,以此探讨沉积动力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柳树峁剖面L_(3)、S_(3)层位粒度组成以粗粉砂(42.65%)和极细砂(32.40%)为主,中值粒径为47.11μm。剖面L_(3)、S_(3)层粒度数据可分为4个端元:EM1组分(众数粒径7.42μm)为大气中长期存在的、经过远距离携带搬运的细粒组分,EM2(众数粒径43.66μm)和EM3(众数粒径76.43μm)组分是由冬季风或沙尘暴所携带的近源组分,EM4(众数粒径161.20μm)组分为风成沙,物源来自于北部的毛乌素沙地,该组分含量变化可作为指示强冬季风或强沙暴的替代性指标。柳树峁剖面记录了L_(3)黄土沉积时期存在1个极冷期、2个冷期和1个较暖期,S_(3)古土壤发育时期存在2个暖期和1个冷期。同时,剖面也记录了L_(3)、S_(3)层位沉积发育时期毛乌素沙地的两次扩张事件和两次收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 气候变化 沙进沙退 榆林地区
下载PDF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植被生物量动态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杨丹丹 罗辑 +1 位作者 佘佳 唐荣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43-1850,共8页
基于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后形成的125 a的原生演替序列上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了7个典型样地(S0~S6),分别代表冰川退缩后第0、17、35、49、56、85和125年后的演替群落,探讨了不同演替阶段生态系统各组... 基于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后形成的125 a的原生演替序列上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了7个典型样地(S0~S6),分别代表冰川退缩后第0、17、35、49、56、85和125年后的演替群落,探讨了不同演替阶段生态系统各组分生物量变化规律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群落生物量与演替阶段和乔木层优势种的组成密切相关。乔木层生物量与活植物体总生物量均随演替的进行呈显著的指数增长的趋势,分别从10.195 Mg·hm^(-2)增至366.122Mg·hm^(-2),从9.162 Mg·hm^(-2)增至332.461 Mg·hm^(-2);不同演替阶段乔木层生物量在各个层次分配中占绝对优势(>89.871%),其他各层所占比例较小,总趋势为:灌木层>地被层>草本层,林下各层生物量分配受到群落环境影响较大。粗木质物残体量和年叶凋落物量也随着演替的进行不断积累,其中粗木质物残体量在针阔混交林阶段(S5)达到最高,年叶凋落物量则随演替的进行呈显著的指数增加的趋势。演替前60年(S0~S4),柳树(Salix rehderan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冬瓜杨(Populus purdomii)等落叶阔叶树种对乔木层生物量贡献最大,演替后60年(S5~S6),乔木层生物量则主要来自冷杉(Abies fabri)和云杉(Picea brachytyla)等针叶树种(>93.070%);乔木层生物量的器官分配以树干所占比例最高,为56.388%~72.658%,枝和根的比例次之,叶所占比例则最小。经过了125 a的演替,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生态系统植被生物量已达到成熟林水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植被演替发展至顶级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螺沟 冰川退缩区 原生演替 生物量
下载PDF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序列矿物组成变化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子江 邴海健 +5 位作者 周俊 吴艳宏 孙宏洋 罗辑 孙守琴 王吉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7-516,共10页
阐明土壤中矿物随时间变化的机制是理解矿物风化和土壤发育的基础。利用X射线衍射法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矿物组成随成土作用时间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冰川退缩区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同质性较高,以硅酸盐矿物为主(约90... 阐明土壤中矿物随时间变化的机制是理解矿物风化和土壤发育的基础。利用X射线衍射法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矿物组成随成土作用时间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冰川退缩区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同质性较高,以硅酸盐矿物为主(约90%),包括:斜长石(28.5%)、石英(24.5%)、黑云母、钾长石、普通辉石、角闪石、绿泥石、蛭石;并有少量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8%)、白云石(<2.3%);以及磷酸盐矿物磷灰石(<2.1%)。退缩区土壤的矿物组成总体呈新发育土壤特征,随着成土年龄的增加,方解石逐渐被风化成为草酸钙石,角闪石、黑云母、磷灰石和绿泥石含量逐渐降低,长英质矿物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成土作用中矿物组成的变化受植被原生演替和土壤p H的影响,快速发育的植被导致土壤p H迅速降低,风化程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矿物 早期风化过程 土壤序列 冰川退缩区 X射线衍射分析
下载PDF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清清 邴海健 +4 位作者 吴艳宏 王吉鹏 周俊 孙宏洋 祝贺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8-708,共11页
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元素的赋存特征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按照土壤年龄设置了6个采样点(0,30,40,52,80和120年),调查了18种元素在O层(有机层)、A层(矿物质层)和C层(母质层)的分布特征,并分... 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元素的赋存特征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按照土壤年龄设置了6个采样点(0,30,40,52,80和120年),调查了18种元素在O层(有机层)、A层(矿物质层)和C层(母质层)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海螺沟冰川退缩区C层土壤中所有元素的浓度变化不大,反映了母岩基质相对单一;在表层土壤(O层和A层)中,Al、Ba、Ca、Cr、Cu、Fe、K、Mg、Mn、Na、Ni、Sr、Ti、V发生明显亏损,P和Zn次之,而Cd和Pb存在明显富集。随土壤发育和植被演替,大多数元素的亏损程度增加,特别在针叶林阶段明显高于植被演替前期。土壤风化、植物吸收和径流损失对大多数元素的亏损具有重要影响,而Cd和Pb的高度富集主要归因于大气沉降和植物的归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土壤发育 元素分布特征 冰川退缩区 贡嘎山
下载PDF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4种常见树种的异速生长方程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亭 商宏莉 +4 位作者 罗辑 孙守琴 何咏梅 李安迪 张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2-928,共7页
【目的】异速生长方程是构建林木生物量最简单常用的方法,本研究旨在为川西亚高山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估测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同时为异速生长模型优化以及植被原生演替过程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本文基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 【目的】异速生长方程是构建林木生物量最简单常用的方法,本研究旨在为川西亚高山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估测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同时为异速生长模型优化以及植被原生演替过程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本文基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中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实测数据,通过模型将树木的总生物量及不同组分(如枝、叶、树干、根等)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等易测指标联系起来,建立了各树种总生物量及各组分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结果】引入树高(H)的二元模型拟合效果要优于一元模型,同一模型对地上和树干生物量估计精度要优于枝叶和地下生物量的估计。【结论】以D^2H为自变量的方程对树干和地上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更好,而以D^3/H为自变量的方程更适合枝叶和根的生物量拟合。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野外测量的难度,可以采用一元模型W=aD^b。本次构建的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对于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估算以及植被演替过程中生物量的动态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退缩区 异速生长模型 生物量 一元模型 二元模型
下载PDF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碳贮量与分配格局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咏梅 李伟 +1 位作者 杨丹荔 罗辑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91,共8页
在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的植被演替序列典型地段依次设置8块样地,通过调查生物量,测定含碳率,计算碳贮量,分析演替过程不同阶段各个碳库变化过程,探索原生演替序列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原生演替序列8个样地的碳贮量分别为4.36、51... 在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的植被演替序列典型地段依次设置8块样地,通过调查生物量,测定含碳率,计算碳贮量,分析演替过程不同阶段各个碳库变化过程,探索原生演替序列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原生演替序列8个样地的碳贮量分别为4.36、51.29、122.08、145.86、169.08、226.55、321.02、346.10 t/hm^2,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碳贮量在整个演替序列上所占比例均超过85%。土壤所占比例随演替进行持续增加,由S1的21.20%增加到S8的41.86%;乔木所占比例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由S1的66.37%下降到S8的52.16%;其余各层在各个阶段所占比例较小。通过对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演替序列各个阶段植被含碳率和碳贮量的测定,构建了原生演替不同阶段的碳分配和碳贮量格局,对研究原生演替过程中的碳循环以及植被恢复都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螺沟 冰川退缩区 原生演替 含碳率 碳贮量
下载PDF
工作面回撤期间煤自燃高温区域演化规律模拟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志金 翟小伟 +3 位作者 马灵军 董伟 景巨栋 马腾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8-632,共5页
为掌握综放工作面停采回撤期间由于煤氧化升温而产生的温度异常区域的动态演化规律,进而科学地指导防灭火措施的高效应用。以典型工作面为背景,基于煤自燃过程的耦合原理与实验得出的数据参数,利用COMSOL软件对采空区遗煤的氧化升温过... 为掌握综放工作面停采回撤期间由于煤氧化升温而产生的温度异常区域的动态演化规律,进而科学地指导防灭火措施的高效应用。以典型工作面为背景,基于煤自燃过程的耦合原理与实验得出的数据参数,利用COMSOL软件对采空区遗煤的氧化升温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回撤时期,在漏风较为稳定的条件下,煤体持续氧化升温采空区内的高温区域会逐渐形成于靠近漏风源的进、回风两侧距工作面3-10 m范围内,并随着时间推移,温度呈非线性升高的特征。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燃烧则会在进风一侧距工作面3-5 m区域内率先发生。通过现场实践,利用模拟得出规律成功地指导了现场工作面的回撤,证明了模拟结果能够正确地反应采空区温度分布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原理 数值模拟 采空区 燃烧 回撤
下载PDF
典型冰川退缩区铅的来源、累积及历史沉降——以青藏高原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霈嘉 王训 王定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704-3713,共10页
为探究青藏高原东部陆地生态系统中铅的来源、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来大气铅的沉降状况,以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对象,利用冰川退缩区样地年龄可确定的优势,对160年来完整的植被演替序列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 为探究青藏高原东部陆地生态系统中铅的来源、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来大气铅的沉降状况,以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对象,利用冰川退缩区样地年龄可确定的优势,对160年来完整的植被演替序列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的铅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明确了铅在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含量和储量变化格局,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解析了土壤铅的潜在来源,评估了历史沉降铅的累积速率.结果表明,森林有机土壤是大气铅的重要汇集区域.大气沉降的铅主要累积于O层中,而C层土壤铅含量相对较低;植物地上部以树枝和树皮铅含量最高,树干铅含量最低.植被序列中不同树种的铅储量变化趋势和植被演替趋势成正相关.在植被生长期,铅储量因生物量增加而不断升高,而随着演替过程中植被的死亡而降低.整个演替系统铅的储量随冰川退缩时间显著增加,至1936年样地的云冷杉顶极群落达到最大值.PCA源解析表明有机土壤中57%左右的铅来自于人为来源铅的大气沉降过程,即外源污染的大气沉降是贡嘎山中铅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地区(印度、孟加拉国等)是主要的污染潜在源区.在百年尺度上,大气来源沉降铅在冰川退缩区的平均累积速率为(8.87±3.55)mg/(m^(2)·a).此研究为探究铅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来源、分配及累积,理解未来全球变化对铅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影响提供了经典范例与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退缩区 铅来源 累积过程 历史沉降
下载PDF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中铬的分布、累积与来源
17
作者 杨闻强 曾熙雯 +5 位作者 吕展 刘楠涛 陈霈嘉 王训 申鸿 王定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229-5238,共10页
以青藏高原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研究对象,借助其长达160a的植被演替序列,探讨Cr的时空分布和累积循环特征,并解析其潜在来源.结果表明,退缩区C层土壤Cr含量为(155.17±32.68)mg/kg,显著高于O层(48.23±10.21)mg/kg(P<0.05).... 以青藏高原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研究对象,借助其长达160a的植被演替序列,探讨Cr的时空分布和累积循环特征,并解析其潜在来源.结果表明,退缩区C层土壤Cr含量为(155.17±32.68)mg/kg,显著高于O层(48.23±10.21)mg/kg(P<0.05).随着植被的演替,O层土壤Cr含量随淋溶作用的增强而逐渐降低.在植被系统中,各演替阶段优势种对Cr均无显著富集特征(ω<1).此外,土壤是冰川退缩区生态系统的主要Cr库(2269.90±234.57)mg/m^(2),而各样地O层土壤Cr储量约为植被的9~20倍.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植被的“归还作用”减弱,导致Oi、Oe层土壤Cr储量逐渐减小而Oa层和植物Cr储量逐渐增大.研究发现,“高循环强度-低吸收利用”为冰川退缩区生态系统中Cr的主要循环策略.根据主成分解析结果,贡嘎山土壤Cr以母质土壤风化来源为主(68.89%),而大气沉降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退缩区 时空分布 循环特征 源解析
下载PDF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原生演替年限的冬瓜杨凋落物及根部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18
作者 唐李丽 张宗锦 +3 位作者 闫芳芳 潘兴兵 冯文龙 辜运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2期52-55,59,共5页
通过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原生演替年限的冬瓜杨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冬瓜杨凋落物及其根部的C、N、P含量和化学计量变化特征,探究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演替年限的冬瓜杨C、N、P含量及其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 通过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原生演替年限的冬瓜杨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冬瓜杨凋落物及其根部的C、N、P含量和化学计量变化特征,探究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演替年限的冬瓜杨C、N、P含量及其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冬瓜杨C含量的变化趋势整体上升,N含量变化不规律但总体呈上升趋势,P含量则随着演替年限上升而下降;凋落物C∶N值是7.83~75.90,根部C∶N值是29.85~264.76;凋落物C∶P值是17.30~403.53,根部C∶P值为41.40~598.01;凋落物N∶P值为2.27~6.53,根部N∶P值为1.41~3.33。综上,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过程中冬瓜杨凋落物和根部化学计量学变化明显,其值总体呈增高趋势,N素是该区域植被生长的一个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退缩区 冬瓜杨 C、N、P 含量 化学计量 变化特征
下载PDF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生态系统中铅累积的历史记录
19
作者 杨丹荔 罗辑 +1 位作者 贾龙玉 陈云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93-2402,共10页
为探究铅在中低纬高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污染记录,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完整且连续的原生演替序列为载体,通过调查植被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厚度,测定铅在植被和土壤中的含量,系统地研究1890—2017年来... 为探究铅在中低纬高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污染记录,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完整且连续的原生演替序列为载体,通过调查植被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厚度,测定铅在植被和土壤中的含量,系统地研究1890—2017年来铅在该原生演替序列生态系统中的贮量变化及分配格局并反演该时期铅的污染历史。结果表明:(1)各冰川退缩时期土壤中铅的含量高于背景值并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且表层土壤的富集系数表明土壤O层中铅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外源性因素的影响而非成土母质;(2)各优势乔木不同部位铅的含量均表现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且地上部分的运移能力较低,而地下部分的富集程度均高于地上部分,使得根系所吸收的铅可能大部分被存留在根系组织中,导致细根中铅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在林下植被中,地被层(苔藓)的铅含量明显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具有较强的铅富集能力;(4)乔木层生物量在植被中占比最高,使其成为活体植被中最大的铅贮存单元,但地被层(苔藓)的生物量对总生物量贡献不足5%,其对植被铅的积累贡献最大可达36%,这对高山高寒地区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潜在的铅污染;(5)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生态系统铅的贮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从64.64 kg·hm^(-2)增长到227.16 kg·hm^(-2),且土壤是生态系统铅的主要贮存单元;(6)生态系统铅的积累速率在1958—1970年和1980—2000年较快,并与贡嘎山东坡树轮中铅含量的变化相对应,说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生态系统铅的积累过程能反演近百年来铅的污染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演替 生态系统 重金属铅 积累过程 污染历史记录 冰川退缩区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回撤三角区掩护支架组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宫成 《煤矿机械》 2022年第3期134-135,共2页
针对综采工作面回撤三角区支护方式、支护设备,通过对三角区液压支架架型及围岩适应性研究,确定掩护支架组的结构形式。为了满足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回撤端头顶板机械化支护及回撤作业工艺要求,对三角区支架组与其他设备空间位置配套合... 针对综采工作面回撤三角区支护方式、支护设备,通过对三角区液压支架架型及围岩适应性研究,确定掩护支架组的结构形式。为了满足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回撤端头顶板机械化支护及回撤作业工艺要求,对三角区支架组与其他设备空间位置配套合理性、三角区支架组结构参数及结构布置等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了回撤三角区掩护支架组,代替传统的井字形木垛和原木点柱联合支护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回撤三角区 支护 液压支架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