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retaceous Songliao Basin:Volcanogenic Succession,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Tectonic Evolution,NE China 被引量:41
1
作者 WANG Pujun XIE Xiao'an +3 位作者 Mattem FRANK REN Yanguang ZHU Defeng SUN Xiaom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02-1011,共10页
The Songliao basin (SB) is a superposed basin with two different kinds of basin fills. The lower one is characterized by a fault-bounded volcanogenic succession comprising of intercalated volcanic, pyrodastic and ep... The Songliao basin (SB) is a superposed basin with two different kinds of basin fills. The lower one is characterized by a fault-bounded volcanogenic succession comprising of intercalated volcanic, pyrodastic and epiclastic rocks. The volcanic rocks, dating from 110 Ma to 130 Ma, are of geochemically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type. Fast northward migration of the SB block occurred during the major episodes of the volcanism inferred from their paleomagnetic information. The upper one of the basin fill is dominated by non-marine sag-style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silicidastics and minor carbonates. The basin center shifted westwards from the early to late Cretaceous revealed by the GGT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suggesting dynamic change in the basin evolution. Thus, a superposed basin model is proposed. Evolution of the SB involves three periods including (1) Alptian and pre- Aptian: a retroarc basin and range system of Andes type related to Mongolia-Okhotsk collisional belt (MOCB); (2) Albian to Companian: a sag-like strike-slip basin under transtension related to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Eurasian plate; (3) since Maastrichtian: a tectonic inverse basin under compression related to normal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under the Eurasian plate, characterized by overthrust, westward migration of the depocenter and eastward uplifting of the basin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taceous superposed Songliao basin volcanic rocks sedimentary sequence tectonicevolution Mongolia-Okhotsk collisional belt Pacific and Eurasian plates retroarc strike-slip tectonicinverse basins
下载PDF
右江盆地层序充填动力学初探 被引量:35
2
作者 陈洪德 覃建雄 +2 位作者 田景春 彭军 侯中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5-171,共7页
在盆地分析及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基础上 ,采用层序 -盆地 -地球系统的动态成因分析方法 ,对右江盆地进行了初步的层序充填动力学研究。首次识别出 5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及相应的沉积层序 ,讨论了层序界面与地质事件、层序级别与盆地类型等的... 在盆地分析及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基础上 ,采用层序 -盆地 -地球系统的动态成因分析方法 ,对右江盆地进行了初步的层序充填动力学研究。首次识别出 5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及相应的沉积层序 ,讨论了层序界面与地质事件、层序级别与盆地类型等的关系 ,进而建立了右江盆地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裂谷盆地层序发育明显受同沉积断裂及基底沉降控制的分析 ,建立了层序成因与盆地构造活动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层序充填动力学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右江盆地层序充填过程包括陆内裂陷、陆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前陆造山四个阶段 ,经历了海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弧后盆地 层序充填动力学 右江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东部中生代沉积的地震反射特征 被引量:38
3
作者 姚伯初 曾维军 +1 位作者 陈艺中 张锡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1-90,共10页
本文介绍了中美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进行的双船地震(合成排列剖面)工作,讨论了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特征。在今日陆架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表现杂乱、低振幅和不连续特性,而在今日上陆坡新生代沉积... 本文介绍了中美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进行的双船地震(合成排列剖面)工作,讨论了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特征。在今日陆架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表现杂乱、低振幅和不连续特性,而在今日上陆坡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呈现连续、较强振幅和可长距离对比的特征。根据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我们指出燕山运动时间广东大陆边缘的构造格架:今日东沙群岛—彭湖列岛—带为火山弧,今日陆架区及广东大陆为弧后区,而今日陆坡区则为弧前区。故今日陆架下的中生代沉积为弧背盆地之沉积,表现为陆相沉积;今日陆坡下的中生代沉积为前弧盆地之沉积,表现为海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缘 中生代 沉积 地震反射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冠民 钟建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7-303,共7页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东端,横跨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三叠纪—侏罗纪期间,其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大陆初始裂谷(T)、原洋裂谷(J_1)、残余弧后盆地(J_2—J_3)阶段。初始裂谷阶段的拉张是呈南断北超的...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东端,横跨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三叠纪—侏罗纪期间,其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大陆初始裂谷(T)、原洋裂谷(J_1)、残余弧后盆地(J_2—J_3)阶段。初始裂谷阶段的拉张是呈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由东向西进行的,逐渐形成地堑式原洋裂谷盆地。中晚侏罗世,南部新特提斯洋壳开始北向俯冲,产生的区域挤压应力使原洋裂谷逐渐封闭,裂谷盆地的小洋壳表现出以南向俯冲为主的双向式俯冲,同时伴生区域热沉降,盆地具残余弧后盆地的性质。该阶段,羌南地区发育碳酸盐岩为主的稳定陆缘沉积,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北部则形成广泛南超的近源碎屑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 构造沉积 裂谷 残余弧后盆地 西藏
下载PDF
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弧后前陆盆地——基于沉积填充与大地构造的证据 被引量:6
5
作者 肖安成 余龙 +5 位作者 熊光耀 张军勇 张永庶 吴磊 赵海峰 覃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85-2400,共16页
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建立了盆地形成过程中沉积充填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联。依据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接触关系及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盆地具有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属性;综合分析年代学、... 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建立了盆地形成过程中沉积充填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联。依据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接触关系及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盆地具有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属性;综合分析年代学、沉积物性和盆地内部填充单元的差异划分出与柴达木岛弧带和祁连山南部弧后前陆盆地相关的区域大地构造单元。认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中期,南部遭受俯冲作用持续向北挤压推覆导致盆地挠曲沉降;中三叠世中期-晚三叠世中期发生弧(东昆仑-柴北缘)-陆(巴颜喀拉地块)碰撞,祁连山南部盆地挠曲沉降增大,其间形成区域性断裂和不整合等盆地记录的地质事件;晚三叠世晚期祁连山南部盆地发生过补偿陆相填充,弧后前陆盆地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祁连 三叠纪盆地 沉积填充 盆地构造属性 弧后前陆盆地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地区早二叠世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弧后碰撞前陆盆地地震记录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传恒 刘典波 +1 位作者 张传林 王自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5-266,共12页
早二叠世下岌岌槽子群发育于博格达弧后碰撞前陆盆地缓坡带,为一套长石含量较高的陆源碎屑岩。古流向、沉积相带分布研究表明,当时的古坡向向南。岌岌槽子群中首次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链环层理、水塑性褶皱、液化沙脉、沙侵... 早二叠世下岌岌槽子群发育于博格达弧后碰撞前陆盆地缓坡带,为一套长石含量较高的陆源碎屑岩。古流向、沉积相带分布研究表明,当时的古坡向向南。岌岌槽子群中首次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链环层理、水塑性褶皱、液化沙脉、沙侵蘑菇、碟状泄水构造、球枕构造、流化砾岩、底辟流化砾岩坨、滑混层、同沉积断层等,均是与地震驱动相适配的变形构造。这些变形构造常沿限定的岩层发育,上、下均为未变形的岩层,显示事件变形特征。大量滑混层褶皱枢纽和球枕构造轴面实测结果显示,它们既没有优势方位,其位态也与古坡向无关,进一步证实最有可能的驱动机制是地震。由于古地震活动直接与东天山造山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时、空发育特征能够成为认识天山造山过程和相关盆地发育的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博格达山 早二叠世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古地震 弧后碰撞前陆盆地
下载PDF
藏北改则—班戈地区下白垩统多巴组的高频旋回沉积特征与盆地性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冠民 钟建华 +1 位作者 王建平 陈清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6-355,共10页
西藏北部改则—班戈地区的下白垩统多巴组中所发育的Ⅴ级旋回表现出 3种垂向沉积序列 :潮坪相碎屑岩沉积序列 (Ⅰ )、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 (Ⅲ )和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混合沉积序列 (Ⅱ )。其中序列Ⅰ 1和Ⅲ是正常的沉积水体向上变... 西藏北部改则—班戈地区的下白垩统多巴组中所发育的Ⅴ级旋回表现出 3种垂向沉积序列 :潮坪相碎屑岩沉积序列 (Ⅰ )、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 (Ⅲ )和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混合沉积序列 (Ⅱ )。其中序列Ⅰ 1和Ⅲ是正常的沉积水体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 ,而序列Ⅱ具有明显的陆源碎屑先进积后退积的特征 ,可进一步分成 3个亚类 :Ⅱ 1、Ⅱ 2和Ⅱ 3。横向上从南部物源区向北呈Ⅰ→Ⅱ 1→Ⅱ 2→Ⅱ 3→Ⅲ的变化过程。结合盆地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 ,本文提出多巴组高频旋回的形成与弧背盆地南部冲断带的冲断作用相对应。冲断作用期 ,物源区粗碎屑物质大量进积 ,大于盆地基底沉降速率 ,沉积水体逐渐变浅 ;冲断间歇期 ,物源区碎屑物质的供应迅速减少 ,基底沉降速率逐渐大于碎屑物质的进积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旋回沉积 下白垩统 沉积序列 藏北地区
下载PDF
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树青 黄海平 +1 位作者 林畅松 李存贵 《海洋石油》 CAS 2006年第4期13-17,共5页
环太平洋地区是主要的活动大陆边缘发育地,发育许多与活动大陆边缘有关的盆地。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弧前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日本海型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弧前盆地、陆架盆地和弧后盆地,转换断层大陆边缘主要发育走滑盆地。通过从盆... 环太平洋地区是主要的活动大陆边缘发育地,发育许多与活动大陆边缘有关的盆地。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弧前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日本海型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弧前盆地、陆架盆地和弧后盆地,转换断层大陆边缘主要发育走滑盆地。通过从盆地的形成模式、构造演化、沉积特征方面分析各类盆地的特征,并进一步从生烃条件和储集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各种盆地的油藏形成条件,认为转换断层边缘盆地、陆架边缘盆地、弧后盆地成藏条件较好,可以形成大型的油气藏;而弧前盆地成藏条件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平洋 活动大陆边缘 弧前盆地 陆架边缘盆地 弧后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 转换断层边缘盆地 油气成藏条件
下载PDF
南美西部典型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及石油地质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文琴 张雄华 +3 位作者 梁宇 张扬 玉苏甫 黄海香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1年第3期27-32,6,共7页
南美西部主体为安第斯造山带,该造山带东侧亚安第斯地区由南至北分布有大量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各盆地演化历史及大地构造背景不同,其源岩、储集岩、盖层及圈闭条件也不尽相同,进而影响其油气潜力。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在该区的基础地... 南美西部主体为安第斯造山带,该造山带东侧亚安第斯地区由南至北分布有大量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各盆地演化历史及大地构造背景不同,其源岩、储集岩、盖层及圈闭条件也不尽相同,进而影响其油气潜力。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在该区的基础地质及油气地质研究成果,总结该区大地构造分区及盆地演化,比较各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油气潜力,进而明确勘探方向,为我国在该区的油气战略选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安第斯带 弧后前陆盆地 构造演化 油藏特征
下载PDF
叠加于弧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之上的另一类沉降--动力沉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少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8-185,共8页
弧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包括逆冲负载沉降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叠加于挠曲沉降之上还存在另一类沉降,即动力沉降。动力沉降是动力地形的一种,即动力地形低。动力地形一般认为具有两种成因,一种为与超大陆集聚和分散有关的动力地形,另一... 弧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包括逆冲负载沉降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叠加于挠曲沉降之上还存在另一类沉降,即动力沉降。动力沉降是动力地形的一种,即动力地形低。动力地形一般认为具有两种成因,一种为与超大陆集聚和分散有关的动力地形,另一种为与大洋板片俯冲有关的动力地形。由大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动力沉降往往分布于弧后前陆盆地区,其幅度、波长与板块俯冲角度、俯冲速率、俯冲板块在地幔中通过的位置和俯冲岩石圈的热年代密切相关。将通过弧后前陆盆地沉积地层的去压实得到的总沉降减去盆地模拟获得的逆冲带负载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可以得到剩余沉降,即动力沉降。从地层资料中定量分离出动力沉降为改进和限制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由洋壳俯冲导致的地幔-粘性流动构造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后前陆盆地 挠曲沉降 动力地形 动力沉降 地幔-粘性流动构造模型
下载PDF
华南东部震旦—志留纪大地构造属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福祥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0年第1期39-42,共4页
根据长乐 -南澳变质杂岩的原岩恢复、同位素年龄和古生物资料 ,提出华南东部震旦—志留纪的大地构造属性是由大陆边缘弧和弧背盆地构成的华南造山带。认为华南大陆边缘弧和弧背盆地是在太古—元古宙大陆壳上形成的 ;
关键词 大地构造属性 大陆边缘弧 弧背盆地 震旦-志留纪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弧后盆地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勇民 罗建宁 《四川地质学报》 1999年第1期6-11,共6页
在简述弧后盆地成因及其层序地层研究现状之后,通过国内外比较典型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活动边缘层序地层特征,并认为在弧后盆地开展露头层序地层工作是可行的。
关键词 弧后盆地 活动边缘 露头层序 层序地层
下载PDF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的再认识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福祥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99-103,共5页
阐述了华南东部震旦-志留纪大地构造属性是大陆边缘弧(优地槽型建造)和弧背盆地(冒地槽型建造)造山带;中国南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是陆上三向造山带,南华造山带;指出把华南地台盖层褶皱、“松潘甘孜褶皱系”、“三江褶皱系”... 阐述了华南东部震旦-志留纪大地构造属性是大陆边缘弧(优地槽型建造)和弧背盆地(冒地槽型建造)造山带;中国南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是陆上三向造山带,南华造山带;指出把华南地台盖层褶皱、“松潘甘孜褶皱系”、“三江褶皱系”和“右江褶皱带”看做是印支褶皱的主张是一种误解。南华造山带中的印支褶皱非常轻微而且是局部性的。南华褶皱是晚二叠世以来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累积叠加形成的。主要褶皱时代在滨太平洋区是晚侏罗世至中始新世,在特提斯大地构造域和内陆区是中晚始新世之交。讨论了多期次继承性造山运动的成因、中新生代特提斯与北西太平洋大地构造域的相互关联和印支-南海准地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地构造演化 大陆边缘弧 中新生代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奥陶世陆-弧碰撞及弧后前陆盆地——来自碎屑岩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孙娇鹏 陈世悦 +5 位作者 马寅生 彭渊 邵鹏程 马帅 代昆 郑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92,共13页
奥陶纪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演化的重要时期,柴达木地块与滩间山岛弧碰撞起始时限以及欧龙布鲁克海盆盆地类型、构造-古地理格局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欧龙布鲁克地块早奥陶世碎屑岩沉积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测试... 奥陶纪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演化的重要时期,柴达木地块与滩间山岛弧碰撞起始时限以及欧龙布鲁克海盆盆地类型、构造-古地理格局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欧龙布鲁克地块早奥陶世碎屑岩沉积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测试了30个砂泥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石灰沟组碎屑岩建造具有快速堆积、低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的特征;该套碎屑岩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弧后前陆盆地,碎屑物质来自南部由大陆上地壳与岛弧物质组成的上隆基底;早奥陶世(488~472 Ma)柴达木地块与滩间山岛弧陆-弧碰撞已经开始,但陆-弧碰撞起始时间不会早于493Ma。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早古生代欧龙布鲁克地块处于滩间山岛弧北部,盆地沉降、沉积演化受柴达木盆地北缘洋盆俯冲及柴达木地块-滩间山岛弧碰撞控制,寒武纪发育弧后伸展盆地,奥陶纪初期转为弧后挤压前陆盆地,弧后伸展与弧后挤压、沉积体系转换发生在490~480Ma之间。该成果从沉积学角度为柴达木盆地北缘陆-弧碰撞起始时限提供了新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早奥陶世 碎屑岩 地球化学 陆-弧碰撞 弧后前陆盆地
下载PDF
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15
作者 范晓丽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1年第7期218-220,共3页
近年来,随着对前陆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成果的发现,对前陆盆地的研究已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前陆盆地概念、特点、分类及其与油气关系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但仍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海相烃源岩前景如何、... 近年来,随着对前陆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成果的发现,对前陆盆地的研究已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前陆盆地概念、特点、分类及其与油气关系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但仍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海相烃源岩前景如何、前陆盆地的识别标志、前陆盆地成藏的复杂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克拉通盆地 周缘前陆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 油气资源
下载PDF
前陆盆地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伍杨洋 冯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7-91,共5页
前陆盆地是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可以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即楔顶带、前渊带、前隆带和后隆带。根据前陆盆地带成因和位置,可以分为3种类型: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演化是个动态过程... 前陆盆地是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可以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即楔顶带、前渊带、前隆带和后隆带。根据前陆盆地带成因和位置,可以分为3种类型: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演化是个动态过程,具有递进式的演变特征。前陆盆地主要受到地貌载荷、俯冲载荷、动力学板块载荷等载荷的共同作用,引起岩石圈的挠曲。前陆盆地和挤压造山带是成对出现的,表现明显的耦合性和互补性。在前陆盆地中,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构造部位是双冲构造带底面逆冲断层上的断展背斜与滑脱背斜,隐伏逆冲前缘的断层扩展褶皱,以及被动顶板双冲构造所夹持的“三角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周缘前陆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 再生前陆盆地 油气富集
下载PDF
西藏措勤地区(昂拉仁错)海相白垩系油气远景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秋苟 李松照 周家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白垩纪昂拉仁错是冈底斯岛弧后的前陆盆地,盆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一海退沉积旋回,并在沉积上表现出由北向南沉积层序逐渐增高、厚度变薄的趋势;在纵向上有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发育有背斜圈闭、断块圈闭、岩性圈闭、火山岩圈... 白垩纪昂拉仁错是冈底斯岛弧后的前陆盆地,盆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一海退沉积旋回,并在沉积上表现出由北向南沉积层序逐渐增高、厚度变薄的趋势;在纵向上有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发育有背斜圈闭、断块圈闭、岩性圈闭、火山岩圈闭多种类型.盆地的后期改造经历了晚燕山和早喜山运动长期近南北向挤压,形成南北对冲的构造格局,其中晚燕山运动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早喜山运动对油气具破坏性.该盆地具有和日本海盆地、台湾台西盆地基本相似的地质发展史和油气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油气远景 白垩纪 西藏
下载PDF
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根贤 陈必河 +1 位作者 郑正福 周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7-1585,共29页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加里东期板块俯冲碰撞 华夏褶皱山地 雪峰造山带 弧后前陆盆地 华南洋 生物地层 岩相古地理 志留纪 兰多弗里世 湖南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地区大红山组沉积时代、物质来源及区域构造意义
19
作者 林灿楠 解国爱 +2 位作者 田荣松 王博 张庆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81-796,共16页
阿拉善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构造背景及演化的关键地区。本研究在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地区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狼山地区大红山组地层进行古流向、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研究表... 阿拉善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构造背景及演化的关键地区。本研究在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地区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狼山地区大红山组地层进行古流向、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研究表明砾石最大扁平面倾向为SWW—NWW,指示大红山组地层沉积时的古水流的流向总体呈现自西向东,推测大红山组砾石主要来自狼山西部地区。砂岩中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峰值为275 Ma和278 Ma,表明大红山组沉积时代不早于中二叠世早期。砂岩的碎屑组分分析和碎屑锆石年龄谱指示大红山组可能来自于晚古生代诺尔公—狼山弧,砾石的古流向分析和碎屑锆石年龄谱推测大红山组砾石极有可能来自于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结合诺尔公—狼山构造带晚古生代大陆岩浆弧的存在,认为二叠系大红山组地层沉积于弧背前陆盆地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 狼山 碎屑锆石 砂岩碎屑组分 古流向 弧背前陆盆地
下载PDF
地质综合资料在巴布亚褶皱带构造描述中的运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景阳 王涛 +1 位作者 张洋 龙旭 《海洋石油》 CAS 2015年第2期50-55,共6页
巴布亚褶皱带为巴布亚弧后前陆盆地重要油气发现带,常规物探因地形起伏大、地表灰岩喀什特化以及高陡地层和断层的存在,不能有效识别构造。为解决该区构造描述方面的难题,此文结合区域应力场分析成果,综合运用地形、地表地质、锶同位素... 巴布亚褶皱带为巴布亚弧后前陆盆地重要油气发现带,常规物探因地形起伏大、地表灰岩喀什特化以及高陡地层和断层的存在,不能有效识别构造。为解决该区构造描述方面的难题,此文结合区域应力场分析成果,综合运用地形、地表地质、锶同位素以及钻井等资料,相互补充,减小了构造认识的多解性,达到了构造建模和圈闭描述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在油气勘探和油气藏早期评价阶段,该方法对构造样式、形态和圈闭规模的研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后前陆盆地 巴布亚褶皱带 构造描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