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秸秆还田下深松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4 位作者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张巩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3,共9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结合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CK(不深松+不秸秆还田)、NFG(不深松+每年秸秆还田)、EFG(隔一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TFG(隔两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和...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结合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CK(不深松+不秸秆还田)、NFG(不深松+每年秸秆还田)、EFG(隔一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TFG(隔两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和SFG(连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胡敏酸(HA)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EFG处理0~10 cm土层的SOC、HA含量和PQ值分别显著增加25.23%、16.19%和4.27%,FA含量降低4.55%。10~20 cm土层,EFG处理的SOC含量最高,较CK增加13.18%;SFG处理的HA和FA含量较CK提高最多,增幅分别为13.27%和32.74%。通过HA三维荧光图谱发现,与CK(Ex/Em=270/455,270/460)相比,EFG(Ex/Em=280/455,270/465)处理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的HA荧光峰波长均有红移现象。土壤胡敏酸中包含两个组分,C1(Ex/Em=270/280)和C2(Ex/Em=440/515)同为类腐殖酸物质,胡敏酸整体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其中EFG和TFG处理的C2组分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8.59%和31.38%。各处理的C1和C2组分F_(max)值均较CK有所增加,即腐殖化程度增加。综上所述,EFG处理(隔一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通过提升土壤有机碳及腐殖酸类物质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了土壤的供肥能力,为黑龙江黑土区较佳的耕作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深松 土壤有机碳 胡敏酸 三维荧光光谱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盐碱地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蒋小曈 黄立华 +3 位作者 刘伯顺 黄广志 杨璨 梁燕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6-1795,共10页
为阐明盐碱地稻田长期不同施肥对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大安站盐碱地水稻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研究了单施氮肥(N)、无机肥配施(NPK)、有机肥单施(M)、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MNPK)和秸... 为阐明盐碱地稻田长期不同施肥对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大安站盐碱地水稻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研究了单施氮肥(N)、无机肥配施(NPK)、有机肥单施(M)、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MNPK)和秸秆还田配施无机肥(RNPK)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共检测出57种PLFA生物标记,M、MNPK、RNPK和NPK处理的PLFA含量较N处理分别增加26.47%、29.76%、25.07%和13.20%,其中M、MNPK和RNPK处理显著高于N处理(P<0.05)。MNPK处理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的比值最大,较二者之比最小的M处理高6.00%,说明有机肥配施化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RNPK处理土壤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之比最小,较二者之比最大的M处理降低了13.71%,说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的土壤营养胁迫小,能有效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不同施肥处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大小表现为N处理土壤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最大,分别较3项指数最小的NPK处理增加10.91%、12.00%和13.79%。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盐分电导率(EC)、有机质和pH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具有显著影响,解释量分别为54.8%、39.8%和33.1%。因此,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机肥单施和秸秆还田配施无机肥能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地 水稻 有机培肥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PLFA) 秸秆还田
下载PDF
焦化VOCs焚烧治理工艺及优化
3
作者 马腾 杨鸿志 《燃料与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69-71,共3页
对焦化VOCs治理工艺进行了对比,通过工艺优化,在VOCs治理系统中,可以取消酸碱洗涤塔。通过对气体爆炸极限的分析,明确了精简VOCs治理系统的合理性。生产运行稳定可以证明,煤气净化区域的VOCs进入焦炉焚烧的工艺思路是正确的。
关键词 VOCS 回炉焚烧 酸碱洗涤塔
下载PDF
秸秆还田深度对黑土腐殖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矫丽娜 李志洪 +2 位作者 殷程程 崔钰曼 张婷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21,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对耕地黑土3个土层(0-15、15-30、0-30 cm)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还田深度0-15、15-30、0-30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 在田间条件下对耕地黑土3个土层(0-15、15-30、0-30 cm)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还田深度0-15、15-30、0-30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分别增加9.5%、9.9%、10.7%,与0-15 cm相比,秸秆还田深度为15-30 cm时,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比,未秸秆还田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5.8%。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之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土壤胡敏素碳含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显著相关,土壤富里酸碳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之间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深度 胡敏酸 富里酸 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麦秸还田耕层酚酸的时间变化及其对夏玉米幼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胡晓军 郑皓皓 +3 位作者 贾敬业 吴萼 邢建军 张克银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11,8,共4页
At two fertility level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henolic acids in the field of summer corn with returning wheat residues were measured, and the growth of seedlings and the yield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 At two fertility level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henolic acids in the field of summer corn with returning wheat residues were measured, and the growth of seedlings and the yield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release of the phenolic acid occurred at the 41st day after returning wheat residues. Fertilizer application could lower the content of the phenolic acid in the soil. Returning wheat residues had no obvious effects on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the corn, but could inhibit the growth of seedlings.When no fertilizers were applied, returning wheat residues could increase the corn yield, N and P content in the seed and N and P uptake from cropland. However, the same result couldn’t be obtained when fertilizers were applied.The phenolic acids, which were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decomposing of wheat residues, may cause such inhib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幼苗生长 产量 麦秸还田 耕层酚酸 时间变化
下载PDF
麦秸还田耕层酚酸变化及其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郑皓皓 胡晓军 +2 位作者 贾敬业 吴萼 邢建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79-81,共3页
对大田条件下麦秸腐解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化感物质酚酸的变化及其对夏玉米吸肥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中酚酸浓度,秸秆还田后酚酸产生的高峰期在翻埋后40d左右,施N、P化肥处理的土壤中酚酸含量较低,酚酸对夏玉米... 对大田条件下麦秸腐解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化感物质酚酸的变化及其对夏玉米吸肥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中酚酸浓度,秸秆还田后酚酸产生的高峰期在翻埋后40d左右,施N、P化肥处理的土壤中酚酸含量较低,酚酸对夏玉米幼苗根系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吸收利用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层酚酸 玉米 生长
下载PDF
八角莽草酸提取、分离、纯化及其功能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迎 刘军海 +1 位作者 刘燕飞 李燕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49,共5页
莽草酸是八角茴香中一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肿瘤、抗血栓形成等多种药理功能。该文综述八角茴香中莽草酸提取、分离、纯化及其功能性研究进展,并对莽草酸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八角茴香 莽草酸 生理活性物质
下载PDF
两段式脱色对大豆油脱色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常云鹤 于坤弘 +2 位作者 宋云花 刘鑫 于殿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96-298,350,共4页
对油脂脱色工序进行研究,采用两段式脱色方法,即先用再生白土进行预脱色,再生白土添加量为0.7%,除去其中大部分热敏性物质,热敏物质脱除率达到96%;再进行第二步脱色选出最佳脱色条件:白土添加量1.2%,脱色时间30min,搅拌速度250r/min,脱... 对油脂脱色工序进行研究,采用两段式脱色方法,即先用再生白土进行预脱色,再生白土添加量为0.7%,除去其中大部分热敏性物质,热敏物质脱除率达到96%;再进行第二步脱色选出最佳脱色条件:白土添加量1.2%,脱色时间30min,搅拌速度250r/min,脱色温度100℃,此条件下得出的脱色油颜色稳定不易返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两段式脱色 酸值 返色
下载PDF
陕西五洲矿业石煤提钒降耗减排工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危青 李桂英 +2 位作者 戴子林 孔振兴 汪虎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73,共5页
针对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石煤全湿法硫酸提钒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浸出用硫酸、浸出液中和用石灰、生产用水消耗高,尾渣排放量大等问题,开展了浸出余酸随浸出液返回利用的实验室试验和工业试验。实验室试验考察了余酸返回后V2O5在浸... 针对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石煤全湿法硫酸提钒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浸出用硫酸、浸出液中和用石灰、生产用水消耗高,尾渣排放量大等问题,开展了浸出余酸随浸出液返回利用的实验室试验和工业试验。实验室试验考察了余酸返回后V2O5在浸出液中的积累情况对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比较了余酸返回和余酸不返回时浸出液中和所消耗的石灰量以及中和后滤渣的产生量。工业试验根据实验室结果,采取浸出液V2O5浓度在8~18 g/L时将浸出液补加适量新硫酸返回利用、浸出液V2O5浓度超过18 g/L时停止返回而全部使用新硫酸、待浸出液V2O5浓度重新降到8 g/L时再开始返回的办法,使得浸出—中和环节硫酸、石灰、生产用水的消耗量及中和后滤渣的产生量分别降低了22.1%、16.3%、71.4%、15.3%,从而显示出余酸回用技术具有显著的降耗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煤 酸浸提钒 余酸返回 降耗减排
下载PDF
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白浆土酶活性及养分转化与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伟 邢力文 +1 位作者 马传芳 孙海燕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128,共10页
秸秆还田作为白浆土改良利用的重要方式,在我国东北黑土区应用广泛,但北方寒冷气候下秸秆腐解速度缓慢,导致短期内耕层土壤速效养分供应不足,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限制了化肥减施技术的推广应用。本试验在化肥常规用量减少15%条件下,进... 秸秆还田作为白浆土改良利用的重要方式,在我国东北黑土区应用广泛,但北方寒冷气候下秸秆腐解速度缓慢,导致短期内耕层土壤速效养分供应不足,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限制了化肥减施技术的推广应用。本试验在化肥常规用量减少15%条件下,进行腐植酸、玉米秸秆还田及其配施腐植酸处理,对比研究盆栽条件下秸秆和腐植酸对白浆土酶活性、速效养分转化与吸收的影响,以及腐植酸对秸秆腐解率与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作用。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试验中玉米抽雄期、成熟期,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化肥常量对照分别显著提高78.7%、64.3%和119.0%、133.8%,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化肥常量对照分别显著提高56.2%、36.0%和23.4%、30.7%,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97.1%、9.9%和54.6%、22.8%;腐植酸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化肥常量对照分别显著增加23.7%、20.2%和18.1%、43.2%。成熟期,腐植酸处理2019、2020年玉米植株干物质重分别显著增加81.2%和28.4%。化肥减量15%条件下秸秆还田3750.0 kg/hm^(2)配施625.0 kg/hm^(2)腐植酸,2019年和2020年的秸秆腐解率分别由75.9%和45.6%提高到83.3%和55.2%,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均有增加,可保持不低于化肥常规用量的养分供应能力,这对于稳定玉米产量同步培育耕层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白浆土 土壤酶活 速效养分 秸秆还田 腐植酸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67
11
作者 郭梨锦 曹凑贵 +2 位作者 张枝盛 刘天奇 李成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77-1584,共8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艺措施响应敏感,为此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研究短期耕作和小麦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土壤(0~5cm)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2011年在湖北省均川镇,设置了免耕(NT)和翻耕(PT)两种耕...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艺措施响应敏感,为此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研究短期耕作和小麦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土壤(0~5cm)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2011年在湖北省均川镇,设置了免耕(NT)和翻耕(PT)两种耕作方式以及6000kg·hm-2(SR3)、4000kg·hm-2(SR2)、2000kg·hm-2(SR1)、0kg·hm-2(SR0)四种还田量试验。为期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田土壤共检测出了21种不同的磷脂脂肪酸类型,以iC15:0、C16:0、10Me17:0、Cyc19:0为主,分别占总磷脂脂肪酸的9.6%~11.6%、16.1%~19.0%、8.7%~13.0%和7.6%~9.8%,各处理土壤总磷脂脂肪酸含量在25.35~43.06nmol·g-1波动;免耕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显著降低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物量以及真菌/细菌、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Shannon-Winner指数;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细菌、真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生物量以及真菌/细菌、Shannon-Win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Margalf丰度指数。因此,秸秆还田提高了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短期免耕主要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不同产地猫爪草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旭 许杜娟 《安徽医药》 CAS 2011年第10期1214-1215,共2页
目的了解不同产地猫爪草中总游离酸的含量。方法采用返电位滴定法测定不同产地猫爪草及猫爪草胶囊中总游离酸的含量。结果安徽产猫爪草中含游离酸4.56%,浙江产猫爪草中含游离酸5.55%,河南产猫爪草中含游离酸6.18%,猫爪草胶囊含游离酸4.... 目的了解不同产地猫爪草中总游离酸的含量。方法采用返电位滴定法测定不同产地猫爪草及猫爪草胶囊中总游离酸的含量。结果安徽产猫爪草中含游离酸4.56%,浙江产猫爪草中含游离酸5.55%,河南产猫爪草中含游离酸6.18%,猫爪草胶囊含游离酸4.07%。结论不同产地猫爪草中所含游离酸稍有不同,分析认为可能与采摘季节和生长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返电位滴定法 猫爪草
下载PDF
中和-絮凝法处理油田酸化返出液中污水 被引量:3
13
作者 项玉芝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41-43,57,共4页
某海上油井酸化返出液沉降分离后 ,污水酸性很强 (pH =1~ 2 ) ,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后 ,污水中出现大量难以沉降的絮状物 ,严重影响污水的排放。测定发现 ,污水中含的主要金属离子有Na、Fe、Mg、Al、Ca、K、Cr、Ni。其中Na、Fe、Mg、Al... 某海上油井酸化返出液沉降分离后 ,污水酸性很强 (pH =1~ 2 ) ,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后 ,污水中出现大量难以沉降的絮状物 ,严重影响污水的排放。测定发现 ,污水中含的主要金属离子有Na、Fe、Mg、Al、Ca、K、Cr、Ni。其中Na、Fe、Mg、Al、Ca离子的质量分数较高 ,在 12 0 0~ 90 0 0 μg/ g之间 ,除K和Na离子外 ,Fe、Mg、Al、Cr、Ni离子在中和时 ,pH <7都会出现沉淀 ,以Al、Fe离子最易。由于污水中含油 ,故出现难以沉淀的絮状悬浮物。在对絮状物形成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简便、快速的中和 -絮凝法 (即在含酸污水中加入中和试剂及絮凝剂 )对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污水澄清透明 ,pH≈ 8.0 ,除油率在 6 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中和 絮凝 酸化返出液 氢氧化钠
下载PDF
毛发中胱氨酸制备条件的改进及其含量测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秀 王春杰 李晓英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75-77,共3页
对从毛发中制备胱氨酸的酸度条件做了改进,用空白实验和对照实验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并对胱氨酸析出的等电点、终点回蓝现象等作了讨论.
关键词 胱氨酸 酸解法 含量测定 回蓝现象
下载PDF
控温条件下秸秆腐解过程中黄泥田氮素转化及酸度对水肥耦合的应答 被引量:4
15
作者 苏朋 傅昱 +3 位作者 何艳 徐建明 吴建军 吴良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31-1440,共10页
【目的】在华中低产酸化黄泥田双季稻区,研究不同温度、水分条件及施肥对添加微生物促腐菌剂下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氮素转化和酸度矫治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于15℃和35℃条件下,设2个水分条件[40%和100%最大田间持水量(WHC)... 【目的】在华中低产酸化黄泥田双季稻区,研究不同温度、水分条件及施肥对添加微生物促腐菌剂下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氮素转化和酸度矫治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于15℃和35℃条件下,设2个水分条件[40%和100%最大田间持水量(WHC)]及2种氮肥处理(尿素、猪粪),动态监测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无机硝态氮(NO-3-N)、氨态氮(NH+4-N)和总水溶性氮(TDN)含量,以及土壤p H变化在105 d培养周期内的变化特征。【结果】温度与各形态氮含量及土壤p H间均缺乏相关性,不同温度下水分、氮肥类型对氮转化及p H影响大致相同;35℃和15℃条件下几乎整个培养周期内,各处理氨态氮含量表现为WHC40%+U>WHC40%+M>WHC100%+U>WHC100%+M,即尿素处理优于猪粪处理(P<0.01),不论添加何种氮素均表现为WHC40%>WHC100%(P<0.01);NO-3-N和TDN含量顺序为WHC100%+U>WHC100%+M>WHC40%+U>WHC40%+M,其中后二者NO-3-N含量无差异,WHC100%条件下NO-3-N和TDN含量均显著高于40%WHC(P<0.05);氮净矿化量为WHC40%+U>WHC100%+U,添加猪粪处理后在两水分条件下都为负值,表现生物固定,而净硝化强度为WHC100%+U>WHC100%+M,低水分含量的两氮肥添加均表现弱硝化;各处理至培养结束时土壤p H均大幅提升,p H值大小呈WHC40%+M>WHC40%+U>WHC100%+M>WHC100%+U,净变化值则分别为+0.35、+0.51、-0.61和+0.15,其中,WHC100%+M处理虽然最终表现有0.61单位降低,但在前期仍有大幅上升的现象。【结论】高温度、水分含量下,施尿素可因其短期内氮矿化与p H(高净氮矿化量、净硝化量、酸度提升)方面的优势而作为田间推荐的水肥耦合管理措施;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对设定的温度条件有一定适应能力;相比于尿素在改变各种氮浓度和诱导p H变化方面的良好作用,猪粪从供氮时效方面讲,是一种可采用的但也相对难以利用的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管理 氮素转化 酸度矫治 秸秆还田 低产水稻土
下载PDF
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郭瑞华 靳红梅 +4 位作者 常志州 王海候 孙小祥 沈明星 陆长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7-733,共7页
通过9年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讨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腐植酸(HE)的影响。试验设置仅麦秆稻季还田(W)、仅稻秆麦季还田(R)、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和秸秆均不还田(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 通过9年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讨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腐植酸(HE)的影响。试验设置仅麦秆稻季还田(W)、仅稻秆麦季还田(R)、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和秸秆均不还田(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P<0.05)提高了0~10 cm土层SOC,对土壤总氮(TN)无明显影响;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下,0~10 cm土层SOC及TN大小为W>RW>R>CK;10~20 cm SOC及TN大小均为W>CK>RW>R,但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秸秆还田处理中,0~10 cm土层土壤HE、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均低于CK,而在10~20 cm土层则高于CK。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0~10 cm土层的HE、FA和HA以W处理为最高,其土壤腐殖化程度最大;而10~20 cm土层则以RW处理为最高,W处理的土壤腐殖化程度最小。相比其他秸秆还田模式,麦秸稻季还田能更好地提高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和腐殖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模式 有机碳 腐植酸 富里酸 胡敏酸
下载PDF
酸化解堵排液直接进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娜 闫方平 《当代化工》 CAS 2015年第7期1500-1502,共3页
酸化解堵是油田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但酸化后的液体直接进入系统后影响三项分离器脱水。通过对p H值、土酸浓度、残酸浓度影响系统脱水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并对碱和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筛选,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 酸化解堵是油田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但酸化后的液体直接进入系统后影响三项分离器脱水。通过对p H值、土酸浓度、残酸浓度影响系统脱水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并对碱和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筛选,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返排液加入表面活性剂和碱的方法可以使酸化残液直接进系统,对系统生产不产生影响,确保原油脱水的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解堵 返排液 原油脱水
下载PDF
稻草还田对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和主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沈明星 吴彤东 +5 位作者 陈凤生 莫美英 陆长婴 王海侯 施林林 邱荣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17-19,25,共4页
通过稻草还田中、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21年稻草部分还田和连续4年全量还田对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及关键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连续21年稻草部分还田、连续4年全量还田分别与稻草未还田相比,在油菜籽脂肪酸组成上,均表现出油酸含量... 通过稻草还田中、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21年稻草部分还田和连续4年全量还田对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及关键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连续21年稻草部分还田、连续4年全量还田分别与稻草未还田相比,在油菜籽脂肪酸组成上,均表现出油酸含量显著增加、芥酸含量略有下降的趋势,具有改善油脂组成的正向作用;连续21年稻草部分还田的油菜籽硫甙、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劣于秸秆未还田,差异不显著。连续4年稻草全量还田对硫甙、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与长期部分还田一致,但其蛋白质、脂肪含量与稻草不还田的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油菜 品质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伟 但武侠 +1 位作者 马传芳 孙海燕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484,共10页
【目的】秸秆直接全量还田技术在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关于还田秸秆腐解过程对当季作物的直接影响及其配套技术研究较少。对秸秆与腐植酸互作效应的研究可为完善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在减少15%化肥常... 【目的】秸秆直接全量还田技术在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关于还田秸秆腐解过程对当季作物的直接影响及其配套技术研究较少。对秸秆与腐植酸互作效应的研究可为完善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在减少15%化肥常规施用量的基础上,以化肥常量施肥(CF)为对照,设置化肥减量15%增施腐植酸(HA)、化肥减量15%增施秸秆(SR)、化肥减量15%增施腐植酸和秸秆(SRH)处理,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当季玉米植株碳氮代谢的影响,以期明确秸秆还田及腐植酸对化肥减量情况下玉米生长的生理效应。【结果】秸秆还田提高了玉米叶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腐植酸提高了玉米叶片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和PEPC活性,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在PEPC活性上具有互作效应。虽然秸秆还田降低了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但腐植酸提高了SPS活性,两者均提高了蔗糖合成酶活性,且两者互作下同步提高了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促进了还原糖(RS)合成,进而提高了总可溶性糖(TSS)含量,加强了淀粉合成。秸秆还田对玉米植株氮代谢无直接影响,腐植酸对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具有正效应。【结论】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提高了化肥减量条件下玉米叶片光合效率和光合产物的贮存能力,植株氮代谢水平不低于常规施肥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减量 腐植酸 碳氮代谢
下载PDF
多年施用有机肥对植烟土壤酸化的缓解作用
20
作者 王鹏 聂立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45-51,共7页
【目的】探明多年有机肥还田对植烟土壤酸化的影响,为植烟土壤的酸度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北方典型的植烟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8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CK,不施肥;T_(1),单施化肥(N、P_(2)O_(5)、K_(2)O分别为82.20 kg/hm^(2... 【目的】探明多年有机肥还田对植烟土壤酸化的影响,为植烟土壤的酸度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北方典型的植烟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8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CK,不施肥;T_(1),单施化肥(N、P_(2)O_(5)、K_(2)O分别为82.20 kg/hm^(2)、83.25 kg/hm^(2)、249.75 kg/hm^(2));T_(2),在化肥基础上配施有机肥(N、P_(2)O_(5)、K_(2)O分别为82.20 kg/hm^(2)、83.25 kg/hm^(2)、249.75 kg/hm^(2),有机肥15.00 t/hm^(2));T_(3),单施有机肥(有机肥22.50 t/hm^(2))共4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的活性有机碳、pH、土壤交换性酸和土壤交换性盐基含量,分析其对土壤酸化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单施化肥处理显著降低土壤pH;施有机肥处理增加土壤pH,其中,单施有机肥处理T_(3)效果最显著;施有机肥处理可显著降低交换性酸含量,其中,主要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对交换性氢含量的影响不显著,T_(3)降低效果最显著;施有机肥处理可显著增加交换性盐基总量,但分别对土壤交换性钾钠钙镁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和耕作年限的增加,施肥处理土壤的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较CK均有所增加,其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以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处理T2效果最优,较CK显著增加143.14%。【结论】植烟土壤经多年有机肥还田后,土壤质量显著提升,有效防治土壤酸化。在实际生产中,合理配施有机肥,既能防治土壤酸化,又能全面提升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土壤酸化 有机肥还田 土壤质量 pH 活性有机碳 土壤交换性酸 土壤交换性盐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