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scales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on Land Use/Cover Change in China:Taking Farmland Returning to Forest or Grassland as a Case 被引量:1
1
作者 Zhou Hongjian Huang Shuling +2 位作者 Wang Yuanyuan Wang Jing'ai Jia Huico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27,共7页
Increasing populations are causing an increase in food demands,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expands every year. Inappropriate land transition from ecology to production results in the constant decline of the ecolo... Increasing populations are causing an increase in food demands,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expands every year. Inappropriate land transition from ecology to production results in the constant decline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level and influences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justing unreasonable land use mode and reconstructing natural land cover are important ways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so reclaiming farmland as areas for forests and grasslands (FRFG) is another way.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FRFG in China i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 multi-scales driving forc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riving forces of FRFG in China on a national (country) –regional (province) – local (county) – household (farmer) level scale, and the results are: driving forces at the national scale include ecological and food security an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a; at the regional scal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dimension of FRFG under the same policy. The driving fo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6 typ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flood prevention, the Three-Gorge Project protection, 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ediment flowing into the Yellow River and wind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The driving forces at the local scale can be divided into 12 types with developing leading industrie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s the main types; at the household scale, the nationalpolicy meeting farmers’ demand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re all driving fo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推进力 生态安全 不同尺度
下载PDF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评估
2
作者 刘亦文 邓楠 +1 位作者 颜建军 胡宗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19-4732,共14页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数据集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对比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退耕区和未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际变化差异,以此来评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178554km2,占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44.71%;(2)研究期内,退耕区与未退耕区AGPP和NDVI整体表现出增长趋势,其中退耕区AGPP和NDVI呈现极显著和显著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9.07%和86.51%,未退耕区的占比分别为65.88%和72.61%,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均值和相对变化率均高于未退耕区;(3)2000—2020年整个区域、退耕区以及未退耕区AGPP和NDVI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表现出线性递增态势,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增长始终高于整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和未退耕区。因此,研究通过探讨原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AGPP和NDVI的影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区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效应
下载PDF
都匀市刺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3
作者 秦冠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3期169-172,176,共5页
于2023年4月对都匀市2013-2022年刺梨基地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基地抚育管理及挂果情况,并分析刺梨鲜果产量、销售及加工状况,总结刺梨产业发展存在困难、问题。结果表明:都匀市刺梨基地发展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退耕还林(刺梨),其中以2... 于2023年4月对都匀市2013-2022年刺梨基地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基地抚育管理及挂果情况,并分析刺梨鲜果产量、销售及加工状况,总结刺梨产业发展存在困难、问题。结果表明:都匀市刺梨基地发展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退耕还林(刺梨),其中以2017年造林面积最大;二是企业流转土地后纳入其他林业工程营造刺梨,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造林面积最大;三企业流转土地自己出资营造刺梨,主要集中在2015-2017年,造林面积达到8376亩。刺梨基地营建后普遍存在抚育管理次数少,挂果少问题。2019-2022年,刺梨鲜果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采收区为平浪镇、墨冲镇,销售则以个体户收购后倒卖外县刺梨加工厂为主。指出了都匀市刺梨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总体种植规模小、缺乏持续资金投入、后续抚育管理未跟上等,应结合刺梨产业发展现状及时作出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刺梨种植规模 刺梨产业 都匀市
下载PDF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黄河流域的实证研究
4
作者 薛建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164,共10页
[目的]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与政策效果,为深刻理解土地利用效率与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实施作为自然实验,采用包含非期望产... [目的]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与政策效果,为深刻理解土地利用效率与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实施作为自然实验,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指标的Super-Window-DEA模型测度土地利用效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政策效果与传导途径。[结果](1)2009—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略有下降,上游(0.546 5)和下游(0.419 9)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中游(0.279 5);(2)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显著抑制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且政策的负向影响存在异质性,同时,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也分别促进和抑制土地利用效率;(3)耕地所占比例与财政支出是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中介变量,且耕地比例是部分中介。[结论]建议在肥力较差、劳动力投入匮乏的土地上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鼓励黄河流域各城市开展未利用土地的开荒复绿工作,后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流域之间土地利用的不同功能开展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流域内城市之间的生态补偿,并充分借助信贷资金,引入生态产业化发展,推动绿色产业升级,探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补偿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双重差分法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多源土地利用/覆被产品在黄土高原应用和精度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丁晓彤 孙文义 +2 位作者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1-210,共10页
为准确掌握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格局,基于6种不同来源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产品,MCD12Q1,ESA-CCI-LC,GlobeLand30,GLASS,CAS-LUCC和ChinaCover,开展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实施以来土地利用/地表覆被时空格局和转类特征的研... 为准确掌握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格局,基于6种不同来源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产品,MCD12Q1,ESA-CCI-LC,GlobeLand30,GLASS,CAS-LUCC和ChinaCover,开展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实施以来土地利用/地表覆被时空格局和转类特征的研究,对不同来源数据产品的精度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1)分类特征和变化趋势上,MCD12Q1和GLASS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差异最大,其次为ESA-CCI-LC产品,GlobeLand30,CAS-LUCC和ChinaCover产品的差异相对较小。(2)除MCD12Q1产品外,不同来源土地利用/覆被产品各类型面积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空间转类上,GLASS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差异最大,解译类型明显错误;其次为MCD12Q1产品,转林类和转草类也存在明显错误,退耕还林(草)特征表现不明显;ESA-CCI-LC和GlobeLand30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的转类特征表现不足;CAS-LUCC和ChinaCover退耕还林(草)特征明显。(4)抽样精度上,GlobeLand30,CAS-LUCC,ChinaCover产品的总体精度最高,分别为86.61%(K=0.84),91.68%(K=0.90),89.45%(K=0.87);其次为ESA-CCI-LC(73.83%,K=0.69);MCD12Q1,GLASS产品的精度最低,分别为59.43%(K=0.51),36.31%(K=0.24)。(5)土地利用/覆被多源数据产品的融合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精度,与融合前产品GlobeLand30,CAS-LUCC和ChinaCover相比,融合产品总精度可提高了2.25%~7.30%。综上,CAS-LUCC产品的精度最高,且2000—2010年退耕还林(草)表现与实际较为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产品 退耕还林(草) 精度验证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退耕还草对土壤碳库活度及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映雪 臧真凤 +2 位作者 张瑜 王怡楠 赵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1-249,共9页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草对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影响,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质量和稳定性的调控因素,为评估土壤碳固存潜力和有机碳积累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安塞纸坊沟流域不同退耕年限(7 a,18 a,35 a和45 a)土...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草对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影响,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质量和稳定性的调控因素,为评估土壤碳固存潜力和有机碳积累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安塞纸坊沟流域不同退耕年限(7 a,18 a,35 a和45 a)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耕地作对照,分析了0—10 cm土层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不同粒级团聚体(5~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土壤环境影响因子。[结果]退耕还草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碳库活度虽然变化不显著,但促进中活性有机碳转变为低活性有机碳,增加非活性有机碳占比,维持并提升土壤碳库质量。草地恢复影响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在各粒级团聚体的重新分配,土壤有机碳和高、中活性有机碳主要存在于>0.25 mm粒级大团聚体中,低活性有机碳主要存在于<0.25 mm粒级微团聚体中。团聚体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积累主要受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调控。[结论]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和营养元素的综合效应共同决定活性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活性有机碳 退耕还草 黄土高原
下载PDF
1999-2018年延安市各区县退耕还林草实施效果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孙亚荣 白应飞 +4 位作者 王亚娟 景雪东 赵敏 万星星 陈云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9-215,共7页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各区县实施效果,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以1999—2018年延安市退耕还林草植被恢复概况为基础,分类汇总各区县退耕还林草面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乔灌草分布和生态经济比例,总结该区退耕...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各区县实施效果,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以1999—2018年延安市退耕还林草植被恢复概况为基础,分类汇总各区县退耕还林草面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乔灌草分布和生态经济比例,总结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剖析其存在问题,建立适宜当地退耕还林草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期为后续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截至2018年,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71.82万hm^(2),主要在吴起县(13.78万hm^(2))、安塞区(9.48万hm^(2))和志丹县(9.04万hm^(2))最高,其中退耕还林面积最大(44.18万hm^(2)),其次为荒山造林(26.02万hm^(2)),封山育林最少(1.63万hm^(2));(2)植被覆盖度整体随时间显著增加(p<0.01),决定系数R2=0.87,主要分布在黄龙县(90.5%)、黄陵县(89.7%)和富县(86.7%),延川县、子长县和吴起县最低,分别为68.7%,68.3%和66.7%;(3)乔木林、灌木林和草本植物面积分别为46.81万hm^(2),25.01万hm^(2),0.01万hm^(2),乔灌比在黄龙县(87∶1)、延川县(39∶1)、黄陵县(38∶1)和宝塔区(16∶1)较大,而草本植物仅在甘泉县涉及,面积为0.01万hm^(2);(4)生态林主要以刺槐和沙棘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34.43%和20.70%,生态经济林为苹果和山杏,占总退耕还林草面积的2.96%和4.42%;(5)生态经济林面积占比在子长县、安塞区、洛川县和志丹县较高,比例分别为51∶1,27∶1,24∶1,18∶1。综合来看,延安市各区县退耕还林草的实施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改善植被覆盖度、乔灌草和生态经济林比例,并加强对退耕还林草的管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延安市 实施效果 存在问题
下载PDF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专项政策量化评价
8
作者 孟贵 王冬琳 +2 位作者 吴水荣 张旭峰 余洋婷 《林草政策研究》 2023年第1期9-17,共9页
文中在梳理我国现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借助Python软件并通过构建PMC指数模型对我国6份退耕还林还草专项政策文件进行量化评价。结果发现:1)2000-2008年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文件年均发布数量快速增加,这一时期发布的现行... 文中在梳理我国现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借助Python软件并通过构建PMC指数模型对我国6份退耕还林还草专项政策文件进行量化评价。结果发现:1)2000-2008年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文件年均发布数量快速增加,这一时期发布的现行有效的政策文件占总有效文件的66.67%;2009-2020年政策文件年均发布量的变化相对较小,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体系逐渐健全成熟。2)依据PMC指数结果,将所选择的6份政策文件划分为完美、优秀、良好和可接受4个等级。其中,完美等级政策1份,优秀和良好等级分别为2份和3份。政策总体水平处在优秀等级,政策设计较为合理。3)对单项政策而言,有效的工作着力点能显著提高政策得分等级。此外,对政策的适时修订,多样化的政策措施和明确的政策目标可提高政策评分等级。4)现行政策内容突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益,而对工程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视程度相对欠缺。据此,提出以下3条建议:1)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制定应明确工作抓手,综合考虑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对政策内容进行适时调整;3)综合运用人事任免、财税支持、行政监管和信息引导等多种政策措施,并注意退耕还林还草的实际效果,量化政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PMC指数模型 政策量化 政策评价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构建
9
作者 李世东 樊宝敏 林震 《林草政策研究》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之行,是繁荣新时期生态文化之需,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之魂,是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之要。文中在论述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的基本构... 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之行,是繁荣新时期生态文化之需,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之魂,是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之要。文中在论述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想,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基本方法。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核心内容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一种复兴文化、智慧文化、和谐文化、科学文化,其建设的基本方法包括全面研究、系统归纳,深入挖掘、精心创作,吸收借鉴、博采众长,广泛传播、正面引导。深入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对于深刻理解退耕还林还草这一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标志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文化构建 基本思路 核心内容 基本特征 基本方法 生态文明
下载PDF
青海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分析
10
作者 卢成保 吴有林 《青海草业》 2023年第4期31-37,共7页
以黄土沟壑区、高寒草原草甸区和西部风沙区3个类型为对象,结合监测数据,分析青海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物质量和价值量,科学总结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发挥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效益 物质量 价值量
下载PDF
黄土区土壤干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1
作者 王力 邵明安 +2 位作者 王全九 贾志宽 李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7-31,共5页
全面回顾了国内对土壤干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土壤干化的分布及在不同尺度上的分异特征、土壤干层类型、土壤干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量化指标、防治对策等。同时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了简单的对比分析,指出了目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不... 全面回顾了国内对土壤干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土壤干化的分布及在不同尺度上的分异特征、土壤干层类型、土壤干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量化指标、防治对策等。同时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了简单的对比分析,指出了目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指明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结合当前退耕还林还草的总体目标。探索土壤干化的形成机理,提出统一的量化指标,为黄土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土壤干化 土壤干层 指标 退耕还林
下载PDF
黄土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性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115
12
作者 彭文英 张科利 +1 位作者 陈瑶 杨勤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2-278,共7页
退耕还林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论文以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为例,选取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和不同恢复年限的退耕样区,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后,遭侵蚀破坏的土体构型渐... 退耕还林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论文以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为例,选取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和不同恢复年限的退耕样区,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后,遭侵蚀破坏的土体构型渐趋恢复,土壤容重、pH值减小,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等增大;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75倍,碳增加了27.29%,氮增加了46.79%;而且,土壤速效养分增加的速度大于土壤全量元素增加的速度。土壤质量恢复效益最大的是刺槐林地,其次是柠条灌木地,最小的是撂荒地。混交林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柠条最利于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积累。不同类型植被,土壤速效养分的差异比土壤全量元素间的差异明显。随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土壤有机质、全碳、全氮以及主要离子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土壤速效养分增加更明显。土壤有机质在植被恢复5年以上开始明显增加,土壤碳、氮和速效养分则在10年以后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还草 土壤性质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特征与土壤养分相关关系 被引量:15
13
作者 丁杨 张建军 +3 位作者 茹豪 王丹丹 李玉婷 李志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46,共5页
以山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山茱萸林地、次生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地、农地为对照,采用Microtrace S3500激光粒度仪对各地类0~10cm、10~20cm、20~30cm土层的团聚体粒径进行测定和分级,利用分形几何学方法... 以山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山茱萸林地、次生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地、农地为对照,采用Microtrace S3500激光粒度仪对各地类0~10cm、10~20cm、20~30cm土层的团聚体粒径进行测定和分级,利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对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并测定了各地类土壤有机质、全N、全K的含量,以探讨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地类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2.22~2.60之间,平均值为2.44;油松林地和刺槐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增加有递增趋势,农地和次生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不明显,而山茱萸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递减趋势;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10~50μm的团聚体体积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团聚体粒径呈负相关关系;撂荒地土壤中有机质、全P、全K含量较低,肥力和质地最差,山茱萸林地土壤肥力和质地状态最佳,表明退耕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土壤养分 土壤改良 退耕还林 黄土区
下载PDF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风沙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军利 秦富仓 +2 位作者 岳永杰 王晨晨 盛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4-107,118,共5页
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原理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伊金霍洛旗风沙区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10项指标;采用AHP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对研究区3种典型的退耕模式进行综合生态效... 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原理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伊金霍洛旗风沙区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10项指标;采用AHP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对研究区3种典型的退耕模式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并与未退耕荒地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3种退耕还林模式的综合生态效益指数均达到未退耕荒地的4倍以上,退耕还林工程生物效益、水土效益、改善小气候效益、防风固沙效益显著;各退耕模式其综合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沙柳+沙打旺模式>柠条+沙打旺模式>杨树+沙打旺模式>未退耕荒地,沙柳+沙打旺模式综合生态效益数值最高,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可以在伊金霍洛风沙区或其它风沙区生态建设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效益 评价指标 风沙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紧迫性地域分级论证 被引量:33
15
作者 彭文英 张科利 李双才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8-443,共6页
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科学分析现有土地及其利用结构是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论文应用科学抽样数据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耕地的坡度构成及其土地垦殖率等的区域差异特征,提出了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科学分析现有土地及其利用结构是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论文应用科学抽样数据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耕地的坡度构成及其土地垦殖率等的区域差异特征,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紧迫性地域分级。其结果可以为根据有限的资金,分区分批进行退耕,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安全,并实现区域生态重建,为合理实施退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迫性 地域分级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水土保持 退耕还草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选瑞 姚清亮 +2 位作者 鲁少波 杨生茂 白晨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9-51,共3页
阐述了河北省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问题,指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关键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经济利益提高相结合,合理界定退耕还林还草地域标准、条件、规模、植被恢复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与组装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 阐述了河北省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问题,指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关键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经济利益提高相结合,合理界定退耕还林还草地域标准、条件、规模、植被恢复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与组装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通过实施效果(生态、经济)监测和评价筛选出切实可行的推广模式,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产权制度、利益分配机制和组织经营形式以及部门间协调统一,并提出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上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 对策 育林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24
17
作者 刘志超 杜英 +2 位作者 徐丽萍 杨改河 冯永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76-1482,共7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关系到人工重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退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关系到人工重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退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经济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采用主成分析法对6个经济指标与退耕还林(草)经济效应的关系进行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对8个模式的经济效应进行分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经济效应指标可以简化为特色农业收入因子、粮食收入因子和非农业收入因子,并对各因子对经济效应的贡献作了详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退耕模式可分成4个经济效应发展类型:经济效应增效型、经济效应稳步型、经济效应迟缓型和经济效应滞后型;从而进一步验证经济效应与农业结构调整、后续产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为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经济效应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被生长状况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玲玲 田青 +2 位作者 李宗杰 康飞龙 魏雅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2-107,共6页
【目的】探究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建设的植被的生长状况与适宜性.【方法】通过对典型地貌区实地调查,得到研究区植被状况的数量指标值(树种、高度、密度、频度、显著度等),分析与评价当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植被的生长状况.【结果... 【目的】探究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建设的植被的生长状况与适宜性.【方法】通过对典型地貌区实地调查,得到研究区植被状况的数量指标值(树种、高度、密度、频度、显著度等),分析与评价当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植被的生长状况.【结果】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选用的林木和草本植物均较适宜研究区的生长环境,在不同的地貌区林木的种植基本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研究区植物重要值的计算分析得出,流域内刺槐的重要值(0.871 6)最大,是乔木林群落的优势树种,其他各树种重要值依次减小,各树种生长状况良好,群落结构合理;研究区山杏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柠条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紫花苜蓿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会宁县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面积大幅度增加,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植被 生长状况 会宁县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及空间差异 被引量:51
19
作者 王玉纯 赵军 +1 位作者 付杰文 魏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637-4648,共12页
水源涵养功能是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采用In VEST模型,通过参数本地化,定量评估了石羊河流域产水量及水源涵养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进行分级,通过模拟不同退耕情景,分析其产水量及水... 水源涵养功能是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采用In VEST模型,通过参数本地化,定量评估了石羊河流域产水量及水源涵养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进行分级,通过模拟不同退耕情景,分析其产水量及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1)In VEST模型中的Zhang系数为2.1时,研究区产水量模拟效果最佳;研究区2015年单元平均产水深度值为60.90 mm,产水总量为24.71×10~8m^3;单元平均水源涵养量为23.97 mm,水源涵养总量为1.35×10~8m^3;单元产水深度与单元平均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研究区不同地类单元水源涵养能力以林地最强,草地的水源涵养总量最大。(2)研究区内水源涵养功能一般重要级别区域占总面积的53.94%,极重要和高度重要级别共占总面积的22.40%。(3)根据不同退耕模式情景模拟结果,研究区林地面积最大时,单元水源涵养量及水源涵养总量均最高;随着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产水量有所减少,且林地面积最大时,产水量最少;基于最小模糊度法,确定了研究区合理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INVEST模型 产水量 石羊河流域 退耕还林还草
下载PDF
基于GIS和RS的退耕还林工程土壤保育价值评估——以陕西吴起县四面窑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秦伟 朱清科 +3 位作者 刘中奇 薛智德 赵磊磊 李扬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2期54-62,共9页
在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典型地区陕西省吴起县境内,选取四面窑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RS和GIS监测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面积,并提出考虑土地覆盖汇流影响的改进坡长因子,利用ArcGIS和RUSLE评估流域在退耕前后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 在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典型地区陕西省吴起县境内,选取四面窑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RS和GIS监测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面积,并提出考虑土地覆盖汇流影响的改进坡长因子,利用ArcGIS和RUSLE评估流域在退耕前后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机会成本法和替代价格法评估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保育价值。结果表明:1997—2004年,流域内实际开展退耕还林工程1 895.8 hm2,其中,荒山造林369.99 hm2、退耕还林357.48 hm2、退耕还草901.72 hm2、人工封育266.61 hm2;退耕前(1997年)后(2004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4 644.04 t/(km2.a),侵蚀强度由极强度降低为中度;退耕还林工程每年产生土壤保育价值1 324.3万元,其中,减少土壤侵蚀效益8.11万元、减少肥力流失效益1 180.22万元、减少泥沙淤积效益124.45万元、培育土壤效益11.52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S 退耕还林 土壤保育 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坡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