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return flow solar air heater(RF-SAH)with assimilation of V-type artificial roughness
1
作者 Prashant Raturi Hemlata Deolal Sanjeev Kimothi 《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 2024年第2期185-193,共9页
A novel design of Return Flow Solar Air Heater(RFSAH)with different arrangements of baffles especially V-Type Artificial roughness is simulated and numerically analyzed with energy balance equations.To enhance the eff... A novel design of Return Flow Solar Air Heater(RFSAH)with different arrangements of baffles especially V-Type Artificial roughness is simulated and numerically analyzed with energy balance equations.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baffles,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The performance of the RFSAH is studied in terms of thermal efficiency,thermo-hydraulic efficiency,and optimization of baffle parameters.Maximum Thermal efficiency and thermo-hydraulic efficiency are found in RFSAH with baffle on both sides of the absorber plate and mass flow rate above 0.2kg/s.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parameters is carried out and reported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on selective geometrical parameters(ψ=0.7,β=20%,e/H=1,p/e=0.8,α=60°).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present model are validated with the published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have been found in quite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an average error of 16.45%.Thermal and Thermohydraulic efficiency of RFSAH with a baffle on both sides of the absorber plate is maximum among baffles below,above,and on both sides of the absorber plate.It is observed that the thermal efficiency of RFSAH is greater than SF-SAH.The proposed optimum baffles roughness is suggested to increase the air upholding time period for more efficient outp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analysis Energy Balance Equations Thermal Efficiency return flow solar air heater V-baffles
原文传递
Impact of the Return Flow on Heavy Pollution in Winter ove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2
作者 Mei MEI Yihui DING Zunya WA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370-386,共17页
In North China,the return flow(RF)refers to the airflow at the rear of an inshore high pressure,bringing southerly wind to the Beijing–Tianjin–Hebei(BTH)region when the high pressure pushes deeper from coast into th... In North China,the return flow(RF)refers to the airflow at the rear of an inshore high pressure,bringing southerly wind to the Beijing–Tianjin–Hebei(BTH)region when the high pressure pushes deeper from coast into the mainland.Many studies have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southerly anomalies to the transport and accumulation of pollutants in the BTH region.Howev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F and heavy pollution episodes(HPEs)in the BTH region requires more in-depth analysis,and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is topic.By objectively identifying RFs and HPEs based on the ERA5 reanalysis data and observed hourly PM_(2.5)concentration data during 9 winters of 2012–2020,it is found that almost two-thirds of the HPEs in the BTH region coincide with the occurrence of RFs.The northward transport of warm and humid air is stronger in the HPEs under RF conditions,whereas the sinking motion and the decrease in boundary layer height dominate the HPEs without any RF.We then classify the RFs into north and south types by a demarcation line of 32°N.Both types of RFs are featured with a zonal circulation pattern,stable atmosphere,and southerly airflow fav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PEs,but the south type RFs bring warmer and wetter air masses to the BTH region,forming a more stable and thicker inversion layer and causing more severe HPEs.With occurrences of the RF,low-level winds are observed to accelerate,and the ageostrophic wind components contribute mainly to this acceleration.During the presence of RFs,the kinetic energy generation at the high level decreases,and the weakened downward transport results in weak low-level northerly winds,weak turbulence,and a shallow boundary layer,thus hindering the diffusion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in the BTH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return flow heavy pollution episode PM2.5
原文传递
A Case Study on the Rapid Rain-to-Snow Transition in Late Spring 2018 over Northern China:Effects of Return Flows and Topography 被引量:2
3
作者 Wenlong ZHANG Xiaopeng CUI +3 位作者 Bolong DUAN Bo YU Runxia GUO Haiwen LI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107-127,共21页
Phase changes in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of early winter and late spring in midlatitude regions represent challenges when forecasting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snowfall.On 4 April 2018,a heavy snow process occur... Phase changes in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of early winter and late spring in midlatitude regions represent challenges when forecasting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snowfall.On 4 April 2018,a heavy snow process occurred in Beijing and northwestern Hebei Province,becoming the most delayed occurrence of heavy spring snow ever recorded over Beijing in the last 30 years.This paper uses observation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for the rapid rain-to-snow(RRTS)phase transition during this process.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1)Return flows(RFs),an interesting type of easterly wind,including those at 1000,925,and 800 hPa,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heavy snow process and presented a characteristic"sandwich"structure.The RFs,complex topography,and snow particles that dominated the clouds,were the three key factors for the RRTS transition.(2)The RRTS transition in the plains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F at 925 hPa,which brought about advective cooling initiated approximately 4-6 h before the onset of precipitation.Then,the RF played a role of diabatic cooling when snow particles began to fall at the onset of precipitation.(3)The RRTS transi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latively high altitude that led to a lower surface temperature owing to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lapse rate.Both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onset of precipitation,the snow particles in clouds entrained the middle-level cold air downward,causing the melting layer(from surface to the 0℃-isotherm level)to become very thin;and thus the snow particles did not have adequate time to melt before falling to the ground.(4)The rapid RRTS over the Yanqing mountainous area in the northwest of Beijing could have involved all the three concurrent mechanisms:the advective cooling of RF,the melting cooling of cloud snow particles,and the high-altitude effect.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plain area with less urbanization the duration of the RRTS in the plain area with significant urbanization was extended by approximately 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latitude heavy snow return flow phase transition Bohai Sea cold pool complex terrain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4
作者 王婷 王振凡 +2 位作者 李珍 马怀宝 贾梦豪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49,共4页
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集中在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2000—2022年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分别为4.840亿t和21.546亿t,分别占水库运用以来排沙总量的18.3%、81.5%。研究表明,入库水量与回水长度是影响汛前调... 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集中在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2000—2022年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分别为4.840亿t和21.546亿t,分别占水库运用以来排沙总量的18.3%、81.5%。研究表明,入库水量与回水长度是影响汛前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效果的主要因素;入库水量越大,回水长度越短,排沙效果越好。通过多元回归得到了汛前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影响因素为壅水指标和进出库流量比,通过研究量化了汛期洪水期排沙比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排沙 回水长度 壅水指标 小浪底水库
下载PDF
泥石流危险范围Laharz修正模型及其应用
5
作者 文海家 胡吉威 +2 位作者 张辉 向学坤 黄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5-918,共14页
泥石流危险区研究涉及触发条件、物源与地形等多种因素,需要开发快速、有效的方法进行危险范围分析。本文基于Laharz基本原理,以泥石流样本为数据基础拟合得到修正模型,并以重庆市巫溪县杨家湾沟为例,采用修正的Laharz ArcGIS工具包,在... 泥石流危险区研究涉及触发条件、物源与地形等多种因素,需要开发快速、有效的方法进行危险范围分析。本文基于Laharz基本原理,以泥石流样本为数据基础拟合得到修正模型,并以重庆市巫溪县杨家湾沟为例,采用修正的Laharz ArcGIS工具包,在不同降雨重现期条件下对泥石流堆积范围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采用修正参数使Laharz模型统计量参数的和方差(SSE)和均方根误差(RMSE)减小,确定系数(R^(2))增大,拟合优度得到明显提高;2)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结合现场调查推算的物源体积,在ArcGIS平台采用Laharz工具包可快速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10、20、50、100 a)条件下的泥石流堆积范围,并且模拟泥石流堆积宽度与现场调查堆积范围接近,大部分重合;3)采用Laharz修正模型与传统的FLO-2D软件模拟进行对比,其中最远冲出距离、最大堆积宽度和堆积面积在两种方法下模拟结果的差值比率分别在10.00%、15.00%和20.00%量级,采用两种方法模拟结果与实地勘查结果也相近,表明Laharz修正模型具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Laharz修正模型 危险范围 降雨重现期
下载PDF
常压塔顶回流系统多相腐蚀流的分布规律及露点腐蚀特性预测
6
作者 赵鹏程 偶国富 +2 位作者 金浩哲 黄本清 顾友杰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7,共8页
针对某炼化企业常压塔顶回流系统,采用AspenPlus软件构建了多组分流体相态-离子平衡模型,获得了塔顶挥发管线内腐蚀性介质HCl、H_(2)S的气液平衡分布情况,实现了塔顶管道内腐蚀流体分布量化特性预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相中组... 针对某炼化企业常压塔顶回流系统,采用AspenPlus软件构建了多组分流体相态-离子平衡模型,获得了塔顶挥发管线内腐蚀性介质HCl、H_(2)S的气液平衡分布情况,实现了塔顶管道内腐蚀流体分布量化特性预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相中组分HCl、H_(2)S的摩尔流量显著增加,通过初始溶解温度确定露点温度为101.2℃,露点处pH最低可达2.59,露点腐蚀发生在塔顶出口管线附近;塔顶出口管道有3个液膜覆盖率较高的区域,分别是挥发管线入口垂直管壁、弯头内壁和水平管下壁,在露点处大部分HCl气体溶解在冷凝水汇聚成的初始液膜中,因此初始液膜汇聚的区域就是腐蚀频发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塔顶回流系统 露点腐蚀 PH Aspen Plus软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管道特性曲线法在注射水储存分配系统的应用
7
作者 马宁 江进 马鸿志 《山西建筑》 2024年第4期116-118,130,共4页
应用管道特性曲线法对制药企业注射水储存分配系统的流量与压力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简化计算的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比较。针对系统实际运行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及措施。
关键词 制药厂房 注射水 储存分配系统 回水流量 管道特性曲线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平原河网型灌区多尺度下灌溉用水量计算方法研究
8
作者 李其峰 陈彩明 +2 位作者 李冬晓 蔡晨凯 王士武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9,36,共6页
以嘉兴市长水塘灌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灌区水循环过程模拟模型,并引入灌片灌溉水回归系数,应用于灌区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量模拟分析以及多尺度下灌溉用水量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模型的率定与验证,模拟得到典型泵站模拟... 以嘉兴市长水塘灌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灌区水循环过程模拟模型,并引入灌片灌溉水回归系数,应用于灌区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量模拟分析以及多尺度下灌溉用水量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模型的率定与验证,模拟得到典型泵站模拟水量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相对差绝对值均在15%以内,模拟得到的灌区河网水位变化趋势与实测过程基本一致。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灌区水量转化过程,能够为灌区灌溉用水量统计工作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用水量 回归水重复利用 系统动力学 平原河网型灌区
下载PDF
考虑回归水重复利用的多水源灌区灌溉用水量分析
9
作者 蒲小芳 吴迪 +4 位作者 项华伟 杨建赞 龚兰强 马黎 郑丹丹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164,共7页
多水源灌区中的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分析了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的机理并结合改进SWAT模型的特点概化了灌溉回归水及其重复利用量的计算方法,并说明了实际灌溉用水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以浙江省浦江县通济桥水库灌区为实... 多水源灌区中的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分析了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的机理并结合改进SWAT模型的特点概化了灌溉回归水及其重复利用量的计算方法,并说明了实际灌溉用水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以浙江省浦江县通济桥水库灌区为实例,利用改进SWAT模型构建其水文循环模型,利用长系列实测逐月径流及实测渠首灌溉取水量率定模型参数,并进行验证。其中率定期及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等于0.85,4条干渠灌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低于5%,表明改进SWAT模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且可用于模拟灌区不同水源类型的灌水量。进一步根据模型模拟结果计算得到通济桥水库灌区灌溉回归水及其重复利用量、以及灌区实际灌溉用水量,结果表明,该灌区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率达到40%,考虑扣除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量后,灌区灌溉用水量将降低约5.4%,灌区骨干水源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3%,不能代替整个灌区的灌溉用水量。进一步说明灌区实际灌溉用水量统计时应考虑扣除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量,尤其针对大型灌区或大范围区域,灌区灌溉用水量减少的绝对值将十分可观,可提高灌区灌溉用水量统计精度。对于有监测设施的灌区,不能仅仅以监测水量作为灌区的灌溉用水量,应模拟统计灌区内来源不同水源类型的实际灌溉用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 多水源灌区 改进SWAT模型 实际灌溉用水量
下载PDF
中国省际制造业转移的数量化特征与动因识别
10
作者 陈永伟 张艺栌 姜昊 《商学研究》 2024年第1期39-51,共13页
本文使用制造业企业的注册位置信息,通过计算空间分布距离的核密度函数变化,来测度并揭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转移的演进趋势与数量化特征。研究发现:地区间制造业转移开始打破传统的雁阵模式,衍生出“西移”与“回流”并存的混合式转... 本文使用制造业企业的注册位置信息,通过计算空间分布距离的核密度函数变化,来测度并揭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转移的演进趋势与数量化特征。研究发现:地区间制造业转移开始打破传统的雁阵模式,衍生出“西移”与“回流”并存的混合式转移特征;中西部省份承接制造业转移呈俱乐部式格局,而沿海省份在历经“去工业化”后重新迈向“再工业化”。从行业来看,各要素密集型行业均呈现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基本态势,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区域间转移的主力军,但转移幅度稍有回落,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区域间转移呈现趋势反转过程,而高载能行业表现出东部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但各类典型行业在沿海内部的转移则日益频繁,尤其南部沿海成为主要回流承接区。交通基础设施、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等要素是促进制造业跨区域转移的关键动力,但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也存在各自特有的驱动因素。这也表明平衡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既要考虑地区要素禀赋特征,也要基于行业发展的自身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转移 要素禀赋 回流
下载PDF
回液断路阀流量冲击特性分析
11
作者 段礼彬 袁增卫 《煤矿机械》 2024年第1期52-54,共3页
针对液压支架回液断路阀流量冲击问题,在分析回液断路阀大流量特性基础上,结合元件实际结构尺寸,建立了AMESim仿真模型,给出了流量冲击状态下的阀芯冲击特性,并据此实现了回液断路阀阀芯的冲击疲劳性能计算,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分析... 针对液压支架回液断路阀流量冲击问题,在分析回液断路阀大流量特性基础上,结合元件实际结构尺寸,建立了AMESim仿真模型,给出了流量冲击状态下的阀芯冲击特性,并据此实现了回液断路阀阀芯的冲击疲劳性能计算,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液压支架立柱千斤顶较大的面积比,在大流量乳化液泵作用下,在液压支架降柱、千斤顶缩回等工况时会使回液断路阀形成流量冲击;且冲击流量越大,阀芯冲击力也越大,冲击速度和冲击加速度也越大;在冲击流量产生的交变应力以及阀芯台肩处的圆角应力集中综合作用下会导致阀芯疲劳损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支架 回液断路阀 流量冲击 疲劳损坏
下载PDF
带等时空载返程运输的双机Flowshop调度问题复杂性
12
作者 兰艳 张明会 +1 位作者 武宗涛 韩鑫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22,共5页
流水作业(Flow shop)问题是调度算法研究中经典问题模型之一,有两台处理机和一台运输机且运输机每次只运输一个工件的流水作业调度问题模型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考虑运输机去程(从机器M1到M2)与返程(从机器M2到M1)时间,在假定... 流水作业(Flow shop)问题是调度算法研究中经典问题模型之一,有两台处理机和一台运输机且运输机每次只运输一个工件的流水作业调度问题模型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考虑运输机去程(从机器M1到M2)与返程(从机器M2到M1)时间,在假定运输机去程运输时间及返程空载时间相等的情况下,通过把一个强NP-complete问题——3-PARTITION问题归约成一个研究问题的实例,来证明对这个问题求解是强NP-hard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shop问题 空载返程运输 调度 复杂性
下载PDF
土壤源热泵地埋管侧水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13
作者 陈鹏旭 许波 +1 位作者 陈振乾 陈翔燕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本文基于江苏无锡某典型厂房土壤源热泵空调项目的实测数据,以地源侧系统总能耗最低为目标,构建设备模型对地源水泵运行工况进行优化,并与两种传统控制策略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据此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基于负荷的优化控制策... 本文基于江苏无锡某典型厂房土壤源热泵空调项目的实测数据,以地源侧系统总能耗最低为目标,构建设备模型对地源水泵运行工况进行优化,并与两种传统控制策略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据此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基于负荷的优化控制策略,其节能效果要明显优于定频控制策略,冬夏季典型测试日平均节能率分别为28.33%和13.27%,相比于5℃温差变频策略节能了3.61%和2.21%。适当增大地埋管的埋管深度或管径,可以进一步提升该优化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传统的定温差控制策略在负荷率大于60%时,可在5℃基础上将温差增加1~5℃以提升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变流量 供回水温差 节能率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轴承腔通风结构嵌入改进及油气两相流动特性研究
14
作者 燕阳 任国哲 +3 位作者 徐文峰 赵欢 孙丹 张成烽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为研究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油气两相流动特性,提高轴承腔回油特性,针对轴承腔的通风结构提出嵌入改进方案;建立基于欧拉-欧拉方法轴承腔两相流求解模型,对不同工况下常规轴承腔和嵌入改进方案轴承腔流动特性和回油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 为研究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油气两相流动特性,提高轴承腔回油特性,针对轴承腔的通风结构提出嵌入改进方案;建立基于欧拉-欧拉方法轴承腔两相流求解模型,对不同工况下常规轴承腔和嵌入改进方案轴承腔流动特性和回油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将常规轴承腔通风结构进行嵌入改进后,润滑油被嵌入的通风口壁面阻挡,在空气剪切力和重力的作用下,通风口右侧的润滑油掠过通风口向下游移动,从通风口流出的润滑油量减小,从回油口流出的润滑油增加,因而使得回油效率明显提升;随着嵌入深度的增加,从通风口流出的润滑油得到进一步抑制,腔内润滑油体积分数进一步增加,回油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相比常规轴承腔,当润滑油流量为200 L/h,转速为15 000 r/min时,嵌入改进方案回油效率提升最为明显,嵌入深度为8、10、12 mm的改进方案回油效率分别提高了16.72%、18.80%和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油气两相 轴承腔 通风结构 回油效率
下载PDF
一种基于直流式风洞的火星尘暴模拟装置
15
作者 刘琛 王芳 +4 位作者 李丽芳 周文 王振果 闫继宏 吴宜勇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为了研究火星表面尘暴环境对探测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制了一种基于低密度直流式风洞的火星尘暴环境模拟装置:采用超声速引射器作为风洞动力源,结合具备多工况动态调节能力的大抽气量真空系统,实现了引射气量精准调控,可模拟100~1500 P... 为了研究火星表面尘暴环境对探测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制了一种基于低密度直流式风洞的火星尘暴环境模拟装置:采用超声速引射器作为风洞动力源,结合具备多工况动态调节能力的大抽气量真空系统,实现了引射气量精准调控,可模拟100~1500 Pa低气压下的5~100 m/s大跨度风速;针对低气压下沙尘浓度难以精确控制的问题,采用振动式喂料、逆向螺旋式喷嘴设计以及大周期滞后串级调节方式,实现了0.1~1 g/m^(3)的沙尘浓度精确控制。该装置可用于研究火星尘暴环境对材料和机构的影响,同时还可用于火星气动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式风洞 超声速引射器 大跨度风速 沙尘浓度 流场模拟
下载PDF
叶尔羌河源流区洪水极值事件联合概率分析
16
作者 司涵 何英 +1 位作者 徐慧敏 卢潇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4,共9页
以叶尔羌河流域源区为例,选取塔什库尔干气象站的气温数据和库鲁克栏杆站的洪水资料,基于Copula函数对洪峰流量和1、3、7 d洪水总量的概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小波相干分析进一步探讨气候因子变化与洪水极值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两... 以叶尔羌河流域源区为例,选取塔什库尔干气象站的气温数据和库鲁克栏杆站的洪水资料,基于Copula函数对洪峰流量和1、3、7 d洪水总量的概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小波相干分析进一步探讨气候因子变化与洪水极值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变量的同现重现期>单变量重现期>两变量的联合重现期,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随着洪峰流量和洪量的增大而变长,相应洪水极值事件发生概率降低;夏季日平均气温和洪峰流量序列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高相干性,夏季日平均气温先于洪峰流量0.13~0.31周期变化;基于Copula函数建立1957—2010年夏季日平均气温与洪峰之间的二维统计模型,单变量重现期越长,所对应两变量的联合重现期与同现重现期之间相差越大;随着夏季日平均气温的升高,不同重现期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均增大。研究成果可对该地区的洪水风险管理和水资源适应性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极值 气候因子 重现期 COPULA函数 小波相干 频率分析 叶尔羌河源流区
下载PDF
基于大流量止回阀实验系统的快速预测模型
17
作者 王江坤 赵晶 +3 位作者 查洒洒 王剑 曲洺剑 张俊飞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9-665,共7页
针对传感器在数据获取中的局限性和无法用于对实验系统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问题,对大流量止回阀实验系统的快速预测模型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实验系统的快速预测模型,进行了快速预测模型的结果分析。首先,搭建了实体模型,根据大流量止... 针对传感器在数据获取中的局限性和无法用于对实验系统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问题,对大流量止回阀实验系统的快速预测模型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实验系统的快速预测模型,进行了快速预测模型的结果分析。首先,搭建了实体模型,根据大流量止回阀实验系统的结构,结合实验系统的工作原理对其进行了简化,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然后,利用快速预测模型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实验系统数据库,进行了实验系统的样本采集;通过比对不同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准确率,选择了随机森林算法,并建立了实验系统内压与应力应变的关系;最后,进行了快速预测模型的结果分析,并完成了实验系统整体预测实验和实验系统部件单独预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建立的快速预测模型,拟合优度(R 2)达到了0.99,相较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算法和梯度提升树(GBDT)算法,拟合优度(R 2)提高了68.97%和51.47%。实验系统整体预测与实验系统部件单独预测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整体预测模型的预测速度更快,且精度可以达到97.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流量旋启式止回阀 单向阀 随机森林算法 响应时间 深度神经网络 梯度提升树 决定系数
下载PDF
灌溉回归水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新宇 钱武文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50,共6页
灌溉回归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数量很大,而且可以重复利用,但关于灌溉回归水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很多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讨论了灌溉回归水的组成,分析了灌溉回归水产生的条件,阐释了灌溉回归水研究的理论基础,分类综述了灌溉回归水... 灌溉回归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数量很大,而且可以重复利用,但关于灌溉回归水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很多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讨论了灌溉回归水的组成,分析了灌溉回归水产生的条件,阐释了灌溉回归水研究的理论基础,分类综述了灌溉回归水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灌溉回归水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灌溉回归水及其计算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回归水 回归水的组成 回归水量计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FSI模型的线性压缩机排气阀颤振与回流特性
19
作者 刘辉 黄鑫宇 +1 位作者 陈洪月 刘先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1-460,共10页
针对线性压缩机阀片的颤振加剧阀片的疲劳失效,影响压缩机性能和工作寿命问题,采用三维流固耦合(FSI)模型对线性压缩机排气阀片开启、关闭过程进行了的模拟,研究了压缩机的工作压比、活塞运行频率对阀片颤振周期和阀片回流的影响。研究... 针对线性压缩机阀片的颤振加剧阀片的疲劳失效,影响压缩机性能和工作寿命问题,采用三维流固耦合(FSI)模型对线性压缩机排气阀片开启、关闭过程进行了的模拟,研究了压缩机的工作压比、活塞运行频率对阀片颤振周期和阀片回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SI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阀片颤振与阀片的回流,并得出了预测阀片颤振周期与活塞运行频率之间的经验关联式。研究结论可为直线压缩机阀片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阀片颤振 阀片回流 质量流稳定性
下载PDF
对回流农民工的多维审视:基于现有研究分析
20
作者 刘玉侠 张剑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68,共9页
农民工回流是中国当前人口流动的一种独特现象,回流农民工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概念界定与群体特征、现象发生与演进趋势、回流动因及影响因素、回流效应与多重影响、身份认同与再社会化、职业选择与未来发展,是理解农民工... 农民工回流是中国当前人口流动的一种独特现象,回流农民工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概念界定与群体特征、现象发生与演进趋势、回流动因及影响因素、回流效应与多重影响、身份认同与再社会化、职业选择与未来发展,是理解农民工回流现象和回流农民工群体的六个基本维度。迄今,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既有普遍共识,亦有多元争鸣。随着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诸多关系到回流农民工生活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开始出现,亟待学术界的探索和回应。未来,相关研究应当实现三大拓展,即从现状描述到发展展望的拓展、从宏观分析到微观剖析的拓展、从理论观照到人文关怀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回流 劳动力迁移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