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向累加生成绝对灰度性质及其在灾害事件预测中的应用
1
作者 陈紫维 赵守江 +1 位作者 刘军 崔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8-295,共8页
为研究反向累加生成序列绝对灰度的变化规律,基于原始序列与其一次反向累加生成序列的级比关系,推导了整数阶反向累加生成序列绝对灰度的一般表达式及其相关性质。结合实际问题背景,讨论了融合绝对灰度的反向累加灰色模型在突发灾害事... 为研究反向累加生成序列绝对灰度的变化规律,基于原始序列与其一次反向累加生成序列的级比关系,推导了整数阶反向累加生成序列绝对灰度的一般表达式及其相关性质。结合实际问题背景,讨论了融合绝对灰度的反向累加灰色模型在突发灾害事件预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原始序列的绝对灰度大于0.6时,进行反向累加生成变换能够有效降低序列的绝对灰度,当原始序列的绝对灰度小于0.25时,对序列进行反向累加生成变换会增大序列的绝对灰度。研究结论为灰建模的模型选择及序列预处理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累加生成 绝对灰度 灰色模型 新信息优先 突发灾害事件预测
下载PDF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新月 常波涛 +2 位作者 孙连浦 余培湘 李方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3-55,共3页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反转程度 油气聚集
下载PDF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油气运移机制与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孙雨 陈晨 +3 位作者 马世忠 丛琳 赵慧 于利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1-509,共9页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古构造演化及构造运动时期等资料,确定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成藏期主要为嫩江组沉积末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成藏期,源内区域油以垂向"倒灌"运移为主,青一段超压是油气向下"倒灌"...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古构造演化及构造运动时期等资料,确定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成藏期主要为嫩江组沉积末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成藏期,源内区域油以垂向"倒灌"运移为主,青一段超压是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动力,油源断裂是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输导通道;源边、源外区域油以"复式"运移为主,源内区域生成的大量油首先沿油源断裂垂向运移至源内区域的储集层内,再通过一定的优势输导通道长距离侧向运移至源边或源外区域的有效圈闭内成藏。在此基础上,提出扶新隆起带扶余油层不同区域的3类成藏模式,即:源内"先直排倒灌,后短距离侧向分配",源边"斜坡带断层遮挡"及源外"复式聚集,长距离侧向运移"的成藏模式,为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油气富集区优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复式聚集 “倒灌”运移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77
4
作者 侯贵廷 冯大晨 +1 位作者 王文明 杨默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3,共5页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以宽缓的褶曲和长垣背斜为主 ,属小变形量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可划分为 3期 ,即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新生代晚期。其中 ,嫩江组沉积末期的反转构造最强烈 ,对松辽盆地油气成藏的影响最大 ,主要...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以宽缓的褶曲和长垣背斜为主 ,属小变形量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可划分为 3期 ,即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新生代晚期。其中 ,嫩江组沉积末期的反转构造最强烈 ,对松辽盆地油气成藏的影响最大 ,主要体现在 :(1)反转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 ;(2 )反转构造作用促进了油气再次运移 ;(3)反转构造作用使地层拱张 ,产生了许多裂缝 ,改善了储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反转构造 反转期次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宝柱 姜呈馥 杨亚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12,共3页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发育。农安、四家子等反转构造资料表明,松辽盆地南部的正反转构造有利油气聚集成藏:反转构造邻近生油凹陷;构造反转改良储层物性;构造反转增加油气聚集场所;构造反转促进油气运移。构造反转与油气运移时间...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发育。农安、四家子等反转构造资料表明,松辽盆地南部的正反转构造有利油气聚集成藏:反转构造邻近生油凹陷;构造反转改良储层物性;构造反转增加油气聚集场所;构造反转促进油气运移。构造反转与油气运移时间匹配良好,则可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小合隆构造、颜家屯构造是有利的含油气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反转构造 油气聚集 油气藏 成藏
下载PDF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文礼 林社卿 +3 位作者 杨道庆 阎福旺 夏东领 刘桂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74-177,182,共5页
该文依据三维地震和大量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下二门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并恢复了构造控制下的油气成藏历史。下二门构造是一个被后期断裂复杂化的背斜,古近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在泌阳凹陷主要表现为挤压抬升并形成凹陷... 该文依据三维地震和大量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下二门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并恢复了构造控制下的油气成藏历史。下二门构造是一个被后期断裂复杂化的背斜,古近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在泌阳凹陷主要表现为挤压抬升并形成凹陷的褶皱构造格局,断层则形成于新近纪末期。其构造演化和油气成藏经历了3个阶段:a)廖庄期及廖庄期前沉积沉降阶段,发育低幅度的逆牵引背斜,核一—廖庄期发生早期油气缓慢充注;b)古近纪末期区域挤压隆升阶段,背斜幅度显著加大,油气快速充注形成古背斜-岩性油气藏;c)新近纪末期发生拉张断裂作用,背斜构造复杂化,古油气藏被破坏,油气沿断层调整运聚形成次生断层-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断裂 逆牵引背斜 下二门油田 泌阳凹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生长构造格架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9
7
作者 胡望水 谢锐杰 +5 位作者 官大勇 丁文龙 张文军 毛治国 王炜 张振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25-434,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界断裂划分为同生逆断裂、后生同生逆断裂和后生断裂 ,背斜发育有同生断展背斜、后生断展背斜及生长背斜 ,昆北断阶区褶皱发育演化序列为同生断展背斜之上叠加了生长背斜 ,一里坪坳陷、茫崖坳陷褶皱发育演化序列...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界断裂划分为同生逆断裂、后生同生逆断裂和后生断裂 ,背斜发育有同生断展背斜、后生断展背斜及生长背斜 ,昆北断阶区褶皱发育演化序列为同生断展背斜之上叠加了生长背斜 ,一里坪坳陷、茫崖坳陷褶皱发育演化序列是后生断展背斜上叠加了同生断展背斜 ,同生断展背斜之上又叠加了生长背斜。新生代生长构造格架由三期生长构造组成 ,古近纪—早上新世逆同生构造、中—晚上新世逆同生构造和中—下更新世生长背斜组成 ,不同构造单元构造格架组成略有不同。三期生长构造是由E—N12 盆地基底扭压整体拗陷作用、N22 —N3 2 盆地基底扭压差异拗陷作用和Q盆地基底扭压缓慢拗陷作用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主要有同生断展背斜、后生断展背斜、生长背斜、断鼻等 ,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主要分布在昆北断阶、茫崖坳陷。同生逆断裂的长期活动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 ,位于油源区附近的同生和后生断展背斜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构造 同生断展背斜 逆同生断裂 构造格架 扭压拗陷作用 油气聚集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反转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玉明 张青林 +1 位作者 王明君 杨木壮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利用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通过对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典型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和研究,剖析了四个反转构造带各具特色的反转构造特征及样式。孤家子后五家户反转构造带以“欺压式断层”为特色,小五家子四家子反转构造带中、浅层表现为箱形背斜,... 利用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通过对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典型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和研究,剖析了四个反转构造带各具特色的反转构造特征及样式。孤家子后五家户反转构造带以“欺压式断层”为特色,小五家子四家子反转构造带中、浅层表现为箱形背斜,深层发育有“欺压式逆断层”,秦家屯反转构造带为发育在早期半地堑之上的“尖棱状”背斜,皮家毛北张家屯反转构造带表现为小型背斜或向斜。这些反转构造发育在深层生烃凹陷附近,生、运、聚、储的配置关系极佳,是重要的油气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油气圈闭 十屋断陷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宋站-尚家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林铁锋 施立志 +1 位作者 王卓卓 马永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5-170,共6页
根据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结合地震解释,研究了工区断裂的分布特征,发现断裂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深、浅层展布方向具有一致性,主要以近南北向(尚家工区内)和北西向(宋站工区内)断层为主,近东西向断层最少;纵向上,发现断裂在T2(泉头组... 根据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结合地震解释,研究了工区断裂的分布特征,发现断裂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深、浅层展布方向具有一致性,主要以近南北向(尚家工区内)和北西向(宋站工区内)断层为主,近东西向断层最少;纵向上,发现断裂在T2(泉头组顶部)层发育最多,T3(登娄库组顶部)层最少。研究认为本区断裂发育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以及长期继承性发育这四个时期,其中以中、晚期断裂最为发育。分析表明本区断裂对油气藏的形成明显具有控制作用,控制了本区局部构造(断块)的发育,形成一系列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断裂在活动时期可以直接作为油气运移的输导体,为油气的运移提供良好的时空配置;另一方面,断裂在封闭时期可以对储层形成侧向封堵,对油气起到了很好的保存作用。本文对研究区大量地震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由于反向正断层的侧向封堵作用,有利于该区油气的保存,对油气成藏明显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反向正断层 油气成藏 松辽盆地北部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中的三角形断块:演化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均亮 蒋鸿亮 +1 位作者 李宏伟 林春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7-668,共12页
在乌尔逊凹陷中部发育一个三角形断块,因边界断裂的同沉积活动而使断块沉陷深,沉积厚度大。晚期的构造反转使整个三角形断块向上冲断,尤以北界断裂的冲断活动表现强烈。三角形断块为各时期的沉积中心,控制着深湖相和湖底扇沉积的发育;... 在乌尔逊凹陷中部发育一个三角形断块,因边界断裂的同沉积活动而使断块沉陷深,沉积厚度大。晚期的构造反转使整个三角形断块向上冲断,尤以北界断裂的冲断活动表现强烈。三角形断块为各时期的沉积中心,控制着深湖相和湖底扇沉积的发育;烃源岩的类型也与三角形断块有关,块内为Ⅰ型和Ⅱ型干酪根,边部和外部为Ⅱ型和Ⅲ型干酪根。南屯组的有效烃源岩在乌尔逊断陷分布范围较大,主力烃源岩只局限于三角形断块内。晚期反转时北界断裂有利于构造圈闭的形成,反转断层也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因此,三角形断块在生储盖层的发育和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的空间配置关系上可谓得天独厚,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形断块 坳中断 构造反转 油气聚集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伸展构造与反转构造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君 黄志龙 +1 位作者 刘宝柱 柳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1,共3页
松辽盆地是大型中新生代具有"断"、"坳"双重结构的复合型沉积盆地,在构造演化史中表现为早期断陷、中期拗陷、晚期反转的演化特征。东南隆起区是松辽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发育了大量的伸展构造、反转构造,它们对油... 松辽盆地是大型中新生代具有"断"、"坳"双重结构的复合型沉积盆地,在构造演化史中表现为早期断陷、中期拗陷、晚期反转的演化特征。东南隆起区是松辽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发育了大量的伸展构造、反转构造,它们对油气的聚集、分布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但是,由于伸展构造和反转构造形成的时期和发育的层位不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也不尽相同。伸展构造主要控制原生油气藏;而在深凹带范围内的反转构造主要控制次生油气藏,在斜坡带范围内的反转构造主要控制原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东南隆起 伸展构造 反转构造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塔木察格盆地反向断层与反转断层控藏机理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洪宇 陈沫 孟令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2-79,共8页
塔木察格盆地是大庆油田海外重要的油气资源生产基地。基于盆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性质及构造演化特征,自下而上将盆地划分为断陷层、断-坳转换层和坳陷层3个构造层,断陷阶段的被动裂陷作用使地层发生掀斜隆起,从而形成大量与地层倾向相... 塔木察格盆地是大庆油田海外重要的油气资源生产基地。基于盆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性质及构造演化特征,自下而上将盆地划分为断陷层、断-坳转换层和坳陷层3个构造层,断陷阶段的被动裂陷作用使地层发生掀斜隆起,从而形成大量与地层倾向相反的反向断层;伊敏组沉积末期,在区域压扭应力场作用下,盆地发生强烈反转,形成了大量早期伸展中期压扭晚期反转的断层。分析已钻探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认为反向断层和反转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根据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关系,盆地纵向上划分为上、中、下3套含油气系统,不同含油气系统间油气呈互补分布,其中以南一段为主的下部含油气系统是最重要的产油层系,油藏类型以反向断层遮挡的油气藏为主;平面上受控于控藏断层,下部油气主要沿反向断层呈条带状分布,上部油气大多靠近反转断层聚集。分析反向断层和反转断层的控藏机理,认为研究区发育反向断层背靠低隆起油气成藏和反转断层控制次生油气成藏2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断层 反转断层 成藏模式 油气藏类型 塔木察格盆地
下载PDF
轮南低凸起三叠系烃类聚集模式及控藏要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楠 杨海军 +4 位作者 蔡忠贤 刘显凤 刘长江 宋璠 贾君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2期32-35,40,共5页
应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结合钻井、地震以及地球化学资料对轮南低凸起三叠系烃类聚集模式及控藏要素进行了研究。轮南低凸起是以奥陶系岩溶缝洞型油气藏为主、垂向上多套含油气层系叠置的复式油气聚集带。虽然喜山早期运动诱发了区域性... 应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结合钻井、地震以及地球化学资料对轮南低凸起三叠系烃类聚集模式及控藏要素进行了研究。轮南低凸起是以奥陶系岩溶缝洞型油气藏为主、垂向上多套含油气层系叠置的复式油气聚集带。虽然喜山早期运动诱发了区域性断裂活化,但在石炭系弱超压型隔挡层及潜山顶面断裂体系发育特征的联合约束下,下伏的奥陶系油气资源仅能沿着断垒带地区的深大断裂向浅部的三叠系圈闭发生限制型垂向输导调整。同时,虽然三叠系发育的3套砂体(对应3套油组)的孔渗及横向输导性能优越,但探井油气显示的统计分析发现中部斜坡带地区发育无油气显示带,表明轮南断垒带及桑塔木断垒带地区三叠系的油藏并无沟通;即使是在晚期构造反转作用下,由于三叠系圈闭的充满度较低、油气无法突破圈闭溢出点,导致三叠系的原油也从未发生过有效的南北向的层间运移。因此,三叠系油气藏的分布仅受深大断裂的控制,断穿潜山面与三叠系底面的断裂发育区是三叠系油气藏勘探的潜在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低凸起 三叠系 油气成藏 构造反转
下载PDF
小型断陷湖盆下生上储式油成藏规律研究——以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大磨拐河组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付广 韩娜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5期5-8,110,共5页
通过油藏解剖及油藏与油成藏条件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得到,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大磨拐河组油藏主要为断层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反转构造上和长期发育断裂附近。大磨拐河组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4种因素的控制:①南一段源岩区控制着大... 通过油藏解剖及油藏与油成藏条件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得到,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大磨拐河组油藏主要为断层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反转构造上和长期发育断裂附近。大磨拐河组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4种因素的控制:①南一段源岩区控制着大磨拐河组油成藏与分布的范围;②反转构造及其附近是大磨拐河组油聚集的有利部位;③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大磨拐河组油聚集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④长期发育断裂不仅为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大磨拐河组运移提供了输导通道,而且为大磨拐河组油聚集提供了圈闭。大磨拐河组油成藏模式为: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通过长期发育断裂向上覆大磨拐河组运移,在反转构造及其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主要断陷带 大磨拐河组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反转构造 长期发育断裂 海-塔盆地
下载PDF
基于累积荷载效应分析刚架结构极限承载力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绿峰 杨大尉 《应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0-215,共6页
传统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塑性铰法(PHM)及其修正格式(mPHM)没有考虑加载历史累积荷载效应对刚架失效的影响,不能正确处理内力反向问题,由此导致刚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和失效模式分析结果出现错误。为此,首先研究了前序失效阶段累积荷载效应的... 传统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塑性铰法(PHM)及其修正格式(mPHM)没有考虑加载历史累积荷载效应对刚架失效的影响,不能正确处理内力反向问题,由此导致刚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和失效模式分析结果出现错误。为此,首先研究了前序失效阶段累积荷载效应的影响,据此分析结构迭代计算中相邻迭代步出现内力反向时PHM和mPHM发生错误的原因;然后通过合理修改构件截面强度,以反映结构强度损伤演化规律,据此计算刚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并识别结构潜在失效模式,提出了刚架结构的失效判据,建立了刚架结构分析的改进塑性铰法(iPHM);最后,进一步通过iPHM与PHM、mPHM、弹塑性增量加载法对比分析,验证了iPHM的适用性、计算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 极限承载力 塑性铰法 刚架结构 累积荷载效应 内力反向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迁移和反转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褚庆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296,共4页
对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迁移和反转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构造的迁移与反转对油气运聚的影响。指出正是由于频繁的构造迁移与反转导致该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生油岩的沉积厚度及成熟演化都受到了不利影响。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构造迁移 构造反转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大民屯凹陷前中生界基岩石油运聚模式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志宏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2期21-24,147-148,共4页
大民屯凹陷前中生界基岩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一半以上,是大民屯凹陷最主要的含油层。为探讨影响基岩整体石油运聚模式的类型、建立各类型的石油运聚模式图、指导前中生界基岩的进一步勘探,从已知基岩油藏出发,通过... 大民屯凹陷前中生界基岩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一半以上,是大民屯凹陷最主要的含油层。为探讨影响基岩整体石油运聚模式的类型、建立各类型的石油运聚模式图、指导前中生界基岩的进一步勘探,从已知基岩油藏出发,通过开展原油性质、油藏剖面、构造演化、声波时差与埋深关系图分析法,搞清了基岩原油类型、油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详细分析了前中生界基岩石油运聚条件,明确了前中生界基岩发育侧向直接、垂向间接、倒灌式三种石油运聚模式。三种运聚模式图的构建,对在大民屯凹陷南部韩三家子断阶部署两口预探井和西部斜坡带的基岩勘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民屯凹陷 基岩 整体含油 石油运聚模式
下载PDF
政治关联、资本结构与亏损逆转程度
18
作者 杜军 陈建英 +1 位作者 杜勇 熊爱林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60,共5页
选取我国2009~2012年沪深两市共528家亏损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政治关联、资本结构与亏损逆转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亏损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亏损逆转程度正相关;政治关联发挥了债务治理效应,增强了资本结构与亏损逆转程... 选取我国2009~2012年沪深两市共528家亏损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政治关联、资本结构与亏损逆转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亏损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亏损逆转程度正相关;政治关联发挥了债务治理效应,增强了资本结构与亏损逆转程度之间的敏感性。进一步区分政治关联的强度和类别后发现:政治关联越强,其发挥的债务治理效应越大;同时,政治关联的债务治理作用主要来自地方关联,中央政治关联的债务治理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亏损企业 政治关联 资本结构 亏损逆转程度
下载PDF
伏龙泉断陷反转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美华 《复杂油气藏》 2018年第4期23-27,32,共6页
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经历了断陷期、拗陷期、反转期三个演化阶段,具有典型的断坳叠置盆地特征;断陷期为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发育4条控洼断层,依次控制了4个沉积次洼;拗陷期地层受明水末期构造反转挤压,形成了反转背斜构造。伏龙泉断陷... 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经历了断陷期、拗陷期、反转期三个演化阶段,具有典型的断坳叠置盆地特征;断陷期为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发育4条控洼断层,依次控制了4个沉积次洼;拗陷期地层受明水末期构造反转挤压,形成了反转背斜构造。伏龙泉断陷有两个主要的成藏期:泉头组时期与明水组末期,主要的油气分布层位是泉头组和登娄库组,为反转调整形成的次生油气藏,明水组末期是主要的成藏期。明水组末期构造反转是新圈闭形成和油气再次运移的过程,反转使得主要断层再次活化,形成油气运移通道,断陷层烃源岩生成油气向上运移到坳陷层圈闭中,形成次生油气藏。平面上,伏南次洼油气最为富集,伏北次洼次之,顾家店次洼最差。通过定量计算反转率得到:顾家店次洼为0. 37,伏南次洼为0. 1,伏北次洼反转轻微,因此,反转率适中的区域最有利于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期次 成藏期 流体包裹体 反转率 富集规律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 被引量:7
20
作者 韩强 黄太柱 +2 位作者 耿锋 费剑炜 杨喜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8-656,共9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早期(45.5~16.5Ma)和喜马拉雅中—晚期(22~4Ma)2期海相油气成藏过程,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雅克拉地区在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翘倾”作用控制了海相油气的晚期充注和成藏有利区。喜马拉雅早期,雅克拉地区前中生界构造呈北东高、西南低的构造格局,油气充注范围广,雅克拉—雅东构造圈闭群均处于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范围内。喜马拉雅晚期受库车坳陷快速沉降,雅克拉地区中新生界构造发生了“翘倾”作用,前中生界构造由原来的北东高和西南低格局转变为北东低和西南高的构造格局,轮台断裂构造带及其以南圈闭是晚期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同时构造“翘倾”使喜马拉雅早期充注的海相油气藏遭受破坏或向南调整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油气 油气充注 构造反转 晚期成藏 雅克拉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