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erse genetics: Unlocking the secrets of negative sense RNA viral pathogens 被引量:1
1
作者 Kathryn Edenborough Glenn A Marsh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年第4期16-26,共11页
Negative-sense RNA viruses comprise several zoonotic pathogens that mutate rapidly and frequently emerge in people including Influenza, Ebola, Rabies, Hendra and Nipah viruse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enc... Negative-sense RNA viruses comprise several zoonotic pathogens that mutate rapidly and frequently emerge in people including Influenza, Ebola, Rabies, Hendra and Nipah viruse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encephalitis and vasculitis are common disease outcomes in people as a result of pathogenic viral infection, and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high case fatality rates. Viral spread from exposure sites to systemic tissues and organs is mediated by virulence factors, including viral attachment glycoproteins and accessory protein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infection and disease have been delineated by reverse genetics; a molecular approach that enables researchers to experimentally produce recombinant and reassortant viruses from cloned cD NA. Through reverse genetics we have develop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virulence factors key to disease causation thereby enabling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antiviral therapies and well-defined live attenuated vaccines. Despite the value of reverse genetics for virulence factor discovery, classical reverse genetic approaches may not provide sufficient resolution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heterogeneous viral populations, because current techniques recover clonal virus, representing a consensus sequence. In this review the contribution of reverse genetics to virulence factor characterization is outlined, while the limitation of the technique is discussed withreference to new technologies that may be utilized to improve reverse genetic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erse genetics Viral pathogen NEGATIVE SENSE rna viruses Influenza A virus EBOLA virus RABIES virus Hendra virus Nipah virus
下载PDF
Hepatitis C virus in human B lymphocytes transformed by Epstein-Barr virus in vitro by in situ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被引量:11
2
作者 Ji Lin Cheng Bao Ling Liu Yi Zhang Wen Bin Tong Zheng Yan Bai Fang Feng Institute of Hepatology,Peoples Hospital,Medical Center of 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X)44,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70-375,共6页
AIM: To study persistence and replic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 patient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cultured in vitro. METHODS: Epstein Barr virus (EBV) was used to transform the hepatitis ... AIM: To study persistence and replic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 patient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cultured in vitro. METHODS: Epstein Barr virus (EBV) was used to transform the hepatitis C virus from a HCV positive patient to permanent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 (LCL). Positive and negative HCV RNA strands of the cultured cells and growth media were detected by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each month. Core and NS5 proteins of HCV were further tested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SP method and in situ RT-PCR. RESULTS: HCV RNA positive strands were consistently detected the cultured cells for one year. The negative-strand RNA in LCL cells and the positive-strand RNA in supernatants were observed intermittently.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medicated expression of HCV NS3 and C proteins in LCL cytoplasm mostly. The positive signal of PCR product was dark blue and mainly localized to the LCL cytoplasm. The RT-PCR signal was eliminated by overnight RNase digestion but not DNase digestion. CONCLUSION: HCV may exist and remain functional in a cultured cell line for a long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YMPHOCYTES Cells Cultured Female HEPACIvirus development purification Herpesvirus 4 Human Humans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Vitro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na Viral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ransformation genetic Viral Core Proteins Viral Nonstructural Proteins virus Replication
下载PDF
Reverse Genetics for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Current Status and Lessons to Learn from Other Non-segmented Negative-Sense RNA Viruses 被引量:4
3
作者 Alfred Niyokwishimira Yongxi Dou +2 位作者 Bang Qian Prajapati Meera Zhidong Zhang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472-483,共12页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 is a highly contagious transboundary animal disease with a severe socio-economic impact on the livestock industry, particularly in poor countries where it is endemic. Full understanding...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 is a highly contagious transboundary animal disease with a severe socio-economic impact on the livestock industry, particularly in poor countries where it is endemic. Full understanding of PPR virus(PPRV)path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s critical for effective control and eradication of the disease. To achieve these goals,establishment of stable reverse genetics systems for PPRV would play a key role. Unfortunately, this powerful technology remains less accessible and poorly documented for PPRV.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PPRV reverse genetics as well as the recent innovations and advances in the reverse genetics of other non-segmented negative-sense RNA viruses that could be applicable to PPRV. These strategies may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xisting techniques and/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verse genetics systems for PPR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 PPRV reverse genetics Non-segmented negative-sense rna virus
原文传递
Rapid Recovery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Directly from Cloned cDNA 被引量:2
4
作者 HUANG Jun-hua LI Yong-feng +4 位作者 HE Fan LI Dan SUN Yuan HAN Wen QIU Hua-j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877-883,共7页
The reverse genetics for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 is currently based on the transfection of in vitro transcribed RNA from a viral genomic cDNA clone, which is inefficient and time-consuming. This study was... The reverse genetics for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 is currently based on the transfection of in vitro transcribed RNA from a viral genomic cDNA clone, which is inefficient and time-consuming.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develop an improved method for rapid recovery of CSFV directly from cloned cDNA. Full-length genomic cDNA from the CSFV Shimen strain, which was flanked by a T7 promoter, the hepatitis delta virus ribozyme and T7 terminator sequences, was cloned into the low- copy vector pOK12, producing pOKShimen-RzTФ. Direct transfection of pOKShimen-RzTqb into PK/T7 cells, a PK-15- derived cell line stably expressing bacteriophage T7 RNA polymerase, allowed CSFV to be rescued rapidly and efficiently, i.e., at least 12 h faster and 31.6-fold greater viral titer when compared with the in vitro transcription-based rescue system. Furthermore, the progeny virus rescued from PK/T7 cells was indistinguishable,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from its parent virus and the virus rescued from classical reverse genetics. The reverse genetics based on intracellular transcription is efficient, convenient and cost-effective. The PK/T7 cell line can be used to rescue CSFV directly from cloned cDNA and it can also be used as an intracellular transcription and expression system for study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viral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reverse genetics T7 rna polymerase stable cell line
下载PDF
以T7 RNA聚合酶为基础的病毒拯救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郑海学 常艳艳 +2 位作者 靳野 刘湘涛 谢庆阁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11期62-65,共4页
文章界定了与病毒拯救相关的一些概念,对T7RNA聚合酶(RNAP)为基础的病毒拯救系统研究进行概述。介绍了体外拯救方法及其缺点,并以最常用的痘病毒载体表达T7RNAP为基础的体内拯救方法为例,介绍了该方法对病毒拯救的研究进展及缺点,进一... 文章界定了与病毒拯救相关的一些概念,对T7RNA聚合酶(RNAP)为基础的病毒拯救系统研究进行概述。介绍了体外拯救方法及其缺点,并以最常用的痘病毒载体表达T7RNAP为基础的体内拯救方法为例,介绍了该方法对病毒拯救的研究进展及缺点,进一步介绍了无痘病毒表达T7RNAP细胞系的RNA病毒拯救体系的建立和研究,为病毒拯救,特别是以T7RNAP为基础的病毒拯救试验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7 rna聚合酶 病毒拯救 感染性克隆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
下载PDF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 被引量:5
6
作者 薛强 仇华吉 童光志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反向遗传操作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RNA病毒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以及RNA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rna病毒 反向遗传学 反向遗传操作 感染性分子克隆
下载PDF
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孙玉章 倪雪霞 +2 位作者 李金明 吴发兴 王永玲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6年第5期68-71,共4页
本文简述了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近年来动物RNA病毒基因复制与表达调控机理、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构建新型病毒载体和研发新型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动物rna病毒 反向遗传学 病毒拯救 新型疫苗 应用进展
下载PDF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通用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8
作者 王革非 张驰 +4 位作者 曾祥兴 张衡 陈幼莹 李卫中 李康生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用于负链RNA病毒的重组技术称为反向遗传技术,其核心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双向启动子的反向遗传通用载体,可以分别正向转录翻译病毒复制所需酶系和负向转录病毒负链RNA。为此,构建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通用的载体。方法:为提高转染和表... 目的:用于负链RNA病毒的重组技术称为反向遗传技术,其核心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双向启动子的反向遗传通用载体,可以分别正向转录翻译病毒复制所需酶系和负向转录病毒负链RNA。为此,构建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通用的载体。方法:为提高转染和表达效率,首先改造pcDNA3载体,通过酶切删除pcDNA3载体中非必需序列,在保留Amp抗性的前提下,通过酶切去除pcDNA3载体中非必需的Kan抗性表达盒与CMV启动子前区。利用长引物合成含有反向polI启动子与多克隆位点的基因片段。将合成后的片段酶切、补平粘端、连接,反向插入至经改造后的pcDNA3载体中,构建反向遗传通用表达载体。采用PCR检测、酶切鉴定以及DNA测序进行验证。结果:PCR检测、酶切鉴定以及DNA测序结果表明,载体构建正确,合成及插入序列与预期设计完全一致。结论:成功构建具有CMV与polI双向启动子的反向遗传通用载体,为建立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平台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遗传 rna病毒 载体
下载PDF
不分节段负股RNA病毒作为活疫苗载体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曲直 黄忠 +1 位作者 孙庆 刘佩红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8年第11期83-88,共6页
不分节段负股RNA病毒(nonsegmented negative-strand RNA viruses,NNSV)属于单负股病毒目,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可以作为活病毒疫苗的候选载体,利用反向遗传学系统,表达外源基因,研发新型疫苗。NNSV载体疫苗的免疫原性,载体的容量,外源... 不分节段负股RNA病毒(nonsegmented negative-strand RNA viruses,NNSV)属于单负股病毒目,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可以作为活病毒疫苗的候选载体,利用反向遗传学系统,表达外源基因,研发新型疫苗。NNSV载体疫苗的免疫原性,载体的容量,外源糖蛋白对载体病毒生物学的影响,以及插入基因的遗传稳定性等已成为当前活病毒疫苗载体研发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疫苗载体 不分节段负股rna病毒 反向遗传系统
下载PDF
反向遗传学技术在动物RNA病毒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关飞虎 宋亚芬 +5 位作者 温立佳 王丽华 李丹 张辉 张乾义 王静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62-967,共6页
反向遗传学操作系统的出现为RNA病毒在体外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使在精确位置对病毒基因组进行修饰成为可能。病毒的反向遗传系统通常构建在高拷贝数或低拷贝数的质粒中,通过对基因进行改造或插入外源基因等操作实现对病毒改... 反向遗传学操作系统的出现为RNA病毒在体外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使在精确位置对病毒基因组进行修饰成为可能。病毒的反向遗传系统通常构建在高拷贝数或低拷贝数的质粒中,通过对基因进行改造或插入外源基因等操作实现对病毒改造的目的,被广泛应用于RNA病毒研究的各个领域,从毒力基因到抗病毒筛选和疫苗开发,为研究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解析其感染致病机制、新型疫苗构建等提供技术平台。本文就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方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及在动物RNA病毒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综述,为新发和再发动物疫病筛选新型药物靶点、新的基因功能挖掘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病毒 反向遗传 病毒拯救 感染性克隆
原文传递
反向遗传学在现代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宇 王丹 李浩戈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45,54,共4页
反向遗传学是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从反向遗传学的含义、研究方法及应用等角度进行综述,并介绍有关反向遗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反向遗传学 植物抗病毒 rna干扰
下载PDF
反向遗传技术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中的应用
12
作者 谷元兴 王猛 +1 位作者 刘永生 张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64-368,共5页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严重危害全世界养猪业。PRRSV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致病机理,其基因组及蛋白质对致病性的影响等仍是未解之谜。反向遗传技术为研究PRRSV提供了技术支撑。现基于病毒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严重危害全世界养猪业。PRRSV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致病机理,其基因组及蛋白质对致病性的影响等仍是未解之谜。反向遗传技术为研究PRRSV提供了技术支撑。现基于病毒拯救、疫苗研制、分子病原学诊断等方面的内容,对反向遗传技术在PRRS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遗传技术 病毒拯救 rna病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应用
下载PDF
小反刍兽疫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煜 孙淼 +2 位作者 陈延飞 刘伟洁 薛青红 《中国兽药杂志》 2022年第2期82-87,共6页
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反向遗传学是在获得生物基因信息的基础上,对基因进行突变、缺失等操作,进而研究基因变化对表型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包括PPRV在内的单... 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反向遗传学是在获得生物基因信息的基础上,对基因进行突变、缺失等操作,进而研究基因变化对表型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包括PPRV在内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PPRV及同科属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反刍兽疫病毒 单股负链rna病毒 反向遗传学
下载PDF
动物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的构建策略及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春生 赵建军 +1 位作者 闫喜军 王伟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0-435,共6页
以T7RNA聚合酶或RNA聚合酶Ⅰ/Ⅱ为基础的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在设计构建和应用上由繁到简不断改进。本文分别以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负链RNA病毒为例,综述了近十年来病毒反向遗传操作中的构建策略创新及其在分子病毒... 以T7RNA聚合酶或RNA聚合酶Ⅰ/Ⅱ为基础的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在设计构建和应用上由繁到简不断改进。本文分别以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负链RNA病毒为例,综述了近十年来病毒反向遗传操作中的构建策略创新及其在分子病毒学和反向疫苗学的应用,旨在为更好地利用该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链rna病毒 反向遗传操作 构建策略
原文传递
植物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体系前沿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明峰 冯致科 +2 位作者 李正和 王献兵 陶小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5期4073-4083,共11页
负链RNA病毒是一类动植物上的重要病原,不仅危害人类、哺乳动物的健康,而且严重威胁家禽和农作物的安全生产.病毒反向遗传学体系是一种从cDNA克隆拯救病毒的现代病毒学分子操作技术,对于研究病毒侵染循环、致病机制和寄主相互作用至关重... 负链RNA病毒是一类动植物上的重要病原,不仅危害人类、哺乳动物的健康,而且严重威胁家禽和农作物的安全生产.病毒反向遗传学体系是一种从cDNA克隆拯救病毒的现代病毒学分子操作技术,对于研究病毒侵染循环、致病机制和寄主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尽管动物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体系的构建在20多年前就已取得成功,但植物负链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体系直到近年才有所突破.我国和美国科学家通过各种创新手段,相继成功构建了多种不分节段和分节段植物负链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体系,为植物负链RNA病毒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体系,开启了植物负链RNA病毒研究的新时代.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植物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体系的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负链rna病毒 反向遗传学体系 病毒侵染性克隆 病毒拯救
原文传递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建立及发展应用
16
作者 鹿文葆 王希良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由单负链RNA构成。其基因组RNA需要被转录为mRNA才能引导病毒蛋白在细胞内合成。使用传统的DNA重组技术对负链RNA病毒进行基因操作已经难以奏效。反向遗传学方法是通过反转录病毒RNA为cDNA,从而构建成含有病毒基因组c... 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由单负链RNA构成。其基因组RNA需要被转录为mRNA才能引导病毒蛋白在细胞内合成。使用传统的DNA重组技术对负链RNA病毒进行基因操作已经难以奏效。反向遗传学方法是通过反转录病毒RNA为cDNA,从而构建成含有病毒基因组cDNA的质粒并转染相应细胞产生病毒。通过中间的DNA环节在DNA相对负链RNA病毒基因组进行人工操作,这使得研究者可以自定义产生需要的病毒。因而研究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建立、发展过程以及它在相关病毒基因片段结构功能、疫苗研制、外源基因表达、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遗传学 负链rna病毒 感染性克隆cDNA
原文传递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克隆构建及其验证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晶晶 毛乃颖 +3 位作者 李海 朱武洋 许文波 张燕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4-343,共10页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是引起全球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本研究旨在建立HRSV原型株Long毒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通过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为...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是引起全球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本研究旨在建立HRSV原型株Long毒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通过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为载体骨架构建HRSV的Long毒株全长质粒(Long-BAC),以pcDNA3.1为载体构建分别表达HRSV N、P、M2-1和L蛋白(pcDNA3.1-N,pcDNA3.1-P,pcDNA3.1-M2-1和pcDNA3.1-L)的四个辅助质粒,将五个质粒共转染于表达T7 RNA聚合酶的BSR T7/9细胞系进行病毒拯救。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mmune fluorescence assay,IFA)和测序方法对拯救的病毒进行鉴定,并评价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的生物学特征。本研究首次成功构建以BAC载体为骨架的HRSV原型株Long感染性克隆,拯救的病毒在不同代数测序结果显示无突变,能够稳定传代,病毒滴度为3×106 PFU/mL;与实验室保存野生型Long株(Long-WT)相比具有相似的细胞生长动力学特性,在12~36h病毒呈指数增长,在36h复制达到最高峰;在感染小鼠后能引起明显的肺部病理变化以及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升高。本研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HRSV反向遗传学系统,为我国HRSV致病机制研究、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提供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反向遗传学 负链rna病毒
原文传递
呼吸道合胞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林素 赵慧 李长贵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CAS 2023年第2期88-93,共6页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副黏病毒科正肺病毒属的非分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给婴儿和老年人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预防性疫苗。反向遗传学(reversed genetics)利用DNA重组等技术精确改造基...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副黏病毒科正肺病毒属的非分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给婴儿和老年人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预防性疫苗。反向遗传学(reversed genetics)利用DNA重组等技术精确改造基因的结构并且是分子病毒学中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反向遗传学技术通过构建病毒基因组互补DNA(complementary DNA, cDNA)克隆获得感染性重组病毒,在RSV感染机制研究以及疫苗研发中广泛使用。现结合RSV的基因学特性,对RSV反向遗传构建以及疫苗设计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反向遗传学 感染性克隆 病毒拯救 疫苗 反义rna病毒
原文传递
麻疹病毒沪191株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勇侠 李玫颖 +4 位作者 陈宗香 李竹石 杨小勇 范凤鸣 刘兰军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5-571,共7页
建立麻疹病毒沪191株(MV-_(S191))反向遗传系统。提取MV-_(S191)的RNA,RT-PCR分7段扩增出麻疹病毒反基因组cDNA,通过酶切、连接,拼接出MV-_(S191)全长反基因组,并分别在其3′端和5′端引入丁型肝炎病毒核酶序列(HdvRZ)和锤头核酸酶序列(... 建立麻疹病毒沪191株(MV-_(S191))反向遗传系统。提取MV-_(S191)的RNA,RT-PCR分7段扩增出麻疹病毒反基因组cDNA,通过酶切、连接,拼接出MV-_(S191)全长反基因组,并分别在其3′端和5′端引入丁型肝炎病毒核酶序列(HdvRZ)和锤头核酸酶序列(HamRZ),克隆到pT7-MCS载体,获得pT7MV_(S191)。在MV-_(S191)的P-M基因间区域插入绿色荧光蛋白(GFP),获得pT7MV_(S191)-ATU-GFP,同时构建表达麻疹病毒核蛋白(N)、磷蛋白(P)和大蛋白(L)的3个辅助质粒。将pT7MV_(S191)、pT7MV_(S191)-ATU-GFP分别与辅助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共转染BSRT7细胞,热休克3h。转染3d后,取上清,感染Vero-SLAM细胞。经RT-PCR、显微镜检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合胞体形成,在该系统中成功拯救到两种有感染活性的病毒。成功建立了MV-_(S191)的反向遗传系统,为以麻疹病毒为载体进行新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S191 反向遗传 T7rna聚合酶 绿色荧光蛋白(GFP)
原文传递
麻疹减毒活疫苗S191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健 陈祥鹏 +4 位作者 孙丽媛 李莉莉 郑凡 刘君 郑秀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21-927,共7页
目的:构建稳定的麻疹减毒活疫苗 S191感染性克隆。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方法获得麻疹减毒活疫苗 S191 cDNA 全长及辅助蛋白 N、P、L 基因片段,分别将该4个基因构建入转录与表达载体 pVAX1后,共转染293T 细胞,通过与 Vero 细胞共培养... 目的:构建稳定的麻疹减毒活疫苗 S191感染性克隆。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方法获得麻疹减毒活疫苗 S191 cDNA 全长及辅助蛋白 N、P、L 基因片段,分别将该4个基因构建入转录与表达载体 pVAX1后,共转染293T 细胞,通过与 Vero 细胞共培养拯救出麻疹病毒,对拯救获得的病毒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传代实验及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分析。结果酶切及测序表明除遗传标签(突变碱基2101 C-A)外其基因序列正确,用免疫荧光技术证实其能与麻疹病毒核衣壳蛋白和磷蛋白单克隆抗体产生特异性反应,所拯救病毒感染 Vero 细胞后可致细胞病变效应,传代实验表明病毒可以稳定感染 Vero 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的麻疹减毒活疫苗 S191感染性克隆,初步建立了用于麻疹病毒研究的反向遗传学方法,为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病毒 反向遗传学 rna 聚合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