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澄明、镜鉴与探索: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话语权的建构 |
王伟
邵明众
|
《宁夏党校学报》
|
2024 |
0 |
|
2
|
吕梁红色文化的概念阐释及资源类型 |
赵元
王斌
|
《吕梁学院学报》
|
2023 |
0 |
|
3
|
由误解发现“童年”:“阿利埃斯典范”与儿童史研究的兴起 |
辛旭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4
|
阿Q的“解放”与启蒙的“颠倒”——重读《阿Q正传》 |
罗岗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0
|
|
5
|
知识分子如何启蒙?——《阿Q正传》再解读 |
魏巍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6
|
“阿Q革命”与“二重思维”——论鲁迅《阿Q正传》的辛亥革命叙事 |
丰杰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7
|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
陈友军
刘晓玲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1
|
|
8
|
国家图书馆馆藏“文革前”出版的连环画及其价值 |
路国林
|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9
|
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 |
许旭英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1 |
5
|
|
10
|
多面的“革命”——《阿Q正传》中的“革命”内涵再探讨 |
郑亚捷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1
|
身份的印迹——透视17年小说的一个思路 |
陈思广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12
|
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爱情故事——从世界文学的角度考察中国工农兵文学的革命情爱 |
刘江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3
|
辛亥革命六安光复首倡者——关芸农的生平事迹考述 |
关传友
|
《皖西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4
|
2008年度中国短篇小说创作一瞥 |
段守新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5
|
浅析《阿Q正传》文题相悖的反讽意味 |
李自国
肖海涛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9 |
0 |
|
16
|
试论敌后抗战诗歌的特质--以田间诗歌的抗战书写为中心 |
熊辉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20 |
0 |
|
17
|
陈养源先生生平事迹考 |
郑峰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2
|
|
18
|
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 |
姚舒媛
廖志诚
|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
2022 |
2
|
|
19
|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
刘熹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1
|
|
20
|
《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文学意义 |
李晋山
|
《吕梁学院学报》
|
201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