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防性加温输液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陈浩 胡佳颖 管佳慧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192-195,200,共5页
目的 探讨预防性加温输液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和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在对... 目的 探讨预防性加温输液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和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性加温输液。比较两组体温值、凝血指标和酸碱指标变化,28 d存活率,寒战、低体温发生率。结果 两组体温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组内各时间点体温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入院后4、8、12、24 h体温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水平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入院后24 h TT水平高于入院时,观察组入院6、12、24 h T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入院后24 h FIB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入院后6、12、24 h血乳酸水平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 H值水平组间、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入院后6、12、24 h p H值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寒战、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加温输液可减少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并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 加温输液 严重创伤 复温效果 凝血功能 酸碱指标
下载PDF
意外低体温症院前救治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曹文亮 赵玲珑 +5 位作者 李鹏 杜文霞 杨波 汪国梁 程一钊 王博文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4期472-476,481,共6页
意外低体温症院前救治是在低体温紧急情况下采取的现场应急救治方法,主要用于防止或控制低体温症患者院前病情快速恶化,从而为后期转入院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并提供良好的救治条件。目前意外低体温症院前救治的方法以复温为主,主要通过... 意外低体温症院前救治是在低体温紧急情况下采取的现场应急救治方法,主要用于防止或控制低体温症患者院前病情快速恶化,从而为后期转入院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并提供良好的救治条件。目前意外低体温症院前救治的方法以复温为主,主要通过利用各种保暖材料、现场输注温热液体以及转运途中利用加热设备等进行复温。但目前关于意外低体温症院前救治仍缺乏系统性研究,有待未来深入研究,以为院前救治提供更加合适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外低体温症 院前救治 复温
下载PDF
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院前急救处理现状调查
3
作者 刘冰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0期137-139,共3页
目的:调查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院前急救处理现状。方法:选取2023年7—8月北京急救中心的123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急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记录调查结果。结果:多数(95名)医护人员选择腋下测量核心体温,多数(6... 目的:调查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院前急救处理现状。方法:选取2023年7—8月北京急救中心的123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急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记录调查结果。结果:多数(95名)医护人员选择腋下测量核心体温,多数(62名)医护人员认为低体温定义为<35℃,多数医护人员认为创伤的严重程度、大的开放性创口、休克是低体温危险因素;多数医护人员对“创伤致死三联征”概念不清楚,认为低血压、低体温、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是“创伤致死三联征”;108名医护人员定期对创伤患者进行体温测量;102名(82.93%)医护人员认为,救护车到达后的10 min内,应对创伤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多数(120名)医护人员选择玻璃体温计测量患者体温,96名医护人员认为回到急诊室还需对患者进行体温检查;多数(82名)医护人员选择使用棉被或棉毯作为复温设备。结论:医护人员对创伤患者院前急救处理现状不容乐观,建议医院相关部门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用于院前急救中,同时对医护人员开展关于低体温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创伤低体温认知水平,完善创伤患者低体温的救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低体温 院前急救 复温
下载PDF
不同复温时点的热打击人骨骼肌细胞损伤情况观察及其机制
4
作者 刘斌 袁芳芳 +4 位作者 豆春丽 肖宝 李霖 李慧 苏磊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5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复温时点的热打击人骨骼肌细胞(HSKMC)损伤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HSKMC分为热打击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热打击组建立热打击细胞损伤模型后置于37℃、5%CO_(2)细胞培养箱中复温,复温时间分别为0... 目的观察不同复温时点的热打击人骨骼肌细胞(HSKMC)损伤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HSKMC分为热打击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热打击组建立热打击细胞损伤模型后置于37℃、5%CO_(2)细胞培养箱中复温,复温时间分别为0、6、12、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亚型4(TRPV4)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RPV4 mRNA相对表达量。将对数生长期的HSKMC分为HS组、GSK+HS组、HC+HS组和NC组,NC组正常培养,其他三组建立热打击细胞损伤模型,复温时间均为12 h,GSK+HS组、HC+HS组在热打击前0.5 h分别给予TRPV4激动剂GSK1016790A 500 nmol、TRPV4抑制剂HC-0670475μmo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温0、6、12、24 h的热打击组细胞存活率均降低(P均<0.05);随着复温时间的延长,热打击组细胞存活率依次降低,两两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复温0、6 h的热打击组细胞即可出现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肿胀、体积变大,细胞质空泡化,线粒体明显肿胀、脱颗粒、双嵴消失,细胞核周间隙增宽,细胞核凝聚、固缩,部分包膜连续性中断;复温12、24 h的热打击组细胞出现核仁溶解消失,细胞核碎裂、染色质边集,细胞质结构崩解、呈颗粒状。与对照组比较,复温0、6、12、24 h的热打击组细胞TRPV4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均<0.05)。NC组、HC+HS组、HS组、GSK+HS组细胞内Ca^(2+)浓度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热打击会造成HSKMC存活率降低及结构损伤,热打击后复温时间越长对细胞的损伤越大,其机制可能与促进TRPV4表达及其介导的Ca^(2+)内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亚型4 热打击 复温 钙离子 横纹肌溶解 中暑
下载PDF
麻醉复苏室低体温预防与管理的证据总结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云访 兰星 +7 位作者 喻姣花 付亚娟 米元元 向利红 赵征华 张静 袁璐 孙翠翠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7期629-635,共7页
目的 检索、获取麻醉复苏室(PACU)全麻患者术后低体温预防与管理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 计算机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美国国立指南文库、医脉通、JBI Library、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华医学会麻醉... 目的 检索、获取麻醉复苏室(PACU)全麻患者术后低体温预防与管理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 计算机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美国国立指南文库、医脉通、JBI Library、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指南网站、数据库和相关学会网站共18个,检索内容包括全麻患者麻醉复苏期间低体温预防及管理所有证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2月28日。结果 共纳入文献16篇,包括2篇指南,1篇临床决策,1篇推荐实践,4篇证据总结,4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2篇随机对照研究。汇总整理为低温评估、体温监测、体温保护和设备管理4个方面,共25条最佳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的PACU全麻患者术后低体温预防与管理最佳证据,内容具体且可操作性强,可为PACU内医护人员开展体温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复苏室 全身麻醉 低体温 复温 循证护理 证据总结
下载PDF
系统分级复温模式对低体温创伤患者不同时段全因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吕洋洋 卢阳阳 +2 位作者 黄海群 郑婷婷 颜雷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3-220,共8页
目的探讨系统分级复温模式对低体温创伤患者不同时段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36例修正创伤评分<12分的低体温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 目的探讨系统分级复温模式对低体温创伤患者不同时段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36例修正创伤评分<12分的低体温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系统分级复温组和传统复温组,每组118例。研究的主要结局事件是伤后15 d内全因死亡。次要结局事件是伤后3、7、30 d内全因死亡。结果13.98%(33/236)的患者在伤后15 d内死亡,14.83%(35/236)的患者在伤后30 d内死亡,所有死亡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4,10)d。与传统复温组比较,系统分级复温组的复温后2 h体温更高(P=0.001),复温干预前后体温变化更大(P=0.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系统分级复温组的15 d(27.3%比72.7%,P=0.005)和30 d(25.7%比74.3%,P=0.002)死亡率低于传统复温组。Kaplan-Meier分析显示系统分级复温组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传统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采用系统分级模式复温是伤后生存时间的强保护因素(HR=0.450,P=0.042)。进一步对各时段全因死亡的发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协变量后,采用系统分级复温模式对患者发生伤后15 d和30 d内全因死亡的OR值分别为0.289和0.286(P=0.008,P=0.005),复温后2 h体温与伤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发生呈负相关(OR=0.670,P=0.049)。结论系统分级模式复温是创伤低体温患者伤后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采用系统分级复温模式是伤后15 d和30 d内全因死亡发生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复温后2 h体温有望成为低体温创伤患者伤后30 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应用系统分级复温模式能够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分级复温 创伤 低体温 全因死亡
下载PDF
冷应激复温对ICR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史宏昭 刘洋 +2 位作者 姚睿智 刘鹏 李士泽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2-94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冷应激复温后对ICR小鼠的自发运动、探索行为、焦虑情绪和血液激素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与28℃常温对照组相比,检测ICR小鼠4、10、16、22℃冷应激复温组于复温2、4、6、8、10、12 h后在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 【目的】研究不同冷应激复温后对ICR小鼠的自发运动、探索行为、焦虑情绪和血液激素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与28℃常温对照组相比,检测ICR小鼠4、10、16、22℃冷应激复温组于复温2、4、6、8、10、12 h后在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中的运动变化,并通过ELISA检测各组在复温2及4 h后的血液激素指标变化。【结果】旷场试验结果显示,与28℃常温对照组相比,22℃冷刺激复温10 h时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和运动时间显著减少(P<0.05);16℃冷刺激复温4和8 h时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显著减少(P<0.05);10℃冷刺激复温4和10 h时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显著减少(P<0.05),复温2 h中央区域运动距离显著增加(P<0.05);4℃冷刺激复温6 h时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极显著减少(P<0.01),复温2 h中央区域运动距离极显著增加(P<0.01)。高架十字迷宫试验结果显示,与28℃常温对照组相比,22和4℃冷刺激复温4 h、16℃冷刺激复温10 h闭臂停留时间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10℃冷刺激复温组闭臂停留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与28℃常温对照组相比,皮质酮(CORT)在22℃冷刺激复温4 h时极显著升高(P<0.01),16℃冷刺激复温2和4 h时极显著升高(P<0.01);肾上腺素(EPI)在22℃冷刺激复温4 h时极显著升高(P<0.01),10℃冷刺激复温2和4 h时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冷应激结束后对ICR小鼠的自发运动、探索行为、焦虑情绪和血液激素指标存在持续影响,应减少以ICR小鼠为模型的试验环境温度变化,提高试验结果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R小鼠 冷应激 复温 行为学 皮质酮(CORT) 肾上腺素(EPI)
下载PDF
麻醉恢复室护士对全麻术后患者低体温管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云访 兰星 +3 位作者 喻姣花 黄海燕 米元元 赵征华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编制麻醉恢复室(PACU)护士对全麻术后患者低体温管理知信行(KAP)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基于循证总结PACU全麻术后患者低体温管理最佳证据,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提取证据,构建问卷条目池,通过小组讨论、德尔菲专家函询、预调查修... 目的编制麻醉恢复室(PACU)护士对全麻术后患者低体温管理知信行(KAP)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基于循证总结PACU全麻术后患者低体温管理最佳证据,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提取证据,构建问卷条目池,通过小组讨论、德尔菲专家函询、预调查修订问卷条目。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110所医院465名PA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以检验问卷信效度。结果最终问卷含知识、态度和行为3个维度,共43个条目,其中知识维度含15条客观题,信念和行为维度分别含13和1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作答。信念维度和行为维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89和0.926,总Cronbach′sα系数0.956;重测信度0.879;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00~1.000,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0.985;探索性因子分析萃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22%。结论PACU护士对全麻术后患者低体温管理的KAP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适用于PACU护士对全麻术后患者低体温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复苏室 全身麻醉 低温 复温 知信行理论 问卷 信度 效度
下载PDF
术后轻度低体温患者组合保暖与充气式加温仪复温效果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郁帆 王雪 +1 位作者 马森 刘箐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48-50,55,共4页
目的探讨组合保暖与充气式加温仪在术后轻度低体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术后轻度低体温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反光毯和棉被的组合保暖方式复温,对照组使用充气式加温仪复温。结果复温后两组的升温值差异未达非劣... 目的探讨组合保暖与充气式加温仪在术后轻度低体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术后轻度低体温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反光毯和棉被的组合保暖方式复温,对照组使用充气式加温仪复温。结果复温后两组的升温值差异未达非劣效边界。两组体感舒适度、寒战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组合保暖方式应用于轻度低体温患者的升温效率与充气式加温仪相当;体感舒适度和安全性与充气式加温仪也相似,适用于此类患者的术后复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患者 麻醉复苏室 低体温 复温 反光毯 棉被 充气式加温仪 手术室护理
下载PDF
失温症及其复温后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庆玲 唐明 +1 位作者 杨军 张正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5期388-392,共5页
失温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人体核心体温<35℃的一种疾病,导致人体出现各种功能障碍,严重者常常危及生命。中重度失温会使人体在失温时处于低凝状态,增加出血风险。但失温症复温后的血液呈高凝状态,甚至形成血栓,加重了失温症患者的器... 失温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人体核心体温<35℃的一种疾病,导致人体出现各种功能障碍,严重者常常危及生命。中重度失温会使人体在失温时处于低凝状态,增加出血风险。但失温症复温后的血液呈高凝状态,甚至形成血栓,加重了失温症患者的器官衰竭,极大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旨在对失温症及失温症复温后的凝血功能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温症 复温 凝血功能 血小板 血栓 并发症 核心体温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不同复温时间亚低温治疗临床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林雨焮 冯骁 +2 位作者 张艺丹 洪婉蓉 赵红缨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0-356,共7页
目的探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不同复温时间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出生的101例亚低温治疗(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MTH)的HIE... 目的探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不同复温时间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出生的101例亚低温治疗(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MTH)的HIE新生儿,随机分为MTH1组(50例,10 h复温,0.25℃/h)和MTH2组(51例,25 h复温,0.10℃/h),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临床效果,并对复温第25小时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正常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 cycle,SWC)的出现情况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MTH1组和MTH2组胎龄、5 min Apgar评分、中重度HIE占比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临床疗效方面,与MTH2组比较,MTH1组复温结束时动脉血pH值更趋于正常,氧依赖时间更短,复温第10、25小时正常SWC占比更高,出生后第5、12、28天的NBNA评分更高(P<0.05);两组复温相关惊厥发作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临床疗效方面,两组第6个月的神经系统伤残率和第3、6个月的Bayley婴儿发展量表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 h复温时间不利于正常SWC的出现(OR=3.423,95%CI:1.237~9.469,P=0.018)。结论与25 h复温时间相比,10 h复温时间短期临床效果更好。延长MTH复温时间对中重度HIE新生儿的临床效益有限且不利于正常SWC的出现,不宜作为常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亚低温治疗 复温 临床效果 新生儿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A型术后复温时间与谵妄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刘华雪 王瑞 +1 位作者 李方 陈祖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1116-1121,共6页
目的主动脉夹层A型术后复温时间与谵妄发生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中心阜外医院外科SICU 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主动脉夹层A型术后患者295例患者资料,包括基本情况、基础疾病、手术时... 目的主动脉夹层A型术后复温时间与谵妄发生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中心阜外医院外科SICU 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主动脉夹层A型术后患者295例患者资料,包括基本情况、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后最高钠离子值,肌酐值,总胆红素值,直接胆红素值、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脑保护方式以及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结果共29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19例发生术后谵妄,发生率40.3%。即刻体温36℃以上的患者共47例,发生谵妄的例数为22例。1~5 h复温到36℃的总例数为161例,发生谵妄的例数为10例,发生率为6.2%。6~10 h复温到36℃的总例数为76例,全部病例发生谵妄,发生率为100%。复温时间>10 h的病例例数为11例,全部发生谵妄,发生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组之间的χ^(2)为207.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脑卒中病史、急诊手术、最高钠离子值、肌酐值、手术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脑保护方式因素的影响后,复温时间过长(OR=3.01,95%CI 1.22~7.38,P<0.02),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越高。结论主动脉夹层A型术后复温时间越长,谵妄发生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A型 复温时间 谵妄
下载PDF
不同温度复温护理对深低温停循环危重症主动脉术后患者的影响
13
作者 李枭雄 谷天祥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536-539,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复温护理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危重症主动脉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8例行DHCA危重症主动脉术治疗患者,依照患者采用复温方案不同分为A组22例和B组26例。A组...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复温护理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危重症主动脉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8例行DHCA危重症主动脉术治疗患者,依照患者采用复温方案不同分为A组22例和B组26例。A组复温比值0.1~0.5,B组复温比值>0.5~0.7。于术前、停循环时、术后4 h、术后24 h时检测受试者血清中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记录两组患者体外循环(CPB)时间、辅助循环时间、最低鼻咽温度及最低直肠温度;测定麻醉后行CPB前(T_(0))、CPB开始后DHCA开始前(T_(1))、DHCA结束恢复CPB后5~10 min(T_(2))、停止CPB后(T_(3))的平均动脉压(MAP),血细胞比容(Hct),鼻咽温度及直肠温度;记录两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情况。结果 S-100蛋白和NSE水平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h及术后24 h,A组血中S-100蛋白和NSE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PB时间、辅助循环时间、最低鼻咽温度及最低直肠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Hct、鼻咽温度及直肠温度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及T_(3)时,A组MAP均高于B组,Hct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及T_(1)时,A组鼻咽温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2)时,A组直肠温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及POCD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复温比值0.1~0.5方案对DHCA危重症主动脉术治疗患者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并保护患者脑功能,提高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温度复温 深低温停循环 危重症主动脉术 认知功能 脑功能
下载PDF
20CrMnTi钢铸坯加热过程横向断裂原因分析
14
作者 胡贺亚 王吾磊 +3 位作者 黄雁 杨仁强 李海 邓齐根 《甘肃冶金》 2023年第1期23-26,共4页
针对20CrMnTi钢入轧钢加热炉出现自然断裂的问题,对铸坯的横向断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原因是铸坯的凹陷和浇铸时二冷区域回温。通过调整保护渣的理化指标及优化结晶器水量,减少二冷回温等改进措施,改善了铸坯的凹陷,连续20个浇次5.46... 针对20CrMnTi钢入轧钢加热炉出现自然断裂的问题,对铸坯的横向断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原因是铸坯的凹陷和浇铸时二冷区域回温。通过调整保护渣的理化指标及优化结晶器水量,减少二冷回温等改进措施,改善了铸坯的凹陷,连续20个浇次5.46万t铸坯在入轧钢加热炉过程未出现自然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CRMNTI钢 横向断裂 凹陷 回温
下载PDF
Endocare型氩氦冷刀冻结与复温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于天骅 王洪武 +3 位作者 周一欣 刘静 冯华松 陆海英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对Endocare型氩氦冷刀的实际工作性能进行测试 ,考察其优缺点 ,为肿瘤冷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氩氦刀置于空气、水及兔子组织中进行冷冻并复温 ,监测刀杆外壁和内部测温点的温度变化 ;基于实验结果评价氩氦刀的工作性能以及工质气... 目的对Endocare型氩氦冷刀的实际工作性能进行测试 ,考察其优缺点 ,为肿瘤冷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氩氦刀置于空气、水及兔子组织中进行冷冻并复温 ,监测刀杆外壁和内部测温点的温度变化 ;基于实验结果评价氩氦刀的工作性能以及工质气体的消耗情况 ;结果氩氦刀冷冻时 ,刀头在很短的时间内降至极低温度 ,并保持稳定。冰球在冷冻初期增长很快 ,此后其增长速率明显下降。当工质由氩切换为氦后 ,刀头温度迅速上升 ,冰球随即熔化 ;工质气体的消耗速率随着实验进行不断降低。结论证实氩氦刀确有良好的快速冷冻和复温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冷冻刀 活体生物组织 冻结 复温 气体消耗速率 冷冻外科
下载PDF
不同复温方式对犬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救治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兴东 王育红 +4 位作者 虞积耀 姜福亭 何远翔 王大鹏 段蕴铀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31-1033,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复温方式对犬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救治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 30只制作成腹部开放伤动物模型 ,伤后均浸泡人工海水中 ,2h后打捞出水 ,随机分为 3组。自然复温组 (n=10 ) :将动物移至温暖环境 ,靠机体... 目的 探讨不同复温方式对犬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救治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 30只制作成腹部开放伤动物模型 ,伤后均浸泡人工海水中 ,2h后打捞出水 ,随机分为 3组。自然复温组 (n=10 ) :将动物移至温暖环境 ,靠机体自身产热自发复温 ;体表复温组 (n=10 ) :用电热毯体表加温 ;体中心复温组 (n=10 ) :1/3张盐水 4 2℃水浴 2 0min后 ,腹腔用 1/2张盐水持续灌洗 2h。观察不同复温方式对犬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救治时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心输出量的影响。结果 自然复温组复温效果不满意 ,救治 6h后体温 34 8℃ ,未恢复正常体温 ,血压提升困难、心动过速、心输出量降低。体表复温组复温效果优于前组 ,6h后体温 36 9℃ ,接近致伤前体温 ,但血压、心率和心输出量也出现同前组类似的表现 ,只是程度较轻。体中心复温组复温效果满意 ,救治后 4h体温、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心输出量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腹部开放伤海水浸泡后体温过低的救治时最好采用体中心复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海水浸泡 复温
下载PDF
低温对兔海水浸泡腹部开放伤生存率的影响及早期复温的作用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尚立群 王伟 +5 位作者 虞积耀 文锋 李学昌 李军 刘军强 王大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96-1498,共3页
目的研究低温状态下腹部开放伤海水浸泡后实验动物的生存时间以及早期复温措施的效果。方法将40只腹部开放伤模型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19℃海水中浸泡至肛温23、24、25、26、27℃后打捞出水,置于22℃自然条件下,观察其生存时间。将30只... 目的研究低温状态下腹部开放伤海水浸泡后实验动物的生存时间以及早期复温措施的效果。方法将40只腹部开放伤模型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19℃海水中浸泡至肛温23、24、25、26、27℃后打捞出水,置于22℃自然条件下,观察其生存时间。将30只腹部开放伤模型兔海水浸泡至肛温25℃打捞出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在23℃条件下自然复温;救治1组控出腹腔海水,擦干皮肤置于电热毯内复温;救治2组以40℃生理盐水1000ml灌洗腹腔后控出腹腔积水,擦干皮肤置于电热毯内复温。观察各组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出水温度23、24、25、26、27℃组动物的自然存活时间依次为0.58±0.11、2.40±1.52、10.76±4.97、23.50±5.35、41.60±3.13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救治1组、救治2组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救治1组与救治2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海水浸泡腹部开放伤进行早期复温可有效延长实验动物生存率,为后续治疗创造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浸渍 海水 腹部损伤 复温
下载PDF
海上落水人员低温症救治技术与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建 喻锡成 王猛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6年第5期121-124,共4页
分析总结了体温过低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和带来的生理规律变化,对现有的复温技术进行了总结归纳。针对海上落水人员复温装备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研制舰船舱室环境使用的模块化复温装置的勤务需求,对于解决落水人员的中度/重度低温症现场... 分析总结了体温过低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和带来的生理规律变化,对现有的复温技术进行了总结归纳。针对海上落水人员复温装备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研制舰船舱室环境使用的模块化复温装置的勤务需求,对于解决落水人员的中度/重度低温症现场救治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症 复温 装备 对策
下载PDF
新生大鼠肺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对临床的启示 被引量:36
19
作者 陈克正 王卫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57-360,F003,共5页
目的 建立与临床病因相符的新生大鼠肺出血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出生 4~7d的Wistar新生大鼠 4 0只 ,随机分 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 ,置于 2 5℃恒温环境中。其余大鼠放入氧浓度为5 %~ 6 %的有机玻璃箱内 ,并将该箱放... 目的 建立与临床病因相符的新生大鼠肺出血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出生 4~7d的Wistar新生大鼠 4 0只 ,随机分 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 ,置于 2 5℃恒温环境中。其余大鼠放入氧浓度为5 %~ 6 %的有机玻璃箱内 ,并将该箱放入 (10± 1)℃冰箱中。按置放时间分为 :低温缺氧 1h组 (B组 ) ;低温缺氧2h组 (C组 ) ;低温缺氧 4h组 (D组 ) ,将此 3组新生大鼠分别于 1,2 ,4h后取出并迅速放入置于水浴箱中的有机玻璃箱内 ,维持箱温 37℃ ,供氧使箱内氧浓度达 99.5 %~ 10 0 % ,3组均持续 2h。断头法处死动物 ,肉眼观察肺出血情况 ,将结果分成 5级 :Ⅰ级正常肺 ;Ⅱ级肺水肿 ;Ⅲ级点状肺出血 ;Ⅳ级局灶性肺出血 ;Ⅴ级弥漫性肺出血。结果 ① 4组大鼠处理前 ,复温前及复温后的肛温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②肺部大体改变A组为Ⅰ级 ,B组为Ⅰ~Ⅲ级 ,C组为Ⅰ~Ⅴ级 ,D组为Ⅲ~Ⅴ级 ,经RIDIT分析 ,C组与A组 ,D组与A、B、C 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或 0 .0 1)。③光镜与电镜下肺大体病理改变为Ⅲ~Ⅴ级者 ,于肺泡内均可见从少量到大量的红细胞 ,Ⅳ及Ⅴ级尚可见毛细血管基底膜受损或断裂 ,其改变与新生儿肺出血病理改变相符。结论 采用出生 7d内新生大鼠 ,给予低温缺氧后再复温供氧 ,可成功制作与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缺氧 复温 高氧 肺出血 新生大鼠
下载PDF
温和冷应激及复温对牦牛卵巢颗粒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琨 张倩 +4 位作者 李谷月 潘阳阳 余四九 何俊峰 崔燕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8-745,共8页
细胞冷应激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低温本身的应激阶段和复温后的应激阶段。本研究以牦牛卵巢颗粒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技术,分析温和冷处理1、5d及复温1、2、4、8及24h条件下,细胞内CIRBP、HSP70及P5... 细胞冷应激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低温本身的应激阶段和复温后的应激阶段。本研究以牦牛卵巢颗粒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技术,分析温和冷处理1、5d及复温1、2、4、8及24h条件下,细胞内CIRBP、HSP70及P53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细胞在25℃培养5d,然后通过复温至37℃,会影响细胞生理状态以及诱导细胞应激反应。CIRBP的表达量在25℃温和冷处理第1天开始上升,并且在复温后24h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HSP70的表达量在37℃复温培养后逐步上升,复温8h出现峰值,随后下降。P53mRNA表达水平在复温培养4h出现峰值,随后下降,并且其在CIRBP及HSP70mRNA高表达时,均有明显的下降。结果表明,低温会诱导细胞CIRB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上升;HSP70能够被冷应激后的复温诱导;CIRBP和HSP70都具有抗应激损害和细胞凋亡的作用。这些数据将为亚低温和复温在各种研究和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卵巢颗粒细胞 温和冷应激 复温 CIRBP HSP70 P53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