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type and wetting intensity control the enhancement extent of N_(2)O efflux in soil with drought and rewetting cycles
1
作者 Panpan Jiao Lei Yang +2 位作者 Zhongwu Li Peng Zheng Xiaodong Nie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Climate change alters the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of drought and rewetting(D/W)events;however,the influence patterns of D/W on soil N_(2)O efflux in the water-limited area were not fully understood.Therefore,the impac... Climate change alters the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of drought and rewetting(D/W)events;however,the influence patterns of D/W on soil N_(2)O efflux in the water-limited area were not fully understood.Therefore,the impacts of D/W cycles varying in different extent of rewetting and frequency to N_(2)O efflux in two kinds of soil on the Loess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The incubation conditions consisted of 1)D/W treatments with four 7-day cycles from 10%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to 60%WHC or 90%WHC,2)constant moisture of 60%WHC and 90%WHC.The pulse of N_(2)O efflux rate under 10-60%WHC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under 10-90%WHC treatment in calcic cambisols,while opposite trend was observed in earth-cumuli-orthic anthrosols.Meanwhile,the pulse of N_(2)O efflux rate decreased as cycle number increased for different wetting intensities and soil types.The direct N_(2)O efflux under 10-60%WHC and 10-90%WHC treatments were 5.49 and 1.89μg N_(2)O-N g^(-1)soil in calcic cambisols,with those being 1.92 and 10.85μg N_(2)O-N g^(-1)soil in earth-cumuli-orthic anthrosols,respectively.The N loss in earth-cumuli-orthic anthrosols was approximately 5.74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in calcic cambisols under 10-90%WHC treatment,whereas the N loss under 10-60%WHC treatment was about 2.86 times greater in calcic cambisols than that in earth-cumuli-orthic anthrosols.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can enhance the N_(2)O efflux and N loss in agricultural soils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terms of soil type and wetting intensity,which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e N fertilizer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rewetting cycles N_(2)O efflux Wetting intensity Microbial biomass N Dissolved organic N Loess plateau
原文传递
Energy Transfer from Phycobilisomes to Photosystems of Nostoc flagelliforme Born. et Flah. During the Rewetting Course and Its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2
2
作者 HuiHUANG Ke-ZhiBAI Ze-PuZHONG Liang-BiLI Ting-YunKU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03-708,共6页
During the non-frost season, the condensation of dew makes Nostoc flagelliforme Born. et Flah., a highly drought-tolerant terrestrial cyanobacterium, frequently undergo rehydration-dehydration. Rehydration begins in t... During the non-frost season, the condensation of dew makes Nostoc flagelliforme Born. et Flah., a highly drought-tolerant terrestrial cyanobacterium, frequently undergo rehydration-dehydration. Rehydration begins in the dark at night. After rewetting in the dark, photochemical activ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photosystem (PS) II were not recovered at all; the structure of PSI, energy transfer in phycobilisomes, and energy transfer from phycobilisomes to PSI were recovered within 5 min, as in the light. The recovery of energy transfer from phycobilisomes to PSII was light dependent and energy transfer from phycobilisomes to PSII was only partially recovered in the dark.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wo-trigger control (water and light) of photo synthetic recovery may make N. flagelliforme avoid unnecessar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artial recovery of energy transfer from phycobilisomes to PSII in the dark could help N. flagelliforme accumulate more photosynthetic products during the transient period of rehydration-dehyd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rk energy transfer Nostoc flagelliforme photosystem II PHYCOBILISOME rewetTING
原文传递
Copper pollution decreases the resistance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to subsequent dry–rewetting disturbance 被引量:2
3
作者 Jing Li Jun-Tao Wang +3 位作者 Hang-Wei Hu Yi-Bing Ma Li-Mei Zhang Ji-Zheng 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Dry–rewetting(DW) disturbance frequently occurs in soils due to rainfall and irrigation, and the frequency of DW cycles might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their mediated functions.... Dry–rewetting(DW) disturbance frequently occurs in soils due to rainfall and irrigation, and the frequency of DW cycles might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their mediated functions. However, how microorganisms respond to DW alternations in soils with a history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remains largely unknown.Here, soil laboratory microcosms were constructed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ten DW cycl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wo contrasting soils(fluvo-aquic soil and red soil)under three copper concentrations(zero, medium and hig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ctuations of substrate induced respiration(SIR) decreased with repeated cycles of DW alternation. Furthermore, the resistance values of substrate induced respiration(RS-SIR)were highest in non-copper-stressed(zero) soil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 analysis ascertained that the shift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determined the changes of RS-SIR in both soils. The rate of bacterial community varian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noncopper-stressed soil compared to the other two copper-stressed(medium and high) soils,which might lead to the higher RS-SIR in the fluvo-aquic soil. As for the red soil, the substantial increase of the dominant group WPS-2 after DW disturbance might result in the low RS-SIR in the high copper-stressed soil. Moreover, in both soils, the bacterial diversity was highest in non-copper-stressed soil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initial copper stress could decrease the resistance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o subsequent DW 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stress Dry–rewetting disturbance Bacterial community Substrate induced respiration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Rewetting and Flow Film Boiling Along Hot Surface
4
作者 王补宣Therm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2 位作者 Beijing 100084 PRC 彭晓峰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1994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The recent investigations on the rewettmg and film boiling of liquid flowing along a hot/heated surface are briefly reviewed and discussed.Some advanced theoretical analyses are conducted and new conclusions achieved.... The recent investigations on the rewettmg and film boiling of liquid flowing along a hot/heated surface are briefly reviewed and discussed.Some advanced theoretical analyses are conducted and new conclusions achieved.These investigations describe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liquid flow boiling and further the complicated rewetting phenomena,and have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insight intothe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 surfaces FLOW film BOILING liquid SUBCOOLING FLOW rewetTING heat transfer
原文传递
干旱-复水联动对东北春玉米光合生理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姜鹏 秦美欧 +6 位作者 蔡福 温日红 孟莹 杨霏云 孙沛 冯艾琳 方缘 《干旱气象》 2023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广发、频发的干旱事件已造成了严重的作物减产,深入解析玉米对干旱的响应过程及机制,对准确评估干旱影响进而合理指导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已布设的干旱-复水联动试验平台(CK:自然降水处理;RD:2020年6月30... 广发、频发的干旱事件已造成了严重的作物减产,深入解析玉米对干旱的响应过程及机制,对准确评估干旱影响进而合理指导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已布设的干旱-复水联动试验平台(CK:自然降水处理;RD:2020年6月30日至8月10日控水,之后复水),监测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日茎流量(Daily Stem Flow,DSF)、玉米产量构成要素等参数。结果表明,拔节期,与CK处理相比,RD处理控水初期Pn降低5.0%,Tr增加12.4%,但均不显著;灌浆期,当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SWC)降至40.0%后,RD处理下Pn、Tr及DSF显著降低,分别降低至CK处理水平的23.6%和6.9%和32.5%,灌浆期叶片光合产物大部分向果穗输送,耗水能力大于拔节期,干旱对Pn、Tr及DSF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乳熟期,RD处理进入复水阶段,Pn、Tr和DSF增加,分别恢复至CK处理水平的61.5%、75.0%和46.6%,说明控水期间降低的Pn、Tr和DSF无法在复水期间完全恢复。控水通过显著降低叶含水率(Leaf Water Ratio,LWR)、茎含水率(Stem Water Ratio,SWR)而显著降低Pn和Tr,其中LWR与Pn和T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和0.84;SWR与Pn和T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和0.67。拔节期至灌浆期连续控水可能导致光合器官活性下降,复水也未能使其恢复,最终导致作物减产,与CK处理相比,RD处理下穗长、穗粗、百粒重等产量结构要素显著降低,造成54.0%的减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复水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茎流 产量
下载PDF
烟叶复烤回潮有限元分析及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怀宇 王立华 +2 位作者 蒋维 魏启珂 张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993-7001,共9页
为研究众多工艺参数对烟叶复烤回潮效果的影响,对堆积的烟叶构建回潮模型,基于模型计算得烟叶在不同回潮条件下含水率,再通过物理实验验证仿真模型。利用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工艺参数对烟叶回潮含水率影响的显著性,再采用Plackett-Burman... 为研究众多工艺参数对烟叶复烤回潮效果的影响,对堆积的烟叶构建回潮模型,基于模型计算得烟叶在不同回潮条件下含水率,再通过物理实验验证仿真模型。利用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工艺参数对烟叶回潮含水率影响的显著性,再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对含水率有较显著影响的参数,最后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及BBD(box-behnken design)试验,建立含水率与各工艺参数的回归响应面模型。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研究各工艺参数对烟叶复烤回潮效果的影响是可行的;相对湿度、气相温度和堆积烟叶厚度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当相对湿度为85.25%,气相温度为56.18℃,烟叶厚度为70.01 mm,气相速度1.2 m/s和回潮时间(传送带送料速度)50 s时,仿真结果满足响应指标。研究成果可为优化烟叶复烤回潮工艺,降低能耗,节约生产成本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复烤回潮 回潮模型 相对湿度 气相温度
下载PDF
极端干旱对长江漫滩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南京八卦洲湿地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唐珍妮 刘艺轩 +2 位作者 周旭东 余珂 于志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81,共13页
今夏我国长江流域在极端高温下遭遇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长江漫滩大面积落干,严重威胁江滩湿地生态系统。研究选取南京市八卦洲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设置了20、30℃两个温度梯度以及全淹水、半淹水和... 今夏我国长江流域在极端高温下遭遇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长江漫滩大面积落干,严重威胁江滩湿地生态系统。研究选取南京市八卦洲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设置了20、30℃两个温度梯度以及全淹水、半淹水和干处理3个水分梯度模拟了干燥再湿润对沉积物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技术(3D-EEMs)等方法探讨其相应影响机制。不同温度处理结果表明:增温促进了沉积物的二氧化碳(CO_(2))排放(P<0.05)和甲烷(CH4)排放(P>0.05),30℃下3个样点累积排放量的CO_(2)当量共为987.74 mg/kg,是20℃培养处理下的1.62倍。其中,A点沉积物对总排放的贡献最高(63.36%)。不同干湿处理结果表明:相同温度处理下累积排放量的CO_(2)当量由高到低为:全淹水处理>半淹水处理>干处理,30℃培养处理时全淹水处理下CO_(2)当量为干处理下的9.97倍。高温高水位条件下沉积物温室气体排放的CO_(2)当量可达低温干燥环境下的28倍以上,其中CO_(2)排放贡献率为99.7%。研究结果对评估未来长期干旱和极端降水频发影响下沉积物碳排放和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干燥再湿润 湿地 沉积物 温室气体排放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被引量:65
8
作者 杨玉盛 陈光水 +4 位作者 董彬 王小国 谢锦升 李灵 卢豪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53-958,共6页
通过室外定位观测前期连续干旱情况下天然降雨及室内模拟不同温度 (10℃、19℃和 2 8℃ )下测定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增湿后呼吸动态 ,探讨不同林型土壤呼吸对土壤干湿交替的响应。结果发现室外定位观测和室内模... 通过室外定位观测前期连续干旱情况下天然降雨及室内模拟不同温度 (10℃、19℃和 2 8℃ )下测定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增湿后呼吸动态 ,探讨不同林型土壤呼吸对土壤干湿交替的响应。结果发现室外定位观测和室内模拟试验均出现了增湿后土壤呼吸骤升至最大值及随后逐渐衰减的现象 ,且这种变化可由时间过程模型 (R=ate- bt+c)较好地进行拟合。温度升高提升了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值 RV。格氏栲天然林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对温度最为敏感 ,随温度升高其响应指数 RE增加 ;杉木林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指数 RE最高 ,且对土壤水分变化最敏感 ,但随温度升高超过一定限度后其响应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干湿交替 土壤温度 天然林 人工林
下载PDF
干湿交替对土壤碳库和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53
9
作者 王苑 宋新山 +3 位作者 王君 严登华 王宇晖 周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2-350,共9页
水分是影响土壤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周转过程的主导因子,而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会对气候变化造成潜在的重要影响。以农田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培育试验研究了干湿交替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并利用两库叠加模型对土壤不同碳库及... 水分是影响土壤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周转过程的主导因子,而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会对气候变化造成潜在的重要影响。以农田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培育试验研究了干湿交替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并利用两库叠加模型对土壤不同碳库及其降解动力学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激发了土壤呼吸,增加了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三次湿润过程对土壤呼吸的激发量分别为119.3%、159.5%和87.3%,激发效应随干湿交替频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多次干湿交替后,土壤累积CO2释放量低于恒湿土壤,湿润所引起的激发的矿化量不足以弥补干旱期降低的矿化量。在湿润的数小时内,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干湿交替提升了土壤活性碳库的降解速率,降低了惰性碳库的降解速率,湿润后土壤活性碳库显著增加。多次干湿交替降低了土壤真菌/细菌比,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细菌成为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土壤呼吸 活性碳库 惰性碳库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土壤水分与温度共同作用对植物根系水分传导的效应 被引量:65
10
作者 康绍忠 张建华 梁建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1-219,共9页
本文根据不同大气环境温度和土壤温度及不同土壤含水率处理条件下的玉米、向日葵、台湾相思(Acaciaconfusa)、银合欢(Leucaenaglauca)的试验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和温度以及土壤水分与温度共同作用对植... 本文根据不同大气环境温度和土壤温度及不同土壤含水率处理条件下的玉米、向日葵、台湾相思(Acaciaconfusa)、银合欢(Leucaenaglauca)的试验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和温度以及土壤水分与温度共同作用对植物根系水分传导的效应。台湾相思和银合欢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土壤水分范围内,高温(白天/夜晚的温度为40/30℃)环境中的根系水分传导大于低温(30/25℃)环境中的,但当根系水分胁迫十分严重(台湾相思根系水势小于-1.5MPa,银合欢根系水势小于-2.0MPa)时,30/25℃环境的根系水分传导反而大于40/30℃环境的;玉米、向日葵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土壤温度范围内,根系水分传导随土壤温度增加而增加,其增加的幅度与生育阶段有关;在向日葵生育期土壤温度高于35℃、玉米生育期高于30℃时,其根系水分传导随温度增加而降低。通过植物根区土壤逐渐干旱和干旱复水后的试验,其结果表明复水后根系水分传导上升较快,银合欢复水1.5d、向日葵复水3d后测得的根系水分传导即可达到受旱前的水平,其后的水分传导还略高于一直充分供水处理的,表明根系经受一定程度的干旱锻炼后,对其水分传导具有明显的补偿效应。在干旱和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传导 土壤含水率 温度 根系 水势 复水
下载PDF
全球降水格局变化下土壤氮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琳 曾冀 +3 位作者 李华 刘士玲 雷丽群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543-7551,共9页
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全球降水格局发生改变,降水变化势必影响土壤氮循环,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多样性,然而不同降水变化类型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和我国降水格局变化特征,简要介绍了6... 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全球降水格局发生改变,降水变化势必影响土壤氮循环,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多样性,然而不同降水变化类型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和我国降水格局变化特征,简要介绍了6种降水格局变化下土壤氮循环的研究方法(长期降水固定观测、野外降水控制实验、自然降水梯度、室内培养、模型和遥感),系统综述了3种降水变化类型(降水波动、干旱、干湿交替),以及降水与温度、氮沉降等交互作用对土壤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评估和预测未来降水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干湿交替 降水波动 交互作用 土壤氮循环
下载PDF
干湿交替对土壤磷素迁移转化影响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5
12
作者 任文畅 王沛芳 +1 位作者 钱进 任凌霄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47,共7页
土壤磷素的丰缺制约着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生长状况。土壤的结构与理化性质长期受到干湿交替的周期性扰动,而干湿交替又显著影响着土壤磷素的迁移转化途径。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干湿交替作用下土壤的水分含量、吸附特性以及微生... 土壤磷素的丰缺制约着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生长状况。土壤的结构与理化性质长期受到干湿交替的周期性扰动,而干湿交替又显著影响着土壤磷素的迁移转化途径。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干湿交替作用下土壤的水分含量、吸附特性以及微生物对土壤磷素迁移转化影响的研究及报道。研究成果表明:1不同水分条件改变了土壤空隙与传输通道,且不同程度地刺激了有机残体的矿化分解以及氧化还原强度,进而影响土壤磷素的迁移与形态转化;2干湿交替改变了土壤颗粒粒径、土壤吸附点位以及金属化合物形态,进而影响了土壤磷的吸附性能;3土壤微生物磷在干湿交替过程中成为土壤磷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微生物对干湿交替的不同响应影响着土壤磷素。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磷素 干湿交替 迁移转化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pH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明 张晴雯 +3 位作者 杨正礼 张爱平 谢晓军 惠锦卓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0-726,共7页
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黄灌区干湿交替过程中引起土壤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通过连续测定黄河上游宁夏引黄灌区稻田在灌溉淹水和落干过程中的土壤pH,研究在水稻生育期内表层土壤pH在高频次灌溉排水干湿交替... 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黄灌区干湿交替过程中引起土壤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通过连续测定黄河上游宁夏引黄灌区稻田在灌溉淹水和落干过程中的土壤pH,研究在水稻生育期内表层土壤pH在高频次灌溉排水干湿交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灌水之后淹水过程中,表层土壤pH升高;相反在淹水之后落干过程中表层土壤pH降低;但在最后一次灌水之后,经过长时间的落干烤田过程,土壤pH随表层土壤表层盐分积累过程逐渐升高。土壤电导率(EC)与土壤pH在灌溉淹水和落干过程中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与pH呈极显著负线性相关(p<0.01),而灌溉量、施肥量、降水、地表5 cm土壤温度对表层土壤pH的影响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土壤PH 宁夏引黄灌区
下载PDF
干燥和重新湿润过程引起土壤CO_2激发释放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戴万宏 王益权 +1 位作者 黄耀 刘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18-322,共5页
应用短期培养实验研究了干燥和重新湿润引起的土壤CO2激发释放及其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不经干燥和重新湿润处理土壤CO2释放速率基本不随时间变化,其CO2释放过程可以用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Y=k0t)描述;干燥和重新湿润处理过程能够引起... 应用短期培养实验研究了干燥和重新湿润引起的土壤CO2激发释放及其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不经干燥和重新湿润处理土壤CO2释放速率基本不随时间变化,其CO2释放过程可以用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Y=k0t)描述;干燥和重新湿润处理过程能够引起明显的土壤CO2激发释放,这是干燥和重新湿润引起的土壤呼吸激发效应(一级反应)和土壤基本呼吸(零级反应)相互叠加的结果,可以用两库叠加模型Y=at+A0(1-e-kt)很好描述。本实验条件下扰动、干燥和重新湿润引起的土CO2净激发释放量为23.05~59.90mgCO2-C·kg-1,主要与不同培肥措施长期实施造成的土壤性质和肥力差异,特别是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的差异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湿润过程 土壤 C02激发释放 模拟研究 动力学
下载PDF
固沙植被区土壤呼吸对反复干湿交替的响应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蓉 李小军 +1 位作者 赵洋 杨昊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6720-6727,共8页
由降水的不连续性引起的土壤干湿交替是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重要影响因子。在恒温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固沙植被区土壤呼吸对不同降雨量(5、10、20 mm)条件下以10 d为降水周期的多重干湿交替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3个降雨量条件下的多重... 由降水的不连续性引起的土壤干湿交替是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重要影响因子。在恒温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固沙植被区土壤呼吸对不同降雨量(5、10、20 mm)条件下以10 d为降水周期的多重干湿交替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3个降雨量条件下的多重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呼吸速率均在降雨后迅速增大,并在降雨0.5 h后达到最大值,尔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逐渐减小并恢复到降雨前水平。随着干湿交替过程的依次进行,最大和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及累积碳释放量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3个干湿循环周期平均呼吸速率和土壤碳释放量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土壤呼吸速率峰值表现为第1个干湿循环周期土壤呼吸速率峰值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第2、3个周期各降雨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峰值显示出随着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说明干湿交替过程对土壤呼吸具有显著的激发作用,且干湿交替程度(即降雨前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以及土壤前期所经历的干湿交替过程是影响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响应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降水脉动 干湿交替 固沙植被区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干湿交替频率对不同土壤CO_2和N_2O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8
16
作者 欧阳扬 李叙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1259,共9页
干旱、半干旱和地中海气候区,乃至一些湿润地区,由干湿交替引起的土壤碳、氮的短暂脉冲式释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长时间尺度温室气体释放的总量,是土壤碳、氮温室气体释放的关键过程。选择我国降雨梯度下的森林、农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 干旱、半干旱和地中海气候区,乃至一些湿润地区,由干湿交替引起的土壤碳、氮的短暂脉冲式释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长时间尺度温室气体释放的总量,是土壤碳、氮温室气体释放的关键过程。选择我国降雨梯度下的森林、农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采集土样进行实验室统一控制条件下的多重干湿交替循环,对比探讨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干湿交替频率对CO2和N2O释放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1)干湿交替能够显著的激发土壤中CO2和N2O的释放,森林、农田、草地和荒漠土壤CO2和N2O释放速率对干湿交替的响应模式基本一致,其响应强度与土壤本底中碳和氮的含量有关;(2)在一定培养时间内,随着干湿交替频率的增加,土壤再湿润阶段CO2释放速率降低,但是,气体释放的总量较之于恒湿对照组有所增加。(3)不同土壤N2O的释放总量对干湿交替频率的响应模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其中农田和荒漠土壤响应模式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频率 温室气体 土壤CO2释放 土壤N2O释放
下载PDF
东洞庭湖沉积物覆水后磷形态变化及其释放量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婷 王坤 姜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7-947,共11页
研究干燥覆水后低流速条件下东洞庭湖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变化及释放量,可以为轻度富营养化湖泊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为季节性湖泊內源营养盐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內源营养盐的释放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集处于干湿... 研究干燥覆水后低流速条件下东洞庭湖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变化及释放量,可以为轻度富营养化湖泊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为季节性湖泊內源营养盐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內源营养盐的释放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集处于干湿交替状态的东洞庭湖表层沉积物,利用室内模拟装置,研究风干沉积物低流速条件下覆水后沉积物及上覆水中磷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低流速覆水后东洞庭湖沉积物中的磷向上覆水及大气中迁移释放,上覆水中磷的释放量随覆水时长增大,释放速率随覆水时长减小,上覆水流速和磷释放量相关性显著.上覆水循环过程中释放到上覆水中的溶解态有机磷比溶解态活性磷更容易吸附于颗粒物而转化为颗粒态磷.覆水后沉积物中各形态有机磷、无机磷及磷的生物有效性均发生转变,覆水初期沉积物中无机磷向有机磷转化,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增大;上覆水循环过程中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减小;覆水后沉积物的无机磷的主要组分由铝磷转变为铁磷,有机磷的主要组分有从中活性有机磷向活性有机磷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磷形态 释放量 干湿交替 沉积物
下载PDF
不同湿润剂对草炭湿润与再湿润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崔敏 张志国 +2 位作者 时连辉 刘亚军 李斗争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4-56,共3页
针对园艺基质草炭的斥水性,结合国外专利技术,研究了国外常用湿润剂分析纯O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工业用OP-10和分析纯聚山梨醇酯80的施用对斥水性基质草炭的湿润时间与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湿润剂均能很好的增强草炭的可湿润... 针对园艺基质草炭的斥水性,结合国外专利技术,研究了国外常用湿润剂分析纯O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工业用OP-10和分析纯聚山梨醇酯80的施用对斥水性基质草炭的湿润时间与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湿润剂均能很好的增强草炭的可湿润性,其中分析纯OP-10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工业用OP-10,SP的效果最差。渗透速率试验结果表明:工业用OP-10的添加能够显著提高草炭的渗透速率,同时还能够提高灌溉效率,其中2%浓度即可达到最佳效果。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认为工业用OP-10的应用前景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斥水性 湿润剂 草炭 湿润时间 再湿润时间 渗透率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自湿润流体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明 苏新军 +1 位作者 韩魏 郭宪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951-2954,共4页
以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浓度为0.5mg/m L)和正丁醇水溶液(质量分数为0.5%)的混合溶液(体积比2∶5)为工质,充液率为50%,对不同加热功率条件下环路脉动热管稳定运行的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并与正丁醇水溶液和去离子水的传热性能进行对比,分... 以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浓度为0.5mg/m L)和正丁醇水溶液(质量分数为0.5%)的混合溶液(体积比2∶5)为工质,充液率为50%,对不同加热功率条件下环路脉动热管稳定运行的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并与正丁醇水溶液和去离子水的传热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了混合溶液在脉动热管稳定运行时冷热端温差和传热热阻的变化特点,探究了氧化石墨烯对自湿润流体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自湿润流体中加入氧化石墨烯能够强化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但是和脉动热管的加热功率密切相关;在低加热功率下,氧化石墨烯对自湿润流体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没有强化作用;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强化作用明显增强,而当加热功率过大时,强化作用又会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自湿润流体 氧化石墨烯 传热性能
下载PDF
干湿交替对东北温带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云凯 张彦东 孙海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3-217,222,共6页
在中温带的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采集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表层(0-10cm)土壤,进行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先在不同温度(5,15,25,35℃)下干土培养3d,然后进行不同水平的增湿处理(土壤含水率为25%,50%,75%,100%)继续培养11d。结果表明:加水... 在中温带的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采集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表层(0-10cm)土壤,进行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先在不同温度(5,15,25,35℃)下干土培养3d,然后进行不同水平的增湿处理(土壤含水率为25%,50%,75%,100%)继续培养11d。结果表明:加水增湿后两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被激发并在短时间(1~4d)内达到最大值,不同处理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大值变化范围为15.94~212.65μg CO2-C/(g.d),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16.75~110.85μg CO2-C/(g.d)。两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量随处理湿度的增加而增大,但落叶松人工林100%湿度处理在培养温度超过5℃时,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量却低于75%湿度处理。高温(≥25℃)和高湿(50%~100%)条件下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明显大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而且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湿度敏感性系数(k)和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均大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这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干湿交替可导致次生林土壤较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损失更多的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有机碳矿化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