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st and West: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Ethos Exhibi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Persuasive Essays
1
作者 LIU Ying-qi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3年第6期439-451,共13页
This paper studies how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and rhetorical traditions may influence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understanding of effective ethos in persuasive essays. Fifty Chinese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 This paper studies how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and rhetorical traditions may influence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understanding of effective ethos in persuasive essays. Fifty Chinese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students and 50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writing English persuasive essays on the selected topics. The essays were then compared fo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rhetorical appeals with a focus on ethos, the credi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of an author.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participants from both groups established ethos as an important rhetorical tool to persuade the audience to accept their viewpoints. However, they displayed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what effective ethos entailed. For Chinese participants, effective ethos seemed to come from using detailed explanations that reflected an author's intention to advocate an ethical or moral message based on some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But, strong ethos for American participants appeared to mean the use of evidence--facts and personal testimony--to establish the writer's trustworthines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s wa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OS percussive essays cultural values intercultural rhetoric
下载PDF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Definitions of Rhetoric
2
作者 周兰 《魅力中国》 2009年第22期233-233,共1页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definitions of rhetoric into four groups based on the defining methods in Li’s English Rhetoric and Essay Writing so that on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rhetoric"?
关键词 RHETORIC CATEGORIES of the definitions current rhetorical theory
下载PDF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Definitions of Rhetoric
3
作者 周兰 《魅力中国》 2010年第10X期73-73,共1页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definitions of rhetoric into four groups based on the defining methods in Li’s English Rhetoric and Essay Writing so that on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rhetoric".
关键词 RHETORIC CATEGORIES of the definitions CURRENT rhe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修辞范畴“和”的生成语境分析
4
作者 于晓凌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魂,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拓展。文章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分析修辞范畴“和”及其参构词“和*”的语义发展,以此为基点探究其生成语境,阐释“和”经过历史和文化积淀后产生的语义变迁和... “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魂,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拓展。文章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分析修辞范畴“和”及其参构词“和*”的语义发展,以此为基点探究其生成语境,阐释“和”经过历史和文化积淀后产生的语义变迁和扩张的语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 修辞范畴 生成语境
下载PDF
幽默小说:品性与历史——米兰·昆德拉的启示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凤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3期66-72,共7页
分析了“幽默”作为审美范畴之一在近代形成的文化语境、历史过程及审美功用 ,指出理性精神与怀疑态度作为幽默的内在品质 ,对近代以来的人类文化精神有独特的表征功能。以米兰·昆德拉为切入点 ,借助于对其幽默小说观的阐发及其作... 分析了“幽默”作为审美范畴之一在近代形成的文化语境、历史过程及审美功用 ,指出理性精神与怀疑态度作为幽默的内在品质 ,对近代以来的人类文化精神有独特的表征功能。以米兰·昆德拉为切入点 ,借助于对其幽默小说观的阐发及其作品所受幽默文化影响的考察 ,揭示了近四个世纪以来幽默小说的伟大进程及其在 2 0世纪文化语境中的曲折命运。论者基此认为 ,在新世纪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开创中 ,幽默不仅应成为主导性的小说美学风貌之一 ,还将因其所表达的特定的小说智慧、相对性价值立场而成为一种有表征能力的当代审美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默小说 审美范畴 文学传统 小说修辞学 米兰·昆德拉
下载PDF
鼠行天下:认知语言学理论视阈下“鼠”之文化诠辩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52-65,共14页
鼠乃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与人类关系匪浅,国民与其情感态度呈现冰火两重天的迥异反差,而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对诠释辩证语言及文化现象展示出超强的生命力、洞察力与说服力。以《说文解字》内与鼠有关的... 鼠乃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与人类关系匪浅,国民与其情感态度呈现冰火两重天的迥异反差,而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对诠释辩证语言及文化现象展示出超强的生命力、洞察力与说服力。以《说文解字》内与鼠有关的字词解说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阈,在原型范畴、象似性质、隐喻修辞等三大认知维度集中探讨古代中国鼠文化,结果表明鼠乃上古穴居动物之关键原型,为先民认识世界、确立标准的一个显要范畴,鼠类字词通过象似性构成一多姿多彩、有条不紊的鼠族世界,凸显古人对鼠类动物的认知理据与甄别程度。尤为突出的是,鼠因其特征鲜明、内涵深刻成为文学世界中的常用隐喻,乃古人寄寓情怀、观照世界的一个重要认知工具,涵摄着华夏民族的认知机制与文化模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奉献了古老注脚、思想源泉及鲜活案例,属于比较、区分东西方文明的一个基本象征符号,通过汉英对比更能凸显鼠之文化类型学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说文解字》 原型范畴 象似性质 隐喻修辞
下载PDF
英汉语中的重叠修辞功效之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于建凯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在英汉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个词素、音节、词汇、短语甚或句子,却能使行文达到极好的修辞效果,这种语言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分别冠之以repeti-tion和"复叠"的修辞格名称。从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对... 在英汉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个词素、音节、词汇、短语甚或句子,却能使行文达到极好的修辞效果,这种语言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分别冠之以repeti-tion和"复叠"的修辞格名称。从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对两种语言中的这种重叠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概括总结了其构成方式的异同及其运用所产生的修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 类型 修辞效果 比较
下载PDF
从范畴理论看英语语义修辞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腊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1,共3页
人们对朴素事物的认识是直接的,但对抽象事物或其它事物的认识只能采取间接方式,对这些事物的英语语言认知更多的是依据空间概念使用修辞取得的,而与之相关的表达形式实际上是对事物的概念范畴移位的结果,即将范畴化的英语词句的语义从... 人们对朴素事物的认识是直接的,但对抽象事物或其它事物的认识只能采取间接方式,对这些事物的英语语言认知更多的是依据空间概念使用修辞取得的,而与之相关的表达形式实际上是对事物的概念范畴移位的结果,即将范畴化的英语词句的语义从一个空间移到另外一个空间形成跨越式移动或在本抽象范畴内作线性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语义修辞 认知模式 空间概念 范畴移位
下载PDF
英语中歧义的类型及其修辞艺术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晓云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05-308,共4页
歧义是英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英语中歧义产生的3种类型谈起,着重讨论歧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如果使用得当,就会在文学作品、警句格言、演讲、广告等形式中起到讽刺、幽默等多种修辞作用.
关键词 歧义 类型 修辞功能
下载PDF
试析现代汉语词类的活用及其修辞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昕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3-78,共6页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在不改变该词词形的基础上,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临时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扩大了词语在意义层面和表达层面之间的弹性空间,增添了语言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在不改变该词词形的基础上,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临时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扩大了词语在意义层面和表达层面之间的弹性空间,增添了语言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构建功能,是非常活跃的语法修辞手段。它可以使得言语表达生动形象、含蓄幽默,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类活用 词性 色彩 修辞效果
下载PDF
论现代汉语活用的类别及其修辞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黎千驹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01-103,共3页
每一个词都有固定的形式、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唯有如此,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人们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而临时改变某个词语的形式、语法功能或词汇意义,出现各种形式的词语活用,往往产... 每一个词都有固定的形式、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唯有如此,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人们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而临时改变某个词语的形式、语法功能或词汇意义,出现各种形式的词语活用,往往产生奇妙的修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词语活用 活用类别 修辞效果 词语形式 语法功能 词汇意义
下载PDF
释“断做”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维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7-34,共8页
断做是一个与代说相对的制义修辞范畴。断做从出于对代说之互补,到作为驭题之主体性的呈现;从作为铺叙之对峙,到作为异端或师心自用的“凌躐”,这其间有着逻辑的合理性,有着辩证的变易性。从“断做”这一修辞范畴的内涵与周延及其变异,... 断做是一个与代说相对的制义修辞范畴。断做从出于对代说之互补,到作为驭题之主体性的呈现;从作为铺叙之对峙,到作为异端或师心自用的“凌躐”,这其间有着逻辑的合理性,有着辩证的变易性。从“断做”这一修辞范畴的内涵与周延及其变异,我们可以看到明清制义的写作成规、修辞乃至审美取向的发展演变。它是明清制义史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做 凌驾 凌躐 制义修辞
下载PDF
列日学派的辞格理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晗蕾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2-59,共8页
列日学派(Groupμ)是欧洲新修辞学的代表之一,他们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现代修辞学的基本范畴,建立了形式化的辞格系统,对修辞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修辞学范畴 基本操作系统 语言辞格系统 叙事辞格系统 列日学派
下载PDF
范畴视域中的修辞与逻辑关系
14
作者 董丽云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07年第8期44-46,共3页
随着修辞学研究扩张到认知领域,修辞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新的契合点,即范畴认知学的角度。在回顾对修辞与逻辑认知的研究经历的古希腊、近代到现代3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后,对二者的关系作了梳理,并且从范畴认知学的角度重新... 随着修辞学研究扩张到认知领域,修辞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新的契合点,即范畴认知学的角度。在回顾对修辞与逻辑认知的研究经历的古希腊、近代到现代3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后,对二者的关系作了梳理,并且从范畴认知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二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逻辑 范畴
下载PDF
俄语愿望动词探析
15
作者 刘再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359-364,共6页
语言是意义内容同形式机制构筑的一个有机体 ,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范畴 ,就其语义 /修辞性能和关系形式的同构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对认识语言至为重要。动词是俄语词汇的精华 ,而愿望动词又是俄语动词中较为集中、较为紧凑的词群 ... 语言是意义内容同形式机制构筑的一个有机体 ,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范畴 ,就其语义 /修辞性能和关系形式的同构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对认识语言至为重要。动词是俄语词汇的精华 ,而愿望动词又是俄语动词中较为集中、较为紧凑的词群 ,对愿望动词的五个语义范畴、修辞意义进行较为细致的描述和比照 ,并就其形式方面策用“兼容共现”这一特征手段 ,就愿望动词语义性能作出甄别和限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愿望动词 语义次范畴 语义/修辞比照 兼容共现性
下载PDF
关于构建汉语语义修辞学的一点思考
16
作者 刘桂芳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20-22,29,共4页
汉语修辞研究渐入低谷,定位语言学的修辞研究逐渐被边缘化。深入开展语义修辞的研究,构建汉语语义修辞学新分支,积极确立其核心修辞学的地位,是继承与发展隶属语言学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可行路径。在研究中,于理论层面要着意构拟其特色... 汉语修辞研究渐入低谷,定位语言学的修辞研究逐渐被边缘化。深入开展语义修辞的研究,构建汉语语义修辞学新分支,积极确立其核心修辞学的地位,是继承与发展隶属语言学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可行路径。在研究中,于理论层面要着意构拟其特色的修辞范畴系统,于实践操作层面要创建起同其相匹配的修辞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修辞学 语义修辞 核心修辞 修辞范畴 研究范式
下载PDF
重读《汉语修辞学》
17
作者 李晗蕾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3-55,共3页
《汉语修辞学》是八十年代最受欢迎的一部修辞著作,它的魅力不仅在于独具特色的修辞品位,更在于内在的科学结构。《汉语修辞学》对语言本体研究所做的贡献,应该引起修辞学史研究的注意。
关键词 《汉语修辞学》 同形异义 同义异形 修辞范畴
下载PDF
英汉回文修辞的认知拓扑性质
18
作者 黄跃进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7期97-101,共5页
从认知语义范畴看,英汉回文修辞实质上具有拓扑性质的变形。即回文的语义范畴成员基本保持固定,具有语义范畴不变性,而由于范畴成员位置的首尾对称调换使得语义概念重新范畴化,原有范畴丧失了典型地位,形成非范畴化语义的可变性。这种... 从认知语义范畴看,英汉回文修辞实质上具有拓扑性质的变形。即回文的语义范畴成员基本保持固定,具有语义范畴不变性,而由于范畴成员位置的首尾对称调换使得语义概念重新范畴化,原有范畴丧失了典型地位,形成非范畴化语义的可变性。这种非范畴化语义的“变化”中存在的语义范畴的“不变”性质,就是回文的认知拓扑性质。研究发现回文修辞的独特语言构式表现为一连串文字符号有规则连续性变换,而语义范畴基本成员保持不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文修辞 语义范畴 拓扑性质 非范畴化
下载PDF
后现代哲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前沿问题
19
作者 陈吉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2-18,共7页
在传统哲学、近现代认识论和现代语言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哲学,经历了科技理性在方法论上的推动和认知科学的强力扶持,越来越注重语言研究中的人的因素,突显了人的体验。这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尤为突出,使得传统上属于隐身身份的译... 在传统哲学、近现代认识论和现代语言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哲学,经历了科技理性在方法论上的推动和认知科学的强力扶持,越来越注重语言研究中的人的因素,突显了人的体验。这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尤为突出,使得传统上属于隐身身份的译者在人本主义观照之下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真实范畴,并由此生发了大量充分结合后现代哲学话语资源的翻译研究途径,这些形成了后现代哲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哲学 主-客-主 范畴基块 修辞语境 认知趋势
下载PDF
修辞转化的关系模式
20
作者 孟建安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92-98,共7页
转化本身就意味着各类和各种不同的广义修辞同义手段之间的相互对待,并蕴含着相互衍生、折射、变化的关系。以不同的视点来观察修辞转化现象,便可在时间、形式、意义、向度和方式等范畴内归纳出相应的转化关系模式,来概括反映不同范畴... 转化本身就意味着各类和各种不同的广义修辞同义手段之间的相互对待,并蕴含着相互衍生、折射、变化的关系。以不同的视点来观察修辞转化现象,便可在时间、形式、意义、向度和方式等范畴内归纳出相应的转化关系模式,来概括反映不同范畴的类型性修辞转化特征和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转化 转化范畴 关系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