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地区壮族正常听力人群线粒体基因12S rRNA的突变研究
1
作者 张少杰 唐凤珠 +6 位作者 王瑢 班莫璐 黄兰诚 周凯 林钻平 瞿申红 李东云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5期442-446,共5页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壮族正常听力人群线粒体基因12S rRNA的突变携带率以及突变特点,为临床防聋及治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晶芯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对广西地区150例壮族正常听力的受试者进行线粒体基因12S rRNA的...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壮族正常听力人群线粒体基因12S rRNA的突变携带率以及突变特点,为临床防聋及治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晶芯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对广西地区150例壮族正常听力的受试者进行线粒体基因12S rRNA的2个突变位点检测,对确诊的阳性结果进行Sanger测序分析。结果150例受试者中,检出线粒体基因12S rRNA 1555 A>G突变者1例(携带率为0.67%),经Sanger测序证实为1555 A>G突变,未发现1494C>T位点突变。结论在广西地区壮族人群中开展线粒体基因12S rRNA突变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突变携带者及其母系亲属提供合理的用药指导、遗传咨询,是预防药物性聋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基因 线粒体基因 12S rrna
下载PDF
尿路菌群在女性急性单纯性和反复发作性下尿路感染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文翔 吴建国 +4 位作者 肖天兵 黄余清 陈燕 熊杰 贾蓓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17,共7页
目的:观察尿路菌群在急性单纯性和反复发作性下尿路感染的不同特征,以探索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诊治新方向。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奉节县人民医院的单纯下... 目的:观察尿路菌群在急性单纯性和反复发作性下尿路感染的不同特征,以探索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诊治新方向。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奉节县人民医院的单纯下尿路感染女性患者53例,分为急性组27例和反复组26例,收集尿液标本进行尿培养并采用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 s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16srRNA)二代测序检测尿液中菌群。结果:(1)2组尿路菌群在菌门中,俭菌超门急性组平均值0.004 9±0.0026,反复组平均值0.002 8±0.001 8,浮霉菌门急性组平均值0.003 5±0.001 9,反复组平均值0.002 3±0.002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4、2.160,P=0.001、0.035);在菌属中,急性组相对丰度平均值较高的菌属中,苍白杆菌属急性组平均值0.026 9±0.010 9,反复组平均值0.017 1±0.010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2,P=0.001);(2)急性组的α多样性分值中位数与反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多样性急性组矩阵距离中位数为0.277(0.225,0.361),反复组矩阵距离中位数为0.319(0.240,0.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59、R=0.042、P=0.027);(3)组间相对丰度中位数具有明显差异的分类单元有α变形杆菌纲等。结论:急性组和反复组的菌群多样性、菌群相对丰度、优势菌群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尿路菌群 16s核糖体核糖核酸
下载PDF
动物饲料与胃肠道微生物区系: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营养生态学 被引量:8
3
作者 朱伟云 姚文 +3 位作者 BWilliams ADLAkkermans STamminga 韩正康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33-36,共4页
本文主要就我们近年来应用PCR为主的核糖体RNA基因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下微生物多样性的新研究及新菌种的鉴定以及这些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等方面研究结果及进展情况作了介绍 ,同时对关于胃肠道真菌的研究也作了概述。
关键词 PCR 核糖体RNA 微生物 真菌
下载PDF
氯霉素、利福平对肺炎支原体的抗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韩旭 辛德莉 +2 位作者 李靖 陈晓庚 马少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739-1741,共3页
目的探讨氯霉素、利福平对肺炎支原体(MP)的抗菌活性。方法对370例咽拭子标本进行MP分离培养,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MP种特异16SrRNA基因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药物敏感试验测定MP分离株的红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 目的探讨氯霉素、利福平对肺炎支原体(MP)的抗菌活性。方法对370例咽拭子标本进行MP分离培养,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MP种特异16SrRNA基因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药物敏感试验测定MP分离株的红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应用套式扩增红霉素作用靶位23SrRNA基因,以鉴别敏感株和耐药株;应用药物敏感试验测定MP分离株的氯霉素、利福平的MIC。结果临床标本370例中分离MP50株。其中红霉素敏感株4株,耐药株46株。46株耐药株的红霉素作用靶位23S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4株敏感株无点突变。所有MP分离株对氯霉素敏感,对利福平耐药。结论利福平对MP无效,氯霉素对MP红霉素敏感株及耐药株均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霉素 利福平 肺炎支原体 药物敏感性试验 23S核糖体RNA
下载PDF
种属特异性PCR技术在检测鹅肥肝掺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蒋立 胡茂 《畜禽业》 2010年第8期54-55,共2页
建立起一种用于检测鹅肥肝是否掺假的方法:种属特异性PCR技术。以鹅、鸭的12Sr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扩增目的片段分别为97bp和196bp。以三类温度处理和0.1%~100%的鸭肥肝掺假比例,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敏性。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 建立起一种用于检测鹅肥肝是否掺假的方法:种属特异性PCR技术。以鹅、鸭的12Sr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扩增目的片段分别为97bp和196bp。以三类温度处理和0.1%~100%的鸭肥肝掺假比例,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敏性。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效果是不受样品被长时间加热的影响(高至100℃,10min);同时,即使当掺假比例只有0.1%时,仍能有效扩增出2特异条带。说明本方法适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鹅肥肝掺假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肥肝 鸭肥肝 种属特异性PCR 12S rrna 基因
下载PDF
基于16S核糖体RNA基因测序的苯丙酮尿症患儿肠道菌群分析
6
作者 张春华 杨静 +2 位作者 苏莹 陈谦 邹团标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23年第3期12-17,共6页
目的 基于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 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探讨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 于2020年选取云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管理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儿... 目的 基于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 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探讨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 于2020年选取云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管理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儿童是否患有PKU进行分组,每入组1例PKU患儿(该组患儿均接受特殊饮食治疗),招募1~2例与PKU患儿具有相近年龄、相同居住地和户籍的正常儿童入组对照组。共纳入PKU组儿童11例,对照组儿童16例。采集两组儿童的新鲜粪便,并提取粪便DNA对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BGI微生物扩增子分析平台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两组儿童的肠道菌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PKU组和对照组儿童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β多样性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84,P <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PKU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粪杆菌属、毛螺菌属、芽殖菌属等菌属为PKU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的优势菌属。对照组中拟杆菌属和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高于PKU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7)。PKU组中普氏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P=0.012)。结论 PKU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的种类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该差异可能与PKU患儿接受特殊饮食治疗有很大关系,并可能影响PKU患儿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核糖体RNA 苯丙酮尿症 肠道菌群
下载PDF
Exophiala dermatitidis 被引量:1
7
作者 Daisuke Usuda Toshihiro Higashikawa +16 位作者 Yuta Hotchi Kenki Usami Shintaro Shimozawa Shungo Tokunaga Ippei Osugi Risa Katou Sakurako Ito Toshihiko Yoshizawa Suguru Asako Kentaro Mishima Akihiko Kondo Keiko Mizuno Hiroki Takami Takayuki Komatsu Jiro Oba Tomohisa Nomura Manabu Sugita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27期7963-7972,共10页
Exophiala is a genus comprising several species of opportunistic black yeasts,which belongs to Ascomycotina.It is a rare cause of fungal infections.However,infections are often chronic and recalcitrant,and while the n... Exophiala is a genus comprising several species of opportunistic black yeasts,which belongs to Ascomycotina.It is a rare cause of fungal infections.However,infections are often chronic and recalcitrant,and while the number of cases is steadily increasing in both immunocompromised and immunocompetent people,detailed knowledge remains scarce regarding infection mechanisms,virulence factors,specific predisposing factors,risk factors,and host response.The most common manifestations of Exophiala infection are skin infections,and the most frequent type of deep infection is pulmonary infection due to inhalation.The invasive disease ranges from cutaneous or subcutaneous infection to systemic dissemination to internal organs.The fin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causative organism sh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several methods,including the newly introduced diagnostic analysis,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together with sequencing of the 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of the fungi,and histological and culture findings.Regarding treatment,because anti-infective agents and natural compounds exhibited poor antibiofilm activity,few treatments have ultimately been found to be effective for specific antifungal therapy,so the optimal antifungal therapy and duration of therapy for these infections remain unknown.Therefore,most forms of disease caused by Exophiala dermatitidis require aggressive combination therapies:Both surgical intervention and aggressive antifungal therapy with novel compounds and azoles are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ophiala dermatitidis Black yeast Immunocompromised host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 Antifungal drugs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8
作者 周灏溦 陆振华 +5 位作者 付婷 贺真 孔祥宇 李怡君 张维璐 邵中军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641-646,共6页
目的应用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期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探讨肠道菌群对CHB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9月于... 目的应用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期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探讨肠道菌群对CHB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入院治疗的20例CHB急性发作期患者(CHB组)和体检科23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粪便样本和临床资料。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参与人群肠道菌群的V3~V4区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采用R语言中“t.test”函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组人群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差异。使用R语言中的“ade4”包,基于加权Unifrac距离进行主坐标分析,比较2组人群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差异。使用R语言中“t.test”函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组人群肠道菌群在门、科和属水平上的差异。使用PICRUST2软件对肠道菌群代谢通路进行预测分析。结果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HB急性发作期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均显著降低(P<0.001)。β多样性分析显示,2组人群的菌群群落各自聚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31,P=0.001)。在门水平上,CHB急性发作期患者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科水平上,CHB急性发作期患者菌群中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月形单细胞菌科(Selenomonadaceae)和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de)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CHB急性发作期患者菌群中另枝菌属(Alistipes)、类杆菌属(Bacteroide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小杆菌属(Dialister)、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芽殖菌属(Gemmiger)、丝状菌属(Kineothrix)、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以及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11个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道菌群功能预测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HB急性发作期患者与聚糖生物合成和代谢以及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更丰富。结论CHB急性发作期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健康人群显著降低,其菌落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导致CHB急性发病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急性发作 肠道菌群 16S核糖体核糖核酸
下载PDF
基于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罗锦花 詹剑华 +2 位作者 廖文强 程兴 黄凯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7-235,共9页
目的基于16S核糖体RNA(16S rRNA)高通量测序,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90只6~8个月龄雌雄不限日本大耳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烫伤组、烫伤+低剂量组、烫伤+中... 目的基于16S核糖体RNA(16S rRNA)高通量测序,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90只6~8个月龄雌雄不限日本大耳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烫伤组、烫伤+低剂量组、烫伤+中剂量组、烫伤+高剂量组,每组18只。正常对照组兔自由饮食、饮水,单纯烫伤组、烫伤+低剂量组、烫伤+中剂量组、烫伤+高剂量组兔制作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0.2 g/mL加味四君子汤、1.0 g/mL加味四君子汤、5.0 g/mL加味四君子汤灌胃,持续给药7 d。于分组处理第1、3、7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0水平,各组每个时间点的样本数为6。根据前述实验结果,另外选取9只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烫伤组、烫伤+中剂量组,每组3只,各组兔分组及处理方法同前。于分组处理第7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组兔回肠黏膜菌群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采用QIIME软件统计菌群优质序列数目;使用RDP Classifier软件分析菌群的门、纲、目、科、属水平;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菌群行α多样性(Ace、Chao1、Simpson、Shannon指数)和β多样性分析。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SNK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烫伤组、烫伤+低剂量组、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3、7天和烫伤+中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3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单纯烫伤组、烫伤+低剂量组、烫伤+中剂量组、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3、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β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单纯烫伤组、烫伤+低剂量组、烫伤+中剂量组、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3、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低剂量组、烫伤+中剂量组、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3、7天及烫伤+中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烫伤+低剂量组、烫伤+中剂量组、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3、7天及烫伤+中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烫伤+低剂量组分组处理第7天和烫伤+中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3、7天以及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3、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烫伤+低剂量组相比,烫伤+中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3、7天和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3、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烫伤+中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3、7天和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3、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烫伤+中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3、7天和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烫伤+中剂量组相比,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3、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1、3、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第1天比较,单纯烫伤组分组处理第3、7天以及正常对照组分组处理第3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单纯烫伤组分组处理第3、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β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烫伤+低剂量组、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7天和烫伤中剂量组分组处理第3、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3、7天及烫伤+中剂量组分组处理第7天的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烫伤+中剂量组分组处理第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1),单纯烫伤组分组处理第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第3天比较,单纯烫伤组分组处理第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TNF-α、IL-1β水平及正常对照组、烫伤+低剂量组、烫伤+中剂量组和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烫伤+低剂量组、烫伤+中剂量组、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烫伤+中剂量组、烫伤+高剂量组分组处理第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单纯烫伤组分组处理第7天兔回肠黏膜组织中的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1)。分组处理第7天,正常对照组、单纯烫伤组、烫伤+中剂量组兔回肠黏膜中的菌群分别获96023、107365、95921条优质序列。3组兔回肠黏膜中的菌群在门、纲、目、科、属的分类水平上均分别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梭菌纲和拟杆菌纲、梭菌目和拟杆菌目、瘤胃菌科和梭菌科及拟杆菌科、梭菌属和拟杆菌属及瘤胃菌属菌群为主,但各组菌群组成不同。3组兔回肠黏膜中菌群的Ace、Chao1、Simpson、Shannon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β多样性无明显差异。结论严重烫伤后兔回肠黏膜炎症反应明显,并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加味四君子汤可减轻炎症反应,其治疗效果最佳质量浓度为1.0 g/mL。高通量测序法能够精准地反映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制剂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加味四君子汤 严重烫伤 肠道屏障 肠道菌群 16S核糖体RNA
原文传递
线粒体12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突变儿童接种疫苗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朱佳子 潘静彬 卢莉 《中国疫苗和免疫》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6-222,共7页
线粒体12S核糖体核糖核酸(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rRNA)基因突变是发生耳聋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携带线粒体12S rRNA突变基因的人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 Antibiotic,Am An)高度敏感,接触Am An可导致不可逆性的听力损... 线粒体12S核糖体核糖核酸(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rRNA)基因突变是发生耳聋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携带线粒体12S rRNA突变基因的人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 Antibiotic,Am An)高度敏感,接触Am An可导致不可逆性的听力损伤。近年来,一些地区将基因筛查引入新生儿体检,从而及时发现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儿童,采取针对性指导,避免临床用药中使用Am An,减少药物性耳聋的发生。儿童接种用疫苗由于工艺要求存在痕量抗生素的残留,但目前尚无针对12S rRNA基因突变儿童接种疫苗的指导意见。现从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与Am An致聋机制、疫苗中抗生素应用现状及接种疫苗后耳聋报告等方面综述,探究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儿童接种疫苗致聋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12S核糖体核糖核酸 耳聋 抗生素 疫苗
原文传递
西南区域核心地区中老年男性自然人群饮酒量与口腔菌群关系初探
11
作者 吴鲲鹏 赵洵颖 +7 位作者 刘齐 周婷慧 张维 杨帆 赵星 胡秀英 赵会玲 左浩江 《华西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230-237,共8页
目的分析西南区域核心地区中老年男性自然人群饮酒量对口腔菌群的影响,探寻超量饮酒相关菌群与饮酒相关癌症的关系。方法2018年3月-6月,采集目标人群唾液样本进行16S核糖体RNA基因测序,并进行以饮酒史为目标变量的问卷调查。根据饮酒量... 目的分析西南区域核心地区中老年男性自然人群饮酒量对口腔菌群的影响,探寻超量饮酒相关菌群与饮酒相关癌症的关系。方法2018年3月-6月,采集目标人群唾液样本进行16S核糖体RNA基因测序,并进行以饮酒史为目标变量的问卷调查。根据饮酒量将受试者分为不饮酒组、适量饮酒组、超量饮酒组,进行菌群α多样性分析、组间菌群丰富度差异分析、菌群功能预测、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模型预测等分析。结果共纳入59例调查对象,其中不饮酒组23例(39.0%),适量饮酒组23例(39.0%),超量饮酒组13例(22.0%);平均年龄为(61.90±8.85)岁。超量饮酒可提高口腔菌群丰富度(P<0.05),改变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TM7门[G-6]菌(TM7_[G-6])等特定菌属丰度(P<0.05),调节癌症相关通路(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TM7_[G-6]等3种菌属可有效区分不饮酒组与超量饮酒组(曲线下面积=0.915)。结论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TM7门[G-6]菌(TM7_[G-6])菌属为西南区域核心地区中老年男性自然人群潜在超量饮酒标志物菌群,超量饮酒相关菌群与口腔癌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男性 口腔菌群 16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测序 超量饮酒标志物 消化链球菌
原文传递
上海某宠物医院犬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及基因型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璟 秦源 +4 位作者 沈玉娟 王雅雪 曹建平 苏雅馨 刘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宠物医院犬、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感染情况,并对感染虫种或基因型进行分析。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采集在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猫新鲜粪便样本145份(犬粪99份、猫粪46份)。采用巢式PCR...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宠物医院犬、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感染情况,并对感染虫种或基因型进行分析。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采集在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猫新鲜粪便样本145份(犬粪99份、猫粪46份)。采用巢式PCR方法分别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基因和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利用Clustal X 2.1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采用BLAST软件进行分析比对,使用MEGA 11.0软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寄生虫虫种或基因型。结果共检测145份犬、猫粪便样本,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总检出率为20.00%(29/145);其中隐孢子虫检出率为0.69%(1/145),贾第虫检出率为19.31%(28/145)。在犬粪便样本中仅检测到贾第虫,检出率为18.18%(18/99);在猫粪便样本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检出率分别为2.17%(1/46)和21.74%(10/46)。经核苷酸序列分析,1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鉴定为猫隐孢子虫;28份贾第虫阳性样本均为贾第虫集聚体A,与人源贾第虫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获得的贾第虫基因序列与人源贾第虫集聚体A属同一分支。结论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和猫存在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相关虫种和基因型均有人兽共患风险,有必要加强宠物及其饲养者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监测,并加强宠物饲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孢子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 核糖体小亚基rrna 磷酸丙糖异构酶 基因型 宠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