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Fe and Mn Distributions in Rice (Oryza saliva L.) Rhizosphere of Red Earths and Paddy Soils
1
作者 LIAOZHONG-WEN WANGJIAN-L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6,共6页
An experiment using rhizobox was conducted to study Si, Fe and Mn distributions in rice rhizosphcre of red earths and paddy soils. It was found that Si, Fe and Mn distributions in rhizosphere of the paddy soils were c... An experiment using rhizobox was conducted to study Si, Fe and Mn distributions in rice rhizosphcre of red earths and paddy soils. It was found that Si, Fe and Mn distributions in rhizosphere of the paddy soi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depleted zone around root surface, beyond which the concentrations gradually rose. From lmm layer to 2mm layer the concentrations dropped and then rose again. Whereas Si and Fe in red earths showed no depleted zone but even accumulated zone around root surface. Mn showed an approximately even distribution in each layer and no depletion was found in root surface layers. This indicated that during rice (Oryza sativa L.)plantation, deple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i, Fe and Mn in rhizosphere were important features of matured red earths by water culture. The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Si, Fe and Mn in relation to soil-root interaction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MANGANESE RHIZOSPHERE rice (Oryza saliva l.) silicon
下载PDF
水杨酸对NaCl胁迫下水稻(Oryza Saliva L.)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肖 望 杨艳芹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76-78,共3页
用0.2%水杨酸处理1.2%NaCl胁迫下的水稻种子,测定其以下几个生理指标: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中的酯酶、过氧化氢酶以及抗坏血酸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外源性水杨酸能够相对提高NaCl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后幼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抗坏... 用0.2%水杨酸处理1.2%NaCl胁迫下的水稻种子,测定其以下几个生理指标: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中的酯酶、过氧化氢酶以及抗坏血酸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外源性水杨酸能够相对提高NaCl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后幼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抗坏血酸的含量,同时也能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但对酯酶活性影响不大.研究表明水杨酸能提高水稻种子萌发后幼苗的抗盐性,并使水稻种子出苗整齐、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NaCl肋迫 水稻 幼苗 生理活性
下载PDF
Analysis on Dynamic Heterosis for Allelopathy in Rice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 Conditions 被引量:5
3
作者 LIN Wen-xiong, DONG Zhang-hang, CHEN Xiang-xu, HE Hua-qin, SHEN Li-hua, GUO Yu-chun, LIANG Yi-yuan, CHEN Fang-yu and LIANG Kang-jing(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 P. 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7期707-714,共8页
In this study, 5 parental rice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allelopathic potentials were employed in diallel cross [P(P+1)/2] to get a set of genetic materials including parental lines and two generations of F1s. The dyna... In this study, 5 parental rice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allelopathic potentials were employed in diallel cross [P(P+1)/2] to get a set of genetic materials including parental lines and two generations of F1s. The dynamic heterosis for allelopathy in rice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as analyzed by using additive-dominant developmental genetic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eterosis in both F1 and F2 showed inhibitory effects on shoot and root length of receiver plant(Lactuca sativa L.). Heterosis over mid-parent based on population mean(HMP)in F2 was lower than that in different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howing 1/2 HMP in F1 The heterosis in rice allelopathy was much higher under the fiel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ith lower temperature and weaker sunlight than that under favorable environment, implying that the allel-opthic potential could be increased by stress environment. This finding interpreted the genetic reason that plant could produce more allelochemicals under unfavorabl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Oryza saliva l.) AllElOPATHY ENVIRONMENT Dynamic heterosis
下载PDF
Studies on Feeding Animals with Straw of Grain-Straw-Dual-Use-Rice 201
4
作者 ZHENG Jin-gui, CHEN Jun-chen, HUANG Qin-lou, ZHENG Kai-bin YE Xin-fu, TU Jie-feng and CHEN Bing-huan(Fujian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 Fuzhou 350002 ,P. R. China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Fuzhou 350003 ,P. 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286-1292,共7页
The straw of Grain-Straw-Dual-Use-Rice (GSDUR) variety 201 of which the grain quality and yield were equivalent to that of common rice variety (the grain yield approximately 7.5 t ha-1), but straw protein content was ... The straw of Grain-Straw-Dual-Use-Rice (GSDUR) variety 201 of which the grain quality and yield were equivalent to that of common rice variety (the grain yield approximately 7.5 t ha-1), but straw protein content was 9.31% (common rice straw i. e. CK was approximately 4.0%), and other eight fodder indexes were better than CK to some extent, was employed to feed animals. 15N tracing result suggested that the protein in 201 straw could be effectively transformed into fish body protein and white mouse body protein. The digestibility of fodder, the 15N recovery rate of animal body and the absorption of fodder protein were 13. 8, 9. 6, 24.49% and 16. 5, 6.0, 47. 2% higher than those of common rice straw respectively when feeding grass carp and white mice with 201 rice straw, whereas the 15N recovery rates of animal manure were 3. 25, 6. 5% lower than those of common rice straw,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feeding animals with 201 straw were as follows: (1)The milk yield of cow was increased by 8.3 % as compared to that of common rice straw. 843. 8 kg milk could be produced with 7. 5 t ha-1 of dry 201 straw. (2)Fish daily weight gain, straw consumption of grass carp, fish weight gain per kg fresh rice straw were increased by 60.0, 16.8 and 37.0 % respectively when 201 fresh straw was used to feed grass carp compared to feeding CK, and fish yield could be increased by 297.5 kg with 25.0 t ha-1 of fresh 201 straw. (3)The goose daily weight gain and the ratio of fodder and meat were increased by 33. 9 and 26.8 % respectively when 201 rice straw was used as the main raw material of the compound fodder to feed white geese compared to feeding CK, and geese weight could be increased by 2 358.0 kg with one hectare of 201 straw. (4)Not only were the feeding results identical when high quality 201 rice straw powder substituting for wheat bran which made up of 5 % compound fodder to feed cross bred pigs compared to CK, but 0.11 kg fine fodder could be saved when 1 kg cross bred pig weight was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Oryza saliva l.) STRAW Quality improvement Feeding animal
下载PDF
磁化NaCl胁迫溶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肖望 王玉玲 +1 位作者 易广 梁艺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1期51-53,共3页
研究磁化强度对NaCl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强度的磁化NaCl胁迫溶液浸种并喷洒水稻种子及幼苗,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经0.05T的磁化强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水稻种子萌发的发芽率... 研究磁化强度对NaCl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强度的磁化NaCl胁迫溶液浸种并喷洒水稻种子及幼苗,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经0.05T的磁化强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水稻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幼苗中可溶性糖含量有明显提高,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溶液经不同磁化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表现为酶带增多,酶带加粗;对酯酶同工酶影响不太明显。结论: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磁化处理可以提高盐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能力和幼苗的抗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NaCI胁迫溶液 水稻 种子萌发 磁场
下载PDF
水稻化感材料的抑草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3
6
作者 胡飞 孔垂华 +2 位作者 徐效华 张朝贤 陈雄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160-1165,共6页
水稻化感材料PI312777和化感1号在田间能显著地抑制杂草,而且其抑草作用与栽培方式相关,抛秧和移栽方式对杂草的抑制作用明显地优于直播。结果表明,PI312777和化感1号植株产生和释放的化感物质(多酚、黄酮和羟基肟酸)显著高于非化感品... 水稻化感材料PI312777和化感1号在田间能显著地抑制杂草,而且其抑草作用与栽培方式相关,抛秧和移栽方式对杂草的抑制作用明显地优于直播。结果表明,PI312777和化感1号植株产生和释放的化感物质(多酚、黄酮和羟基肟酸)显著高于非化感品种华粳籼1号,而且在6叶期植株中的化感物质含量达最大值。这种不同水稻材料植株在不同生育期产生并释放化感物质量的差异是导致它们在田间抑草效应强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PI312777植株由地上部分合成化感物质后经根部分泌到环境中,根组织并不产生化感物质,且稗草能诱导PI312777植株产生和释放更大量的化感物质。在水培条件下,PI312777根分泌的化感物质明显地抑制稗草的生长,但水培液中加入活性碳能使水稻对稗草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研究显示,水稻化感材料的抑草效应虽与化感作用、栽培方式和环境等多因素相关,但化感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水稻和伴生稗草之间可能存在着化学识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感材料 抑草作用 抑草机制
下载PDF
水稻亚种间、品种间杂交揭示杂草稻的起源和进化 被引量:7
7
作者 熊海波 许红云 +13 位作者 徐群 朱骞 甘树仙 冯德党 张小玲 谢小东 张慧 李娟 谭亚玲 文建成 李东宣 石瑜敏 魏兴华 陈丽娟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1-139,共9页
杂草稻是在稻田或可耕地周边生长的类似杂草并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稻属植株或群体。迄今对杂草稻的发生和进化尚有很多的争论和假说,本研究通过水稻亚种间和品种间的杂交试验以及亲本与杂交后代籼粳分化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对杂草... 杂草稻是在稻田或可耕地周边生长的类似杂草并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稻属植株或群体。迄今对杂草稻的发生和进化尚有很多的争论和假说,本研究通过水稻亚种间和品种间的杂交试验以及亲本与杂交后代籼粳分化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对杂草稻起源和进化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亚种间和品种间特定亲本杂交组合(7个籼/粳,4个籼/籼)的后代中均可分离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其频率为籼/粳>籼/籼;籼粳交或籼籼交F2-F4代群体中产生类似杂草稻植株的频率随世代增加呈现递增趋势(F2最低为1.26%,F4最高为15.35%),这与双亲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即籼、粳亚种的遗传背景差距越大,其杂交组合后代中产生杂草稻的机率越高;籼/粳交组合安山稻/9311F3代分离群体中类似杂草稻的植株以籼型为主(占52.8%);韩国粳稻品种安山稻在籼粳组合中不论作母本或父本,杂交后代都易产生类似杂草稻单株,这可能与其籼粳组分遗传异质性较高有关;粳/粳组合后代中未鉴定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预示粳稻品种间杂交可能不易产生杂草稻。本研究为杂草稻的防控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栽培稻 起源 进化 杂交
下载PDF
在人工控制光温条件下早籼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反应 被引量:18
8
作者 孙宗修 程式华 +3 位作者 斯华敏 杨仁崔 梁康迳 王乃元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早籼光敏核不育系W6154S、安农S-1、5460S和87N123S的育性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供试材料育性表达的主导因素之一,日平均温度29.8℃(最高33℃/最低28℃)导致不育或育性很低,25.8℃(29/24℃)时育性提高,21.8...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早籼光敏核不育系W6154S、安农S-1、5460S和87N123S的育性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供试材料育性表达的主导因素之一,日平均温度29.8℃(最高33℃/最低28℃)导致不育或育性很低,25.8℃(29/24℃)时育性提高,21.8℃(25/20℃)使育性再次下降:在29.8℃与21.8℃时,光周期(150或12.0h/d)对育性的影响不明显;在25.8℃时,短日处理的育性显著高于长日处理的育性。作者还讨论了这些灿型光敏核不育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制、繁种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灿稻 光温处理 育性表达 三系配套
下载PDF
从水稻花粉管分离精细胞(简报) 被引量:3
9
作者 吕丹 张亚楠 +2 位作者 何恩铭 林文雄 田惠桥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精细胞的分离是植物生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随着精细胞分离技术的完善和分离出精细胞的植物类型的增加,目前对精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有一些进展.主要是精细胞特异蛋白的分离和cDN... 精细胞的分离是植物生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随着精细胞分离技术的完善和分离出精细胞的植物类型的增加,目前对精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有一些进展.主要是精细胞特异蛋白的分离和cDNA文库的构建以及一些精细胞特异基因的分离。精细胞的分离也是在被子植物中开展离体受精研究的前提之一。虽然与卵细胞相比,精细胞的分离相对容易些,但要分离出足够数量的精细胞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分离出接近体内融合前的成熟精细胞用于受精机理研究,还需要探索。分离出体内接近成熟的精细胞可使上述实验减小精细胞的发育干扰.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体内的受精机理。从水稻花粉粒中分离精细胞的研究已有报道并被用于分离在精细胞中优势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国外学者尝试用分离的水稻精、卵细胞开展离体受精实验。水稻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对其开展雌、雄性细胞的离体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前人从花粉粒分离水稻精细胞的实验基础上,我们尝试了从水稻离体和半离体花粉管分离精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粉管 精细胞
下载PDF
水稻优势内生细菌鉴定、定位与重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爱萍 孙惠青 +3 位作者 李平 谭芙蓉 郑秀丽 李壮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7-473,共7页
对水稻品种D优527体内筛选到的优势细菌SR-15、SR-25、SL-37进行浸染、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菌株主要在水稻组织的细胞间隙、细胞质内和液泡内定位。SR-15菌株通过质粒PUC-18转化和ERIC-PCR再分离实验验证,结果显示重组... 对水稻品种D优527体内筛选到的优势细菌SR-15、SR-25、SL-37进行浸染、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菌株主要在水稻组织的细胞间隙、细胞质内和液泡内定位。SR-15菌株通过质粒PUC-18转化和ERIC-PCR再分离实验验证,结果显示重组菌株在植株体内稳定定位,具有稳定的内生特性。生理、生化指标结合形态特点研究确定该菌株属盐敏芽孢杆菌Bacillus halmapalus 。致病性和促生性试验表明,菌株对水稻植株无致病性,在水稻生长中后期有明显促生作用。将带有Cry1Ac基因的质粒转入菌株SR-15,并经southern分析证明,其表达产物具有致死水稻二化螟84.7%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细菌 定位 水稻(Oryza SATIVA l.)鉴定重组
下载PDF
光抑制与水稻生产力 被引量:5
11
作者 屠曾平 蔡惟涓 +3 位作者 林秀珍 黄秋妹 刘斌 叶绿杨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S2期1-15,共15页
水稻中存在着光抑制现象,经1987—1989年三年观察及试验,进一步看到广东种植的水稻在下列三种自然光温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光氧化现象:1.早稻苗期:长期低温阴雨突然转晴;2.早稻中期:长期阴雨突然烈日当空;3.晚稻灌浆期:冷空气南下后,出... 水稻中存在着光抑制现象,经1987—1989年三年观察及试验,进一步看到广东种植的水稻在下列三种自然光温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光氧化现象:1.早稻苗期:长期低温阴雨突然转晴;2.早稻中期:长期阴雨突然烈日当空;3.晚稻灌浆期:冷空气南下后,出现晴天。用LI—6200手提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田间水稻光合作用日变化的测定表明,广东推广种植的桂朝2号及七桂早在晴天中午有明显的光抑制现象,尤以在氮肥不足情况下更为严重。且经中午强光照射后其光合能力明显受到损伤,下午光强减弱后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人工气候箱中模拟光抑制诱导条件的试验还证明:Lemont及其杂种稻Le/QI抗光抑制能力明显比桂朝及七桂早为高。另外优良的肥水条件也有利于减轻光抑制的危害。因此有可能通过育种及栽培途径避免光抑制,提高对强光的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提高水稻生产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光抑制 光氧化 光合作用“午睡”现象 氮肥水平 水稻生产力
下载PDF
密穗型水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伟 程旺大 姚海根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8期165-169,共5页
水稻密穗型品种通过“扩库”使产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育成和推广在近20年来浙江省晚粳稻品种改良及增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分析了密穗型品种的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理生态特性,从群体小气候环境、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产量结构、稻曲病的发生... 水稻密穗型品种通过“扩库”使产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育成和推广在近20年来浙江省晚粳稻品种改良及增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分析了密穗型品种的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理生态特性,从群体小气候环境、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产量结构、稻曲病的发生及稻米品质和灌浆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密穗型水稻的研究作了展望,认为应继续加大形态类型创新和育种基础材料的创新,开展不同类型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以及不同类型品种品质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穗型水稻 品种改良 形态学特征 生理生态特性 形成机理 育种工作
下载PDF
早籼稻品种分蘖角度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徐云碧 申宗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1-5,共5页
早籼品种珍汕97(分蘖直立型)与二九南1号(分蘖松散型)之间分蘖角度的差异由3对数量基因所控制,直立型表现为部分显性。该性状的广义和狭义遗传率分别为61.60%和58.87%。基因等位性测定表明,直立型品种早二六14含有与珍汕97相同的等位... 早籼品种珍汕97(分蘖直立型)与二九南1号(分蘖松散型)之间分蘖角度的差异由3对数量基因所控制,直立型表现为部分显性。该性状的广义和狭义遗传率分别为61.60%和58.87%。基因等位性测定表明,直立型品种早二六14含有与珍汕97相同的等位基因,而松散型品种矮脚南特与二九南1号之间在2个位点上存在同效等位基因的分散分布,2品种各带有3个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2个直立型品种的基因型可假定为t_(a5)t_(a5)t_(a6)t_(a6)t_(a7)t_(a7)t_(a8)t_(a8),而2个松散型品种的基因型可分别假定T_(a5)T_(a5)t_(a6)t_(a6)T_(a7)T_(a7)T_(a8)T_(a8)和t_(a5)t_(a5)T_(a6)T_(a6)T_(a7)T_(a7)T_(a8)T_(a8)。认为通过杂交和选择,可以从不同的直立型和松散型品种获得各种不同分蘖角度以及分蘖角度遗传结构不同的重组品系。将分散分布于不同品种中的同效基因累加起来可望获得重要农艺性状的理想超亲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蘖 早稻 籼稻 品种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籼稻组织培养高频率植株再生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慧中 赵培洁 +1 位作者 颜美仙 黄大年 《自然杂志》 2000年第4期246-247,共2页
以灿稻品系R402的幼胚作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配比的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MS+2,4-D 2mg/L作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愈伤组织在MS+KT2.5 mg/L+NAA0.5mg/L的培养基上,分化频率为75.9%;继代培养5次后仍可保持52.2... 以灿稻品系R402的幼胚作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配比的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MS+2,4-D 2mg/L作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愈伤组织在MS+KT2.5 mg/L+NAA0.5mg/L的培养基上,分化频率为75.9%;继代培养5次后仍可保持52.2%的分化频率。R402是水稻遗传操作的理想受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稻 组织培养 植株再生 育种
下载PDF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地上部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康迳 林文雄 +5 位作者 王雪仁 陈志雄 梁义元 郭玉春 陈冬梅 李亚娟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333-338,共6页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C Ⅱ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地上部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阶段,地上部干物质重以显性效应为主,控制地上部干物质重的加性效应基因几乎不表达,而显性效应基...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C Ⅱ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地上部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阶段,地上部干物质重以显性效应为主,控制地上部干物质重的加性效应基因几乎不表达,而显性效应基因在两年中的表达呈连续性,且在生长中期活动强度最大,环境和基因型互作会影响地上部干物质重加性效应基因的表达,而对显性效应基因表达的影响不明显,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地上部干物质重杂种优势趋于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产量形成 地上部干物质重 发育遗传 杂种优势
下载PDF
四个云南半矮秆籼稻在育种上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竞仑 蒋荷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46-49,共4页
从2,000余份云南稻种资源中筛选出4个半矮秆籼稻品种。研究表明,矮麻杭和矮沱谷的株高都受制于与sd-1等位的隐性基因,毫安信的矮生性除受制于sd-1主效基因外,还受制于对株高有较大影响的微效基因。这几个半矮秆品种拟可在水稻育种中应用。
关键词 籼稻 水稻 半矮秆 育种
下载PDF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叶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康迳 林文雄 +5 位作者 王雪仁 陈志雄 陈冬梅 梁义元 郭玉春 陈芳育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204-209,共6页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CⅡ交配设计的两套制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叶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阶段单茎叶干物质重以显性效应为主,控制单茎叶干物质重的加性效应基因是间断表达的,显性效应基...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CⅡ交配设计的两套制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叶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阶段单茎叶干物质重以显性效应为主,控制单茎叶干物质重的加性效应基因是间断表达的,显性效应基因的表达呈连续性,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基因在单茎叶干物质重发育的全过程中是有选择地表达的,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单茎叶干物质重杂种优势趋于减弱,不同发育阶段单茎叶干物质重与最终生物产量之间在生育前期加性相关趋于减弱,而显性相关逐渐增强,生育中期加性相关趋于稳定,而显性相关逐渐减弱,生育后期加性和显性相关均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单茎叶干物质重 发育遗传研究 产量形成
下载PDF
水杨酸对水稻萌发及冷胁迫下幼苗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望 黄云婷 +1 位作者 温作源 宋付平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56-59,共4页
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水稻种子及冷害胁迫下水稻幼苗,结果发现:低浓度的水杨酸能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高浓度的水杨酸则抑制水稻种子的萌发;在冷胁迫下,水杨酸能提高水稻幼苗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VitC的含量,不同... 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水稻种子及冷害胁迫下水稻幼苗,结果发现:低浓度的水杨酸能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高浓度的水杨酸则抑制水稻种子的萌发;在冷胁迫下,水杨酸能提高水稻幼苗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VitC的含量,不同品种对同一条件下水杨酸处理的反应效果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水稻 种子 冷害胁迫 幼苗 生理 发芽率 发芽势 发芽指数
下载PDF
水稻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分析
19
作者 邹礼平 蒋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21-1224,共4页
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γ-TMT)是植物维生素E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通过RACE-PCR得到了水稻γ-TMT基因的cDNA序列,该基因的cDNA全长1 432 bp,包含一个长为1 089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小麦、玉米、向日葵、番茄、大... 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γ-TMT)是植物维生素E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通过RACE-PCR得到了水稻γ-TMT基因的cDNA序列,该基因的cDNA全长1 432 bp,包含一个长为1 089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小麦、玉米、向日葵、番茄、大豆、拟南芥的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0%、87%、76%、75%、74%、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 维生素E 生物合成 基因克隆
下载PDF
T-DNA标签在转基因水稻基因组中的整合特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述田 田颖川 何朝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12-917,共6页
利用热不对称交错PCR (TAIL PCR) ,对 2 0 0个含T DNA插入的转基因水稻株系进行分析 ,获得了 15 9个T DNA右边界侧翼序列 .其中 ,92个序列含有T DNA右边界和侧邻的水稻基因组序列 ,78个序列与已公布的水稻BAC/PAC克隆有 97%~ 10 0 %的... 利用热不对称交错PCR (TAIL PCR) ,对 2 0 0个含T DNA插入的转基因水稻株系进行分析 ,获得了 15 9个T DNA右边界侧翼序列 .其中 ,92个序列含有T DNA右边界和侧邻的水稻基因组序列 ,78个序列与已公布的水稻BAC/PAC克隆有 97%~ 10 0 %的同源性 ,从而可作为T DNA标签定位在水稻的 12条染色体上 .结合先前定位的 16 9个T DNA标签 ,对T DNA在水稻基因组中的整合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在T DNA右边界和侧邻的水稻基因组序列的连接处 ,14 6 %的T DNA标签含有 3~ 74bp的填充序列 .在不含填充序列的连接处 ,2 1 3%的T DNA标签 ,在整合后的T DNA右边界与侧翼的水稻基因组序列之间显示出 3~ 5bp的微同源性 .填充序列和微同源性的存在 ,揭示了T DNA在水稻基因组中的整合既存在双链断裂修补机制 ,又存在单链裂缝修补机制 .T DNA倾向于整合到富含A/T核苷酸的基因组区域 ,即主要在基因的 5′和 3′端调控区以及内含子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基因组 T-DNA标签 整合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