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 Temperature-prevent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Single-season Middle Rice for High Yield and High Quality in Jianghuai Area
1
作者 Dewen ZHANG Wei ZHANG +4 位作者 Youzun XU Wanlin WANG Dewei TAI Xiaozhong ZHANG Xueyuan SU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2年第2期27-29,37,共4页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in summer and autumn have increased,causing high temperature heat damage to summer crops such as rice and maize.From the en...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in summer and autumn have increased,causing high temperature heat damage to summer crops such as rice and maize.From the end of July to early August is the main period of high temperature occurrence,during which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above 30℃is a high probability event,and even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s above 38℃,while this period coincides with the booting-blooming-filling stage of the single-season middle rice in Jianghuai,especially the middle-season indica rice,so it often leads to the degradation of rice spikelets,pollen abortion,difficulty in pollen dispersion,and even difficulty in heading,resulting in a serious decline in the seed setting rate and poor filling of grains,which finally affect the yield and quality.Based on the goal of high-yielding high-quality rice cultivation,this paper proposed targeted technical measures for single-season middle rice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ting time sequence optimization,selection of high-temperature-resistant varieties,population construction,fertilizer and water management technology,and how to compensate for the occurrence of unexpected disasters to promote plant growth.This study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high-yielding high-quality stress-resistant and disaster-reducing ric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season middle rice Jianghuai area high temperature damage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Cultivation technology
下载PDF
数字乡村、技术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曹杰 王妍霏 《管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42,共15页
构建数字乡村、技术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三位一体分析框架,揭示数字乡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内在逻辑,对于促进数字乡村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 构建数字乡村、技术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三位一体分析框架,揭示数字乡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内在逻辑,对于促进数字乡村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及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主要结论:(1)理论机理分析及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显著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但对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3)中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农业技术创新在数字乡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中发挥了中介效应。(4)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据此,未来应加快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发展环境,挖掘数字乡村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基于区域异质性特点,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激发农业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尽早跨越数字乡村建设的门槛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数字经济 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以东北地区为例
3
作者 李金召 李萍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5期1-5,10,共6页
粮食主产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与关键,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以粮食主产区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东北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选用2014—2023年东北地区产业链... 粮食主产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与关键,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以粮食主产区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东北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选用2014—2023年东北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相关数据,构建基于东北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由原来的轻微失调转变为目前的良好协调。基于此,提出构建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机制与协同评价机制的建议,以期推动粮食主产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粮食主产区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东北地区
下载PDF
标准化助推白酒泸州产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建议
4
作者 廖鸿 《标准科学》 2024年第10期82-87,共6页
本文基于白酒产业独特的地理、气候和酿造工艺,从白酒产区角度分析了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现状、白酒产区分化情况,并结合泸州白酒产业实际分析了白酒泸州产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标准化体系思路推动泸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为... 本文基于白酒产业独特的地理、气候和酿造工艺,从白酒产区角度分析了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现状、白酒产区分化情况,并结合泸州白酒产业实际分析了白酒泸州产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标准化体系思路推动泸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为白酒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泸州产区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黔东南州丘陵冷凉区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筛选
5
作者 杨秀军 廖宇娟 +1 位作者 王建平 胡腾胜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3期4-7,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黔东南州丘陵冷凉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F优498为对照,选用市场上销售的12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在贵州省丹寨县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生长情况、农艺性状正常,均可正常结实。从产量... 为筛选出适宜黔东南州丘陵冷凉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F优498为对照,选用市场上销售的12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在贵州省丹寨县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生长情况、农艺性状正常,均可正常结实。从产量来看,甬优1540产量最高,为10 607.65 kg/hm^(2),极显著高于F优498,较F优498增产7.12%;其生育期为167 d,株高为108.8 cm,有效穗数为229.5万穗/hm^(2),穗长为20.0 cm,穗粒数为212.8粒,可作为优质稻品种在当地进一步开展示范推广。麟两优华占、蓉18优2348、荃优鄂丰丝苗及金龙优263的产量分别较F优498增产5.98%、4.55%、3.79%、0.38%,这4个品种中除金龙优263产量与F优498无显著差异外,其他3个品种产量均极显著高于F优498,可进一步多点试验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水稻 品种 性状 产量 丘陵冷凉区 黔东南州
下载PDF
农户对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实证 被引量:30
6
作者 邓正华 杨新荣 +1 位作者 张俊飚 徐长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8-144,共7页
农民生态环境感知对促进农民自觉环境保护行为和农村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湖南省洞庭湖湿地水稻主产区6个乡镇的调查,将农户生态影响感知具体化为土壤、水源、身体健康和水稻4个方面的感知,借助定量分析建立了农户综合环境... 农民生态环境感知对促进农民自觉环境保护行为和农村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湖南省洞庭湖湿地水稻主产区6个乡镇的调查,将农户生态影响感知具体化为土壤、水源、身体健康和水稻4个方面的感知,借助定量分析建立了农户综合环境感知指数,研究农民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并运用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农户生态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已经意识到以石化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他们的意识还只限于一些看得见的因素如土壤肥力、捕鱼量和健康问题,对于看不见的影响的感知还很薄弱。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采用的水平和持续时间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不利影响的感知。提高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能提升农民生态环境感知,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对农户环境感知有复杂的影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水稻主产区 环境感知 高产农业技术扩散 TOBIT模型
下载PDF
辽宁省辽河平原稻区不同产地稻米品质差异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吕文彦 曹萍 +3 位作者 张鉴 郭育华 侯秀英 何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3年第4期49-51,共3页
利用 2a 7点共 2 3份次的试材 ,研究了辽宁省辽河平原稻区相同品种异地栽培产生的稻米品质差异。结果表明 :不同产地米质存在差异 ,但差异大小与年份有关 ;不同品种异地栽培引起的米质变化大小不同 ;整米率、垩白率、垩白面积 3性状受... 利用 2a 7点共 2 3份次的试材 ,研究了辽宁省辽河平原稻区相同品种异地栽培产生的稻米品质差异。结果表明 :不同产地米质存在差异 ,但差异大小与年份有关 ;不同品种异地栽培引起的米质变化大小不同 ;整米率、垩白率、垩白面积 3性状受产地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辽河平原 稻区 产地 稻米品质 品质差异 整米率 垩白率 垩白面积
下载PDF
我国优质杂交稻主要品种推广情况与展望 被引量:13
8
作者 曾波 龚俊义 张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9-446,共8页
【目的】最近十余年,是我国杂交稻优质化从修订审定指标引导到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回顾这一时期我国优质杂交稻的选育与推广进程,对于完善和指导未来的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试验材料与数据来自2009-2020年我国杂交水稻主要... 【目的】最近十余年,是我国杂交稻优质化从修订审定指标引导到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回顾这一时期我国优质杂交稻的选育与推广进程,对于完善和指导未来的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试验材料与数据来自2009-2020年我国杂交水稻主要品种的推广面积统计汇总、品种审定试验结果及品种系谱资料。分析了各主要稻区优质杂交稻品种的推广应用总体情况,梳理了主要优质杂交稻品种利用的不育系、恢复系及各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还回顾了各稻区主栽品种更替历程。【结果】这一时期,我国优质杂交稻品种推广面积持续快速增长,各主要稻区品种优质率显著提升,但高档优质稻品种仍然缺乏。优质杂交稻品种的亲本来源比较单一,集中于15个骨干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我国各主要稻区主栽优质杂交稻品种总体上进行了1~2次大规模更替。【结论】过去12年来,得益于水稻科研育种技术创新驱动,我国杂交稻优质化育种进程明显加快,各稻区优质杂交水稻品种不断涌现,推广面积快速增加,生产主推优质品种比重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优质化 主要品种 推广面积 亲本
下载PDF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时空演变 被引量:38
9
作者 张发明 丁峰 王坪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为了探索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情况,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高质量发展和五大发展理念建立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时空... 为了探索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情况,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高质量发展和五大发展理念建立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江苏长期保持第一的位置;中高水平区数量呈现比较明显的递增趋势,由中国沿海地区扩展到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正向集聚趋势不断增强;大部分粮食主产区相互之间联系较弱,呈现孤立发展的态势;农业高质量发展热点区域呈现萎缩然后又扩展的态势,热点区由北向南、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地区演变且不断增强。建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技术投入,促进农业区域合作,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以提升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主产区 发展水平 综合评价 时空演变
下载PDF
田间增温1.5℃对高纬度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邓艾兴 刘猷红 +5 位作者 孟英 陈长青 董文军 李歌星 张俊 张卫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0,共10页
【背景】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东北稻区不仅是我国高纬度优质粳稻的重要产区,约占我国粳稻总产50%以上;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区域,近半个世纪来该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1℃。【目的】研究气候变暖情境下东北稻区水稻产量和品... 【背景】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东北稻区不仅是我国高纬度优质粳稻的重要产区,约占我国粳稻总产50%以上;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区域,近半个世纪来该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1℃。【目的】研究气候变暖情境下东北稻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保障我国优质粳稻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田间开放式远红外增温装置,设置全生育期增温1.5℃和不增温处理,分析田间开放式增温1.5℃对高纬度粳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的影响。【结果】与不增温相比,2017年和2018年增温处理的水稻全生育期天数分别减少了6—7 d和4—5 d,主要表现在抽穗前天数缩短;增温处理下龙稻5号和龙稻18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5.8%和14.4%,其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增加;增温显著降低了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但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增温有增加水稻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最终黏度,降低淀粉消减值的趋势,但对回生值无显著影响。【结论】基于高纬度稻区较低的背景温度,增温1.5℃对水稻产量和稻米蒸煮品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未来增温幅度升高将会加大该稻区稻米品质变化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气候变暖 田间开放式增温 优质 产量 高纬度粳稻区
下载PDF
三产融合对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外溢效应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郝爱民 刘育廷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9-517,共9页
基于2010—2019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分析三产融合对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机制,构建三产融合和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分别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其发展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 基于2010—2019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分析三产融合对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机制,构建三产融合和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分别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其发展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三产融合对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产融合能够促进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且对粮食产业的投入、产出、科技生态三方面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进一步检验表明,改善城乡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是三产融合对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外溢效应的重要途径;政府支持在三产融合影响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提高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产融合 粮食产业 高质量发展 外溢效应 主产区
下载PDF
江苏优质稻区土壤理化性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刘红江 裴晓芳 +5 位作者 丁雯丽 郭智 张岳芳 盛婧 周炜 黄胜东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6-965,共10页
为了探索优良食味粳稻稻米品质与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后白镇圩区随机选取种植南粳46、南粳3908、南粳5055和南粳9108的11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种植主体,2020年和2021年度对其土壤理化性状和稻米品质进行取... 为了探索优良食味粳稻稻米品质与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后白镇圩区随机选取种植南粳46、南粳3908、南粳5055和南粳9108的11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种植主体,2020年和2021年度对其土壤理化性状和稻米品质进行取样检测,并分析主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个试验年度,11个水稻种植主体土壤理化性状主要指标中,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60 g/kg和0.56 g/kg;速效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0.5 mg/kg、11.42 mg/kg、133.4 mg/kg;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6.64 g/kg,不同水稻种植主体土壤肥力状况差异显著。2季水稻平均产量以南粳46最低,为9248.1 kg/hm^(2),以南粳3908最高,达到9812.8 kg/hm^(2);2021年水稻平均产量与2020年差异不显著。南粳46的稻米品质指标总体优于其他3个水稻品种,综合食味值也最高,品质较优,但该品种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偏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水稻种植主体的稻田,稻米整精米率、峰值黏度和热浆黏度高,胶稠度大,蛋白质含量低,米质较好。综上,就不同水稻品种而言,南粳46稻米品质最优,在肥力水平较高的土壤上种植南粳46能进一步提高其稻米品质,但南粳46的产量总体偏低,而南粳3908则相对兼顾了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区 土壤 理化性状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黔东山区杂交水稻新组合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光新 王先华 +1 位作者 金慧 陆强军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6期57-58,77,共3页
以5个优质稻新品种为试材,在铜仁市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旨为筛选出适合该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新组合。结果表明:Q优1号和Q优6号产量较高,可作为高产品种在全区推广,其中Q优1号更适合作为优质米发展;黔优301和宜香优725可作为搭配... 以5个优质稻新品种为试材,在铜仁市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旨为筛选出适合该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新组合。结果表明:Q优1号和Q优6号产量较高,可作为高产品种在全区推广,其中Q优1号更适合作为优质米发展;黔优301和宜香优725可作为搭配品种推广;黔香优302较CK减产极显著,暂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山区 杂交水稻 品种比较 优质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攀西地区优质稻产业化发展对策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红燕 华劲松 +1 位作者 刘仲琦 周锡勇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6-48,共3页
本文通过对攀西地区优质稻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所具有的生态、品种资源、区位、生产条件等优势的分析,提出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协调矛盾、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使优质品种向优势品牌转化;创建... 本文通过对攀西地区优质稻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所具有的生态、品种资源、区位、生产条件等优势的分析,提出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协调矛盾、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使优质品种向优势品牌转化;创建多元化产业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监控检测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中介组织,开拓营销渠道等多项优质稻产业化发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优质稻产业化 发展 对策
下载PDF
湘北湖区优质双季晚稻机插品种筛选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精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7-9,共3页
为了筛选适合湘北湖区种植的优质双季晚稻机插品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6个品种在安乡县机插条件下的秧苗素质、生育期以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盛泰优018和泰优398产量较高,生育期适宜,综合表现优异,适合在安乡县种植推广。
关键词 双季晚稻 优质稻 机插 湘北湖区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下负压储藏对优质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元世昌 黄亚伟 +3 位作者 王若兰 姜江 何学书 刘早早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10,共7页
为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负压对稻谷品质的影响,以优质粳稻--武运粳23为研究对象,模拟西南中温低湿储粮区、华中中温高湿储粮区、华南高温高湿储粮区,设定常压对照和低、中、高3种负压(-0.52、-0.84、-0.97 kg/cm^2),储藏6个月,定期检... 为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负压对稻谷品质的影响,以优质粳稻--武运粳23为研究对象,模拟西南中温低湿储粮区、华中中温高湿储粮区、华南高温高湿储粮区,设定常压对照和低、中、高3种负压(-0.52、-0.84、-0.97 kg/cm^2),储藏6个月,定期检测其脂肪酸值、发芽率、出糙率及黄度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压相比,负压条件下优质稻发芽率较低,因此,负压不宜储藏种子粮;负压对脂肪酸值、出糙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各环境条件下,高负压储藏的优质稻品质最佳;负压对黄度指数无影响(P>0.05);环境温湿度对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华南高温高湿条件下优质稻品质变化最大;通过方差分析对比各品质指标的F值可知,环境温湿度对优质稻品质的影响远大于负压。因此,负压储藏稻谷过程中,应首先控制储藏温湿度,其次选择较高的负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储粮区 负压 品质
下载PDF
河南沿黄稻区直播稻与常规优质稻稻米品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宁垣 郭凯 +1 位作者 赵全志 孙红正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2期1-9,共9页
为研究沿黄稻区直播稻稻米品质与常规插秧稻稻米品质的差异,本研究选取6个直播水稻品种、8个插秧水稻品种以及7种优质商品稻米,对其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性状进行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整体上,直播稻的精米率高于... 为研究沿黄稻区直播稻稻米品质与常规插秧稻稻米品质的差异,本研究选取6个直播水稻品种、8个插秧水稻品种以及7种优质商品稻米,对其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性状进行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整体上,直播稻的精米率高于插秧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以及食味值低于插秧稻,高于商品稻米;蛋白质含量高于插秧稻,低于商品稻米;除此之外,相对于插秧稻和商品稻米,直播稻品种的崩解值较大,消减值较小;缬氨酸和胱氨酸含量较高,蛋氨酸含量较低,其余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插秧稻,高于商品稻米。综合所有品质性状指标发现,在选取的6个直播稻品种中,‘新稻568’、‘郑稻201’和‘新稻567’在河南沿黄地区直播条件下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都与常规栽培的优质稻米相当。因此,可以通过品种选择在保障产量与品质的前提下通过直播简化水稻栽培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稻区 直播稻 常规优质稻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优质特种稻在海南中部山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栋梁 严小微 +3 位作者 唐清杰 王效宁 孟卫东 云勇 《中国稻米》 2018年第5期118-120,共3页
海南中部山区是重要的旅游聚集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常规水稻和山栏稻米,限于市场价格和产量瓶颈,种粮效益低下。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引种符合当地食用习惯、经济价值和产量相对较高的优质特种稻新品种,在海南省保亭县和五指山市等中部山区开... 海南中部山区是重要的旅游聚集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常规水稻和山栏稻米,限于市场价格和产量瓶颈,种粮效益低下。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引种符合当地食用习惯、经济价值和产量相对较高的优质特种稻新品种,在海南省保亭县和五指山市等中部山区开展优质特种稻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改良,对其在海南中部山区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摸索,总结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中部山区 特种优质稻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徐孝新 孙自敏 刘戒骄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6-95,共10页
全面认识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空间特性,为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启示。本文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权法测度2003—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 全面认识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空间特性,为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启示。本文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权法测度2003—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其发展的区域差异大小及其来源,并采用多种收敛方法考察其收敛性特征。结果显示: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在波动中呈总体上升趋势;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差异在波动中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交替成为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备典型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分区域和分时期的收敛性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因此为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缩小区域差距,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并通过“追赶效应”和“以高带低”拉动机制,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跨区域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熵权法 区域差异 收敛性 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南方稻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稻品种特点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胡蕾 朱盈 +7 位作者 徐栋 陈志峰 胡兵强 韩超 裘实 吴培 张洪程 魏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5-227,共13页
【目的】旨在探究南方稻区不同食味值水平和产量类型单季晚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差异,阐明南方稻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所具有的特征特性。【方法】本文以南方稻区48个单季晚粳为材料,根据产量和食味值将其分为味优高产、味优... 【目的】旨在探究南方稻区不同食味值水平和产量类型单季晚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差异,阐明南方稻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所具有的特征特性。【方法】本文以南方稻区48个单季晚粳为材料,根据产量和食味值将其分为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味中高产和味中中产4种类型,以实际生产需求为依据,选用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和味中高产3种类型进行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研究。【结果】味优高产类型的食味值比味中高产类型高26.69%,且味优类型食味值中的外观、黏度和平衡度分别比味中类型高出38.81%、36.30%和37.40%。与味中高产类型相比,味优高产类型的糙米率、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高0.34%、7.13%、40.39%和47.56%;胶稠度长度长19.92%;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低37.67%和33.08%。与味优中产类型相比,味优高产类型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灌浆结实期的日照时数、成穗率以及抽穗至成熟阶段生物积累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高4.47%、3.29%、5.72%、16.25%、11.09%、21.49%;叶面积衰减率低13.51%。抽穗至成熟阶段,味优高产的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比味优中产分别高出24.46%、14.62%和19.01%。【结论】南方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的特征为加工品质达国标1级;透明度等级在3级;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在50%—85%与20%—35%;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长度分别在10.0%、8.0%与90.0 mm左右;RVA谱特征值中消减值在-500cP以下,回复值在550 cP—650 cP。产量构成中,味优高产类型品种的结实率在90.0%左右;千粒重在25.0 g以上;且在抽穗前期保持适宜的干物质积累,在抽穗期以后保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所占全生育期的积累比例有较高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区 单季晚粳 优良食味 高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