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irrigation modes on the senescence of hybrid rice after heading
1
作者 MA Yuefang LU Dingzhi Institute of Crop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21,China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1991年第3期4-5,共2页
The pot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escence of hybrid riceand the irrigation mode and conducted during1984-1985.There were 30 pots for each treatmentand each pot contained 17.... The pot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escence of hybrid riceand the irrigation mode and conducted during1984-1985.There were 30 pots for each treatmentand each pot contained 17.5 kg soil.Hybrid riceShanyou 6 was sown on 10 Jun ahd transpla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 of irrigation modes on the senescence of hybrid rice after heading
全文增补中
Effect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Patterns on Transportation and Allocation of Carbohydrate During Grain Filling of Rice 被引量:2
2
作者 CHENHai-sheng TAOLong-xing WANGXi HUANGXiao-lin TANHui-juan CHENGShi-hua MINShao-ka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81-186,共6页
Using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Xieyou 9308 and Liangyou Peijiu as the tested material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irrigation patterns on transportation and allocation of carbohydrate during grain filling stage was o... Using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Xieyou 9308 and Liangyou Peijiu as the tested material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irrigation patterns on transportation and allocation of carbohydrate during grain filling stage was observed by the designwith three level of soil water content in irrigated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flooding and thealternate dry-watering cultivations, the exported rate of stored carbohydrate from stem and photophate from the leaves were60 and 90 % respectively. The exported rate of carbohydrate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in the non-floodingcultiv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flooding and dry-wet alternation treatments interm of the exported rate of carbohydrate. The filling grains were the major sinks for carbohydrate storage during grainfilling stage. Grains received nearly 50% of stored carbohydrate from leaf sheath and 80% of photophate from leaves. Atthe nonflooding condition the absorbing rates of grain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10 % from leaf sheath and 20 %from leaves photophate. Water stress leaded much decrease in absorbing ability for inferior grains, which might be one ofthe main causes for low seed-settling rate in non-flooding cul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Grain filling stage irrigation mode GRAIN Photophate
下载PDF
Water-Saving and High-Yielding Irrigation for Lowland Rice by Controlling Limiting Values of Soil Water Potential 被引量:48
3
作者 Jianchang Yang Kai Liu +2 位作者 Zhiqin Wang Yong Du Jianhua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445-1454,共10页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an irrigation system could be established to save water and increase grain yield to enhance water productivity by proper water management at the field level in irrigated lowland ...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an irrigation system could be established to save water and increase grain yield to enhance water productivity by proper water management at the field level in irrigated lowland rice (Oryza sativa L.). Using two field-grown rice cultivars, two irrigation systems;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and water-saving irrigation, were conducted. In th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system, limiting values of soil water potential related to specific growth stages were proposed as irrigation indice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where drainage was in mid-season and flooded at other times, th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increased grain yield by 7.4% to 11.3%, reduced irrigation water by 24.5% to 29.2%, and increased water productivity (grain yield per cubic meter of irrigation water) by 43.1% to 50.3%. Th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harvest index, improved milling and appearance qualities, elevated zeatin-I-zeaUn riboside concentrations in root bleedings and enhanced activities of sucrose synthase, adenosine diphosphate 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starch synthase and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in grai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water-saving irrigation by controlling limiting values of soil water potential related to specific growth stages can enhance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roots and grains, reduce water input, and increase grain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OKININ rice soil water potential starch synthase water productivity water-saving irrigation.
原文传递
节水灌溉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_(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薛里 张忠学 +4 位作者 齐智娟 韩羽 徐丹 张作合 周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0-289,共10页
为探寻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_(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于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秸秆还田(S)、秸秆炭化为生物炭还田(B)、秸秆过牛腹为有机肥还田(O)3种还田形式,以及... 为探寻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_(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于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秸秆还田(S)、秸秆炭化为生物炭还田(B)、秸秆过牛腹为有机肥还田(O)3种还田形式,以及秸秆不还田(N)作为对照组,共计8个处理。分析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水稻产量的影响,测定了水稻各生育期稻田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pH值,并分析了N_(2)O排放总量和水稻产量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返青期外,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均表现为增加。相同秸秆还田形式下,控制灌溉模式下各处理生育期内土壤平均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较常规灌溉模式高36.23%~60.82%、14.16%~19.61%。同时,秸秆还田与生物炭还田能提高稻田土壤pH值。相同灌溉模式下,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较,秸秆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处理N_(2)O排放总量分别增加14.44%~24.09%、8.22%~14.44%,生物炭还田处理N_(2)O排放总量降低14.31%~23.90%。生物炭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各处理水稻产量提高3.28%~13.07%,其中控制灌溉模式下生物炭还田处理产量最高。综上所述,控制灌溉下生物炭还田可以实现节水、增产、减排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N_(2)O排放 黑土区稻田 灌溉模式 秸秆还田形式
下载PDF
银北灌区稻田回归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分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施超 王洪德 +4 位作者 丁继辉 李博 孙枭沁 彭大育 佘冬立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40,共9页
银北灌区面临引黄水量锐减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溉用水不科学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寻求适宜的灌溉模式是减少黄河水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采用大田试验种植水稻,设置6种不同的灌... 银北灌区面临引黄水量锐减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溉用水不科学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寻求适宜的灌溉模式是减少黄河水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采用大田试验种植水稻,设置6种不同的灌溉模式,分别为回归水漫灌(T1)、黄河水灌溉(T2)、适量回归水灌溉(T3)、黄河水回归水交替灌溉(T4)、退水再灌(T5)、常规灌溉(T6),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盐分分布和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盐分分布影响显著。全生育期不同灌溉模式都存在表层土壤脱盐,底层土壤积盐的现象,T1处理脱盐深度最大,使盐分累积在土壤60 cm以下,其余处理累积在土壤40 cm以下。土壤脱盐率最大在T1处理,较初始土壤含盐量降低9.58%;根区脱盐率最大出现在T2处理,为27.36%;根区盐分变化量最大为T1处理,水稻生育期内,盐分向下迁移量为4.82 t/hm^(2)。回归水漫灌处理下水稻产量最大,为10029.42 kg/hm^(2)。T3处理生产单位重量的水稻可节省黄河水0.56 m3/kg,生产一季水稻单位面积可节省黄河水5003.41 m3/hm^(2)。综上所述,针对宁夏银北灌区,采用适量的回归水进行灌溉,可以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对于引用黄河水灌溉的需求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水灌溉 土壤盐分分布 氢氧同位素 土壤盐分通量 水稻产量 灌溉模式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6
作者 秦子元 张忠学 +2 位作者 郑和祥 赵文博 刘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1-199,共9页
为阐明秸秆还田下灌溉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形成、水氮利用及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通过设置常规淹灌(FI)、常规淹灌+秸秆还田(FI+SR)、浅湿灌溉+秸秆还田(SI+SR)、控制灌溉+秸秆还田(CI+SR)共4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下灌溉模式对水稻农艺性... 为阐明秸秆还田下灌溉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形成、水氮利用及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通过设置常规淹灌(FI)、常规淹灌+秸秆还田(FI+SR)、浅湿灌溉+秸秆还田(SI+SR)、控制灌溉+秸秆还田(CI+SR)共4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下灌溉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水氮利用率及土壤NH_(4)^(+)-N和NO_(3)^(-)-N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到成熟期CI+SR处理叶面积指数较FI处理平均提高6.97%。与FI处理相比,FI+SR和SI+SR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累积起抑制作用,CI+SR处理可促进水稻中后期干物质累积。不同处理水稻干物质累积速率平均快增期为33.49 d,CI+SR处理干物质累积速率快增期最短,为28.39 d,FI、FI+SR和SI+SR处理水稻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较CI+SR处理分别降低27.19%、35.37%和30.08%。与FI处理相比,FI+SR和SI+SR处理水稻产量分别降低9.92%和4.59%,CI+SR处理通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穗粒数使产量提高6.55%,并显著提高水稻水氮利用率(P<0.05)。秸秆还田处理NH_(4)^(+)-N含量较FI处理平均增加33.44%,20~40、40~60 cm土层中,FI+SR、SI+SR、CI+FI处理NO_(3)^(-)-N含量较FI处理平均分别降低6.37%、16.16%、18.43%。综上所述,秸秆还田下控制灌溉模式可作为节水、省肥、减排并兼顾产量的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灌溉模式 水稻 产量 水氮利用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
作者 黎宇钦 王平章 +4 位作者 黄必善 王述斌 熊威 何军 陈真雄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6,23,共7页
旨在探讨不同栽培方式下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机理。选取“Y两优1928”为供试稻种开展水稻种植的测坑试验,设置2种栽培方式:移栽(C1)和直播(C2),3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W1)、间歇灌溉(W2)和蓄雨型间... 旨在探讨不同栽培方式下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机理。选取“Y两优1928”为供试稻种开展水稻种植的测坑试验,设置2种栽培方式:移栽(C1)和直播(C2),3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W1)、间歇灌溉(W2)和蓄雨型间歇灌溉(W3)。结果表明,C2全生育期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均高于C1,W2、W3有利于抑制水稻前期无效分蘖和保持黄熟期有效茎蘖数;C2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C1,W2、W3有利于减缓叶面积指数的下降。C2产量较C1平均提高1.92%,W2、W3产量较W1平均提高11.47%、10.54%。W2、W3水分利用效率较W1平均提高了35.5%、40.72%;W3全生育期灌水量较W2、W1减少了66.06%、19.80%,降雨利用率较W2、W1平均提高了30.66%、26.28%。直播栽培结合蓄雨型间歇灌溉可以协同提高水稻产量,减少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降雨利用率,实现水稻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灌溉模式 生长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移栽 直播
下载PDF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水氮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8
作者 王廷金 时红 +4 位作者 才硕 郭巧玲 刘现波 程婕 万绍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9-624,共16页
【目的】旨在探究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特征。【方法】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II)2种灌溉模式,开展晚稻大田小区试验,分析评价不同灌溉和种植方... 【目的】旨在探究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特征。【方法】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II)2种灌溉模式,开展晚稻大田小区试验,分析评价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下稻田水量平衡、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径流淋溶损失特征。【结果】不同灌溉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间歇灌溉更高,不同种植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总体表现由高到低依次为HT(ST)、MT和DS。间歇灌溉模式下各种植方式处理的灌水量、耗水量、渗漏量、蒸发蒸腾量较淹水灌溉模式分别降低9.87%~22.11%、9.65%~21.49%、1.46%~3.64%、11.18%~27.15%。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氮素径流和淋溶流失量影响较大,其流失量分别占施肥量的0.02%~0.17%和2.33%~3.53%。在相同灌溉模式下,不同种植方式处理的氮素地表径流损失量和淋溶损失量均由大到小依次为DS、MT、ST和HT。受灌溉模式和种植方式的影响,不同处理淋溶量和氮素淋溶损失量在各生育期内存在差异,其中以苗期和分蘖前期损失量较高,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分别为43.35%~53.79%、6.67%~22.38%。综合灌溉模式和种植方式,不同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HT-II最高、DS-FI最低,氮素淋溶损失则以HT-II最低、DS-FI最高。【结论】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直播稻的水分消耗和氮素损失高于移栽稻,手工栽插配合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稻田氮素流失。在双季晚稻生产实践中,可通过加强苗期和分蘖前期的水分管理来减少稻田淋溶和氮素的淋溶损失,从而提高稻田的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全生育期 种植方式 灌溉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氮素损失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74
9
作者 程建平 曹凑贵 +3 位作者 蔡明历 原保忠 王建漳 郑传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8-33,共6页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和Ⅱ优725为试验材料,利用测筒栽培条件,比较了4种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水稻产量、品质及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下两优培九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分别减少了10.65%、25.70%、34....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和Ⅱ优725为试验材料,利用测筒栽培条件,比较了4种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水稻产量、品质及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下两优培九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分别减少了10.65%、25.70%、34.68%,产量分别增产7.38%、减产17.29%和减产41.01%;Ⅱ优725耗水量分别减少了12.49%、22.08%、32.24%,产量分别增产8.54%、减产20.00%和减产46.43%。水分生产率以间歇灌溉最高,半干旱栽培次之,淹水灌溉和干旱栽培较低。间歇灌溉下稻粒的整精米率、精米率、粒长均高于其他处理,但垩白粒率、垩白度低于其他处理;随着稻田耗水量的减少,稻粒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水稻 产量 水分生产率 品质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5
10
作者 程建平 曹凑贵 +4 位作者 蔡明历 汪金平 原保忠 王建漳 郑传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59-1865,共7页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条件,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光合速率高,蒸腾速率较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高;半干旱栽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相...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条件,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光合速率高,蒸腾速率较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高;半干旱栽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干旱栽培叶面积指数小,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且后期叶片早衰.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比淹水灌溉分别节水8.75%、17.96%和29.69%;产量分别增产24.02%、减产5.07%和减产38.93%;水分利用效率以间歇灌溉最高,半干旱栽培次之,淹水灌溉和干旱栽培较低.间歇灌溉下稻粒的整精米率、精米率、粒长均高于其它处理,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于其它处理;随着稻田耗水量的减少,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灌溉方式 水稻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灌水方式对水稻灌浆期光合物质运转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海生 陶龙兴 +4 位作者 王熹 黄效林 谈惠娟 程式华 闵绍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78-683,共6页
在可控条件下设计了水稻灌浆期间灌溉稻田旱作的3 种灌水方式,形成3 种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灌水方式对亚种间杂交水稻协优9308 和两优培九碳水化合物的运转与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植与干-湿条件下,茎鞘的贮藏物质或剑叶的光合... 在可控条件下设计了水稻灌浆期间灌溉稻田旱作的3 种灌水方式,形成3 种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灌水方式对亚种间杂交水稻协优9308 和两优培九碳水化合物的运转与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植与干-湿条件下,茎鞘的贮藏物质或剑叶的光合产物运输率分别为60%与90%,旱作条件下碳水化合物输出率明显降低(P<0.01)。水植与干-湿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水稻灌浆成熟期间籽粒是吸收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器官,籽粒吸收叶鞘贮藏标记物50%和叶片光合物质80%。但在旱作条件下,籽粒摄取力显著下降,分别下降约10%和20%。干旱胁迫致使杂交组合劣势粒碳水化合物摄取能力的下降,是稻株结实率和充实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方式 水稻 灌浆期 光合物质运转 光合物质分配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抽穗后叶绿素荧光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郭相平 王甫 +2 位作者 王振昌 黄双双 刘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以"南粳44"为试验品种,设置浅水勤灌(FSI)、湿润灌溉(WI)、控制灌溉(CI)和蓄水-控灌(RC-CI)4种灌溉模式,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抽穗后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抽穗开花期不同... 以"南粳44"为试验品种,设置浅水勤灌(FSI)、湿润灌溉(WI)、控制灌溉(CI)和蓄水-控灌(RC-CI)4种灌溉模式,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抽穗后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抽穗开花期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叶片叶绿素量(SPAD值)及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淬变qP和非光化学淬变qN)无明显差异。随着生育期推进,SPAD值、Fv/Fm、ΦPSⅡ和q P不断下降,不同灌溉模式降幅表现为FSI处理>WI处理>CI处理>RC-CI处理,同时qN不断上升,不同灌溉模式增幅表现为RC-CI处理>CI处理>WI处理>FSI处理;与FSI处理相比,WI、CI和RC-CI处理水稻结实率分别增加4.45%、5.95%和6.77%,千粒质量分别增加1.86%、3.49%和6.08%,每穴产量分别增加8.81%、13.78%和16.44%。相关分析表明,乳熟期和黄熟期叶片SPAD值、荧光参数(Fv/Fm、Φ_(PSⅡ)、qP和qN)与结实率、千粒质量、每穴产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合理水分调控能延缓水稻生育后期叶绿素分解,提高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光能转换效率、开放比例、潜在活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可使水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模式 叶绿素荧光 产量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 被引量:31
13
作者 何军 崔远来 +4 位作者 张大鹏 郑传举 王建鹏 王建漳 史伟达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2009年5—9月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以优质水稻新两优香4为材料,采用长期淹灌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模式,结合3种施肥(氮及磷肥)水平F1、F2、F3,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水稻产量形成过程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 2009年5—9月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以优质水稻新两优香4为材料,采用长期淹灌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模式,结合3种施肥(氮及磷肥)水平F1、F2、F3,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水稻产量形成过程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下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相似,分蘖前期水稻干物质的积累量随施肥的增加而上升,到一定程度则会下降,不同灌溉模式间的差别不明显。从分蘖后期到抽穗开花期,不同水肥处理水稻干物质的积累总量均明显增大,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F1、F2、F3处理抽穗开花期间歇灌溉模式干物质积累量比淹灌模式分别大12.1%、22.1%、61.9%。间歇灌溉模式水稻干物质净积累量(NDMA)和群体生长速率(CGR)峰值随施肥量的增加发生改变,由出现在低肥水平(F1)的抽穗开花期至乳熟期转变为高肥水平(F2,F3)的分蘖后期至拔节孕穗期,且NDMA和CGR显著增大。不同水肥处理水稻黄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不同,但均表现出相同趋势,即由高到低依次为籽粒、茎、叶、根。不同灌溉模式水稻的收获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淹灌模式下收获指数下降明显,相对F1处理,F2、F3处理下分别下降12.4%、17.9%。干物质积累过程的拟合结果表明,三次曲线模型比Logistic模型的拟合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模式 施肥水平 干物质 积累 分配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程建平 曹凑贵 +3 位作者 潘圣刚 袁伟玲 王建漳 郑传举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6-99,共4页
以杂交水稻二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比淹水灌溉下水稻产量分别增产16.20%、减产12.90%和减产37.87%... 以杂交水稻二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比淹水灌溉下水稻产量分别增产16.20%、减产12.90%和减产37.87%;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单株理论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92、0.57864、0.58591和0.62008,而单株有效穗数与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一次枝梗数呈较弱的负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在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加强稻田水分管理,在提高千粒重的同时,主攻并协调好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水稻 产量性状 相关性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下施加控释肥对水稻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爱华 华信 +4 位作者 叶晓思 詹焕桢 张祺 李英海 朱士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52,共5页
为了探索不同灌溉模式下施加控释肥对水稻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了常规灌溉A和控制灌溉B、C三种灌溉模式,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水稻的茎蘖、株高、叶面积指数(LAI)、产量、灌水量以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 为了探索不同灌溉模式下施加控释肥对水稻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了常规灌溉A和控制灌溉B、C三种灌溉模式,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水稻的茎蘖、株高、叶面积指数(LAI)、产量、灌水量以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增加了水稻的分蘖数和LAI,但有效分蘖率比常规肥少,平均减少了13.46%。水稻分蘖期和抽穗-开花期水分胁迫对LAI影响较大,施加控释肥条件下灌溉模式A水稻LAI与灌溉模式C差异极显著(P<0.01),施加常规肥条件下灌溉模式A水稻LAI与灌溉模式C差异显著(P<0.05),水分胁迫条件下,控释肥对LAI的影响比常规肥更加明显。施加控释肥条件下,灌溉模式B、C的产量分别比灌溉模式A减少1.67%、5.77%;施加常规肥条件下,灌溉模式B、C的产量分别比灌溉模式A减少1.19%、4.24%。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控释肥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但总灌溉水生产率比常规肥低0.1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模式 控释肥 灌溉水生产率 水稻生长
下载PDF
南京地区水稻节水灌溉定额及适宜灌溉模式 被引量:5
16
作者 郝树荣 崔鹏程 +2 位作者 张展羽 金玉洁 杨红卫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6期150-153,共4页
收集南京地区55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需水量;以多年实测数据与分段单值平均法相结合确定水稻作物系数;采用单作物系数法计算水稻需水量,再根据水量平衡原理,结合浅湿灌溉制度,推算南京地区不同分区、不... 收集南京地区55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需水量;以多年实测数据与分段单值平均法相结合确定水稻作物系数;采用单作物系数法计算水稻需水量,再根据水量平衡原理,结合浅湿灌溉制度,推算南京地区不同分区、不同水文年、不同灌区类型的水稻耗水量和灌溉定额。根据未来水稻生育期暴雨发生概率增加的特点,提出更适宜南京地区推广的水稻蓄水控灌模式,以减少水量损失、提高降雨利用率。结果表明:南京地区一般干旱年降雨有效利用率达70%-85%,特枯年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定额 作物需水量 水稻 节水灌溉模式 南京地区
下载PDF
辽宁中部地区水稻适宜灌溉方式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伟 窦超银 +2 位作者 王良 杨磊 郑俊林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76,共4页
为了探讨辽宁中部地区适宜的水稻灌溉方式,采用测坑试验,以浅水灌溉为对照,研究了控制灌溉、交替灌溉、浅湿灌溉和浅水灌溉4种灌溉方式下水稻的灌水量、株高分蘖、产量及水分生产率变化。结果表明,浅水灌溉和浅湿灌溉的灌水量、株高、... 为了探讨辽宁中部地区适宜的水稻灌溉方式,采用测坑试验,以浅水灌溉为对照,研究了控制灌溉、交替灌溉、浅湿灌溉和浅水灌溉4种灌溉方式下水稻的灌水量、株高分蘖、产量及水分生产率变化。结果表明,浅水灌溉和浅湿灌溉的灌水量、株高、有效分蘖数、产量和水分生产率显著高于控制灌溉和交替灌溉,浅湿灌溉的水分生产率最高,交替灌溉的水分生产率最低。辽宁中部最适宜推广的水稻灌溉方式是浅湿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方式 浅湿灌溉 节水灌溉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下氮肥施用量对寒地粳稻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皓政 赵宏伟 +3 位作者 陈宾宾 赵振东 邹德堂 吕志超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91,共6页
研究了4种灌溉方式和5个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寒地粳稻功能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氧化酶活性以轻干湿交替灌溉下最高,中干湿交替灌溉次之,重干湿交替灌溉最低。产量均表现为轻干湿交替灌溉>常规灌溉>中干湿交替灌... 研究了4种灌溉方式和5个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寒地粳稻功能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氧化酶活性以轻干湿交替灌溉下最高,中干湿交替灌溉次之,重干湿交替灌溉最低。产量均表现为轻干湿交替灌溉>常规灌溉>中干湿交替灌溉>重干湿交替灌溉;东农425产量显著高于松粳6号。与其他组合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施用量225kg/hm2的组合显著提高寒地粳稻功能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且产量最高,为灌溉方式与氮肥施用量的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粳稻 灌溉方式 氮肥施用量 抗氧化酶
下载PDF
灌溉模式对华南广适型超级稻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炳顺 潘圣刚 +4 位作者 林青山 江奕君 陈金德 田华 唐湘如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8-212,共5页
以4个早晚兼用型超级稻品种(桂农占、玉香油占、合美占和胜泰1号)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灌溉模式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半量灌溉条件下各水稻品种的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稻... 以4个早晚兼用型超级稻品种(桂农占、玉香油占、合美占和胜泰1号)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灌溉模式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半量灌溉条件下各水稻品种的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稻米的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且灌溉用水量显著减少,水分利用率的提高也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模式 广适型超级稻 产量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机械直播与灌溉模式对水稻根系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程建平 赵锋 +10 位作者 陈少愚 李阳 汪本福 徐得泽 蔡海亚 游艾青 费长亮 万晟杰 张旅峰 章桃娟 皮楚舒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3期5823-5826,共4页
为探明机械直播和灌溉模式对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和根系特征的影响,2013~2014年,设置水直播淹水灌溉(WF)、水直播间歇灌溉(WSW)、旱直播淹水灌溉(DF)和旱直播间歇灌溉(DSW)4种模式,以常规移栽淹水灌溉为对照(CK),考... 为探明机械直播和灌溉模式对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和根系特征的影响,2013~2014年,设置水直播淹水灌溉(WF)、水直播间歇灌溉(WSW)、旱直播淹水灌溉(DF)和旱直播间歇灌溉(DSW)4种模式,以常规移栽淹水灌溉为对照(CK),考察水稻根系特征、产量等参数。结果表明,2013年,WF和WSW分别较CK实际产量提高7.3%和5.3%,DF和DSW与CK产量差异不显著,2014年产量情况大致相同。机械直播模式和灌溉模式均有利于水稻根系伸展和提高根系活力,旱直播模式能够延缓后期叶片衰老,从而在增产稳产前提下达到节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直播 灌溉模式 根系特征 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