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稻-油”生产模式下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选育与推广现状分析
1
作者 李荣德 何平 +5 位作者 罗莉霞 史梦雅 侯乾 马振国 郭瑞星 成洪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6-854,共9页
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到31%,进口依赖度高。油菜是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适宜种植区域广泛,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扩种油菜是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南方双季稻区冬闲田,推广“稻-稻-油”三熟制生产模式... 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到31%,进口依赖度高。油菜是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适宜种植区域广泛,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扩种油菜是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南方双季稻区冬闲田,推广“稻-稻-油”三熟制生产模式是扩种油菜的重要途径。适宜“稻-稻-油”生产模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江西、广西和湖北等省的双季稻区,约有187万hm^(2)的潜力面积。根据温光资源条件,3个适宜区域即温光资源宽松区、温光资源紧平衡区和温光资源约束区均要求油菜品种生育期在180 d左右,10月中下旬播种,4月中下旬收获,才能适宜南方双季稻接茬。从2013年到2022年国家油菜品种试验情况来看,共有75个油菜新品种参加早熟组试验,平均生育期为169.3—185.3 d,平均单产1 635.90—2 228.55 kg·hm^(-2),其中,有22个品种增产显著。截至2023年5月底,登记生育期在190 d以内,适宜在“稻-稻-油”模式区域种植的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共有72个,均为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以杂交品种为主。在品种推广应用上,经相关省份调查,阳光131、丰油730、沣油320、沣油847、赣油杂906、圣光127、湘油420、景油69、沣油112、华油杂652、赣油杂1009等11个品种在“稻-稻-油”生产区有较大的推广应用面积,在2022年的推广面积均为135 hm^(2)以上。现有品种的生育期能够基本满足温光资源宽松区的要求,但在温光资源紧平衡区和约束区生育期仍然偏长。聚焦油菜扩种增产增效,未来还需要强化政策资金保障,组织开展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培育联合攻关,提高温光资源宽松区品种的产量,缩短温光资源紧平衡区和约束区品种的生育期。同时,还需加强短生育期油菜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做好早稻、晚稻和油菜品种的搭配,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扩展油菜种植农业保险、增加油菜种植资金补贴等方面入手,保障农民收益,提高农民“稻-稻-油”模式生产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稻-油”生产模式 短生育期 冬油菜 选育推广
下载PDF
Effects of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green manures on ferric iron reduction in a red paddy soil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GAO Song-juan CAO Wei-dong +5 位作者 GAO Ju-sheng HUANG Jing BAI Jin-shun ZENG Nao-hua CHANG Dan-na SHIMIZU Katsuyosh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959-966,共8页
Dissimilatory Fe(Ⅲ) re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in the geochemical cycle of iron in anoxic environment. As the main products of dissimilatory iron reduction, the Fe(Ⅱ) species accumulation could indicate t... Dissimilatory Fe(Ⅲ) re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in the geochemical cycle of iron in anoxic environment. As the main products of dissimilatory iron reduction, the Fe(Ⅱ) species accumulation could indicate the reduction abilit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reen manures on Fe(Ⅲ) reduction in paddy soil were explored based on a 31-year rice-rice-winter green manure cropping experiment. Four treatments were involved, i.e., rice-rice-milk vetch (RRV), rice-rice-rape (RRP), rice-rice-ryegrass (RRG) and rice-rice-winter fallow (RRF). Soils were sampled at flowering stage of milk vetch and rape (S1), before transplantation (S2), at tillering (S3), jointing (S4), and mature (S5) stages of the early rice, and after the harvest of the late rice (S6). The contents of TFeHa (HCI-extractable total Fe), Fe(Ⅱ)HCI (HCI-extractable Fe(Ⅱ) species) and Fe(Ⅲ)HCI (HCI- extractable Fe(Ⅲ) species) were measured.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ose Fe species with selected soi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Fe(Ⅱ)HCI accumul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FeHc~ in RRF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reen manure treatments at most of the sampling stages. Fe(II)Ha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the incorporation of green manures in all treatments and kept rising with the growth of early rice. Fe(Ⅱ)Ha in RRG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other treatments, i.e., it reached the highest at the S2 stage, then increased slowly and became the lowest one at the S4 and S5 stages. Fe(Ⅲ)Ha showed oppositely, and Fe(Ⅱ)HCI/Fe(Ⅲ)HCI performed similarly to Fe(Ⅱ)HCI The maximum accumulation potential of Fe(Ⅱ)HC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RRF, while the highest maximum reaction rate of Fe(Ⅱ)Ha accumulation appeared in RR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indexes of Fe(Ⅱ)HCI accumulation and soil pH,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Eh) and total organic acids, respectively. In together, we found that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green manures decreased the TFeHa in red paddy soils, but promoted the ability of Fe(lll) reduction, especially the ryegrass; Fe(Ⅱ)Ha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rice and was affected by soi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especially the water and redox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manure red paddy soil ferric iron reduction rice-rice-winter green manure cropping system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晚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汤文光 唐海明 +3 位作者 罗尊长 汪柯 杨光立 肖小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57-1464,共8页
为了寻求消减土壤重金属的种植模式,确保食物安全,以6年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重金属Cd、Pb、Hg、As含量、晚稻植株重金属的积累与分配、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CK)相比,黑麦草-双季稻(T1)... 为了寻求消减土壤重金属的种植模式,确保食物安全,以6年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重金属Cd、Pb、Hg、As含量、晚稻植株重金属的积累与分配、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CK)相比,黑麦草-双季稻(T1)、紫云英-双季稻(T2)、油菜-双季稻(T3)和马铃薯-双季稻(T4)4种冬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T1土壤As,T2土壤Cd、Hg、As,T3土壤Cd、Hg,T4土壤Pb、Hg含量均显著低于CK,但T1土壤Hg,T3土壤As,T4土壤Cd、As含量显著高于CK。不同种植模式晚稻植株重金属含量均为根>茎叶>糙米,冬种模式根重金属含量均低于CK,茎叶Cd含量均高于CK,茎叶Pb、Hg、As含量表现不稳定,糙米Cd、Pb含量除T4Cd外,其余均显著低于CK。冬种模式均增加了稻米出糙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垩白米率和垩白大小。冬种模式增加了晚稻产量,其中T4比CK显著增产17.52%。上述结果说明,冬种模式有促进消减土壤部分重金属污染趋势,但其作用有限,并能一定程度降低糙米Cd、Pb含量,改善稻米品质和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模式 重金属 稻米品质 产量
下载PDF
大田越冬水稻种子的筛选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维林 王长春 +1 位作者 胡海涛 杨玲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1-34,共4页
连续阴雨与早春低温是影响我国南方水稻生产的主要不利气候因素,常导致水稻烂芽和烂种。本研究通过在自然条件下筛选大田中越冬后而能够在翌年发芽成长为植株的方式,以期获得成苗率高、烂芽烂种率低的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72份种质在自... 连续阴雨与早春低温是影响我国南方水稻生产的主要不利气候因素,常导致水稻烂芽和烂种。本研究通过在自然条件下筛选大田中越冬后而能够在翌年发芽成长为植株的方式,以期获得成苗率高、烂芽烂种率低的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72份种质在自然条件下经历冬季后,绝大部分种质的种子腐烂,仅Kasalath和日本晴种子在大田越冬后能发芽生长。这两种常规水稻种子大田越冬特性的发掘,将为培育降低烂芽烂种率的优良品种提供宝贵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越冬 种子 发芽 种质
下载PDF
水稻油菜轮作下稻草还田和钾肥对土壤团聚体及钾素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淑军 李冬初 +5 位作者 黄晶 刘立生 吴丁 李照全 吴远帆 张会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4651-4663,共13页
【目的】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水稻-油菜轮作和水稻-冬闲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特性及团聚体钾素分布的影响,为我国南方水旱轮作区钾素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始于2016年不同轮作模式钾肥定位试验,选取CK(F)... 【目的】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水稻-油菜轮作和水稻-冬闲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特性及团聚体钾素分布的影响,为我国南方水旱轮作区钾素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始于2016年不同轮作模式钾肥定位试验,选取CK(F)(不施肥和冬闲)、NPK(F)(氮磷钾肥和冬闲)、NPK(R)(氮磷钾肥和冬种油菜)、NPK(SR+R)(氮磷钾肥配稻草还田和冬种油菜)、NP50%K(SR+R)(氮磷减钾50%配稻草还田和冬种油菜)5个处理,在试验第3年(2019年)于油菜收获后取0—20 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团聚体组分以及团聚体组分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组分中钾素的分布规律。【结果】(1)所有处理均以<0.053 mm团聚体组分最高。与NPK(F)相比,NPK(R)处理提高了1—2、0.5—1、0.25—0.5 mm团聚体的比例,增幅为26.2%—82.6%,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0.25 mm团聚体组分比例、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显著提高了30.6%、31.2%和82.0%。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稻草还田配施化肥(NPK(SR+R))比施化肥处理(NPK(R))显著提高了>2 mm团聚体比例,增幅为69.7%。(2)所有处理土壤各团聚体组分中交换性钾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逐渐降低,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稻草还田配施化肥(NPK(SR+R))比施化肥处理(NPK(R))显著提高了所有粒级团聚体组分的交换性钾含量,增幅为22.2%—46.0%。相比较NPK(SR+R),减钾处理(NP50%K(SR+R))显著降低了>0.5 mm团聚体中交换性钾的含量,降幅为19.4%—20.6%。与水稻-冬闲下的化肥处理(NPK(F))相比,水稻-油菜轮作下3个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团聚体中的非交换性钾含量。(3)所有处理以<0.053 mm团聚体中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最高。水稻-油菜轮作(NPK(R))比水稻-冬闲(NPK(F))显著提高了1—2和0.5—1 mm团聚体中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增幅分别为82.6%、52.1%(交换性钾)和105.5%、36.9%(非交换性钾)。【结论】水稻-油菜轮作可提高MWD、GMD、大团聚体比例和大团聚体中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改善土壤结构。在该轮作模式下稻草还田配施化肥可提高所有粒级团聚体中交换性钾含量,改善稻田土壤钾素供应,但水稻-油菜轮作因需钾量高而降低了团聚体中的非交换性钾含量,应适当增加钾肥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冬闲 水稻-油菜轮作 稻草还田 团聚体 土壤钾
下载PDF
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永川 熊洪 +4 位作者 徐富贤 张林 郭小艺 周兴兵 刘茂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6-151,共6页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马达加斯加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近年在印尼等国以及中国都在进行试验,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打破了在中国的较大栽培密度的传统习惯。通过适宜强化栽培技术的组合筛选和因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川东南...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马达加斯加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近年在印尼等国以及中国都在进行试验,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打破了在中国的较大栽培密度的传统习惯。通过适宜强化栽培技术的组合筛选和因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川东南应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只要选用着粒数在173粒以内的组合,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提高稻谷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并且能省工省种,1 hm^2增收节支1250元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栽培 冬水田 杂交水稻 稻米品质
下载PDF
四川冬水田区杂交稻抛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熊洪 徐富贤 +4 位作者 洪松 冉茂林 熊远俸 雷达 刘代银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55-60,共6页
本文根据目前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青壮年劳力短缺的实际,研究了冬水田区杂交稻抛秧栽培的育秧方式、本田技术等。肯定了冬水田区杂交稻抛栽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中苗秧的标准和相应的高产技术,可供指导该项技术在省内推广。
关键词 抛秧栽培 高产技术 杂交稻 冬水田区 四川
下载PDF
简化施肥对免耕冬水田不同杂交中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林 周兴兵 +9 位作者 刘茂 蒋鹏 郭晓艺 高尚卿 徐魏 李燕容 梅岫峰 朱永川 熊洪 徐富贤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4期1-10,共10页
为探明免耕冬水田条件下简化施肥对不同杂交稻品种头季、再生季以及两季产量的影响,以及筛选出两季高产品种应用于生产。2016—2017年,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免耕冬水田施纯氮120 kg/hm^(2)条件下,设置简化施肥(一次基施N)和常规... 为探明免耕冬水田条件下简化施肥对不同杂交稻品种头季、再生季以及两季产量的影响,以及筛选出两季高产品种应用于生产。2016—2017年,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免耕冬水田施纯氮120 kg/hm^(2)条件下,设置简化施肥(一次基施N)和常规施肥(基肥:蘖肥:穗肥=5:3:2比例平衡施N)2种氮肥管理方式,研究其对中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氮肥管理方式对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简化施肥处理的头季稻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分别为9.46 t/hm^(2)、1.50 t/hm^(2)和10.96 t/hm^(2),较常规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1.40%,-6.77%和0.20%。18个品种间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18个品种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产的产量变幅分别为8.70~10.19 t/hm^(2),0.59~2.29 t/hm^(2)和10.21~11.57 t/hm^(2)。头季产量和再生季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两季总产与头季有效穗、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再生季有效穗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并建立回归方程。因此,采用一次基施的简化施肥方式是免耕冬水田水稻实现高产、省工的有效途径,选择穗粒兼顾型品种有利于实现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并筛选出两季高产和高氮肥偏生产力品种‘旌优727’、‘旌3优177’、‘内6优103’和‘内6优107’,可在试验所在生态区中稻-再生稻种植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化施氮 产量 中稻-再生稻 免耕冬水田
下载PDF
冬水田杂交中稻栽秧密度与方式互作对头季稻及再生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徐富贤 范青华 +10 位作者 陈应平 陈昌荣 陈定素 曾静成 陈祖君 张林 刘茂 周兴兵 郭晓艺 熊洪 朱永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9-635,共7页
以杂交中稻川江优527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6个栽秧密度与等行距和三角形2种栽秧方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栽秧密度条件下,等行距比三角形显著增产,但增产程度与栽秧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产量、再... 以杂交中稻川江优527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6个栽秧密度与等行距和三角形2种栽秧方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栽秧密度条件下,等行距比三角形显著增产,但增产程度与栽秧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产量、再生稻产量及两季总产均以中等密度(15.16万穴/hm2)的等行距栽培为佳。等行距增产的原因在于,等行距的秧苗分布较均匀,致使穴间光照分布合理、促进了秧苗个体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杂交中稻 再生稻 栽培密度 栽培方式
下载PDF
冬酿春榨绍兴黄酒 被引量:6
10
作者 毛青钟 《酿酒》 CAS 2018年第1期106-108,共3页
通过对黄酒三边发酵理论和浸米浆水发酵理论,即开放式条件下黄酒(绍兴酒)营正常顺利发酵的机理的论述;阐述立冬、立春时节微生物变化和对绍兴酒酿造的影响,论述了绍兴酒冬酿春榨必然性;从绍兴小气候、立体绿化、酿酒技工遗产、绍兴酒发... 通过对黄酒三边发酵理论和浸米浆水发酵理论,即开放式条件下黄酒(绍兴酒)营正常顺利发酵的机理的论述;阐述立冬、立春时节微生物变化和对绍兴酒酿造的影响,论述了绍兴酒冬酿春榨必然性;从绍兴小气候、立体绿化、酿酒技工遗产、绍兴酒发酵理论四方面保护绍兴酒的酿造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酒 冬酿 春榨 黄酒三边发酵理论 浸米浆水发酵理论
下载PDF
海南稻菜用地的现状、存在问题与改革对策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春花 张吉贞 +3 位作者 王海杰 韩义胜 王效宁 孟卫东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共4页
通过调研海南稻菜用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海南发展超级稻再生稻的优势,提出进行水稻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超级稻—再生稻—冬种瓜菜种植模式是解决当前海南稻菜用地矛盾,促进冬季瓜菜增效、粮食增产的有效对策,并介绍了海南种植超级稻及... 通过调研海南稻菜用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海南发展超级稻再生稻的优势,提出进行水稻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超级稻—再生稻—冬种瓜菜种植模式是解决当前海南稻菜用地矛盾,促进冬季瓜菜增效、粮食增产的有效对策,并介绍了海南种植超级稻及其再生稻的关键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冬季瓜菜 用地矛盾 超级稻再生稻 海南
原文传递
长三角农田轮作系统氨排放特征、转化机制和减排潜力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昶 苗文亮 +5 位作者 倪远之 沈根祥 钱晓雍 付侃 高宗源 王振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8-1128,共21页
为评估长三角农田轮作系统氨排放特征和减排潜力,通过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对典型农田轮作系统的氨排放水平进行同步对比观测,探讨不同条件下的氨排放影响因素和转化机制;通过整理近10年长三角地区农田氨排放实测系数,建立基于本地因子的长... 为评估长三角农田轮作系统氨排放特征和减排潜力,通过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对典型农田轮作系统的氨排放水平进行同步对比观测,探讨不同条件下的氨排放影响因素和转化机制;通过整理近10年长三角地区农田氨排放实测系数,建立基于本地因子的长三角农田轮作系统氨排放时空分布清单,并获取了不同氨减排路径下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常规稻麦轮作模式(CR-W)和稻虾-紫云英轮作模式(RS-C)的氨排放累积量分别为65.95 kg·hm^(-2)和20.31 kg·hm^(-2),氨排放损失率分别为10.86%和9.20%.田面水NH+4-N、田面水pH和表层土NH+4-N是影响稻田氨排放通量的主要内在因素,而在麦季表层土NH+4-N和大气温度则对氨排放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定义氨排放转化率(ARN)来定量表征田面水和表层土NH+4-N向气态NH_(3)的转化机制.稻季CR和RS模式下的田面水ARN分别达到了0.35±0.27和0.14±0.19,达到麦季表层土ARN的10~25倍,是造成稻季氨排放通量显著高于麦季的主要驱动因素;较高的田面水pH(8.0~9.0)、大气温度(>28℃)和风速(>5.0 m·s^(-1))条件下,ARN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是较低条件下的1.6~4.6倍,表明三者是影响田面水NH+4-N向气态NH_(3)转化的主要因素;施肥类型对ARN也有显著影响,不同条件下,尿素的ARN达到有机肥的1.5~5.5倍.长三角地区常规种植模式下水稻和小麦氨排放通量分别达到了(49.2±17.6)kg·hm^(-2)和(16.0±13.5)kg·hm^(-2),排放损失率则分别为(20.1±5.7)%和(5.9±3.6)%,前者达到后者的3倍左右.基于各地区本地因子的氨排放清单表明:2019年长三角农田轮作系统的氨排放总量达到(400.3±206.4)kt,平均氨排放强度为(1.33±1.39)t·km-2,氨排放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和江苏省的中北部地区;不同系数选取对清单结果的变化范围影响相对较大,达到了-51.6%~51.6%.通过梳理分析6种主要的农田氨减排路径发现,采用氮肥增效的氨减排效果最佳,达到了(30.9±51.4)%,但籽粒增产率为(-4.2±17.4)%,不确定性较大;添加土壤添加剂的氨减排效果总体较差,仅为(-5.4±45.1)%,但籽粒增产率最高,达到了(6.8±23.9)%;相对而言,通过生态种养模式的氨减排效果和籽粒增产率分别达到了(22.3±15.1)%和(5.6±3.8)%,兼具氨减排和作物增产的两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 转化机制 氨排放转化率 排放系数 排放清单 减排路径 减排潜力 稻麦轮作 稻虾共作 长三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