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u Ions Site-selective Doping and Nonstoichiometric Chemistry of NaTaO3 in Na-rich Environment
1
作者 宋燕勇 李国霞 +1 位作者 郎峻宇 王晓晶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856-862,共7页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Eu-doped NaTaO3 in Na-rich environment is investigated by the first-principles theory. By simulating the two different models of Eu3+ ions selectively located in Ta and Na sites, respectiv...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Eu-doped NaTaO3 in Na-rich environment is investigated by the first-principles theory. By simulating the two different models of Eu3+ ions selectively located in Ta and Na sites, respectively, the band gaps of two Eu-doped NaTaO3 models were all narrowed, which were assigned to lattice defects and impurity band of the Eu dopent. For the model of Eu3+ ions located in the Na+ sites of NaTaO3, the new impurity band mainly composited of Eu 4f orbital appeared at the top over the valence band, indicating the enhanced oxidative ability. For the model of Eu3+ ions located in the Ta5+ sites of NaTaO3, a midgap state generated was located at the bottom of conduct band and the band potential shifted up, confirming the strong reductive ability in the Na-rich enviornment. The densities of electron stat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both the conduction and valence bands in Na-rich model, which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d carrier migration rate and thus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It is proposed that Eu3+ ions doping at the Ta sites could enhance the reduce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via controlling the nonstoichiometric Na/Ta molar ratio in the Eu-doped NaTaO3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doped NaTaO3 site-selectively doping Na-rich environment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 photocatalytic redox ability
下载PDF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Li-rich Zn-doped LiNbO_3 Crystal
2
作者 甄西合 Wang Rui +1 位作者 Qiang Liangsheng Zhao Liancheng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01年第2期95-96,共2页
The Li-rich Zn-doped LiNbO 3 (LN) crystals were grown by the Czochralski method. The structure of the crystals was measur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i-rich Zn-doped LN... The Li-rich Zn-doped LiNbO 3 (LN) crystals were grown by the Czochralski method. The structure of the crystals was measur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i-rich Zn-doped LN crystals had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pure LN crystal. After Zn 2+ entered into the lattice of Li-rich Zn-doped LN crystal, it replaced Nb Li firstly. When there was no Nb Li , Zn 2+ replaced Li + then. The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 property of Li-rich Zn-doped LiNbO 3 crystal was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G conversation efficiency of Li-rich Zn-doped LiNbO 3 crystal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Zn-doped LiNbO 3 cryst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rich Zn-doped LN crystal the Czochralski method Crystal structure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下载PDF
单晶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肖围 易志成 +2 位作者 刘程锦 万佳祥 缪畅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介绍了单晶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结构特点,总结了单晶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常见的制备工艺,并探讨了近年来材料性能改善的主要策略,可为高性能单晶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单晶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制备方法 改性策略 掺杂 表面包覆
下载PDF
考虑变掺氧富氧燃烧与利用LNG冷能的LAES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4
作者 王义军 秦烨嵘 +2 位作者 高敏 孙健淳 张希栋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99-109,共11页
为促进风电消纳,减少火电机组的碳排放,解决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低碳经济运行问题,文中引入变掺氧富氧燃烧技术对燃气机组进行改造,并结合利用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冷能的液化空气储能(Liquid ... 为促进风电消纳,减少火电机组的碳排放,解决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低碳经济运行问题,文中引入变掺氧富氧燃烧技术对燃气机组进行改造,并结合利用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冷能的液化空气储能(Liquid Air Energy Storage,LAES),提出了一种电热气冷IES低碳经济优化策略。首先,构建含变掺氧富氧燃烧燃气机组、利用LNG冷能的LAES、电转气(Power To Gas,P2G)设备、中央空调和溴化锂制冷机的IES架构,并建立各设备的数学模型;其次,引入阶梯式碳交易机制,建立了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电热气冷IES低碳经济调度模型;最后,采用MATLAB调用GUROBI求解器对多个场景进行求解,验证了文中提出的低碳经济优化调度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风电消纳、有效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实现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空气储能 LNG冷能 富氧燃烧 变掺氧 电热气冷综合能源系统
下载PDF
纳米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仲丰 李万贤 +3 位作者 安卢 王佳一 刘欢欢 陈垒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27,共4页
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先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丙烯酸热聚合法和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分别合成了纳米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并进行Mg^(^(2+))掺杂改性。通过扫描... 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先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丙烯酸热聚合法和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分别合成了纳米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并进行Mg^(^(2+))掺杂改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制备的正极材料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并组装成纽扣电池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分析。结果表明,丙烯酸热聚合法合成的正极材料粒径均匀,结晶度更高;与未掺杂样品相比,掺杂Mg^(2+)的正极材料首次库伦效率从67.66%提高到73.34%,循环性能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镁离子掺杂 丙烯酸热聚合法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氟掺杂富锂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
6
作者 缪胤宝 刘嘉 +6 位作者 曾杰 彭望 王帅 陈显彪 刘伟昊 陈哲 张文华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8-633,共6页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循环稳定性较差。为增强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设置F掺杂浓度梯度实验。采用聚合-热解法,通过优化丙烯酸聚合过程中的原料比例,制备Li_(1.2)Ni_(0.13)Co_(0.13)Mn_(0.54) O_(2-x)F_(x)材料,探究F掺杂比...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循环稳定性较差。为增强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设置F掺杂浓度梯度实验。采用聚合-热解法,通过优化丙烯酸聚合过程中的原料比例,制备Li_(1.2)Ni_(0.13)Co_(0.13)Mn_(0.54) O_(2-x)F_(x)材料,探究F掺杂比例对正极材料微观形貌和电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定量分析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不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容量释放情况。采用XRD、SEM分析样品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采用恒流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测试分析样品的电化学性能。F掺杂可提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x=0.03时,样品LMNC-F0.03的层状结构明显,阳离子混排程度低,电化学稳定性最优。以0.5 C在2.0~4.8 V循环100次,放电比容量为186.97 mAh/g,容量保持率为85.76%,放电中值电压保持率为84.93%;2.0 C倍率下的平均放电比容量为147.68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掺杂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 聚合-热解法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Co掺杂富镍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的制备及其性能
7
作者 宋春晓 张鹏 +3 位作者 孙晓倩 张楠 许慧 杜云慧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82-3393,共12页
采用共沉淀法、结合两段式煅烧工艺制备富镍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并探究最佳终烧温度以及最优Co掺杂量。结果表明:最佳终烧温度为740℃,最优Co掺杂量为10%(摩尔分数);此时制备的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不... 采用共沉淀法、结合两段式煅烧工艺制备富镍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并探究最佳终烧温度以及最优Co掺杂量。结果表明:最佳终烧温度为740℃,最优Co掺杂量为10%(摩尔分数);此时制备的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不仅保持了原有层状结构,而且层状结构更加有序、Li^(+)/Ni^(2+)混排程度最低;采用该正极材料装配的电池电化学性能最优异,在0.1C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50.92 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1.82%;在5C大倍率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达200.55 mA·h/g。Co掺杂可稳定富镍正极材料的层状结构,抑制Li^(+)/Ni^(2+)混排,提高富镍正极材料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镍正极材料 共沉淀法 CO掺杂 Li^(+)/Ni^(2+)混排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一步法实现Rb^(+)/Cl^(-)双位点共掺杂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桂芬 杨广场 +2 位作者 方明 杨怡诗 赖飞燕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4,共4页
针对LiNi_(0.8)Co_(0.1)Mn_(0.1)O_(2)(NCM)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Rb^(+)/Cl^(-)双位点共掺杂NCM材料的策略。NCM晶格中Rb^(+)/Cl^(-)双位点共掺杂的协同效应提高了Li^(+)扩散速率,缓解了内部应变,抑制了高截止... 针对LiNi_(0.8)Co_(0.1)Mn_(0.1)O_(2)(NCM)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Rb^(+)/Cl^(-)双位点共掺杂NCM材料的策略。NCM晶格中Rb^(+)/Cl^(-)双位点共掺杂的协同效应提高了Li^(+)扩散速率,缓解了内部应变,抑制了高截止电压循环时Li^(+)/Ni^(2+)的混排。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Li_(0.99)Rb_(0.01)(Ni_(0.8)Co_(0.1)Mn_(0.1))O_(1.99)Cl_(0.01)(RbCl-NCM)材料在电流密度10C下放电容量高达176.9 mAh/g;RbCl-NCM材料在电流密度1C下首次放电容量203.5 mAh/g,且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经20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7.8%,而NCM材料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的容量保持率仅5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三元正极材料 富镍层状氧化物 双位点掺杂 放电容量 电流密度 循环性能 容量保持率
下载PDF
Mg^(2+)掺杂对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影响
9
作者 解自奇 谭玉婷 +2 位作者 赵妮 周明东 颜文超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Mg^(2+)作为一种电化学惰性的阳离子,由于其离子半径(0.072 nm)与Li^(+)的离子半径(0.076 nm)相近,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取代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材料中Li^(+)的位置。然而,Mg^(2+)对LLOs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还存在争议。利用溶胶凝胶法成... Mg^(2+)作为一种电化学惰性的阳离子,由于其离子半径(0.072 nm)与Li^(+)的离子半径(0.076 nm)相近,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取代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材料中Li^(+)的位置。然而,Mg^(2+)对LLOs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还存在争议。利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Mg^(2+)掺杂富锂正极材料Li_(1.2-x)Mg_(x)Mn_(0.54)Ni_(0.13)Co_(0.13)O_(2),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晶体结构和元素价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Mg^(2+)掺杂导致LLOs材料晶胞参数的增加。通过与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比发现,Mg^(2+)掺杂有效地提高了LLOs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经过优化后,Mg-0.03样品展现出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倍率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291.9 mA•h/g,首圈库伦效率为78.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锂层状氧化物 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 Mg^(2+)掺杂
下载PDF
Al/Mg共掺杂Li_(2)MnO_(3)电化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10
作者 曾智泉 张时维 王建川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4年第3期162-171,共10页
双离子掺杂是改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2)MnO_(3)电化学性能及循环稳定性的有效方法,然而掺杂离子间微妙的相互作用对Li_(2)MnO_(3)性能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晰。本研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别研究Mg单掺杂和Mg/Al共掺杂Li_(2)MnO_(3)的晶... 双离子掺杂是改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2)MnO_(3)电化学性能及循环稳定性的有效方法,然而掺杂离子间微妙的相互作用对Li_(2)MnO_(3)性能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晰。本研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别研究Mg单掺杂和Mg/Al共掺杂Li_(2)MnO_(3)的晶格结构、电子结构、O稳定性以及Li扩散动力学。结果表明:相对于Mg单掺杂,Mg/Al共掺杂能引起明显的晶格畸变,提高局域O的电化学活性,但同时会牺牲一定的O稳定性。此外,Mg/Al共掺杂还可以促进局域Li的层内扩散。本研究突出对比了Mg/Al共掺杂和Mg单掺杂对Li_(2)MnO_(3)电化学性能影响的差异,为优化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正极材料 掺杂 电化学性质 第一性原理计算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新型核壳AuTi@PtNi纳米催化剂:增强氧还原催化活性及稳定性
11
作者 Giday Fisseha 于亚楠 +3 位作者 鲁少杰 胡一平 周雨 岳秦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1-87,共7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将化学燃料转化为电能,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清洁、零排放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重要的能源利用装置.与阳极发生的氢氧化反应相比,阴极发生的氧还原反应(ORR)是动力学缓慢的过程,严重阻碍了燃料电池的广泛应用...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将化学燃料转化为电能,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清洁、零排放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重要的能源利用装置.与阳极发生的氢氧化反应相比,阴极发生的氧还原反应(ORR)是动力学缓慢的过程,严重阻碍了燃料电池的广泛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活性的电催化剂来降低其电化学过电位,提高反应动力学.铂基纳米晶是氧还原反应有效的电催化剂,但存在成本高、储量少且耐用性差等问题.将铂(Pt)与过渡金属(Fe,Co,Ni等)合金化可以提升催化活性,且最外层有序的Pt原子层可以有效地避免过渡金属的腐蚀溶解,同时,利用金(Au)与Pt基合金形成核壳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催化剂成本,同时增强稳定性.然而,在以Au作为核时,很难通过退火处理获得富含Pt层的核壳催化剂.本文利用钛(Ti)原子与Au原子合金化后的协同作用,成功地制备了核壳AuTi@PtNi氧还原催化剂.由于Ti与Au的强相互作用,使得该催化剂即使经高温退火处理,依旧可以使Au保持在内部,同时可以获得富Pt壳层.利用配备有电子能量损失谱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电子能谱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的引入可大大提升催化剂的热稳定性.由于具有核壳结构及富Pt的PtNi壳层,退火后的AuTi@PtNi-400催化剂在0.9 V(RHE)时的质量比活性(5.26 A mgPt^(‒1))和面积比活性(2.72 mA cm^(‒2))分别是商业化Pt/C催化剂的19.26倍和9.84倍.另外,AuTi@PtNi-400催化剂在20000圈循环测试后质量活性衰减不到10%,稳定性好于商业化Pt/C催化剂和未经过退火的AuTi@PtNi催化剂.进一步对AuTi@PtNi-400进行电催化测试,结果表明,在功率密度达到0.61 W cm^(‒2)的同时可产生1.31 A cm^(‒2)的电流密度,该结果优于商业化Pt(1.05 A cm^(‒2)和0.34 W cm^(‒2))以及Ti-Au@PtNi/C(1.25 A cm^(‒2)和0.62 W cm^(‒2)),峰值功率密度高达0.80 W cm^(‒2),这表明所制备的Ti-Au@PtNi/C-400催化剂不仅在三电极体系中具有较好的性能,在电堆测试中也展现出高性能,可以较大地满足和促进燃料电池的发展和应用.综上所述,对于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可结合形貌工程及协调作用,制备出低成本高性能的ORR催化剂,为燃料电池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掺杂 富铂层 热处理 氧化还原反应 核壳结构
下载PDF
基于缺陷工程改性富锂层状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作者 陈艳丽 解自奇 +4 位作者 王梦真 马子晗 李姗姗 颜文超 李法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随着长续航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开发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动力电池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富锂层状材料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低的成本,有望成为下一代商业化正极材料,但循环过程中层状结构向尖晶石结构转变导致电压和容量快速衰减,... 随着长续航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开发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动力电池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富锂层状材料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低的成本,有望成为下一代商业化正极材料,但循环过程中层状结构向尖晶石结构转变导致电压和容量快速衰减,限制了其商业化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介绍了富锂层状材料的晶体结构、充放电机制、电压和容量衰减产生机理,基于缺陷工程角度综述了改性方法,最后对富锂层状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层状材料 晶体结构 充放电机制 空位缺陷 离子掺杂
下载PDF
Contact Mechanism of the Ag-doped Trimolybdate Nanowire as An Antimicrobial Agent 被引量:3
13
作者 Yujie Jiang Jian Gang Sheng-Yong Xu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228-234,共7页
Antibacterial Ag-agents are intensively applied as broad spectrum, high-stability, high-efficiency and high-safety inorganic antibacterial agents.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kind of antibacterial Ag-agent, namely Ag_2-x(... Antibacterial Ag-agents are intensively applied as broad spectrum, high-stability, high-efficiency and high-safety inorganic antibacterial agents.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kind of antibacterial Ag-agent, namely Ag_2-x(NH_4)xMo_3O_(10) ·3H_2O nanowires(NWs). Carrying Ag atoms in the lattice and Ag-rich nano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the Ag-doped NWs show strong antibacterial effects for a variety of bacteria including E.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 Candida albicans and Aspergil lus niger. By performing systematic comparison experiments, we have proven that the main antibacterial effects are neither resulted from the tiny amount of Ag+ions released from the Ag-doped NWs in aqueous solutions, nor resulted from Ag-rich nanoparticles of fragments of the NWs when they are slowly dissolved in the Martin broth. Instead, the effects are mainly resulted from a contact mechanism, under which, the Ag-doped NWs need to be physically in contact with the bacteria to be eliminated. This is a novel phenomenon observed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nanomaterials and live cells,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at the molecular scale. As the Ag-doped NWs are not dissolved in pure water or weak acids, one may find practical antibacterial applications in textile industry and food storage industry for these unique nano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bacterial agent Antibacterial Ag-agent Silver ions Silver-rich nanoparticles Silver-doped trimolybdate nanowire Bio-safety of nanomaterials Contact mechanism
下载PDF
Effect of Ho-doping on microstructure and magnetostriction of TbDyFe alloys
14
作者 江民红 顾正飞 +1 位作者 成钢 刘心宇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50-153,共4页
Tb0.3Dy0.7HoxFe1.95(x=0.00, 0.05, 0.10, 0.15, 0.20, 0.35, 0.50, 0.65) quaternary alloys were prepared by arc-melting and followed by annealing.The phases pres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alloys were determined using a D... Tb0.3Dy0.7HoxFe1.95(x=0.00, 0.05, 0.10, 0.15, 0.20, 0.35, 0.50, 0.65) quaternary alloys were prepared by arc-melting and followed by annealing.The phases pres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alloys were determined using a D8-Advance X-ray diffractometer.The magnetostriction of the alloys was studied by standard strain gauge technique.The dependence of Ho content on the structure, magnetostriction and density of the alloys was investigated in detail.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Ho-doping did not change MgCu2-type cubic Laves structure in Tb0.3Dy0.7Fe1.95.When Ho content x≤0.2, rich rare earth phase presented in the alloys increased and magnetostriction of the alloys reduced evidently with increasing x, but for alloys with x〉0.2, the content of rich rare earth phase started to reduce and the magnetostriction increased quickly, especially at low magnetic field in the alloy with x=0.65 due to separation of rich rare earth phas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allo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OSTRICTION magneto-crystalline anisotropy Tb0.3Dy0.7Fe1.95 Ho-doping rich rare earth phase
下载PDF
Li_(2)S掺杂对富锂锰基材料首次库仑效率的提升效果研究
15
作者 陈垒 王皓 +3 位作者 张文慧 洪灿灿 王点点 赵金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5-178,190,共5页
富锂锰基材料(LRM)由于电压平台高、比容量高,在锂电池材料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针对富锂锰基材料首次充放电库仑效率较低的问题,采用Li_(2)S对富锂锰基材料(LRM)进行掺杂改性制备得到LRM-S材料。结果表明:LRM和LRM-S的晶体结构相近,具... 富锂锰基材料(LRM)由于电压平台高、比容量高,在锂电池材料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针对富锂锰基材料首次充放电库仑效率较低的问题,采用Li_(2)S对富锂锰基材料(LRM)进行掺杂改性制备得到LRM-S材料。结果表明:LRM和LRM-S的晶体结构相近,具有层状晶体结构。扫描电镜分析表明,LRM-S材料由10~20nm的一次颗粒团聚而成。元素分析表明LRM-S材料中含有均匀分散的S元素。电化学分析表明,LRM的首次充电比容量为291.80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8.63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64.64%。Li_(2)S掺杂改性材料LRM-S的首次充电比容量为387.04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72.64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70.44%,在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和效率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基 Li_(2)S 掺杂改性 首次库仑效率 电化学性能测试
下载PDF
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层状富锂正极材料改性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鲁航语 侯瑞林 +2 位作者 褚世勇 周豪慎 郭少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78,共17页
层状富锂材料具有超过250 mAh·g-1的高可逆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最具商业化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层状富锂材料在实际应用之前仍需解决诸多挑战,如高电压氧释放、层状到岩盐相的结构变化、过渡金属离子迁移... 层状富锂材料具有超过250 mAh·g-1的高可逆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最具商业化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层状富锂材料在实际应用之前仍需解决诸多挑战,如高电压氧释放、层状到岩盐相的结构变化、过渡金属离子迁移等结构劣化,并由此带来了较低的初始库伦效率、电压/容量的衰减以及循环寿命的不足。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层状富锂材料改性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综述全面介绍了层状富锂材料的结构、组分以及电化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对材料改性策略进行了系统阐述,详细介绍了体相掺杂、表面包覆、缺陷设计、离子交换和微结构调控等一系列改性策略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了高容量和长循环层状富锂材料和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层状富锂正极材料 电化学机制 改性策略 掺杂 包覆 缺陷设计
下载PDF
PO_(4)^(3-)掺杂和AlF_(3)包覆协同增强Li_(1.2)Ni_(0.13)Co_(0.13)Mn_(0.54_O_(2))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17
作者 罗碧成 吴亮 +5 位作者 彭妍 冯翔宇 周明冉 王晨宇 刘婧 李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31-2142,共12页
本研究采用PO_(4)^(3-)掺杂和AlF_(3)包覆的协同改性策略制备了P-LNCM@AlF_(3)正极材料(P=PO_(4)^(3-),LNCM=Li_(1.2)Ni_(0.13)Co_(0.13)Mn_(0.54_O_(2))),提高了LNCM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抑制了界面副反应。其中,大四面体的PO_(4)^(3-)聚... 本研究采用PO_(4)^(3-)掺杂和AlF_(3)包覆的协同改性策略制备了P-LNCM@AlF_(3)正极材料(P=PO_(4)^(3-),LNCM=Li_(1.2)Ni_(0.13)Co_(0.13)Mn_(0.54_O_(2))),提高了LNCM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抑制了界面副反应。其中,大四面体的PO_(4)^(3-)聚阴离子掺杂在晶格中抑制了过渡金属离子的迁移,降低体积变化,从而稳定了晶体结构,而且PO_(4)^(3-)掺杂能够扩大锂层间距,促进Li^(+)的扩散,从而提升材料的倍率性能。此外,AlF_(3)包覆层能抑制材料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从而提升界面稳定性。基于以上优势,P-LNCM@AlF_(3)正极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C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了179.2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循环200圈后仍有161.5 mAb·g^(-1)的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可达90.12%。即使在5C的高电流密度下仍可提供128.8 mAh·g^(-1)的放电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基材料 PO_(4)^(3-)掺杂 AlF_(3)包覆 协同改性 过渡金属离子迁移 界面稳定性
下载PDF
包覆与掺杂对富锂锰基材料的改性研究及产业化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天东 赵光钊 +7 位作者 海春喜 董生德 贺欣 许琪 冯航 袁少雄 马路祥 周园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共8页
随着碳酸锂价格一路飙升及镍、钴价格的高居不下,层状富锂锰基材料以高比容量(≥250mA·h/g)、高电压、低成本、高安全等多重优势引起新能源行业的关注。然而该材料存在不可逆的氧化还原、过渡金属迁移及结构转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 随着碳酸锂价格一路飙升及镍、钴价格的高居不下,层状富锂锰基材料以高比容量(≥250mA·h/g)、高电压、低成本、高安全等多重优势引起新能源行业的关注。然而该材料存在不可逆的氧化还原、过渡金属迁移及结构转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电压和容量衰减严重、首次库伦效率低等问题,因此能稳定、量产富锂锰基动力电池的企业较少,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掺杂、包覆是提高富锂锰基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常见有效策略,通过阐述富锂锰基材料的改性策略以及改性机理的同时分析富锂锰基材料的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富锂锰基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全面探究富锂锰基材料的失效机制;2)借助先进设备探究富锂锰基材料的失效机制;3)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基材料 包覆 掺杂 产业化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原位掺杂的高镍正极材料LiNi_(0.92)Co_(0.039)Mn_(0.038)Zr_(0.003)O_(2)的烧结工艺与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昊霖 陶志军 +5 位作者 孟凡博 左业展 韩旗英 伍儒锋 袁斌 胡仁宗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8,共12页
采用共沉淀-固相烧结法成功制备了锆离子原位掺杂的高镍正极LiNi_(0.92)Co_(0.039)Mn_(0.038)Zr_(0.003)O_(2),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化学阻抗(EIS)、循环伏安(CV)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探究了不同烧结温度、烧结时间以及... 采用共沉淀-固相烧结法成功制备了锆离子原位掺杂的高镍正极LiNi_(0.92)Co_(0.039)Mn_(0.038)Zr_(0.003)O_(2),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化学阻抗(EIS)、循环伏安(CV)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探究了不同烧结温度、烧结时间以及锂配比对高镍正极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720℃、烧结时间为18 h、锂配比为1∶1.02时,烧结得到的材料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30℃、0.1 C的测试条件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34.5 mAh·g^(-1),首次库伦效率为89.9%;其在1 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镍正极材料 原位掺杂 共沉淀法 电化学性能 锂配比
下载PDF
阴离子掺杂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制备及储锂性能
20
作者 邱天培 汪椰吉 +1 位作者 杨格格 黄俊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7-73,共7页
层状富锂锰基氧化物在首次放电过程中晶格结构会发生相转化而引发晶格氧的不可逆损失,导致其低的首圈库伦效率(ICE)以及差的循环稳定性.减少表面活性氧(O^(2-))来抑制不可逆氧气的析出是提高该类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基于HSAB软硬酸碱... 层状富锂锰基氧化物在首次放电过程中晶格结构会发生相转化而引发晶格氧的不可逆损失,导致其低的首圈库伦效率(ICE)以及差的循环稳定性.减少表面活性氧(O^(2-))来抑制不可逆氧气的析出是提高该类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基于HSAB软硬酸碱理论,分别以FCl,FBr、FI三种不同的阴离子组合对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材料进行协同掺杂.得益于更稳定的反应界面,掺杂后的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相转变得到了抑制,减少了不可逆氧的释放,基于此,阴离子掺杂材料的ICE从73.4%提高到了81.5%.此外,F-离子更强的相互作用抑制了过渡金属向Li位的迁移,从而提升了其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基氧化物 阴离子掺杂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