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te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for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1
作者 SUN Huanquan WANG Haitao +8 位作者 YANG Yong LYU Qi ZHANG Feng LIU Zupeng LYU Jing CHEN Tiancheng JIANG Tingxue ZHAO Peirong WU Shich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993-1008,共16页
By benchmarking with the iteration of drilling technology,fracturing technology and well placement mode for shal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sider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 By benchmarking with the iteration of drilling technology,fracturing technology and well placement mode for shal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sider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f shale oil in the Jiyang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East China,th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oil in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has been primarily formed through innovation and it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drilling and fracturing technologies.The technology system supports the rapid growth of shale oil production and reduces the development investment cost.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shale 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prospect of the shale 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teration in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is proposed.It is suggested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overall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improve the precision leve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upgrade the engineering technical indicator system,accelerate the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of engineering equipment,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omplex structure wells,form a whole-process integrated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rom design to implementation,and constantly innovate the concept and technology of shale oil development,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xtensive,beneficial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in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 Jiyang Depression DRILLING FRACTURING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teration PROSPECT
下载PDF
Lithologic Hydrocarbon Deposits in Rift Lake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ZHENGHerong HEZongq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644-650,共7页
The rift lake basins in the eastern China have abundant hydrocarbon resources of lithologic deposits, which resulted from excellent source rocks and multi-type sandbodies developed during strong rifting. Vertically, t... The rift lake basins in the eastern China have abundant hydrocarbon resources of lithologic deposits, which resulted from excellent source rocks and multi-type sandbodies developed during strong rifting. Vertically, the lithologic deposi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owstand, lacustrine invasion and early highstand systems of third-order sequence corresponding to a secondary tectonic episode of strong rifting, and laterally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various fans and turbidite sandbodies controlled by syn-sedimentary faults. A variety of lithologic trap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rift lake basins, and they generally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of source-reservoir-seal assemblage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dynamics,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lithologic deposits in the rift lake basins. In order to obtain satisfactory effects of lithologic deposit exploration, it is required to combine new theories with advanced technical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ft lake basin dustpan-shaped rift lithologic deposit sequence stratigraphy sedimentation model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Microfacies of Sand Body and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 Erlian Rift Lake Basin 被引量:1
3
作者 Du Jinhu Zou Weihong and Zhang Wenchao(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abei Petroleum Administration, CNPC) 《China Oil & Gas》 CAS 1998年第4期227-228,共2页
关键词 lak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Microfacies of Sand Body and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 Erlian rift lake Basin
下载PDF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Source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Hydrocarbons in the Lake Albert Rift Basin
4
作者 YU Yixin PENG Wenxu +5 位作者 SHI Shengbao SUN Hefeng LU Man SHANG Peng Delores ROBINSON LU Yueh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Despite the upsurge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Lake Albert Rift Basin(LARB)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syste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hydrocarbon compositions remains lacking,leading to uncertainties in source ... Despite the upsurge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Lake Albert Rift Basin(LARB)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syste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hydrocarbon compositions remains lacking,leading to uncertainties in source rock and oil generation determination.We characterized crude oil compositions and oil sand sample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bbasins of LARB.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normal and branched linear alkanes,hopanes,steranes,and aromatic hydrocarbon suggest that northern and southern hydrocarbons were deposited in anoxic to suboxic lacustrine environments and share similar biological source compositions(i.e.,a mixture of plants and aquatic algae and bacteria).Relative to southern samples,northern samples show more negative δ^(13)C values for oils,saturates and aromatics,indicating longer migration paths,and exhibit higher MPI-1,DNR-1 and 4-/1-MDBT ratios,indicating higher maturity.Between the two possible sets of source rocks(upper Miocene and Jurassic strata),the positive δ^(13)C value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average=-20.5‰)suggest that the upper Miocene lacustrine shale is the most likely candidate.Oleanane index(<5% in our samples)does not exclude either source rock possibility,and C_(28)/C_(29) regular sterane(average=0.63)may be biased by high terrestrial inputs in a lacustrine setting.Together,our data show that northern and southern oils originate from the same source rocks but different oil kitchens.Given the simila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oils,previous exploration successes in the northern subbasin likely suggest similar potential in the southern sector,while other elements influencing exploration success must be also evalu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urated hydrocarbons aromatic hydrocarbons stable carbon isotope source rock MATURITY lake Albert rift Basin
下载PDF
Modeling for Inter-Basin Groundwater Transfer Identification: The Case of Upper Rift Valley Lakes and Awash River Basins of Ethiopia
5
作者 Mebruk Mohammed Bisrat Ayalew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6年第13期1222-1237,共16页
Groundwater movement beneath watershed divide is one component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that is typically ignored due to difficulty in analysis. Numerical ground-water models, like TAGSAC, have been used extensively ... Groundwater movement beneath watershed divide is one component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that is typically ignored due to difficulty in analysis. Numerical ground-water models, like TAGSAC, have been used extensively for predicting aquifer responses to external stresses. In this paper TAGSAC code 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the inter-basin groundwater transfer (IBGWT) between upper Awash River basin (UARB) and upper rift valley lakes basin (URVLB) of Ethiopia. For the identification three steady state groundwater models (for UARB, URVLB and for the two combined basins) were first created and calibrated for the 926 inventoried wells. The first two models are conceptualized by considering the watershed divide between the two basins as no-flow. The third model avoids the surface water divide which justifies IBGWT. The calibration of these three models was made by changing the recharge and hydrogeologic parameters of the basins. The goodness of fit indicators (GoFIs) obtained was better for the combined model than the model that describes the URVLB. Furthermore, the hydraulic head distribution obtained from the combined model clearly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groundwater flow that doesn’t respect the surface water divide. The most obvious effect of IBGWT observed in these two basins is that it diminishes surface water discharge from URVLB, and enhances discharge in the UARB. Moreover,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ndicates potential for internal and cross contamination of the two adjacent ground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Basin Groundwater Transfer Numerical Groundwater Modeling TAGSAC Upper Awash River Basin Upper rift Valley lakes Basin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开发技术迭代与发展方向
6
作者 孙焕泉 王海涛 +8 位作者 杨勇 吕琦 张峰 刘祖鹏 吕晶 陈天成 蒋廷学 赵培荣 吴世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5-877,共13页
对比、借鉴美国页岩油开发钻井技术、压裂技术、井网部署模式迭代历程及成效,围绕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点和开发难点,通过开发技术、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的创新、迭代,初步形成了适合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的开发技术体系,... 对比、借鉴美国页岩油开发钻井技术、压裂技术、井网部署模式迭代历程及成效,围绕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点和开发难点,通过开发技术、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的创新、迭代,初步形成了适合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的开发技术体系,支撑了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降低了开发投资成本。通过与美国页岩油开发技术对比,提出了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开发技术迭代的发展方向:持续强化整体立体开发,提高工程技术精细程度,完善工程技术指标体系,加快工程装备智能优化,探索应用复杂结构井,形成从设计到实施的全流程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创新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开发理念与技术,推动实现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陆相断陷湖盆 济阳坳陷 钻井 压裂 开发 技术迭代 发展方向
下载PDF
断陷湖盆天然气成藏生-运-聚动态模拟——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为例
7
作者 杨思博 李美俊 +4 位作者 王延山 肖洪 黄双泉 康武江 王方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3-84,共12页
有效判识天然气来源和生-运-聚特征对天然气资源潜力评价,以及天然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解决断陷湖盆烃源岩非均质性强、天然气成因类型多样导致的气源判识和资源评价具有多解性的问题,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欢喜岭地区为例... 有效判识天然气来源和生-运-聚特征对天然气资源潜力评价,以及天然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解决断陷湖盆烃源岩非均质性强、天然气成因类型多样导致的气源判识和资源评价具有多解性的问题,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欢喜岭地区为例,根据典型断陷湖盆有效烃源岩分类和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方法,开展了气源研究,并基于典型剖面烃源岩生气、运聚动态模拟,总结了天然气动态成藏模式,并指明下步天然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是主要烃源岩层,不同构造位置形成的烃源岩类型不同,包括腐殖型、腐泥型烃源岩,分别生成了油型气、煤型气;②形成的各类天然气在复杂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中运移、汇聚,形成混合成因天然气气藏;③欢喜岭地区具有2个运聚系统,系统Ⅰ为西部斜坡带-双台子构造带上的砂四上亚段运聚系统,为油型气近源成藏,其余区域为系统Ⅱ,为油型气和煤型气远距离运移成藏;④欢喜岭地区天然气藏为单凹陷、多源晚期成藏,气源岩空间差异分布和复杂的断裂系统共同控制了该区气藏成因类型多样性和分布复杂性。结论认为,断陷湖盆天然气成藏生-运-聚动态模拟明确了辽欢喜岭地区的天然气气源,指明了靠近洼陷内部的东部陡坡带为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其成果也为其他断陷湖盆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气源对比 天然气成因类型 生-运-聚模拟 有效烃源岩 混合成因气藏 辽河坳陷欢喜岭
下载PDF
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白垩纪断陷期沉积模式 被引量:34
8
作者 吴冬 朱筱敏 +7 位作者 李志 苏永地 刘英辉 张梦瑜 宋俭峰 刘爱香 陈相亦 赵东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9-327,共9页
基于岩石学、测井相、地震相和砂岩时空分布研究,对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白垩纪断陷沉积体系分布进行预测,建立两期断陷沉积模式。Fula凹陷白垩纪发育两期断陷8个三级层序,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和浊积扇... 基于岩石学、测井相、地震相和砂岩时空分布研究,对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白垩纪断陷沉积体系分布进行预测,建立两期断陷沉积模式。Fula凹陷白垩纪发育两期断陷8个三级层序,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和浊积扇等5种沉积相。Fula凹陷西部陡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相,东部断阶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相,凹陷中央发育湖泊和浊积扇相。比较两期断陷沉积模式认为:早白垩世Abu Gabra组沉积期断陷活动强烈,沉积体系分布受同沉积断层影响较大,沉积物搬运堆积存在优势通道和有利地区,晚白垩世Darfur群沉积期断陷作用减弱,沉积体系分布受同沉积断层影响较小,沉积物广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沉积相 沉积模式 苏丹 Fula凹陷 Muglad盆地
下载PDF
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为例 被引量:75
9
作者 鲜本忠 王永诗 +1 位作者 周廷全 孙立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9-436,共8页
基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的地质、钻井、地球物理资料,对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的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其地质规律。断陷伸展湖盆陡坡带上的砂砾岩体具有"平面分带、垂向分期、持续后退、继承性强"的分布特征。... 基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的地质、钻井、地球物理资料,对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的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其地质规律。断陷伸展湖盆陡坡带上的砂砾岩体具有"平面分带、垂向分期、持续后退、继承性强"的分布特征。陡坡带的断裂结构、构造转换带、古地貌和复合基准面是影响砂砾岩体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控盆边界断层的几何形态、构造活动特点控制了盆地层序地层的构型特征;应力减弱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入盆古水系的走向及物源入口;基底沉降和隆升、同生断裂强度及断面产状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古地貌控制了入盆砂体的平面展布;由不同时期不同级别基准面所形成的复合基准面控制了砂砾岩体发育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陡坡带 砂砾岩体 层序构型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下载PDF
箕状断陷湖盆缓坡带储集砂体特征、演化及控制因素——以胜利油区东营凹陷南缓坡带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17
10
作者 田景春 陈学华 +6 位作者 侯明才 夏青松 张翔 郑和荣 肖焕钦 邱桂强 王居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1-336,共6页
胜利油区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南部缓坡带沙河街组主要沉积学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为①冲积扇 :由含砾砂岩 ,细粒不等粒 (类 )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 ,在测井曲线扇根为高幅齿化的箱形和钟形 ,扇中为中幅的分散齿形或钟形特征 ,斜交前... 胜利油区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南部缓坡带沙河街组主要沉积学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为①冲积扇 :由含砾砂岩 ,细粒不等粒 (类 )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 ,在测井曲线扇根为高幅齿化的箱形和钟形 ,扇中为中幅的分散齿形或钟形特征 ,斜交前积结构 ,扇端为低幅分散的齿形特征 ,为亚平行反射同相轴 ,地震相特征扇根内部反射是一杂乱 短波形 ;②河流相砂体 :由多种粒级的砂岩、砂质砾岩、粉砂岩和灰色及紫红色泥岩等组成 ,测井曲线下部旋回表现为箱形 钟形特征 ,上部旋回为平行于泥岩基线夹指形曲线为特征 ,在地震反射上常表现为槽形充填特征 ,内部为短波状 -杂乱状反射或为中振中连亚平行反射 ;③三角洲砂体 :由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泥岩、碳质页岩组成 ,测井曲线上三角洲平原亚相表现为高幅钟形 (底部呈突变接触 ) ,三角洲前缘在自然电位曲线上表现为漏斗型负异常 ,视电阻率曲线上为低幅锯齿状 ,前三角洲亚相为光滑的平直曲线夹小段的微齿状曲线 ;④滨浅湖砂坝砂体 :由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及少量含砾砂岩组成 ,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倒钟形和钟形的组合或指形或圆滑箱形、或锯齿状 ,在地震反射上就表现为亚平行、中振幅、中连续、中频、中丰度 ,平坦的或局部有波状起伏的席状反射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油气盆地 沉积学 砂体
下载PDF
陆相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及油气甜点多源成因 被引量:32
11
作者 姜在兴 孔祥鑫 +4 位作者 杨叶芃 张建国 张元福 王力 袁晓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7,共12页
基于以往研究认识,通过分析细粒碳酸盐物质来源和岩石形成作用,系统论述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的多源成因机制,并对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的油气富集类型进行总结。研究表明,以陆地物质输入、盆内自生物质生成、火山热液物质注入和混合物质来... 基于以往研究认识,通过分析细粒碳酸盐物质来源和岩石形成作用,系统论述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的多源成因机制,并对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的油气富集类型进行总结。研究表明,以陆地物质输入、盆内自生物质生成、火山热液物质注入和混合物质来源为主的多物源供给是陆相断陷盆地富集细粒碳酸盐物质的主要原因。其中物源区富碳酸盐岩基岩的发育控制了盆内碳酸盐物质充填的规模,火山热液活动可向湖盆提供碱性流体以增加碳酸盐晶体形成的物质供给量,受生物活动诱导形成的自生碳酸盐晶体是湖盆内细粒碳酸盐物质长期积累的主要来源。在沉积及沉积后阶段,受物理、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多种特征的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物质来源与沉积成因对陆相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内的油气富集具有控制作用。在多源成因体系中,油气富集甜点类型可包含内源型、陆源型、火山热液型和混源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质细粒沉积岩 断陷湖盆 多元物源 油气富集 陆相页岩油气甜点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晶 李双文 +3 位作者 袁淑琴 龙礼文 姚军 王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8-586,共9页
探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识别陆相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研究思路。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分频解释和时频分析技术建立高频等时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岩芯相精细... 探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识别陆相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研究思路。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分频解释和时频分析技术建立高频等时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岩芯相精细描述确定沙一段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沉积体系。形成了以古地貌和地震属性约束物源方向,预测重力流水道的宏观展布;地层切片、反演与三维可视化相结合刻画砂体空间展布形态的断陷湖盆沟道型重力流地震沉积学识别方法和技术。应用该方法对歧南斜坡重力流水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为在歧口凹陷广泛发育的湖相泥岩中寻找岩性油气藏开辟新的勘探领域,并在歧口凹陷油气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地震沉积学 重力流水道 地层切片 沙一段 歧口凹陷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复式叠合油气成藏与优势相富集新模式——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 被引量:39
13
作者 周立宏 肖敦清 +1 位作者 蒲秀刚 李洪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1期7-11,共5页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典型的箕状凹陷,它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和多旋回沉积,形成了多种油气成藏组合。中央隆起带油气沿大断裂以垂向运移为主,形成了深、中、浅多层系复式聚集的构造油气藏;凹陷及斜坡区断裂不发育,油气以横向运移为主,...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典型的箕状凹陷,它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和多旋回沉积,形成了多种油气成藏组合。中央隆起带油气沿大断裂以垂向运移为主,形成了深、中、浅多层系复式聚集的构造油气藏;凹陷及斜坡区断裂不发育,油气以横向运移为主,形成了大面积叠合连片分布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两者共同构成了断陷湖盆复式叠合油气成藏、满凹含油的格局。同时,在优质烃源岩分布层段、主砂体带、正向构造背景区以及裂缝、异常高压及特殊岩类储层(碳酸盐岩、火成岩)发育区等优势相区,油气富集、高产,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多旋回沉积 复式叠合成藏 优势相区 歧口凹陷
下载PDF
箕状断陷湖盆湖底扇特征及油气勘探——以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腾格尔组二段为例 被引量:39
14
作者 陈广坡 王天奇 +2 位作者 李林波 李书民 李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9,共7页
以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为例,通过对腾格尔组二段湖底扇砂岩体的岩石学、结构、构造等特征的分析,认为赛汉塔拉凹陷湖底扇比较发育,具有典型浊流沉积所形成的鲍马序列以及非典型浊积岩"AAA"、"ABABAB"序等沉积特征... 以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为例,通过对腾格尔组二段湖底扇砂岩体的岩石学、结构、构造等特征的分析,认为赛汉塔拉凹陷湖底扇比较发育,具有典型浊流沉积所形成的鲍马序列以及非典型浊积岩"AAA"、"ABABAB"序等沉积特征,在沉积结构上具有典型浊流沉积的粒度分布特征,并具有丰富的浊流沉积构造现象。湖底扇主要发育在凹陷缓坡带扇三角洲前缘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断裂坡折带下部,以及陡坡带控盆边界断裂下降盘的近岸水下扇沉积前端的洼槽区。湖底扇的形成与同沉积断裂的长期活动密切相关,规模大小受断裂活动、古地貌坡度、物源供应等因素控制。湖底扇砂岩体具有毗邻烃源岩,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运移和聚集条件好等优越条件,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状断陷湖盆 湖底扇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油气勘探 赛汉塔拉凹陷
下载PDF
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水道的识别标志及沉积模式——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晶 刘化清 +3 位作者 李双文 冀虎山 袁淑琴 洪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1-711,共11页
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古地貌分析约束物源方向,结合岩心观测描述确定沉积相类型,应用地层切片、反演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确定空间形态。结果表明:该区广泛发育的深水厚层... 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古地貌分析约束物源方向,结合岩心观测描述确定沉积相类型,应用地层切片、反演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确定空间形态。结果表明:该区广泛发育的深水厚层砂岩为重力流水道沉积,包括滑塌岩、砂质碎屑流砂体与浊积岩3种类型重力流沉积的组合;顺北东向展布的断槽内呈大型条带状展布,可划分为水道中心微相、水道边缘微相和水下漫溢微相;岩心中可识别出7种岩相类型。在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发育于斜坡且由顺源断层控制的重力流沉积模式,分析了歧南斜坡重力流水道的成因及其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认为重力流水道是该区一类重要的储集体,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该成果扩大了歧口凹陷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重力流水道 地震沉积学 沉积模式 歧口凹陷
下载PDF
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磊 钟怡江 +1 位作者 陈洪德 王峻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0-1181,共12页
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短轴方向,常常发育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二者均可形成良好的油气储集体,但在岩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识别上常常容易混淆。通过对它们沉积特征、地球物理资料特征、含油气性和控制因素的对比研究和分析认为:扇三... 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短轴方向,常常发育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二者均可形成良好的油气储集体,但在岩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识别上常常容易混淆。通过对它们沉积特征、地球物理资料特征、含油气性和控制因素的对比研究和分析认为:扇三角洲是陡坡带冲积扇直接入湖形成,地震反射特征为楔形前积,沉积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低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反映重力流和牵引流双重作用;辫状河三角洲是缓坡带辫状河入湖形成的三角洲,向湖盆方向推进较远,地震反射特征为叠瓦前积,沉积特征反映牵引流作用。扇三角洲易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有利相带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以及前扇三角洲容易发育的滑塌浊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易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有利相带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以及半深湖中的浊积岩体。古气候变化、构造—古地貌以及湖平面变化速率三者共同作用于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其中构造—古地貌是主控因素。结合二者沉积特征差异,建立了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图,以期能对相似构造背景下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状断陷盆地 扇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沾化断陷湖盆沙河街组生烃系统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光有 金强 +3 位作者 丁浩 王锐 郭长春 张林晔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0-12,共3页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是沾化凹陷最重要的生油层段。在凹凸相间的地质背景下发育而成的四个次级生烃洼陷 ,成为沾化油区的主要油气来源。下第三系湖盆充填演化的阶段性和沉积过程的旋回性 ,形成了多套具有各自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生油层系。...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是沾化凹陷最重要的生油层段。在凹凸相间的地质背景下发育而成的四个次级生烃洼陷 ,成为沾化油区的主要油气来源。下第三系湖盆充填演化的阶段性和沉积过程的旋回性 ,形成了多套具有各自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生油层系。通过油源对比 ,确定了沾化凹陷是由三套有效烃源岩构成的生烃系统 ,即由盐湖—咸水环境下形成的沙四 上 烃源岩、淡水—微咸水深湖环境下形成的沙三下 —沙三 中 烃源岩和咸水—半咸水环境下形成的沙一段烃源岩。并利用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化验资料 ,分析了这三套烃源岩在沉积、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特征 ,探讨了它们的形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系统 烃源岩 沉积体系 沾化断陷湖盆 沙河街组
下载PDF
断陷湖盆储集砂体发育的主控因素——以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27
18
作者 鲍志东 赵立新 +5 位作者 王勇 李晓光 郝立业 刘桂珍 张震 赵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6-682,共7页
断陷湖盆是我国东部新生代发育的主要含油气湖盆,探讨这类盆地储集砂体发育主控因素,对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沉积—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理论与技术,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古近系砂体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环境... 断陷湖盆是我国东部新生代发育的主要含油气湖盆,探讨这类盆地储集砂体发育主控因素,对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沉积—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理论与技术,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古近系砂体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古地貌、基准面和湖平面变化是断陷湖盆储集砂体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除了沉积环境,构造运动造就的古地貌影响最大。西部凹陷古近纪古地貌包括古隆起、古沟谷、古台地、古坡折和古断槽等单元类型,它们不同程度地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展布和砂体的发育。根据构造特征,古坡折分为断阶型、陡崖型和陡坡型,它们分别对应于冲积扇-扇三角洲-远岸浊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近岸浊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和冲积扇-近岸浊积扇沉积体系等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古地貌 坡折带 西部凹陷 古近系 辽河盆地
下载PDF
幕式差异沉降运动对断陷湖盆中湖平面和水深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操应长 姜在兴 夏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23-327,共5页
湖平面(相对和绝对)和水深是控制湖盆沉积作用的两个基本参数。在断陷湖盆中,由于盆地边界断层的幕式活动,导致盆地缓坡带基底发生差异沉降,相对湖平面、绝对湖平面和水深等参数可出现不统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相对湖平... 湖平面(相对和绝对)和水深是控制湖盆沉积作用的两个基本参数。在断陷湖盆中,由于盆地边界断层的幕式活动,导致盆地缓坡带基底发生差异沉降,相对湖平面、绝对湖平面和水深等参数可出现不统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相对湖平面、绝对湖平面和水深3个参数间出现不统一性变化;b)相对湖平面或水深在湖盆的不同构造位置出现不统一性变化。即在同一沉积时间单元内,湖盆中水深既有增加带也存在减小带,或者相对湖平面既存在上升带也存在下降带;但是绝对湖平面对于同一湖盆来说具有统一性变化。幕式差异沉降运动控制了盆地可容空间的变化,这种非统一性变化是某段时间内新生可容空间量(△Va)与外界水净流入量(△Vw)和沉积物充填量(△Vs)3个参数的综合响应。特别当△Va>△Vw+△Vs时,基底差异沉降运动引起湖盆出现强制性湖退作用,形成层序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容空间 湖平面 层序地层 差异沉降 断陷湖盆
下载PDF
青海湖现代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新民 宋春晖 +2 位作者 师永民 晁吉俊 武安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12期157-162,共6页
青海湖系第四纪以来形成的一个高原内陆断陷湖盆。湖盆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断陷期、河湖共存期、全盛时期和萎缩时期四个阶段,目前处于萎缩期。沉积体系展布受气候、物源、河流、地形、构造演化和断裂系统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具有山间断陷... 青海湖系第四纪以来形成的一个高原内陆断陷湖盆。湖盆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断陷期、河湖共存期、全盛时期和萎缩时期四个阶段,目前处于萎缩期。沉积体系展布受气候、物源、河流、地形、构造演化和断裂系统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具有山间断陷近物源沉积的特点。沿盆地长轴方向,西部发育有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水下河、深湖相沉积体系;东部有风成堆积相、泻湖相。湖盆南北短轴方向,北岸较缓,形成山间河道、辫状河、洪积扇、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体系;南岸较陡,形成几个大大小小的冲积扇裙和水下扇沉积。滨浅湖地带,沿岸砂坝、沙嘴、砾石滩、沙滩、泥坪、沼泽、湖湾相当发育。与国内外其它湖泊相比,风成堆积、水下河流相和滨岸砂坝较为发育是其特点。本文是在野外考察、采样分析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青海湖的形成及其区域构造背景、湖泊环境、沉积作用和沉积相,以及湖盆的构造与沉积演化进行了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沉积相 沉积环境 断陷湖盆 沉积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