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udal approach to pure laparoscopic posterior sectionectomy under the laparoscopy-specific view 被引量:7
1
作者 Hirokazu Tomishige Zenichi Morise +6 位作者 Norihiko Kawabe Hidetoshi Nagata Hisanori Ohshima Jin Kawase Satoshi Arakawa Rie Yoshida Masashi Isetan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3年第6期173-177,共5页
AIM:To study our novel caudal approach laparoscopic posterior-sectionectomy with parenchymal transection prior to mobilization under laparoscopy-specific view.METHODS:Points of the procedure are:(1) Patients are put i... AIM:To study our novel caudal approach laparoscopic posterior-sectionectomy with parenchymal transection prior to mobilization under laparoscopy-specific view.METHODS:Points of the procedure are:(1) Patients are put in left lateral position and posterior sector is not mobilized;(2) Glissonian pedicle of the sector is encircled and clamped extra-hepatically and divided afterward during the transection;(3) Dissect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IVC) anterior wall behind the liver is started from caudal.Simultaneously,liver transection is performed to search right hepatic vein(RHV) from caudal;(4) Liver transection proceeds to the bifurcation of the vessels from caudal to cranial,exposing the surfaces of IVC and RHV.Since the remnant liver sinks down,the cutting surface is well-opend;and(5)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ransection,dissection of the resected liver from retroperitoneum is easily performed using the gravity.This approach was performed for a 63 years old woman with liver metastasis close to RHV.RESULTS:RHV exposure is required for R0 resection of the lesion.Although the cutting plane is horizontal in supine position and the gravity obstructs the exposure in the small subphrenic space,the use of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such as the good vision for the dorsal part of the liver and IVC and facilitated dissection using the gravity with the patient positioning,made the complete RHV exposure during the liver transection easy to perform.The operation time was 341 min and 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1356 mL.Her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uneventfull and she is well without any signs of recurrences 14 mo after surgery.CONCLUSION:The new procedure is feasible and useful for the patients with tumors close to RHV and the need of the exposure of R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posterior sectionectomy CAUDAL APPROACH right hepatic vein MOBILIZATION of the liver Left lateral position
下载PD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TAGE-ⅢPERIPHE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F RIGHT UPPER LUNG
2
作者 郭惠琴 李泽坚 +5 位作者 张志庸 任华 于洪泉 戈峰 孙成孚 徐乐天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36-239,共4页
During a 12-year period, 44 patients were surgically treated for stage- Ⅲ periphe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right upper lobe. The mean time from the discovery of the shadow in the right upper lobe tothe conf... During a 12-year period, 44 patients were surgically treated for stage- Ⅲ periphe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right upper lobe. The mean time from the discovery of the shadow in the right upper lobe tothe confirmation of the diagnosis was 2 month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the resection of the right upperlobe with the dissection of the right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among them, 4 patients had sleeve lobectomy of the right upper lobe. P-TNM staging: 23 cases were in stage- Ⅲ a, 21 cases in stage- Ⅲ b. The fre-quency of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20- 4 % (9/44 cases). The 1-year survival rate of all patientswas 61 % (27/44 cases). None of stage - Ⅲ b patients lived longer than 3 years. The postoperative 3-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stage- Ⅲ a cases were 65. 2 % (15/23cases) and 21. 7 % (5/23 cases) respectively. Inthis article, the patients clinical features, the causes of delayed-diagnosis, the 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management were discussed. We suggest that the stage- Ⅲ a patients should be given surgical treatment,whereas, for the patients of stage- Ⅲ b, palliative operation was given just for the purpose of reliving thesympt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obectomy of the right upper lobe
全文增补中
左侧后入路和右侧前入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3
作者 李强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5期31-35,共5页
目的:比较右侧前入路和左侧后入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所有患者均... 目的:比较右侧前入路和左侧后入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所有患者均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试验组采用右侧前入路,对照组采用左侧后入路。比较两组手术和康复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总时长和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评分、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与癌胚抗原(CEA)水平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和术后胃瘫)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总时长和术后排气时间优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胃肠功能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胃肠功能评分较术前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hs-CRP、IL-6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CEA水平较术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左侧后入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右侧前入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许多方面的优势,包括手术视野开阔、淋巴结清扫彻底、炎症因子水平更低、术中损伤更少、术后恢复速度更快,可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侧后入路 右侧前入路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后组淋巴结转移模式及预测因素
4
作者 朱顺生 陈顺金 黄少卿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5期30-33,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右侧喉返神经后组淋巴结转移(LN-prRLN)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接受首次手术的239例PTMC患者,分析其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多发灶、被膜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右侧喉返神经后组淋巴结转移(LN-prRLN)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接受首次手术的239例PTMC患者,分析其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多发灶、被膜侵犯及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危险因素。结果239例患者中,27例患者病理发现LN-prRLN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膜侵犯、LN-arRLN转移和侧颈淋巴结转移是LN-prRLN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被膜侵犯、LN-arRLN转移和侧颈淋巴结转移增加了LN-prRLN的发生率。对于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彻底清扫LN-prRLN可以降低甲状腺癌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右侧喉返神经后组淋巴结 甲状腺腺叶切除 复发
下载PDF
不同入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胃肠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翁正辉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4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 探析在胃癌患者中采用不同入路方式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对胃肠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诊治的120例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行腹腔镜胃癌根治... 目的 探析在胃癌患者中采用不同入路方式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对胃肠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诊治的120例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其中对照组从左侧后入路,观察组从右侧前入路。对比两组术前术后胃肠功能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IL-6、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胃癌患者中以右侧前入路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炎性反应较轻,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左侧后入路 右侧前入路 胃肠功能
下载PDF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肺叶切除对右心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郭中园 杨冬妹 陈凯旋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93-597,共5页
目的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2D-STI)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估肺叶切除术患者右心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纳入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胸外科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77例,... 目的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2D-STI)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估肺叶切除术患者右心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纳入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胸外科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77例,完成随访45例,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2D-STI和3D-STI检查,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采集肺叶切除术患者心脏全容积图像,采用TomTec成像系统进行脱机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1、3、6月各检查参数的差异。结果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右心影响较左心大。2D-STI技术较3D-STI技术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右心功能评估更敏感,且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右室游离壁影响比间隔侧影响大,与术前相比,术后1月、3月二维右室纵向应变绝对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基本恢复术前水平;与术前相比,术后1月二维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三维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绝对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月基本恢复术前水平。三维右室间隔侧应变术后1、3、6月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叶切除降低右心收缩功能,术后1月最为显著,术后6月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心肌应变分析技术 肺叶切除术 右室功能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在预激综合征左后间隔中的应用价值及特征分析
7
作者 聂桂芳 尤崇军 蔡雪芬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21期104-107,112,共5页
目的探究体表心电图在预激综合征左后间隔中的应用价值及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3年10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68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根据手术确诊情况分为左后间隔房室旁道38例、右后间隔房室旁道30例。统计2组心房波、P-R间期及心电... 目的探究体表心电图在预激综合征左后间隔中的应用价值及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3年10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68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根据手术确诊情况分为左后间隔房室旁道38例、右后间隔房室旁道30例。统计2组心房波、P-R间期及心电图QRS波群的形态特征。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左后间隔中的诊断价值。结果预激综合征左后间隔与右后间隔房室旁道V1δ后波方向,P-R间期、胸导联的移行区Ⅱ、Ⅲ、aVF导联Q/R比与V1导联QRS波形态存在差异性,Ⅱ、Ⅲ、aVF导联δ波的方向相同。38例预激综合征左后间隔心室率A型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群时间0.05~0.10 s人数8例(21.05%),0.11~0.29 s人数19例(50.00%),≥0.30 s人数11例(28.9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群具有多种形式,心电图所有导联的QRS波群均见德尔塔(delta)波有6例患者,占18.75%;心电图5~9个导联的QRS波群见delta波有32例患者,占84.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间距表现出不规则特征,间距时间为0.25~0.70 s。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体表心电图诊断预激综合征左后间隔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高于右后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心电图可准确鉴别预激综合征左后间隔,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量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左后间隔 右后间隔 体表心电图 射频消融 特征
下载PDF
右侧肝实质优先入路在腹腔镜肝右后上区良性占位性病变切除中的应用
8
作者 吴柯 赵志平 +4 位作者 李靖 王峥 王梁 尤楠 郑璐 《腹部外科》 2024年第5期367-371,共5页
目的探讨右侧肝实质优先入路在腹腔镜肝右后上区良性占位性病变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右侧肝实质优先入路的肝右后上区良性占位性病变切除的21例病人临床相关... 目的探讨右侧肝实质优先入路在腹腔镜肝右后上区良性占位性病变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右侧肝实质优先入路的肝右后上区良性占位性病变切除的21例病人临床相关资料,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胆漏等)、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所有病人无术中输血,无中转开腹,无严重并发症。全部病例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其中肝脏血管瘤11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肝脏腺瘤4例。手术时间为(310±1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87)mL,术后住院时间为(7±3)d。结论经右侧肝实质优先入路的腹腔镜下肝右后上区良性占位性病变切除是安全而有效的,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肝右后上区 腹腔镜 右侧入路 肝实质优先
下载PDF
单孔胸腔镜后入路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术 被引量:9
9
作者 颜建华 向泓宪 +5 位作者 张志功 刘慧 田双如 周文武 杨劲松 周亚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后入路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2月66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行单孔胸腔镜后入路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围术期资...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后入路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2月66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行单孔胸腔镜后入路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围术期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并发症、胸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及术后30天死亡,无中转传统三孔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手术时间85~225(138.1±32.2)min,失血量10~500(中位数50)ml,清扫淋巴结3~35(18.5±6.5)枚,并发症发生率16.7%(11/66),胸管留置时间1~11(中位数2)d,术后住院时间3~12(5.7±1.7)d。术后第1、3、7、30天VAS分别为2.9±0.9、2.7±0.9、1.2±0.6、0.3±0.5。结论单孔胸腔镜后入路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胸腔镜手术 肺癌 后入路 解剖性右上肺叶切除术
下载PDF
胃底、贲门及食管区静脉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9
10
作者 姜均本 韩景茹 +3 位作者 周庭永 马贻玲 曾令权 时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8-91,共4页
观测了100例成年尸体胃底、贲门及食管区静脉。结果显示:胃左、右静脉的出现率分别是96%和92%,在胃小弯侧的配布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即胃左静脉型、胃右静脉型、胃左静脉优势型、胃右静脉优势型和胃左、右静脉均衡型。胃后静... 观测了100例成年尸体胃底、贲门及食管区静脉。结果显示:胃左、右静脉的出现率分别是96%和92%,在胃小弯侧的配布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即胃左静脉型、胃右静脉型、胃左静脉优势型、胃右静脉优势型和胃左、右静脉均衡型。胃后静脉出现率为73.6%,多数汇入脾静脉左1/3段。此外还发现胃左静脉与左膈下静脉间有相对恒定的吻合。文章最后讨论了门奇静脉断流术时可能造成断流不彻底的解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奇断流术 静脉 食管 解剖学
下载PDF
胸腔镜下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心肌做功指数评价右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雷 吴勤 +3 位作者 徐新华 谭思创 金万存 杨一峰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对比评价胸腔镜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法对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分为胸腔镜组和开胸组各30例。应用右心组织多普勒分别检测两组术前、术后7 d、1个月、3个月和...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对比评价胸腔镜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法对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分为胸腔镜组和开胸组各30例。应用右心组织多普勒分别检测两组术前、术后7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Tei指数。结果两组术前Tei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7 d时,胸腔镜组与开胸组Te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增高,且开胸组增高更为明显;术后1个月时,胸腔镜组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开胸组仍较术前显著增高,且同期比较,胸腔镜组亦显著低于开胸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Tei指数均恢复到术前水平,且两组之间同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对右心功能影响较小且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肺叶切除 右心功能 心肌做功指数 组织多普勒
下载PDF
B型预激综合征左后间隔旁道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的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冉擘力 舒茂琴 +2 位作者 庄国强 仝识非 宋治远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3期2688-2689,共2页
目的提高体表心电图对显性房室旁道定位的准确性及射频消融术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3例B型预激综合征经过手术证实为左后间隔房室旁道的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特征,并与162例B型预激综合征经过手术证实为右后间隔房室旁道体表12... 目的提高体表心电图对显性房室旁道定位的准确性及射频消融术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3例B型预激综合征经过手术证实为左后间隔房室旁道的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特征,并与162例B型预激综合征经过手术证实为右后间隔房室旁道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进行比较。12导联心电图均采用GE Marquette Cardiosoft V4.11心电图机进行采集。结果B型预激综合征左后间隔与右后间隔房室旁道V1δ波方向、P-R间期、胸导联的移行区、Ⅱ、Ⅲ、avF导联Q/R之比以及V1导联QRS波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别,而Ⅱ、Ⅲ、avF导联δ波的方向相同。结论在其他条件符合后间隔房室旁道的情况下,预激充分时V1导联QRS波呈Qr型,房室旁道为左后间隔,V1导联QRS波呈QS型时,房室旁道为右后间隔;预激不充分时V1导联呈rs或rS型时,V1导联P-R间期大于或等于110ms为左后间隔旁道,V1导联P-R间期小于或等于80ms右后间隔旁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B型预激综合征 左后间隔房室旁道 右后间隔房室旁道
下载PDF
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敏全 周军 +3 位作者 朱燕 王瑾 戎鑫 张小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84-486,共3页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能Ⅰ级,均安置DDD型双腔永久起搏器。每例患者都分别在右室4个部位起搏,观察起搏QRS时限,以起搏时限最小部位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并随访观察心功能、胸部X线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8例患者均以右室近后间隔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此部位的起搏QRS时限均小于术前自身QRS时限(P<0.05),也均小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搏时QRS时限,永久起搏部位测试参数均符合正常标准。术后随访6~36个月,8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提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RBBB,需安置永久心室起搏治疗时,流入道与流出道结合部(近后间隔),是生理化程度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起搏 心室 近后间隔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永久起搏器 起搏部位 心室 临床研究 缓慢性心律失常 QRS时限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载PDF
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梅琼 张建成 +4 位作者 陈林 林亚洲 吴卫 杨志平 陈建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07-610,共4页
目的:从经射频消融术确诊的右后间隔显性旁道病例中,回顾性分析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的体表心电图特点,为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定位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08-01至2013-05在福建省立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显性右后间隔旁道的96... 目的:从经射频消融术确诊的右后间隔显性旁道病例中,回顾性分析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的体表心电图特点,为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定位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08-01至2013-05在福建省立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显性右后间隔旁道的96例住院患者作为受试对象。以射频消融术结果为标准,分析术前心电图相关特征对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路定位的符合程度。结果:96例右后间隔显性旁道患者中,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有11例,其中8例是冠状窦口旁道,3例是心中静脉显性旁道。在冠状窦口显性旁道8例中,Ⅱ导联δ波均显著负向,呈QS型。在心中静脉显性旁道3例中,Ⅱ导联δ波没有显著负向,呈qrS型。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中,胸前导联移行在V2导联有10例。Ⅱ导联δ波显著负向,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敏感性为72.7%(8/11),特异性为80%(68/85);移行在V2导联,且Ⅱ导联δ波显著负向,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敏感性为63.6%(7/11),特异性为100%(85/85)。结论:右后间隔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同时具备胸前导联R/S比值>1的移行带在V2导联、Ⅱ导联δ波显著负向这两个特征,高度提示旁道位于冠状静脉,且多是冠状窦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旁道 右后间隔 冠状静脉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腹腔镜下右半肝血流阻断的肝右后叶切除术(附16例报告)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志鹏 何军明 +5 位作者 钟小生 刁竞芳 彭建新 莫嘉强 叶青 沈展涛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7年第11期810-812,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采用右半肝血流阻断行肝右后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16例肝右后叶肿瘤患者行完全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术中采用血流阻断。结果:1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90 min,平均(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采用右半肝血流阻断行肝右后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16例肝右后叶肿瘤患者行完全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术中采用血流阻断。结果:1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90 min,平均(196.2±12.5)min;右半肝阻断时间20~40 min,平均(26.5±1.2)min;术中出血量150~400 ml,平均(255.0±8.3)ml。术后无出血、肝功能衰竭、胆漏、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5~12 d,平均(6.6±0.5)d。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肝切除操作要点的前提下,采用右半肝血流阻断技术行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治疗肝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右后叶 血流阻断
下载PDF
两种手术入路对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可行性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军 翁鸢 +2 位作者 朱扣军 耿纪群 王福栋 《临床肺科杂志》 2022年第9期1377-1382,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在电视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中的可行性以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86例行右肺上叶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两种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AVB(动脉-静脉-支气管)组46例和aBVA(后升支动...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在电视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中的可行性以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86例行右肺上叶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两种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AVB(动脉-静脉-支气管)组46例和aBVA(后升支动脉-支气管-动静脉)组4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病理结果、术中情况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与AVB组相比,aBVA组在手术时间(138.4 vs 181.6 min,P<0.001)、术中失血(113.0 vs 196.5 mL,P<0.001)、切割闭合器钉仓数量(4.0 vs 5.4,P<0.001)、胸腔引流时间(3.6 vs 4.8 d,P<0.001)、住院时间(6.2 vs 7.8 d,P=0.001)、住院总费用(61000 vs 69000元,P=0.001)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5.2%vs 12.5%,P=0.717)。结论电视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切除,采用aBVA解剖入路安全可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手术风险,简化手术流程,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手术 肺癌 右肺上叶切除
下载PDF
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性与可行性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阮小蛟 朱恒梁 +2 位作者 叶百亮 韩少良 郑晓风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回盲部腹、背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为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联合回盲部腹、背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为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63.8±4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3.3±21.3)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平均(58.3±13.6)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平均(68.5±19.6)h,术后平均住院(12.1±3.0)d,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淋巴瘘2例,吻合口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腺癌,清扫淋巴结数量(18.1±5.9)枚,肿瘤分期:Ⅰ期8例、Ⅱ_A期19例、Ⅱ_B期11例、Ⅲ_A期12例、Ⅲ_B期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复发转移3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更易进入右侧Toldt间隙,对血管解剖更安全,更利于初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肿瘤 全结肠系膜切除 腹腔镜检查 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
下载PDF
后升支动脉-支气管-动静脉手术入路对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群英 何瑞玲 +3 位作者 赵映 吴毓优 陈桂尼 叶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5期1599-1602,共4页
目的研究后升支动脉-支气管-动静脉手术入路对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VATS RUL)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8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均接受VATS RUL治疗,根据手... 目的研究后升支动脉-支气管-动静脉手术入路对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VATS RUL)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8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均接受VATS RUL治疗,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研究组(n=40)与对照组(n=40)。研究组采用后升支动脉-支气管-动静脉手术入路,对照组采用动脉-静脉-支气管手术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肿瘤最大直径、胸腔粘连率、叶裂发育、氧饱和度、氧分压、前白蛋白、白蛋白、第1秒用力呼气量、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术后病理特征(胸膜侵犯、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分化程度、TNM分期、组织类型)、淋巴结清扫情况(淋巴结站数、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数)、手术术中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胸、闭合器钉仓数)和术后康复情况(胸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术后病理特征、淋巴结清扫情况、中转开胸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闭合器钉仓数、住院费用分别为(112.96±68.62)mL、(3.98±0.49)个、(6.03±0.45)万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95.84±120.72)mL、(5.37±0.56)个、(6.86±1.47)万元],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7.85±37.92)min、(3.52±0.69)d、(6.14±1.25)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80.58±46.14)min、(4.77±1.25)d、(7.79±2.5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升支动脉-支气管-动静脉手术入路用于VATS RUL治疗原发性肺癌有利于简化手术流程,减少患者手术风险,还可促使其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肺癌 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 后升支动脉-支气管-动静脉手术入路 术后康复
下载PDF
医源性右肝后叶胆管损伤的处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易为民 蒋波 吴金术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27期1-2,5,共3页
目的探讨医源性右肝后叶胆管损伤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医源性右肝后叶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按损伤原因分为3类,即Ⅰ类:右肝后叶胆管刺伤或裂伤;Ⅱ类:热损伤(电灼伤);Ⅲ类:结扎横断伤。根据损伤原因、伤后发... 目的探讨医源性右肝后叶胆管损伤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医源性右肝后叶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按损伤原因分为3类,即Ⅰ类:右肝后叶胆管刺伤或裂伤;Ⅱ类:热损伤(电灼伤);Ⅲ类:结扎横断伤。根据损伤原因、伤后发现时机和损伤程度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在优良的胆道外科技术的保证下灵活选择适合于患者的手术方式,才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损伤 医源性疾病 胆囊切除术/副作用 右肝后叶胆管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图像特征预测右侧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程芳 欧笛 徐栋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11期816-819,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超声图像特征与右侧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LN-prRLN)转移的关系,探讨超声检查对PTC患者LN-prRLN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甲状腺右叶或双叶切除+右侧LN-prRLN清扫术的PTC患者135例,其中LN-prRLN转移患...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超声图像特征与右侧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LN-prRLN)转移的关系,探讨超声检查对PTC患者LN-prRLN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甲状腺右叶或双叶切除+右侧LN-prRLN清扫术的PTC患者135例,其中LN-prRLN转移患者29例(LN-prRLN转移组),无LN-prRLN转移患者106例(无LN-prRLN转移组),分析两组临床和超声图像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患者临床和超声图像特征与LN-prRLN转移的关系。结果LN-prRLN转移组与无LN-prRLN转移组在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 cm、包膜受累、超声显示右侧颈部第Ⅵ组肿大淋巴结、BRAFV600E基因突变及右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声显示右侧颈部第Ⅵ组肿大淋巴结、右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LN-prRLN转移相关(OR=5.916、6.571,均P=0.001)。结论超声检查可预测PTC患者LN-prRLN转移情况,其中右侧颈部第Ⅵ组肿大淋巴结或右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对预测LN-prRLN转移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甲状腺癌 右侧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