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on and mitigation analysis of ground vibration caused by running high-speed trains on rigid-frame viaducts 被引量:9
1
作者 Liangming Sun Weiping Xie +1 位作者 Xingwen He Toshiro Hayashikaw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6年第1期31-47,共17页
In this study a 3D numerical analysis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ground vibration around rigid-frame viaducts induced by running high-speed trains. The train-bridge-ground interactio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 In this study a 3D numerical analysis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ground vibration around rigid-frame viaducts induced by running high-speed trains. The train-bridge-ground interactio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wo subsystems: the train-bridge interaction and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First, the analytical program to simulate bridge vibration with consideration of train-bridge interaction is developed to obtain the vibration reaction forces at the pier bottoms. The high- speed train is described by a multi-DOFs vibration system and the rigid-frame viaduct is modeled with 3D beam elements. Second, applying these vibration reaction forces as input external excitations, the ground vibration is simulated by using a general-purpose program that includes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effects. The validity of the analytical procedure is confirmed by comparing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speed train-induced vibrations, including the location of predominant vibration, are clarified.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a proposed vibration countermeasure using steel strut and new barrier is found effective in reducing train-induced vibrations and it satisfies environmental vibration requirements. The vibration screening efficiency is evaluated by reduction VAL based on 1/3 octave band spectral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vibration rigid-frame viaduct train-bridge interaction vibration countermeasure reduction VAL
下载PDF
沥青路面裂缝高聚物注浆效果试验评价研究
2
作者 祁敏 曾辉 《山西建筑》 202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非开挖式注浆技术采用高聚物双组分材料注浆,能有效填充沥青路面裂缝处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层间脱空,排出结构层水分,密封裂缝,达到补强路面结构层效果。为了评价注浆技术应用效果,通过施工过程注浆孔检测、注浆前后探地雷达图谱测试、... 非开挖式注浆技术采用高聚物双组分材料注浆,能有效填充沥青路面裂缝处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层间脱空,排出结构层水分,密封裂缝,达到补强路面结构层效果。为了评价注浆技术应用效果,通过施工过程注浆孔检测、注浆前后探地雷达图谱测试、弯沉测试以及取芯等方式来评判,结果显示注浆后裂缝处弯沉能降低20%,两侧弯沉差明显减小,三维探地雷达检测显示裂缝注浆后灰度图内部未出现异常信号,无振幅加强现象,证明裂缝处浆液被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开挖注浆 高聚物 半刚性基层 三维探地雷达 横向裂缝
下载PDF
On the realization of seismic microzonation of Almaty (Kazakhstan) in ground accelerations based on the “continual” approach 被引量:2
3
作者 N.V.Silacheva U.K.Kulbayeva N.A.Kravchenko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20年第1期56-63,共8页
Seismic microzonation for Almaty city for the first time use probabilistic approach and hazard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not only macroseismic intensity,but also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To account for the effects... Seismic microzonation for Almaty city for the first time use probabilistic approach and hazard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not only macroseismic intensity,but also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To account for the effects of local soil conditions,the continual approach proposed by A.S.Aleshin[1,2]was used,in which soil coefficients are a function of the continuously changing seismic rigidity.Soil coefficient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new data of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urveys and findings of previous geotechnical studies.The used approach made it possible to avoid using soil categories and a jump change i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conditions and seismic impact.The developed seismic microzonation maps are prepared for further introduction into the normative documents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MICROZONATION maps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Soil conditions SEISMIC rigidITY Continual theory
下载PDF
The New Formula of Seismic Rigidity Method
4
作者 Alexandr S. Aleshin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8年第3期326-340,共15页
This publication is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previous article. Seismic rigidity method despite its widespread use is the object of harsh criticism from scientists who oppose it to the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of seismo... This publication is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previous article. Seismic rigidity method despite its widespread use is the object of harsh criticism from scientists who oppose it to the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of seismological registration of earthquakes and microseisms. The article substantiates the original approach based on the solution of the direct problem of seismic microzonation for the model of real soil thickness. A new formula of the seismic rigidity method is propos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ithological, hydrogeological and spectral features of the soil mass, as well as the position of the new seismic scale of the SSI. The formula was test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correct description of the features of macroseismic effects on the territory of Leninakan at the Spitak earthquake in 1988. Linear estimates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of seismic rigidity in the seismic microzoning area represent changes in seismic intensity in the most contrast way. It is shown that the real estimates of seismic intensity under strong seismic effects (by I > VII degree) will not exceed those given by the formula of the seismic rigidity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MICROZONATION Degree of Intensity SEISMIC rigidITY METHOD ground Category REFERENT ground SEISMIC Impacts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Dynamics Coefficient Model Continuity
下载PDF
考虑墩-梁碰撞效应的连续刚构桥系统易损性与概率地震风险性分析
5
作者 郑国足 焦应乾 +2 位作者 石岩 王文仙 朱惠强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9,共13页
为研究连续刚构桥主梁与过渡墩碰撞效应对其地震系统易损性和概率地震风险性的影响,以一座主桥跨径为(120+220+120)m的连续刚构桥为研究背景,通过模拟实际施工过程以获得真实成桥内力状态,基于等效荷载法建立考虑该内力状态的动力弹塑... 为研究连续刚构桥主梁与过渡墩碰撞效应对其地震系统易损性和概率地震风险性的影响,以一座主桥跨径为(120+220+120)m的连续刚构桥为研究背景,通过模拟实际施工过程以获得真实成桥内力状态,基于等效荷载法建立考虑该内力状态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模型,采用Hertz-damp接触模型考虑包括主梁与过渡墩碰撞在内的伸缩缝处碰撞效应。选取90条具有速度脉冲的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动沿纵桥向输入,通过时程分析解释了墩梁碰撞过程和破坏机理;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建立考虑桥墩和支座权重系数的全桥复合系统易损性曲线,并与一阶界限法串联模型下限和并联模型上限系统易损性曲线进行对比,将场地危险性函数与易损性函数卷积,建立概率地震风险曲线,考察桥梁系统易损性、概率地震风险性及墩梁碰撞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忽略过渡墩与主桥梁体的碰撞效应,将会低估过渡墩的位移反应3~5倍,低估其地震风险性概率120%;当地震动强度为0.2g~0.6g时,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的损伤概率被低估了35%~80%;地震动强度为0.6g~1.5g时,严重破坏和完全破坏分别被低估13%~68%和15%~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碰撞效应 内力状态 脉冲地震动 系统易损性 地震风险性分析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大跨连续刚构桥易损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雷虎军 朱广平 +1 位作者 陈奕涵 陈希茂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4,共9页
为探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基于工程需求(EDP)符合对数高斯分布假设获取全桥损伤曲线,提出一种桥梁地震损伤危险性分级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桥上无砟轨道的刚度效应,采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某高... 为探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基于工程需求(EDP)符合对数高斯分布假设获取全桥损伤曲线,提出一种桥梁地震损伤危险性分级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桥上无砟轨道的刚度效应,采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某高速铁路大跨连续刚构桥的轨道-桥梁(线-桥)一体化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由80条近断层地震动实录波组成地震动数据库,采用基于概率需求的易损性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该高速铁路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对于研究计算条件,近断层地震动速度峰值(PGV)与工程需求间的相关性较强;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连续刚构桥的边支座易出现轻微损伤,当遭遇中高强度(PGV>100 cm/s)近断层地震动时桥梁关键截面的屈服概率较大,当PGV为200 cm/s时桥梁结构会受到严重破坏,而当PGV为300 cm/s时桥梁有极大可能发生完全破坏甚至出现倒塌。研究成果可为近断层区域高速铁路连续刚构桥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连续刚构桥 近断层地震动 线-桥一体化模型 易损性分析
下载PDF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问题
7
作者 杨光华 《地基处理》 2024年第4期421-424,共4页
《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 55003—2021)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验收的条文是:复合地基承载力的验收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对有粘结强度的复合地基增强体尚应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在实际工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 55003—2021)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验收的条文是:复合地基承载力的验收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对有粘结强度的复合地基增强体尚应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在实际工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1)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合格,单桩静载荷试验不合格,复合地基承载力真的不合格吗?(2)复合地基和单桩静载荷试验都合格,复合地基承载力就一定合格吗?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与地质条件有关,规范方法主要是针对单一均匀地基的情况,对于多层土地基,规范方法有局限性,由于试验压板尺寸小,压板试验还不能反映深层土的影响。对于大尺寸的基础,还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应对实际尺寸的基础沉降进行计算分析,才能判断和保证工程的安全,仅靠小尺寸的压板载荷试验是不够完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桩复合地基 平板载荷试验 地基承载力 地基处理 复合地基检测试验
下载PDF
高烈度区连续刚构桥弹塑性地震反应及断层走向影响研究
8
作者 何通 涂金平 邹雨鹤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58,共8页
我国西部高烈度区建设了较多的连续刚构桥,部分临近活动断层。建立2座连续刚构桥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选取10组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动记录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了断层走向对刚构桥地震反应的影响。断层走向与桥轴线夹角为75°~125... 我国西部高烈度区建设了较多的连续刚构桥,部分临近活动断层。建立2座连续刚构桥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选取10组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动记录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了断层走向对刚构桥地震反应的影响。断层走向与桥轴线夹角为75°~125°时,在纵桥向上主墩及主梁地震的反应最大,若不考虑断层走向的影响,则可能会低估20%;而横桥向最大位移则发生在0°~30°或150°~180°夹角范围之间。上述规律几乎未受加速度峰值(PGA)和桥梁墩高、跨度不同的影响。研究还发现,若不考虑断层走向的影响,对近断层地震动下桥墩塑性铰区的发生及位置存在较大的误判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弹塑性地震反应 近断层地震动 断层走向
下载PDF
震源机制和断层面的介质刚度对强地面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高孟潭 姜慧 +2 位作者 俞言祥 许力生 唐丽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3101-3106,共6页
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MW7.6)的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分布具有2个明显特点:(1)地表水平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位移在断层两侧的分布不对称,上盘效应明显;(2)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沿断层方向分布特点不一致。在理论分析和对台湾921集集... 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MW7.6)的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分布具有2个明显特点:(1)地表水平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位移在断层两侧的分布不对称,上盘效应明显;(2)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沿断层方向分布特点不一致。在理论分析和对台湾921集集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断层面的介质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简化的有限移动源模型,用有限元方法对设计模型的地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921集集地震观测到地面运动分布特点相似,并得到如下结论:在不考虑场地条件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断层面的介质刚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近场地震动加速度和速度的大小,地面峰值加速度近似与断层面的介质刚度μ成正比,地面峰值速度近似与断层面的介质刚度的平方根μ成正比。另外,与断层面介质特性有关的断层位错量、断层面的倾角、破裂方式和运动方向等震源机制参数对强地面运动分布特点也有很大的影响。过去的研究通常简单地把近场地面运动分布不均匀性归结为震源破裂过程的复杂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震源机制和断层面的介质刚度是造成近场强地面运动分布不均匀性的主要因素,震源的复杂性与震源机制和断层面的介质刚度不均匀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震源机制 刚度 地面运动
下载PDF
刚性桩复合地基垫层破坏模式及厚度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郑俊杰 陈健 +1 位作者 骆汉宾 鲁燕儿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0-123,共4页
以刚性桩复合地基桩顶所铺设的褥垫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褥垫层的3种理论破坏模式的可能性;通过定性分析和临界厚度公式的推导,提出了褥垫层的最有利破坏模式;结合工程经验中的褥垫层厚度的取值范围,给出了简洁实用的褥垫层厚度设计公式... 以刚性桩复合地基桩顶所铺设的褥垫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褥垫层的3种理论破坏模式的可能性;通过定性分析和临界厚度公式的推导,提出了褥垫层的最有利破坏模式;结合工程经验中的褥垫层厚度的取值范围,给出了简洁实用的褥垫层厚度设计公式,可由已知参数(褥垫层材料的内摩擦角和刚性桩桩径)计算褥垫层厚度设计值;讨论了地基基础施工中某些施工工序对褥垫层效用发挥的重要性.计算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文方法更具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基 刚性桩 褥垫层 破坏模式 垫层厚度
下载PDF
软土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简化方法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杨光华 徐传堡 +2 位作者 李志云 姜燕 张玉成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21-24,共4页
既简便又具有较好精度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仍是工程实践中迫切需要而又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对于软土地基中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现行规范方法把其沉降分为加固区的沉降和下卧层的沉降,加固区复合模量的提高采用复合地基与... 既简便又具有较好精度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仍是工程实践中迫切需要而又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对于软土地基中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现行规范方法把其沉降分为加固区的沉降和下卧层的沉降,加固区复合模量的提高采用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承载力的倍数求得,实际发现这样得到的加固区复合模量的提高不够,造成计算沉降偏大。本文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公式推导中假设了桩土应力比与桩土承载力比相等而造成的。另外对于软土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当桩底置于可靠持力层时,提出其复合地基的沉降可以简化为桩的沉降加褥垫层的压缩沉降的简化方法。工程实例表明,简化方法既简便又具有较好的精度,可为工程实践提供一个有效实用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基 刚性桩复合地基 沉降计算
下载PDF
桩土共同作用设计理论研究 被引量:69
12
作者 郑俊杰 彭小荣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2-245,共4页
对桩土共同作用理论作了初步探讨,对不同桩距下复合桩基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当桩为摩擦桩或端承摩擦桩时,刚性桩复合地基不设褥垫层比设垫层更经济、安全。认为在控制复合桩基的总安全度及变形的前提下,可明确按桩土应力比进行设计... 对桩土共同作用理论作了初步探讨,对不同桩距下复合桩基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当桩为摩擦桩或端承摩擦桩时,刚性桩复合地基不设褥垫层比设垫层更经济、安全。认为在控制复合桩基的总安全度及变形的前提下,可明确按桩土应力比进行设计,设计桩土应力比无须等于实际桩土应力比,并对目前疏桩基础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改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桩 复合地基 复合桩基 承载力 沉降 垫层
下载PDF
考虑桩、土、垫层协同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被引量:39
13
作者 沈伟 池跃君 宋二祥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6-42,共7页
提出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桩、土、垫层协同作用。通过假定桩土界面摩阻力与相对位移为理想弹塑性关系;同一水平面上的桩间土沉降相同;桩端土符合Winkler地基模型,结合桩、土、垫层工作机理分析,建立了协... 提出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桩、土、垫层协同作用。通过假定桩土界面摩阻力与相对位移为理想弹塑性关系;同一水平面上的桩间土沉降相同;桩端土符合Winkler地基模型,结合桩、土、垫层工作机理分析,建立了协同作用基本微分方程,进而得到了大面积群桩复合地基桩、桩间土沉降解析解。对两个9桩复合地基的分析显示,该方法和现场实测及有限元分析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桩 复合地基 沉降
下载PDF
软土地基上高填方刚性涵洞地基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保国 骆瑞萍 徐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3-358,共6页
山区沟谷软土地基上高填方刚性涵洞的应用较为广泛,然而,现有的计算理论对该类条件下涵洞地基承载力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地基承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为结构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手段对涵洞的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入分析。... 山区沟谷软土地基上高填方刚性涵洞的应用较为广泛,然而,现有的计算理论对该类条件下涵洞地基承载力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地基承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为结构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手段对涵洞的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基础埋深、宽度及软土固结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基础埋深系数N 5时,涵洞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随着基础埋深的增大近似线性增加,当N 5时,基础埋深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影响逐渐减小;但基础宽度对软土地基上刚性涵洞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影响甚小,实际工程中可不予考虑。此外,试验结果表明,固结度和固结压力对软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有复合影响,固结度较大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固结压力的增大而明显增大。固结度和固结压力对内摩擦角的影响比对黏聚力的影响要大。高填方涵洞地基极限承载力随着软土固结度的增大而提高,当固结度达到90%时,地基极限承载力通常可提高36%以上;地基极限承载力随固结压力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其提高的幅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基 刚性涵洞 承载力 高填方 固结
下载PDF
基础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俞建霖 朱普遍 +1 位作者 刘红岩 龚晓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833-838,共6页
为了分析基础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采用数值方法,考虑基础弹性模量、基础厚度和宽度等因素,研究了基础刚度对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桩侧摩阻力以及桩端刺入量等性状的影响,提出了基础相对刚度系数Ke,并根据不同基础刚度下桩... 为了分析基础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采用数值方法,考虑基础弹性模量、基础厚度和宽度等因素,研究了基础刚度对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桩侧摩阻力以及桩端刺入量等性状的影响,提出了基础相对刚度系数Ke,并根据不同基础刚度下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趋势,将基础分为柔性、半柔性和刚性基础3类。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说明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刚度 刚性桩复合地基 性状
下载PDF
基于现场试验的刚-柔性基础下膨胀土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蒋关鲁 李大绪 +2 位作者 马小斐 陈伟志 罗斌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9-136,共8页
为研究膨胀土地基的膨胀变形响应规律,结合云桂客运专线建设,在弥勒中-强膨胀土区域选取典型工点,开展刚性基础(多压板荷载)与柔性基础(低路基)下膨胀土地基现场浸水试验,对比分析浸水后刚性和柔性基础下膨胀土地基的膨胀变形差异。试... 为研究膨胀土地基的膨胀变形响应规律,结合云桂客运专线建设,在弥勒中-强膨胀土区域选取典型工点,开展刚性基础(多压板荷载)与柔性基础(低路基)下膨胀土地基现场浸水试验,对比分析浸水后刚性和柔性基础下膨胀土地基的膨胀变形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荷载下,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下地基均产生明显的膨胀变形,膨胀变形量与上部荷载近似呈双曲线关系,前者的极限膨胀量约为后者的85%。对云桂客运专线试验段路基的长期监测试验表明:在自然条件下,路基较低时,地基相对膨胀量变化值随路基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路基高度超过5m时,其相对膨胀量变化值趋近于0,自然降雨对超过该填高的中-高路基下膨胀土地基的膨胀变形几乎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地基 刚性基础 柔性基础 膨胀变形 现场试验
下载PDF
刚性桩复合地基垫层合理厚度确定方法 被引量:12
17
作者 亓乐 施建勇 曹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423-3428,共6页
垫层厚度的设计是复合地基承载力能否全部发挥的关键因素,垫层的合理厚度基本是靠经验取值,缺少理论根据。基于垫层-桩-土相互作用机制,考虑使复合地基中桩和桩间土承载力发挥度相等的情况下,给出了垫层合理厚度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 垫层厚度的设计是复合地基承载力能否全部发挥的关键因素,垫层的合理厚度基本是靠经验取值,缺少理论根据。基于垫层-桩-土相互作用机制,考虑使复合地基中桩和桩间土承载力发挥度相等的情况下,给出了垫层合理厚度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对刚性桩复合地基进行优化设计。分析表明可以通过调整垫层厚度来调节桩-土应力比,较好地发挥桩和土的承载力,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桩复合地基 垫层 合理厚度 桩-土应力比 承载力
下载PDF
GNSS柔性观测墩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培稚 徐平 +6 位作者 赵桂儒 邢成起 张中五 徐斌 白永福 胡乐银 尹继尧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3-147,159,共6页
基于无震时用于GNSS连续站测量、有震时能降低可记录地动位移阈值的需求,设计建造了3个不同深度的双筒下沉式GNSS柔性观测墩,在东三旗GNSS连续站进行了数月的同环境、同时段连续观测。在解算环境相同的条件下,结果表明,无震时双筒下沉... 基于无震时用于GNSS连续站测量、有震时能降低可记录地动位移阈值的需求,设计建造了3个不同深度的双筒下沉式GNSS柔性观测墩,在东三旗GNSS连续站进行了数月的同环境、同时段连续观测。在解算环境相同的条件下,结果表明,无震时双筒下沉式观测墩可用于连续站测量。脉冲敲击试验结果还显示,试验用的倒立摆式观测墩在水平分量上具备放大作用,它为降低可记录地动位移阈值提供了可能。由于试验时测区内没有发生3.0级以上地震,更详细的研究有待下一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观测墩 刚性 柔性 地动位移
下载PDF
大面积带垫层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分析方法 被引量:17
19
作者 楼晓明 孙晓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027-2030,共4页
提出了用迭代法分析带垫层刚性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计算方法。将大规模群桩复合地基中的任意一根桩及其周围的桩间土看作一个存在相互作用力的柱杆系统,单个柱杆用荷载传递法分析,柱杆之间的相互影响用迭代法分析。该方法可方便地考... 提出了用迭代法分析带垫层刚性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计算方法。将大规模群桩复合地基中的任意一根桩及其周围的桩间土看作一个存在相互作用力的柱杆系统,单个柱杆用荷载传递法分析,柱杆之间的相互影响用迭代法分析。该方法可方便地考虑桩、土、承台和垫层的相互作用,地基土的分层特性和桩身荷载传递函数的非线性。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讨论了桩土应力比随垫层厚度、垫层模量、桩间距和桩间土模量等因素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桩复合地基 垫层 荷载传递 桩土应力比 负摩阻力
下载PDF
不同桩端持力层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帅 张东刚 +2 位作者 张震 马骥 李涛 《工程勘察》 2015年第10期38-42,共5页
工程中用砂层、卵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屡见不鲜,近年来选择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工程实例也很多。本文对不同桩端持力层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进行了探讨分析,同时对桩端为岩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桩端落... 工程中用砂层、卵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屡见不鲜,近年来选择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工程实例也很多。本文对不同桩端持力层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进行了探讨分析,同时对桩端为岩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桩端落在较好土层的情况,对刚性桩复合地基进行设计计算时,需要保证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同时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桩端为岩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思路与桩端落在较好土层的情况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基 刚性桩 持力层 模型试验 设计计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