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定量运动学过程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8
1
作者 杨风丽 王敏雪 +2 位作者 庄建建 吴哲 吴满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6-601,共6页
基于较密集分布的2D地震资料和少量钻井资料,利用平衡剖面模拟方法对发育在西湖凹陷的反转构造进行了定量运动学过程和参数的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2次挤压反转构造作用,分别发生在早中新世的龙井组沉积... 基于较密集分布的2D地震资料和少量钻井资料,利用平衡剖面模拟方法对发育在西湖凹陷的反转构造进行了定量运动学过程和参数的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2次挤压反转构造作用,分别发生在早中新世的龙井组沉积时期(距今23.3~16.3Ma)和晚中新世的柳浪组沉积时期(距今10.4~5.2Ma),造成了盆地北西—南东方向分别缩短0.61km和1.69km。其中主要的反转作用发育在柳浪组沉积时期,不但使中生代以来的地层全部卷入其中,形成了中央反转构造带,而且还造成了盆地北部和南部平均约911.6m和226.7m厚的地层剥蚀、以及1.46%和1.18%的盆地缩短率,北部反转强度明显大于南部。在中央反转构造带的南部区域,由于反转作用强化了部分背斜,形成了较理想的圈闭构造,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 柳浪组 反转构造 地层剥蚀厚度 油气聚集区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3
2
作者 雷宝华 张银国 +3 位作者 王明健 陈建文 梁杰 王文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1-143,共13页
崂山隆起海相地层作为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新层系,将是下一步油气战略发现和勘探认识突破的方向。综合近年来详查勘探的地震解释成果,划分该隆起北部为青峰变形带,南部为高石稳定带。指出青峰变形带整体为逆冲... 崂山隆起海相地层作为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新层系,将是下一步油气战略发现和勘探认识突破的方向。综合近年来详查勘探的地震解释成果,划分该隆起北部为青峰变形带,南部为高石稳定带。指出青峰变形带整体为逆冲和逆掩推覆体系,发育NE向逆断层;高石稳定带为弱变形稳定带,发育规模较小的NW向斜列断层。崂山隆起断裂走向有NE、NW和近EW向3组,边界断裂为近EW走向反转断裂。海相构造层变形具有北强南弱、西强东弱、上强下弱的特征。印支—早燕山期挤压推隆和晚燕山—喜马拉雅早期弱拉张/张扭作用下差异升降错断,形成了崂山断隆区,具有挤压、拉张、走滑和反转等4大构造样式。通过形成过程分析,揭示崂山隆起加里东期为古隆起;海西期为稳定地台;印支期可能为北部前陆盆地的前隆挠曲带,形成幅度增大的背斜;燕山早期为改造型断背斜;燕山中期崂山隆起基本定型;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隆升剥蚀,并发育局部小残凹;喜马拉雅晚期开始整体沉降。结合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崂山隆起南部的高石稳定带是海相油气勘探有利区带,海相下构造层(震旦系—志留系)变形改造较弱,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形成过程 构造特征 油气勘探 崂山隆起 南黄海盆地
下载PDF
微动探测技术结合深孔爆破在处理盾构孤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衣利伟 黄两宜 +2 位作者 曹勇 李振宇 石红兵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884-891,共8页
为解决盾构机在抛石填海地层掘进时遇到大直径孤石难处理的问题,以深圳地铁13号线内湖停车场出入线为依托工程,通过采用微动探测技术、钻孔取芯的方法,确定隧道洞身一定范围内大粒径碎石或块石的分布区域。同时结合深孔爆破技术对有大... 为解决盾构机在抛石填海地层掘进时遇到大直径孤石难处理的问题,以深圳地铁13号线内湖停车场出入线为依托工程,通过采用微动探测技术、钻孔取芯的方法,确定隧道洞身一定范围内大粒径碎石或块石的分布区域。同时结合深孔爆破技术对有大粒径碎石或块石分布的区域进行爆破预处理,将大粒径碎石或块石破碎分解为边长尺寸小于20 cm的小块碎石,确保盾构掘进顺利。通过对爆破预处理后的区域进行抽芯检查,芯样显示之前存在的大粒径碎石或块石爆破后均能够被破碎分解为粒径小于20 cm的小块碎石,破碎效果良好,完全满足盾构机掘进施工的要求。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抛石填海地层盾构施工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石填海地层 盾构 孤石 微动探测技术 爆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