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AND ITS EFFECTS O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 CHINAS COASTAL AREAS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桂山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5年第2期104-115,共12页
Due to global climate warming and natural and man-made land subsidence etc.,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in the coastal plains of China will exceed 2-3 times over the golbal mean value during the first half part of the 21... Due to global climate warming and natural and man-made land subsidence etc.,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in the coastal plains of China will exceed 2-3 times over the golbal mean value during the first half part of the 21st century. It will result in a series of adverse impacts on evolu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area. This paper analyses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ffects induced by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in China's coast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rough estimate of future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These effects include inundating tidal flat and wetlands and increase in inundated risk of coastal habitable land,exacerbating storm surge. coastal erosion, flooding and salt water intrusion hazards.as well as endangering land. water. tourism and living resources and their ut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COASTAL areas.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environmental effect resource effect
下载PDF
Adaptation strategy for sea level rise in vulnerable areasalong China's coast 被引量:3
2
作者 Du Bilan, Zhang Jinwen (China Institute of Marine Affairs,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860, China National Marine Data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Tianjin 300171,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16,共16页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calculation that the vulnerable area along China's coast in which the elevation is less than 5 m, is 143 900 km2, accounting for about 11. 3%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11 coastal provinces, ...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calculation that the vulnerable area along China's coast in which the elevation is less than 5 m, is 143 900 km2, accounting for about 11. 3%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11 coastal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These areas are threatened to varying extent by sea level rise. According to prediction, the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including global sea level rise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local relative as level rise caused by vertical crust movement and ground subsidence) along China's coast will be 4~16 cm by the year 2030 with the optimum estimated value of 6~14cm. It will be 9~26 cm by the year 2050 with the optimum estimated value of 12-23 cm. And it will be 31-74 cm by the year 2100 with the optimum estimated value of 47~65 cm. The calcu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percentage of the cost for up-grading (heightening and consolidating) sea dykes/walls in adaptation strategy in the losses of submerged areas varies from area to area: 6. 9% in the Zhujiang (Pearl) River Deta, 1. 3% ~24. 6%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0. 9%~2. 0% in the Huanghe River Del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ation strategy for sea level rise vulnerable areas along china's coast submerged areas
下载PDF
国家“双区”战略背景下江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对策
3
作者 钟坚 罗琼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10期29-41,共1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一战略举措对江西赣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一战略举措对江西赣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节点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辐射带动环泛珠三角、打造国际金融枢纽、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巨大消费市场,为江西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为赣州带来了产业辐射、金融辐射、科技创新辐射、消费辐射和交通辐射。据此,江西应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大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构建粤赣产业协作示范区;构建粤赣金融合作平台,推动“三南”园区一体化发展;加强科研创新能力,推进粤赣科技创新常态化合作;提升赣州国际陆港能级,加快江西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加快江西融入“大湾区两小时旅游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先行示范区 经济辐射 长江一体化发展 中部崛起
下载PDF
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脆弱性区划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响 段晓峰 +2 位作者 张增健 王慧 刘克修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4期103-109,共7页
以沿海县级行政单元为评估单元,分别从海岸带自然环境和沿海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评估中国沿海各地区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海岸带脆弱程度,综合区划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的脆弱性。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城市群密集的地带影响甚大,尤... 以沿海县级行政单元为评估单元,分别从海岸带自然环境和沿海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评估中国沿海各地区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海岸带脆弱程度,综合区划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的脆弱性。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城市群密集的地带影响甚大,尤其是环渤海沿岸、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三个区域是典型的海平面上升影响的脆弱区,沿海地区的发展应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脆弱性 脆弱区 区划 沿海地区 中国
下载PDF
农区产业集群、网络与中部崛起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二玲 李小建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4,共5页
我国中部六省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塌陷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学术界、中央和地方政府达成的共识。本文在分析中部地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创建本地企业网... 我国中部六省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塌陷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学术界、中央和地方政府达成的共识。本文在分析中部地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创建本地企业网络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有效途径。发展农区产业集群可以提高集群企业和区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是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培育产业集群必须从创建企业网络入手。最后,本文对如何在中部农区培育产业集群、创建企业网络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崛起 产业集群 企业网络 农村地区
下载PDF
相对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杜娟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8,共8页
本文论述了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的重要性,并在IPCC提供的全球海平面变化背景值之上,给出中国未来几十年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预测值。中国大河三角洲地区未来几十年相对海平面皆呈上升趋势,但幅度不同。因此,充分认识相对海平面上升将导致的... 本文论述了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的重要性,并在IPCC提供的全球海平面变化背景值之上,给出中国未来几十年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预测值。中国大河三角洲地区未来几十年相对海平面皆呈上升趋势,但幅度不同。因此,充分认识相对海平面上升将导致的危害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相对海平面上升将对中国沿海地区产生以下影响:(1)导致海岸侵蚀,扩大侵蚀范围;(2)风暴潮强度与频率增加;(3)沿海低地与湿地被淹没;(4)海水入侵加剧,范围扩大,水资源和水环境遭到破坏;(5)防汛工程功能降低,洪涝灾害加剧。因此,沿海地区政府决策应考虑未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预测 中国沿海地区 危害 海岸侵蚀 风暴潮
下载PDF
面向中部崛起的太原城市圈发展战略与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黎苑楚 王茜 +1 位作者 黄倩 赵一鸣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基于国家对太原城市圈的最新功能定位,通过对城市圈现状的分析,以可持续和一体化的发展观为战略导向,提出了构建太原城市圈的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太原城市圈 中部崛起 一体化 战略 对策
下载PDF
华南沿海地区验潮站资料反映的海平面变化与海岸升降 被引量:7
8
作者 徐起浩 丁丽青 酆晓 《华南地震》 2000年第3期52-56,共5页
根据收集到的 2 5个验潮站资料 ,表明近几十年来华南沿海海平面大约平均以1 4 5mm/a的速率上升 ,与全球海平面升高速率 1 5mm/a接近。由各验潮站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速率比较 ,得到验潮站所在海岸地壳升降速率在 4 4... 根据收集到的 2 5个验潮站资料 ,表明近几十年来华南沿海海平面大约平均以1 4 5mm/a的速率上升 ,与全球海平面升高速率 1 5mm/a接近。由各验潮站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速率比较 ,得到验潮站所在海岸地壳升降速率在 4 4~- 4 1mm/a之间。其运动方向与由滨海相样品反映的晚更新世及全新世以来的海岸升降趋势大体相同 ,即现今海岸主要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继承性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海岸升降 验潮站 华南沿海 地壳运动
下载PDF
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光谷产业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江明 刘瑞东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4-29,共6页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兴衰成败越来越取决于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及其产业化程度。发展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是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兴衰成败越来越取决于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及其产业化程度。发展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是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还能产生资源集聚、经济发展"引擎"和生态改善等效应。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需要探讨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促进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光谷 西部开发 中部崛起
下载PDF
边缘城市如何融入都市圈——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勇 高汝熹 罗守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4338-4341,共4页
随着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功能的完善,都市圈周边城市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以铜陵市为例,研究都市圈周边城市如何融入都市圈实现自身经济发展。铜陵紧邻长三角,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经济起飞阶段。... 随着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功能的完善,都市圈周边城市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以铜陵市为例,研究都市圈周边城市如何融入都市圈实现自身经济发展。铜陵紧邻长三角,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经济起飞阶段。面对长三角扩容的机遇,铜陵应该积极争取融入长三角,正确定位,努力成为“长三角经济后花园,”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都市圈 中部崛起 铜陵
下载PDF
科学地搭建“中部崛起”的政策平台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淑兰 邵庆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5,共3页
从人均GDP、投资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3组数据实证了中部塌陷的事实,阐述了中部6省打造城市圈和经济圈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根据政治氛围、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制定“中部崛起”政策的基础,并根据中部的... 从人均GDP、投资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3组数据实证了中部塌陷的事实,阐述了中部6省打造城市圈和经济圈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根据政治氛围、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制定“中部崛起”政策的基础,并根据中部的发展和实际,科学地搭建“中部崛起”的政策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崛起 政策平台 政策
下载PDF
华南沿海现代海平面变动和新构造运动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伟光 丁丽青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2-257,共6页
近30年验潮资料的年变速率的估算结果表明,华南沿海平均以1~1.2mm/a速率抬升.新构造运动使各个不同岸段相对的海平面变动有如下差异:珠江三角洲和雷琼地区东海岸的海平面抬升速率明显超过1mm/a,闽东、粤东沿海则小... 近30年验潮资料的年变速率的估算结果表明,华南沿海平均以1~1.2mm/a速率抬升.新构造运动使各个不同岸段相对的海平面变动有如下差异:珠江三角洲和雷琼地区东海岸的海平面抬升速率明显超过1mm/a,闽东、粤东沿海则小于1mm/a,甚至呈下降趋势.局部岸段(如台湾海峡西岸)因海洋水文影响其上升速率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沿海 海平面升降 新构造运动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加快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思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殿敏 任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8-21,共4页
对外开放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引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贸工作进展明显,投资环境得到改善,但还存在着开放度低、利用外资规模较小等问题。在对当前面临的开放环境与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对外开放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引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贸工作进展明显,投资环境得到改善,但还存在着开放度低、利用外资规模较小等问题。在对当前面临的开放环境与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开放 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中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以安徽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周五七 《技术经济》 2010年第8期33-37,共5页
在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沿海的传统产业出现了向中部加速迁移的趋势,安徽正面临着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相对产业梯度模型,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六省市为样本,对安徽承接沿海转... 在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沿海的传统产业出现了向中部加速迁移的趋势,安徽正面临着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相对产业梯度模型,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六省市为样本,对安徽承接沿海转移的目标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安徽在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传统行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显示了明显的承接优势。安徽要增强对产业转移的科技支撑,促进制度创新,改善产业承接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承接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梯度系数 中部崛起 皖江城市带 沿海地区
下载PDF
做强高等职业教育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现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必学 孔康伟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5-9,共5页
中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我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一环。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部地区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在政策、资金、师资、规模、所处地位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中部地区的高职教育要深刻理解... 中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我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一环。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部地区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在政策、资金、师资、规模、所处地位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中部地区的高职教育要深刻理解"强"的内涵和特征,密切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对待环境约束,充分发掘自身优势,配合"中部崛起"的战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高职教育 “中部崛起”
下载PDF
中部三大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丙欣 叶裕民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7年第5期18-23,共6页
通过对中部三大城市群在发展总水平、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结构、产业结构、产业效率、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看出,中部三大城市群中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质量最好,武汉和中原城市群次之,但是武汉和中原城市群的规模较大,其... 通过对中部三大城市群在发展总水平、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结构、产业结构、产业效率、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看出,中部三大城市群中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质量最好,武汉和中原城市群次之,但是武汉和中原城市群的规模较大,其发展状况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影响更大。未来要依托城市群带动战略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中部三大城市群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城市群 区域对比 差异化发展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开发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吉玉 朱丹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39-43,共5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实现产业转移的高端承接,做率先崛起的"示范区",就必须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经验,把重点放在人才开发上,实施科学的人才开发战略,培养一支宏大...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实现产业转移的高端承接,做率先崛起的"示范区",就必须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经验,把重点放在人才开发上,实施科学的人才开发战略,培养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示范区"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开发 人才战略 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下载PDF
边缘化下的中部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成艾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9,共4页
当前区域发展的政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了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四大格局。对于中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在中部地区边缘化的背景下,发展水平明显滞后。这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距离中部中心城市及经济中心较远,“行... 当前区域发展的政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了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四大格局。对于中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在中部地区边缘化的背景下,发展水平明显滞后。这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距离中部中心城市及经济中心较远,“行政区边缘经济”特征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上的差异,使得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落差,中部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边缘化 民族自治地方 中部崛起 政策差异
下载PDF
实施中部“大三角”战略,促进中部大崛起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洪宇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5-9,共5页
实施中部“大三角”战略,促进中部大崛起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必须尽早进行政府层面的规划和合作;加强企业层面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往来;拓宽“大三角”合作通道;加快中部经济“大三角”次级经济圈的建设,发展壮大郑州、武汉、合肥、长沙、... 实施中部“大三角”战略,促进中部大崛起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必须尽早进行政府层面的规划和合作;加强企业层面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往来;拓宽“大三角”合作通道;加快中部经济“大三角”次级经济圈的建设,发展壮大郑州、武汉、合肥、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经济圈或城市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大三角”经济圈 城市圈 经济合作
下载PDF
郑文化的内涵及其研究资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怀涛 吴志恩 《中原工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76-83,共8页
郑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狭义上郑文化指先秦时期郑国自立国至灭国期间的文化;广义上郑文化指郑国立国至今三处郑地(西郑、南郑、新郑)的文化,即今河南中部以新郑、郑州为中心的郑地古往今来所产生... 郑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狭义上郑文化指先秦时期郑国自立国至灭国期间的文化;广义上郑文化指郑国立国至今三处郑地(西郑、南郑、新郑)的文化,即今河南中部以新郑、郑州为中心的郑地古往今来所产生的一切文化,包括郑国被灭之后郑地的文化。郑文化研究是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原城市群、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等建设的理论支撑之一。廓清郑文化的内涵、外延、研究资源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是郑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文化 郑地文化 中原文化 中部崛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