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s an Example
1
作者 Yan Chen Yuanyuan Sun Wanbin Li 《Open Journal of Statistics》 2022年第3期303-323,共21页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the mediation effect is mainly used to test and analyze the regression model, and most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income gap. ...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the mediation effect is mainly used to test and analyze the regression model, and most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income gap. However, this paper is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main study is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specifically selecting 22 central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is study. The regress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and the four intermediary variables of fiscal expenditure (M<sub>1</sub>), fixed asset investment (M<sub>2</sub>),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M<sub>3</sub>), and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M<sub>4</sub>) are selected, which represent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fixed asset invest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opening-up level, and study and analyze the inherent influence mechanism between each variable. Before doing specific research, I consulted the papers and literature of many other outstanding scholars, among which Cheng Yuhong and Cheng Chi’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 [1] 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expansion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ll inhibit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o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building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urban innovation system, optimizing the 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viding impetus for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ormalization of the Epidemic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Mediation Effect Model SPSS
下载PDF
高密度电法在汛期堤防渗漏隐患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栋臣 汤克轩 +2 位作者 刘金鹏 李国瑞 王志豪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汛期高水位、高渗透压力下,会造成堤防渗漏缺陷扩大或隐患加剧,快速、准确地开展堤防渗漏隐患应急排查,是指导科学防汛、保障安全度汛的重要举措。针对管涌、散浸、穿堤建筑物等渗漏缺陷及隐患,开展了高密度电法的场地试验,得到汛期堤... 汛期高水位、高渗透压力下,会造成堤防渗漏缺陷扩大或隐患加剧,快速、准确地开展堤防渗漏隐患应急排查,是指导科学防汛、保障安全度汛的重要举措。针对管涌、散浸、穿堤建筑物等渗漏缺陷及隐患,开展了高密度电法的场地试验,得到汛期堤岸的电性结构,通过比对试验,得到不同渗漏缺陷与无显著缺陷堤岸的电性差异,以此为基准,采用高密度电法对子牙河右堤天津静海段特别是子牙河汇入独流减河段进行隐患排查,划分了渗漏隐患区和潜在风险区,为保障海河流域“23·7”特大洪水期间堤防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漏探测 应急抢险 堤岸 子牙河 高密度电法
下载PDF
APGS系统支持下的高密度城市的中心城区闲置空间再利用研究——以上海徐汇区湖南路街道为例
3
作者 涂慧君 孙梦薇 赵定章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7期136-139,共4页
文章通过分析以上海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的中心城区存在的空间不足问题,提出通过闲置空间再利用拓展公共空间。针对闲置空间再利用过程中的多方利益冲突问题,引入建筑策划群决策方法与APGS系统。以上海徐汇区湖南路街道为例对闲置空间的... 文章通过分析以上海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的中心城区存在的空间不足问题,提出通过闲置空间再利用拓展公共空间。针对闲置空间再利用过程中的多方利益冲突问题,引入建筑策划群决策方法与APGS系统。以上海徐汇区湖南路街道为例对闲置空间的现状、特点展开分析,得出决策主体、决策对象,通过信息采集和系统分析,输出闲置空间再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市 中心城区 闲置空间再利用 建筑策划群决策
下载PDF
日本密集市街地更新中灾害韧性提升的经验与启示
4
作者 于昕彤 翟国方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1,共6页
城市高密度老旧城区具有较高的应灾脆弱性,需要通过城市更新进行局部空间整治以提升其灾害韧性。针对高密度老旧城区更新中改造空间不足、居民意愿低下等常见问题,从法规引导下的安全底线保障、全方位的项目补贴激励两方面出发,分析日... 城市高密度老旧城区具有较高的应灾脆弱性,需要通过城市更新进行局部空间整治以提升其灾害韧性。针对高密度老旧城区更新中改造空间不足、居民意愿低下等常见问题,从法规引导下的安全底线保障、全方位的项目补贴激励两方面出发,分析日本密集市街地更新中的应对方法,并总结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日本区内停留地区制度对于高密度城区避难空间规划的应用价值,最后为我国高密度老旧城区更新和韧性提升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地区 灾害韧性 城市更新 空间强韧化改造
下载PDF
高密度城区游憩绿道网络规划的整合性框架研究——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
5
作者 王丁冉 周庆华 +1 位作者 聂川林 雒梓涵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104,共8页
通过构建整合网络识别、情景规划、效益评估的综合规划框架,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在网络识别阶段选取不同等级的游憩资源,运用成本连通性模型识别潜在的游憩绿道网络,进而在情景规划阶段提出底线、优化、理想3种情景的方案,并在效益评... 通过构建整合网络识别、情景规划、效益评估的综合规划框架,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在网络识别阶段选取不同等级的游憩资源,运用成本连通性模型识别潜在的游憩绿道网络,进而在情景规划阶段提出底线、优化、理想3种情景的方案,并在效益评估阶段针对不同情景从出行便捷度、资源连接度、服务覆盖度3个维度进行定量评估,旨在为存量更新背景下高密度城区游憩绿道网络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区 游憩绿道网络 网络识别 情景规划 效益评估 西安市
下载PDF
基于改进McMaster算法的高密度停车区域识别及特征分析
6
作者 战宇轩 杨勇 +1 位作者 王哲 刘畅 《交通工程》 2024年第4期84-90,共7页
高密度停车区域的识别是制定停车政策、规划设置停车设施的基础依据。但限于数据收集难度,现有研究无法整体识别城市高密度停车区域。本文通过收集海量OBD数据关联POI数据,采用回归拟合的方法识别出高密度停车区域停车数量阈值。基于改... 高密度停车区域的识别是制定停车政策、规划设置停车设施的基础依据。但限于数据收集难度,现有研究无法整体识别城市高密度停车区域。本文通过收集海量OBD数据关联POI数据,采用回归拟合的方法识别出高密度停车区域停车数量阈值。基于改进McMaster算法,整体识别出北京市常发高密度停车区域。结合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总结高密度停车区域特征,发现高密度停车区域部分时段存在大量空置车位现象,不同土地利用性质区域间车辆存在流动现象,车位使用潮汐现象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规划部门合理制定停车政策,精准规划设置停车设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特征识别 改进McMaster算法 高密度停车区域
下载PDF
基于景观感知评价的上海市非正式绿地空间优化及管理策略
7
作者 姜佳怡 汪慧心 +1 位作者 陈实 夏正伟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57,共10页
【目的】挖掘非正式绿地(informal green space,IGS)的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ES)价值,对缓解城市绿地供应不足、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位于上海市的6个典型非正式绿地为例,采用统计分析、重要性-绩效... 【目的】挖掘非正式绿地(informal green space,IGS)的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ES)价值,对缓解城市绿地供应不足、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位于上海市的6个典型非正式绿地为例,采用统计分析、重要性-绩效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等多种分析方法,从整体评价和受访者群组分析2个层面揭示受访者感知的ES指标的丰度、多样性、一致性等指数的差异,以及其差异与不同IGS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受访者对4个ES类别中12个指标的感知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受访者在所有样地中感知的支持服务发挥了高重要性-高绩效水平,支持服务可被认为是IGS提供的最重要、最高性能和最高优先级的ES类型。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被认为是非正式绿地中重要性最高但绩效较差的服务类型。【结论】提出了考虑样地关键要素差异化、介入用地管理和结合文化服务的优化及管理策略,结果对提供居民感知的ES视角下IGS空间的优化及管理策略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 非正式绿地 景观感知 景观体验 高密度城区
下载PDF
高密度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对PM_(2.5)/O_(3)的多尺度影响
8
作者 马西娜 李金铭 +1 位作者 王梦媱 安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为探究高密度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对于PM_(2.5)浓度与O_(3)浓度的尺度效应,分析西安市高密度城区范围,选取边界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面积加权形状指数(SHAPE_AM)和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N)共4个景观格局指数衡量绿地景观格局,爬取2... 为探究高密度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对于PM_(2.5)浓度与O_(3)浓度的尺度效应,分析西安市高密度城区范围,选取边界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面积加权形状指数(SHAPE_AM)和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N)共4个景观格局指数衡量绿地景观格局,爬取2020—2021年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大气监测数据,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多尺度下高密度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对PM_(2.5)和O_(3)的时空分布特征、绿地景观格局特征和PM_(2.5)浓度、O_(3)浓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多尺度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景观格局在夏季对于PM_(2.5)浓度、在春季对于O_(3)浓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在高密度城区内较小尺度的绿地上优化景观格局对PM_(2.5)与O_(3)浓度影响更有效.由此提出的绿地优化策略可为城市高密度城区多尺度绿地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高密度城区 多尺度效应 绿地景观格局 PM_(2.5) O_(3)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下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关键区识别与优化策略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9
作者 王文静 王国玉 +2 位作者 杨木兰 穆晓红 朱宗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共7页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管理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城市中心城区生态空间稀缺、生态环境压力大、居民需求多样,面临着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异大、生态管控复杂的问题。因此,量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识...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管理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城市中心城区生态空间稀缺、生态环境压力大、居民需求多样,面临着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异大、生态管控复杂的问题。因此,量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识别生态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是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支撑城市用地空间进行科学规划管控的关键。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测度城市水源涵养、降温效益、雨洪调节、碳汇服务、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憩服务7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水平,并基于聚类分析识别了5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耦合供需匹配与失衡区、生态保护区,划定三级生态保护与管控区和两类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区。依据分区的生态本底特点、分区内各类服务供需水平等,提出分级分类的管控指引和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关系 生态空间识别 生态分区管控 高密度城区
下载PDF
高密度建成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10
作者 李士义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20期156-158,161,共4页
高密度建成区城市内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对滞后,往往面临着水环境恶化、水生态不佳等问题,南京市金川河作为典型的高密度建成区城市内河也面临着严峻的水环境问题。因此,金川河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于2018年启动,涵盖内外... 高密度建成区城市内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对滞后,往往面临着水环境恶化、水生态不佳等问题,南京市金川河作为典型的高密度建成区城市内河也面临着严峻的水环境问题。因此,金川河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于2018年启动,涵盖内外金川河及其四条支流,总长12.15公里。通过对金川河及其支流水质、流量、沿线排口、生态本底和淤积情况的全面调查和分析,制定出针对不同河段的综合治理方案,采用了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补水、水位优化控制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性措施。项目实施后,金川河水质显著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Ⅳ类水标准,NH3-N浓度下降56.8%。本项目以科学和务实的态度推进项目实施,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为后续城市内河水环境治理项目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生态修复 高密度建成区 城市内河
下载PDF
高密度中心区“立体城市”实施路径探索
11
作者 王静雅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8期113-116,共4页
立体空间布局是在国土空间统筹发展管控和城市发展边界受限背景下,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立体城市”的特征及落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规划研究重点优化、开发机制保障、建设预留预控三个方面给出“立... 立体空间布局是在国土空间统筹发展管控和城市发展边界受限背景下,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立体城市”的特征及落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规划研究重点优化、开发机制保障、建设预留预控三个方面给出“立体城市”的落地实施路径,以期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立体化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城市 城市中心区 高密度发展 整体开发 政企合作
下载PDF
高密度建成区智能雨污分流井的设计与应用
12
作者 马晓东 吕果 +2 位作者 罗茵 董紫君 尹文超 《市政技术》 2024年第10期150-155,241,共7页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老旧城区的排水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老城区因建设年代久远或标准不高,排水系统多采用合流制,即使采用分流制也存在一些雨污水管道错接混接现象,导致小区雨污水无序排放。同时,改造空间受限也是高密度建成区雨污...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老旧城区的排水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老城区因建设年代久远或标准不高,排水系统多采用合流制,即使采用分流制也存在一些雨污水管道错接混接现象,导致小区雨污水无序排放。同时,改造空间受限也是高密度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探讨了智能雨污分流井在高密度建成区的设计与应用,详细阐述了其设计理念和工作机制,并以深圳市田坑水流域为案例,评估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旨在提升城市雨污水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建成区 智能雨污分流井 雨污水管理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大城市高密度中心城区空中花园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江海燕 巫俊龙 +1 位作者 甄杰沛 李世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2,共6页
发展空中花园是高密度城市解决公共空间不足、响应绿色人居的重要举措,掌握其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对存量发展阶段垂直空间的精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通过识别高清影像图与实地踏勘建立718个空中花园GIS数据库,从建筑... 发展空中花园是高密度城市解决公共空间不足、响应绿色人居的重要举措,掌握其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对存量发展阶段垂直空间的精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通过识别高清影像图与实地踏勘建立718个空中花园GIS数据库,从建筑功能、建筑高度和地块形态3个方面分析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总体上,75%的空中花园分布在高层高密度地块,57%位于居住类建筑,59%位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空中花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面绿地起到了补充作用,但屋顶利用率较低且各类建筑、地块内部发展不均衡;2)空中花园分布总体上与地面互补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综合需求度和技术难度呈显著负相关,高密度地块的影响模式与总体样本一致,但低密度地块表现为均不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空中花园分布与地面绿地供给、空中花园需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未来绿色空间供需匹配研究亟须从二维转向三维,结合立体空间进行地面-空中的一体化评估、规划和设计,尤其要增强空中花园的使用便捷性和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空中花园 高密度中心城区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新旧动能转换的时空演变与区域差异:基于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海良 陈仔浩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85,共11页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城市群为视角,对比分析这两大区域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为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和释放先行示范效应提供参考。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侧3...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城市群为视角,对比分析这两大区域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为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和释放先行示范效应提供参考。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侧3个动能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测算2012—2019年两大城市群36个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并利用自然断点法、核密度法等探究两大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长三角与大湾区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分别呈现出类“N”型和类“U”型波动增长趋势,不充分性特征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多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沙漏型”的空间层级特点,而粤港澳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单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倒金字塔型”的空间层级特点;(3)两大城市群核密度曲线延展性均由右拖尾转变为收敛趋势,表明两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心极化现象得到逐年改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减弱。由此提出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应始终把将科技创新作为新动能培育的核心任务推动城市群创新动能稳固增长,长三角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大湾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时空演变规律 长三角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核密度估计
下载PDF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生态绿地空间分布与可达性研究——以上海和伦敦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玲娟 张宥宥 《城市建筑》 2023年第2期175-181,共7页
城市公共绿地的分布及可达性与宜居品质紧密相关,研究选取上海市黄浦区和伦敦一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互联网开源大数据和ArcGIS平台,选取绿地、面积、人口等基础要素,利用引力模型下的两步移动法,建构上海黄浦区和伦敦一区绿地资源分布的... 城市公共绿地的分布及可达性与宜居品质紧密相关,研究选取上海市黄浦区和伦敦一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互联网开源大数据和ArcGIS平台,选取绿地、面积、人口等基础要素,利用引力模型下的两步移动法,建构上海黄浦区和伦敦一区绿地资源分布的定量研究与对比,分析得出上海黄浦区的绿地空间的供给总量、分布平衡度和可达性均远低于伦敦一区,其中绿地资源总量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不匹配是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 高密度城市空间宜居性 绿地空间资源分布 绿地空间可达性 ArcGIS空间分析 两步移动法
下载PDF
住区规划中多主体日照权益遮挡时间分配探析
16
作者 周吉平 郑江艳 邵磊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5期65-67,共3页
建筑高密度片区内的住区规划设计时,因多地块相邻,规划报审时常存在以下日照遮挡问题:某两个不同业主的A、B地块、规划设计时对地块C的建筑进行日照分析,各单独计算时满足国家日照标准无遮挡,报审时发现共同计算时产生了遮挡,该情况下... 建筑高密度片区内的住区规划设计时,因多地块相邻,规划报审时常存在以下日照遮挡问题:某两个不同业主的A、B地块、规划设计时对地块C的建筑进行日照分析,各单独计算时满足国家日照标准无遮挡,报审时发现共同计算时产生了遮挡,该情况下各主体权益遮挡时间应如何划分?如何避免该类问题的产生?文章采用了建立理论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将日照权益遮挡时间作为地块前期的日照设计条件的设想,使相邻地块在日照条件上可独立开展设计不必必须联合计算日照、联合规划设计,减少了相互间的牵制,大大提高了设计、审批及地块开发效率,均衡了日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也为行政主管部门解决类似日照纠纷提供了量化依据,减少了日照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高密度区域 日照权益遮挡时间 量化分配 日照遮挡责任划分
下载PDF
黄河下游自然保护地时空分布特征与高质量发展建议--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金欣 韩美 +2 位作者 孔祥伦 魏帆 王佳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5-402,412,共9页
[目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自然保护地的时空特征能够深化对其历史进程、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的认识,对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全局莫兰指数、标准差椭... [目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自然保护地的时空特征能够深化对其历史进程、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的认识,对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全局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黄河下游1980-2020年设立的自然保护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在发展历程上,研究区自然保护地建设经历了起步探索、稳步发展、规范发展3个阶段,由注重数量增长逐渐转向质量提升。在空间分布上,自然保护地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40年来分布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迁移了88.199 km,自然保护地整体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以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与鲁东低山丘陵区最为聚集,分别形成类似除号“÷”和“双峰形”的两个高密度片区。在影响因素上,地形地貌、水热条件、物种多样性、植被覆盖等是影响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资源禀赋等的重要因素;政策导向、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等是导致自然保护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结论]为促进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黄河下游地区应依据自然保护地分布格局规划“生态城”,发展特色生态旅游,由点及面地整合全域生态资源。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下游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黄河下游 时空特征 核密度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以深圳市南湾片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凯 江美莹 +1 位作者 谷文轲 洪武扬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3-99,共7页
为推动高密度城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高密度城区的主要特征,重构生态文明背景下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并结合山水连城的概念内涵,提出对山水连城的认知需进行3个方面的转变,即从“蓝绿空间”... 为推动高密度城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高密度城区的主要特征,重构生态文明背景下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并结合山水连城的概念内涵,提出对山水连城的认知需进行3个方面的转变,即从“蓝绿空间”到“全域全要素”的转变、从“空间资源”到“生态体验”的转变、从“景观”视角到“三生”融合视角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连生态、连生活、连城境、连体验”的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框架,即构建全域全要素的城市生命共同体,建立“连山、亲水、近城、优产”的慢行网络架构,塑造由“门户节点—公共空间节点—历史文化节点”组成的魅力公共空间,以及营造“山水大美、文脉特色”的多元游览体验空间,进而以深圳市南湾片区为例,探索山水连城规划策略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新时代的高密度城区发展方式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区 “三生”融合 山水连城 规划策略 深圳市南湾片区
下载PDF
高密度建成环境与公共健康的关联研究综述
19
作者 王子豪 张春阳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31,共11页
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与大量空间需求的矛盾促成了大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态势,而高密度城区在紧凑集约使用土地和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公共健康问题,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视和思考。通过梳... 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与大量空间需求的矛盾促成了大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态势,而高密度城区在紧凑集约使用土地和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公共健康问题,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视和思考。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汇总和可视化分析,基于高密度建成环境的高人口密度和高建筑密度的基本特征,从气候环境、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体力活动和心理健康五个维度归纳了高密度环境要素对公共健康的作用路径和影响结果,并从土地利用、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开敞空间四类空间要素总结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优化高密度城区的公共健康问题,打造舒适安全、健康宜人的城市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区 建成环境 公共健康 规划设计策略
下载PDF
基于多智能体疏散仿真模拟的城市高密度片区避难空间优化研究--以南京某高校为例
20
作者 尚凯 翟国方 +1 位作者 钟光淳 杨海峰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8-410,共13页
选取南京市某高校校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人口分布、道路网络、建筑布局、避难空间等基础数据,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获取人群避难场所选择偏好、避难路径选择等典型疏散行为参数。在Pathfinder应急疏散平台中建立多智能体疏散仿真... 选取南京市某高校校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人口分布、道路网络、建筑布局、避难空间等基础数据,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获取人群避难场所选择偏好、避难路径选择等典型疏散行为参数。在Pathfinder应急疏散平台中建立多智能体疏散仿真模型,对白天和夜晚情况进行疏散模拟,基于疏散模拟结果,从空间环境、应急管理层面提出更新优化策略并完成仿真模拟验证。调查结果表明,校园内人群对避难场所的选择偏好依次为:场地型避难场所、建筑型避难场所、地下空间,避难场所偏好选择与调查对象性别相关;校园建筑全天的人口数量变化因建筑功能不同有较大差异,白天疏散时间显著少于夜晚,白天拥堵位置多出现在北园教学区,夜晚拥堵位置出现在南园宿舍区;宿舍区利用率高于教学区,大面积的避难场所(如操场、篮球场等)利用率反而处于较低水平。对改造后的校园区域进行疏散模拟验证,结果表明疏散完成时间显著减少、拥堵点人口密度下降,证明了改造措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智能体模型 城市高密度片区 校园 应急疏散 疏散行为 优化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